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共5篇)

时间:2019-05-12 12: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第一篇: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

扇窗

白水县北关逸夫小学王变勤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很荣幸地参加了XX年10月25日—27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西部六省“名师之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我们紧张着,劳累着,快乐着,收获着……本次活动邀请了陈延军、魏星、薛法根、赵志祥、虞大明、武凤霞等当今国内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专家。进行了示范课、点评及专题讲座。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感受之一:独具匠心、充满智慧的课堂令我叹服

我们分别听了全国名师魏星和温涛的同课异构《清平乐·村居》、陈延军老师的《落花生》、薛法根老师的《寓言两则》、以及赵志祥老师的《七律·长征》等课。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一线老师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赵志祥老师的《七律·长征》他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艳丽和离奇,而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亮点一:他将这首诗分成两步教:先教《长征》,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之后再去教《七律·长征》讲解有关七律的概念及特点,让学生明白对仗、押韵、平仄以及划分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样由易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亮点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上课,他就问学生“今天是谁配合谁,谁是主角?”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主角,课堂上,都是先让学生自学(自己读生字、听写生字并自己检查写的生字;读也是一样先让学生试着读毛泽东的笔迹草书《长征》,学生不会读了他才教他们读;学生不懂的可以看资料,看了还不懂的他才讲)亮点三:课外延伸很到位,他不光让学生读了自己搜集的有关毛泽东的词,他还准备了许多,如《沁园春·雪》、《七律·送瘟神》、《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而且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整个课堂处处洋溢着笑声,学生在快乐与轻松中学会了知识。总之,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语文课堂。在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使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

感受之二:精彩的专家报告、点评让我获益匪浅

我们分别听取了方智范老师的《阅读目标与教学》、武凤霞老师的《优秀教师成长的秘密》、以及赵志祥老师的《阅读教学的本质》。从中我获益匪浅:从武凤霞老师的报告中,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靠的不是兴趣而是需要,她说:“兴趣不一定会让你成功,需要才是催促你不断前行的动力。不喜欢的事你也可以做得很出色”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喜欢当教师而选择了这个职业。但既然选择了它就是我们的需要,就应该把它当事业干,无怨无悔。只有这样你才会不断前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赵志祥老师对《七律·长征》的点评中我明白了对课文的分析不能挖得过深,而忘记了语文的本真(语言文字的输入与输出),他说:“要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为主、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面向全体,尤其是帮助学困生脱贫的最有效的途径。“不求甚解”是阅读教学的治病良方,有时候的“不求甚解”可以让老师避免尴尬;让学生有兴趣和更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学生到了一定的时候凭借广博的知识才能“求甚解””。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让教室多一些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讨论声,爽朗的笑声,淡化内容分析,回归与文本真。

感受之三:如此有才的同行让我折服

这次听课的老师来自西部六个省市,真可谓是人才济济,每次听完课之后,都会有老师发短信来评价专家的课,他们的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听了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有一位女老师,当她听了赵志祥老师的《七律·长征》后,没过几分钟就创作了《七律·名师》真是有才呀!最后她成了指定的一等奖,我觉得她当之无愧。如此有才的同行让我折服

听了诸位专家的课和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我敬佩他们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们平和的心态;敬佩他们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专家们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培训给我指明了一条路,我一定要努力地走下去,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一定要努力看到窗外最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小学教育实习日记谢谢你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定稿)

紧张的实习生活从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又从学生们礼貌的告别告下一天的生活。尽管体重计上的数字又下降了,尽管每天都是拖着沉重的步履回到那个温馨的宿舍,但每天来到这个满是活力青春的校园时,有时精神抖擞,又是斗志昂扬。

“孩子,谢谢你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这句话绝不是矫情,而是发自肺腑的。透过那扇窗戸,我看到了只要辛勤地耕耘,就会有蛮远的春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过程,都说“童言无忌”,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大人世界中的那些是非名利,所以当我看到一个小孩的时候,想到的不会是那些令人觉得压抑的事情。当一个老师看到一群孩子时,他会像园丁看到花园一样,会想到怎样才能让他们更茁壮地成长起来。或许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吧。

实习前进行过很多试讲,但是那毕竟只是虚拟的课堂,无法真正激发起我对学生的热爱。直到如今,当真正地与学生朝夕相处时,才真切地点燃了我对教学的那份最真诚的热情。我想,教育就是我要终身为之倾心的职业了,加油!亲爱的自己。

第三篇:微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打开了“一扇窗”

微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打开了“一扇窗”

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当口,在人们还没从第八次课改失败的阵痛中缓过神来之际,微课——一个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从天而降。微课以其迅雷之势席卷整个基础教育,成为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的热词。趋之若鹜竞相追捧者有之,事不关己避之唯恐不及者有之,嗤鼻侧目冷嘲热讽者有之。而我却对其独有情钟。

一般一个新事物总为解决新问题而诞生,已能解决真问题而得以存在。那么微课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薇即是小,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化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只要是能说明一个问题的教与学的活动视频片段即可。它可以是一个关键知识点的简短讲解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疑难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重构。教师在数字平台上提供以微课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而这不正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追寻的吗?真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被翻转,师生角色颠覆,教学顺序位移,学生主动发展、深度发展、互动发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能力都大大提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

课程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传承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课程观和课程活动形态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通过以主题或者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统整性,强调把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功能上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富柔韧性和生成性。

因为微课利用视频的方式,使核心概念、导入、总结等三要素科学、有机、简洁、完整的同时呈现。如《油菜花》这个主题中,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油菜花的颜色、形状、结构、作用、生长过程,自己动手去采集油菜花,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油菜花的特征,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突出了课程的文化理念。

二、微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研究主题,都是由老师确定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思维得以禁锢。由于微课的这种方式的出现,于是老师利用视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学习,学生不仅轻松地确定了研究主题,而且还可以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把问题标出解决的先后顺序。微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把研究主题的生成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微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主旨。教师不能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圈里打转。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充足的储备。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朋友。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

三、微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以往的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确定主题的局限,很难把一个主题内容研究深入。在《油菜花》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先开始只是对油菜花生存的环境的调查。到与油菜花相关因素的联想,产生了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同学们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功能性及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不难看出微课所起的作用。利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呈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从简单地研究教材,扩展到学生的丰富的生活空间,微课使学生关注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面迅速得到了扩大。

四、微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课的呈现,使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微课,我发现它不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理念,有助于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微课,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微课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具有生动形象、反馈及时、容易保存、方便检索、集约化规模效应显著等优点。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主要讲授新课而重在答疑解惑、厘清知识结构,学生课堂讨论互动、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讲授不见琐细详析,不见无效赘述,简约简要,精当精彩;小组合作不见随意组合,不见低效重复,围绕主题,注重高效;学生展示不见从众答案,不见浅层徘徊,形式多样,思维多向。微课,真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打开了“一扇窗”。

微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打开了“一扇窗”

硚口区南阳村小学 张文俊

第四篇:为我打开了中国哲学的一扇窗——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为我打开了中国哲学的一扇窗——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便读出了冯先生的一份责任。这本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一本书,而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一本书,是冯先生用英文,向西方人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的哲学史。中国有哲学吗?大家知道,哲学的故乡不在中国,在西方,德国是哲学的故乡。所谓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换而言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冯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让西方人对中国有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非但是写,写的目的是为了讲,这是冯先生的一部讲稿,是冯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的讲稿,在那个西方文化偏至(鲁迅语)的社会里,他大讲特讲中国文化,这便是一份勇气,一份责任感,甚或是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在六十年前的西方社会里,冯先生所做的这份工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不是学哲学专业的,只是喜欢,正是因为喜欢,在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我阅读过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陈志良的《与先哲对话——世纪转换中的中国与传统文化》等,对中国哲学思想多少有些了解,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就是道家和道教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去过一些道观,也有把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聃)作为道教祖先的,那么道家和道教是统一的吗?这回读了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才拨开迷雾见天日,原来道家和道教完全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道家把生死都看作是顺乎自然的事,而道教却千方百计要为人们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是反自然的。我们以往总是说,中国没有严格的宗教,而儒家在中国长期的发展中就形成了宗教,叫儒教,所谓中国文化,最终的结局是儒、释、道的统一,而冯先生却认为,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这些观点对澄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些模糊认识是颇有帮助的。

哲学家总是用哲学的眼光来解释世界的。中国的“五经”之首《易经》,即用变化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此后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杨朱、韩非子等等,都是大哲学家,他们都用不同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此后的哲学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到了汉代,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禅宗哲学;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侵入,中国哲学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格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为我打开了中国哲学的一扇窗,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哲学的根本是一个“和”字,即便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等各哲学流派也不是彼此对立、此消彼长的,而是相互融合,也正是相互融合,才使中国哲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让我想起了我读过的另一部书——《大国崛起》,让我思考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往何处去。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中有精髓的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当然也有内闭和保守的部分,阻碍着我们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扬弃。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和合”,它能够容纳来自世界各个方面的文明。所以,只有当我们坚守自己的文化,在与海洋文明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类别:教师佳作作者(信息来源): 李新

第五篇:《长相思》教学反思: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体裁进入了语文教材,《长相思》教学反思: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小词,这种本来深居初、高中课本的文学体裁,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出现在人教课标本的小语教材的第九册与第十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小语教材新收编的两位新成员。小词进入小语课本,这是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词是诗的一种,盛行于唐宋。词“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叶嘉莹语)。那么如何教好词,学好词呢?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无疑是小学语文词的教学的典范之作。他的教学视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时看时新,越看越有味。尤其是他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灵活多变,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细细品味,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读”树一帜。古诗词是讲究格律的,在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节奏、停顿和快慢。一首好词,正确地诵之读之,便能读出味,诵出味。反之,便会如白开水一般地显得寡淡而无味。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读贯穿了其整个教学过程,范读、齐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较着读、静静地读……各种读的方式,在他的课堂中都有呈现,而且讲求循序渐进,要求也是随着教学进程而层层提高。初读课文,王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是读顺口。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他指名两位学生站起来读。其中,第一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第二位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都是王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于是,在齐读课文时,王老师要求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为了读好课题《长相思》,王老师也是不厌其烦。他要求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他的脸上,并范读了二遍。第一遍,他读得平淡;第二遍,他读得有味。如此一来,学生一听就明白了三分。接着,他要求学生自己读,并读出自己的感觉。后来,他叫了一位据说是“表情特殊”的学生站起来读,并引导学生发现到他的“双眉紧锁”。有位学生“梦”字读得特别有感觉,王老师也不失时机地提问:你这什么这么读?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感悟。

二、“品”字当头。词本是不能解的。有时,一解释,诗词就像风干枯萎了的落花一样惨不忍睹。但出于需要,词要解,更要品。因为相隔年代的久远,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词中有些语码,有些词句,要读懂它,必须依靠资料的注解,必须依靠教的引导,教学反思《《长相思》教学反思: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欣赏)活动最初实在是非常茫昧朦胧的,恍若有望而不来,惚若有来而不见,如矜如思,如幽如藏。人人虽都能在朦胧恍惚间,嗓钦到一份滋养生命的甜蜜经验,却总觉得太缥渺了,必须搦住一些可以确定的什么,来怯除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空虚感。”(唐宋明清词《后记》中的话)。王崧舟在引导学生解读、品味这一点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如在启发学生对“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的理解上,他“品”得不仅细致,而且到位。在学生读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后,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纳兰的“身”可能在哪儿?他身处的是怎样的环境中?在他层层深入、丝丝入扣的引导下,先后有八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假若这八位学生形成的曲线,就是纳兰和他部队的行进路线,那么他们会经过哪些地方?在充分理解和品味的前提下,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三、“导”字领先。以前最喜欢教古诗,觉得古诗教学有章可循。一读二解三背诵四默写,一节课下来,结果可检可查,学生会诵会读、会默会写了,感觉还蛮有成就的。听了词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在《百家讲坛》上作的有关唐诗宋词鉴赏的讲座后,觉得很多时候自己干的实则是领着学生从容“赴死”的蠢事与傻事。带着学生在诗的字面句上逡巡,其实是让学生死在了句下。逐字逐句、了无生趣的讲解,使优美的诗句,美好的意境,在我们无滋无味的口水里花容尽失,花香不在。“看”了王老师的课后,才知“导”字是何等的重要。“聒”字的教学,便见了他导的真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在整首词中,“聒”是惟一的生字,而且此字对理解整首小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此,老师是这样“导”的:“聒”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有说想的,有说看注释的。王老师提醒要注意看注释。假如没注释呢?有学生答可以联系上下文。假如联系了上下文也理解不了的呢?学生答可以查字典。假如没有字典呢?有学生说可以分析字的偏旁和字形。王老师充分肯定了这种方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古典诗词很精美。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语码,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作用的。词作里的词与句可以是一堵墙,也可能是一扇窗。穿透墙,透过窗,我们才能看到春暖花开,如画美景。在词的教学上,王崧舟老师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窗,一扇美丽窗。注:此文为学习了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视频所做的作业。作业题为:有人说,语文教材内容风格多样,只关注一种教学法,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此,你怎么看?

下载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湖北省潜江市竹根滩镇小学张孝旭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柳州市基础名师培养第四次集中研修总结 -----罗东兰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12月20日我又一次踏上桂林师大进行柳州市基础教育名师培训的第四次集中培训......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 很荣幸的参加了偃师市首届名师培养对象的培训。讲课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他们所讲的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篇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篇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我很荣幸地参加了2016年固始县第二届名师培训学习。本次的培训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县教育局......

    名师工作室培训心得体会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我的实践,不断提炼自我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 (一)教师要拥有儿......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镇川小学 王锦涛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

    名师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荆萍君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聆听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

    名师大篷车培训心得体会

    名师大篷车”培训心得体会下梁镇中心校程先梅2013年8月9日,“陕西省名师大篷车”活动走进高陵,为我们高陵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为我们高陵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