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关于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实际上是经济学中两大思想的分野。
需求侧管理来源于凯恩斯主义,Y=C+I+G+NX,其认为价格存在短期刚性市场无法出清需要刺激政策使得总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比如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r 刺激投资 I,或者财政政策直接增加 G。
供给侧管理来源与新古典主义,Y=F(A,K,L),其认为市场能够出清不需要刺激政策。产出 Y 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要素投入 K、L(所谓的“要素投入驱动”),以及提高 A 实现。不过增加 L 不会提高人均产出(除非人口结构变化),资本投入 K 达到稳态均衡后便对经济增速没有贡献,因此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我国的形势是:
从需求侧看:增长主要动力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但从2010年开始,进出口贸易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连续下降,显示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的边际效益已经在递减。在消费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无论是居民消费率还是政府消费支出率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应的就是高达 50%以上的储蓄率及 40%以上的资本形成总额占比。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加上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失真,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这显示出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消费品本土供给又不足。通过刺激政策可以平滑经济的周期,但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似乎办法不多。
从供给侧看:以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特别是廉价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但在这些廉价要素似乎已经不再“廉价”,所以只能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这也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技术是A中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来看技术发明提高了资本生产率,否定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但提高科技能力或者新技术的出现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提高制度效率是一个可控的方向,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
供给侧管理有两个著名的例子“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图来自海通证券)
从整体来看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永远是一致的。供给侧管理更加强调长期的潜在增长水平,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短期的实际增长水平。当实际经济增速高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供给侧管理;当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需求侧管理。从目前来看,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问题调整,转向供给侧管理应该说有一定道理。
实际上供给侧管理从新一届政府上台就开始了。
但存在两个重要的现实阻碍。
1.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太强,过快出清容易导致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这和短期的“保增长”政策是矛盾的
2.“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减税,但一方面减税将导致财政压力,而一旦对财政的掌控力下降,反而可能制约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进。另外减税的背后是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解决办法是大规模发行国债,但这需要相当大的债券市场容纳空间才行,须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实力的提升。(来自广发证券:“供给侧改革”和“保增长”,也许只能二选一)
相较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撒钱”,供给侧更多是解决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不过新一届在威望塑造上的强势为操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供给侧改革”是否确定?
十一月初,北京开始热议中央政府新推出的“供给侧改革”,学界给出的总判断是,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已经开始应用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古典流派——供应学派的思想,来推动当下比较困难的经济改革。
在成为热议焦点之后,到十一月底,决策层以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式向外界表明,当前推出的这一改革,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有经验的管理者会明白,这是“供给侧改革”经过热议之 后已经成为决策层改革新思路的标志。
那么“供给侧改革”将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供给侧改革”这一总思路,其对立面是经济学当中的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经济不振,政府的对策就需要剌激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需求。
我们在九十年代之后的政府改革总思路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凯恩斯学派的影子。比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国内经济不振,当时的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医疗、教育、住房三大领域进行市场化,同时推动中国入世,提振出口需求,在此之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快速上升;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同样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得到了相当时间的提振。
不过,这种提振在国内留下的问题是通胀,这使得普通大众成为改革的普遍受损者。通胀使得老实花钱,尤其是存款较多的人财富缩水,而使得有大笔贷款和提前消费的人债务压力减轻,成为受益者。
而“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从生产结构方面进行改革,供给学派认为,如果不对市场加以剌激,市场当中的供求和需求会自动形成匹配,形成市场的平衡,政府无需大规模剌激经济,那只会带来市场的不平衡。
在老郑看来,这就是“供给侧改革”与以往政府决策的关键差异。一旦中央政府已经决定以“供给侧改革”为总思路,那就意味着很难有大规模的经济剌激政策出台,也很难指望消费者会因为货币贬值因素而在短期内提升购买力。从中央政府随“供给侧改革”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决策层的思路是希望企业去抓住中产阶层在国外品牌上的消费,以及新生代人群在互联网上的新消费,以此为未来经济的核心增长点。
当然,决策层的表态当中,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媒体公开的原话是:“适度扩大需求总量”,这意味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政府还会对经济进行微剌激。不过大规模剌激经济的政策,似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以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放在第一位的“稳增长”很可能退出了历史舞台。
非常显著的是,中央政府的这个思路,得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强有力的支持。
“供给侧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以新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而言,在月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表态当中,有三个当下急迫的问题是被高度关注的。它们分别是地产库存,过剩产能和金融领域。
我们可以听听决策层的表态原话:其中关于过剩产能,他提出的是“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而对地产,则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同时,针对金融业,他提出的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先说地产
当下国内普遍引用的一个数据是,国内已经累积了6.86亿平方米的地产库存,按目前销售速度,要用8年才能把现有房子卖完,这个数字足够上千万人口居住。
有了这么大的库存数据,构成了经济发展当中的两大问题: 一方面,地产商手里库存因为成本居高不下而不得不维持高价格,大部分消费者无法得到住房,挡住了国内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而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这么大数量的地产库存卖不掉,地产商对新房的新增投资也在下降,这使得国内与地产相关的很多制造业产能也无法释放。
这就是决策层提出的“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市场背景——用最简单的话说,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够卖八年的房子了,销量也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再要地产商像前几年那样冒风险先盖房再卖,已经很难了。
再看过剩产能
现在产业内用得比较多的数字是钢铁,国内对于钢材的总需求量是7.1到7.2亿吨,但统计范围内的粗钢产能就达到了8.2亿吨,钢材产能则达到了12亿吨左右。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5%,造成大批钢厂亏损,中小的钢材批发商倒闭。
其实何止是钢铁,三十年改革开放,尤其是2000年中国入世之后的出口战略,在利用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进军全世界之后,所有的企业都在投资产能。而到现在,由于出口战略受到阻碍,几乎所有的这些行业都形成了产能过剩。这其中的数字很多听起来就非常吓人,比如说服装行业,现在登记在册的企业有十万余家;而仅仅一个白酒产业,就有一万家以上的企业在生产。
如果同样也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中国生产所有商品的能力,都在过剩。相当一批企业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社会已经不需要了。
这样的局面,最后其实都形成了金融风险。因为无论是地产的库存还是各行各业的产能投资,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用了银行贷款形成的,所以金融监管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三个决策层核心关注的领域。未来这一领域的改革,同时要考虑收放两个方面,既不能收得太紧,使得地产库存和过剩产能风险骤然释放造成金融**,当然也不可能放得很松,使得改革流于形式。
因此,十一月初我们看到决策层在金融领域开始了动作:证监会包括副主席姚刚在内的一系列大员被组织调查;另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官员提出,包括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内的“一行三会”分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金融发展需求,建议合并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是隶属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实现金融业的统一综合监管。
在老郑看来,决策层对这三大领域的关注,提示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的是风险:未来在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要高度重视对方在产业领域的地位。未来国内可能将会有一批企业处于无法持续运营的状态。与这些企业合作,要高度重视风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未来产业格局
在老郑看来,国内前三十年经济改革,政府还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供给侧改革”更为深层的含义是,政府将会更进一步地从直接干预者的角色,退出到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当中去。
这一变化,将会使市场更为正常化。因此管理者和创业者要研究的是,在一个正常化的行业市场当中,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里,我们只以电商行业为例,做一个简单的结构分析:
之所以用电商领域做比方,一是因为这一领域的政府干预很少,基本是自由竞争的。其次是它现在的发育状态,非常近似于一个正常市场当中的角色分布。
我们看到,在电商领域存在一个很明显领导者企业,它的客户几乎在国内形成全覆盖,而且无论在移动还是PC领域都是领导者,同时在电商的信用、支付、物流等功能上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公司是阿里巴巴;
但同时,电商领域还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挑战者,它有自己非常有力的特征——标榜自己全部是真货,同时有非常强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在市场内获得很多顾客的认同,以高增长威胁着阿里巴巴的地位,这个公司是京东;
另外,电商领域还存在着一系列专家型公司:比如以卖书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当当,以卖电器为核心的苏宁电商,以奢侈品专卖为核心的唯品会,等等。
以上三类企业,构成了电商领域已经比较稳定的公司,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很多消费者的心智。在未来的“供应侧改革”的格局当中,它们很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会得到发展。
实际上,各行各业当中,其实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的格局。不过,更多已经成熟的行业当中,则更存在着我们看到的第四类企业,所谓的“跟风者企业”,在电商领域,他们或者较晚进入,或者因为经营上的失误失去了消费者青睐。虽然电商还在发展,他们也可以生存,但在更多传统行业当中,这种被定义为跟风者企业的日子,就更难过。很可能处于被淘汰的行列当中。
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总体增长放慢的行业,还是在新兴增长很快的行业当中,“供给侧改革”时代出现,意味着管理者和创业者都必须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处于市场供应结构当中的什么位置,我们未来可能的目标是什么位置。
这是因为政府不再大规模剌激市场之后,企业已经不可能得到大水漫灌式的市场波动。需要考虑的是一个长久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消费者的选择?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2)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3)以往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4)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5)过去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然而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四、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五个“搞清楚”,五大政策支柱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和“搞清楚怎么办”。
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五大任务详细来说: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库存,即消化过剩产能,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降成本,指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员工资或提高设备性能或批量生产等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农村短板,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五、改革措施及理解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六、对改革内容的感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保持健康状态。长期以来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需求从而发展经济的方式留下了技术创新不足的弊端,最终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侧的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和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前三者,技术和创新仍有很大的潜力,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资源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消除产能过剩,从而满足高水平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强高新科技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口的作用,是其一有效措施。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足有关,一些行政部门效率低下和手续繁杂是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也是一大因素,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督,关停僵尸企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和行业“活”起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效率,从而使资源突破现有的利用极限,最终使总供给增加,为总需求和GDP上升提供稳定的空间。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的再思考
供 给 侧 改 革 的 再 思 考
受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经过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方针,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抵御经济下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政府的机构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当形势发生了变化,工作量不大的机构要及时精简。要减轻企业税负也只能在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环境中去实现;政府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该管的事,向社会提供公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微观经济的事尽量由企业家去做。财政的收入只搞民生、国防和企业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少搞土地财政、乱上项目,推高了房价、用工、投资成本、堆高了债务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潜在竞争力;二是政府的角色是简政放权当好“服务员”和“监管员”,经济大起大落的关键时候才出手,或者象东亚某国学习,在汽车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用科技教育支撑、扶持企业兼并重组、利用税收补贴、政府、军队优先采购等方式帮助汽车企业发展壮大,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硬是将本国的汽车工业挤进了世界的前列,之后政府就退出了市场;
三是让资源流入到发展效率最高的地方,壮大民营经济的规模,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去掉玻璃门、弹簧门,帮助民企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净化营商环境,培育销售环境,让哪些代表中国先进制造水平的民营企业(华为、比亚迪、联想、三一重工等)能够茁壮成长。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约束国企主管的投资行为,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四是国家统计部门加强信息收集,去伪存真、掌握准确的数据及时发布,为企业投资提供参考。建立健全各个行业的协会组织,补贴专业报社,利用每年的行业峰会为企业沟通需求信息,减少盲目投资;行业协会每个季度都应对本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政府的决策部门,力求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工商部门利用年审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各行业产能的匹配度,为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指导、政策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是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加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有量化的、最贴近民生和老百姓消费品质提高的指标。比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多少平方,老旧住房拆迁重建占存量房的百分比,中高收入家庭私人飞机、游艇、房车拥有量多少等,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根据中国经济结构和其他各方面的短板为企业投资、生产指出发展路径,同时要求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功能定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要一哄而上、乱拉投资、重复建设搞得大家都没饭吃;反过来又要破除产能过剩。
六是培养企业抬头看路、精准投资的能力,中国社会已处老龄化,不出10年中国将有3-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特别节俭,但有自己的消费特点,供需对接以后市场仍会非常大,国家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老年产业,搞好老年旅游、出行、家政服务、老年用品、营养保健品、机器人、养老、护老等产业的发展;根据目前二胎出生率较低的情况,出台一些补贴生二胎的政策;依我看,二胎生出来先给个8000元补贴,以后托幼、上学费用都可以减免;
七是破除一切阻力,大刀阔斧地改革收入分配,向富人多征税,在中国年收入12万以上收入调节税就应当加大,对演员、球星、歌星、广告代言人属地化管理,按各项收入总额累进征税,中国可不能成为富人逃税的幸福之地。通过提高被雇佣阶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农民、产业工人、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分配关系降低基尼系数,让衣食无忧的公职人员多消费、低收入群体有钱消费来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改变经济不断紧缩的状况,让缺乏订单、缺少顾客、处于缺氧窒息状态下的中小企业和商家尽可能多地活下来;
八是中国的人均GDP仅7800美金,与西方发达国家40000-60000美金比差距很大,没有理由一蜂窝地涌出国门出去投资,解决别人的就业,在住房、汽车、家电、手机、电脑、铁公机排浪式消费的后期政府要特别注重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促进消费升级工作,要努力为企业开拓投资空间,列出接地气的允许投资清单鼓励企业投资,经济低迷时期要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品种拓宽、消费升级,低收入阶层基本消费得到满足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要不是“黄、赌、毒”,西方发达国家中、高收入阶层有的消费品种中国都可以有,游艇、私人飞机、房车、无人机、家用机器人、宽大公寓、别墅、第二套乃至第三套改善性住房消费以及近3亿农村人口的进城安置等都是中国下一步消费拓展、消费升级的新“蓝海”,几千家企业拥在了矿泉水的生产线上搏杀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九是引导资金、人才、研发资源集中攻关补掉高端设备制造业上的短板,比如大飞机制造,航空、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挖掘机的控制系统、液压件;手机、电脑的处理器;也要将大量的资金供给到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去(在过去几年许多中国企业帮助了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搞了开发区、七通一平,改善了他们的投资环境,换来了许多一般制造业的外资企业离开了中国,徒弟抢走了师傅的饭碗,师傅要吃饭没有新的秘招饭碗就再也抢不回来了);建设中国农村发展供求信息网,利用网络平台让各路社会资本(一部分是从商品房开发中退出来的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扶贫开发和鼓励城市居民租用农村的土地、水域、林地示范、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持续下行的非常时期,国家既要保护民营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信心,也要将补掉各方面短板、投资有真实需求、有现金流回报的项目以及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抵御经济收缩的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人口多、市场大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将过剩的钢材、水泥、石油沥青和建设产能都可以加快投放到新疆、西藏、青海、云贵川的铁路、公路建设中去,使用自己的钢材建造属于自己的豪华游轮,开辟沿江、沿海的国内游、港澳游航线;即拉动了消费又部分化解了产能过剩。
十是努力改变靠卖地筹钱、拱房价,盲目投资拉动经济的状况,昨天上公路、今天通民航、明天又要急着修高铁,问题来了临时抱佛脚,发展不按时序、相互挤占发展空间、投资边际效益差,债务只能越堆越高,我们不能用今年的大投资为明年去制造新的产能过剩,要用私人消费品种的拓展和公共产品的精准化投资、以发达国家为标杆,让橄榄形的中产阶层升级消费、低收入阶层基本消费得到满足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回暖的主要推动力,让消费拉动经济的比重真正提高到70%以上;
十一是中国人均GDP已达到了7800美金,中国的旅游业就成了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里程最长的高铁线路,机场、码头也十分完备,东、西、南、北、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理说中国应该是各方旅游客源的目的地而不是出发地,国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制定政策、措施把旅游消费的蛋糕做大,一是规范各地的旅游市场,推行信用评价,严厉打击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二是推出鼓励公职人员、企业人员带薪休假的政策;三是建立全国性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网,介绍旅游品种和周边环境,鼓励老百姓冬天和夏天候鸟式休闲度假;四是尝试发行国内旅游消费卡,对玩得景点多,消费量大,打的折扣也多;五是对一些大的旅游线路国家层面搞好协调,帮助规划沿江、沿海邮轮游,老年人旅游专列,为旅游企业订购豪华、安全性高的宽体游轮贷款提供帮助,六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间的旅游合作,改善旅游环境,吸引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六是利用适当增加境外游的规费,控制境外游的人数,减少入境免税物品的数量,保护好自己的旅游产业。
十二是供给侧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当按照国家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方针去踏踏实实地展开工作,在去除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低效投资、债务杠杆的同时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让民营企业投资找到新的着力点,要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打出政策的组合拳来充分挖掘投资、消费、出口的新潜力,让经济平稳运行,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十三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清除垃圾股,让资源配置到优质企业中去,中国股市不能是亿万富翁的“造福机”,新股上市小股东三年、大股东五年内不能减持股票,不允许连续空心涨停恶炒股票(有的股连续50多个空心涨停,让大家追逐泡沫,难道管理层就没有办法了吗?不能给恶庄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更不能将消灭股市大鳄仅挂在嘴边),打击过度的市场圈钱、投机行为,保护中产阶层的财富不受侵犯、让资本供给效率提高并切实培育好橄榄型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真正将中国的股市搞成老百姓闲钱投资的好渠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十四是政府提供良好的不过分超前的公共产品,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环保、公共安全上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很好的条件;同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税负高、土地缺、技术工人少、消费拓展难的问题;
十五是在政策制度的“软件”上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产学研对接优胜劣汰、减少行业地区垄断,公平公正招投标,选择最优秀的企业承接工程和提供产品服务,努力保护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尽快让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长盛不衰,今天的中国太需要华为、联想、比亚迪、中车、海尔、美的、格力那样的优质企业撑台面了,关键是我们要深耕好培育他们发展壮大的土壤;
十六是对处于供给侧前沿的电商要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则(比如要求公示产品详细的材料含量、尺寸、重量、厚度等参数,建立第三方投诉平台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诚实的销售行为,电商是种新的销售业态,对诚实经营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扩大销售渠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总有部分网点诚实度差,拿着经过美图处理的图片卖假货,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决策是价格第一,真货看不到非常容易上当,放任这种现象不管,不良者赚的盆满钵满,诚实的企业也会学着不诚实了,对中国企业创立优秀品牌、优质企业成长将会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对在中国投资,注重产品质量的外商投资信心也会造成打击,国家必须拿出让实体店与网店共同繁荣、互相促进的办法;笔者认为实体店和电商以及电商中批发与零售进行差别税负是一个办法; 十七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关系到了上下游56个行业,解决了大几千万人的就业,是中国资本介入最深、最贴近居民终端消费、产业关联度最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以及经济规模总量的行业,也是推动中国的GDP迈向3万、4万美金、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张大牌。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享受生活、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从而带动经济向上发展的。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高,也仅55%,与西方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比差距很大,尚有近3亿的农村人口要向城镇转移,截止2016年止,7.5亿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40平方,与美国人均住房面积接近90平方比差距也大,我们的许多城镇中70-90年代盖的老旧住房破烂斑驳、太阳西晒、户型面积小、配套标准低,需要用若干年的时间逐步拆除重建,中国的GDP要扩大总量,保持住大经济体的地位,14亿老百姓的住房标准必须不断地升级,要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城市中的30%中高收入阶层都能住上双拼、联排别墅,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改善性住房、旅游度假房;70%的普通老百姓都能住上面积150平方左右的大公寓房(层高3.2米、有个带环绕音响的30平方大客厅、有个双卫、书房、健身房、储藏间、宽阳台与美国自带花园的别墅比真不是太奢侈的消费目标),我们的住房消费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方左右,笔者测算了一下,今后二十年中中国也许有440多亿平方米的增量房要盖,每年22亿平方米,假定城镇住房的平均建设成本每平方2800元(含小区市政配套费等),那么一年光住宅建设(不算政府拿到的卖地款用它进行的其他投资)的直接消费规模是61600亿。房产是先导消费,老百姓改善了住房后首先是进行装修、买车、装空调、换家电、家具、家纺、添置娱乐、健身器材,甚至要捎带游艇、房车和私人飞机消费,进一步带动城镇的医院、商场、写字楼、公园、娱乐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其拉动消费的体量非常大,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亿。如此大的产业不能让它停滞,让一些可能被冤枉的开发商老是吊在树上,发行那么多的货币对应不了实体经济的运行需求,国家要尽快拿出中国房地产业长效管理的办法,在笔者看来只要管好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人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住房价格就能稳住,只能缓慢上涨(美国曼哈顿的房价也从2004年到2013年涨了一倍多,每平方英尺1431美金,折合成人民币9.3万每平方,但2014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27万人民币,货币仅是可印刷出来的物品交换的符号,经济要真回暖凝聚着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值的房子也只有缓慢上涨这一条路可走,长期看房价必须是缓慢上涨的,但我们不允许其短时间内疯涨),我们即要让房地产轰轰烈烈地大消费来拉动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经济,让老百姓的收入曲线向上抬头,又要通过税收以及其它一些行政手段来消除房地产业的暴利,让房价趋于理性,最终通过中国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传统产业炉火熊熊、供需很好对接,以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弯道超车、不断崛起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收入提高的幅度超过房价上涨的幅度最终来降低房价收入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改变开发商拿地靠竞价拍卖、价高者得的状况,卖地采用先竟价、后摇号的方式、竟价选定摇号入围者时要剔除最高报价者,排列靠前的几名再参与摇号,中了签后他的原报价就是他的中标价;2.政府推地的底价应当仅是他的动迁成本和管理费,每年上涨幅度不允许超过12%;3.所在地可售房屋积压超过前两年平均8个月销售量时政府不允许再推地;4.实行每套房屋卖房网签登记,政府发准售证时对每套房建立一个销售本,有开盘价、成交价及开盘、成交时间,开发商卖房时必须把信息上传到当地政府的透明售房网上,半上涨超过6%时网签就不能成交,也办不了产权证;5政府在现有公务员队伍中进行调节,大力充实房地产业的管理团队,根据开发商产品的毛利率累进收税,可以通过开发商自报、社会咨询机构审核、人民群众和其他开发商共同监督、政府建管、审计部门抽查对开发商的拟销售产品毛利进行测算,分级定档确定不同的所得税征收税率;鼓励开发商底价走量3.住房二级市场的管理方面:如果本地区商品房(包括二手房)一年之内平均涨幅达到了12%,次年二手房的五年之内转让的差价收益要相应增加12%的所得税税负;如果涨价的势头再遏制不住,可以加大购房首付比例、大幅增加银行贷款利率、延长交易差价免税期限和再加大转让差价税负等手段处置;4.促进住房升级消费方面:(1)经济低迷,缺的就是中高收入阶层在国内的大消费,有人愿意多买房如同有人愿意多买车一样,求之不得,住房是大消费,繁荣以后能够带动无数的小消费兴旺,政府应当取消限购,大力推动二套房、三套房的消费信贷,完全取消新房、二手房的交易契税;合理降低购房首付比例,购买一定面积的住房后可以随迁户口,通过货币拆迁、共有产权、特殊贷款支援等支持低收入者改善住房条件,化解商品房库存,鼓励人们小房换大房(购买100平方米以上大房,每增加30平方贷款利率优惠8%)和旅游度假房;对基本空关的旅游度假房物业费按 3 折收取,并成立托管公司帮助异地购房者解决后顾之忧;(2)鼓励外籍人士、归国华侨在中国买高档房,投资移民,投资额大的对其子女就业实行照顾;(3).加强新建住房等基本数据的统计工作,真正弄清存量房有多少,引导开发商少盖库存已经很大的小户型房,减少资源浪费,做好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4).政府出资入股,协助开发商将难以消化的库存房改为老年公寓和廉租房,帮助部分房地产企业转产、改行,资本投入到其它短板行业;(5)对农民的宅基地、土地、林地、水域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基本用途不变,允许向城里人中长期租赁经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速度,购房与户口迁移同步实施;(6).对高档住宅的建设可以采用客户自选户型订购的方式 , 滚动分期开发 , 开发商取得土地后不允许倒卖土地 , 但可以适当延长建设周期,(7)节约土地资源,少占农民耕地建房,做到拆旧房建新房,通过阶段性地拆除本地区最老旧的住房来改善城市面貌和提高老百姓的住房标准,每个城镇每年拆除旧房量不低于存量房总量的1.5%;(8).银行信贷大力支持老百姓住房改善性消费 , 个人既可以抵押贷款 , 也允许亲戚、同事第三方担保贷款。
十八是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制造业垮了,商场倒了,中国的脊梁也就断了,衣食父母是广大勤劳、智慧创造价值的劳动者,要切实解决企业生产、销售的困难,减少税负,改善生存环境,形成劳动者最光荣、诚实、勤劳、智慧者收入高的局面;只有企业有利润了才有能力在供给的产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
十九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支撑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不仅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更要在各行各业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手艺精湛的工匠大师在为我们的企业精雕细琢产品,我们的大学、职业教育机构要主动适应形势,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中国已经老龄化,要增强企业效益,用不多的劳动人口养得起那么多人,也必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在年轻劳动力的接续上,一些二胎指标未完成,自然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可以有条件地放开三胎生育;
二十是正确地分析形势,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备,培养了巨大的工业产能,集群度好,每年有700多万高素质的大学生投入工作,内陆也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发展的回旋余地很大。国家要利用有形之手,利用税收减免、贷款利息优惠,土地价格低廉、技术入股、户籍制度改革、广泛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工作,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减少高新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利用建立国家级的攻关大平台、公共实验室帮助企业研发创新、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创大富”并在国际舞台上能让人刮目相看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一是供给侧改革必须与政权体系自我净化、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同时进行改革才有效果,必须纠正中国储蓄率过高(许多高收入群体过多地掌握了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今天如果大家仍不消费,再去投资拉经济是很可怕的事)、投资率高(部分地方政府习惯了用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每年几万亿的卖地收入热衷于用投资拉动GDP,不管是有效的、无效的投资)、消费率过低(低收入者没有钱消费,中高收入者又喜欢把钱花在国外,子女出国留学、投资移民,去国外旅游、购买奢侈品等,要通过开征遗产税,高收入者的个税累进征缴、对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来使政府为企业拉出投资空间、鼓励大部分企业在国内投资,提升供给产品的品质质量,改变中国居民国内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二十二是解决少数官员拍脑袋乱供给造成损失而不用担责任的问题,上级政府每年必须对下级政府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不能唯GDP论英雄,要审核当的资产负债表,地方官员上大项目必须公示评审,防止暗箱操作,对乱投资造成了损失和随意花光了家底给后任留下了大量债务的官员实行问责,升上去了也得扒下来,对那些歪供给,藏着私人目的为自己的亲戚找工程乱上项目的官员该追究法律责任的绝不姑息。
其实供给侧改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解决资源配置到哪里,配置多少,优化配置的问题,只有市场发出的信号最准确,最能解决经济结构的匹配度问题,效率最高,只要我们冲破利益集团的阻碍,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的供给侧供应一定是高质量的、高效益的,能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提高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供给、需求端一起发力中国的经济才能彻底摆脱困境。
第四篇:关于水土保持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关于水土保持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和着力点。供给和需求就像硬币的两面,合二为一,休戚相关,是所有工作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对于水土保持来说,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对于提升贡献率和保障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意义重大。
一、水土保持供给现状国家对水土保持的要求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供水土流失防治产品(成果)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首要需求,是水土保持供给的核心任务。同时,水土保持供给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制度、管理和服务等。http://www.xiexiebang.com/(1)供给产品。水土保持产品涉及软硬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7 万多km2,建成水土流失监测点780 多个,建成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150 多个,建成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600 多个。软件方面,主要是提供水土保持技术和治理模式、水土保持普查和动态监测成果、水土保持公报(2003年起)、水土保持科研成果、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考成果,以及科普读物等文化产品。(2)供给制度。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基本的制度框 架和体系。一是法规体系。1991 年水土保持法颁布,2011 年3 月1 日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开始施行。目前,已有27个省份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相关配套法规正在陆续出台。二是规划体系。自1993年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3—2000年)》后,国务院又于2015 年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水利部相继批复了水土保持信息化、预防监督、监测、科技发展、南方崩岗防治和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等专项或区域规划等。三是政策体系。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涵盖了水土保持监督、治理、监测、信息化、规划、科技、宣传等各个方面。四是标准体系。水利部负责制定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已颁布实施51项。(3)供给服务。服务社会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从行政审批和监管的角度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一是行政审批。水利部简化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两项行政许可审批程序。二是取消资质。拆除市场准入门槛,取消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监测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规定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三是政府购买服务。规定水土保持方案评审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降低了企业成本。(4)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实施行业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责。一是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落实“三同时”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近6万次。二是实施重点工程管理。下放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权,简化前期工作,加强检查、稽查和督查,规范验收。三是引导社会参与。从20世纪90年代的拍卖“四荒”、户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到现在的大户治理、公司参与等,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激励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十二五”期间,民营资本投入水土保持累计达200多亿元。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国内外银行贷款和赠款等支持水土保持事业发展。2015 年中央投入各类水土保持资金80 多亿元。1994年和2006年分别启动实施的黄土高原与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4亿美元、欧盟赠款1000万欧元、英国赠款361.22万英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供给制度有待完善。制度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按要求应出台的法规、规划和标准,存在不及时和滞后的问题;新形势新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不断制度创新。(2)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现阶段水土保持提供的产品质量整体不高;服务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具有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衡量水土流失变化情况。(3)供给数量有待加大。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295 万km2,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到203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km2,年均约5.875万km2,供给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现有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04 个、生态文明工程60个,覆盖范围小,涵盖人群少,与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不高,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4)供给时效有待加强。供给缺乏时效性,将会导致供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变为无效供给,降低供给的能力和效率。比如,水利部6 年前批复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崩岗治理等规划,但迄今没有实施专项工程,现今项目区状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所批规划未实施就已过时;自2003年水利部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以来,发布时间一般在下一年的年底,历时太长,缺少时效性,作用和影响大打折扣。
三、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设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效率,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统一。对于水土保持来讲,就是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效能,满足公众、社会和国家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和要求。
1、需求决定供给。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和资源浪费。应根据需求提供相关产品。如果水土保持提供的产品得不到认可,则很可能就是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供给与需求脱节。要从需求端倒推供给,根据需求确定水土保持产品及其数量、时效等。
2、供给满足并引导需求。一方面供给要满足需求,这是第一任务,要根据需求提供足够多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供给还要引导需求,培育消费理念,引领发展方向。水土保持不仅要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还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积极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把水土保持的理念和功能潜移默化地传播给社会公众,培育潜在需求,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3、实施区别对待政策,提供不同供给。不同地方情况不一,需求也不尽相同,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比如,西部地区对水土保持的需求重点在于发展生产、促进增产增收,而东部地区的需求重点则趋向于改善生态、生态休闲等,这就要求水土保持在不同的地区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提供产品有所侧重。
4、需求与供给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没有需求,供给就没有效益;没有供给,需求就会成为空想。水土保持要统筹考虑供给与需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贴近民众、走近社会、契合国家发展需求,提高贡献率,增强实效性。
四、思考和建议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加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水土保持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品种齐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求,也就是要增产能加快治理速度、增库存加大措施保存面积、增杠杆加大社会投入、降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补短板提高供给效能。(1)完善供给制度。制度是顶层设计,是方针和引领。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制度设计,为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提供健全的法规体系和严密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省级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和各项配套法规,特别是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二是贯彻水土保持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制度;三是推进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四是研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五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省级和专项水土保持规划;六是解决撂荒和管护不到位的问题,研究落实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护制度。(2)优化供给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行政的窗口。根据国家深化改革要求,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行政审批,规范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明确界限和责任,借助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告知申请结果;二是规范市场管理,抓紧建立水土保持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制度,引导市场有序竞争,促进水土保持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明确政府职责,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和科技示范园评定等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减轻地方和企业负担;四是履行行政职责,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依法限批和不批,落实生态优先,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3)提升供给品质。品质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聚焦供给质量、数量和时效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供给品质,提供优质供给。一是提升供给质量,继续提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标准和质量,提供高水平的水土流失防治和高质量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以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有效评价和反映水土流失变化和水土保持效益情况。二是加大供给数量。扩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提供更多的水土保持防治成果;加快生态文明工程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扩大覆盖范围,涵盖更多人群;加大科技成果、地方水土保持公报和科普读物等软成果的供给数量。三是增强供给时效,加快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进度和速度,及时公报动态监测成果,增强时效性。成果,增强时效性。(4)丰富供给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和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水土保持要全面考量各方需求,因需定产,区别对待,整体推进,提供种类丰富的产品。一是根据群众对人居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美好家园建设工作;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水土保持财政资金、吸引民营资本,弥补融资不足的短板;三是加大外资利用,针对“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基本没有新的水土保持外资项目的状况,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强对外资特别是赠款的争取与利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5)提高供给要素效率。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有效聚力生产要素,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水平和效率。一是建立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科学安排水土保持财政资金,“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统筹兼顾,突出精准扶贫与小康社会建设;二是发挥政策效益,制定水土保持激励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红利推动水土保持供给新发展;三是提高技术供给水平,加大科技贡献率,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水土保持新突破;四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优化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强化实时监管。(文章来自《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5期),作者为水利部水保司乔殿新)注:乔殿新,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1995年起在部信息研究所工作,后挂任重庆市万州区高粱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起在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工作,任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支部委员、技术处副处长,2004年至今先后任水土保持司生态建设处副处长、监测协调处副处长。2003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理先进个人、2009优秀公务员。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与高考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时政热点剖析:供给侧改革
一、提出背景 1、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即“三驾马车”,但一味地刺激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就需要用新的动力对冲下行风险。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前段时间,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彩妆,澳大利亚的奶粉被海淘族哄抢,难道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有,但品质不太好。国内消费增速不断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却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种消费领域中呈现出的供需错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能实现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2、“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化产能。如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二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与竞争力,通过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生产要素推动的生产率提高。在中国,由于普遍的技术进步还未到来,因此无形生产要素应当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二、热点解析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1、经济生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要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6)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8)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调节经的重要杠杆。供给侧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公平,重视效率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2、政治生活
①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供给侧改革”是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
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供给侧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④人大应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法律依据。⑤人民政协应发挥独特优势,为“供给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3文化生活
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能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保障。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供给侧改革要发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挥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③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⑤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以前我们重视需求改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供给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能否定一切。
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创新试题
1、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下列选项中有助于促进粮食供给增加的正确路径是()
①加大对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单位亩产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增加 ②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供给增加 ③人民币汇率降低→进口粮食成本降低→增加粮食进口→粮食供给增加 ④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农民收入增加→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供给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2、怎样化解产能过剩?不同的经济理论有不同的政策主张。基于凯恩斯的理论,化解产能过剩的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是()A.减少政府投资,压缩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B.放任经济自由,让市场自动实现供求平衡 C.调整产能结构,改善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D.实现赤字财政,扩大产能过剩商品的需求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能利用率不到65%。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化解过剩产能需要()①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消费需求相结合②改革投资体制与机制 ③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
④加强监管,扩大政府审批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16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5、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公司诞生。两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曾以海量资金补贴用户,曾经的“冤家对头”,瞬间握手言和。推测两家公司合并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打破垄断,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B.加强优势互补,推动行业升级 C.以优带劣,实现资源合理整合 D.提高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
6.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背景下,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从唯物史观来看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 B.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全面地看问题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7、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白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总装下线。从2008年开始研制以来,C919共规划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全国共有20多万人参与其中。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我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重要步伐,正式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大型客机研制能力国家的先进行列。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表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是我国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体现,标志我国已经跻身世界飞机制造强国行列 ③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要成就,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出口贸易上不仅强调继续稳定一般性产品出口,还全力支持中国装备.中国技术走出国门。目前,中国企业在铁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 “走出去” 的步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①提升了高端装备的技术水平
②助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
④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在我国面临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青年占比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生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这表明()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决策应坚持自己的态度 ③继续观察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 ④追求真理应坚持严谨踏实的态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新常态下,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全域推进”的发展方向,用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标新立异的设计服务业、融合传统工艺和当代美学的艺术品业等正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一事实说明()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构建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主导世界市场的目的 ④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材料一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近年,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模式新颖、高效服务、专业辅导、资源集聚、运营顺畅的众创空间,形成了“孵化+创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经济良性良好发展。
材料二:“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是一群具有敏锐思维和创新勇气的追梦人,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以创客为主体的社区则成了创客文化的载体。“创客”文化,是DIY文化的延伸,它在其中糅合了技术元素,它不认同随意消费,乐于在现有的资源下创造性的再利用。“创客”精神主要表现:
一、不满足现状,坚守创新;
二、勇于和善于持续实践;
三、乐于交流、乐于分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14、材料: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引进非国有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原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的固有本色。此轮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抓手,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企竞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2分)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怎样才能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10分)(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12分)
16、A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提供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的公司,它改变了传统商务模式,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打造新的生意方式创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商务世界;通过不断创新整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集团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绩效评估的公司管理系统,为员工创造了积极、灵活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环境;旗下公司整合数千家品牌商、生产商,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以及购物积分返现等优质服务;在国际交易市场上设有全球批发交易平台,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超过800万网商的电子商务网站,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结合上述材料说明A集团为什么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17、材料: 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5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结合材料二,运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