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返回母校心得
回访母校感想心得
时光荏苒,转眼间离开母校已经一个学期了,蓦然回首,才感概着时光的飞逝。往日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忆犹新;回首往日在母校的生活,仍然历历在目。(××××年××月××日×午/×时),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重回母校,心情里既充满着亲切与自豪,又包含着些许的忐忑。
今天伴着绵绵细雨,踏着去母校的路,虽然天空不作美,但是心情格外兴奋。校园的气氛依旧是那么的清新优雅。
一下子感觉特别熟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高中。踏进母校的大门,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两旁的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的茁壮,树叶在细雨的洗涤下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虽然因为季节的原因,树上的花已经雕谢了,但是还是能够看出她的样子。看到校园的风景依旧,一种默然的熟悉感涌入心头,走在曾经走过三年的路,心中不免想起了高中的生活。
曾经就读于这所学校,并且顺利地从这里考进了大红鹰学院,我感到很幸运。从高中时代的学习生活到高考志愿的选择再到大学的半年,我经历了高低起落,有经验有教训,有欢喜有悲伤,有顿悟也有迷茫。现在回首,不禁有一种恍然隔世的诧异感。高中时的艰辛与痛苦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值得用一生去怀念的回忆。
虽已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风景中,但还不忘本次回访母校的目的
来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这儿,感觉老师还是一样的亲切,一样的和蔼可亲。我先去了高中时代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她不顾繁忙,拉着我坐下来询问我的大学生活情况,这让我很是感动。我向她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现在的生活,谈到了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中学时代的差异,并针对自己遇到的一些困难,如沟通能力有一定欠缺、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等,向老师寻求帮助。她认真而亲切地劝告我多与各种层次的人交往,并要学会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又鼓励我要把自己打造得更加自信,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这使我受益匪浅……
完成此次回访母校的任务后,不忘与过去的老师道别,拍摄一些校园的照片回去留作纪念,此行真的是很有意义啊!
在离开母校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那里面有完成了任务的轻松感,也有为母校做出了贡献的成就感。我的这次实践活动,到此就算完成了。
当我回去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走在来的路上,心中想着这次离开母校,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够再来。我依依不舍的离开母校,只见母校的大门渐渐模糊直至消失…… 我想,这次实践活动给我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希望学校以后能多给我们一些这样的锻炼机会,我也会更加积极地争取这样的机会,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大上的提升。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到了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但仍存在着时间安排及交流等一些方面的不足,这是需要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所注意和纠正的。
第二篇:返回家乡工作心得
返回家乡,扎根林区的感受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结束了,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大学实习期间,我曾去湖南工作了一段时间,那里经济很繁荣,城市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我思考的时间很少,开始随波逐流。那时,我常想念家乡,想念那里质朴的人们,秀丽的景色。
于是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回到林区,回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报答它的养育之情。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最淳朴,最可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日夜操劳着,为了生活,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许有人不理解我回到家乡工作的原因,但这并不重要。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家乡?我不停的想,不停的问,也许这就可以诠释我回家的缘由吧!我希望可以用我的双手,尽我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刚回来时,我去了牙克石林管局参加岗前培训,在那里结识到了各地优秀的大学生。这让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也不再感到那么寂寞。岗前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我却受益匪浅,也很珍惜那段时光。岗前培训期间,我们被分成了四个班,每天充实的学习上岗前注意的事项,应了解的问题,感觉过的非常快。最后的毕业聚餐,我才感受到我们之间深深的友谊与不舍,在此期间,我也了解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团队精神可以事半功倍。
随后,我们被分到了各个林业局,我刚好被分到了吉文森工集团,这是我从小生长的小镇,实在是熟悉不过了。但这次回家,我明显感觉到家乡的变化之大,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面目一新,广场变得更加干净美丽,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在准备当中。林区职工的养老问题也在改善,使广大百姓受益,这些为了林区建设辛苦了一辈子的职工都老有所养。并且现在国家还完善了职工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使人们更加放心的去工作,更加轻松的去应对疾病的光临,不再担心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这都是有赖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此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一经实施造福了百姓,成千上万的人告别了板夹泥的旧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也让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们有了事情可做,瓦匠、木匠也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再无用武之地。现在小区的绿化正在实施中,相信这三年的棚改结束后,我们的小镇将焕然一新,人们也会更加富足。林业局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到来,给林业职工增加了月薪,并且更加注重招商引资,意识到水泥厂能够拉动内需,安置就业,大力支持企业的发展。现在正是夏季,林业局公会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开展了吉文文化周的活动,每个单位每周五晚上负责主办一场晚会。我回来后去看了几次,内容很丰富,舞蹈、歌曲合唱、独唱、小品等一应俱全,职工们的才艺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娱乐了大众。现在是一个娱乐至上,具有娱乐精神的时代,也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的丰足,却不能让我们的精神贫瘠。
回来有一段时间了,我也思考了很多,其实我们这个地区还是有很多值得开发,有发展空间的产业,比如第三产业。在校期间,学校总会留给我们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的作业,我那时总会调查长春的一些公司,或者所在地的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我发现,越发达的地方第三产业——服务业,就发展的越完善。我们吉文发展的速度其实很快,但不如大城市,不如一些外省,我想主要是因为它的基础薄,想想我们这个地区才开发了50多年,历史不够悠久,产业链还没有发展齐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虽已上轨道,第三产业却有待开发。我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风光秀丽,山峦逶迤,河流密布,林海茫茫,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这里,四季皆是景。初春,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傲雪怒放,宛如彩霞落日;盛夏,绿海苍翠,景色宜人,是休闲避暑的绝佳之处;秋天,风清气爽,层林尽染,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但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基础设施,那就需要我们招商引资,争取国家,企业的支持,上级的支持。现在林区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发展旅游业了,我们需要派人去实地考察,积极学习好的经验,培养旅游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促销,以备将来创造效益。大家都知道,旅游业能促进餐饮文化及手工艺品的开发,这样既发展了旅游业,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将林区的美味的特色山珍销售日增,逐步走向全国。还能把我们这的桦皮,木雕等艺术品推向各地。
今年五四,胡总书记对我们广大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我是新时代的青年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将胡总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八荣八耻谨记于心,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不讲空话,不说大话,服从领导下达的指令,踏踏实实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杨思思
2012年9月10日
第三篇: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返回母校北京理工大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返回母校北京理工大学
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近日返回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与2000多名师生代表交流求学心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1956年进入北理工无线电专业学习,有“中国预警机之父”之称的他,从事科研50余年,是国防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这是他获奖后首次走进首都高校与青年学子面对面。
王小谟在大学时代还是学校京剧团的团长、校摩托车队的队员,后来他谈起两项爱好时感觉受益颇多,“当时遇到最难的事就是组织人,大学时代的社团生活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
“您眼中的大学生是什么样的”、“青年人该怎么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在访谈环节,学子们向他提出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王小谟谈到,大学生的目标感应该很强,不应该浮躁。
【人物专访】北理工记者专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
校友王小谟院士
——预
警机显功赫赫 北理工情谊深深 供稿:党委宣传部 和霄雯摄影:徐思军
编者按:2013年1月18日,北理工校友王小谟院士荣膺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小谟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对王小谟院士科学成就的最高褒奖,更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无上光荣。为了让师生员工更深入地了解王小谟院士,在王院士获奖前后,党委宣传部经过精心策划,深入采访了王小谟院士,以及他的同学、同事和家人,形成第一手的独家专访报道,带领我们共同走进这位让所有北理工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杰出科学家。
2013年1月1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设立于新世纪伊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迎来了2012获奖者——王小谟、郑哲敏。
王小谟,这个不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名字突然走进人们的视野: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些带有太多神秘色彩的词汇,让人们对他的人生浮想联翩。但是在北京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心中,却对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1956年从北京三十七中保送入北京工业学院,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雷达人生。
践行北理精神 勇为科技尖兵
王小谟今年75岁,华发已生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就会露出淡淡的微笑,说到高兴的地方也会兴奋地比划起来,谈起五年的大学生涯,王小谟的话语中饱含深情,他说那仍然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岁月,一辈子也忘不了”。
1956年王小谟进入我校无线电专业学习,对于从小喜爱摆弄矿石收音机的王小谟来说,这个选择显得顺其自然,来到这里之后,王小谟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无线电、雷达知识的海洋。大学期间,王小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光是学到了科学和技术知识”。
从小在大杂院长大的王小谟拉得一手好胡琴,自然地,他成为学校京剧团的团长,还是校摩托车队的队员,性格开朗的他把文艺和运动天赋尽情挥洒,日后他谈起来这两项爱好,毫不讳言地说“遇到最难的事就是组织人,大学时代的社团生活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
获奖后的王小谟提到大学时代,依旧深深怀念他的恩师孙树本,他已经不止在一个场合提到了孙老师,孙老师教授的是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教到后期,孙老师对学生说,学到这个水平,你们的基础已经够了,可以完全自立了,王小谟就自己找资料来看,自己推导然后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思维的锻炼无疑对他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1956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学雷达是机缘巧合,那么后来的岁月中,王小谟则是义无反顾地为雷达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成就了辉煌人生。1961年,王小谟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工作,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了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室主任给了他一摞三坐标雷达方面的资料,这是国内当时在三坐标雷达方面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给了我们搞最尖端科技的机会”。王小谟他们仔细研究了苏联专家的方案,觉得不够满意,又广泛涉猎了各国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被国家批准,这个方案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因为这个项目,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此时,他才刚工作了三年。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之初遇到那么好的机会那么高的起点和平台,诚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显然,王小谟用坚韧的努力回报了这个机会。
后来,他到贵州参与创建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王小谟甚至还出现过身体浮肿的情况,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小谟依旧坚持了下来,并在那里与中国雷达界的精英们一起,成功研制出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在国内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小谟排名第一。1986年,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长驱直入,低空飞行数千公里,突破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苏联地面雷达防空网,成功着陆红场,世界震惊。王小谟紧密跟踪国际雷达技术发展趋势,以超常规的速度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该雷达在与美、英、法、俄等国同类装备同台竞技,综合性能排名第二、电子对抗性能排名第一,为国产雷达赢得世界声誉。后来,他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一个领军人的身份,开始向国产预警机事业发起总攻。
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王小谟坦陈,能够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殊荣,预警机不可回避。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他第一次流泪。
预警机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各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盼和梦想。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我国的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小谟就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坚实基础。2000年美国迫使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企图扼杀中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得到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国产预警机由此正式立项,成为倾举国之力推进的重点工程。在这种形势下,王小谟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担任总顾问,倾心指导年轻的总师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方案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为我国首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王小谟致力于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国情,他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基础。他提出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王小谟几十年如一日对预警机事业的执著、开拓和追求,实现了我国预警机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对预警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惜才如命 求贤若渴
对于人才的渴求自古以来便有。王小谟就是这样一个惜才如命的人。他常常说,雷达不是一个人干起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去完成的。从最早的雷达团队,到如今研制预警机的年轻队伍,王小谟历经了几代科研人的交替,从当初的逐梦青年变成现在运筹帷幄的华发老人。
现在,王小谟还能记得他招聘如今已是院士的吴曼青时的情景。那时的吴曼青刚毕业,背着个小军用书包愣头青式地来找工作,问王小谟要不要他。王小谟竟也干脆地回答:要!一老一少就这样组合在一起,碰撞出后来许多的创新火花。王小谟培养人才的方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就是给年轻人压重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吴曼青就参与了当时最新技术的研制工作,吴曼青也很是争气,一头钻了进去,结果成就了一个全国第一。
要问王小谟有多重视人才,有一个故事足以说明。1987年正是王小谟的科研团队实现三线调迁的困难时期,缺资金、缺人才成了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王小谟花费40万元从中国科技大学“买”了7个人回来。这7个学生当时就读的都是定向培养专业,由学校提供学费,毕业后也要服从学校分配。为了要到这7个学生,王小谟硬是咬着牙在最缺钱的时候拿出了40万元。“他们是我买回来的,但现在看这7个人,都很有出息。”
对人才有信心,敢于给他们重任再推一把,这就是王小谟培养人才的绝招。他自己总结得更为简单:“不是不管,不能全管。”他总是很平静地笑着说:“我心里有底呢,万一出了问题,我会马上告诉他们的。”正是因为他的信任与放手,由他培养的年轻人进步都很快。
笑对人生 忘我境界
2006年,在预警机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做外场实验时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小谟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一个人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癌,这个字似乎对于每个人来说,离死神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为了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王小谟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了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正是由于王小谟和他的团队这种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得又一型国产预警机横空出世,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他人眼中的王小谟
“王小谟有着老一代科学家特有的才华与气质,严谨,务实,对技术发展趋势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洞察力,更关键的是,他始终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始终坚持‘中国人必须自己干’,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和整个中国电科团队,在国际严密封锁、国内基础有限的情况下,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推进了中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樊友山认为,最高科技奖的获得,不仅是对王小谟本人的肯定,更是对以王小谟为代表的预警机研制团队和军工电子人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
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副院长陆军与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副主任曹晨,分别是王小谟的学生与同事,同时也是国产预警机团队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眼中,是王小谟规划了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的道路,影响了人才队伍培养的方式,坚定了后来者对事业不懈的追求。
“王小谟院士此次获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布以来技术科学领域的第一人,体现出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高度认可,这让我们非常自豪,余有荣焉。他是真正的科学家,他的技术思维非常敏锐,是新点子、新思路、新见解的思想发源地,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培养科研后备力量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栽培、提携年轻人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让人尊敬的长者,希望他保重身体,让学术生命长青,继续做好领头羊,带领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薛正辉得知王院士获奖的消息后难掩激动。
“获奖对我们的生活不会带来多大的变化,因为对于王小谟,做研究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他会一直做下去的。”对王小谟院士了解最深的王太太说到王小谟获奖,语言自信而平淡。
现如今,年过七旬的王小谟依旧拥有着和年轻时一样的爽朗笑声,岁月在这笑声中似乎是凝固的,没有侵蚀掉最初的快乐,反而更滋生出坦然与豁达。看似信马由缰的言谈间,他作为科学大家的气质尽显无疑,那是一份沉静沉稳、遇事不慌不忙的态度,是一种于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从容气度。尽管已不再年轻,但他前进的脚步却没有过丝毫的犹豫,他依旧在追求更高的目标,只要生命没有到达终点,他便有创造无数机会的可能。
第四篇:学院开展返回母校招生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学院开展返回母校招生宣讲社会实践活
动方案
根据中央宣传部等15部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x宣发[XX]x号)精神,为更好落实学校党委、共青团重点工作安排,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地学学院团委号召广大青年团员们在2018年寒假开展返乡调研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践行十九大青春志愿行
二、返回母校招生政策宣讲
鼓励广大同学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回到生源地中学,通过宣讲会、励志讲座、学业辅导等多种方式宣传交大文化、交大历史和交大特色。积极发挥朋辈作用,与师弟师妹回味高中苦乐,分享大学点滴,引导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我校。
三、活动安排
、报名
月15日-1月18日,各团队下载填写《报名表》,提交至学院辅导员处,电子版发送至邮箱xx
2、调研实践开展
2018年1月-2月
3、成果提交、评优展示以及表彰奖励
成果以活动总结形式开学后提交,具体要求和评优表彰另行通知。
四、活动奖励
、荣誉证书
优秀的实践团队与个人,将授予荣誉证书。
2、第三课堂学时
完成实践的队员,将获得相应第三课堂学时。
五、注意事项、各团队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按要求进行申报备案,经学院团委审核签章,已经回家同学可先提交电子版,年后补交纸质申报材料。
2、请团队成员及时在第二三课堂系统选课,学院团委将及时提交成绩。
3、活动期间,及时@西南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交大有思官方新浪微博进行宣传。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新闻、活动照片(3-5张)发送至青志联社会实践部邮箱:xx
4、学院提供此次宣传活动的部分官方宣传资料,同学们到辅导员处获取资料。在宣传时除此资料外可自行发挥,融入交大生活、自身感受等元素。
5、请活动负责人加QQ群:xx
第五篇:回访母校心得
“回访母校 携手成长”心得
时光荏苒,转眼间离开母校已经一个学期了,蓦然回首,才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回首往日在母校的点点滴滴,还依然记忆犹新;回首往日在母校的生活,还依然历历在目。
前几天,怀着复杂的心情重回母校,心理充满着亲切与自豪。心中也带着少许的忐忑——我是带着任务回来的。
很远处就已隐约看见母校的大门上写着“大安市第一中学”,一下子感觉特别熟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高中。我的母校始建于946年,截止到去年,已培养了毕业生近20000余名,为上级院校输送新生近9000余名,是大安市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1995年起,学校连年被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又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学校。高考连续7年丰收。各项升学指标,年年有新突破,或同时创下校史新高。载着成功和光荣,带着信念和梦想,在袁玉军校长的带领下,一中人将继续发扬“团结、奉献、文明、向上”的校风,遵循“相信自己,真诚待人,认真做事,不懈追求”的校训,为建成“办学条件高标准,教师队伍高素质,学校管理高水平,办学效益高质量”的一流学校而全力奋进!踏进母校的大门,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一种默然的熟悉感涌入心头,走在曾经走过三年的路,心中不免想起了高中的生活。
虽已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风景中,但还不忘本次回访母校的目的——宣传北华。来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感觉老师还是一样的亲切,一样的和蔼可亲,毕竟再过上几年自己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了。与昔日的班主任聊聊过去的高中生活,说说现在的大学生活,更不忘传播我们北华的精神,感受我们数学学院的人文气息……
向老师宣传完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向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宣传。走近班级里,一样的教室,一样的桌子椅子,一样的讲台,曾进的高三生活又一次回到了我的脑海中了。看着一张张质朴而纯真的笑脸,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高三。看到每个班级黑板上耀眼的倒计时,可以感受到他们现在的艰辛,毕竟自己也是从那时走过来的。但是,现在回顾一下,真的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高三,痛并快乐着。在老师的陪伴下,找了10几名高三的同学。这次,我以一个学姐的身份向面前学弟学妹们宣传我们北华。说实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还有些紧张,生怕我与他们的距离太远,怕他们会紧张。我向学弟学妹们宣传了学校简介、专业介绍、展示了校园风光、告知了招生政策加分政策等。当然还有一些自己曾认为有用的复习方法和几本自认为比较好的复习资料。由于我的成绩不太突出,所以选的同学成绩都比较一般,另我欣慰的是他们是那么认真的听,那么配合着我。在最后,我还向学弟学妹们留下了我的QQ和电话号码,告诉他们有困难时可以联系我。
完成此次回访母校的任务后,不忘与过去的老师道别,聊了一些过去时的小把戏和笑话,此行真的是很有意义啊!大安一中带
给我的仍然是那么清楚,那么坚固的铭记于心中。在未来,母校也会像灯塔一样照明我前行的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她的所有,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祝福我的母校,愿她永远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