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对待子女婚姻的态度为视角认识孔子
——读《论语》有感
崔燕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资讯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享受着及时快捷的阅读便利,只要有一部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但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读的多了,反而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网络阅读这种浅阅读,让人逐步失去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久而久之,会让人判断力降低,造成“读的越多越幼稚”的尴尬局面。重读经典,学会思考,成为越来越强烈的呼声,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此时此刻,潍坊市峡山水库管理局组织读书会,提倡阅读经典,尤其是国学经典丛书,如同春夜喜雨,来的正是时候。
在读书会推荐的诸多国学经典中,我最喜欢读《论语》,感悟也最深。《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主要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全文共二十篇,一万五千九百余字。字数虽不多,内容却精深。细细读来,时有似曾相识、恍然大悟之感。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看到他的出处,仿佛是曾经熟悉的伙伴,一下子也了解了他的家庭。想想也是,自从汉朝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通过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为人处世,在不自觉中就会以此评判别人,校准自己,起发挥着类似宗教的作用。
《论语》思想囊括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仁义礼智方面论述较多。通过阅读,我发现在《论语》中,孔子对婚姻的论述几乎没有。涉及婚姻方面,只有如下记载。
《论语》第五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第十一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全名南宫适,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南容是鲁国掌权的三桓家族后代,属于有权有钱的公子哥。孔子把侄女嫁给他,非常符合我们现代的思维。
可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过牢的公冶长,就让人有点费解了。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公冶长是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公冶长墓在诸城贾悦镇锡山子东南麓。位于安丘城顶山的公冶长书院,是公冶长读书教学的地方。院中两棵大银杏树,据传是孔子看望女儿时带来的树苗,公冶长亲手栽植,至今依然郁郁葱葱。公冶长懂鸟语的民间传说,我们山东人都不陌生。据民间传说,公冶长家境极为贫寒。孔子把自己的亲女儿嫁给坐过牢的穷小子,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我们不妨先从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宫适分析一下。
孔子对南宫适的评价,体现在以下三句话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第十一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中的四句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语中的错误,就无法收回了。“南容叨念这句话是为了警醒自己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
论语第十四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孔子认为南宫适认清形势,进退有度;慎言自律,崇尚道德。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君子。由此看来,孔子最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他认为选人用人,首先看德。
据传,公冶长因不满时政,拒不出仕,专心读书授徒,弘扬文化。由此看来,公冶长道德文章也是一流的,也就是品学兼优。
由此看来,孔子最看重人的品德,不看重财富多寡,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再来看,孔子认为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没有罪。孔子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他做过鲁国的大司寇,是有这个能力的。诸侯认为有罪的,他不认为有罪,并敢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罪人”,这需要巨大的智慧、胆识和勇气,只有正直无畏、不惧权贵、不怕强权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真真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在婚姻问题上虽无只言片语,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的学生和社会做出了样子:崇尚道德,尊敬学问,不计较贫富,让门当户对见鬼去吧。真正是行胜于言,无声胜有声。
怀着恭敬的心情拜读《论语》,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孔子的认识感觉越来越亲近。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高大威武的至圣先师,感觉他变得越来越清晰:他重义,他轻利,他爱仁,他重礼、他会板起脸来教育人,他会急赤白脸的为自己辩解,他会幽默的“自黑”,他会为失去爱徒而痛哭,……,他是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