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3: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杨兆廷

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制度是供给侧的四大要素,决定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潜能。高等教育关系到向未来经济社会提供什么样劳动力和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度创新和资本效率。对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在供给侧改革方面面临着六大任务。

一是增加投入,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宏观上,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投入力度,探索事业性经费拨款机制是否可以以专业和学科为单位。微观上,高校应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比例,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

二是优化专业,对接需求,构建有效的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应用性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过剩专业退出机制,放松对于专业的过度管制,下决心压缩和淘汰就业率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落后”专业和课程,开设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专业,让高校的要素和资源能够重新流动起来,重新再配置。

三是利用现代技术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和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课程应用型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设计、优化、重构课程结构,逐步开展课程的整合,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合作开发课程。

四是注重“双师双能”,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要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加快引进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是简政放权,逐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从外部来讲,政府应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改变直接管理高校的机制和对资源的分配方式,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内部来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体系,去教育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六是补齐短板,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大教育观、大培养观等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从碎片化改革向系统设计整体改革转变。充分促进教育教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试验互动。顶层设计主要是管方向、划底线。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真正有效管用,需要给高校、专业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错、比较、改进,找出符合实际、确实有效的办法。

(作者系河北金融学院副院长)

第二篇: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 改什么怎么改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 改什么怎么改?

2016-06-27 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供给侧改革系列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无疑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与经济改革相似,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任务。应用型大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人才和技术服务,属于社会供给侧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智力供给和支持任务也空前繁重;对社会、城市和民众凝练及传播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精神动力和新的文化风尚的要求也不断高涨。所有这些都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应用型大学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模糊,对自身的办学使命认识不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问题,这正是造成应用型大学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的低效和同质化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且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在人才供给质量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现有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兼备的高要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高质量要求。在人才综合素质结构方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但据调查,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离职人群中98%系主动离职,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工作压力等所致,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重,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更缺少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短视和功利化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职能,但目前应用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存在短视和功利化现象,制约了应用型大学的社会供给能力提升。

一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应用型大学没有明确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供给定位,找不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没有明确所在特定区域的服务定位,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应用型大学每年有相当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但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样处于低水平。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仍然侧重于所谓的学术水平,对技术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注不够,导致科学研究缺乏对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的可行性分析与预测,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造成巨大浪费。

大学文化建设的失衡和封闭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目前,应用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立德、重技术轻人文等现象,大学文化建设往往被弱化,对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供给有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偏弱。

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对自身文化建设的使命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忽视应用型人才成长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不重视同地方文化的融合,没有积极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现代价值,进而发挥自身在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作用。2.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调研表明,不少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模糊,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问题。应用型大学必须顺应改革大势,重新聚焦大学使命,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抓住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彰显有特色、地方性等应用型大学应有的特质,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型大学的供给侧改革,同样必须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的需求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当前应用型大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恰恰是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应用型大学要在真正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推进供给结构优化,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大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增强应用型大学的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生产端入手。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每一次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应用型大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应用型大学肩负创新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在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并进一步创新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渠道,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应用型大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针对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内容,以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导向,以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地方发展为价值依归,全面提升大学自身的供给能力。

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提高应用型大学的人才供给质量

应用型大学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满足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从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吻合度。紧密围绕区域战略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主动对接产业行业需求,重新规划专业布局,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动态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改造,重点培育和建设优势专业,以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压缩和淘汰就业率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劣势”专业,优化重组和配置校内外教学资源要素。近年来,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江苏理工学院紧紧围绕地方“智能制造”战略产业发展,通过优化改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5个老专业、停招“教育学”等5个专业、新设置“功能材料”等10个专业,使学校的专业结构更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产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以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专业能力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资源,转变以知识体系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嵌入专业技能和企业课程模块,使人才培养模式从重理论学习向重实际应用转变。江苏理工学院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接轨,与行业或企业共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中天钢铁学院等12个行业学院及企业定制班,全面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实践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出了初步探索。

要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内涵要素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以产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要求为导向,依托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整合校企资源共建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国际化职业岗位标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现代优质教学资源,优化重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形成以应用技术为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内涵,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合,达成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方面,江苏理工学院也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开设了140多门人文素养公共选修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与内涵建设,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要完善供给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度。全面对接行业产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供给人才对行业产业的吻合度、满足度和忠诚度来检验应用型高校供给人才质量的高低,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行业产业的一致程度、对就业岗位的胜任程度、对就业职场行业规范的认可程度,降低盲目的短期离职率。这些应成为考核应用型高校的供给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以强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导向,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应用型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区域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技术支持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彰显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性特色,提高自身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要明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定位,以服务地方需求为主线确定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发展目标,加快由学术性研究为主导向应用科技转化为主导转变。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开发和积累,促进先进技术创新和转移,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转移的重要平台。

要构筑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坚持走“本土化、特色化”应用型科研之路,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以产业需求及技术发展为导向,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供支撑。这些年,江苏理工学院以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国家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为服务地方“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走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的新路子。

要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产教融合为重心,进行应用型技术创新,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建立应用型大学与所在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咨询机构、技术研发中心,使应用型大学成为适应技术加速进步的加油站、支撑传统产业变革的转换站、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池。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依归,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

大学文化是大学自身的宝贵财富和独特品格,是大学办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供给侧不可或缺的要素。应用型大学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校地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的内生和外延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要凝练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应用型大学文化软实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多起步较晚,办学历史较短,部分是刚从专科院校升格或者是其他类型院校转型而来,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应用型大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精神凝练,凝聚共识,以文化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而把文化的要素和规范融入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之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应用型大学的文化软实力。

要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大学文化与区域地方文化的融合,从地方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融合地方文化特质、文化载体和文化市场,促进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理性挖掘、深刻解读和传承弘扬,使之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要倡导新型的城市精神,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正大力倡导和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产城融合,为应用型大学从供给侧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习近平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我国城市化和产城融合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落在了物的现代化之后。应用型大学作为地方的文化高地,有能力、有义务为所在区域提供新型的城市精神、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丰富的文化要素,积极倡导和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和产城融合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城市和谐的价值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发挥应用型大学对地方文化的滋养和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本站推荐)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

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Computer application-oriented research training modeAbstract: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and thu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mputer applications Talents Suggestions to develop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for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curriculum, to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Keywords: computer science;practical talents;teaching refor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especially the popularity of network application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developed.But the status quo is that most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lack pract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capabilities, can not be a goo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to the p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life.Computer science job market on the one hand enterprises need a lot of talent,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hoose the job satisfaction;the other hand, trained college graduat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employment continued to decline.Today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and what kind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college how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o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train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computer training classes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people are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a problem.Firs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The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s determined by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n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deman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he area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business, career,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papers ”target =“ _blank ”> administrative and other units or departments engaged in computer education ,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er-related technical advice and supervision, etc., can be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positions, including hardware and software engineers, software test engineers, technical

support engineers, information, project supervision engineers, network integration engineer, system administrato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osts.In addition, many non-computer industry enterprises also need a lot of familiar computer science-related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ngineers, however, face such a wide choice of employ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are fac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s have great pressure to survive, while enterprise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rket;while on the one hand enterprises to cut costs, reduce their operating costs.In the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conditions, the market has some kind of “oversupply” of the phenomenon.Therefore, when companies in the recruitment of staff, have more choice, but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Survey, companies in charge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candidates who requir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kills.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that graduates must ha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ability to practice programming, operating systems, databases, and IT project managers that the graduates must ha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you are: programming ability in practice, data structures, algorithms, knowledge, in addition in turn requires a database,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operating systems.Respectively 87.9% and 81.7%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of IT project manager in the recruitment of employees will value the candidate's experience.Many companies will see graduate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or internship, and whether other conditions served as student leaders.57.7% of the IT project manager, said new employees will be arranged directly into the work, and in practice need to be targete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Second,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nalysis.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not the root cause of excess personnel, but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In recent years, despit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patterns of reform, but because the U.S.“91 teaching program” and the impac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rograms is still not out origi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students with a more complete theoretical basi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better, some theoretical deep and difficult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till a large proportion, while others applied a strong full access to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is difficult to plan.Applied for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based colleges, allows students to master the more there is neither a solid, complet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skilled students can not question the a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which appeared in trade-of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oor , resulting in one hand, society's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s increasing, while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are unable to find a job supply and demand, reflect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in practical problems.Therefore, whether the theor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r in the actual educational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be correct, the basic experimental approa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skills, the students should be required to hav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so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Currentl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s: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st,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ical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about algorithms, trained people to carry out algorithm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This is a professional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oriented training model, in this mode, the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school system to teach, to strengthen the contempt application skills training, emphasis on discipline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based, academic-type, lack of independent solutions problems;of computer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management tools and methods unfamiliar, inexperienced, lack of ability to abstract the real thing.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community is driven in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requires training students not only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has a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Graduate recruitment company requires pre-service training through short-term can do their work for a computer class graduates, require students to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experience in project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basis is better able to skillfully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or method to solve everyda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work.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ing in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the following main factors: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ouch.Higher edu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and knowledge have a better advantage of the promotion, but for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ut on some single.(2)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of the old.Most institutions are still along the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set according to years of professional program, no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go hand in hand.3.Practice, practice areas lack.Most institutions in curriculum design, graduate design as part of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areas of these disciplines there are one-sided, separated with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full training practice session.4.Teachers lagged behind.Front-line teachers are teaching more theory-oriented teachers, teaching is arduous, time to engage in applied research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work, the lack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perience, not a computer application to provide better guidance to the students suggested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的再思考

供 给 侧 改 革 的 再 思 考

受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经过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方针,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抵御经济下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政府的机构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当形势发生了变化,工作量不大的机构要及时精简。要减轻企业税负也只能在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环境中去实现;政府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该管的事,向社会提供公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微观经济的事尽量由企业家去做。财政的收入只搞民生、国防和企业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少搞土地财政、乱上项目,推高了房价、用工、投资成本、堆高了债务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潜在竞争力;二是政府的角色是简政放权当好“服务员”和“监管员”,经济大起大落的关键时候才出手,或者象东亚某国学习,在汽车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用科技教育支撑、扶持企业兼并重组、利用税收补贴、政府、军队优先采购等方式帮助汽车企业发展壮大,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硬是将本国的汽车工业挤进了世界的前列,之后政府就退出了市场;

三是让资源流入到发展效率最高的地方,壮大民营经济的规模,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去掉玻璃门、弹簧门,帮助民企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净化营商环境,培育销售环境,让哪些代表中国先进制造水平的民营企业(华为、比亚迪、联想、三一重工等)能够茁壮成长。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约束国企主管的投资行为,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四是国家统计部门加强信息收集,去伪存真、掌握准确的数据及时发布,为企业投资提供参考。建立健全各个行业的协会组织,补贴专业报社,利用每年的行业峰会为企业沟通需求信息,减少盲目投资;行业协会每个季度都应对本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政府的决策部门,力求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工商部门利用年审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各行业产能的匹配度,为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指导、政策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是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加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有量化的、最贴近民生和老百姓消费品质提高的指标。比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多少平方,老旧住房拆迁重建占存量房的百分比,中高收入家庭私人飞机、游艇、房车拥有量多少等,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根据中国经济结构和其他各方面的短板为企业投资、生产指出发展路径,同时要求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功能定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要一哄而上、乱拉投资、重复建设搞得大家都没饭吃;反过来又要破除产能过剩。

六是培养企业抬头看路、精准投资的能力,中国社会已处老龄化,不出10年中国将有3-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特别节俭,但有自己的消费特点,供需对接以后市场仍会非常大,国家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老年产业,搞好老年旅游、出行、家政服务、老年用品、营养保健品、机器人、养老、护老等产业的发展;根据目前二胎出生率较低的情况,出台一些补贴生二胎的政策;依我看,二胎生出来先给个8000元补贴,以后托幼、上学费用都可以减免;

七是破除一切阻力,大刀阔斧地改革收入分配,向富人多征税,在中国年收入12万以上收入调节税就应当加大,对演员、球星、歌星、广告代言人属地化管理,按各项收入总额累进征税,中国可不能成为富人逃税的幸福之地。通过提高被雇佣阶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农民、产业工人、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分配关系降低基尼系数,让衣食无忧的公职人员多消费、低收入群体有钱消费来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改变经济不断紧缩的状况,让缺乏订单、缺少顾客、处于缺氧窒息状态下的中小企业和商家尽可能多地活下来;

八是中国的人均GDP仅7800美金,与西方发达国家40000-60000美金比差距很大,没有理由一蜂窝地涌出国门出去投资,解决别人的就业,在住房、汽车、家电、手机、电脑、铁公机排浪式消费的后期政府要特别注重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促进消费升级工作,要努力为企业开拓投资空间,列出接地气的允许投资清单鼓励企业投资,经济低迷时期要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品种拓宽、消费升级,低收入阶层基本消费得到满足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要不是“黄、赌、毒”,西方发达国家中、高收入阶层有的消费品种中国都可以有,游艇、私人飞机、房车、无人机、家用机器人、宽大公寓、别墅、第二套乃至第三套改善性住房消费以及近3亿农村人口的进城安置等都是中国下一步消费拓展、消费升级的新“蓝海”,几千家企业拥在了矿泉水的生产线上搏杀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九是引导资金、人才、研发资源集中攻关补掉高端设备制造业上的短板,比如大飞机制造,航空、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挖掘机的控制系统、液压件;手机、电脑的处理器;也要将大量的资金供给到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去(在过去几年许多中国企业帮助了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搞了开发区、七通一平,改善了他们的投资环境,换来了许多一般制造业的外资企业离开了中国,徒弟抢走了师傅的饭碗,师傅要吃饭没有新的秘招饭碗就再也抢不回来了);建设中国农村发展供求信息网,利用网络平台让各路社会资本(一部分是从商品房开发中退出来的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扶贫开发和鼓励城市居民租用农村的土地、水域、林地示范、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持续下行的非常时期,国家既要保护民营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信心,也要将补掉各方面短板、投资有真实需求、有现金流回报的项目以及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抵御经济收缩的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人口多、市场大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将过剩的钢材、水泥、石油沥青和建设产能都可以加快投放到新疆、西藏、青海、云贵川的铁路、公路建设中去,使用自己的钢材建造属于自己的豪华游轮,开辟沿江、沿海的国内游、港澳游航线;即拉动了消费又部分化解了产能过剩。

十是努力改变靠卖地筹钱、拱房价,盲目投资拉动经济的状况,昨天上公路、今天通民航、明天又要急着修高铁,问题来了临时抱佛脚,发展不按时序、相互挤占发展空间、投资边际效益差,债务只能越堆越高,我们不能用今年的大投资为明年去制造新的产能过剩,要用私人消费品种的拓展和公共产品的精准化投资、以发达国家为标杆,让橄榄形的中产阶层升级消费、低收入阶层基本消费得到满足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回暖的主要推动力,让消费拉动经济的比重真正提高到70%以上;

十一是中国人均GDP已达到了7800美金,中国的旅游业就成了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里程最长的高铁线路,机场、码头也十分完备,东、西、南、北、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理说中国应该是各方旅游客源的目的地而不是出发地,国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制定政策、措施把旅游消费的蛋糕做大,一是规范各地的旅游市场,推行信用评价,严厉打击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二是推出鼓励公职人员、企业人员带薪休假的政策;三是建立全国性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网,介绍旅游品种和周边环境,鼓励老百姓冬天和夏天候鸟式休闲度假;四是尝试发行国内旅游消费卡,对玩得景点多,消费量大,打的折扣也多;五是对一些大的旅游线路国家层面搞好协调,帮助规划沿江、沿海邮轮游,老年人旅游专列,为旅游企业订购豪华、安全性高的宽体游轮贷款提供帮助,六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间的旅游合作,改善旅游环境,吸引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六是利用适当增加境外游的规费,控制境外游的人数,减少入境免税物品的数量,保护好自己的旅游产业。

十二是供给侧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当按照国家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方针去踏踏实实地展开工作,在去除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低效投资、债务杠杆的同时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让民营企业投资找到新的着力点,要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打出政策的组合拳来充分挖掘投资、消费、出口的新潜力,让经济平稳运行,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十三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清除垃圾股,让资源配置到优质企业中去,中国股市不能是亿万富翁的“造福机”,新股上市小股东三年、大股东五年内不能减持股票,不允许连续空心涨停恶炒股票(有的股连续50多个空心涨停,让大家追逐泡沫,难道管理层就没有办法了吗?不能给恶庄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更不能将消灭股市大鳄仅挂在嘴边),打击过度的市场圈钱、投机行为,保护中产阶层的财富不受侵犯、让资本供给效率提高并切实培育好橄榄型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真正将中国的股市搞成老百姓闲钱投资的好渠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十四是政府提供良好的不过分超前的公共产品,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环保、公共安全上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很好的条件;同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税负高、土地缺、技术工人少、消费拓展难的问题;

十五是在政策制度的“软件”上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产学研对接优胜劣汰、减少行业地区垄断,公平公正招投标,选择最优秀的企业承接工程和提供产品服务,努力保护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尽快让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长盛不衰,今天的中国太需要华为、联想、比亚迪、中车、海尔、美的、格力那样的优质企业撑台面了,关键是我们要深耕好培育他们发展壮大的土壤;

十六是对处于供给侧前沿的电商要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则(比如要求公示产品详细的材料含量、尺寸、重量、厚度等参数,建立第三方投诉平台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诚实的销售行为,电商是种新的销售业态,对诚实经营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扩大销售渠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总有部分网点诚实度差,拿着经过美图处理的图片卖假货,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决策是价格第一,真货看不到非常容易上当,放任这种现象不管,不良者赚的盆满钵满,诚实的企业也会学着不诚实了,对中国企业创立优秀品牌、优质企业成长将会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对在中国投资,注重产品质量的外商投资信心也会造成打击,国家必须拿出让实体店与网店共同繁荣、互相促进的办法;笔者认为实体店和电商以及电商中批发与零售进行差别税负是一个办法; 十七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关系到了上下游56个行业,解决了大几千万人的就业,是中国资本介入最深、最贴近居民终端消费、产业关联度最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以及经济规模总量的行业,也是推动中国的GDP迈向3万、4万美金、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张大牌。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享受生活、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从而带动经济向上发展的。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高,也仅55%,与西方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比差距很大,尚有近3亿的农村人口要向城镇转移,截止2016年止,7.5亿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40平方,与美国人均住房面积接近90平方比差距也大,我们的许多城镇中70-90年代盖的老旧住房破烂斑驳、太阳西晒、户型面积小、配套标准低,需要用若干年的时间逐步拆除重建,中国的GDP要扩大总量,保持住大经济体的地位,14亿老百姓的住房标准必须不断地升级,要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城市中的30%中高收入阶层都能住上双拼、联排别墅,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改善性住房、旅游度假房;70%的普通老百姓都能住上面积150平方左右的大公寓房(层高3.2米、有个带环绕音响的30平方大客厅、有个双卫、书房、健身房、储藏间、宽阳台与美国自带花园的别墅比真不是太奢侈的消费目标),我们的住房消费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方左右,笔者测算了一下,今后二十年中中国也许有440多亿平方米的增量房要盖,每年22亿平方米,假定城镇住房的平均建设成本每平方2800元(含小区市政配套费等),那么一年光住宅建设(不算政府拿到的卖地款用它进行的其他投资)的直接消费规模是61600亿。房产是先导消费,老百姓改善了住房后首先是进行装修、买车、装空调、换家电、家具、家纺、添置娱乐、健身器材,甚至要捎带游艇、房车和私人飞机消费,进一步带动城镇的医院、商场、写字楼、公园、娱乐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其拉动消费的体量非常大,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亿。如此大的产业不能让它停滞,让一些可能被冤枉的开发商老是吊在树上,发行那么多的货币对应不了实体经济的运行需求,国家要尽快拿出中国房地产业长效管理的办法,在笔者看来只要管好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人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住房价格就能稳住,只能缓慢上涨(美国曼哈顿的房价也从2004年到2013年涨了一倍多,每平方英尺1431美金,折合成人民币9.3万每平方,但2014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27万人民币,货币仅是可印刷出来的物品交换的符号,经济要真回暖凝聚着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值的房子也只有缓慢上涨这一条路可走,长期看房价必须是缓慢上涨的,但我们不允许其短时间内疯涨),我们即要让房地产轰轰烈烈地大消费来拉动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经济,让老百姓的收入曲线向上抬头,又要通过税收以及其它一些行政手段来消除房地产业的暴利,让房价趋于理性,最终通过中国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传统产业炉火熊熊、供需很好对接,以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弯道超车、不断崛起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收入提高的幅度超过房价上涨的幅度最终来降低房价收入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改变开发商拿地靠竞价拍卖、价高者得的状况,卖地采用先竟价、后摇号的方式、竟价选定摇号入围者时要剔除最高报价者,排列靠前的几名再参与摇号,中了签后他的原报价就是他的中标价;2.政府推地的底价应当仅是他的动迁成本和管理费,每年上涨幅度不允许超过12%;3.所在地可售房屋积压超过前两年平均8个月销售量时政府不允许再推地;4.实行每套房屋卖房网签登记,政府发准售证时对每套房建立一个销售本,有开盘价、成交价及开盘、成交时间,开发商卖房时必须把信息上传到当地政府的透明售房网上,半上涨超过6%时网签就不能成交,也办不了产权证;5政府在现有公务员队伍中进行调节,大力充实房地产业的管理团队,根据开发商产品的毛利率累进收税,可以通过开发商自报、社会咨询机构审核、人民群众和其他开发商共同监督、政府建管、审计部门抽查对开发商的拟销售产品毛利进行测算,分级定档确定不同的所得税征收税率;鼓励开发商底价走量3.住房二级市场的管理方面:如果本地区商品房(包括二手房)一年之内平均涨幅达到了12%,次年二手房的五年之内转让的差价收益要相应增加12%的所得税税负;如果涨价的势头再遏制不住,可以加大购房首付比例、大幅增加银行贷款利率、延长交易差价免税期限和再加大转让差价税负等手段处置;4.促进住房升级消费方面:(1)经济低迷,缺的就是中高收入阶层在国内的大消费,有人愿意多买房如同有人愿意多买车一样,求之不得,住房是大消费,繁荣以后能够带动无数的小消费兴旺,政府应当取消限购,大力推动二套房、三套房的消费信贷,完全取消新房、二手房的交易契税;合理降低购房首付比例,购买一定面积的住房后可以随迁户口,通过货币拆迁、共有产权、特殊贷款支援等支持低收入者改善住房条件,化解商品房库存,鼓励人们小房换大房(购买100平方米以上大房,每增加30平方贷款利率优惠8%)和旅游度假房;对基本空关的旅游度假房物业费按 3 折收取,并成立托管公司帮助异地购房者解决后顾之忧;(2)鼓励外籍人士、归国华侨在中国买高档房,投资移民,投资额大的对其子女就业实行照顾;(3).加强新建住房等基本数据的统计工作,真正弄清存量房有多少,引导开发商少盖库存已经很大的小户型房,减少资源浪费,做好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4).政府出资入股,协助开发商将难以消化的库存房改为老年公寓和廉租房,帮助部分房地产企业转产、改行,资本投入到其它短板行业;(5)对农民的宅基地、土地、林地、水域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基本用途不变,允许向城里人中长期租赁经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速度,购房与户口迁移同步实施;(6).对高档住宅的建设可以采用客户自选户型订购的方式 , 滚动分期开发 , 开发商取得土地后不允许倒卖土地 , 但可以适当延长建设周期,(7)节约土地资源,少占农民耕地建房,做到拆旧房建新房,通过阶段性地拆除本地区最老旧的住房来改善城市面貌和提高老百姓的住房标准,每个城镇每年拆除旧房量不低于存量房总量的1.5%;(8).银行信贷大力支持老百姓住房改善性消费 , 个人既可以抵押贷款 , 也允许亲戚、同事第三方担保贷款。

十八是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制造业垮了,商场倒了,中国的脊梁也就断了,衣食父母是广大勤劳、智慧创造价值的劳动者,要切实解决企业生产、销售的困难,减少税负,改善生存环境,形成劳动者最光荣、诚实、勤劳、智慧者收入高的局面;只有企业有利润了才有能力在供给的产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

十九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支撑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不仅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更要在各行各业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手艺精湛的工匠大师在为我们的企业精雕细琢产品,我们的大学、职业教育机构要主动适应形势,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中国已经老龄化,要增强企业效益,用不多的劳动人口养得起那么多人,也必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在年轻劳动力的接续上,一些二胎指标未完成,自然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可以有条件地放开三胎生育;

二十是正确地分析形势,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备,培养了巨大的工业产能,集群度好,每年有700多万高素质的大学生投入工作,内陆也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发展的回旋余地很大。国家要利用有形之手,利用税收减免、贷款利息优惠,土地价格低廉、技术入股、户籍制度改革、广泛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工作,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减少高新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利用建立国家级的攻关大平台、公共实验室帮助企业研发创新、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创大富”并在国际舞台上能让人刮目相看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一是供给侧改革必须与政权体系自我净化、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同时进行改革才有效果,必须纠正中国储蓄率过高(许多高收入群体过多地掌握了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低,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今天如果大家仍不消费,再去投资拉经济是很可怕的事)、投资率高(部分地方政府习惯了用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每年几万亿的卖地收入热衷于用投资拉动GDP,不管是有效的、无效的投资)、消费率过低(低收入者没有钱消费,中高收入者又喜欢把钱花在国外,子女出国留学、投资移民,去国外旅游、购买奢侈品等,要通过开征遗产税,高收入者的个税累进征缴、对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来使政府为企业拉出投资空间、鼓励大部分企业在国内投资,提升供给产品的品质质量,改变中国居民国内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二十二是解决少数官员拍脑袋乱供给造成损失而不用担责任的问题,上级政府每年必须对下级政府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不能唯GDP论英雄,要审核当的资产负债表,地方官员上大项目必须公示评审,防止暗箱操作,对乱投资造成了损失和随意花光了家底给后任留下了大量债务的官员实行问责,升上去了也得扒下来,对那些歪供给,藏着私人目的为自己的亲戚找工程乱上项目的官员该追究法律责任的绝不姑息。

其实供给侧改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解决资源配置到哪里,配置多少,优化配置的问题,只有市场发出的信号最准确,最能解决经济结构的匹配度问题,效率最高,只要我们冲破利益集团的阻碍,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的供给侧供应一定是高质量的、高效益的,能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提高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供给、需求端一起发力中国的经济才能彻底摆脱困境。

第五篇:关于水土保持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关于水土保持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和着力点。供给和需求就像硬币的两面,合二为一,休戚相关,是所有工作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对于水土保持来说,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对于提升贡献率和保障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意义重大。

一、水土保持供给现状国家对水土保持的要求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供水土流失防治产品(成果)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首要需求,是水土保持供给的核心任务。同时,水土保持供给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制度、管理和服务等。http://www.xiexiebang.com/(1)供给产品。水土保持产品涉及软硬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7 万多km2,建成水土流失监测点780 多个,建成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150 多个,建成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600 多个。软件方面,主要是提供水土保持技术和治理模式、水土保持普查和动态监测成果、水土保持公报(2003年起)、水土保持科研成果、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考成果,以及科普读物等文化产品。(2)供给制度。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基本的制度框 架和体系。一是法规体系。1991 年水土保持法颁布,2011 年3 月1 日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开始施行。目前,已有27个省份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相关配套法规正在陆续出台。二是规划体系。自1993年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3—2000年)》后,国务院又于2015 年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水利部相继批复了水土保持信息化、预防监督、监测、科技发展、南方崩岗防治和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等专项或区域规划等。三是政策体系。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涵盖了水土保持监督、治理、监测、信息化、规划、科技、宣传等各个方面。四是标准体系。水利部负责制定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已颁布实施51项。(3)供给服务。服务社会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从行政审批和监管的角度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一是行政审批。水利部简化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两项行政许可审批程序。二是取消资质。拆除市场准入门槛,取消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监测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规定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三是政府购买服务。规定水土保持方案评审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降低了企业成本。(4)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实施行业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责。一是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落实“三同时”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近6万次。二是实施重点工程管理。下放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权,简化前期工作,加强检查、稽查和督查,规范验收。三是引导社会参与。从20世纪90年代的拍卖“四荒”、户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到现在的大户治理、公司参与等,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激励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十二五”期间,民营资本投入水土保持累计达200多亿元。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国内外银行贷款和赠款等支持水土保持事业发展。2015 年中央投入各类水土保持资金80 多亿元。1994年和2006年分别启动实施的黄土高原与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4亿美元、欧盟赠款1000万欧元、英国赠款361.22万英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供给制度有待完善。制度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按要求应出台的法规、规划和标准,存在不及时和滞后的问题;新形势新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不断制度创新。(2)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现阶段水土保持提供的产品质量整体不高;服务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具有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衡量水土流失变化情况。(3)供给数量有待加大。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295 万km2,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到203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km2,年均约5.875万km2,供给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现有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04 个、生态文明工程60个,覆盖范围小,涵盖人群少,与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不高,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4)供给时效有待加强。供给缺乏时效性,将会导致供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变为无效供给,降低供给的能力和效率。比如,水利部6 年前批复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崩岗治理等规划,但迄今没有实施专项工程,现今项目区状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所批规划未实施就已过时;自2003年水利部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以来,发布时间一般在下一年的年底,历时太长,缺少时效性,作用和影响大打折扣。

三、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设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效率,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统一。对于水土保持来讲,就是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效能,满足公众、社会和国家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和要求。

1、需求决定供给。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和资源浪费。应根据需求提供相关产品。如果水土保持提供的产品得不到认可,则很可能就是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供给与需求脱节。要从需求端倒推供给,根据需求确定水土保持产品及其数量、时效等。

2、供给满足并引导需求。一方面供给要满足需求,这是第一任务,要根据需求提供足够多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供给还要引导需求,培育消费理念,引领发展方向。水土保持不仅要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还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积极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把水土保持的理念和功能潜移默化地传播给社会公众,培育潜在需求,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3、实施区别对待政策,提供不同供给。不同地方情况不一,需求也不尽相同,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比如,西部地区对水土保持的需求重点在于发展生产、促进增产增收,而东部地区的需求重点则趋向于改善生态、生态休闲等,这就要求水土保持在不同的地区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提供产品有所侧重。

4、需求与供给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没有需求,供给就没有效益;没有供给,需求就会成为空想。水土保持要统筹考虑供给与需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贴近民众、走近社会、契合国家发展需求,提高贡献率,增强实效性。

四、思考和建议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加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水土保持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品种齐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求,也就是要增产能加快治理速度、增库存加大措施保存面积、增杠杆加大社会投入、降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补短板提高供给效能。(1)完善供给制度。制度是顶层设计,是方针和引领。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制度设计,为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提供健全的法规体系和严密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省级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和各项配套法规,特别是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二是贯彻水土保持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制度;三是推进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四是研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五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省级和专项水土保持规划;六是解决撂荒和管护不到位的问题,研究落实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护制度。(2)优化供给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行政的窗口。根据国家深化改革要求,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行政审批,规范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明确界限和责任,借助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告知申请结果;二是规范市场管理,抓紧建立水土保持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制度,引导市场有序竞争,促进水土保持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明确政府职责,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和科技示范园评定等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减轻地方和企业负担;四是履行行政职责,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依法限批和不批,落实生态优先,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3)提升供给品质。品质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聚焦供给质量、数量和时效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供给品质,提供优质供给。一是提升供给质量,继续提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标准和质量,提供高水平的水土流失防治和高质量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以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有效评价和反映水土流失变化和水土保持效益情况。二是加大供给数量。扩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提供更多的水土保持防治成果;加快生态文明工程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扩大覆盖范围,涵盖更多人群;加大科技成果、地方水土保持公报和科普读物等软成果的供给数量。三是增强供给时效,加快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进度和速度,及时公报动态监测成果,增强时效性。成果,增强时效性。(4)丰富供给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和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水土保持要全面考量各方需求,因需定产,区别对待,整体推进,提供种类丰富的产品。一是根据群众对人居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美好家园建设工作;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水土保持财政资金、吸引民营资本,弥补融资不足的短板;三是加大外资利用,针对“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基本没有新的水土保持外资项目的状况,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强对外资特别是赠款的争取与利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5)提高供给要素效率。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有效聚力生产要素,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水平和效率。一是建立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科学安排水土保持财政资金,“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统筹兼顾,突出精准扶贫与小康社会建设;二是发挥政策效益,制定水土保持激励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红利推动水土保持供给新发展;三是提高技术供给水平,加大科技贡献率,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水土保持新突破;四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优化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强化实时监管。(文章来自《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5期),作者为水利部水保司乔殿新)注:乔殿新,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1995年起在部信息研究所工作,后挂任重庆市万州区高粱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起在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工作,任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支部委员、技术处副处长,2004年至今先后任水土保持司生态建设处副处长、监测协调处副处长。2003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理先进个人、2009优秀公务员。

下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

    应用型人才研讨总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总结 下午,我们组在系领导安排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现将研讨总结如下: 首先明确了我校的办学定位:那作为学校的主体: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合集)

    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随着会展行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以缓解因行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引发的人员紧缺的问题。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

    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专业:会计一班 姓名:郭嘉玮 学号:*** 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一、洪荒之力;二、吃瓜群众;三、工匠精神;四、小目标;五、一言不合就XX;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七、供......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