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茶花女》读后感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茶花女》读书心得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第一次听到《茶花女》,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那时,我温柔和蔼的语文老师说:“推荐大家看《茶花女》,这个故事很好看„„”
讲的是些什么呢?我从我同桌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疑问。
“大概„„可能讲的是个买茶花的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吧„„”只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我,这样想道。
关于童年,关于小学,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读过几本课外书,对于学习以外的东西,我很少向父母索求,但很幸运,我与一个当时觉得很是神奇的女生同过一段时间的桌。为什么是神奇呢?哈哈,其实是她每个星期都会带几本课外书到学校来看,如果她看完了心情很好,就会借给我。虽然她会提出一些诸如“我要就得立马还回来”,“书不能有一丁点儿的折痕”的“无礼”要求,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她能每个星期带不同的书还能借给我看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神奇了。
那一天,大概是星期一,我的同桌又会带着她的新书来学校了。课间,她拿出书,“《茶花女》你看过没?”她问。我摇摇头,但心里很高兴,终于可以看一看老师推荐的书了。她笑笑,像是要揭开什么重大真相一般,翻开书的人物介绍,指着最上面的一行给我看。
“玛格丽特:茶花女,巴黎的高级妓女。”
我顿时震惊了!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虽然当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妓女”是做什么的,但隐隐约约也知道不是什么好的方面。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干什么?故事真的很好看吗?脑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经过了漫长而辛苦的等待之后——实际上也没有多久,我终于拿到了朝思暮想的书。其实这本书不是文字版,而是改编的漫画版的,不过这对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我来说,吸引力更加大。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本书封面的样子,上面有一个很美很美的侧影,画的正是故事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紧接着,我迅速地沉浸到了这个故事中去了。
当我看完整个故事后,我哽咽了,喉咙里仿佛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似的,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心里头也仿佛塞进了什么东西,闷闷的,很不爽快。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种感觉,就叫悲伤。
是的,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 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蓉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
玛格丽特是个真正的天使,她虽是妓女,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也一无所有。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陽光。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人的答应,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是的,爱之深,恨之切,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每每读到阿尔芒和他的“情妇”羞辱玛格丽特时,虽然知道阿尔芒是爱她的,但在心底还是愤愤地为玛格丽特不平,又默默地期待故事出现新的转机——即使已经明白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终于,玛格丽特死了。
故事的结尾,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但,那一抹白茶倩影,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第二篇: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大堆悲伤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大堆悲伤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大堆悲伤的故事……登顶珠峰,站在世界之巅需要付出什么代价?除了足够的体能训练、2.5万到6万美元的资金,你可能还要搭上自己的命。目前人们在珠穆朗玛峰登山线路上已知的风干干尸已经超过200具,每一具都带有一段比任何剧本都惊悚的秘密。登山者在无名尸体(路标)旁扎营在珠峰的登山路线上,这些尸体就只能被扔在原处,前赴后继的登山者给它们起了些代号作为路标——这就已经是目前对死者唯一的纪念了,因为在极端条件下,收尸就意味着会搭上更多人命…… 这张照片记录了一次极少见的收殓行动,图中左侧的登山者和同伴曾经和这具尸体(当时还活着)擦肩而过。当时这位女性登山者一个人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能做的只有大叫,“求求你别丢下我!”但当时带上这位伤患,两名登山者自己也会性命不保。多年后,攒够了钱的两人重新回到珠峰,找到了死尸,想办法运回了登山者大本营就地埋葬。但下面的这些干尸,也许注定和珠峰融为一体——
George Mallory 死因:跌落导致头部重创据传George Mallory曾先于Edmund Hillary拿下人类登顶珠峰的首胜,而但事情的真相却一直广受质疑。他和同伴Andrew Irvine最后一次被目击时间是1924年,当时他们正沿着一条通往山顶的山脊向上攀登,之后两人便杳无音信。直到1999年Mallory的遗体才被传奇登山者Conrad发现,但是仍无任何新线索表明他曾经成功征服最接近天空的世界之巅。Francys Astentiev 死因:暴晒、脑水肿
1998年,Francys与丈夫Sergei在登顶过程中失联,没能见对方最后一眼的他们怀着遗憾相隔两地与世长辞。Francys死于长期暴晒及由此引发的脑水肿,而她的丈夫则不幸坠崖身亡。Hannelore Schmatz 死因:暴晒/体力不支1979年,这位德国姑娘成为第一个殒命珠峰的女性登山者。她用背包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半躺着离开人世,遗体被发现时仍保持这个姿势。实际上珠峰南侧登山线上的补给营地距离她并不远,然而她最终还是体力透支,惜败于强劲的风力。Tsewang Paljor 死因:暴晒这具遗体很可能是Tsewang Paljor——第一支通过珠峰北侧路线成功登顶的印度登山者队伍中的一员。在1996年的珠峰登山季,包括Tsewang在内的很多登山者都因暴风雪丧生。生前,Psewang在这条路线的登山者中颇负盛名。死后,他的遗体被人称为“绿靴子”。你能看得出“绿靴子”曾经被其他登山者移动过,作为后来人的路标,这些登山者的遗体仍然在挑战着世界最高峰。Marko Lihteneker 死因:暴晒/体力不支这名来自斯洛文尼亚的登山者于2005年死于下山途中。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遗体位于距离山顶垂直距离只有160米。David Sharp 死因:暴晒/体力不支
这名英国籍登山者因风寒不得不停止前行,并曾靠在上文提到的“绿靴子”Tsewang Paljor身边休息。拍下这张照片的人发现,很显然曾有登山者在David尚存一息时路过,也许就是David的队友。但这些人大多前途未知生死未卜,心有戚戚却爱莫能助。Shriya Shah Klorfine 死因:体力不支Shriya在2012年成功登顶,却不幸死于下山途中,他孤独地长眠在距离山顶300米处。这是因为高空坠落而死亡于1924年的George Mallory(马洛里)的尸体。马洛里(1886-1924)是位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中学教师,欧文(1902-1924)是牛津大学的三年级学生。1924年,这两位优秀的高山探险家,作为英国第三次珠穆朗玛峰探险队的主力队员,在从中国西藏一侧攀登珠峰途中失踪。对此,欧美各国纷纷猜测,他们很可能是在已经登上珠峰后,在下山途中遇难。英国人曾多次宣称,如果能证明马洛里和欧文已登上世界最高峰,人类高山探险的历史就要改写!然而,也有人认为他们不可能越过第二台阶,也就不可能登上珠峰。因此,马洛里、欧文的失踪,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马·欧之谜”。70多年来,人们一直为揭开这个谜而努力。1999年美国派出一支专门寻找马洛里和欧文下落的高山探险队,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援下,从中国西藏一侧沿东北山脊上山,终于找到了马洛里的遗体和遗物,还找到自1921年以来近80年里,从西藏一侧攀登珠峰时不幸遇难的17具登山者的遗骸。自此,“马·欧之谜”基本揭开。为了查清这个世界关注的“马·欧之谜”,美国国际探险调查基金会派遣了一支由埃利克·西蒙逊率领的十人调查队,其中还有一位德国人约享·赫姆莱柏。1999年4月中旬,调查队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沿珠峰东北山脊路线上山,一路搜索,特别着重从7600米到第一、二台阶之间的道路两侧。在这片地带,他们共发现17具过去80年间从此路线攀登的遇难者的遗骸。4月30日,队员安克尔搜寻中,在第一台阶左下方一个较缓的岩石坡上,发现“一堆比周围岩石要白些,比雪还白些的白色”,走近后,他认识到这是另一具尸体,但是这一具不同,它不是近期的,而是有相当时日了。尸首趴着,身材颇大,背部、臀部以及左脚、右臂都很完整,只有右腿断过,头部已腐烂。其它5名队员赶过来,大家都以为这是欧文。受过考古学训练的理查德和诺顿小心翼翼地翻看身体褶皱部分保留的衣服残片,最后,诺顿在衬衫领口上发现了一个残损的“乔·马洛里”的标签。为什么欧文会穿着马洛里的衬衫?之后,他们发现第二个、第三个标签。并在遗体周围发现了到处散落着的睡袋、手套、小刀、手表、防护眼镜和衣物,还有压在身体下的信件。这些物件上都有马洛里,马洛里。毫无疑问,这是马洛里!马洛里的尸体已“革化”,这是因为长期埋在冰雪下,没有因细菌而腐烂,但身体里的水分被蒸发后,就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动物的皮革一样了。这个位置离1933年在第一台阶附近发现欧文的冰镐不远,所以大家最初都以为他们找到的是欧文。两处地方相距不远,因此我们推测,当年的遇难,很有可能是他们在下山时在这一带滑坠,无可依附,欧文可能突然滑落到珠峰北壁下的万丈峡谷里,而马洛里或者因为位置有利,或者因为经验丰富,立即采取了遇到滑坠时唯一自救的方法:仰面朝下,加大身体附着坡面的面积,减小继续滑坠的速度和重力。马洛里生前照这是一名死亡的女性,美国女登山家弗朗西丝·阿森蒂夫。在临死前她身体变得越来越冰凉,出现了各种幻觉,开始失去意识。情况变得极其糟糕,她的两名同伴只能离弃她而去。在这种情况下,这是 唯一的选择。直到今日,她的那两名同伴依然记得当时她的歇斯底里的叫喊:Please don`t leaveme!他们内疚,可是他们别无它选...1998年5月,美国女登山家弗朗西丝·阿森蒂夫成了第一个不带辅助氧气登上珠峰的美国女性,然而她在下山途中却因缺氧虚脱倒在了珠峰下244米处的地方,当时发现了她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达尔由于没有将她活着救下山,多年来一直背着“见死不救”的恶名,饱受人们谴责。9年来,弗朗西丝的遗体仍然留在原来的地方,成了后来登山者的醒目“路标”。日前,当年被迫放弃拯救弗朗西丝的探险家沃达尔决定重返珠峰,将弗朗西丝的遗体进行埋葬,让她获得一些应有的尊严。美国女登山家丧生珠峰前哀求:“请不要扔下我”弗朗西丝是和俄罗斯丈夫谢尔盖·阿森蒂夫一起攀上珠峰的,然而当他们下山时,弗朗西丝却因缺氧在距峰顶244米远的地方发生了虚脱,倒在了雪地上。丈夫阿森蒂夫试图下山求救,但他却再也没有被人发现,阿森蒂夫可能滑下了陡峭的冰架,丧生在了珠峰下面的未知沟壑中。当时,生于英国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达尔正带着他的登山小组试图征服珠峰,他和登山伴侣凯茜·奥多德正好路过了弗朗西丝的身边。当时弗朗西丝仍未死亡,沃达尔曾试图抢救她。然而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和严酷环境中,他们不可能将弗朗西丝活着救下山;而放弃弗朗西丝继续登顶,他们也做不出来;于是他们下山到基地去“搬救兵”。虽然沃达尔心中清楚,弗朗西丝不可能活着等到救兵到来,他们将她独自留下的行为就如同留着她等死。当他们将弗朗西丝丢弃在雪峰上时,她已经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仍用最后的声音哀求说:“不要扔下我,请不要扔下我。”遗体被弃珠峰冷冻9年,成了触目惊心的“路标”第二天早晨,当另一组登山队再次经过弗朗西丝身边时,她已经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即使将她失去生命的尸体抬下珠峰北坡,仍然是一件太过危险的事情,因为北坡山势陡峭,岩石松动很不稳定。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中,弗朗西丝冰冻的遗体就一直留在了珠峰下面海拔8600米高的地方,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路标”。后来采取同一路线攀登珠峰的登山者们,都能够看到她紫色的登山服,醒目地暴露在白色的积雪上。美国女登山家弗朗西丝·阿森蒂夫生前照
这是一个地标性质的尸体了,被命名为“Green Boots.” 在珠峰上,大概有两百个这样的地标。美丽、雄伟而又充满了危险的珠峰!山上全是人,这是猪圈般的体验.登山家这样说,10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40多个登山者永埋雪山,这是喜马拉雅山脉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山难。26日,《重庆时报》采访了去年成功登顶的重庆人张翔海,听他讲述登珠峰的经历。“凭借现有的天气监测手段,雪崩其实是可以预测的。”张翔海作为重庆第二个登顶珠峰的人,他这样讲诉当时的那一刻,“5:20,到达顶峰时,已经老泪纵横……”然而,“登顶,只是登山的开始。活着从珠峰顶上下撤,才是最终目的。”张翔海说。张翔海登顶珠峰5000米 百人墓群登珠峰路线有两条,中国的北坡和尼泊尔的南坡。尼泊尔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登山者从尼泊尔攀登珠峰,张翔海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4月18日,在群峰环抱中,张翔海翻越垭口,进入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珠峰区域。迎接他的是耸立着的大片碑群。“这是上百名登山遇难者的墓碑群,有的是青石碑,有的则是乱石堆砌而成的衣冠冢,用于纪念在登峰过程中死去的人们。”张翔海回忆道。攀登珠峰并不是一鼓作气地冲顶,而是分阶段做适应性攀登。在珠峰共有5个营地,除大本营外,还有海拔5900米的一号营地,6400米的二号营地,7500米的三号营地和7950米的四号营地。“19日,到达海拔5400米的珠峰大本营。所有一切不正常的反应都成为正常,开始为期近一个月的煎熬。”张翔海说。“煎熬”二字足以反映张翔海接下来艰难的攀登之旅。张海翔在日记中写道,“24日,拉肚子越来越严重,鼻炎快让自己在梦里挂掉,记性和反应也在下降,回去还能做人否?”6400米 30%的遇难者“我们遇到的真正恐惧应该是从昆布冰川开始。”张翔海说,“昆布冰川,我们也称呼‘恐怖冰川’,每天都会发生数起冰崩,而且还有成百上千条被冰雪覆盖的冰缝,一旦掉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登峰途中30%的遇难者葬身这里。而从大本营到第一营地的途中,必须要经过昆布冰川。”昆布冰川,冰川移位,夏尔巴人就得重新搭梯子,掉进冰缝就上不来了。“27日,三点,头疼,像是两个人,索性坐起来,这里海拔6400米,一切都得小心。28日,睡眠得到改善,不过眼肿了,视线模糊,眼睛成了重点保护对象。”“珠峰是一个大的测试场,身体部件的每个细节都需要格外注意,否则都会在这里被放大。”张翔海告诉记者。“30日,马卡鲁传来噩耗,中国队员滑坠遇难。”张翔海记录下了第一次听到有人遇难的消息。“5月2日,鼻腔出血,大便也开始出血,不能再吃辣味。”张翔海继续记录着。4日,张翔海见到了分配给自己的“夏尔巴”索纳。(观察者网注:夏尔巴人是住在中尼边境上的跨国民族,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怀恋家里的床,懒散的开着车,城市生活多美好。”分配到向导的这一天,张翔海开始想念山下的生活。“8日,又一名夏尔巴在三号营地上滑坠遇难,还没开始正式的出发就已经有三名夏尔巴遇难,那么对于这里的队员即将面临的情况会是如何?”焦虑开始袭击张翔海。“大本营就像一个白雪覆盖的星球,我们都是流放的犯人,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直升机,吹起漫天雪,等待冲顶后的刑满释放。”
7950米 等待冲顶5月18日,张翔海迎来出发前往四号营地的日子。或许是等待太久后的兴奋,又或许是一路相对顺利的过程让出发前的他放松了警惕,这一下让他差点止步珠峰。张翔海回忆称,早上6点多,张翔海正做着出发冲顶的准备,这些准备中也包括上厕所。“因我就走到离帐篷两米处的另一边去解决。没想到一下踩到了冰川暗裂缝,整个人卡在了那里。”张翔海告诉记者。从张翔海的日记中,我们也看到这一幕。“掉入裂缝中,不禁笑了。最近三次登山都有掉裂缝的必修课,只是这次看不到底,掉得格外的深,双腿全部陷入。”凭借丰富登山经验,张翔海迅速朝着与冰川走势垂直的方向躺下,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滚出来后,一个夏尔巴协作发现了我,将他的冰镐伸过来,把我拉了过去。回来后想想,如果掉下去怕是回不来了。”昆布冰川的冰缝当天中午,张翔海顺利到达海拔7950米的4号营地,下一步便是冲顶。晚上7点,冲顶开始,远处已经一路灯火。“山脊的右边就是祖国,回归的心念是极其危险的,阳光意味着寒冷的结束,晒伤和雪盲的威胁出现。沿着山脊直上,第一束光线从祖国照射过来,面前是传说中的‘希拉里台阶’,远处,就是终极目标——8844米的珠峰。”张翔海写道。8200米 尸体“指路”5月19日凌晨5点20分,张翔海成功登顶。然而,故事才真正开始。“登顶,只是登山的开始,大部分山难都是发生在下撤。”张翔海告诉记者。珠穆朗玛峰下的这段冰峭被称为“死亡地带”,珠峰上散布的追梦者的尸体就是无言的证明。“在登顶路上,一共看到过2具遇难者遗体。当遇到第一具时,我特意看了看海拔表,显示为8200米。”张翔海告诉记者,“它看上去就像线路的警示牌。”1998年5月,美国40岁女登山家弗朗西斯·安森特卫在下山途中,因缺氧虚脱倒在珠峰顶下244米处。“不要丢下我”成为弗朗西斯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在海拔85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说。登山就是一面镜子,把每个人照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性格会被放大,可以观察到自私、欲望、浮躁……登山是一面镜子据统计,自2004年起,共有2000人成功登顶,同时也有189人命丧途中。“从进入珠峰区域到成功登顶的20多天时间里,算下来差不多平均每天就有一人遇难。”张翔海告诉记者。“山上的遗体,尼泊尔的政府会定期上去清理一次,将遗体收集起来集中掩埋。有些遗体因海拔太高,无法运输下山,或者在裂缝悬崖下,能看到但无法处理,只能留在那里,成为后来人的路标。”张翔海告诉记者。登顶“山上全是人,这是猪圈般的体验”拍照、稍作停留后,张翔海便开始从峰顶下撤。“此时‘希拉里台阶’已经开始堵车。”张翔海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是攀登珠峰的最后冲刺路段。“登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下山的人要等上山的人先通过,所以我们那次大概堵了40分钟。”张翔海回忆道。和张翔海一起堵在那儿的还有来自各国的登山爱好者。“山上全是人!”31岁的,来自英国的职业登山家阿伊莎说道。“这就不是珠峰般的体验,这是猪圈般的体验。” 格拉哈姆吐槽道,他是瑞典的职业登山家。2013年5月,每一个从珠峰归来的人都描述着世界屋脊的混乱场景,因为有上百人试图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峰顶。据珠峰登山史学家埃伯哈德统计,2000年以前,一天内登顶珠峰的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2012年5月19日就有234人成功登顶。死亡4月18日,一场16人死亡的灾难,拉开了今年珠峰第一个登山季的序幕。10月13日,第二个登山季,24人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遭遇暴雪,不幸罹难。据统计,自1953年珠峰被人类征服后,已经有近300人因攀登珠峰而丧命。热潮自1953年,新西兰登山家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后,到2007年,共有3243人成功登顶。从1975年开始,每年都有人成功登顶,登顶成功人数呈整体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登山季结束,已有6322人次成功登顶珠峰(非政府组织8000er.com数据)。2000年以前,一天内登顶珠峰的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2012年5月19日,一天就有234人登顶(珠峰登山史学家埃伯哈德统计)。
第三篇:一个悲伤的故事(精选)
总想要把它写出来,可一直没有提笔写,是因为怕写到她。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梅娘,一个美丽女人悲哀的故事,看到她的故事,我想你会和我一样为她留泪……
梅娘,她一米六二的身高,身材略显消瘦的,不失女人的苗条身材。瓜子脸,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挺的鼻子,红红的双唇总映在一张笑脸上,真正是一个美人胚子。看到她你会感到她的可爱中灵透着一种秀气,总会想到多给她些恋爱,让你不忍去伤害她。
那是一年的冬天,鞭炮声声,空气中都参着喜悦,门前围满了人,孩子们也都在围着要喜糖吃。远远的一辆花车开来,孩子们喊着:“新娘来了,新娘来了”。随着车子临进,车门缓缓打开,新娘从车里探出头。哦,好漂亮的新娘,人们都惊叹着。人群中传来怯怯私语声。“当然要漂亮,一个农村的姑娘能嫁到城里,不漂亮谁要。可惜了这姑娘了,配那男孩”。听到这,我真的不忍又多看了几眼新娘,她真的太漂亮了,让人看到她不想把眼睛离开她,总情不自禁的看过去。典礼开始后,我随着新娘去另一个房间换婚纱,情不自禁的说到:“你好漂亮啊”。她羞涩的笑着说:“你也很漂亮啊”。我笑了,“我们这是相互吹捧吗”。此时两个人大笑了起来。随着人们的吵闹中,婚礼简单的结束了,我也离开了婚礼现场。
记得再见梅娘,是几年后的事了。那时候我们单位效益不好,大批工人下岗,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员了,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怎么办啊,好好的一个工作,就这样没有了,一时间真的感到迷茫。一个人在街上闲转,一个声音在身后喊我:“凝兰,你怎么有时间逛街啊”。我楞了一下,感觉很熟悉.“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小铁媳妇啊,你还参加我婚礼了呢,还帮我弄婚纱了呢”。“哦,是你啊”我虽然回答着,可真的还在惊讶中没有醒过来。她真的变了很多,短短的几年时间,她看上去,憔悴了很多,当年的娇美已经淡漠了,写在脸上的却是生活给的沧桑。一脸的疲惫还在微笑着。“你在做什么呢”?“帮人卸啤酒呢”,“你能干动吗”?“能,没事的,我总来这干活的”。“你怎么有时间出来走走啊”?她又一次问到,我看着她,艰难的笑了,“我下岗了”。她楞了下,“哦,是吗,我不知道,你那么好的工作,下来,上火了吧”?她关心的眼神让我感到一丝温暖。我没有回答,心里确实在难过。“没事的,在想办法做什么吧,你能行的”。看到她疲惫的脸上的自信,我真的有点感动。“我还要干活,有时间去我家玩吧”。“好,再见”。匆匆的一面,却真的触动了我,她瘦弱身体却干着那么繁重的体力活。曾经娇媚的面容也真的加上了沧桑,黑黑的脸上不变的就是那甜美的笑容。
匆匆见过梅娘的事,已经淡忘了。这段时间好难过,工作没了,到处拖关系找工作.还是想找个正式的工作。本来吗,我原来的工作那么好,现在让我换个不理想的,我真不甘心。这闲的日子真的好没劲,一个人才感到没事做的无聊和惶恐。外面的天在下着雨,真是的,人的心情不好,老天也捣乱,总阴雨绵绵的。太无聊了,我懒洋洋的靠在沙发上,顺手拿起本杂志看着。有人在按门铃,是谁啊,下雨怎么还会有人来。我把门开了,看到打着伞的梅娘,正朝着我笑呢。“是你,你怎么有时间来我这”?“恩,我今天没事,来看看你”,“快进来”,我高兴的拉着她进来。不知道为什么哪天那样高兴,哦,对了,是因为我已经在家闲了有好久了。因为怕人问起下岗的事,也不愿出去看朋友,所以看到梅娘的到来感到兴奋。她放下伞,换了鞋,随我进了客厅。我和她坐下来。我才定眼看看梅娘,今天的她一条裤线很直的黑色长裤,一见雪白的外衣,领边漏出一件淡粉色的衬衣,看上去真的好清透,给人好干净,好整洁的感觉。头发梳理的也是板板的,一看就知道她对自己的整洁度要求极高的人。“你怎么有时间来啊”?我又一次问到。“下雨,我也没什么活干,闲了,就来看看你”。“谢谢你来看我”。“凝兰,你别上火,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恩,没事的,你这几年在家都做什么啊”?我反问到她,“我”她停顿下,可还是接着说到“我这几年,什么都做,能赚钱的活,我都去干”.“那你家的小铁,不赚钱吗?他舍得让你做那么重的活吗”?“他,咳,不说他了,说你还在找工作吗”?“是的,我一直在找,可现在的事不好办,下岗的人太多了”。“也是,你别急,慢慢想办法吧”。“那你都做什么活啊,为什么要做那么重的活”?我又开始问她.她笑了,“我是农村出来的,那活对我来说,不重的,在说也习惯了啊。还是很好的,赚钱也很多,说不好听的话,其实比你上班赚的多”.“真的吗”?我好奇的问,“真的,我这段时间已经赚了好几百了”。“我听完真的呆了,那时候,我上班的工资一月才四五百元,还总开不出来。梅娘的话,让我惊讶。坐了会,梅娘起身要走了,对我说:“别在家闷着,有时间去我家找我转转”。“好的”梅娘走后,其实我真的好感动,她是个那么有爱心的人。
无意间在街上走着,又看到了梅娘和几个一起干活的女人。都穿着工作服,满身的灰尘,却有说有笑的。“凝兰,你在逛街吗”?“我没事,出来走走”。“哦,我今天活忙完的早,去我家坐会吧”。我想了想,也真的没去处。“好吧,不打扰你吧”?“看你说的,那么外,走吧”。我随着梅娘来到她家。房子装修的很简单,可一进屋,真的能感觉到女主人的整洁。房间里一尘不染,柜子上遮盖的绣花帘都是平平的,一个折都没有。普通的水磨石块,擦的透亮,窗户上的玻璃也是那么的明亮。“你好干净啊,那么累,家里还收拾那么整洁”。“那里,我没事的时候就收拾的”。“你们在做什么活”?“我们现在在工厂里缝麻袋。”“哦,累吗”。“不累,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天好过”。“我也和你们去干活啊”。“你能去吗”?“怎么没问我能干吗,要问我能去吗”?她笑了说:“你能干我知道,可不知道你能去吗”?“为什么这样说”?“我是怕你放不下,和我们去干活多没面子”。“哈哈,干活有什么没面子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你看我能干就行了”。“那当然可以,你喜欢来,明天就和我一起去。话虽然说了,可我又后悔了,我怎么去干啊。说真的,我真的不好意思去,可话还说出去了。
第四篇: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
第五篇: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再读《鹰的重生》,让我仍然深深感动!
我们自己何尝不因无法逾越的无奈与制肘而痛苦、挣扎!人生旅程又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重生的考验!我们经常讲敬业、职业和专业,今天,仅仅这些已经远远不够,还有对自己的否定、对过去习惯的否定、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曾经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你这样坚持是为什么?我回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曾有人问我,支持你工作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我回答,是激情、是对自己负责;也曾经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机遇和诱惑,很不幸又很幸运的,已经走到了今天。无论多么美好的记忆或辉煌成就,昨天,都已经成为过去,必须有勇气面对今天的变革、今天的挑战、今天的无奈、今天的挣扎,或者去选择面临新的挑战、新的突破!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痛苦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蜕变是痛苦的,对企业、对自己都一样,但我们必须要经历这场痛苦的蜕变。《鹰的重生》读后感
生命是宝贵的,这是人人共知的真理。生命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里必然会有高潮、有低谷,有生命就会有周期性。就如自然界的一朵花,会有萌芽、茂盛、开花、怒放,也会有凋零、枯萎。一个企业同样也存在着生命的周期。
30多年前,在我们脚下的曾经只是一片荒凉的低洼地。是勤劳的**人用智慧和青春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创造出了数额可观的家产。然而,世上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辉煌也会成为历史,曾经笼罩在**头上的顶顶光环并不能成为今日**的护身符。
今日的**,正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低谷,多年积累下来的缺陷或者错误如老鹰那逐渐厚实累赘的长喙重羽。**犹如亟待蜕变的老鹰,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等死,要么下决心做一只断喙拔羽的雄鹰,经历剧痛以换取继续展翅翱翔蓝天。鹰的故事寓意深刻,鹰的重生历程触目惊心,鹰的坚韧意志让我肃然起敬。切肤之痛会让懦夫止步,也更彰显出勇士的英姿。我们要从痛苦的另一面去发掘其中的价值,感悟鹰志当存高远的哲理,将目光直视前方更高、更远、更广阔的神秘空间。
**的“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展示出**傲人的气魄和魅力。**的到来,给**注入了优质新鲜能源,带来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激情、和谐、阳光的企业文
化。对**而言,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对我们固有的企业体系的一次全面冲击,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革新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鹰断喙拔羽的勇气,就会放弃或者毁灭我们的将来。
**人能够创造昨日的辉煌,也有能力延续明日的传奇。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我们职工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了早日实现****的二次腾飞,正如****领导指明的“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勇敢正视新机制下大刀阔斧的革新,理智承受触及眼前利益的举措。”我们有决心经历像鹰一样的蜕变,我们有信心在**的旗帜下,开启****新的生命周期,奋发图强,继往开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疼痛的磨练——读《鹰的重生》有感
在鹰的一生中,将经历一件重大意义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它们40岁时,鹰的生命将走到尽头,而拯救自己的方法只能是用喙啄掉羽毛,再忍着巨大的疼痛让自己重生。
鹰在经历磨练后,长出了更丰满的羽翼,重新成为空中之王,延长了30岁的生命。如欲火仍镇定自若的凤凰,经历火焰的狂暴却在灰烬中重生。
人也是如此,要想获得重生,必然要经历磨练、痛苦,在痛苦中奋发图强,在逆境中不屈而上。
一些逆境是自然天生的,如鹰的初始寿命只有40岁。要想延续生命,就要冲破逆境,为重生而准备。鹰的祖先因为吃尖刺的果子感到痛苦从而被迫学会吃鱼,磨练出又长又尖的喙,而习惯了吃果子的长喙鸟最终灭绝,因为它们的长喙在果子消失后捉不了鱼。
惧怕痛苦的人将步步退缩,而坚强向上的人将走向成功——因为他们会从痛苦的磨练中找到人生的启迪、教训,从而提升自己。
面对重生带来的疼痛,胆怯的鹰不配独傲天空——它们的尸骨留在了荒野上,面对磨难而退缩的人是没有尊严的,他们将被写在历史的耻辱史上。想当年岳母刻字成就了岳家军的光荣,刘光世的退缩使他在敌人面前被耻笑,而史铁生在轮椅上创作了不朽著作令人震撼。
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磨练其实是一种恩惠,它在人沮丧时开始反思自己,令人如获新生,向新的生活迈进。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老鹰的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篇有关鹰的文章让我感触颇深,由此更加深深体会到变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变革是生存的基础;
变革是痛苦的抉择;
变革是重生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的公司,但一些过往支持我们成功的因素却成为阻碍我们今天发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很多问题其实都已意识到,却没有勇敢地面对和改变?
《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不良的习惯和传统彻底抛弃,可能要放弃一些过往支持我们成功而今天已成为我们前进障碍的东西,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这次蜕变是痛苦的,对企业,对全体员工,对我本人都一样。但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实现我们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要经历这场历练!像鹰的蜕变一样,重新开启我们企业新的生命周期,在实现我们的愿景——“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领先企业”的过程中,找回我们的信心、尊严和荣誉!面对员工反省和改进过往那些不符合企业价值观言行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实现脱胎换骨般的自我超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承担带领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任。要从自己做起,要保证自己不要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要改变心态,改变作风,要成为这次变革创新活动的表率,各级主管积极主动地参与推动是成功的关键。”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