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2: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第一篇: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子课题“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刘家庄小学

从2002年9月始,由中央教科所领衔主持的“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课题,以研究教师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化为重要视角,积极营造支持性、研究型的群体互动环境,追求教师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寻求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主动发展的方式方法,围绕学生作文方式的转变,我们子课题组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了一场作文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

“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活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有创意”,就是达到作文个性化。不造假,是对作文的最起码的要求;有创意,作文才能真正的个性化。

课程标准所说的“独特的感受”,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个性化的。蕴含创新价值,因此值得“珍视”

作文有没有“独特的感受”,有没有“创意”,关键在于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能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发现过去发现不了的或者别人尚未发现的东西。“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能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敏感,那么就能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一定要过细的观察事物,把事物与事物作横向的比较,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捕捉到。能把“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特征”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往往是“有创意了”的了。

是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触动学生的“独特感受”?不一定。有时候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会意的微笑,教师鼓励的目光,陌生人的一个自然搀扶„„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的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完成这个世纪任务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二、概念的界定

子课题确定为:“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其中,“个性化”是课题的研究核心、灵魂所在,是改革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个性化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文章的个性化。指学生鲜明的个性在作文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具体体现,即个性化的作文。其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指为促进学生作文个性的发展与张扬,从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入手而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科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并能在习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这决定了此课题实验的成果,将体现在学生普遍的洋溢个性精神光彩的文章和教师卓有成效的富有创造性的从学生生活入手而建立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训练模式。

三、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子课题计划:

1、课题组成员:

组长:刘冬玉

成员:殷瑞枝

闫利花

兰艳丽

朱红霞

李敏

刘晨光

田宝宝

2、研究过程活动安排:

对所拟定的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分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调查、摸索阶段。在本阶段,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健全组织,拟定研究内容,做好调查工作,找到突破口,探索操作方式,编写阶段成果、实验总结、论文集等。

第二阶段:(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子课题的实施方案中拟定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结成阶段性成果,实验论文、札记、学生作文等相应成集。

第三阶段(2006年——2008年12月)突出实验成果,形成研究体系,为普遍推广做好准备。并结成第三阶段成果:优秀课例、实验论文、札记、学生作文等集推出。

(二)实施方案

1、健全组织,形成制度。成立由刘冬玉主抓的课题组,有殷瑞枝、闫丽花

田宝宝、兰艳丽、李敏、刘晨光、朱红霞参与,确定每月一次全校课题研究活动制度。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沙龙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陈鹤琴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原则,当代建构主义教育原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参与式培训和案例培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3、群体互动,重点突破。每月轮流一次结合自己的课题,做一节开放研究课,课题组成员观摩评议、研讨、反思,整整一天时间,大家求真务实,畅所欲言,注重实际效果,教科研人员精彩评点和引领,使课题研究层层推向高潮。

4、注重过程,实践创新。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特点,资源利用,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特色建构相结合,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模式,营造和谐环境,革新评价手段,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成长手册,观察记录资料卡等,把课题做强做活。

过程设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因我们参与实验的教师全部在教学第一线,因此,我们采用实验教师不变,研究班级不固定的研究策略。时时是研究之时,处处是研究之地,班班是研究之对象。

研究方法:调查法、谈话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

四、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题内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特别是涉及到作文教学,教师原有观念根深蒂固,运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驾轻就熟。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理论学习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观念上存在的误区,课题研究的开展将举步维艰。

学校课题组充分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制定了课题研讨例会制度(每周三下午)、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制度(每周一)、骨干教师专题报告制度(间周六)一系列规章制度,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与校本培训工作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相结合,落实了学习的时间、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学习考察、教师论坛等形式组织学习,并将理论学习的成效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从而保证了理论学习的实效。

通过贯穿研究全过程的扎实的理论学习,使实验教师不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大家通过学习认识到:作文是学生个体的综合精神活动,其本质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新”,因此,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主观地强制要求学生认知什么,灌输应该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获得真实而丰富的体验,激发起交流的需要、表达的欲望,在真实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分酝酿表达内心认知与情感的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用什么方式写,从而形成个人的情感与认知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可能并不在于作文教学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否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教师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在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尊重学生个性,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解决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尴尬。

2、注重课堂引领,进行个性表达。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课题实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低年级课堂落实读、说、背,重在积累。中年级加强段的训练和篇章结构的训练,从读中指导布局谋篇。高年级落实从读学写,加强写作技巧的感悟、品味和评赏。课堂上所学的只是理论,需要在生活中练兵。我们抓住学生的作文个性化这一特点,指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用笔端去倾诉。充分利用学校、社区、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的重大活动,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倾诉自己的感受,做独具个性的表达。因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的作文自然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3、注重典型讲评,指导互评互改

讲评、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文的缺点并会修改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改,否则,只是用别人的话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基于这点,在作文评改方面,我们实行教师批改、学生自评互改。教师批改时,除运用一定的修改符号外,我们注重给孩子留下一定的评语,或鼓励、或探讨,不用教师的固定思维方式去“统一”学生的思路与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讲评中把有新意的作文当作重点,极力肯定其创新之处。每次习作后,我们通过“佳作欣赏”等形式,将写得好的文章、片断或几句话读给学生听,组织大家评议好在哪,然后分别给与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次作文的积极情感。同时,还给孩子自我评价的权利,让孩子们在自评互改中,发现缺点与不足,及时改进。

4、坚持实验总结,定期心得交流

“反思三年成名师”,有些课堂上的一些感受转瞬即逝,为了留住这些精彩的生成,留下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课题组成员每月不少与2000字的实验札记,并在每周例会上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实验教师养成了不断反思的好习惯,每周的交流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了实验的开展,也为实验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5、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实验实效

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在于真正促进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创设氛围,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将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检验、修订、改善。每学年,学校都会举行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鼓励教师以个性化作文教学参赛;我们也都安排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展示;学校还定期在校报、校刊上发表教师的案例、论文,研究的心得。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教师“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将课题研究真正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研究的实效。

6、整合学科优势,形成研究合力。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各学科间的互相学习、借鉴,把其他学科的活动运用到对个性化作文课题的研究中来,形成研究的合力。我们利用数学日记活动教学的理念,组织设计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体育、艺术、健康等教育教学活动密切合作,探讨作文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中,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后尝试开展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探究日记的专写。就这样,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和取得的经验、成果,有效地进行课题整合,形成了研究的合力,促进了各研究课题的协同发展。

五、研究效果

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我们实施“作文个性化”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促进了几个转变:

1、从重静态知识到重动态活动;

2、从重接受知识到重建构知识;

4、从重视知识技能到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5、从教师的管理者、指令者、组织者成为孩子作文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从说教模仿训练到自主探索发现;

7、从重视教法到关注学法;

8、从分科教学到活动整合;

9、从课堂环境到回归生活;

10、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11、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

对教师而言:

1、催生了教育的理念,唱响了“文教学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的主旋律;

2、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培育了课题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3、推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传统的课堂,在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育行为和评价方式改善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4、建构了“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的教学模式;

5、提供了一种支架,创建了自主创新综合课程、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

对学生来说:

1、支持性的环境使学生的生命个性得到关爱,童心得到呵护。丰富的个性化素材使学生感受着生活的意义,使学习变得快乐。

2、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挑战,昭示生命的力量和发现自我潜能。

3、主体性的体验使学生大胆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们敢说、敢想、敢做、乐意表达、表现和创造,人格得到尊重,个性得以张扬。

4、发展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激励中成长,在启迪中智慧潜能得到发掘。

研究表明:

“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真实的体验、感受与探究的机会;它切切实实需要教师的情感、艺术与智慧;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儿童学习的理解。

六、研究收获

多年相知路,多味别样情。通过六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我们艰辛地付出着,也在不断成长着,不断收获着。

1、师生作品近1000篇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在大赛中得奖。尤其是教科所举办的年会中,我校师生参与积极性分外高涨,每次均有大批师生的作品获奖。

2、课题组主持人、实验教师,如:刘冬玉、刘云霞、兰艳丽、杨素敏等先后被中央教科所评为课题先进个人。我们学校课题组两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每年,我校语文教研组均被区或市授予先进教研集体。

3、刘冬玉老师主讲的个性化纪实作文课《画画》获得全国录像课一等奖。赵丽娟老师设计并主讲的作文课《对话描写》获得区一等奖、全国作文设计一等奖。王艳丽老师的作文课《介绍银耳》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杨素敏老师的作文课《象声词》获全国一等奖。万丽娟老师的作文课《做个个性飞扬的语文老师》获全国教学设计一等奖。

4、我校每期的两本作文集每次都获得乡优秀组织奖。学生作文、教师论文百余篇在校刊、课题会刊上发表。

七、存在的困惑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存在好多的困惑,现在抛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1、个性表达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章法、修辞等表现手法学生掌握不够,尤其是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一旦做了指导,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大同小异,很是令老师头疼。怎样改进,使指导与个性飞扬融会贯通?

2、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3、个性化作文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的方法,仍感觉不够完善,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操作性不够强,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未能充分体现。在下一阶段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仍要以此为重点,进一步在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对个性化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个性化作文的评价。

问题依旧在,研究仍将继续„„

第二篇: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自主学习

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加了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由内蒙古电化教育馆承担的内蒙古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我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大学校课程力度,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

定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经过二年多来的实验,对实验课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们将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自主学习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潮流,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

自主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国外较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man)教授,他所用的术语是self-regulated learning(在我国有人将之译为“自我调节学习”,也有人将之译为“自主学习”),是指“以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

在我国,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董琦、周勇认为,自主学习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学者庞维国提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等;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即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博导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本组确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定可以形成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算途径。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层次和教师队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小学生自觉主动利用网络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深化了小学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 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学科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小学课中各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

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1.寻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够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丰富的信息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检索、分析、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通过对网上信息的处理,使学生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会有效应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2.通过实验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弊端,促使学生多渠道、多方式、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交互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学会学习,初步培养小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赋予教师、学生以全新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

信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运用信息。本组

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拥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进而强有力推进信息化课程改革。

5.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资源库,为实现整体教育信息化奠基。教育资源库可以各学科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资源基础。本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要通过收集各级各类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自主开发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本校教育资源库。

三、实验研究方法和内容:

按照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先进信息技术培训方法,结合本地区实际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案,以多种培训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反馈,反复实践,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方案及培训后考核长效机制,为把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技术奠定基础。

(一)实验研究的方法:

1、采用“文献研究法”证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目前国内外该研究的进展,确立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整合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特征、策略,并加以实践。

2、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利用网络获取资源”是指利用网络环境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特指校园局域网,“获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取得、猎取,在此即是自觉、主动筛选获得。“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初始规划设计——信息搜集检索——筛选、加工处理——发布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更在获取资源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进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将资源应用于学习中,在获取与应用中促进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进行获取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体验过 8

程中,学会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已有的知识整合,用于问题的解决,并使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主学习特指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存在需要一个支持性的教育大环境,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以及营造宽松的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活动天地。本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依托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提取所需信息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2、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开发建设网络学习资源的研究。(1)网络人力资源的整合(2)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3)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我们将在已有的学科知识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主题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及整合,形成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联系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根据学习所需及时进行信息的提取、加工与创造。

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兴趣激发——方法指导——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过程。

(1)激发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初期我们将以新颖、独特、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逐步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信心。

(2)探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生学习需求,鼓励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进行指导,因学定教,因需定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如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特别是把“一室(互动教室)一乐园(学生成长乐园)”作为主要的训练环境,实现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和媒体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同时,引导学生将自主获取、分析、加工整理的知识,自主探究的学习结果,已有的学习经历等及时上传交流与共享。

(3)训练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技能。

强化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加强学生针对自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内容„„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加工、整理,以获取所需学习资源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检索、应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

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目标的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筛选、分类及加工整理并逐渐形成习惯,经历了这一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四、实验研究步骤和措施:

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在有关年级当中选取一个年级的一个班的为重点实验班级。

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取大样本实验法为主,同时辅之以行为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配合实验的开展。

实验变量:⑴自变量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⑵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 思维能力获得明显提高。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申报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课题研究相关理论,搜集此类课题相关研究情况,丰富理论积累,以提高自身研究的起点和水平。

(3)调查分析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2、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1)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2)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3)建立教育技术交流论坛,交流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4)举办教育技术创新课评比活动,了解当前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培训方案,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开展教师自主制作、创新教学资源比赛,积累丰富的校本资源,建立、健全我校教学资源库。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1)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总结报告。(3)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分析。

(4)汇编培训资料、试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论文、教师教案、形成文集。

(5)整理教学视频集、资源集,建立我校自主资源库。

五、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机构与制度的建立

首先在课题研究工作之初,学校成立了以左琳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参加课题研究的各学科又成立了学科子课题组,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工作意见为指导,针对本学科特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实验。其次成立了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硬件设备的维护、媒体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先后制定完善了《校园网安全制度》、《网络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及各阶段的研究效果。

(二)硬件的投入与完善

近几年来,先后增建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建成数字化校园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每个年级有两个班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并接入校园网,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

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抓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根本。我校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感受学习电教理论的必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论文、课件、班级网页等比赛,围绕校省级主课题,定期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2、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

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四)研究活动的开展

1、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语文、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中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实验,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并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铺路搭桥------情景设计,激趣导疑------确定问题,深入研究------小组合作/独立尝试------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效果评价实现目标------课后延伸,拓宽视野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对于有些不宜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发现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的基本途径: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站及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都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工具绘图形、16

用计算机解题;在综合实践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自主学习。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实践出真知”。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帮助下,历时近三年的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实验、在以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面临教育挑战,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引起学与教过程的深刻变革。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

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知识信息。

2.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主题知识网站的构建、互动教室的研发,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方便、快捷、全方位的、大信息量的环境,使教师拥有更大的思维和创新空间,教师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教师再发展。

3.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张 发: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初探》在“金色年华”教研版刊物上发表;

张 发:论文《数学教学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被评为内蒙古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张 发:论文《浅谈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 发:多媒体课件荣获包头市二等奖;

赵相国: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在“中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赵相国: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中国期刊省级综合性期刊“才智”上发表;

常 磊: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三等奖;

张 蒙: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八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二等奖;

(二)学生方面

1.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高昂、活泼、有浓厚兴趣的情态之中,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观看我们的课堂,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这较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实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实验目的,实验效果显著。

2、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3、开展总结交流

为促进课题的深入有序的开展,每年都召开阶段总结大会,都收到各学科研究小组的阶段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大会上交流,还针对学科间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汇编成集、优质课刻录光盘,还不定期地在校网上发布最新成果,供各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

课题方面

1、完成课题研究的预定内容,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取得丰富的实验成果。

教师成果:实验成果集、教案、实验反思、论文、课堂实录。学生成果:电子小报

3、改革了课堂教学形式,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师在和谐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七、我们的反思

(一)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在上级教研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预定的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已逐一得到实现。除了构建起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各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外,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也都获取了极大的提高与发展。然而,也要看到我们在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进一步努力,以便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009年4月,我申报并批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旨在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表达的现象,还阅读教学以应有之义,还阅读教学之本来面目。因此,结合班级及本人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实验课题。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重点在于通过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一、研究背景

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主题。培养创新能力是以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前提的。因此,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阅读课长期呈现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的模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教师重“教”,轻“学”,更轻“个性地学”。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同时又使阅读这一个性特征明显的行为,演变成了片面追求“共性”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另外,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的阅读水平表现出不断退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绝对阅读时间量和容量不足;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心理自由;迷失了真正的阅读价值;没有了阅读的成就感,最让人悲伤的是,因为学生们的阅读不再是自我的,而是“他我”了。因此,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积极探索、研究其策略已是必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一、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

二、阅读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以共性取代个性。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就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因此,追求个性化的阅读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必然。

二、概念界定 个性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

阅读:是认真地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是信息的处理,思维的发展,审美的体验,人生的享受„„

个性化阅读:是在遵循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能够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策略,处理好课程目标,文本意义等与个性阅读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实现思维的深化、个性化。

3、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让二者皆能沿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寻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四、实验原则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本课题将在“以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本”思想指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发展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实践和研究表明,“教者好教”并不等于“学者好学”。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展示自己的个性。

3、管理性原则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尤其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建设校园文化网络,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有效的个性发展优化结构。积极开展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方法。

4、针对性原则

教育活动中要有因人而教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差异发展,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取的、和谐的、自由的、愉悦的发展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培养,在发现与培养中要用科学的、欣赏的、爱抚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5、操作性原则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三次调查。第一次是课题研究开始前,第二次课题研究进行中;第三次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课题研究中将分段,分年级进行评估要求,并有侧重点。建立数据库,运用检测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五、研究的具体实施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我始终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一)初步摸底,搞清基础 从课题立项起,我就着手对我班的阅读教学状况展开调查。首先,我对09—10学期末考试我班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和找部分学生座谈,我们发现,在情感、态度方面,39%的学生书写马虎潦草,审题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或没看清题目就随便做;阅读不能进入状态,对阅读题怀有恐惧感,许多学生认为遇到阅读题不知道从何做起。在技能技巧方面,41%的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不理想。不会提问题,只在一些不重要的词语意义、读音方面提问;课内阅读训练单一,没有向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小,导致词语积累贫乏,作答内容太肤浅,停留在零碎的表面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

在和学生座谈中了解到:喜欢读书的学生较少,许多学生家有书却不读,不喜欢积累和背诵,许多学生不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的环境和优美的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

(二)针对现状,分析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

教师方面: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还是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课堂教学还是“一言堂”的模式。在和老师的座谈中也发现不少老师以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为由而以讲代读,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以致造成阅读效率少慢差费(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

学生方面:没有阅读氛围,没有激励措施,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不佳,对阅读怀有恐惧感。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个性化的指导。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不断地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灵活把握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他们一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个性化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收集了许多有关个性化阅读的文章资料定期学习,并做好专题记录收集存档。此外,在内容上看,我还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指导性文章和切合课题研究的专题性理论。通过学习,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立足课堂,探索研究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每学期,坚持围绕该课题开展1-2次课题研究开放日活动,并做好以备课、听课、评课为中心的过程管理,请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的研究全过程。使自己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提高。

2、反思小结,提升研究成果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还要求教师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研究型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其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的。两年多的研究试验中,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触,通过案例、反思、论文等形式表达出来。撰写的论文《洋溢着人文价值的课堂》在省级刊物发表。

第四篇: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重庆市万州熊家中学高中语文课题组

2013年3月

“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重庆市万州熊家中学高中语文课题组

自2009—2013年以来,重庆市万州熊家中学“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淘万漉”的辛苦,但也收获了“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现对几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模式,多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阅读教学也常常忽略阅读的本质,表现为分析教学、肢解教学和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课堂常常被专制共性化的理念和行为统治。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教师的事,也根本不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结果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被泯灭,甚至使学生完全失去了个性发展的欲望。

2、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时代的要求

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说:“所谓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性格。”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更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人才。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时代要求而进行的课题研究。

3、个性化阅读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也是老师的个性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 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实验的重要目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个性化”人才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个性才有创新,有个性才能挑战未来,有个性才能促进社会加速发展。每一位学生都像一块璞玉,等待我们的精心雕琢。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已迫在眉睫。通过教学研究,探索并构建一个体现新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符合发展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规律,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就成了一个摆在我们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个性阅读”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性研读”为重点,以学生主体个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主动自由地进行语言实践、思维实践、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课堂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的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因材施教,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在这里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别,认识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其个人的独特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反对强求划一。在教学时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及各种能力。

2、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 3 代表”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新课程的这些价值追求落实在语文学科,就体现在2003年春季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以“高中新课标”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进行课题研究。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趋向的调查与分析(2)、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误区初探(3)、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4)、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5)、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6)、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7)、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本的关系(8)、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教师的关系

(9)、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我们从报刊、网络、图书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并掌握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要求实验教师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评等方式,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活动,收集、记载、整理和分析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事实材料,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研究法:

实验教师精选了教材,针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课文,设计了各 具特色的“个性阅读”教学方案,从阅读教学中的途径、具体步骤等方面初步构思“个性阅读”的课堂模式,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组织听课、评课、实验教师讨论、组员讨论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学生学习、听课、作业等具体情况,及时分析“个性阅读”的课堂实效性,通过实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3)、个案研究法:

以一个班的部分学生(随机)为对象,选取典型的阅读材料片段,实验教师运用创新特质的教法,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后评价,进行“个性阅读”全程地跟踪分析评价,撰写成教学案例,为“个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了实践依据。

除此之外,我们在实际研究中还运用了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我们本着求真知、寻规律、抓住本质、提炼纯度,去粗取精、比较归纳等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个性阅读教学”的最佳模式。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使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和谐发展,形成优良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通过这种“个性阅读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中进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目标:

(1)、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

(2)、探索并构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模式)。(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参与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2009年下期——2013年下期

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

1、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的资料,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行本课题的文献研究。如古人的:孔子的教学思想:书院式教学模式;现代的: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的有关语录。外国的:赞诃夫、布鲁纳、杜威等的有关理论。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进行教师的培训。

3、请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指导、拟定分工方案,召开研讨会,初步完善课题方案,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确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魏国

成 员:谢朝全 梁吉和 王克春 李连忠 彭纯清 刘华 谭家彬 陈自英 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董发冰 副组长:贺光玲

成 员: 熊德绪 赵云 陈孝祥 唐晓林 解英 徐书林

5、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具体安排如下:

唐晓林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趋向的调查与分析” 徐书林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陈孝祥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贺光临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熊德绪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解英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赵芸老师主研“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本的关系”、“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教师的关系”、“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精选典型的篇目进行“个性阅读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组织课题组内实验员、组员进行听课、评课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其实效性作出分析评价。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使“个性阅读教学”模式日趋成熟。

经过课题组的认真参与、课例展示、研讨分析,在新的一年,个性化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又迈上新的台阶。第二阶段具体成果如下:

(一)、学术研讨关系明确

本阶段一开始,在学校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举行了研讨活动,就上阶段发现的问题展开探讨,解决了实验教师心存的疑惑,再次明确几项关系:

1、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本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因为阅读获取的信息是由文本提供的,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阅读再创造的巨大可能性也是文本给予的,阅读的目标和思路更是由文本限定的。如果为了突出个性化而不顾一切,那就变成了随意化、自由化,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真正的个性化是在与共性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产生的,是在一定背景下建立的对文章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缺乏最初的理解,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将是不合适的。其次,就我们学生接触到的文体,大多数可以读出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对于科技文、文言文等,在个性化阅读上则应当受到一些限制。因为科技文最基本的特点是科学性和严密性;文言文则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所以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要求对任何一篇作品都要个性化,这样也不符合文学本身的规律。

2、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教师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形成,甚至决定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应当忽视自己的作用,不能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由传统的“惟教师是听”变成“惟学生是听”。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若失去自身精深的感悟和流畅的表达,甚至连自己的观点见解都不再表达,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个性化阅读要做到恰到好处才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不但个性培养不起来,可能连共性也丢了,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3、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注重学科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忽视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正是语言文字本身给我们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会因其直观的特点而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体验。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滥用,应根据文本需要来用。调查显示,学生借助多媒体获得知识的比例已不在少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只会有增无减。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引导,使更多的学生关注文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执教课堂,自我反思课堂,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

师生共同创设科学而又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能力并使学生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重点,其基本课堂程序为:充分阅读,感悟文本--以情激情,创设氛围--咀嚼欣赏,领悟意蕴--讨论质疑,激活思维--浮想联翩,拓展延伸。本阶段,每个实验教师都精心执教课堂,教并反思着。

1、充分阅读,感悟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

2、以情激情,创设氛围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个语文老师光靠呆板的冷冰冰的说教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激起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如在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文的教学中,用《黄河大河唱》乐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咀嚼欣赏,领悟意蕴咀嚼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精髓、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创作作品形象到作品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咀嚼欣赏。也只有通过咀嚼欣赏,学生才能获得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

4、讨论质疑,激活思维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5、浮想联翩,拓展延伸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因为创造想象是培养个性化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全然一样,教师可因势利导,不妨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引导学生在质疑、想象中培养创造想象力。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写教后记,大都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或伤感蜻蜓点水、草草剖析;或痛惜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或后悔对学生阅读的缺乏指导;或感慨课堂缺乏目标,盲目性大。

(三)、走出课堂,扩大视野

1、美文赏读,链接个性化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望,也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高学生业余生活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学社倡议语文晚自习增加课外阅读,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必须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或交流课,学校领导对这一做法大力支持,对凡是有读书需求的老师和同学开绿灯,可以随时借阅图书杂志,加之我们订阅的《语文精品读本》,还有学生自带的时文杂志,充实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将学生引向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文学海洋。

具体做法是:

(1)、以文本为基点,将阅读的触角伸向原著。美国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的教学以课文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作家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展示的大千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可是课本选择的文本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只是了解书本上的作者,那么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未免太肤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出现偏颇甚至错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学生再去阅读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绿》等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散文。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才能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3)、以文本为触点,于比较辨析中求异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文学批评家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是这个道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坚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比较,有利于开拓视野,发散思维,激发潜能,生发感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校园文化,促进个性化教学

宽松和谐、人文理性的校园文化是先进、优质的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而优良的校园文化促进优质的语文教学之后,优质的语文教学又反过来推进优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两者呈互为因果、相因相成的关系。“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它是一种潜在心理力量,一种在学校中普遍认可、接受和推崇的风尚、习惯、准则”,它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发挥着社会规范和风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题实施之初,实验老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就把校园文化建设列为课堂延伸的一部分,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使学校迸射出独具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的光芒,吸引、陶冶、激励着学生朝着积极健康、团结向上、超越自我、创造辉煌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通过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为语文教学准备了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热情被调动、潜能被激发、思想日益人文和理性,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日益活跃敏锐,文思不断涌动,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人人乐于读书,勤于用心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人人竞相为情造文、为理造文的繁荣景象,从而促使语文教学向优质发展,发展后的优质的语文教学又反过来促进各科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升学养。具体做法。

1、开放阅览室,开设阅读课。读本来源于学校图书室,订阅《语文精品读本》,学生捐赠图书,老师收集美文装订成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还以年级为单位,每月举行一次优秀文章读后感的评选。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泰戈尔文集》、《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佛游记》、《简.爱》和《水浒传》及《语文精品读本》等。

2、开辟墙壁文化,让墙壁说话。无论是漫步在校园里还是在教学楼的走廊里,鼓励的话语、温馨的提示,总是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品质。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学社注意联合学校团委、学生会和有关 部门开展演讲、朗诵、作文比赛,讲座、广播、书画比赛、小品表演赛活动,积极向上一级报刊邮寄期刊。

总之,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个性阅读教学”研讨课;在上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对每一堂课的实效性作了认真分析评价,写了心得体会;将“个性阅读教学”模式有关方面的研究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写了教学论文;针对四种类型的文章选择典型的“个性阅读教学”片段撰写成了四个教学案例。举办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研讨会,并展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公开课,还组织了“三优”评比,展示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并与市县级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起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接受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其对课题初步研究的肯定。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一)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方面: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介质的反映。我们觉得,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强调读出自己的感想,才能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两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营造民主、和谐的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活动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绝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增加阅读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提供说出自己阅读体验的机会,交流时只有师生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由于学识的限制,学生自然会产生体验的局限性,教师不能轻易用教材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其个性得以弘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阅读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尊卑长幼的“师道尊严”;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互惠”。

2、以课文为例,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和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在阅读文本时,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应该以课文为例,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精心地设计阅读对话,通过不露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己阅读、研究教材时的发现,巧妙地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伴随着个性化阅读的那种豁然开朗似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展现自主的阅读新方式。

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准备状态;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此外还有情境、资源、工具、评价、反思等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要考虑完善课堂阅读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学生差异设计差异教学,开发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引导课堂教学朝不同的方向发展;运用“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取得多样的阅读效果。

可见,要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的指导有效,一定要根据课程目标,尊重文本意义,关注言语形式;一定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定要有多元的预设;一定要选择多种阅读方法的互融;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灵活多变,才能使课堂阅读更见个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课堂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导”出来的,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1)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阅读。例如: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教互评等;这样的多样化阅读教学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相反,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等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会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便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感受体验,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自己学习,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2)重视课堂互动对话,“引导”感悟文本,形成与阅读初感的契合或碰撞,积极推动个性化阅读的开展。

课堂阅读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课堂阅读教学必须重视互动对话,以推动个性化阅读。课堂互动对话包括“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时空互动”。

生生互动的课堂应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阅读质量。生师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阅读能力的相互提高。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著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我们认为课堂互动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巧设探究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可资质疑之处,精心设疑,通过设置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组织和引导使学生更明确地突击重点、直击难点、撞击疑点。借此把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审视。

其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诸如“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以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再则,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个性阅读的创造力便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4、大胆整合教材,引进难度适宜的课外时文进行课堂阅读,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也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为此,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在不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的基础上,从每单元的文章中挑选一篇比较典范的文章作为精读范本。另选两篇作为略读,其余的作为自读。以腾出时间,引进适宜的阅读文本进行迁移训练,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5、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提供样本。“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觉,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的缺陷,对认识方面的缺失,必然会使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个性化的体验合情合理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这里找到生活中的样本,那么学生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他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单一的、刻板的认识。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才能得以实现。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方法方面

1、研究方法

(1)、创新性地运用教材,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

(2)、留给学生主体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练,感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自主参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同伴交流---相互评价---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轻松面对自我。用这样的方式跟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学生乐于接受,让他们轻松面对自我,感受成功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

(3)、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就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5)、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应用到生活当中。

(6)、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等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主体性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把课堂教学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鼓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努力突出:

a.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思想;采用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b.优化教学方法,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c.建立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正确导向和保障。

2、课题实施措施(1)、注重理论学习

精选有关课题的论文、论著和新课程辅导学习材料,实实在在地学到心里去,学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方法;而且要边学边思,巧学巧用,善于提炼别人的精华而非照搬照抄。

每学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题组研讨活动,既有沙龙式研讨,集思广益,也有专题研讨形成策略和模式。(2)、齐心协力,优化科研团队。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注重集体的合力与努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能力。

(3)、注重过程,提高实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课题研究的计划性,注重课题研究过程性,并及时做好总结推广。

3、研究成效分析

(1)、教师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教师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基于对角色正确的认识,通过和教师交谈、召开专题研讨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我们针对课堂教学现实明确:要用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活动化的、现实的教学情境,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必须多样化。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交流,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3)、评价方式有了转变。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立的自我,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评价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研讨,实践,总结,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把评价的主权交给学生,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有所进步来评价学生,又兼顾个性,看是否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有无创新来看待发展中的学生。我们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以便教师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关爱,平时多留意观察他们的表现,以帮助他们进步。(4)、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个性化阅读教学也推动了我校的教学改革,使我校的阅读教学得以推广与发展。课改的收获就是科研的成果,课题的推进就是课改的成长足迹。在教育科研的带动下,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三)、师生在个性化阅读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

1、学生方面

(1)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积累了写作素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速度,特别是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拓宽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许多学生都有几本厚厚的好词佳句摘抄本;开展了读书编报和读书心得交流会;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其写作个性的养成。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改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了自学能力。以前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欠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也只管被动的接受知识,让课只是老师的“书记”;现在我们教师都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批评性阅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真正张扬,其阅读兴趣自学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养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思考问题的习惯。

(4)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和课外阅读。

(5)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下,学生获得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交流合作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的发言论争,与人合作,善解人意,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2、教师方面

(1)在实验中获得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第一手资料。

(2)增强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3)进行了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4)创建了一些有创意的个性阅读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自读自悟——生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讨论——感 悟心得;自读——讨论——评价——规律——实践;预习搜寻——讨论交流——评价参照——体会拓展等等,这些模式是实验教师教改心血的结晶,突出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培养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

(6)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7)推动了课改。我国的课程改革是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必然,是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正是为此目的而响应的,我们在教改实践中认真实践扎实研究,许多年轻教师,成为教学能手,课改先锋,成绩斐然,出现许多优秀典型,为下一轮教改提供了借鉴,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第四阶段:2014年2月——

主要工作及阶段成果,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写成课题研究报告。(1)课题总结,将课题实践经验上升为课题理论成果。(2)各实验教师将自己的专题研究经验上升为专题研究成果。(3)总结研究所得的经验,撰写实验研究报告。(4)提交结题鉴定资料。(5)正式出版本课题的书面成果。(6)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7)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资料整理归档,阶段性成果物化。

五、问题与思考

(1)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主动积极的思考,进行个性化阅读,大胆的质疑,抒写个性心得,但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阅读层次低,读不出什么问题来,又加之有些学生胆子小,因此,这些学生成绩差,比普通班差的还要差些,这部分同学还需要教师作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2)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实验课中,学生提问或讨论的问题,有些 实验教师认为与教参、大纲中提到的重要问题关系不大,学生又未提出来,因此,过多的担心学生考试成绩,这里首先不要背考试成绩的包袱,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质疑,关键是进行方法的传授,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其成绩自然会提高的。

(3)注意“放”与“收”的课堂把握。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放手让他们讨论,学生有可能海阔天空的说开了,有些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度,一节课“扯南山湾”去了,这要求教师及时的引导,正确的把握课的“放”与“收”,作到每节课有实效,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影响整个课堂学习质量,这方面将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

三年的课题研究,使我们收益匪浅,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总结,已经达到了初步的理性认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开阔了我们师生的眼界。当然“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学法的认识也应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科学的、和谐的氛围中感悟知识,获得方法,增强其文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品质个性,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终身追求。

课题虽然结题了,但并不等于我们课题研究的结束,成绩属于过去,探索的道路还相当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愿与各位同仁一起继续努力,为我们的教研教改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3月

第五篇:《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是本人2008年11月申请并被立项的xx市“十一五”个人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市县级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指导,现将该课题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灵性可言。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以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情境作文”,“读写结合”,“素描作文”,“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童话引路”,“语言、思维训练”,“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快速作文”,“想像作文”,“创新作文”等等,作文教学研究的百花园一片繁荣景象。本课题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上个世纪被引入教育学。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一个人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

个性化:是指成为有预期个性的过程和结果。其具体含义是:第一、个性化对象具备了某种程度的个性化特征。第二、有目的地发展个性化对象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个性化作文:是指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的作文重在求异,尽量避免趋同,它有四个特征:自主、真实、创新、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1.作文教学个性化理论探索:探索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充实和丰富作文教学个性化理论;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用大语文教学观来指导课题实验研究,在反复探索中总结规律。

2.作文训练内容的个性化研究:以学生为本,构建顺应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习作训练内容。

3.作文训练方式的个性化研究:探索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健康发展需要的作文训练方式。

4.作文评改的个性化研究: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作文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作文的评改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理论依据:

1.心理教育学认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人的个性教育是对人一生潜能的开发。

2.个性化教育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特别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它们认为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3.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12月)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1年12月)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3月)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汇编学生优秀习作集。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和做法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一步步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操作和培养的初步策略。

㈠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个性化作文的途径。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写出个性化作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能从多种角度观察生活,有利于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发现过去发现不了或者别人尚未发现的东西,这样的作文往往是“个性化”的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另外,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以开拓视野,积累创作素材,增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二是学生理解了生活,方能挖掘生活的真谛。在实验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感受最深,写起来既具体又生动,甚至还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惊叹不已的见解。也就是说,经历的事情多了,学生们会自发地由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发展到力图正确地理解生活,而作文为他们提供了倾述自己对生活理解的园地。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把终极目标定位为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地反映生活。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㈡三方合围,彰显个性是作文个性化的方法。

如何避免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怎样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立意新奇显个性。

引导学生跳出相同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1)鼓励求异思维。如布置学生围绕“书”这一话题习作,强调选材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写了买书、偷书、包书、借书、还书、补书、藏书、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未来的书、书的哭诉等内容,几乎没有材料雷同的现象。(2)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如指导学生续写《井底之蛙》,许多学生是顺着课文的原意,构思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广阔的天地,从此离开了水井,写出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作文。但也有些同学反其道而行之,构思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周围环境污染严重、人类肆意捕杀有益动物,不得不返回水井生活,写出了《外面的世界多无奈》的作文。这样选材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意,闪烁着个性的火花。2.多形式表达见个性

《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

⑴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可体现习作个性。

⑵变换角色叙述。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如写校园里一棵树上鸟窝被几个调皮学生捅破,雏鸟掉落在地一事。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可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还可以用雏鸟、鸟妈妈或树的口吻描述事件。

⑶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如前文列举的捅鸟窝一事,学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顺序叙述,可以从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3.多类型习作训练陶冶个性

无主题习作练笔:

⑴坚持写日记。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不断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学生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习作闪烁个性光彩。

⑵做读书笔记。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

⑶展开想象习作。如:续写作文、看图写作文、睹物想象作文、学写科幻故事等。

有主题习作指导:

⑴捕捉节日。每次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录。

⑵活动作文。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文艺表演、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

专题作文指导:

⑴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例如:环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可开发的小专题有“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池塘在哭泣”、“春游我们该怎么做”、“垃圾箱的诉说”„„教师就每个专题该如何探究,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⑵创设作文情境。教师可精心、巧妙地设计作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和契机,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㈢多元并举,张扬个性的作文评价方式。

我的基本理念是:真情实感──习作评价的主要准绳;纵横比较──习作评价的主要依据;注重过程──习作评价的主要标尺。具体操作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

作文评改要以赏析为主,努力做到: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多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作文展示栏”上进行自我展示,并阐述理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再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③多给学生一些情感评价。在作文批阅评改中,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④多给学生一些过程评价。《个性化教学论》指出:“学习结果并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变化过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研究’。”

2.搭建展示平台,体验习作乐趣。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往讲评课主角常常是优等生,中下等生往往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而每一名学生又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一方面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把讲台让给学生,尤其是提供给中下等生,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是一个精彩片断,甚至可以是一个好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绘声绘色地说一说,让学生在交流评改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媒介,借助校刊、广播、墙报乃至公开发行的报刊,多途径地展示学生的习作。

3.创设修改平台,在赏评中导“改”。

创设修改平台,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在自改和互改等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①集体赏改,示范引路。教师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促使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受到启发,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②互评互改,生生合作。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赏评,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③自评自改,再展风采。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六、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实验和研究,“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深化了学校创新教育教学工作。

1.扭转了学生作文概念化、模式化、成人化、功利化、抄袭等现象。

过去学生作文受的束缚太多,因而概念化、成人化现象严重。现在,我还作文本来面目,倡导“我手写我心”,把作文当作宣泄、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没有了束缚,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发展,轻松自如,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情感真实、视觉独特的好文章。

2.解决了学生怕作文的难题,创作之风盛行。

学生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也就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加上个性化作文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作文走出了黑色误区,成了学生吐露心声、表达感情的需要。不少学生从写作中找到了快乐,有时间便开始创作。

3.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创作成果显著。

本人的教学能力得到锻炼,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撰写了20多篇与此课题相关的论文,并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2008年被评为xx市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 2008、2009、2010、2011、2012年连续5次在xx市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8、2010年被高邮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2011年4月在“xx市初中语文学科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表现出色,荣获优秀成员一等奖; 2011年6月在“xx市初中语文学科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个人专业成长案例在2011年8月18日xx市新课程教师培训班上交流,并于2011年11月入选“xx市女性教师专业成长个案”,本人受到xx教育局表彰。

本人创办了学校“世纪风文学社”,文学社成立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学社社员有800多篇作文在《作文通讯》、《作文成功之路》、《初中生学习》、《中学语文园地》等报刊发表。《美文》、《中国校园文学》、《优秀作文选评》等30多家报刊辟专栏推介“世纪风文学社”并刊登社员作品。

在第七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中,文学社有多名学生获奖,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初中生写作》编辑部评为“优胜学校”。2009年5月,文学社成员周鹏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保护臭氧层”征文活动,获省一等奖。2009年6月,文学社成员翟从月参加xx市“廉洁书信进家庭”征文比赛获一等奖。2009年9月,在语文报社举办的首届中学生原创大赛暨全国百佳文学社团评选活动中,“世纪风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团”,本人荣获“伯乐奖”。2009年12月,在由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我与祖国”征文竞赛中,文学社有25名学生获奖。2010年11月在高邮教育局举办的“反邪教”有奖征文活动中,文学社有12名学生获奖。2010年12月在xx教育局举办的“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征文活动中,文学社有10名学生获奖。2011年4月,在xx市首届“优秀校报校刊”评比活动中,“世纪风文学社”社刊获xx市二等奖。2011年5月,在高邮教育局举办的“廉洁书信进家庭”征文活动中,文学社有9名学生获奖。2011年6月,在高邮教育局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征文活动中,文学社有11名学生获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并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编辑。

4.汇编了学生优秀作品集。

七、结束语

几年的辛勤摸索,几年的精心研究,“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了,但作文教学的探索远远没有结束。这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教改之路漫漫无涯,我不会停下探索开拓的步伐。教育的百花园,会因我的汗水浇灌而更加芳香四溢、绚丽多姿!

下载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我校科学综合组于2009年4月开始参加了自治区小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迈开了新课......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5篇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陆国安 执笔:范虹 一、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有这样的要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能......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结题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

    《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结题报告 随着物理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实验初级中学,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