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体会和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心 得 体 会 和 感 想
经济管理学院商务3101班 陈红霞
82310107 2012.5.29 通过学习了两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赵伟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已经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成果髓,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改造理论等等。
在此期间,我们老师还让我们看了《国情备忘录》,这让我们感到很震撼,精髓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在这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党的建设理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宏伟纲领和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我深深认识到毛泽东为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生前其思想即受到人们热情的颂扬和真诚地学习与运用。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应该走怎样的道路、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一路艰辛走来的理论经验,这也应该是保持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牢牢把握正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导向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感觉自己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并在学习和生活得到广泛应用。
只有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的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才能科学的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学习和工作。
《毛概》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引领我们将来更好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临近期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快要结束了,可以说这门课上的知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一个大学生的思想中了。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它带来的不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让我们明白理论结合实际才是真理。在阙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我们对这门课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变化。开始仅仅认为就是理论的灌输,缺乏吸引力,比较枯燥,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渐渐发现实际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反而激起了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致,也逐渐意识到课堂上所讲,课本上所写都和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是一件较难理解和领悟的事,但经过阙老师精心的讲解,我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并更好地学习理解里面的内涵,阙老师以专题的形式给我们讲解,让我们更系统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程,而且让我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从这门课程当中,我发现我学到的不只是课件上的那些,通过老师的引导,我对我国的一些基本国情、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老师的讲解下,对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一些方针和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学习好哪些本领,将来为祖国效力。当然,我也发现这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情、政策、方针、人文、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通过对比我国和各国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发现我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继续发扬,再接再厉;不足之处,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更要努力,去弥补哪些不足之处。大学生是祖国继续走向强大的坚强后盾,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没有坚定的思想基础,过硬的思想素质,何谈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大学生拥有先进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只有不断的鞭策自己,将这种思想时刻印在脑海,继续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努力奋进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作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也感受到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以年平均9%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2006年中国GDP达到209 407亿元人民币①(注: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按照2006年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对7.808 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2006年GDP为26 817亿美元,比2005年的22 257亿美元增加了4 560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了10.7%,人均GDP则已经超过2 000美元②(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人均GDP为1 740美元。)。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强劲势头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自然也影响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一大批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中国正处于非常特殊的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除了与其他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有一些共性以外,自然带有许许多多的特殊性或者说是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给予足够的关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逐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指引。
近三年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由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依然没有减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呢?怎样才能有效解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呢?本文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试图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以及解决方策进行系统的归纳,并提出一些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便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关注,学者大都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轨迹开始。实际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一般原因,是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差距较大的特殊原因是决策者当时实行了特殊的政策,尤其是以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作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手段之一,同时采取了严格限制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城乡两个经济系统的分割[1]。但从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由于在旧体制下被压制的农民劳动积极性被迅速释放出来,伴随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伴随着中国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城市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迅速增加和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突显,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再次扩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种扩大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报告》中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GDP为183 085亿元,实际增长10.2%,居民总收入增长9.8%,仅比GDP增长差0.4个百分点,两者几乎同步。这种情况说明,在总量层面上,2005年居民收入分配是基本合理的。但在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83 246.6亿元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58 983.3亿元,占70.9%;农村居民总收入为24 263.3亿元,占29.1%。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样一来,原来已经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然又会进一步扩大。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会更大。
如果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角度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及不断扩大,已经构成了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所以,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将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目前和今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结起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可以概括为是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与城市以及城市工业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差异,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以及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或者称其为自然因素。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包括:城乡产业特性的自然差异、城乡不同的聚居方式、城乡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自然因素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一个现实原因。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农业增长了69.7%,工业增长了1 596%,工农业年平均增速比为5.58∶1,除了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产生的效果以外,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学者,都认识到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现实影响因素,或称其为政策和制度因素。中国在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中国可供投入的要素匮乏,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在经济政策上,自然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并在制度安排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①(注: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具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机制是被誉为“三套马车”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逐步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伴随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往的体制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的强大压力集团,而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改革以来城市偏向制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天然所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或受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作出的正常的选择。但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且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实际上,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关节点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和资源约束;另一方面则要改变中国具有较强惯性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此,中国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策。
1.通过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通过政府的财政职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
3.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5.建立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制,改变以往农村居民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弱势地位。首先,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客观的,也应该是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伦理所能够接受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无论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角度还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都无法接受,就会造成一系列有悖于社会进步以及资源优化配置要求的问题。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究竟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这个度应该如何在动态当中合理地把握?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针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方策。
其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与中国政府以往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紧密相关,正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居民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学习、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即使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增加了收入,也不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同步的提高。那么,中国的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缺口究竟有多大?什么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结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体制应该如何改革?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农民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和生活环境。
第三,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是导致农民增收难以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直接原因。而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产品价格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进行适当的补贴,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但中国现实中的农产品价格与其生产价格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会形成多大的压力?中国政府应该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减少因农产品价格提高可能给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只有这一系列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以后,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第四,由于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以及农村居民聚居方式的特殊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限度,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又极其不均衡(注:农村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聚集,城市则表现为资本、技术等具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生产要素聚集。),客观上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效率差异是难以弥合的。而农业自古以来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对农业都采取了特殊的补贴政策,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被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然而,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在WTO框架下对农业进行恰当的补贴呢?尽管近几年中国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取消农业税,适当地给予种粮补贴和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等),但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补贴农业的经验,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能否实施科学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解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加大,而广大农村居民却缺乏影响政府决策的正常渠道。中国政府在进行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摆正自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外,还应该建立起农民对政府决策及时作出反应并表达农民意愿的正常渠道,以使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这种渠道究竟应该如何建立并富有实效地进行运转,将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第四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会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会 很快开始上课了,当知道有毛概这门课的时候,自己感觉它又来啦,就像张老师您所说“你生活在这个社会就不能离开这门课程”,第一个给我们上这门课的老师,喜欢给我们讲很多关于那些为人的事情,说实话我很喜欢听,给我的感觉就是妈妈给我讲故事。突然悲哀的事情来啦,换个老师!张老师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您就感觉你很认真,换句话说您要求会多,不好应付,刚刚开始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对回答问题同学做记录,但是从上课的气氛慢慢有了起色乃至活跃,我想我还是了解的,就像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似的必须前通过某种办法让以本分企业改造;就像实现共同富裕一样,必须前让一部分人前富起来,我想这也是我可以从这本书上学到的,我不是学这门专业,我学它的目的就是它的前进思想去应用到我实际生活中吧。
我个人认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和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都是一样的,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上课发言是和大家分享东西的时候;也认为上课回答问题是一种勇气的表现;我想这种方式也间接的反应一种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之所以考专升本是因为我家人的要求,也知道他们为我好,但是我还是被动的接受,就像上课回答问题一样,您要是提问我,我就回答;您要是不提问我,即使我有比其他同学更加合适的观点我也不会主动回答。当每次鼓足勇气站起来的时候往往别的同学就提前站起来了,我没有去给你自己理由,因为事物的产生肯定是外因远小于内因,没有去改,就这样的放纵自己,让自己失去所有的机会。
我想我应该改变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书里也有这个道理,我们党不断的总结我们国家的历史,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更应该学会在更广的舞台和别人交流,就像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外面的社会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更快的发展自己的国家,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经济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应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以后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我要客观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坚持能让自己更好,更快发展的原则前提,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前进!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体会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