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
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达这一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自制教具;化学部分实验仪器替代品的研究;初中化学实验部分实验改进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实验
实验改进
替代实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明显增多了,结合教材和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条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实验不够精炼,导致实验教学工作量大;2.现象不明显或现象持续时间短;3.实验成功率低;4.不够环保或安全性低;5.药品用量大,废弃物多;6.在农村,部分仪器缺乏;7.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处理实验探究墨守成规,方法不灵活,无变通。
任何实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课本中的实验也不例外,难免有某些不足之处。要从中找出毛病,要对所做的实验持挑剔的态度,学会发现缺点的方法,同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化学实验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技能也是知识,是能力也是智力,是方法也是途径,是学习也是探索。所以不能只为教学而做实验,将实验简单重复,使实验简单化、单一化、表面化。因此,本课题研究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㈠.就实验本身来说:1.通过改进,使实验方法或过程简单化,便于操作,减少教学工作量。如:氧气性质实验,每节课间要制4-5瓶氧气,连续几节课就非常忙碌。2.通过改进,使反应的时间更长、现象更明显。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一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铁丝,铁丝燃烧的时间比较短,现象会在学生“看兴”正浓时戛然而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耀眼的白光会随着氧气的消耗很快消失,和在空气中燃烧几乎一样了。3.通过改进,使实验更易成功,增强演示实验的课堂示范作用。4.通过改进,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实验者本人的不利。如:有毒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5.通过改进,减少药品用量,利于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如:实验室有分子间隔演示仪,但其容积在200ml—400ml之间,几个班的演示实验会浪费很多酒精。6.自制仪器,弥补实验仪器不足。
㈡.从学生角度说:1.在思维方式上,实验操作的训练可以对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有综合地促进作用。能对各种能力发挥直接作用。让学生有宽广的思维空间,让思维插上灵感的翅膀。2.在操作能力上,操作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过程的深化和物化,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习惯,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耐心、细心、慎思、胆大等心理品质。
3.在审美和价值观上,学生对改进过的实验进行学习操作,对学生的品行、审美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使他们有计划、讲节约、讲效益、注意维护他人和自身安全,注意环保等。
㈢.从化学学科角度说,化学实验是培养化学工作者或化学家的必经之路,是进行化学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学生经改进的实验的启发,思维会更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所学的化学实验有一个活的源头,那化学之流就会源远流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制初中化学实验教具。
2.初中化学部分实验仪器替代品的制作研究。3.初中化学实验部分实验改进方法的的研究。4.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的进行实验。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不断对教材实验加以改进和完善。一般来说,化学实验改进最终想达到的目的是:以简代繁、以快带慢、或是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知识,或是让现象更明显持久等。以下是这几年研究该课题用到的的方法:
1.引入法,就是根据某一特定需要,灵活的引用其他实验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时,要从中寻找事物间的相识之处,从中寻求启发。例如:用启普发生器可以制取氢气,具有可是使实验随时发生和停止的优点。那么,用该装置就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氧气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当然我们会考虑有没有块状的二氧化锰,若没有,将二氧化锰换为土豆片照样可以完成实验,效果也很好。本例中引入的原则:就是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因此,应用引入法,引入新技术、科学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学科特点适合当地现有条件的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实验改进的重要研究方向。
2.替代法,替代法是改进实验的一条重要思路。其实很多创造发明都广泛用到了替代法,就是利用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其他物品来代替原实验规定的物品。这种方法简单,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将比重计稍作加工来替代原有的分子间隔演示仪,我校原有两个分子间隔演示仪,它们的容积分别为200ml、400ml,五个班的演示实验会浪费很多酒精,而用比重计做的分子间隔演示仪每次用掉4-5ml酒精,节约药品显而易见,而演示效果比大演示仪要明显。再如:用输液管制作胶头滴管等。利用此法,可将很多便宜易得的物品,甚至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药品来完成实验,且不降低实验的效果。所以,在缺少仪器和药品的农村中学,积极研究和利用实验代用品,对实验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组合法,许多创新发明,就是先把现有事物的各要素分开,然后再按新的方法加以组合,从而产生了新事物、新方法。利用组合法来改进实验时,就是把整个实验方案或整套实验装置先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在科学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实验方法。例如:氧气性质实验,教材中都是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进行,而这有一个缺点,氧气很快被消耗,现象会减弱甚至反应停止。鉴于此,我们可以把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性质验证装置连接起来,以得到源源不断的氧气,再在两个装置之间连接一个带有三孔塞的广口瓶,瓶内装入适量水,可观察氧气产生的速度。另一个孔插入带有气球的玻璃导管,用于暂时贮存氧气。这样这个实验就更完美了(氧气性质实验改进)。也不必每节课后忙着制取氧气,使课间可以休息。因此,组合法可以简化实验装置,便于操作,节约时间等优点。
4.加减法,有时在一些装置上再加上一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组件,或把一些装置中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就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装置。在实验中,先找出应增加什么,应减少什么。例如:在常温下,固体和液体作用制取气体,用注射器加入液体,可随时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便于操作,节约药品。再如: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在导管末端再连接一个气体燃烧的安全装置,便可避免发生爆炸。
5.颠倒法,有时把事物倒过来看,变换顺序试一试,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产生了新的创造发明。因此,颠倒法也是改进实验的一种思维技巧。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中是先点燃后密封,那可以把红磷换成白磷,先密封后点燃。将操作顺序倒过来克服了教材实验实验的慌乱感,也减少了实验误差。
6.减少污染,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有毒的物质,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化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验中设法减少或消除污染,可以将有害物质吸收,也可以将有害物质隔离。例如:在做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大钟罩罩住整个装置,避免五氧化二磷白烟扩散。再如:演示氨分子扩散的实验时,可将实验放在密封容器中进行,将教材中装试剂的小烧杯换成蘸有同样试剂的滤纸粘在密封容器内外,然后用注射器注入氨水,即可避免刺激性气体的扩散。
环保减污,简化实验操作,使实验产生的效果更明显,而且把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尽量消灭在实验过程中,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其实,在设计改进实验方案的思考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种方法。所以在改进实验时要根据化学实验的实际情况,思考实验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每一项怎么改。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什么可以代替吗?需要添加什么?需要缩减什么?调换顺序会怎样呢?等等。还可以列出更多的检核项目。运用时,再从检核表中选择几条思路,并以此围绕某一抽象的问题,充分进行发散思维。例如,当你选定的思考方向是“可以缩减些什么”,就可以想到“减少药品用量,减少反应物浓度,减少辅助装置,把反应容器改成小的,加热的时间减少,反应的温度降低一点等等。思考的范围越广,就越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突破。选择思考的方向及展开思维时,也应该根据实验改进的目的和有关实验原理等,把握思维的策略。
五.取得的成绩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力得到提高,业务能力得到锻炼,成为我县化学学科实验探究领域的带头人。
2.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使近几届的学生喜欢上了化学,在课余也加入到探究的行列,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化学成绩也在逐年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并有相关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获有获奖证书,为课题组迎来一定声誉。
六.课题反思
课题研究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课题组成员水平有限,本课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还很不够,但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的对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我们已初步拟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安全、微型:这是普及化的动向,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家庭实验。由于安全、用药量少,很适合农村的教学现状。同时,这一改变在防止污染方面,也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可靠性增强:这是做演示实验非常重要的要求,在课堂上演示的失败,若不科学的说明失败原因,会给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设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使实验便于操作、直观性强、适应性强、合理节约时间等,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3.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等的引进和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电热、电光、声波、电弧、电磁、电火花等能量传递手段的应用,让化学实验向直观、安全、快速、科学等方面改进。以及与电脑科技的结合。
4.有待补充和开发的实验:开发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化学离我们很近,与我们息息相关。
总之,重视化学实验和对其进行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
第二篇: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泾县中学、泾县稼祥中学课题组 2008.11.28.执笔人:汪 润(课题组负责人)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在学生群体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课题组拟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使化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中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2006.9~2006.11)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汪润、董辉
组员:郭世东、付成焙、董晓莲、杨正旺、陈轶萍、施冬云、阚晓华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2006.12~2007.8)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第3阶段:(2007.9~2008.6)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为了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紧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印发了从相关杂志报刊及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合作学习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和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课题主管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而且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时常予以关注,并积极协调课题的两个主管单位的各种关系,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大开绿灯。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董辉 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郭世东 老师“石灰石的利用”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成效提供佐证。
五、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可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处,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活动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 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
组长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地发言,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的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进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地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地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在尝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缺乏系统的合作技能和小组技能的训练,组内成员人际交往技能水平差距也较大,再加上小组领导技能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小组长一般可选那些合作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此外,还要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活动进展日趋顺利,可让其他组员担任组长,并让原小组长充当“小先生”,辅导和协助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的活动。
小组长的培养通过集中辅导、分散实践和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先召集各小组长给予讲解和示范辅导,然后组长回各自小组操练,再由小组对组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巡回察看,掌握各组情况并加以指导或提供纠正和帮助。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责,共同分享领导角色,有利于组员遵守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成小组目标。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一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调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
如控制合作活动音量,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可运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提醒:“请注意!”,或是采用其他信号,并将达到要求程度与小组评价挂钩。
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地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了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l)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可以是授课教师、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地,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能从 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疑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我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的思路。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校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六、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实验教师思想上的顾虑,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景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一2个实验教师很难顾及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版。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7)。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96年10月第一版。
4.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第三篇: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 结题报告
《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组: 化学组 负责人: 付金秀
2011年6月22日
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齐鲁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付金秀.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仍然有限,如何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发展,仍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亟待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2、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加
多年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走科研兴教之路。为此我们相继开展了单元达标教学等教改实验,同时积极借鉴洋思中学、杜郎䘭中学等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研究热情普遍增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和发达地区相比,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距离,希望通过“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这项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创建既符合新教育理论又有禹城特色的优质教学理论与实践新体系。
3、时代在呼唤优质教学
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追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仍存在着的高耗低效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亟待提高。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思考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媒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及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2008.11—2009.8)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付金秀
组员:郭丽
王晓霞
李文燕
陈秀芹 毕吉田
李丽梅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2009.8—2010.7)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第3阶段:(2010.8—2011.7)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为了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紧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禹城市教科所印发的相关材料及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合作学习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交
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郭丽 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王晓霞 老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成效提供佐证。
四、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可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
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处,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活动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
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
组长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地发言,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的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进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地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地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在尝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缺乏系统的合作技能和小组技能的训练,组内成员人际交往技能水平差距也较大,再加上小组领导技能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小组长一般可选那些合作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此外,还要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活动进展日趋顺利,可让其他组员担任组长,并让原小组长充当“小先生”,辅导和协助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的活动。
小组长的培养通过集中辅导、分散实践和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先召集各小组长给予讲解和示范辅导,然后组长回各自小组操练,再由小组对组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巡回察看,掌握各组情况并加以指导或提供纠正和帮助。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责,共同分享领导角色,有利于组员遵守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成小组目标。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一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调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
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如控制合作活动音量,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可运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提醒:“请注意!”,或是采用其他信号,并将达到要求程度与小组评价挂钩。
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地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了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l)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可以是授课教师、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地,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能从 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疑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我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的思路。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校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五、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实验教师思想上的顾虑,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景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一2个实验教师很难顾及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
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笔人:付金秀(课题组负责人)
第四篇: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自主学习
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加了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由内蒙古电化教育馆承担的内蒙古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我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大学校课程力度,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
定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经过二年多来的实验,对实验课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们将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自主学习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潮流,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
自主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国外较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man)教授,他所用的术语是self-regulated learning(在我国有人将之译为“自我调节学习”,也有人将之译为“自主学习”),是指“以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
在我国,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董琦、周勇认为,自主学习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学者庞维国提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等;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即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博导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本组确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定可以形成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算途径。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层次和教师队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小学生自觉主动利用网络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深化了小学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 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学科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小学课中各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
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1.寻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够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丰富的信息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检索、分析、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通过对网上信息的处理,使学生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会有效应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2.通过实验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弊端,促使学生多渠道、多方式、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交互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学会学习,初步培养小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赋予教师、学生以全新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
信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运用信息。本组
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拥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进而强有力推进信息化课程改革。
5.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资源库,为实现整体教育信息化奠基。教育资源库可以各学科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资源基础。本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要通过收集各级各类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自主开发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本校教育资源库。
三、实验研究方法和内容:
按照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先进信息技术培训方法,结合本地区实际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案,以多种培训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反馈,反复实践,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方案及培训后考核长效机制,为把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技术奠定基础。
(一)实验研究的方法:
1、采用“文献研究法”证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目前国内外该研究的进展,确立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整合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特征、策略,并加以实践。
2、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利用网络获取资源”是指利用网络环境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特指校园局域网,“获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取得、猎取,在此即是自觉、主动筛选获得。“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初始规划设计——信息搜集检索——筛选、加工处理——发布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更在获取资源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进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将资源应用于学习中,在获取与应用中促进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进行获取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体验过 8
程中,学会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已有的知识整合,用于问题的解决,并使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主学习特指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存在需要一个支持性的教育大环境,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以及营造宽松的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活动天地。本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依托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提取所需信息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2、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开发建设网络学习资源的研究。(1)网络人力资源的整合(2)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3)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我们将在已有的学科知识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主题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及整合,形成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联系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根据学习所需及时进行信息的提取、加工与创造。
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兴趣激发——方法指导——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过程。
(1)激发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初期我们将以新颖、独特、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逐步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信心。
(2)探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生学习需求,鼓励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进行指导,因学定教,因需定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如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特别是把“一室(互动教室)一乐园(学生成长乐园)”作为主要的训练环境,实现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和媒体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同时,引导学生将自主获取、分析、加工整理的知识,自主探究的学习结果,已有的学习经历等及时上传交流与共享。
(3)训练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技能。
强化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加强学生针对自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内容„„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加工、整理,以获取所需学习资源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检索、应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
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目标的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筛选、分类及加工整理并逐渐形成习惯,经历了这一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四、实验研究步骤和措施:
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在有关年级当中选取一个年级的一个班的为重点实验班级。
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取大样本实验法为主,同时辅之以行为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配合实验的开展。
实验变量:⑴自变量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⑵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 思维能力获得明显提高。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申报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课题研究相关理论,搜集此类课题相关研究情况,丰富理论积累,以提高自身研究的起点和水平。
(3)调查分析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2、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1)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2)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3)建立教育技术交流论坛,交流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4)举办教育技术创新课评比活动,了解当前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培训方案,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开展教师自主制作、创新教学资源比赛,积累丰富的校本资源,建立、健全我校教学资源库。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1)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总结报告。(3)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分析。
(4)汇编培训资料、试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论文、教师教案、形成文集。
(5)整理教学视频集、资源集,建立我校自主资源库。
五、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机构与制度的建立
首先在课题研究工作之初,学校成立了以左琳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参加课题研究的各学科又成立了学科子课题组,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工作意见为指导,针对本学科特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实验。其次成立了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硬件设备的维护、媒体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先后制定完善了《校园网安全制度》、《网络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及各阶段的研究效果。
(二)硬件的投入与完善
近几年来,先后增建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建成数字化校园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每个年级有两个班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并接入校园网,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
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抓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根本。我校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感受学习电教理论的必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论文、课件、班级网页等比赛,围绕校省级主课题,定期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2、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
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四)研究活动的开展
1、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语文、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中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实验,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并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铺路搭桥------情景设计,激趣导疑------确定问题,深入研究------小组合作/独立尝试------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效果评价实现目标------课后延伸,拓宽视野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对于有些不宜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发现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的基本途径: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站及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都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工具绘图形、16
用计算机解题;在综合实践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自主学习。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实践出真知”。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帮助下,历时近三年的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实验、在以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面临教育挑战,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引起学与教过程的深刻变革。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
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知识信息。
2.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主题知识网站的构建、互动教室的研发,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方便、快捷、全方位的、大信息量的环境,使教师拥有更大的思维和创新空间,教师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教师再发展。
3.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张 发: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初探》在“金色年华”教研版刊物上发表;
张 发:论文《数学教学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被评为内蒙古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张 发:论文《浅谈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 发:多媒体课件荣获包头市二等奖;
赵相国: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在“中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赵相国: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中国期刊省级综合性期刊“才智”上发表;
常 磊: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三等奖;
张 蒙: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八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二等奖;
(二)学生方面
1.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高昂、活泼、有浓厚兴趣的情态之中,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观看我们的课堂,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这较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实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实验目的,实验效果显著。
2、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3、开展总结交流
为促进课题的深入有序的开展,每年都召开阶段总结大会,都收到各学科研究小组的阶段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大会上交流,还针对学科间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汇编成集、优质课刻录光盘,还不定期地在校网上发布最新成果,供各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
课题方面
1、完成课题研究的预定内容,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取得丰富的实验成果。
教师成果:实验成果集、教案、实验反思、论文、课堂实录。学生成果:电子小报
3、改革了课堂教学形式,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师在和谐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七、我们的反思
(一)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在上级教研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预定的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已逐一得到实现。除了构建起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各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外,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也都获取了极大的提高与发展。然而,也要看到我们在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进一步努力,以便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法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化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形成以课本为模板的照搬式化学实验方式。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对课本死记硬背的习惯,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或者是换一种方法试验。因此,改进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方法迫在眉睫。现阶段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以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把实验的步骤和最终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缺少让学生亲自探索化学实验过程和揭示实验结果的内容,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其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照搬课本内容,直接给学生造成书上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做不做都一样的懒惰情绪,很少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改进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方法的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化学实验的教学观念
化学实验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只重视课本上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验教学的观念,改变硬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做法。能由学生动手自己取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轻易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
2.2 合理改进化学实验方法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该局限于课本上固有的化学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要敢于对书中实验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便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由于白磷是剧毒品,在实验中取用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放在锥形瓶内,质量还未量好,白磷就自燃了。对此,教师可以取一小粒火柴头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置于天平上,接着对试管进行加热,待火柴头烧完后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
许多实验都是转瞬即逝,没等学生仔细观察过程及结果的时候,实验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必须借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化学反应过快或者是不适合教师做的实验,制成幻灯片或教学软件给学生放映。
2.3 改变验证性实验的传统做法
应试教育下的现行教材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增强实验理解性。所以教师应适当地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增强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少照搬书本上固有的问题及答案,提出新鲜的与实验相关问题,多让学生动脑,参与实验过程,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分析、推理进行中的实验结果。同时也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和装置提出改善意见。比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中是让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化学反应制取的。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提问学生可不可以用其他的金属代替锌,或者用浓硫酸、浓盐酸做实验原料,并让学生利用自己认为可行的实验原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与教材上的实验进行对比,得出正确的氢气实验室制法。
2.4 开辟多种多样的第二实验课堂
现阶段的学生都局限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少之又少。尽管课堂上的实验可以亲自动手完成,但是大多都有其固定的步骤和结果,激发不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对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所以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势在必行。初中生正处于渴望知识,又兼具理性可行性分析的最佳年龄段。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引领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做实验,并组织学生在班上表演其趣味化实验,有化学小魔术的效果。比如“空瓶生烟”“清水变色”,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结论
在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过程中深化实验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作为化学实验的目标之一。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记忆化学理论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徐峙晖.问题解决研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学,2007(1):17-19
[2]周化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黄振英.初中化学课余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建议[J].考试周刊,2009(8):183-184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世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