读《论语译注》有感

时间:2019-05-13 16: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论语译注》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论语译注》有感》。

第一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孝敬之道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养”。而犬马皆能“养”。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们平时说的:孝敬。正所谓,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不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了。至于“不远行”之类,我想,应该都是心

系父母的表现。最后就是,父母过世之后要厚葬他们,并守丧。古人很看重守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形式。只有学会孝敬父母,用心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忠于君主。所以说,“孝”是为人之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统计学院

2010级经济分析二班

郭畅

第二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浅谈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大邑县三岔镇高山小学周京平
最近,我读了杨柏峻译注的著作——《论语译注》。阅后发人深 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感悟出读书的 真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 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 人格。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有人说: “读书足以移,足以博彩,足以长 才。”每当听到这句话时,身为教师的我,有一种本能的责任感油然而 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如何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和当前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

一、激发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可见,学生有了读书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读书产生 主动需求,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因此培养小 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读 书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读书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 作品。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 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 中段和高段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 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 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读书。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 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 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 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读书,这样学 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学会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读书也 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1.读书笔记法。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读书可以让我们有更多反思,读书 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低年级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但是读书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指 指路,以故事为载体给他们讲

讲读书的方法,孩子们一定会记忆深刻,受益匪浅。比如:

毛泽东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法。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 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 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 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 符号比比皆是。2.读思结合。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核心是思维,在 读书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 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读书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 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 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 神的共鸣。在读书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读书完 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三.锲而不舍。书中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过程中 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问题。如果学生整 天埋在作业堆里,那读书只能是一句空话。应该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 独立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能仔细读书、品味、享受。读书时间的“充 足”可以把它巧妙的拆分一下,我的操作是同桌两个人发一个读书记

录本相互纪录每天的看书时间。要求学生在学校里自觉利用课余时间 看书,不少于 30 分钟,也不要求一次要看满 30 分钟,不定时的自由 安排。通过学生操作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为 门槛低,学生更容易坚持,并且利用班会课每周做一个小总结,评比 出看书积极主动性高的孩子作为这一周的读书之星,让学生乐于坚 持。其实这并不繁琐,因为当坚持到一定的时间,读书变成不再是一 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时,其实也不再需要这些操作来辅 助,所以,慢慢地我就会让一些读书自觉性高的孩子不再做纪录,是 给予他最大的褒奖和信任。另外,每周应该有一节独立的读书课,提供一个好的读书交流氛 围,形式可以多样: 比如推荐读物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自由读书课、读书汇报课、读书欣赏课。这些课并不是给语文教学增加的重压,而 是把读书课与语文教学甚至是班会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以语文 教材中的单元主

主题来拓展读书,四年级在讲到“智谋”这个单元的时 候,就十分自然地开展了一节《三十六计》的读书汇报课,既拓展了 知识面,又强化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何乐而 不为呢?并且,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欢乐读书会的活动,让学生将书中 收获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课本剧、诗歌朗诵、知识竞猜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分享收获的机会,也激励学生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一 周一次读书会的操作还要注意到,如果每次都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一 堂课不能让所有孩子一一的展示,所以我采用一周一个大组主办的方

式,全组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这样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也让学生 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让节目的质量更高一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 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个人终 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诚然,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在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 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 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亲爱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一起创造一个 温馨、和谐的读书环境!一起养成一个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第三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增强幸福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感恩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信条。我们都要求自己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情愉快,和睦相处。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嚎叫,便说:“牧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牧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所以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多体会他人的难处,就可以做到仁者爱人。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多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考虑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学会感恩。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享受着高度发展的文明带给我们物质上的享受,也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烦躁不安的心绪,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和名利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快乐。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有了小车,嫌自己的小车不够档次,要换新车;有了房子,嫌自己的房子没有人家的面积大,要换豪宅;有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或收入,但还嫌自己赚得不多等等。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通常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三十岁以后的年纪,我们就要开始学会用减法生活,也就是要学着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舍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

《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心,你将获得的是享受、是信心、是勇气、是成功。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一起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读书环境!一起养成一个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让书籍帮助我们越过重重困难,真正做到善于学习、认真做人、享受生活!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价值、实践人生的追求!

第四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而对于《论语》而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而对于《论语译注》而言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幻灯播放

第五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我在《论语译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道德国粹,是中国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成,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书籍。打开《论语译注》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论语》曾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在学生时代的初中、高中,语文素养不是很好的我,并不在乎语文课本上的它的语句,只是记得它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也很有韵味,但是道理确是直白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甚至是我本人都能总结出来这样的道理。我未走近你却如此诉说你,我很愧疚。论语可以随处应用的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在我看来《论语》是在教我们如何表现如何尊重,在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它是融入在我的本身的具体的行为举止之中的。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这是《论语译注》中的一段节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广为流传,它不但是孔子的心声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心声,为人处事将心比心,当大家都知道彼此的难处都各退一步,纠纷会变少,和谐就会变多。《论语》交给我的大智慧远不止这些,虽然《论语》中的思想也会有落后的地方,但它毕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所以取其优永存、去其弊借鉴。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养”。而犬马皆能“养”。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们平时说的:孝敬。正所谓,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

下载读《论语译注》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论语译注》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当代学者译注《论语》的佳作,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论语译注》一书读来仍......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

    《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 版) 读后感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

    论语译注读后感[范文大全]

    《论语译注》读后感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

    关于读论语译注读后感(5篇范例)

    关于读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5篇),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