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平遥古训”

时间:2019-05-12 12: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感于“平遥古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感于“平遥古训”》。

第一篇:有感于“平遥古训”

有感于“平遥古训”

——检察机关自身公正廉洁执法之我见

纪 辰 张春华

【摘要】 “以史为鉴,传承文明”,古人前辈能够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比较科学的总结出如何严格吏治,并以对联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寓理于情之中,把教训寄予卧榻之侧,不仅体现出治吏之严,还时时刻刻提醒官员自警,洁身自好,这一切对我们今天搞好检察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古训 公正廉洁 执法 洁身自好 古为今用

2009年春,有幸随队来到山西平遥古城观光,面对古老城墙的威严,明清时代吏制的严谨和独到,不由得感慨万千。尤其是古县衙的关于廉洁从政的几幅对联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今日结合自身工作写下感悟,对从事检察事业如何公正廉洁执法应有警示和开导之用。

历年来,党中央、中政委、高检院多次提出“廉洁从政”、“公正执法”、“廉洁从检”的要求和号召,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一步约束司法工作人员的言行,防止司法腐败,以达到依法治国的社会基本需求,力求用公平正义来实现社会和谐。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强调公平正义的客观性和法律性,就是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到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司法活动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使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看得见、可以感受得到的结果。

公平正义如何实现?主要是通过执法者的执法活动来体现。执法者能够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使得社会矛盾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得到化解,让有错误的人意识到错误并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并能够在内心里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委屈的人感到正义得到了伸张,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内心感觉到温暖。由此可见,执法者的执法思想和执法水平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对执法者的要求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由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规范执法行为、公正廉洁执法的呼声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检察院既履行侦查、逮捕、公诉的执法职能,又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生力军。社会的需求,职业的需要,百姓的期盼,无不要求检察官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加强自身建设,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让群众从检察官身上感觉到正义的存在。

检察官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做到公正廉洁执法,笔者认为,要从内在要求、外在要求、制度要求三个方面来规范言行,才能达到法律监督的基本要求。内在要求意即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外在要求意即自身形象,制度要求意即保证有章可循。通过这次寻访古迹,隐隐约 约感觉到古训与现在的执法需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往今来,凡事道理相通。古人之治国治吏之道,用于今日,仍不为过。我们现在提及“和谐”、“清廉”,在平遥古城县衙的衙门联上可见一斑:“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亦造孽难欺天。”此联上联安民,告诫天下百姓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包容、理解和善意,多一点忍让之心,轻易不要打官司。下联劝官,为官必须勤政廉洁,谨慎行事,否则天理难容。在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今天,此联仍有现实之意。一幅对联将为民之德、为官之道阐述的淋漓尽致。遥想当年,感悟今天,身为共和国的检察官,更应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在审查办理案件时,一定要明察事理,洞察秋毫,不可一带而过,敷衍了事。否则民为此所累,诉讼缠身,难以平息事端,最终导致民间矛盾加深,无法体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和谐氛围。断案者则为千夫指,道“昏官混断平常事”,实际上损人损己损国威,公平正义更是无法体现。作为基层检察官,我想可以给自己的道德划上一个最底线:即要对得起党给予的岗位和薪水。然后再谈爱岗敬业,励精图治,不断提升觉悟水平。能够做到不拿不该拿的财物,不去参加不该去的宴请,不做愧对良心之事,就可以基本保证廉洁执法了。否则即使瞒过一时,也瞒不过青天。此所谓对“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通俗理解,也是检察执法理念的通俗解释。

由此联想到“涉检上访”的问题。抛开一些不谙法律的无理取闹者,其他的难道都愿意抛家舍业、到处申诉?难道心甘情愿地长时间守候在上级机关的门口等待接见?难道他们不懂“宁为田间累,不愿诉讼跑”的道理?反其道而思考,是否我们在处理案件时有不公之处?我们的一个疏忽是否让有诉求的百姓心里感觉到不舒服?这些是否足够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执法理念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同步?

至于说执法水平,此联亦有表述。“酌理、揆情、度时世”,就是对检察业务水平的内在要求。仔细琢磨,其意不难理解:要做到既酌理又揆情,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用什么来判断对错?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拿什么来分析案情?没有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怎样来处理日新月异的社会矛盾和犯罪?古人做官,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类似于高考。那时,只有勤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方有出头之日。我们今天倒不能参考过去为一心做官而发奋读书的落后理念,而是在思考在就业前后对社会知识的认知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学无术者,偷奸取巧,得过且过,害人害己。

平遥古衙的对联,深奥莫测。仔细品味,又为我们检察官如何树立自身形象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无论是工作之中,还是八小时之外,都用一副对联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语言之干练,寓意之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检察权是用来确认正义、演绎正义的,但也需要控制。为防止检察权的滥用,高检院屡次强调、数次出台检察纪律,意在规范检察工作,树立检察机关自身高大的形象。可见,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些不能公平廉洁执法情况的存在,奏响了不和谐的音符。为告戒危险者,惩治违法者,提醒后来者,才有了这一系列的规定和不准。这些与古衙的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刻理解官与民的鱼水之情,检察事业与群众工作的紧密联系,那么,大堂之上的对联则揭示了这一观念:“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寓意明确,任何官员均来源于百姓,受用于百姓,最终还原于百姓。社会环境需要有人来管理,社会矛盾需要有人来排除,全在执法者身上。由此联想到高检院的规定:“不准对告诉求助的群众采取冷漠、生硬、推诿、蛮横、推诿的官老爷态度”。先不谈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个硬性规定,只考虑检察官对待有诉求的百姓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回答都是确定和一致的,就是用上述词语的反义词来回答即可。但实际工作中是这样吗?百姓来寻求帮助或是咨询问题,往往是怀着忐忑的心、迈着轻轻的步伐、伸出颤抖的手敲响办公室的大门。而得到的往往是让他感到迷惑的答案。这些让人感觉到了威严,却感觉不到温暖。没有温暖的回答能让人感觉到公平正义吗?这对树立自身形象是极大的损害。出现的败音,扰乱了正常的旋律。常以此联做鉴,会感觉到有时自己很渺小,但在别人眼里已经树立了高大的形象。

我想,确立了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的正确观念之后,就是如何树立检察官自身形象的问题了。即“革命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检察官形象的高大与否,与执法水平有直接关系,但检察工作之余的严谨作风亦不可小觑。执法者自身出现问题,乃至腐败滋生,基本上是来自于八小时之外。“一请就到,一到就喝,一喝就多,一多就错,一错再错,悔恨不洁”,洁身自好是保证廉洁执法的前提。明清官员在处理完繁杂的公务之后,最能体现官员休闲和修身养性的莫过于内宅联上:“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法制,但存公道去私情。”此联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明清官员在八小时之外也不忘警示自己。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可以在工作闲暇之余,或沉迷于书画,或陶醉于鱼鸟,或徜徉于树林,或于雨雪飘飘时小酌,既陶冶了情操,又在群众眼睛里树立了检察官清正廉洁的形象,使得百姓对检察官能够公正执法充满信心。如此修身养性,警钟长鸣,必然能够领悟到“鱼因贪饵遭钩钓,鸟为衔虫被网羁”所蕴含的意义。

明清两代官员就任规定,县令上任不得携带家眷,而且必须在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异地当官,就任三年内不许家眷到任所探亲等等,此举有效的防止了裙带关系的发生,为官员勤勉做事扫清了障碍。虽然后来出现了卖官卖爵的腐败现象,也出现了“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尴尬局面,但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不是我们借鉴的历史,却是我们思考廉洁公正执法的反面教材。一个时代,一个朝代,制度的初步确立,初衷都是好的,为的都是实现一个共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制度也会随之变化。试想,明太祖为防止腐败,将贪官剥皮制像,规定凡初上任者必先到此,以起到警示作用。即使这样,也没有保住朱家江山的永固。建国之处,枪决了刘青山、张子善,确保了共和国几十年的清廉从政。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也使得政局稳定,此举确实起到了警示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绝非易事。完善的纪律制度是必要的,关键在于人为因素。制度如此之严,却仍然有人不惜以身试法,这里面确实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常常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其乐无穷。

第二篇:廉洁古训

廉洁古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

【提示】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提示】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对人对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职责。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孟子还说过“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是说一个人处在顺境时,不应忘乎所以,背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身处逆境时,也不能因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胡作非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提示】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著《史记》,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意】人都是会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提示】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说的话。司马迁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如泰山,而把皇帝身边弄臣之死,看做与“蝼蚁无异”。一个人总要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大意】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提示】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是说,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着“满径蓬蒿”的破旧屋子,连一天三顿饭都成问题,但他终于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元55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都杀了,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瑀》。

【大意】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

【提示】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瑀而写的诗中的两句。唐高祖后期,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

【提示】这句话赞扬那些品质高洁、操守坚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顺利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并且贬谪他。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还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来,说:“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说:“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怀里抱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大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强信念。深山中的石头经过了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而粉碎,变为洁白的石灰。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出处】郑燮《题画•竹石》。

【大意】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那根原来是埋在破败的岩石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

【提示】郑燮就是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他在画竹中寄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竹石》这幅画和四句题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别看一丛柔弱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千磨万击,依然坚韧从容。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难道不应当站稳脚跟,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吗?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大意】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越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提示】这是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句。当时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相诱,劝他投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并写《正气歌》一诗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这种民族气节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处】于谦《无题》。

【大意】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

【提示】这是明朝保卫北京城的名臣于谦所写的诗句。公元15世纪,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举进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大臣逃离北京,惟有于谦为首的抗战派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打败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后,却对抗战派下毒手,杀害了于谦。广大人民对于谦表示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在北京为他建了祠堂。于谦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节重泰山”的最好体现。

以上古训,与大家共勉。[,感谢原作者]

第三篇:平遥导游词

诸位游客,大家好。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乎迢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湿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道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

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秸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

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带游客进“下东门”)

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东门”。大家看这高达12米的城墙多雄伟、多壮观。在城外,本来还有护城河.城门处架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进来朗这个地方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城门是城墙上的薄弱环节,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手段。这里地方根小,四周为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有的瓮城门并不是开在城门对面,而是拐个弯开在旁边.更可防止冲入的敌兵一较作气冲到城门下.通过拐弯来消解敌兵锐气。这些设计思想都是古人在长期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大家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造讲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一座小关帝庙。关帝是武圣人.把关庙修进瓮城里,却是平迢人的独特创造。请大家随我进城,上城墙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在城上了,这里本来还有城楼.在战争中毁掉了。这座建在城墙上的台,传说就是尹吉甫的点将台。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将,在历史上游藩有名,《律经冲的《较高》、《冠R2等几首诗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对北方游牧民族0l犹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挥的。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他还在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遗迹这里还有多处。在京陵村附近还有一处村茁叫尹村,传说是尹吉甫当年驻兵酌地方。在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书“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东门里还有一座纪念尹吉甫的小庙。

请大家随我观赏一下古城的建构。

(带游客向南浸步.边走边说,约走2—3个墩台即可停下)

我们看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我们看:两边的女儿场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上还修筑了垛口,垛口还留着供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这当然是为了实战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墙每闲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卫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弯机,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来,因此守城的士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城墙脚下反丽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在每个塌台上,还修有一座敌楼,上面有孔,也是为观察和射击用的。

干遥古城除了具备这些共性持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城墙本是战争的产物,平逗人却偏偏喜欢给抹上一层浓浓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楼修在丁城墙东南角上(指形状独特的魁星楼)。据统计,古城上共有3000个垛口、72废敌楼,那是象征着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乎遥俯视似龟形,历来有龟城之称.据说是取神龟寿水长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门,南门似头,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任龟首自由伸缩,北门似尾,瓮城外门拆而东向,好儡龟尾东甩:东西各二门似龟脚.三座瓮城外门拐向南开,好像神龟正续缓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们刚才进来的下东门瓮城外门不向南拐而向东开,传说是伯神龟爬向别处,所以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左后脚牢车地拴在城东Lo公里的麓台塔上,把这条腿都拉宜了。在南门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们说那就是神龟的一对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龟心的位置,还修有一座市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座高踞众屋之上的楼,在市楼楼顶两坡上,还用黄、蓝两色琉璃瓦拼出双喜字相寿字,它充分体现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表达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龟城城建构思的画龙点暗之作了。

乎迢城内文物众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盖琉璃的建筑,就是城因庙、财神庙建筑群,近处观看,可以见到它馆角高桃、群昂飞动、油漆彩绘的壮丽景色。在它附近很显眼的那座现代大楼是平适中学教学楼。文庙大成殿就在校园内,从这里看不清蔑。为保护原来的风貌,古城中一般是不准建楼的,干迢人却为学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学楼,足见对教育的重视。平迢中学也不负众望,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保持着这所省级重点中学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第四篇:平遥导游词

平遥古城导游词

各位好!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乎迢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湿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道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秸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

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带游客进“下东门”)

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东门”。大家看这高达12米的城墙多雄伟、多壮观。在城外,本来还有护城河.城门处架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进来朗这个地方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城门是城墙上的薄弱环节,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手段。这里地方根小,四周为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有的瓮城门并不是开在城门对面,而是拐个弯开在旁边.更可防止冲入的敌兵一较作气冲到城门下.通过拐弯来消解敌兵锐气。这些设计思想都是古人在长期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大家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造讲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一座小关帝庙。关帝是武圣人.把关庙修进瓮城里,却是平迢人的独特创造。请大家随我进城,上城墙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在城上了,这里本来还有城楼.在战争中毁掉了。这座建在城墙上的台,传说就是尹吉甫的点将台。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将,在历史上游藩有名,《律经冲的《较高》、《冠R2等几首诗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对北方游牧民族0l犹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挥的。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他还在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遗迹这里还有多处。在京陵村附近还有一处村茁叫尹村,传说是尹吉甫当年驻兵酌地方。在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书“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东门里还有一座纪念尹吉甫的小庙。

请大家随我观赏一下古城的建构。

(带游客向南浸步.边走边说,约走2—3个墩台即可停下)

我们看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我们看:两边的女儿场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上还修筑了垛口,垛口还留着供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这当然是为了实战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墙每闲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卫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弯机,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来,因此守城的士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城墙脚下反丽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在每个塌台上,还修有一座敌楼,上面有孔,也是为观察和射击用的。

干遥古城除了具备这些共性持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城墙本是战争的产物,平逗人却偏偏喜欢给抹上一层浓浓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楼修在丁城墙东南角上(指形状独特的魁星楼)。据统计,古城上共有3000个垛口、72废敌楼,那是象征着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乎遥俯视似龟形,历来有龟城之称.据说是取神龟寿水长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门,南门似头,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任龟首自由伸缩,北门似尾,瓮城外门拆而东向,好儡龟尾东甩:东西各二门似龟脚.三座瓮城外门拐向南开,好像神龟正续缓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们刚才进来的下东门瓮城外门不向南拐而向东开,传说是伯神龟爬向别处,所以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左后脚牢车地拴在城东Lo公里的麓台塔上,把这条腿都拉宜了。在南门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们说那就是神龟的一对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龟心的位置,还修有一座市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座高踞众屋之上的楼,在市楼楼顶两坡上,还用黄、蓝两色琉璃瓦拼出双喜字相寿字,它充分体现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表达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龟城城建构思的画龙点暗之作了。

乎迢城内文物众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盖琉璃的建筑,就是城因庙、财神庙建筑群,近处观看,可以见到它馆角高桃、群昂飞动、油漆彩绘的壮丽景色。在它附近很显眼的那座现代大楼是平适中学教学楼。文庙大成殿就在校园内,从这里看不清蔑。为保护原来的风貌,古城中一般是不准建楼的,干迢人却为学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学楼,足见对教育的重视。

附:雷履泰,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山西平遥县洪保村人,中国金融业泰斗——山西票号创始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贡献颇大。

第五篇:平遥学习心得

参加晋中市初中校长协作会第十四届年会学习心得

——聚焦课堂,引深课改,我们必然的选择

有幸到享有世界声誉的平遥古城参加晋中市初中校长协作会第十四届年会,按照会议议程安排,听了实验中学两节数学课,参观了大课间、第二课堂,参加了评课和会议,现在,我谈一下本次平遥之行的一些收获:

一、坚持课改,化解“瓶颈”,迎难而上

从初中课堂教学团体赛以及这一阶段的下乡调研中发现,课改走到现在,暴漏出了许多问题:(1)部分校长、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课堂依然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形式;(2)小组只有形式没有合作或组长一言堂的假合作;(3)小组展示多为“一问一答”或组长展示;(4)小组没有评价,或评价不简洁、不精当;(5)学案编制粗糙等等,无独有偶,在本次年会上,榆次市教育局督导室刘处长与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都指出在课改中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何破解课改“瓶颈”,太谷县教研室积极采取对策,编制了“自主学习、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指导全县的课改工作,重新定位小组建设,形成一组长一组员,两人一对,四人一组,大组长坐后排,学生朝前坐的小组形式,达到“组小效率高”的效果,集中全县优秀教师编制学案,优质资源共享,制作“微视频”,让“翻转课堂”真正实现课堂高效,左权县宏远中学在微视频录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扬长避短,让我们也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我县课改现状,用我们的智慧引领我县课改健康向前发展,将课改引向深入。

二、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素养

在实验中学听了两节数学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沿着“问题--合作探究—展示—形成知识—提炼思想与方法的程序展开,课堂上,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维,形成了能力,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非常明显,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每一条辅助线的添加,常常是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索自然生成。比如: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引导学生由撕、拼的过程联想辅助线的作法,带着问题组内展开交流,最后总结出方法:通过作平行线进行等角代换,实现了把零散的角集中起来的目的,从而问题得以解决,最后,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最终形成模式、提炼思想。教学中没有一个环节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更多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引导学生需要怎么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蕴含着什么道理,放的彻底,收的到位。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本,要求灌输与训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本,提倡建构和对话。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专研教材,提升个人素养,加强教研,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与掌控课堂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改。课改的关键最后归结为教师素养的问题,这也是参加会议的一些校长与专家形成的共识。

三、聚焦课堂,教研室引领课改,各校教学模式百花齐放。榆次十中邀请区教研室张主任,先后三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系统培训指导,确立了“三步导学”模式下的“三、三、六、二”课堂教学操作要领,晋中开发区实验中学借鉴左权宏远中学“三三四”教学模式,克己之短,扬己之长,聘请区教研室引领指导,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课改模式,太古候城中学在县教研室指引的“二十四字”模式基础上不断前进、推陈出新,形成了适合校情的“导学案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等等,学校的课改,需要教研室的引领、指导和帮扶,作为教研员,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课改新动向,深入一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突破瓶颈深化课改,构建优质素养课堂。

以上是我对此次平遥之行的一些肤浅感受与认识,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有感于“平遥古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感于“平遥古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遥考察报告

    江山如此多娇 ————平遥考察之旅 前言 2011初夏,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一行百余人赴山西平遥古城考察学习,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建筑文化,更多的了解晋商......

    有感于

    有感于“社会实践活动” 初一(10)班:刘寰宇 有人说,学知识是学习活动最基础的部分, 在学习达到一定上限后,便要长见识。见的事儿多了,就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勇气,这便是胆识。有“三......

    有感于

    有感于“敬业、创业、乐业” 赵老师一开始就谦虚地自我剖析,认为自己“元气不佳,底气不足,节气不当,志气不大”,能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他一生的幸运。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

    有关挫折的名言古训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越碰钉子越有心眼●初生之犊十八跌●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哈萨克族)●不磕不碰,骨头不硬●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事情的成败以结果为断......

    山西平遥考察报告

    山西平遥考察报告专业:美术与艺术设计班级:平面设计2班姓名:陆遥 学号:200840917313 指导老师:付兴鹏 2010年5月15日,我们踏上了最后一次的毕业行军,当然不是走路,带着一颗对新鲜......

    平遥古城演讲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来自数学学院2011级二班的李煜鸣,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喜欢的风景,分享我的快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一名理科生,在上这门课之前,自然景......

    平遥古城导游词[大全]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平遥古城导游词,供大家阅读参考。平遥古城导游词1诸位游客,大......

    关于平遥古城导游词[合集]

    关于平遥古城导游词3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