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感】论语—《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怀着期待,我们一群懵懂的孩子来到了大学。带有茫然,带有不解,或许还带有一些恐慌,但是,我们就是来到了这里,等待一个全新的领域,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
感动于文遗班的关怀和温馨,然而更感动于我们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师,可以负责的开展我们的知识储备工作,真的让我们感动。开始,我们接到了读书会的任务,有一些小情绪,而且《论语》是一部高不可攀的书,可虽然如此,它又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地位。
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品读,我也明白甚多,懂得更多,这种细心的品读,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书,让我更加透彻的了解了那千古莫测的历史长河,尽管,《论语》只是一部小小的书,其中参透的也只是一点一点小小的历史之水,可是,那句句在耳边的回荡,让我们了解的,是除却“之乎者也”的大道公理。从孔子的一字一句平实出发,我已看到,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
似乎应从修身谈起。修身之始,于我理解,应始于为学。为学之道,在《论语》中有诸多的方面提及。
孔老夫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师之道,颇为精悉。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切经典的句子,都伴随了我们的成长,给以我们重要的影响。孔子一人的教导如此,其优秀的弟子的无限智慧,我们将受益的,不仅仅是背过几句话就可以涵盖的。学问是一种很深奥的东西,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
我们现在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明白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内涵,懂得学习的方法,都将给我们的人生以重大的启迪。它教给我们,要在学习之中享受,它告诉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温习,它教导我们,要在学习里面找寻乐趣„„从《论语》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了学习的快乐,更多的是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种大的学习环境。
其实,除去学习,《论语》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我们在读这本书时,感动你的不是治家治国之道,而是在自己的修为上的感动。读罢这本书,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涵盖了为人处世的精湛哲思。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要增强自己的学识素养,总要有一个目标,总要有一个理想,孔子笔下的贤人,是一切有所成就的,有所超越的,有大担当的仁人、志士、勇者、德才的统称,无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得一点,有所学习的,就一定是值得学习的,也一定是你所要奋斗的。《论语》给我们一种积极的奋进的价值观念,见贤思齐,不贤之人,我们就可以屏蔽掉吗?孔老夫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贤之人,一样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我们可以在这种向上高攀、向下修补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达到人生的最顶峰。
或许,当下的个性观念成为了这一想法的阻力,他们提倡个性,讲求自我,以“走自己的路”为宗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理会追求的存在,纯粹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对于传统和道义有所模糊,不在乎这种“贤人”与“不贤”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作为我们这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真正的做到“走自己的路”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推崇这句话,因为它的确是从现实出发,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
修身是一项大的工程,然而却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程。学识是一个人修养的一方面,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仁”,而非“智”,这就是说,我们所重视的,更应是个人的修为,个人的道德素养。例如“孝悌之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不敢赞同“不远游”的说法,毕竟,现在的社会,更加适合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游必有方”却是极为重要的。当下的人们,或许还包括着我们的父母,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远离家乡,而在外的时候,我们似是没有体会到家中的人的担忧,没有了解到家里人的等待。我们连自己的至亲都无法爱护,修身又有何为?!所以,《论语》的为孝之道,亦是我们从阅读中收获的一份礼物。
在我心中,孔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三个方面做的并没有第一个方面成功,他的治理之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困囿于“礼”之中,我并不是否定礼制的作用,但是,等级名分的束缚的确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似是背离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既便如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中的其他的精华。比如说那份真情流露。其实,孔子不是一个高大的不可以亲近的圣人,而是一个重情之人。在颜渊之死上,孔子表现的重情之意字字可见。作为师长,他惜才,对于颜渊之死,最为悲愤的,莫过于孔子,那一声声的号呼,在我看来,真的是撕心裂肺,这种至深之情,不仅仅是因为颜渊的才华,而是两人真的有不可割舍的情谊,子畏于匡时,那简短的两句对话,透出了两个贤人的至真之情,这是一种不平凡的情谊,是两个智者的惺惺相惜。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千年前这个孤独的老人在秋风萧瑟中,怀念着弟子,怀念着一个圣人的清高。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那些为政之道,那些为学之理,那些为人之义„„我们从字字句句中感受得到这些,也体会得到这些,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点,因为这是理与情的交融,理性的学习,理智的思考,可是作为人,我们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是人间的爱。
这不是一部教人知天下的书,而是一部人性之书,它的教导,在些许的修养,在点滴的感情,在丝毫的行为。或许,更确切地说,我们推崇的,是半部《论语》达人性,半部《论语》通情怀。
第二篇:读《论语》后感
读《论语》后感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从《论语》中我读出孔子治学态度,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 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 吧。在这个近5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第三篇:读《论语》后感
读《论语》后感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习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习,论语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
十一中初一:阳光男孩
第四篇:读《论语》后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后感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深刻的哲理,但是读《论语》原版的时候,却让人很难理解,在这次“读书漂流”活动中读到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却给人不一样的视角,让人很有感悟。
如今的社会,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的概念逐渐从人们心中的模糊,这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与人们心中依旧存在的纯洁的思想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于丹教授的这本书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孝敬之道,不管在古代还是如今,孝敬都是一种美德。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天和他的弟子颜回、子路在聊天,孔子问他们弟子的志向都是什么。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弟子们问孔子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就用这淡淡的三句话描述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能够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孔子把“老者安之”摆在第一位,这就体现在那个时代一个贤者对“孝敬之道”的重视程度。在这一章节中,于丹老师主要给我们分析了“安”这个字。这个所谓的“安”,就是让老者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我们都说,“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对于老人的这种“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对这个的理解不同,标准也不同。有些人认为,给老人买大房子,给老人吃山珍海味,给老人买多好的衣服等等。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经济实力,但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去使老人“安”,那就是孝。像一些农村人,家庭也不是多好,给老人住的不要,吃的也不是多好,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孝心,用自己的方式让老人生活的很舒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话,老人还有何求?
如今,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一年在外面拼搏,很少回家,他们之中很多人
都认为自己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足够的钱,就行了,让他们好好的享受生活。但是,这里面又有多少是老人真正想要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人工作在外,家里的父母每时每刻不在担心,而许多工作中的我们又有多少在挂念着家里年迈的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去换位思考,在我们年迈的时候,没有了儿女绕膝的生活,他们都在千里之外工作,一年见不到几次,我们那时候又在渴望什么。现在,与其在父母离开后,给父母多么体面风光的葬礼,倒不如在父母在的时候多做一分一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还在花着父母的钱,大部分人也离开父母,在外上学,父母每时每刻的在挂念着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学习,在自己空闲的时候,多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多去关心关心他们,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
在后面的几章中,给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能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子曾经曰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在本书中,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说是,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07年4月,村里发生一场火灾,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他的遗孀叫陈美丽,三十一岁的一个普通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任都压在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面贴了一张还债的告示。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的口碑很好,他为欠债一定不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的不踏实,所以我把这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吧。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于丹教授为她在“感动中国”写了“债务有凭,良知无价”的评语。陈美丽事件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心到底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
在今天这个社会,信誉对有些人来说变得仿佛不在那么的重要,那些人为了金钱,地位尔虞我诈,更过分的是还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这几年,三鹿奶粉,地
沟油,蒙牛等等,那些不法奸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丢掉了自己的信誉,更丢掉了自己的良心。一些事情,被大家披露了,我们可能会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事件,还潜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信誉不断的提高,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陈美丽,她就像一颗明星,挂在空中,当人们在阴霾笼罩的黑夜下魅魅昏睡时,总有着一两颗明星,依旧放光,守护着人们心中还存在的那份良知。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这样的人生总是被在阴霾中笼罩。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古代圣先那里来找到精神的依靠。子曾经曰过:“德不孤,必有邻”当我们建立了自己良好的道德体系,不仅仅是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那时候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同行。
《论语》中蕴含着的精神食粮,蕴含着的人生哲理,在这个时代更需要世人去学习,去感悟,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动化学院10级第二党支部孙雪云
第五篇:读《论语》心得
读《论语》心得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非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体会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