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智慧数学课有感
读《智慧数学课》后感
本学期,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智慧数学课》这本书。这本书来自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是关于他的一些数学教学思维在实践上的策略。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好书。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黄爱华面对学生时的幸福感以及对数学教学强烈的热爱,正是有了这种爱,黄爱华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对教学的研究,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需,无处不用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有些课中,黄老师跳出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不但获得数学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惊讶与赞叹中获得一种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设计增加了数学课的内涵和趣味,让读者不由得佩服黄老师延伸教材的智慧和一份对教学独有的敏锐,他把生活中的内容赋予了数学的灵动,又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从以上片断不难看出,黄老师驾驭的数学课堂,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更包括心灵的点拨和生命的润泽。
二、数学课堂因游戏而“活”
有些堂课上,以学生的游戏比赛为主,黄老师从头到尾是游戏的组织者、引导者,幽默的话语、恰到好处地提问,上课的风格象极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寓教于乐,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他本堂课最大的特点。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课堂富于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兴趣盎然,其乐融融。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黄老师把“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娴熟自如,游刃有余。
三、自主探索,学生思维动起来
在有些课中,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思维的快乐,洋溢的是智慧的神采!在游戏中,黄老师以整个游戏过程的主线,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个问题情境成为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黄老师这种准确地把握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火花的教学艺术让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意味深长。
四、激发兴趣,学生乐学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认知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乐学的情趣。
总而言之,黄老师的智慧数学课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教学的新天地。我想,今后我要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向名师学习,多去研究教材,合理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如黄老师所说“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所以,我还应该多去研究学生,寻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生们一起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第二篇:读智慧背囊有感
读智慧背囊有感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智慧背囊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智慧背囊有感1生活是一门艺术,不懂生活的人,即使纵发千斤,也无一力之效;生活是一种学问,懂得生活的人,即使仅发一力,也当千斤之功。
想要真正了解生活就必须努力思考,因只有思考后行动才能明智。
今天我读了《智慧背囊》一书,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都是水,而社会处处像一个个容器,人应该像什么水,放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人可能被装进容器,但人又像一滴水,水滴石穿,改变着坚硬的容器壁,直到破坏这个容器。
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犹如一滴水,要像水适应容器一样适应社会,又要具备水滴石穿的毅力,才能有所作为。
人生就像一盘棋,一步错误,满盘皆输,且不可能重来一局。应慎重考虑,把握好时机,步步为赢。
这本书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如:简单的生活,做人不能太贪心,坚持真理,放弃也是一种快乐,顺其自然……
在读这本书时,每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只个故事中的哲理。每一篇故事都短小而简单,却富含深刻的哲理,韵味悠长,耐人寻味,给人在人生的棋盘中给予提示,助你步步为赢。
读智慧背囊有感2看完了这则故事,我想,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份罕见的友谊。
在《智慧背囊》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感触最大的,就是《风的线条与人的心境》傍边的《从瓶子里逃生》:这篇文章次要讲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对三个孩子测试的事情。这位美国老太太到中国参观,挑了三个互不相识的孩子,一个是十岁的女孩,一个是七岁的男孩,还有一个是大约五岁的女孩。之后,这位美国老太太拿出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三个小球,接着她对三个孩子说:“这三个小球别离代表你们每个人,这个瓶子是一口枯井,你们正在枯井里玩。突然,枯井里冒出水来,水涨的很快,你们只要七秒钟的时间,如果七秒钟之内,你们谁还没有逃出来,谁就淹死在这里了。”接着,她做出了一个开始的手势。只见那五岁的女孩迅速地把本人的小球拉出来。之后,阿谁七岁的男孩也把本人的小球拉出来,最初是阿谁十岁的女孩。这一切才用了五秒钟就完成了,阿谁美国老太太没有想到,这场历经存亡的比赛,竟然这么快就完成了。
《智慧背囊》让我有了高尚的质量,处事的文雅态度。
读智慧背囊有感3最近我读了本叫《智慧背囊》这本书,看过之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了很多人生道理。这本书不仅跟我们说了很多故事也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比如这个故事《心灵先到那各地方》讲了一家公司招收职员的事,总经理出了一道题:一个下雨天,三个人在等车,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快死的老人,这一个是你女朋友这次见面可能以后永远都见不到她了,你会让谁坐你车?出乎意料的是在面试的几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答对了,他的答案是:把钥匙给医生带老人去医院自己和女朋友一起等车。
看似简单的问题确难倒几万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我们不应该只考虑自己也应该多为别人多考虑考虑,这就是《智慧背囊》,一个影响我一生的书,是啊,正像书上说的《智慧背囊》在肩,人生受益匪浅。
读智慧背囊有感4让我最有感悟的书是《智慧背囊》。在这一本书中,讲了许许多多名人的故事,能在每一篇当中让你体会到道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我记得最深刻——《树叶不全是被风吹落的》。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小孩和他的父亲去一片树林,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啦啦地飘落下来。小孩就问父亲树叶是不是都是被大风吹下来的?父亲疑惑了,一会儿就对孩子讲起了深刻的一番话:“没有风,有些树叶也会自动脱落……”
刚读完这篇文章,一个念头在我的脑中闪过:树叶有些不是被风吹落的,而是它自暴自弃。在对于坚韧的叶子来说,我觉得它坚持生命,还有是对生命的渴望,它抗拒着西风。
在现代生活中,有些人也会自爆自弃。在长泾中学,就有一位自暴自弃的男生。他因为他的爷爷是个老师,必须让他做尖子生。由于他的压力太大,他使用过太多自杀的方式,最后跳楼了。在生命历程中,哀莫大于心死。没有抗争的自暴自弃是最令人悲哀的,那是无药可救的。一片树叶,又遭遇风的时候;一个人也有遭遇逆境的时候,带一片树叶或一个人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来在外界的操纵人,而是出于对自身的把握和掌控。读完了,我决定我不管人生中遇到什么坎坷,都要坚持,不自己放弃自己,相信生命。
读智慧背囊有感5《智慧背囊》里的文章如一缕阳光,照亮我的人生如一把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如一位朋友,伴我一起成长。每读一篇文章都会让我感动,令我鼓舞,象阳光拂过心田,如春雨滋润心灵。
《智慧背囊》让我感悟了怎样去关爱别人,感恩他人,善待他人。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么,你就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收获的喜悦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领略到的。但是,播种的心情则是我们大有所共享的。有位作家毕文玲曾这样说到,她说:人生的旅程荆棘丛生,逃,懦弱;避,消极;退,无能……我们只有播下坚定的信念,播下坚忍的品质,播下不灭的希望,才能在收获成功的鲜花大道上,昂然前进!播下你的梦想,无路也有希望。播出你的梦想,踏出一路风光。
在书中有很多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一位小伙子买了一份快餐放在餐桌上又去取汤,当他返回时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白发的老汉正在吃自己刚买的那份快餐。他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也许他太穷,还是让他吃吧!不过我也不能让他独享。于是小伙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汉同桌对坐同吃一份快餐,盘中的食物快吃完了,老汉起身买来两份面包,一份放在小伙子的面前,示意他继续吃,吃完后各自起身,各自说声“再见”。老汉走了,小伙子突然发现旁边桌上放着一份无人吃的快餐,下是他原先买好的那一份。小伙子恍然大悟,赶紧去追老汉,老汉却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则故事体现了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和谐。在社会上有太多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旁发生。要把握大自然的规律,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学会透过大千世界的重重迷雾。不要被一些世俗的虚幻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学着让自己的心纯净起来。盲人之所以容易见到上帝,是因为外界的一些分扰和诱惑他看不到,有些时候我们面对一些事物,为何不学做一个盲人呢?那样或许会容易见到上帝的。
纷繁的世界得到的少得不到的多,天天为获与不获忧心忡忡。生活中便毫无乐趣可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以及人天地便宽了,心地自然也就宽了。成功其实有效期不难,首先是你要敢想,是你要敢做,幻想和理想并不是大相径庭的,合理的幻想,就是理想,成功就会属于你。虽然这书中的文字不优美,但它很朴实,很吸引我的情操,这样的一本书值得用心去体会,去品尝,这样的一本书,就像你的密友,伴我一起成长。
读智慧背囊有感6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蹄,它就是《智慧背囊》,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翻开《智慧背囊》,一股书香扑鼻而来,我深吸一口气,慢慢翻下去。《智慧背囊》里面藏着许多小故事,有的感人,有的真切,有的灵动,有的睿智。他们就像一个个小音符奏成了一曲抑扬顿挫的歌,深深地吸引着我。
遨游在《智慧背囊》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小故事“盒子里的吻”了,它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家里的收入极不稳定,一天,小女孩精心用一卷昂贵而有精美的包装纸亲手包了一个盒子送给了母亲做圣诞节的礼物。当母亲打开包装盒时,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母亲十分生气,大声责备女儿浪费。小女孩十分委屈,含着眼泪告诉母亲自己在盒子里装了满满的吻……母亲呆住了,低下头来紧紧抱住了女儿。后来,女儿再一次车祸中不幸丧命,母亲一生都把那只盒子摆在床头,想象着接受女儿的吻……看到这里,我不经感慨万分。是啊!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份礼物,有珍贵的包装与内涵,这就是我们的朋友,亲人给予的无私的爱,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爱更珍贵,更值得收藏呢?
不只是这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故事令我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叫“父亲的菊花”。他讲了父亲上了年纪,得了健忘症,耳朵也不怎么好使了,一天,我带着父亲去赏菊,父亲指着一盆菊花问我是什么,我说了两遍“菊花”父亲还是没有听清楚,我不耐烦了,不再理睬父亲。不久,父亲去世了,收拾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父亲的日记本,其中有一片写了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去赏菊,我很顽皮,父亲耐心的教我十遍我才记住那是菊花,父亲感到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一篇感动了我,那朵菊花是父亲的幸福也是我的悔恨。我们生活上最爱你的人便是你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爱,而我们总是给他们最少的宽容与耐心,从现在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我下定决心。
《智慧背囊》在肩,人生收益无限。《智慧背囊》在手,创新作文不愁!《智慧背囊》真是我永远的好伙伴。怎么样,你喜欢吗?心动不如行动,快也去阅读吧!它能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不断鼓励你前进!
读智慧背囊有感7一本书就如同一个装满智慧的背囊。而《智慧背囊》这本书就像一个各种智慧的融合。
在《智慧背囊》中,我们时刻都能找到自己的背影,感觉故事里面的人物跟生活当中的自己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只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加以克服,便能战胜困难。在平时,我们的家长会教我们许多东西,他们都想要让我们不走弯路,而不走弯路未免就对我们的'成长有利,反而会我们害我们。比如说《鱼王的儿子》就告诉我们;传授了技术,却没传授教训,一样不能使人成大器。现在如同温室般花朵的我们,也该见见外面的“阳光”了。
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是一种巧妙的方法。比如:《橡树林子着火后》。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后是一大片空旷的场地。村长带领村民种橡树。然而,很多年过去了,橡树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由于橡树越来越少,橡树的价格也一路上涨。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场火灾使上百年的橡树林子成了一堆灰烬。看着让人心痛的灰烬,村民欲哭无泪。这时一位老人说:“橡树没有了,可是我们还有大伙留下来的橡树木炭。”大家一听,马上把那些还在冒着热气的庞大树干倒进炭窑。不久,橡树木炭获得了市场的青睐,村庄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的村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失败,但失败并不会是最终的结果,往往失败中就蕴藏着希望。名言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智慧背囊》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爱是无处不在的,能从他人微笑中感受到爱,注视中感受到爱,从语言中感受到爱。我们平时可能经常会挨父母骂,但那也是一种父母对我们爱的表达。
读智慧背囊有感8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智慧背囊2》。
《智慧背囊2》一书中,有许多动人心弦的小故事,长则2页,短则半面。其中,我最喜欢的,非《登山者的发现》莫属了。
《登山者的发现》讲述了一个叫蒙基德的登山家不带氧气瓶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从前,不带氧气瓶登上乔戈里峰是所有登山家的梦想,可他们都没有做到,这是为什么呢?蒙基德为我们揭开了秘密: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你感觉到更多的氧,要登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清除杂念。
文章读完了,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商纣王邀请后羿一起射箭,射中靶心,奖黄金千两,射不中,则收回万亩封地。后羿第一、第二箭都没有射中靶心,第三箭甚至脱了靶。射箭对于后羿来说是很简单的事,可后羿为什么射不中呢?因为后羿有太多的杂念,所以射不中。
所有做成大事的人,在生活中,都能清楚杂念,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
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学会清除杂念。才能取得成功。
读智慧背囊有感9最近,我阅读了《智慧背囊》这套充满理趣与哲思的系列丛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一门心思走路》的故事。
《一门心思走路》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散步时,遇到了一个用竹竿点点探探地向前走的盲人,他和他的朋友东张西望,边走边说,忽然,他们发现盲人不见了,朋友想了想说:“这个盲人应该是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作者吃惊地说:“这怎么可能?一个盲人怎么可能比我们走得还快!”朋友答:“怎么不可能,我们是三心二意地走路,而那盲人是一心一意走的呀,所以比我们快!”作者恍然大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种叫依米花的植物。依米花是生活在干旱的非洲沙漠中的不起眼的小花。它只有一条主根,因此,它通常要花费四到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在干燥的沙漠地底深处寻找水源,然后才能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第六年,才会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虽然这是一种种极难长成的小花,但是花期并不长,仅仅只有两天时间便和母株一起花落玉陨了,我不禁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孤独和需要耐心的过程啊!
和故事中的盲人、依米花相比,我真是惭愧至极。虽说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是上课听讲的习惯却还是差强人意!因为我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总要拿些“小玩意儿”,或是坐在那里天马行空乱想一通。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正在讲黑板上的练习,而我却坐在那里想着新买的飞行器该如何操控,老师先用眼神提醒我,可我没发现,接着她便直接向我提问:“Are you River?”(River是我的英语名字),我居然回答了“No!”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面红耳赤,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还有几次其他课上也有过相同的遭遇。
我以后也要一心一意“走路”,这样才会少跌几个跟头!
读智慧背囊有感10《智慧背囊》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它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有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被捕上了岸,渔人看它很小也很美,便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将鱼儿放在一个鱼缸里养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是碰到鱼缸的玻璃,心里有一种不畅快的感觉。渐渐地,鱼长大了,连转身都困难了,小女孩便换一个更大的鱼缸,鱼儿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一次碰到鱼缸的玻璃,它畅快的心情便会暗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不动,后来甚至不吃食物。小女孩看它可怜,便把它放回大海里,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里却高兴不起来。一天它看见另一条鱼,那鱼问它:’你怎么闷闷不乐啊?”他长叹一声说:“这个个鱼缸太大,我怎么都有不到它的边!”
《智慧背囊》它让你感受心灵的海洋,一段话语,一个细节,就是生活之树中的一片叶子,一段平凡的话可能隐藏着伟大,一个细节或许造就了永恒。它将会引你走进生活的阳光。
读智慧背囊有感11《智慧背囊》是我在小学六年级买的,我曾在这本书中选择文章和一个男同学去参加学校的比赛。
这本书让我感动,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明白老师、父母对我的爱,我想歌颂这本书,所以我用平凡的文笔将它介绍给大家,每当唱起“感恩的心……”,这时我便想起了它——智慧背囊。
在学校数字图书馆中,我又一次看到这本书,当这本书看完时,我发现我是一个“不会感恩”的人。
每年的五月第二星期天是母亲节,曾记得以前赠送过母亲一两样东西,然而没有真情实意,六月的第二个星期是父亲节,在我的记忆中我很少与爸爸沟通,直到上了初中。
老爸和老妈经常会打我,我时常有点讨厌老爸和老妈,因为只不过是犯了一点小错,得这样惩罚吗?印象最深的一次挨打是:那时学校流行玩“水珍珠”,我也养了不少,一天晚上我在换水,妈妈叫我,我总是说等一下,后来妈妈把“水珍珠”倒了,并用裤带在我屁股上打了,我哭了,并且让同学看到了,我气得一晚没理妈妈,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打我其实她也受伤,“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嘛。
现在,我长大了,是小大人了,我不能再让老爸、老妈生气了,不仅我要吃一顿青菜、炒菜比河东狮吼,老爸、老妈也会受伤的。
因为我是小小的大人,所以我得这样做,你们呢!也经常让老爸老妈生气吗?在母亲节、父亲节你送过礼吗?你也在改正吗?
“感恩的心……”瞧,我又哼起歌来了,你喜欢听吗?
第三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易中天的大名是早有耳闻,也零星的听过他一些讲座,感觉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又有名家风范。一个月前,偶然得到这本易中天的《中国智慧》,一看小标题,竟大多是我感兴趣的,思辨的哲学贯彻始终,这正是我喜欢的,便作为囊中物一直携带品读。周易的启示 说到《周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八卦,没错,现在很多人迷信的风水八卦的确出自这本古老的书籍。还有我们常用的口头禅“你怎么变卦了?”也是从这儿来的。但这只是其一,《周易》其实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昆仑山,万水之源。它试图以最简约的系统解释最纷繁的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大成之卦)——这就是《周易》“可爱的野心。”我这么个凡夫俗子自然是读不懂《周易》的,但看了易中天的解说,恍然大悟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原来从来没有废弃过。阴阳相生相克也好,忧患意识也好,变革与中庸也罢,无不闪耀着文化瑰宝的光芒,甚至连“九五之尊”这个后人冠以帝王的称号都是从卦辞上衍伸而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在《周易》身上再合适不过 了,哲学家读出了变革,史学家读出了忧患,儒学家读出了中庸,科学家读出了理性,阴阳家读出了风水------当之无愧的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中庸的原则 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仁;治学——乐;做事——权。“权”是权益、权变。有经有权谓之中庸。“经”就是不变,“权”就是变。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庸之道就成为我们民族的正统思想,它延伸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处。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庸思想最典型的处世哲学。我们现在提到中庸,多少带有贬义,老好人啊,和稀泥啊,没原则呀------其实都是对中庸本质的误解。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所谓守住底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灵活权变,切实可行谓之中庸。兵家的思考 从来都认为战争是残酷无比的,没想到还有如此彬彬有礼的战争,“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炎黄时代是不开化的,自然就是群殴、乱打一气。到了春秋,那规则可大了,日出以后集合打仗,打完以后吃早饭,最长也就打到日落收兵。地点只在边疆(疆场就是这样来的)。礼仪特讲究,“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格斗如竞技”,彬彬有礼,绝不越雷池一步。游戏规则也多:一是不斩来使,二是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是不重伤(重复受伤,即对方受伤了不能再打,无论伤在哪),四是不擒二毛(头发花白之人),五是不逐北(原来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敌人打败了逃跑不能追,要追也以五十步为限,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了,不必跑一百步。)更有趣的是有一次晋楚作战,晋国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楚国军队追上来了,就教他们怎么办,教 了两次,晋车跑掉了,然后晋国逃兵一边跑一边掉过头来讽刺楚军:到底是大国的军队啊,逃跑的事很内行嘛!你说,有这么可爱的战争吗? 当然有,但仅限于春秋时期,到春秋末期就逐渐变味啦,战国就简直无底线了,将“兵不厌诈”用”到了极致,也将残酷用到了极限。孙子是一个“战争经济学家”,对利弊权衡得十分精到,于是提出慎战和善战,战争不是儿戏,“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随便用兵。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的本性。战争不是慈善事业,更不是游戏,没有规则诚信可言,所谓道德诚信,那是留给太平盛世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充满理性的孙子是早就认识到了的。老子的方法 孙子讲用兵,老子讲做人,只是老子的人道常常被兵家借鉴,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兵书,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老子的出发点还是做人。所谓“上善若水”,因为“水”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德若谷”,兼收并蓄,虚怀若谷的包容才是最伟大和崇高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话反说,祸福相依。老子永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难怪古代皇家都自称“孤、寡、哀家”,看来老子的影响力是扎了根的。《周易》讲变革,老子喜欢不变,孔子讲中庸,老子喜欢否定,韩非讲斗争,老子喜欢转化。所谓“无为而治”既可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是“无为而无以为”。总之,人往低处走,一切就OK。魏晋的风度 魏晋人的肆意洒脱是很多文人墨客追求的,我也心向往之,看了这一节,再将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一遍,却原来荒诞与洒脱背后,正是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人活得率真而高雅。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那样的崇尚和追求是 高不可及的。
第四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罗增毅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
前不久,去新知图书城买了一本易中天所著的《中国智慧》。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了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
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的本意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不走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读毕,深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第五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