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常冰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传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翻阅清华大学校史,看到了我们未曾知道的一些故事,了解越多越肃然起敬。
93年,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批德国交换研究生的选拔,有季羡林、曹禺、张骏祥、田德望、李长植、乔冠华、任华、朱庆永等18人申请,最终只录取了季羡林、乔冠华、敦福堂三人。这些人清华最优秀的人才,能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更是不容易的。
季羡林的家境并不好,能够坚持读书,是经历了好些困难的。到德国留学,还是打败了一众优秀学子才取得的机会,他对学习的态度自然是珍惜而热爱的。
然而当时有很多人,家庭条好的人都到德国留学,却并不是都像季羡林三人一样的学习态度。在《初抵柏林》中,季羡林写道:“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原因并不复杂。到德国来镀的是24金,在中国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所以有条的中国青年趋之若鹜。„„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也用不着说德国话。”这些人只图一个国外留学的美名,以此换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人,没有什么求知的真心,白白浪费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现在的孩子们何尝不面临着一样的问题?社会衡量人的标准是财富至上。学习也被拿来功利地衡量,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你的知识值多少?
“读书无用论”的横行之下,学习既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中又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的求知欲已不知道被消磨了多少。又如“文科无用”的观念,从何而来?——挣不了大钱。
“学习”在现代社会是普遍缺失的。每当看到人人手中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真如同宗教里面吸人心魄的“邪术”一般,就感觉到一种绚烂的荒芜。综艺、影视、娱乐、论坛,段子横行,所有的人都用这一样的句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还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学不会新兴的词句。这是网络的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
花花世界,令人沉醉,可是关上手机之后呢?只剩下疲惫的双眼,和转不动的大脑。学习的能力已经被人们丢弃了。
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对照现实。直让人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正是如此,越读下去越是让我感怀深刻——德国的老师们,严厉与严谨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我的老师们》一文中,季羡林引用这样一段话:“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埃瓦尔德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边,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季羡林的老师瓦尔德施密特,就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把梵文的基础教给学生后,季羡林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压力。谁知第二堂,老师根本不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而是直接开始带领学生练习繁难的语句。一开始练习,季羡林便冷汗涔涔,磕磕绊绊,说不出来,颇觉吃力。
这一给了他当头棒喝。怎么才能理解这么难的东西呢?季羡林开始了预习,为了两个小时的,他足足努力了两天,他说:“我自己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自己懂得什么不懂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依照自己的学情,充分预习,学习才有了最大的收获。他的老师在无形中,给了他压力,让他在压力中形成了自觉求知的习惯。多么优秀的老师,多么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这样的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实在可以称得上苛刻。但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才有孔子存在的意义。时代日新月异,孩子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都在被剥夺,这大概才显得出教师存在的意义。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敢说自己有如此能力,但是总可以尽一己之力,在浮躁嘈杂的世界里,带着孩子们寻一方宁静,踏上求知的旅程,感受纯粹的“乐知者”的乐趣。
第二篇:莫问收获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昨天我对学生们说:"明天老师去县里参加比赛,你们一定要认真自习,等老师回来"学生们大声地说:"去吧,放心好了."有一个调皮男生笑着说:"拿奖回来"我笑了.下课后,一个女生塞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你都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读完它,我的眼竟湿了.我想说,亲爱的老师们,还有比这更高的礼赞吗?
屈指一算,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工作十年了,这其中,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课堂上我们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下课后我们一起讨论人生的价值。欢笑时我们一道,哭泣时我也和他们一起……我是决心了的,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心和他们永远紧密相联。我也知道在教师的一生中,也许干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我想教师就像星星吧,没有太阳那样热烈,没有朝霞那样炫目,更没有高山那样雄奇挺拔。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诵,月月在课堂里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起初当看到一些同学西装革履、洋房小车、吃香喝辣,自己也会想:曾令我魂牵梦绕的选择是否正确?我是 否真的能无怨无悔走完这一生?可每当走进校园,听到一次次地热情问候:老师,您好!老师,您好!……我又想有哪一种职业能享有这样高的礼遇?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的梦?!
清楚得记得那个民办教师事迹报告会,它更让我坚定了无怨无悔做一名教师的信心。报告中,这位民办教师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他已年近50,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已有近30年的教龄,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转正,他的妻子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仅靠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支撑着一个五口人的家庭,生活极端贫困。他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大女儿在西安上大学,母亲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母亲一眼就认出了女儿,因为在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中,他女儿的衣服破旧得很显眼,脚上穿的还是手工做的布鞋,没有穿袜子。看着女儿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双脚,母亲从给自己看病的钱中拿出了100元,让女儿上街买衣服鞋袜。几天后,女儿回家了,穿着一件花30元钱买来的衣服,依然光着脚穿着布鞋,却将剩下的钱全部交还了母亲。这位民办教师讲到这里,哽咽着说:“看着女儿简朴的衣着,看着老伴瘦弱的身体,看着孩子们用完正面用反面的本子,我心里有愧呀!”然而就是这位愧对家人的民办教师,却让他的学生中考升学率年年全县第一。西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高薪聘请他,他却拒绝了。他说:“咱穷地方的孩子们可怜,他们也需要好老师。”在报告中,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师深情地说:“咱干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事,咱的价值,咋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在泪眼朦胧中,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这位生活贫困却精神富有的乡村教师的信念,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全新的认识,那就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确,我也是一片平凡的绿叶,虽平凡但无悔,虽平凡但无私。虽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平凡,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让我们守候着这方“三尺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精神上是充实的。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
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优秀教师。就像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师德高尚,什么叫大爱无言。从这些英雄的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到,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能做到的,就是坚守三尺讲台,把自己站成一棵树,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明媚的蓝天;把一颗爱心,化作一盏盏烛火,去点亮孩子们纯洁、高尚的心灵!
最后,将闻一多先生的《红烛》送给广大同仁,望你我共勉: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惜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谢谢大家!
第三篇: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绘本《大卫上学去》随笔
在新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月,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阅读关于绘本教学方面的文章,去教育在线浏览有关的主题帖,并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年龄特点分如何面对陌生环境、如何养成好习惯、做有个性的自己、感恩父母四个主题为初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设计了18篇绘本阅读教学的教案和课件,这些当然都是我准备给新生一年级开绘本课的前奏。
从新生报名时的情景来看,我感觉到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并且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较差,简单的说教是不会有所成效的,这不得不令人忧心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我结合教育部审定的2016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安排的《我上学了》的入学教育,便安排了绘本的第一个阅读主题——《如何面对陌生环境》。旨在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小学生活,体会共同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等各种好习惯,其他几个主题是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
一年级的开学阶段,有入学教育的准备期,对我们而言,在课堂上使用切合主题的绘本教学是挺自然、贴切的。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增加新的环境对孩子的吸引力,引导孩子遵守学校的教学秩序,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例如:在《如何认识陌生环境》为主题的绘本教学中,我安排了《大卫上学去》、《小阿力的大学校》、《小魔怪要上学》、《阿文的小毯子》四个绘本的教学。
在阅读《大卫上学去》时,我引导孩子们认识了绘本的几个组成部分,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等,让孩子知道绘本的阅读是从封面就开始了。接着,引导孩子看图,从图上的人物表情等细节来猜测人物的心情及所发生的事情。孩子们的眼神异常专注,他们在观察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叽叽喳喳的评价中明辨了是非,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特别是阅读完绘本《大卫上学去》之后我们一起做的游戏,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做动作,孩子们评价。如果做对了就对我说:你真棒;如果不对的话,就说:不可以。评价中,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如何去做才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小学生。正如绘本中的大卫形象,新生中不在少数。书中大卫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一年级孩子最经常的行为,这样贴合孩子实际的绘本,还是颇受孩子们欢迎的。一节课下来,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绘本带给孩子的吸引力是任何教材中的文本所无法比拟的!
众所周知,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会旁若无人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往往在维持秩序上煞费苦心。然而,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焦点都在大卫身上,目光盯着画面一动不动,当大卫犯错误时他们焦急嚷道:“大卫,不可以!”,当大卫接过老师奖励的星星欢快回家时,他们都舒心地笑了,孩子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进故事情节之中的确难得,阅读中,他们的真实想法自然地流露出来,童心童言又是多么可贵呀!
其实,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儿童身上,都有一个正在生长的灵魂,是阅读捏塑着灵魂生长的方向。所以,我迫切希望童书能够走进教室,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我们乡村的孩子们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上美丽的底色。著名的童书大师梅子涵教授曾说过:“安排好童年阅读,就是安排好孩子的一生。”没有人可以承诺给孩子未来,但我们却可以给孩子现在,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让童书中的勇气、坚持、感恩、宽容编织成一张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成长,这也是我坚持给孩子们上绘本课的初衷。我就是耕作在这间教室的农人,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我坚信,绘本——这粒美丽的种子,经过无数岁月,终将在孩子们的人生中开出美丽的花儿来。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
李艳)
第四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03年9月我踏入**学校的校园,开始我的教师职业生涯,至今已是第8个年头了。在这几年中,我经历了从大学毕业生到人民教师的角色转变,跨越了从普通教师到合格教师的成长阶段。这期间,有忧伤,也有喜悦;有教训,也有收益。我的成长,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各位老师,因为中华职专这片沃土,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我们这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使我获取了锐意进取的力量;在这里,我懂得了什么是面对现实,怎样才能脚踏实地,我慢慢体悟到耕耘者是怎样的姿态。
记得《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差师眼里才有差生,„„差师,忽视了学生最近发展区,抑制了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把天才教成了庸才。良师眼里只有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良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天才来欣赏、来培养。良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提升,学生越来越充实。面对一个学生,良师看到的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
刚刚登上讲台,面对着台下几十个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差生”,凭着大学里学到的所谓“学问”和年轻人特有的冲劲,我发誓要让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有所发展,改变人们对职专生的偏见。于是,我不断翻阅初、高中课本、查找各种试题材料,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当我满怀信心地把整理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和试题放在学生课桌上时,我没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我盼望已久的喜悦与希望。从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我读出了失败,读出了沮丧,更读出了对教学内容,抑或是对我的反感。他们想学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改变“学习贫困”难道真的这么困难!我困惑了、迷茫了,陷入了沉沉的思索。如何才能将学生们培养成才,成了包括我在内的新教师们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成了我们心里的不可承受之重。就在我深陷郁闷与迷惘之时,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重点开发学生的‘成功智力’,培养学生的德性和个性,把教育学生的重点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选择,教会学生创造未来”。简单的话语,让我如醍醐灌顶,顿时醒悟,原来比给予学生常规知识还要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领导、老教师们的指导下,我一边翻阅资料,转变自己的教育观点,一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注重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位一体教育,实施培养现代职业人的素质教育,进行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校不断为他们搭建舞台,有了学校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全体教师充满诚意的爱心与耐心的倾注,一批批学生的刻苦踏实的付出,我们学校赢得了一个个国家级、市级、区级奖项,学生的、老师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一批批学生在不断成长、成才,有的升入大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自主创业,这都使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发展的上升势头催人奋进,大好形势激动人心。
喜悦之余,当我回首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曾走过一条多么不平凡的路!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为每个具有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事实也是如此,多少老师放弃自己休息时间,不为名利、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就在中华职专,每天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感动,让我时刻不敢停息。我们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我们在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学校持续关注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发展。作为青年教师讲习班的一员,我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曾有这样一份调查,随机抽取120名教师,对“您热爱学生吗”的问题,90%以上的教师回答“热爱”,然后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有10%。为什么我们如此关爱学生,学生却体会不到呢?为什么有时关心还会伤害学生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落后的观念干扰了“爱”的表达方式。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理论学习机会,确保每位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如此,学校还建立相应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注重对教师创新实践的检验,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每年召开德育年会,论文评选„„一项项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不断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观,即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教师应关注指导学生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心,必先知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只有实现教师的爱心与学生的童心对话,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才能让他们受益。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学习,学习身边每一位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体会什么是敬业乐群,什么是无私奉献。我也不断尝试着将自己的爱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爱、付出爱,才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走进**职专以来,我不断成长。广闻广问取精华,我抓住一切时机向语文组教师请教,以他们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同时,我利用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每种机遇。通过论文、做公开课的形式,在实践中检验我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反思。七年来,我在学知识、学理论、学经验的基础上,极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向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一目标而努力。
教师是清贫的,但我们也是最富有的。也许我们的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却可爱而有特点;也许我们的教学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拥有**职专的优良校风和宝贵传统;也许我们的未来还有种种未知的艰难,但正如舒婷的一首诗中写到“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作为**职专培养出来的一名青年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热爱我的学校,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耕耘者是怎样的姿态。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但凡曾国藩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引用这句话,梁启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儿子:“总之,你为大众服务作事之心甚诚,随处可见,即此就宜于做事。但究竟做什么事还不知道,俟你有所认定之后,当然要先从此项学问入手,嗣则要一边做,一边研究,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终身如此努力不已。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杰都把这一句话当成行为准则。
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所以,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