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1: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徐小军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阶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由于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用讲实验代替做试验,或者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演示试验,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用语表述不准确,思维不深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探索,力求挖掘出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家庭或课外小实验,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家庭或课外小实验既能加深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自主实验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磨砺学生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验探究基础。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本着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化学课堂实验学习的不足和巩固教学成果的原则,结合目前农村初中教与学的现状和多年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我们农村初中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初中探索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然后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发动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最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研究法,从调查分析我校各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出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行动研究法,课题小组人员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并动员化学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和实践,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使理论实践与动手实验有机统一起来。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家庭实验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课外的实验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整合探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指导探索实验的途径。经验总结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交流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研究出一些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理论性资源的探索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在我们谈到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我校化学教师总是强调物质条件性资源不足,不去利用物质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我们首先研究实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掌握实验素材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利用。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组建中来,为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素材。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探寻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由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造成的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又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小竹棍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玻璃棒等;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时课本实验内容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借鉴他人对实验改进的经验,创新优化课本实验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已经涉及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可以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将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薄膜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微生物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物质转化成利于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薄膜时,用铁锹一翻便能清晰的看见有白雾冒出,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学生大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经过学习盐和化肥的知识后,他们就能解释这是因为草木灰是呈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同学们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联想到生活生产中去,有同学就提出在家里种小苗秧的,建议家人将草木灰洒在秧板上。由此还知道了如果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呈酸性时,可加草木灰来中和酸性土壤,从而有利于喜中性的农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为什么要将农药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我校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共设计了18个题目,收回42份问卷,统计结果是农村初中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发掘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三是我校总体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1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第2-4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第5-9题反映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高,非常希望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开放,随时能让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第10-11题反映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没有信心,喜欢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第12-14题反映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对实验有兴趣,但做得少。第15题反映学生在没有试验的条件下还是愿意开发家庭小实验。第16-18反映学生喜欢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但从来没有去尝试,这也正好也说明我们课题组可挖掘的课外资源潜力大。

(二)尝试探索开发课外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应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的运用中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认识,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课题研究让本校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结合农村特点,挖掘课外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常看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家庭实验。第三,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校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也越来越多。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QQ群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校教师共享,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校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精上好。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现有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校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校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校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校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发挥各自在校内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2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10多篇教学案例,有两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10多篇论文获得校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校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验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做铺垫,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级人数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此类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转变。有些教师缺乏思考与创新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先后围绕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势?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校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我校科学综合组于2009年4月开始参加了自治区小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迈开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的一步。我组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手段,加大学校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在一年多来的整合实验中,随着我们实验的深入,对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如何服务于科学课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我们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此次整合研究探讨的目的是在小学科学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和开发好科学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所以,通过什么方式与方法使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从而更有助于使小学科学向着研究型、互动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发展。二.总目标:

信息网络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而且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既促进科学教师在知识性的科学课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整合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一)两个培训;三种整合 两个培训

(1)校本研修培训,为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积极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从自我学习、同伴互助、反思研讨、专家引领入手,通过研读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研备一节课、组织一节上课、开设一次专家讲座等方式,使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改变教师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写心得体会,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三种整合

(1)自主整合,教师钻研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新课标,钻研教材,进行整合前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现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整合资源,制作课件。重点是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将有效教学资源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

(2)集体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一次,定时间、地点、主题、。各位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如论坛交流,集体备课,共同议课。重点是提高教师交流合作、加强理论指导并用于实践当中。

(3)反思整合,通过整合课的研讨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不足之处,反思课件应用效果,甄别如何修缮,如何强化。重点达到最佳优化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这两者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首先,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什么样类型的课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了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使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学《恐龙时代》这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 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科学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交互能力,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可以进行不限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生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四)教学评价与拓展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网络资源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才能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根据一些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后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未来的世界等问题。主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课经过整合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及时反思、即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首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独立地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的内容。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主题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各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学间的评价,使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这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及时对学生间的评价作出总结。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中心

四、整合后的成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整合能力加强,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掌握了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是: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我们以后在制作课件备课的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我们的教研教改活动。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声音,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教学课件资源库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1、学校的电脑台数太少,制约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获取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2、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

目前在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 8 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2.必须加快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造成资源浪费,热门课文,不同网站出现好些个CAI课件,而一些相对较难理解又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制作成课件的知识却谁也不愿去碰。

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能统一部署,组织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分工共建。各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链接”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属松散型和学术型的联系。重点组建一至两个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

3.优化上网环境,降低上网费用

加强和完善网上学校的管理。对开办网上学校的单位与个人的资格、条件、教学内容、范围、收费等研究制定出网上学校的管理办法。创造上网环境,净化网络资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小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与电信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中小学连网资费的优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及技术帮助,否则,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将会出现“建得起网,上不起网”的 9 尴尬局面,事实上,目前已有一些建校园网的学校因交不起昂贵的费用而被迫关闭校园网与Internet的连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其次,网络学习,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了不平衡,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了目前流行的全部设备,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但要它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每名教师都可以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局限。

(二)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学手段丰富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也更明确。下一步我们将提炼的成果用之于教学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不中断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推进教师素养发展。

下面以《与恐龙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课网络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片段一:

▲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生:鲸。

生:蓝鲸啊!

生:恐龙

▲师:蓝鲸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恐龙生活的年代,看看恐龙是怎样生活的?(播放恐龙的影片)

师:影片中出现了哪些恐龙?

生:霸王龙

生:三角龙

生:蛇颈龙

生:偷蛋龙

生:有天上飞的飞龙

生:有海底的生:翼龙

▲师:你知道的恐龙还有哪些?

生:霸王龙

生:鸭嘴龙

生:异特龙

生:剑龙

生:扁兽龙

生:陪天翼龙

这一环节是教学引入,主要共享视频,这段视频最主要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孩子回忆对恐龙的已有了解,为本课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片段二:

▲师:关于恐龙,大家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恐龙是怎样生活的?

生:恐龙会不会吃人?

生:恐龙分哪几类?

生: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恐龙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死的?

生:恐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生:什么恐龙的年龄最长?

生:恐龙如果和人在一起,会伤人吗?

生: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生:最早的恐龙是什么?

生:恐龙吃什么?

生:目前科学知道多少种恐龙?

生:恐龙为什么会死?

生:什么恐龙最温顺?

生:恐龙是怎么交配的?

生:恐龙最多可以活多少年?

生:恐龙会结婚吗?

生:什么是垃圾龙?

生:恐龙研究对人类有好处吗?

生:恐龙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生:恐龙在当今世上还有吗?

生:恐龙最适应哪种气候?

▲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看科学影片

生:看有关恐龙的电影

生:看百科全书

生:问科学家

生:去时光隧道,呵呵。

生:去研究恐龙化石

生:请教老师

生:去恐龙博物馆

生:上网查资料

▲师:大家说的方法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有点幻想色彩。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生:进GOOGLE 生:去百度查找

生:打关键字

生:上www.xiexiebang.com找恐龙

生:雅虎

生:搜狐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孩子汇报对恐龙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开放式的。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分别是:关于恐龙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片段三:

▲师: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非常多,也有点杂,因此,研究恐龙去恐龙专题网站寻找资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办法。

▲师:老师从一些书籍、电影和网站中收集了很多太阳系的资料,建了一个太阳系学习网站,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输入网址,协同浏览,介绍各版块的主要内容。)

▲师:网页内容相当丰富,估计很多同学在一节课内无法看完,建议有选择的去点击,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就去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对于有些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在日志的评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线作业现在暂时无法打开,等大家先对恐龙有了较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大家在线作业的密码,你就能提交作业了。有些问题这里面找不到答案的,我们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主页上有百渡、GOOGLE、牙虎的连接,还有几个专题的恐龙网站。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网站,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在浏览操作中有什么问题,请在空中课堂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环节是引导孩子进行网络学习,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在空中课堂的发表评论、交流,同时教师要通过屏幕共享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监控。

本课教学还利用博客的回复功能,布置在线作业,讨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片段四: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网络学习,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有关恐龙的问题?对恐龙有哪些新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霸王龙的身体结构是那么不协调。

生:我知道了恐龙中最大的是霸王龙。

生:恐龙主要分两类:一个是食肉性的,一个是食****性的!食肉性恐龙前两脚不碰地,牙齿锋利!食****性恐龙四脚碰地,最一般是必着的!

生:我知道梁龙身体最长,也是最大的。

生:我知道了恐龙灭绝现在还没有最终原因!

生:我知道腕龙体重50吨,身长25米,高6米。它的主要食物是树叶。据推测,腕龙一天吃掉的植物超过220公斤。

生:对于恐龙的灭绝有许许多多猜想,但是不能100%的肯定。

生:我了解到了对于恐龙科学家的看法,这些让我知道了恐龙怎样灭绝!

生:我知道了人类是根据化石而作出世界上曾经有恐龙的理论。

生:我了解到恐龙的灭绝有可多可能,比如行星撞击,海啸淹没。。。

生:我知道了最后灭绝的恐龙有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生:我知道了我们人类用眼睛看东西,有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皮肤感知外部事物,由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各种感觉。恐龙也是如此。恐龙地智力与脑子有大小有关,一般越是庞然大物,脑子相对来说越小,行动也要迟缓一些。

生:我认为恐龙死亡是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

生: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生:我找到一份资料里面说霸王龙是腐食性动物,只吃死掉的东西。

▲师:能把你的资料来源与大家分享吗?(共享屏幕)

生:我和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霸王龙的小文章,希望对大家了解霸王龙有帮助——我是霸王龙,我有一个大脑袋。我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我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我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尺,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我走路时用两条腿,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70000万年以前,我和我的同伴***了整个地球。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我,每当我们仰天大啸时,山河震颤,犀牛、老虎、大象都把头缩进窝里,生怕成为我的口中美食!可70000万年后的某一天,火山爆发了,我们死的死伤的伤,渐渐消失在这个世界。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做几道题目,请点击投票栏,用鼠标点击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所有问题回答好了就点击确定。(利用网络程序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即时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新颖的问题方式也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刺激。)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阶段,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收获,并创造积极发言、15 *****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程序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片段五:

▲师:恐龙由盛极一时、称霸地球到最后却全部灭绝了,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恐龙如果还活着,对我们人类应该是一个威胁。

生:可怜。。

生:我觉得恐龙死的真壮观,要死一起死。

生:生命是不能预测的。

生:我发现,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和环境有关。

生:是的,环境。

生:悲哀啊,不要破坏环境,否则人类会和恐龙一样灭绝。

生:命运呀。

生:人类迟早会像恐龙一样的,只是时间问题。

生:保护环境咯。

生:我们现在也不快面对冰河时期啊

生:我看一亿年以后人类都灭亡了,恐龙好歹还主宰地球一亿多年哦。

生:恐龙、人类都是玩偶,操控人一捏就死,但操控人是谁?这是个迷。

生:操控人就是地球环境呀,其实也就是生物自己。

生:学科学,让人类更强大!!!!

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师::今天我们主要借助网络初步研究了恐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研究。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用今天这样的方法把其他问题也研究下去。查资料的途径可以在网络中,也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查找。当然,查阅资料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如果有条件,我们更可以直接研究实物,找来恐龙的化石进行研究,或到博物馆实地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研究发现成果拿出来,通过网络、报刊与大家 16 共享,让我们一起与恐龙同行。

在课堂学习的结束阶段,讨论恐龙是灭绝的,将恐龙研究与人类的自身发展切实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充分感受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将本课的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

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达这一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自制教具;化学部分实验仪器替代品的研究;初中化学实验部分实验改进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实验

实验改进

替代实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明显增多了,结合教材和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条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实验不够精炼,导致实验教学工作量大;2.现象不明显或现象持续时间短;3.实验成功率低;4.不够环保或安全性低;5.药品用量大,废弃物多;6.在农村,部分仪器缺乏;7.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处理实验探究墨守成规,方法不灵活,无变通。

任何实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课本中的实验也不例外,难免有某些不足之处。要从中找出毛病,要对所做的实验持挑剔的态度,学会发现缺点的方法,同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化学实验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技能也是知识,是能力也是智力,是方法也是途径,是学习也是探索。所以不能只为教学而做实验,将实验简单重复,使实验简单化、单一化、表面化。因此,本课题研究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㈠.就实验本身来说:1.通过改进,使实验方法或过程简单化,便于操作,减少教学工作量。如:氧气性质实验,每节课间要制4-5瓶氧气,连续几节课就非常忙碌。2.通过改进,使反应的时间更长、现象更明显。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一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铁丝,铁丝燃烧的时间比较短,现象会在学生“看兴”正浓时戛然而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耀眼的白光会随着氧气的消耗很快消失,和在空气中燃烧几乎一样了。3.通过改进,使实验更易成功,增强演示实验的课堂示范作用。4.通过改进,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实验者本人的不利。如:有毒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5.通过改进,减少药品用量,利于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如:实验室有分子间隔演示仪,但其容积在200ml—400ml之间,几个班的演示实验会浪费很多酒精。6.自制仪器,弥补实验仪器不足。

㈡.从学生角度说:1.在思维方式上,实验操作的训练可以对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有综合地促进作用。能对各种能力发挥直接作用。让学生有宽广的思维空间,让思维插上灵感的翅膀。2.在操作能力上,操作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过程的深化和物化,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习惯,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耐心、细心、慎思、胆大等心理品质。

3.在审美和价值观上,学生对改进过的实验进行学习操作,对学生的品行、审美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使他们有计划、讲节约、讲效益、注意维护他人和自身安全,注意环保等。

㈢.从化学学科角度说,化学实验是培养化学工作者或化学家的必经之路,是进行化学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学生经改进的实验的启发,思维会更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所学的化学实验有一个活的源头,那化学之流就会源远流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制初中化学实验教具。

2.初中化学部分实验仪器替代品的制作研究。3.初中化学实验部分实验改进方法的的研究。4.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的进行实验。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不断对教材实验加以改进和完善。一般来说,化学实验改进最终想达到的目的是:以简代繁、以快带慢、或是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知识,或是让现象更明显持久等。以下是这几年研究该课题用到的的方法:

1.引入法,就是根据某一特定需要,灵活的引用其他实验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时,要从中寻找事物间的相识之处,从中寻求启发。例如:用启普发生器可以制取氢气,具有可是使实验随时发生和停止的优点。那么,用该装置就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氧气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当然我们会考虑有没有块状的二氧化锰,若没有,将二氧化锰换为土豆片照样可以完成实验,效果也很好。本例中引入的原则:就是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因此,应用引入法,引入新技术、科学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学科特点适合当地现有条件的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实验改进的重要研究方向。

2.替代法,替代法是改进实验的一条重要思路。其实很多创造发明都广泛用到了替代法,就是利用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其他物品来代替原实验规定的物品。这种方法简单,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将比重计稍作加工来替代原有的分子间隔演示仪,我校原有两个分子间隔演示仪,它们的容积分别为200ml、400ml,五个班的演示实验会浪费很多酒精,而用比重计做的分子间隔演示仪每次用掉4-5ml酒精,节约药品显而易见,而演示效果比大演示仪要明显。再如:用输液管制作胶头滴管等。利用此法,可将很多便宜易得的物品,甚至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药品来完成实验,且不降低实验的效果。所以,在缺少仪器和药品的农村中学,积极研究和利用实验代用品,对实验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组合法,许多创新发明,就是先把现有事物的各要素分开,然后再按新的方法加以组合,从而产生了新事物、新方法。利用组合法来改进实验时,就是把整个实验方案或整套实验装置先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在科学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实验方法。例如:氧气性质实验,教材中都是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进行,而这有一个缺点,氧气很快被消耗,现象会减弱甚至反应停止。鉴于此,我们可以把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性质验证装置连接起来,以得到源源不断的氧气,再在两个装置之间连接一个带有三孔塞的广口瓶,瓶内装入适量水,可观察氧气产生的速度。另一个孔插入带有气球的玻璃导管,用于暂时贮存氧气。这样这个实验就更完美了(氧气性质实验改进)。也不必每节课后忙着制取氧气,使课间可以休息。因此,组合法可以简化实验装置,便于操作,节约时间等优点。

4.加减法,有时在一些装置上再加上一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组件,或把一些装置中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就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装置。在实验中,先找出应增加什么,应减少什么。例如:在常温下,固体和液体作用制取气体,用注射器加入液体,可随时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便于操作,节约药品。再如: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在导管末端再连接一个气体燃烧的安全装置,便可避免发生爆炸。

5.颠倒法,有时把事物倒过来看,变换顺序试一试,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产生了新的创造发明。因此,颠倒法也是改进实验的一种思维技巧。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中是先点燃后密封,那可以把红磷换成白磷,先密封后点燃。将操作顺序倒过来克服了教材实验实验的慌乱感,也减少了实验误差。

6.减少污染,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有毒的物质,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化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验中设法减少或消除污染,可以将有害物质吸收,也可以将有害物质隔离。例如:在做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大钟罩罩住整个装置,避免五氧化二磷白烟扩散。再如:演示氨分子扩散的实验时,可将实验放在密封容器中进行,将教材中装试剂的小烧杯换成蘸有同样试剂的滤纸粘在密封容器内外,然后用注射器注入氨水,即可避免刺激性气体的扩散。

环保减污,简化实验操作,使实验产生的效果更明显,而且把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尽量消灭在实验过程中,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其实,在设计改进实验方案的思考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种方法。所以在改进实验时要根据化学实验的实际情况,思考实验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每一项怎么改。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什么可以代替吗?需要添加什么?需要缩减什么?调换顺序会怎样呢?等等。还可以列出更多的检核项目。运用时,再从检核表中选择几条思路,并以此围绕某一抽象的问题,充分进行发散思维。例如,当你选定的思考方向是“可以缩减些什么”,就可以想到“减少药品用量,减少反应物浓度,减少辅助装置,把反应容器改成小的,加热的时间减少,反应的温度降低一点等等。思考的范围越广,就越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突破。选择思考的方向及展开思维时,也应该根据实验改进的目的和有关实验原理等,把握思维的策略。

五.取得的成绩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力得到提高,业务能力得到锻炼,成为我县化学学科实验探究领域的带头人。

2.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使近几届的学生喜欢上了化学,在课余也加入到探究的行列,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化学成绩也在逐年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并有相关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获有获奖证书,为课题组迎来一定声誉。

六.课题反思

课题研究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课题组成员水平有限,本课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还很不够,但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的对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我们已初步拟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安全、微型:这是普及化的动向,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家庭实验。由于安全、用药量少,很适合农村的教学现状。同时,这一改变在防止污染方面,也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可靠性增强:这是做演示实验非常重要的要求,在课堂上演示的失败,若不科学的说明失败原因,会给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设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使实验便于操作、直观性强、适应性强、合理节约时间等,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3.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等的引进和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电热、电光、声波、电弧、电磁、电火花等能量传递手段的应用,让化学实验向直观、安全、快速、科学等方面改进。以及与电脑科技的结合。

4.有待补充和开发的实验:开发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化学离我们很近,与我们息息相关。

总之,重视化学实验和对其进行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

第四篇:《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王夕珍 更新时间:2010-11-23

一、选题的意义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小学生恐惧作文,有的作文时头脑空空,没有内容可写,有的有话不知道怎么写,有的甚至写假话,写套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我们提出了“开发作文资源,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找米下锅,在动态多维的生活天地里,把心灵深处的风再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使作文教学产生整体大天部分的系统效应。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从”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停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优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得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构建,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⑵现代知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惰性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使认识得到巩固,并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灵活地去学习新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就必须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有兴趣,才会有创造作文教学,它是贯彻了这一宗旨。

⑶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⑷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愉快教育的理论,只有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满怀热情、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克服困难,不断创造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8年3月)

1、成立研究课题小组,学习理论,形成研究共识

2、制定实施方案

3、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现状,为课题开题作准备

4、课题开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7月)

1、各成员制定研究计划

2、分别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搜集优秀习作

3、召开阶段性小结合

4、举行研究课例展示活动,收集作文教学故事,案例分析,搜集优秀论文,形成成果集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1月)

1、收集资料,整理汇编

2、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总结合,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比照,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生活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问卷调查法:对参与课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调查,以验证实际效果。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文兴趣低下、作文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对学生而言,主要问题有:

(1)惧怕心理。一方面,因儿童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作文时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因教师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不当,以致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提起作文就头疼,害怕写作文。

(2)依赖心理。学生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学生写不出作文并非是智力障碍所致,主要是学生与各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丰富写作材料不能见诸笔端。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同学,他们确实能说会道,然而在命题作文前,很多人束手无策,思路狭窄,没有多少语言可以表达,为完成作文往往依赖于家长,家长说一句,自己写一句,作文成了家长代笔;或是依赖于各类作文选,抄袭他人之作。

(3)虚假心理,说假话、空话、套话。例如,在一篇《夸夸我的同学》的习作完成后,从问卷得知,大多数同学没有写出真实的事迹,有的模仿范文,有的凭空杜撰,言不由衷。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

(4)应付心理。应付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勉为其难,完成习作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教师而言,主要问题有:

(1)忽视作文教学,常把课程中安排的每周两节作文课挪作他用。

(2)孤立、片面地看待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3)“死”搬教材。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同程度地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束缚教师手脚,如此教学很容易脱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使教学枯燥乏味。

(4)重写作技巧的指点,轻生活积累的指导。

2、探索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及作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开掘小学生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改进作文教学,让学生均能在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过程,有所体验,经教师诱导,达到乐于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能在作文中进行个性表达,做到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达到所写的作文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2)探索挖掘教材中作文生成的预设点,切实抓好读写结合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美国韦斯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会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读写结合”有许多方法,但抓住阅读和作文的共同点进行训练是“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

语言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都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之中,只是走向不同而已。这里必然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语言文字来看,读时要把每个词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个词表达清楚。从内容来看,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从思想感情来看,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细分还可以找出许多的共同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读、写的共同点安排对应的训练项目。

(3)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学习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

七、研究的策略

1、加强学习与研讨,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心育能力。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很重视通过兴趣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明清时王夫之也指出:“故学者在乎先定其情而教育导之以顺”,即强调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顺乎学生乐之本心而进行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通过校本研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并将其运用于习作教学实践当中。

(2)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读与写并重。我校实验组教师同时还参与了区“课文导写”的实验研究。如教学古诗《游子吟》,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结合注释,议议诗意;然后,展开联想,感悟诗情。教师出示图片,并出示三个联想提示:

a、灯下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的画面

b、老人心中对儿子的牵挂、不舍

c、即将离家的儿子看者年迈体弱的老母复杂的心情

教师给画面配上抒情的音乐,选择提示a,联想引路,感染学生,为学生联想并写一段话做了铺垫,学生选择提示,展开联想,自由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3)强调教师习作实践,和学生一道写文章,即写下水文。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作文的兴趣。“教师下水”的本身是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鼓励和有形的引导。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之后,引导学生改写这首古诗,同时,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改写。彭俊老师“抛砖引玉”,写了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描绘王安石泊船于瓜洲时所见的江南美景和如何反映王安石此时的心境,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彭俊老师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教师便让他们说一说,孩子们说的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把诗句意思连起来,干巴巴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改写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老师讲一讲。这时,老师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美的照片。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老师一起来到了秀美如画的长江岸边,时而站在船头远眺,时而聆听诗人心灵的慨叹。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教师顺势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孩子们说得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还把自己内化成了诗人,同诗人一起欢喜,一起忧愁,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孩子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有了说的基础,孩子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孩子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2、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引导观察、体验,铺就表达基石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习作必须要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许多事物,懂得很多道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很高的写作本领,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学习作文,“第一是观察”;茅盾也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初学作文就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恐怕是所有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新课标也提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们没有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的精彩镜头及时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三月八日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这样的作业:为妈妈(奶奶、外婆等)送上一句祝福,并为她做一件事情。能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的,老师非常愿意与他分享快乐。

第二天,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不少的学生都记录下了昨天的事情。

一个叫唐芳的女孩子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妈妈一边麻利地为顾客称秤、收钱,一边不停地为唠叨的顾客解说着。尽管有些顾客的态度近乎挑剔,妈妈还是那样和善而又耐心地解说着做生意的不易。望着妈妈那粗糙的手,再望望妈妈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我忽然觉得心底里被什么东西抓了一下。站了片刻,我便飞一般地跑到妈妈旁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招呼客人„„”她在观察中真正了解了父母,体验到了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感悟了人生,为自己的习作表达积累了素材,铺就了基石。

(2)、结合校园生活、实践活动,丰富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避免了人云亦云,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组成员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例如,校园艺术节、班级器乐合奏竞赛、大课间活动比拼、“我当推普小天使”推广普通话等,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现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常常结合教材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更大空间时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教师们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养花的知识,观察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习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作文活动课,进行先活动后作文的训练,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择优录取方案。在这种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学生收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许多充满情趣和创意的活动方案,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还有,我们将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与习作指导结合起来。首先,以“边玩边记录和整理”的形式进行现场游戏,强调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记住精彩瞬间;接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谈论游戏:汇报自己观察所得,表达各自感受,不解之处质疑等;然后,让学生现场自由习作,争取一气呵成;最后,引导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在小群体中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相互议一议,评一评。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的书,利用学生自家的书,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大量读书,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体会生活,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理解与表达获得同步发展。

八、研究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1.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

2.学生的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多名学生获金坛市作文竞赛一等奖,陈予婧、史昀欣、均获得常州市作文竞赛特等奖,丁健、陈真慧分获一、二等奖,于潇垚的《梦圆飞天》获江苏省红读活动一等奖,陈予婧获2008年常州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征文一等奖,傅敏萱获2009年网络读书征文金坛市一等奖。

3.相关习惯得到培养,整体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观察习惯及观察能力、积累运用习惯及能力、写作习惯及写作能力、修改习惯及修改能力均得到了培养,贡正、孙卓凡等在各级各类组织的比赛中成绩斐然。

(二)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更为广泛的教学研究的实践领域中进行探索和思考,教育理念、观念在不断地转变、充实,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业务理论素养和理论提炼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研(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习作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苏爱琴老师在作文教学设计评比中,她的《露一手》获金坛市三等奖,她撰写的《被忽视的价值观》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谈璀老师执教了金坛市的作文指导课,她撰写的论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作文快乐又有趣》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王夕珍老师撰写的论文《去伪存真,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剪影》、《开发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发展》分别发表在《新课程》和《成才之路》上,《开源活氺,回归童真》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三)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课案设计、论文及案例反思等。这些从教学第一线中形成的课案、论文、反思等,经过组织、整理、修改、归类、充实了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为作文教学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九、反思和困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2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在家里进行,主要依靠学生自觉完成,所以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导致语言贫乏,感悟不多,写起作文来简单,如何确保学生有质有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3、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还要进行课题方面的研究,工作量大,如何合理高效愉快地工作,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了许多体会、认识,写了不少反思和论文,有的没能及时发表出来和更多的老师、行家进行交流,以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努力。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下载“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

    2015课题结题报告

    2015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第1篇: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