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经心得分享:读论语一百遍的心得
读论语一百遍的心得
——邓晓蔓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叔叔阿姨、爸爸妈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邓晓蔓。我今天向大家分享我读论语一百遍以后的心得,我给取了一个题目是《好学让孔子成为了圣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当我读完论语一百遍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学才使孔子成为了伟大的圣人,可见好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我们刚刚来到学堂不久,曾老师就告诉了我们“仁智学堂”这个名字的来历。
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您们想不想知道,“仁智学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曾老师告诉我们说:“仁智之名来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通俗讲:仁智学堂又可名圣人学堂或圣贤学堂。“仁智”二字不仅包含了创办学堂的初衷和希望,而且也是对学堂老师和学生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概括和表达。
所以在仁智学堂为人师者,首先一定要志于学且志于教,知行合一,教学相长,逐渐达到学不厌教不倦的境地。然后让学生也逐渐明白来仁智学堂的目的是:读圣贤书,读圣贤书的目的是:立君子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君子品的目的是:做有德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以此来达到渡人渡己的初衷。
为人子弟者,首先要明确目标(通过读经)、坚定信念(人人皆可为尧舜)、其次要加强学习(时间不等人)、每日反省(事事必反省)、然后要断恶修善(断恶比修善更重要)、知行合一(学一做一)、最后才能够破迷开悟(看破放下)、转凡为圣(仁智)。以此达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的理想。”
这半年来我受益良多:内心感到很欢喜,每读一遍论语,就觉得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很踏实;感觉自己是在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次的对话,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洗涤,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乃至有一种感觉,自己的身心也慢慢开始获得解脱。与其说是“仁智”二字给予了我们光明和指明了方向,不如说是大智法师的慈悲与智慧给予了我们新生和力量,在此,恭敬感恩上大下智法师为我们创造了“仁智”这个学习的平台。
说到学习,论语里面的孔子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通过读经,我找到了答案首先要志于学,且要学不厌烦。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学?怎样才算学好呢?
通过读经,我知道我们学习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安邦定国之术,经商理财之道,养家糊口之技等等。现在的人讲好学,一般就是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那么在《论语》里,好学指的是什么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可见儒家的学习内容是人格修养,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伦常大道。这是有儒家的学习目的所决定的:“读书志在圣贤。”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其学习的内容自然也就是赚钱的本领和手段,从而导致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做人的真义,而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甚至痛苦不堪的境地。
儒家学习的内容具体又有哪些呢?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圣和外王。内圣是个人道德学问的修养,是自利。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利他。
内圣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学而第一篇第六章,孔子告诉我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是说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首先要孝悌,因为孝悌是做人为仁的根,本立才能道生。这里的“孝悌”其实包含了八德的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科目。其次讲做事要严谨,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平等普遍地爱一切众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则可以学习各种经史典籍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外王则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敦伦睦族。治国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平天下则:“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进而达到大同世界。
即这个学期我们教的礼运大同篇的那首歌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学习的内容可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勤奋学习、钻研的。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呢?又怎么才算好学并能学好呢?
首先要亲仁,即亲近善知识,找好老师,包括师长,也包括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本。因为大部分人不是生而知之者,要想闻道,获取真知,就必须求学。我认为孔子是生而知之者,但是他自称是学而知之者,并且很勤奋好学。夫子曾向老子请教学礼、向师襄(xiang)学乐,向苌弘学天象而数之学,并且入太庙,每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对书是爱不释手的,读《易经》曾韦编三绝。年纪大; 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的这种求师求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的影响极大。
其次要立志。为什么是先亲仁,然后才立志呢?这个我个人的经验,一般人都是先立志,然后再去亲近善知识,这是会走弯路的,只有先亲近善知识才能立好志,我个人的心得是:以前立过不少志,有句古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我就是属那种常立志的人,可每一次的立志都不如法,很容易就被迷惑,很容易就被更改,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
而自从亲近善知识后,来到万福寺,来到大智法师身边,来到仁智学堂,我的志向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充满力量。因为心踏实,因为有根,因为有底,我志于学的志向才会让我真正体会到幸福、快乐、满足。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才会有永不衰竭的动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才能成就学业、道业,所以说:“学贵立志。”
那应当立什么志呢?应当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应当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志。有这样的理想抱负,广阔胸襟,就不会纠缠于利害得失,是非恩怨,而能一心一意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学问的境界和水平。
第三,要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努力学习,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自己独立思考而不去向师长求教及从书籍中吸取养料,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思结合则能学得透,体会得深,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要学行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如用眼睛辨别方向,识路途,实行则如开步走,只有目足并用,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只学而行得不够,像“宰予昼寝,”一样,就难免会让老夫子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感慨;如果一味地埋兴走路,而不拾兴看路,必然是盲修瞎练,一定会误入歧途。“好学”和“践行”相结合,才能成为夫子的好学生,才是古圣先贤的好学生,才不辜负古圣先贤对我们的殷殷期盼。
第五,要学有次第。《大学》开篇就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崇高目标,首先就要格除物欲。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枨也欲,焉得刚?”如果一个人的心志被物质欲望所占领,那他的真知就无法显现出来,他也不可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知所先后”是说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反其道而行,则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内圣而后才能外王,做好人,才有余力学文,在家孝悌,在外才能忠君信友。要真正做到孝悌,就要好好先在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上下功夫,熄灭贪、嗔、痴,整肃身、口、意。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六,要“勤、谨、敬、恒。”勤:“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发愤忘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们的妄想烦恼很多,很容易现行,要想逐渐减轻,就要勤修善法对治,用仁义道德、孝悌忠恕来清洗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最后达到心纯是法,与法相应,至善纯仁的境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的是“谨,”要学圣贤先王之道就要谨慎。敬: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就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安肆则志惰而且偷,庄敬才能立志而且强,恭敬是进德修业之本,尧、舜、禹、汤、文、武等皆无纵之圣。而《诗》、《书》叙其德必以“敬”为首称,盖敬者,心之主宰,万善之本也。所以,对君子之道,孔子说:“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我们应当至诚恭敬一切人、事、物,内心谦下,外行于礼。
君子以“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所以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不持之以恒。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善父!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一个人做事情,修德行,若没有恒心,做做停停,终归没有结果,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清末曾国藩也特别看重“恒”他教导晚辈: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年无少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有恒则事终有所成,”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无恒则譬如钻火,未热而熄,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要实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远大目标,就一定要跳出“靡(mi)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怪圈。
第七,要甘于寂寞、平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道德学问的修养功夫,是非凝神定气,淡泊名利不可的。在这个方面,颜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能再简陋的餐具,不能再简单的饮食,住在破巷子里,一般人都耐不住那清贫、寂寞、而颜回却自得其乐。其所乐何事?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由贫乐道”也,心语道合,至乐无间也。死心禅师云:“道与利,不相为谋。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盖二者非不能兼之,其势不可并也。若利与道兼行,则商贾(jia)屠酤(gu),闾(lu)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古人何必弃富贵、忘功名,灰心泯(min)智,于空山大泽之中,饮涧木食,而终其身哉!”所以我们学圣贤之道的人,一定要甘于寂寞、平淡,而不能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否则会遮蔽自己的妙明真心,掩住自己的法身慧命。孟子曰:“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好一幅天高云淡,自得其乐图。
第八,要销归自性。圣贤之道是自性本具的,学圣贤之道是开发本具的性德,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所以做圣贤的学问要销归自性。自性本来无一物,而又能生万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圣人之心,至诚无妄,犹如明镜,空空洞洞,了无一物,而又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示人一契理契机之法。圣贤之道看似高深,却又是极亲切平常的。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形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我并没有保留,我的学问很简单,就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事、言行间,你们不要有神秘感。”自性很平常,人人具足,个个不无。
在《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孔颜对话:颜回向孔子汇报自己学业进步的情况,忘仁义→忘礼乐→坐忘,孔子对此大为赞赏。这段对话的史实且不论,但理确是这个理:仁义、礼乐、形体、智慧都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只有忘却假名,销归和同于自性大通之道,才算还起本位,功夫做到家了。但坐忘不是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故能由体起作用。内圣外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虽有如是大用,却又平淡无奇,泯然无迹。这大概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了吧!
一要亲仁;二要立志;三要学思结合;四要学行结合;五要学有次第;六要勤、敬、谨、恒;七要甘于寂寞、平淡;八要销归自性。这八点可以让我先做到学不厌,智也。
在这里,我向大家说一个事儿,我打算在仁智学堂进修完后,发愿到仁智学堂做几年的义工老师,并且要做到教不倦,仁也。
这是我来仁智学堂读《论语》一个学期的点点体会与收获,愿与大家分享,共勉!谢谢大家。
第二篇: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心得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非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体会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心得
我读《论语》这部书,懂得了生活中的乐趣。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借鉴之中延续和发展。
我们汲取孔子的智慧,同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说集中在《论语》里面。《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论、行为的一部总集。它包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于丹的话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读它,却会获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读它,能够读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读它,能够读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之观;教育家读它,能够读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伦理学家读它,能够读出
见利思义、博施济众的道德情操;有修养的人能够读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文关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读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心得体会。我没有读出《论语》的“庐山真面目”,但我也读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鲜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阅历丰富,一生见过许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农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隐者、君子、小人,什么人都见过,这些人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丰富了他所没有的;他主张发家致富,但必须采取正当手段,鄙弃那种靠不正当竞争发家致富的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体察民生,兴办教育,收费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而已,自古至今,可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第一人;他继承文化,也创新文化,他的创新是在坚实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严肃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义和高雅情趣基础上的享受;他向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对生活大彻大悟基础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怀宽广、目光睿智、性格慈爱、态度豁达,以他永远的智慧和包容关照历史、关照人类!
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仁爱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首先我们从仁爱之道说起。仁爱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常常说让世界充满爱,然而这个简单的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于丹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补足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无不充满爱,爱情中,我宽容,彼此珍惜,对爱人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最亲的人;友情中,友爱、友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读书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我上大学,重读了论语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
第三,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
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
第四,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而且说明他的好学。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第五,诚信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假如作为
上司整天不讲信用,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父母、爱人、孩子要坦诚相待;对同事朋友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
第六,处世之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儒家传统道德中,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仁”也是神舟电脑的文化内涵之一,公司强调员工应有仁爱之心,同事之间应当互相友爱,上司对下属尤其应当多一些关爱,要把体贴和关怀下属当成份内的工作,尽量为下属排忧解难。“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孔子明确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开悟、心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
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第七,君子之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作为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系部:计科系
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11-1班
学号:10607111017
姓名:黄华
电话:***
第四篇: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有感
《论语》讲的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汇集编纂,后来成了《论语》。
刚开始以为《论语》是高不可及的,是我们必须仰望的,但读过于丹解读的《论语》,我才发现《论语》其实很简单,讲的真理也很朴素,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读论语对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这就告诉大家,要虚心好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项目部来说吧,在这个20来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现场管理,有的善于交际,有的则擅长统筹规划„„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刚过来啥都不懂,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3,“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4,:“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第五篇:读论语国学心得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国学,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从论语、国学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二: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班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如,文理分班,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公式,例题基础知识。而是建议(陈景阳)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爱绘画(柯艳霞,任梦秋)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论语、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
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2013年5月20日
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