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好句总结

时间:2019-05-12 12:3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好句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好句总结》。

第一篇:人民日报好句总结

劳动

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正是亿万劳动者不辞涓流、不拒细土,一瓶瓶水、一颗颗纽扣、一件件衬衣地生产,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枕木、一条条公路地建设,才实现了中国的财富积累、实力增强,今天中国的发展,抵达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这样接近。然而越是干得顺、走得好,越要头脑清醒,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依然需要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实干兴邦的干劲。

万众一心,万事不难。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亿万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释放出来,再大的坎也能迈过,再陡的坡也能翻越。

世间没有一种美好生活,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获得。再瑰丽的生活梦想,没有苦干实干,也只会成为空想。不管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怎样进步,观念怎样转变,只要勤劳致富的观念不变,依靠劳动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不丢,我们的国家就能集聚起逆势上扬、顺势有为、乘势而上的底气和实力。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才会由此创造,生活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才能书写更多中国传奇。

激发亿万人民的劳动热情

“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深刻诠释了劳动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对保障劳动者权利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在全社会焕发强大的劳动热情、释放巨大的创造潜能。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回顾过去,多么辉煌的成就,都是一砖一瓦建造、一点一滴铸就。腰悬吊索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红旗渠,背包进城在流水线上写下“中国制造”„„从缺少吃穿到总体小康,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60多年的沧桑巨变,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也是无数普通劳动者艰辛创造、不懈奋斗的过程。没有亿万人民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实实地做,就不会有中国发展震撼世界的奇迹。

今日中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也要看到,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巨大的风险挑战。

如何参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如何应对发展中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只有整个社会都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才能激发劳动热情、创造潜能,为实现中国梦找到最持久的动力。“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不要幻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也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干劲松弛、思想懈怠、精神萎靡,只会让个人错失出彩的机会、让国家错失发展的机遇。

只有整个社会都尊重劳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才能维护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权利,为民族复兴提供最坚强的支撑。劳动者需要有足够机会选择适当岗位,需要有适当条件提高劳动质量,需要有合理收入维持体面生活,需要有良好环境实现全面发展。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没有对劳动者应有的尊重、对劳动价值应有的认可,也就不会有中国梦的步步走近。

恩格斯赞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更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确,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昨天,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今天,劳动让我们坚实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明天,我们也必将用劳动,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光明的未来。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革命战争年代的赵占魁、吴运铎,无论新中国成立后的邓稼先、蒋筑英,无论新时期的袁隆平、郭明义,他们都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 绩,犹如璀璨的群星,洒满共和国的天际;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自强光彩,饱含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气息,浸润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为激励和带动亿万群众投身改革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面向更加瑰丽的未来,惟有把劳模精神贯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把劳模作用体现到改革建设的各个岗位中,才会促使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去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筑牢更加幸福的梦想。

劳模精神、劳模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勤奋劳动的模范、增进团结的模范;当代工人不仅有力量,更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如此,何愁事业不兴盛,梦想不成真?

劳动模范永远是伟大时代的重要领跑人,工人阶级永远是中国精神的主要承载者。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汲取劳模精神的不竭动力,奏响劳动最光荣的主旋律,我们必定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开启伟大的劳动创造,书写绚烂的精彩人生。

节俭

狠刹浪费之风

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

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反对浪费从领导干部做起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浪费陋习一级一级传染下去,必然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使得一些地方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错何其铺张。正如俗话所说,房檐下的冰溜子——根子在上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正是映照奢与俭的明镜。

严格监督,刹住浪费歪风

只有以完善的举措、有效的监督,才能打消无所谓的心理,管住铺张浪费的流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才能在事中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

“反浪费”是一项政治任务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体现了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我们党狠刹不良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任由铺张浪费等不良之风蔓延,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让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决反对任何浪费行为,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个具体事务抓起,狠抓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以良好的党风政风,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厉行节俭 人人有责

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开启节庆文化新风尚

“政府门口少了鲜花,市民广场多了演出,高档餐厅没了公车,普通群众成了主角。”黄金周结束,有人这样总结今年国庆假期的新气象。的确,节俭、亲民、欢乐,正是今年国庆期间节庆文化主基调。北京天安门广场主花篮使用旧绢花花瓣,江苏淮安取消美食文化节开幕式和晚会;饭店里“光盘行动”在继续,商场中过度包装的节礼滞销„„政府部门力倡躬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一种全新的节庆文化新风尚,在上下激荡中渐渐形成。

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的节庆方式,单调空洞、徒有热闹,正是群众深恶痛绝的面子工程。而公款大吃大喝、送奢侈礼品,更会造成浪费、滋生腐败。刚刚过去的中秋与国庆两节充分证明,狠刹“四风”、厉行节约,节日氛围才会改变、节庆方式才会转型,文明向上的节庆文化才能蔚成风尚。从视频讲座、网上阅览等新媒体活动,到面向大众的文化展览、游艺嘉年华,事实表明,收紧了过节的钱袋子,倒逼着节庆活动向更多样的形式上用功夫、向更丰富的内涵上下力气,凸显出节庆的人文意义与文化意蕴。

舞台高了,群众自然难以登场;场面大了,反而让群众感觉疏离。告别了奢侈豪华,无论是演出还是展览,都会离群众更近一些。大连中山区的“和谐家园”晚会,社区离退休职工唱主角;浙江嘉兴的书画展,让“新居民”、“新农民”共绘中国梦。有了基层的火热、泥土的芬芳,群众喜闻乐见,更愿参与其中。由节俭而亲民,因亲民而欢乐,这样的节日,更祥和、更清新,更有凝聚力、亲和力,有利于发挥节庆振奋民族精神的独特作用。

节前,中宣部等五部门明令叫停各种奢侈庆典、豪华晚会,中央纪委公布了节日期间不正之风的举报电话。节 日正是考验党风政风的时候,越是过节,改作风越是不能松了劲、散了神。风清气正、焕然一新的节日,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也是作风改进的生动体现。今年中秋国庆的新风尚也正说明,牢牢把紧四时八节的关口,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节庆文化必然会有一个大的变化,社会风气定能有一个大的改观。

1957年,毛泽东吃了碗肉末挂面过春节;1963年,正出访国外的周恩来给警卫、清洁工挨个拜年,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值得记取。俭朴的节日、亲民的活动、欢乐的假期„„从八项规定到教育实践活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开启了全新的节庆文化风尚。“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由节日、假期开始,再延伸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习惯、形成自觉、形成风尚,必然能为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注入更强大的正能量。

崇清尚俭势头好 全民共树新风气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了。这是举国欢庆的美好节日,也是反“四风”的重要节点。日前,中纪委多次作出部署,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市场上,也出现了天价月饼遇冷、平价月饼走俏等新气象。从党风到世风,频现崇清尚俭的好势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更加努力。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政风与世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世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也会对党风有副作用。正党风、清政风,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净化世风民风不可忽视。

节庆是考验党员干部的关口,也是折射社会风气的镜子。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等节礼越送越奢华,购物卡、礼品券等花样越来越多,送礼之苦、人情之累、浪费之巨,已成社会公害。很多人虽极其反感,却出于“礼节”、碍于“面子”,不愿得罪人,不敢说反对,陷入了“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等怪圈。这些不良风气愈演愈烈,就会丢掉“清风明月本无价”的节日内涵,污染“君子之交淡若水”的交往文化,背离“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美德,对党内的奢靡享乐现象也会推波助澜。

俗话说,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我们刚刚解决温饱、过上小康生活,如果未富先奢、滋长享乐主义,势必会没了心气、泄了干劲、背上沉重包袱,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上功亏一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好风气不会自动到来,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敢于向不正之风说不,勇于做世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汇聚激浊扬清的正能量,才能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党风正则民风淳。在全党大力反“四风”、狠抓作风建设的带动下,移风易俗、全民共建,使社会风气有一个大转变、大提升,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社会将更有活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反“四风”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以节假日为抓手,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党风政风必定会进一步好转,世风民风必定会更加清新。

群众路线

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古人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群众感受时刻放在心中,转变作风就有了方向,改进工作就有了动力,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为国家操劳 为百姓打工

央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使得无数观众感念动情、潸然泪下。在今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4位是基层干部:献身国防科技的林俊德、为农民工就业而“卧底”打工的陈家顺、南沙守礁20多年的李文波、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阳。“感动中国”评选11年来,每年都有基层干部入选,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基层干部的群体形象,也引发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思考。

位卑未敢忘忧国”。基层干部职级不高,但工作责任不小,任务很重,头绪繁多。他们往往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还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工作辛苦、压力很大。“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真实写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老百姓衣食住行有这样显著的改善,广大基层干部功不可没。

老百姓对为民造福的基层干部是拥护和爱戴的。两袖清风的杨善洲,执法如山的任长霞,干事创业的沈浩,奋斗不息的王瑛,鞠躬尽瘁的周国知,忘我工作的王彦生,献身科技的罗阳„„他们中大多英年早逝,却活在人们的 心碑上。和上世纪50年代的王进喜、60年代的焦裕禄、90年代的孔繁森一样,他们以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展示着基层干部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实践证明,基层干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是引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是一支可以充分信赖的队伍。

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拉开帷幕。新形势下,作为“中国号”巨轮的掌舵者,执政党再次亮出群众路线法宝,重申、重叙、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用意深远,意味深长。

回溯我们党90多年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精神主线,贯穿始终。犹记井冈山上红米饭南瓜汤的质朴,犹记宝塔山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犹记白山黑水间、大漠戈壁中无数党员不计私利、不问得失的奉献。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我们才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获得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有了党和群众的心心相印,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人民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有国外媒体由此判断,“中国共产党是迄今最成功的人民政党”。从免除农业税到免费义务教育,从脱贫人数相当于法国总人口,到织就世界最大社保网,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奠定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开拓进取的深厚群众基础。

然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之下,一方面,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敏感不断上升,我们党统筹协调群众工作的难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愿,联系发动群众的能力有所下降。二者相互激荡,使得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越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深水区,越需要唤起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越需要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面对矛盾与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现实针对性。能否走好群众路线,检验着我们的执政信念、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普遍提高,思路更开阔,知识更丰富,观念更先进。然而,身处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极易多了份对世界纵横捭阖的视野,却少了些与群众自发天然的联系。今天我们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掌握的执政资源大大增加,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也大大丰富了,但这不能成为疏远与群众联系、淡化与群众感情的理由。无论是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还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无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还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这些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都需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

应当看到,现实中,有“让石头开出花”的“村官”王家元、有大山深处巡诊40万公里的“雷锋医生”庄仕华,但也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或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或追名逐利、不思进取,搞享乐主义;或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刮奢靡之风。一些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背离了群众路线,损害了党的形象,割断了与群众血脉相连的脐带。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作出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到深化改革激发民生红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为民情怀一以贯之,人民底色日益鲜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开始,这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坚定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小康必将成功在望,中国梦想定然前景可期。

反腐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着眼党史与国史的经验教训,立足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揭示了廉政与民心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腐败是社会毒瘤,严重损害党的肌体,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行动起来,与腐败作坚决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任凭腐败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远观中国一些盛世王朝的衰亡,腐败是要害所在。近看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权垮台,贪污腐败是重要原因。回望90多年来的党史,如果不是一以贯之地建设党风廉政、坚决反对腐败,我们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这是历史铁律。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腐败严重还能稳定执政、长期执政。

反腐败是历史性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个政党是肌体健康还是难以救药,差别就在于对反腐败是否一以贯之、毫不容情。

深入反腐,才能取信于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就是既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在反腐问题上态度坚决,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又要强化源头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创造腐败不易滋生的制度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有腐必反 有贪必肃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不能放松,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更为重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创新

让创新为发展之路导航

如果用一组关键词描画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的风貌,“创新”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关键词之一。

是变化的发展形势,把我们推到了创新的大门前。赶超、跟随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简单模仿的路越走越窄,人口、资源、全球化的红利难以依靠,更多的动力只能来自改革创新。小到缓解紧张春运的一票难求,大到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今日中国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找到破解众多难题的钥匙。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从农村改革的破冰试水,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延伸,无不是勇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放眼今天,无论是加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驱散环境污染的雾霾,同样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继续奋力前行。

创新,意味着做新的尝试,走新的道路,因而可能有风险。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克服小富即安的惰性?如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坚定“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创新信念,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的创新方法,构筑起鼓励开拓、推崇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海外媒体曾用“新长征”“闯关”来形容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始终保持探索创新的蓬勃朝气,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我们定能跨过攻坚期的艰难险阻,把发展之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

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也没有中国航天的明天。载人航天如此,国家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夕,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曾发表长篇演讲,解读中国的“载人航天探索精神”。在演讲中,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航天和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未来的关键力量。

5年过去,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高歌猛进,其他领域的创新态势同样喜人。“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神奇的海洋世界一览无余;高铁让人们体验“贴地飞行”的快感,动车组技术引领全球;“走你”风靡网络,“航母style”抒发着欢乐场面背后的自豪情怀„„一系列创新突破,与航天领域的跨越一道,标注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铿锵步伐,也让国际媒体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载人航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正成为各行各业争相学习的榜样,推动着整个中国奋力转型。

中国载人航天的创新,是“逼”出来的。

科学探索无国界,技术竞争有国别。晚于发达国家几十年起步,面对异常严密的技术封锁,要想放歌太空、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俱乐部,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犹记第一代航天人“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导弹原子弹”,在筚路蓝缕、一穷二白中,创造平地起高楼的奇迹;犹记火箭发动机输料管检测,技术人员异想天开,用医疗胃镜给导管拍照;犹记飞船“试验田”里,用铁锅炒黄沙,模拟出最真实的飞船着陆环境;犹记“一切为创新开道”,成功突破自动焊接难关,让天宫与神舟的太空之吻严丝合缝„„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攻克一连串国际公认的尖端课题,正是把创新精神深深熔铸于发展战略、贯穿于攻关实践始终,才有了10年10名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的佳绩,才有了嫦娥卫星“上九天揽月”的跨越,才有了北斗导航系统向全世界免费提供服务的突破。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面对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与载人航天的发展相比,各行各业的创新紧迫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不少突破,但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自主创新水平仍然亟待提高。我们拥有“世界工厂”的光环,却难掩大多数产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我们享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却仍然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末端。“拿来主义”建不起创新型国家,将载人航天的创新精神,注入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燃料箱”,“中国制造”才会变成“中国创造”,“贴牌大国”才能变成“品牌大国”。

需求牵引,是创新最强劲的动力。方便面的蔬菜包最早是航天食品,“尿不湿”本来是为宇航员发明的,气垫运动鞋是宇航服的衍生物,心率表、微波炉、数字温度计、笔记本电脑、食物干燥剂、烟雾检测器„„航天创新成果的梯级开发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从另一个方面启示我们,那种为了发论文、为了拿奖、为了上市的短视型创新,难以支撑起高远的梦想。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存一分天然的好奇,在喧闹的生活中,留一分不事功利的沉静,才有奔涌不息的创新灵感、深显功力的厚积薄发。兼具“为了什么”的战略远见,和“不为什么”的淡泊心态,创新之舟会行得更快、划得更远。

洁白的纸笺上,有奇瑰的创意,才能妙笔生花。浩渺的太空中,有非凡的创新,才有梦想的自由翱翔。从航天事业的不断飞升中感受使命的崇高,从载人航天精神里汲取创新的能量,“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公平正义

愿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公平正义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化解矛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树立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越要破解公平正义的时代课题。

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尽善尽美,也不能急于求成、苛求绝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现实的条件和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深信,勇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好,助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

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

正如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河南高院网上“晒”出判决书,1年内点击达到800多万;广东高院的“法耀岭南”微博,开通9个月收获粉丝近40万。法律运行中,无数眼睛在看。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此,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不能不慎用手中的权力。

佘祥林案、聂树斌案等焦点案件,虽是极个别特例,但造成了很大影响。个案不公,于整体而言如九牛一毛,但对于当事人,就是100%,也理所当然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判断。民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不是打官司,而是打关系”,“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也反映了公众在司法公正上的焦虑情绪。这些都说明,人们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公正,更要求“及时的正义”。我们理应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更好回应这种关注和期待。法治的目的,是增加公众的安全感,让他们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如若扶起摔倒老人也可能被判赔偿、开车搭载路人也要断指自证清白,这样的社会,法律缺位甚至失范,难言健康。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道德建设

雷锋,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雷锋这个名字就刻在亿万人民心中。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却穿越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承载一代代人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今天,在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崇尚进步的道德能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这样的结论,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坚守。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越需要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郭明义20多年献血6万毫升,庄仕华39年巡诊80多万里„„从“雷锋在哪里”的呼唤到“雷锋没有走”的感喟,今天,雷锋精神依然构筑着精神的高地,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学习雷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相连,雷锋精神才能赢得思想共识和持久活力。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雷锋精神仍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要看到,时代场景的变化,文明建设的规律,使得今天的公民道德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更为复杂。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是一个需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宏伟工程。这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整个社会从基本道德入手,从点滴实践做起,通过每个人实实在在践行道德准则,塑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使得学雷锋活动能够更具时代特色,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壮大,向前推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50年前,雷锋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为年轻共和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道德标杆。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在丰收的金秋时节,举国关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出累累硕果,54位全国道德模范以他们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质、感人的事迹、博大的襟怀,感动了全中国,感染了亿万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中国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现在,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既需要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人民群众始终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党的基层干部始终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中坚。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在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道德楷模。模范来自群众、群众传播模范,这正是近年来我国道德建设体现出的最大特色,很多“最美”人物由群众最先发现,在媒体迅速传播,影响了全国,为营造崇德向善的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舆论支持。我们要顺应社会期待,大力推动学习道德模范的生动实践,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我们学习道德模范,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要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做起,切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像道德模范那样,“勿因善小而不为”,多办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惠及他人的实事,聚细流为江河、积小善为大善。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在追求中国梦的努力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美德。我们一定要切实重视道德建设的力量,充分认识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性,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大力营造学习道德模范、尊重道德模范、爱护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不断树立时代的先进典型,支撑我们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从党的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到文艺创作、媒体舆论,从政治、经济领域到文化、教育领域,都要以道德建设为己任,继续改善道德建设的环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负起促进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责任,把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道德建设实践,共同创造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

生态建设

以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

新年以来,应对不少地方出现的空气污染,相关地方和部门紧急行动起来,首次发布霾预警,及时通报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车,重点企业限产限排„„“雾霾之战”体现了追求绿色发展的共同参与,彰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实干精神。

作为“中国梦”的绿色底蕴,“美丽中国”的愿景随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饮水、新鲜空气、卫生食品、优美宜居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郑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13亿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人跨越短缺经济时代,迎来了物质比较丰富的新生活。然而土壤污染恶化、江河水质下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间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集中凸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制约因素之一。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必须开拓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建树生态安全的新思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东部沿海省份,还是中西部地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如果说过去我们抓经济主要靠基础建设、发展产业、招商引资,那么今天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关停并转、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革命,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阻力。无论是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还是深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每一项具体的转变,都要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也可能带来新的矛盾问题,甚至暂时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克服患得患失的利害权衡,摒弃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以对子孙负责的精神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同时学会借助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平衡社会利益关切、构建环境公平正义。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以扎实的苦干和不懈的创新,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今天,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以同样的勇气和实干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定能逾越环境生态的瓶颈,走出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

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思考,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这一代人负有哪些责任,应该如何担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我们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全力以赴?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怎样做才能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污染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生态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安全生产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痛的事实再一次敲响警钟: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世间万物,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安全最重要。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最终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当前、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甚至包括人的生命。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人没了,还怎么能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事故频发,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一切幸福都无从谈起。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人民推动发展。事故频发,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人民怎么能安心投入发展,一切发展怎么可能持续。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各地谋发展的劲头很足,许多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安全生产形势更加复杂繁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越要摆正安全和发展的位置。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监管制度。但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生产企业发展理念落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教训极其深刻。

面对一起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为逝者深切哀悼,也要吸取血的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全面排查隐患,坚决堵塞漏洞,切实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预防第一。国务院已经部署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地各部门要采取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深入排查隐患,铁腕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一些人总以为,安全生产事故有偶然性,不可避免。这实际上是推脱责任。现代安全生产理念认为,安全生产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本质的安全生产完全可以实现。历次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调查也显示,基本上都是责任事故。当前抓安全生产,必须狠抓落实,敢于碰硬。不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单位,还是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只要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迅速整改,该停工的立刻停工,该停用的坚决停用,不姑息任何借口,不放过任何隐患,更不能因为某个项目贡献了多少GDP、某个企业上缴了多少税收而有半点手软。

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让我们牢牢守住这条红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坚守不可逾越的红线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从一次次事故中得出的血的教训,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这条红线深深刻画在头脑中,坚决落实到行动上,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

这条红线是一条生命线。坚守这条红线,就要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坚守这条红线,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民。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最宝贵,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幸福,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一点代价,但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要的是人民得实惠的发展,不要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发展;我们要的是人民更幸福的发展,不要损害健康损害生命的发展。

这条红线是一条高压线。坚守这条红线,就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再多的GDP,再大的政绩,也无法弥补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坚守这条红线,就要摆正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搞建设,谋发展,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对人民有利,人民生命安全有没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安全,不能以任何借口放松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这条红线是一条责任线。坚守这条红线,就要高度负责,严防死守。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责重山岳。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在预防上下更大功夫。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安全防线建立在企业基层一线。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第一线,到事故多发地、易发地,彻查隐患,及时处理。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完善安全生产措施,严格监督考核,加强安全监管。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到位、制度保证上严密周全、技术支撑上科学先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才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要时刻绷紧这条红线,松不得,碰不得。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安全生产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把安全生产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与落实为民务实的要求相结合,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同心协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明显好转。

网络安全

严惩网络大谣 净化网络环境

日前,北京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部署,根据群众举报,依法查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对长期伙同少数所谓“意见领袖”、组织网络“水军”炮制网络谣言的“秦火火”等人依法刑事拘留。对此,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遭遇着越来越多的烦恼: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谣言横飞,语言暴力盛行„„情绪的宣泄、利益的角逐、别有用心的搅局、无意识的跟风,污染着互联网世界。净化网络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严惩“网络大谣”,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指。“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这是“秦火火”等“网络大谣”们的“法宝”,他们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蓄意炮制虚假新闻,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不断制造事端,非法牟取暴利,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他们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一次次触碰法律红线,扰乱了社会秩序,威胁社会安全稳定,损害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严惩“网络大谣”,法律威慑必不可少。网络谣言等网络乱象,已成为社会“毒瘤”,公安机关及时亮剑、果断出击,集中开展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是顺应民心之举。同时,相关司法解释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相信随着法律的完善、打击的深入,隐匿网络的违法犯罪分子终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严惩“网络大谣”,行业监管必须严格到位。互联网的监管涉及部门众多,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担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作为第一道防线的网站经营方,更不能推卸公共使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摒弃一味追求“眼球”经济、忽视社会效益的短视行为,从强化法律意识和提高技术水平层面,双管齐下,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真正把好净化网络空间的第一道关口。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是现实空间,决不是可以不负责任的什么“虚拟空间”。广大网民在网上畅游时,要与在现实社会一样,自觉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承担起共同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要保持理性,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更不随意传播,这是截断谣言扩散途径、压缩谣言滋生空间的有效方法。

维护网络秩序,人人都是参与者。广大网民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线索,使“网络大谣”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网络一个晴朗的天空。

用法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影响却早已“虚拟照进现实”。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正能量,这是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这些年来,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以及通过微博直播庭审,都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人们也有这样的感觉:飞速发展的网络泥沙俱下,信息多元了,却越来越难以在谣言和真相间做出区别;微博热闹了,有人却不堪辱骂关闭微博“求清净”;在互联网上,越没底线越容易出名、甚至越是伤害别人越容易获得好处。这一切,已经成为某种令人烦恼的“死结”。

我们常说,不要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老泡在洗澡水里。如果是这样,怎样使孩子保持身体清洁?又如何能够健康成长?“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意义就在于此。它清除的是网络上的污泥浊水,保护的是公民的合法权利,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从司法解释的10条内容来看,无论指出“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共秩序”,还是明确网络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的适用条件,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对一些法律模糊地带做出了明确界定、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比如,鼓吹“以谣言倒逼真相”,最终真相被丢在一边,造谣对无辜者的伤害、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真切可见;信奉“网络可以自净一切”,殊不知在“自净”功能启动之前,许多犯罪已经发生。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法律修剪杂枝、除虫施肥,网络这棵大树才可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还应该看到,规范和管理网络内容,不仅是网络自身发展的专业问题,也是涉及公民权利的重大命题。正因如此,从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到此次“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都传递出这样的理念:对于互联网的兴利除弊,靠的不应是个人意志、行政命令,而是交由法律来判断、交由司法来裁决。这种理念,体现的正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同时也表明,“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对于网络发展与法律跟进的关系,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在网络最先兴起的西方国家,最初的观点认为,网络无政府,互联网不需要法律。互联网创始人之一的戴维·克拉克就曾表示:“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投票表决,我们只相信多数人的意见和运作法则。”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经受住实践检验、满足发展需求,因此也未能被各国接受。时至今日,网络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已经相当完备。比如,美国在多起司法判例中对“网络诽谤”进行了严惩,日本也早已将《刑法》的内容延伸到网络领域。实践证明,由法律主导网络秩序,不仅不会扼杀网络活力,反而可以兴利除弊,激发更多网络正能量。用法治思维推动网络健康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也是中国的理性选择。

有规则,权利才有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和言论范围,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以互联网为工具的 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罪与非罪、量化标准、行为手段与危害结果等进行了明确界定,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适用不够明确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法制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也是公共场所,守法依规,权利保障才能更加充分。

在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刑法中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诽谤等犯罪缺少具体并可操作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这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有悖于人们的常识,更有害于公序良俗。事实上,发生在各地的多起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互联网不受法律管辖,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和诽谤的受害者。

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规则缺失之下的无序,表面上看人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但结果是良好的公共秩序受到挑战甚至破坏。“发言的自由”不是“造谣的自由”,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那些批评司法解释“侵害公民言论自由”的人,抹杀了“自由”和“无序”的区别。司法解释的公布,正是为公民依法在网上抵御不良言论的侵害筑起了堤坝。

还有人将司法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理解为“转发超500就要被抓”,这是对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误读。首先,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之外,刑法中规定的诽谤罪是自诉罪,只有被诽谤人亲自向人民法院控告的才能受理,否则司法机关不能主动受理。其次,诽谤罪是故意犯罪,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转发有关信息,不能以诽谤罪处理。而司法解释列举的适用公诉程序的7种情形,更是从操作层面防止了执法权的滥用,有助于消除实践中执法不规范的行为,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而非抑制。

在打击网络诽谤等犯罪的同时,司法解释也注重保护公民的表达权和监督权。作为“最后手段”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同样强调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比如,司法解释对保护“网络反腐”、“微博反腐”作出了明确肯定,强调只要不是“故意”、“明知”的,就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表述传递了维护公民言论自由、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坚决态度。任何以打击网络谣言为借口,拒绝舆论监督、打压网络举报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与法治的精神背道而驰。

早在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作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司法解释的出台,为统一法律适用作出了努力,也是明确互联网言论规则,让公民的表达权得到更充分保障的重要举措。

让司法跟得上时代脚步

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这一司法解释,着眼于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既依法亮剑、又不因噎废食,适应网络发展的现实需求,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法律文本。

应该说,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有着鲜明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这种变化与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便捷、催生了繁荣,另一方面也难免产生一些乱象:有人在网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误导民众,危及公共秩序,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索取财物,聚敛钱财„„凡此种种,不仅给个人权利带来严重侵害,也直接危害着社会公共秩序。依法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各方反映来看,人们对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普遍给予了理解与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该司法解释有悖法治精神。这种观点,如果不是源于对现实的无知,就是对法治的片面理解。当网络信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密不可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日益融为一体,正视网络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网络行为,成为法律必须承担起的时代责任。否则,一些人“宽松”倒是“宽松”了,“自由”倒是“自由”了,但其他更多公民的合法权利怎样保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如何维护?

有底线才有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现实社会如此,网络空间亦然。如果将打击诽谤行为,看作是限制表达;将维护社会秩序,看作是侵害自由,恐怕任何国家都不会有这样的“自由条款”。只有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才能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只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对可能危及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做出规制,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让守法者畅所欲言,让违法者寸步难行,这是法治社会的共识,也应成为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常识。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发展的,即使在一个静态的社会中,也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法律。司法解释的一个重 要目的,就是及时补充和完善法律,从而正确、统一地适用法律。在这个意义上,“两高”出台的这一司法解释,既回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使执法、司法有了更为统一的标准,必将有助于打击犯罪、规范权力、保护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谨防大V变大谣

日前,长期造谣生事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随着案情陆续披露,人们发现,在“秦火火”们炮制谣言兴风作浪的过程中,一些网络大V成了他们“借船出海”的捷径,扩大了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

一些“大V”成为“大谣”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惕。“秦火火”等人为什么能推出3000多条谣言,公然声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力”,把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V当成了自己的传谣渠道。

“秦火火”们本来名不见经传,所造谣言只在小圈子内传播,为害有限。但是,一些粉丝成百万、上千万的网络大V,在事实真相尚未清楚的情况下对这些谣言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相当于给谣言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使之迅速传遍网络。

据统计,目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互联网时代,话语权意味着社会责任,关注度意味着社会公信,不可不善待慎用。尤其是网络大V们拥趸甚众、辐射面甚广,一言一行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大V更应履行社会责任,珍惜社会声誉,传播真信息,发出“好声音”,用好手中的话语权,不辜负网民的信任。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网上和线下活动要将维护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作为底线,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达成的“七条底线”共识,反映了网民的共同心声,也是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清除谣言等公害,要求网络大V们自觉坚守底线,在遵守法律、弘扬美德、倡导诚信、尊重他人等方面树立榜样,也需要广大网民多些主见、少些盲从,多些理性、少些冲动,坚决抵制谣言传播,尽好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只要人人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人都来传播正能量,网络生态就能不断净化,网络发展就能带来更多的社会进步。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互联网,将是一片给人力量、令人振奋的乐土。

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

接连几日,围绕着新快报和这家报纸记者陈永洲的**,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媒体道德的揶揄段子在民间瞬间流行,不断加剧着中国新闻人的内心憾恨。

诚然,案件仍在审理,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媒体责任的体认、对职业操守的反思。这样的一个事件,将一道考题如此沉重地摆到了新闻从业者的面前:我们正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面临何种时代挑战,担负什么社会期许,又被赋予了哪些使命?我们该如何铸造铁肩,担负起时代的道义?

人们最为关切的其实是:转型期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新闻人何以立足、如何自处、怎样作为?当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的舆论监督生态是否健康,我们的媒体从业者能否当得起这份信任?

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可小看。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进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当代中国,一样对媒体监督的社会功效,有着生动而丰富的揭示。正是记者调查揭开了“孙志刚之死”的谜团,引发全社会反思,推动了收容制度最终废除;正是媒体坚决不为私利所诱、秉持正义良知,“封口费”最终没能封住山西繁峙矿难的真相,也催生了一场新闻行业的清理门户行动;正是财经媒体独立、专业的报道,令基金黑幕大白于公众,迎来了证券基金市场的行业整治;正因有对“被精神病”现象的不断批评监督,推动了“精神卫生法”有关条文对这一现象的关切……对于那些坚持新闻理想、职业操守的媒体和记者编辑来说,这份职责,神圣而崇高;这种奉献,虽九死而不悔。

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一方面令媒体的作用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也让媒体人“节操失守”的风险增大。允中守直的媒体风骨,时常被无孔不入的名缰利锁绑架。尚不健全的法治精神、市场精神,各种失范、失序、失德的现象,前所未有地考验着新闻人的良知与操守。一些媒体从业者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要挟逐利之实,把媒体平台当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私器。一些利益集团,千方百计阻挠新闻舆论监督,以各种收买笼络、威逼恐吓甚至是挖设陷阱的手段,试图“摆平”一些意志薄弱的媒体或记者。一些企业在恶性市场竞争中,变相供养记者,污染媒体环境,推促一些传媒机构走向堕落……凡此种种,不仅败坏了媒体声誉,也使舆论监督“污名化”,严重削弱了社会公众对媒体舆论的信任,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毒药。正如有老新闻工作者指出的,今天的媒体人,本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操守,坚持真理,实在非常重要。

100年前,一位著名报人说: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两年前,《世界新闻报》因严重违反新闻操守而遭到同行与公众的“零容忍”,停刊。新快报在为陈永洲鸣冤叫屈的声明中,用到两句古诗:“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如今这两句诗,成了对作虚假报道、行新闻敲诈者的一种反讽。但诗的本意是不错的:新闻界尤须铭记自身使命、恪守职业操守,清理门户、整肃力量。如此,才守得住铁肩道义的媒体风骨,当得起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儿童保护

给全国少儿一个承诺

向天下父母有个交代

内容低俗、质量低劣、包装豪华、价格虚高„„近年来,一些少儿出版物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教师反映强烈。日前,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宣传文化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边学边查边改、以实际举措反对“四风”的又一次“亮剑”。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是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有2.4亿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少儿出版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门类。众多主题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少儿出版物,对于孩子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高尚道德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少儿出版物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有的出版物甚至含有凶杀、暴力、色情、迷信等内容,严重危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出版物过度豪华包装,价格虚高;有的出版物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损害少年儿童阅读权益,造成极大浪费。我们不能容忍有毒食品戕害孩子的身体,更不能容忍不合格出版物伤害孩子的心灵。

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边学边查边改,是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广大出版工作者应认识到,图书等出版物既是商品,也是精神文化产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产品,对于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出版机构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效益的追求中获得经济效益。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最终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其经济效益也将难以获得。

贯彻落实好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通知》,出版机构要负起首要责任,要以对孩子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出版业改革发展大局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堵住不合格少儿出版物。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净化出版物流通市场,减少乃至根除不良出版物流向少年儿童的途径。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少年儿童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在少年儿童中的拥有率、普及率日益提升,净化网络少儿出版环境是当前出版管理的重大课题。有关管理部门应着力研究制定网络出版审读、审看制度,切实把涉及少儿身心的网络出版物纳入监管范围,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出版环境。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各地各部门要把这次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和重要抓手,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给全国少儿一个承诺,向天下父母有个交代。

第二篇:2010人民日报总结

2010,凝聚前行路上的“共识”

——人民日报观点版年终盘点

①“李启铭校园撞人事件”②“强拆事件”③“记者仇子明被通缉案”④“接力还薪事件”⑤网络进入

“微博时代”⑥广州市民排队候访(曹一绘)

发展的过程,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今天的中国,达成共识和凝聚共识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权利与权利的摩擦,需要寻求共同的行为准则;权利与权力的博弈,需要建设内在的政治伦理;市场与道德的龃龉,需要厘清更明晰的界限……

一个和谐的中国,需要凝聚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一项改革的推进,也只有在达成共识中才能不断深化。浮光掠影,难见真理;盲人摸象,难求共识。新闻评论的重大使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各抒己见中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在不同观点的表达中寻求认识的“最大公约数”,为改革发展凝聚共识。

改革开放之初,由媒体开启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了以实践为标尺的共识,奠定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今天,关注社会热点、监督政府作为、思考改革方位,于新舆论格局求同存异,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起点,夯实改革发展的基础——这依然是媒体应当承担的重要使命。

1.诉求与回应

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获得说服力和公信力。

在一个日益开放、透明的社会,只要在合法有序的框架内,媒体、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审视、质疑都是正常的。今年以来,从对“校园撞人事件”的追问,到对住房空置率的质疑;从西南大旱中村民“跪求修路”,到于右任作品被窃事件,媒体调查、网络围观,舆论场中众声喧哗。或为追寻真相,防止社会信任与和谐的基础被侵蚀、被消解;或是表达诉求,冀望在每一次发言、每一个表态中,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何更好地回应质疑、直面诉求,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一堂必修课。逃避和沉默无法平息舆论,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从真相当中获得说服力和公信力。当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护民权成为日常的身体力行,才能引导民意在正常的制度框架下表达和释放,避免无奈的“危机公关”。在“诉求与回应”这一对可能隔绝、也可能交融的关系中,一种良性互动的逐渐形成,或许正是我们的社会,在一次次舆论风暴中获得的成长的教益。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被卷入”者如何回应质疑

人民时评 住房空置率不应成为“传说”

人民时评 诚恳回应方能避免公信力缺失

人民时评 回应民意重在平时

人民时评 让公众听到权威的声音

人民时评 如何回应群众“不当”表达

时事观察 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2.改革与利益

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把群众意愿空洞化、虚无化。

只要有发展、有变革,就会有利益问题。旧与新交替的过程,也正是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遏制高企的房价,到一个乡的“全裸”改革;从南科大的筹办,到神木的全民医疗……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成为改革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多元的利益诉求、多样的利益分化,个人的权利,是其中较弱的一环。在经济社会飞速向前时,必须警惕个体权利的流失:有强拆引发的自伤惨剧,有“逃离北上广”的无奈与悲情……在“改革与利益”的关系中,微观的视角,常常能够窥见整个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个体的遭遇,也往往拷问着一个时代的智慧和良知。

人的幸福和尊严,不是改革理所当然的代价。任何一种发展,如果见物不见人,把人民利益、群众意愿空洞化、虚无化乃至对立化,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异化。同时,在改革攻坚克难的新时期,也迫切需要每个人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主动担当,超越既有利益羁绊,推动改革的航船抵达开阔彼岸。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值得警思的“强拆论”

时事观察 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

时事观察 让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机会

人民时评 稳定房价,有决心就一定能办到

人民时评 怎样为改革先行者解困

人民论坛 改革攻坚最需要勇气

人民时评 绿灯,请为探索者多开几盏

3.规则与治理

任何治理都必须保持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与捍卫。

“奶粉激素**”、航空公司“被改名”、安监站长兼“挂名矿长”、法官索要“办案经费”、警察网上通缉记者、公职人员违规占用保障房、派出所给“发廊女”家属写信……同样都是“治理”,有的一厢情愿维护地方形象或者挽救失足个体,有的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搞起了潜规则,有的则以法规空白为由,左推右挡玩起了太极,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往往敬畏权威,但却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这种论点或许有些片面,却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许多安全生产事故、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治理,都应当有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担当,都必须保持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与捍卫,这应该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常识和本能,熔铸于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内心深处,坚定不可动摇,须臾不可淡忘。只有通过规则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才能找到政府“善治”的广阔空间,培植民主政治的一方沃土。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地方形象”该如何维护?

人民时评 食品安全需要杜绝“检测无门”

人民时评 被通缉记者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民时评 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人民论坛 “非常态化”思维酿恶果

人民论坛 走出“摆平就是水平”的误区

人民时评 罪错应负责任人格不容侮辱

4.市场与道德

市场不相信眼泪,社会却离不开道德。

“老太捡金案”让人感叹“路不敢拾遗”,郭明义善举引发“值不值”思考、“兄弟接力还薪”彰显诚信力量、大学生“人链救人”让人看到爱的希望、“三俗”盛行令人反思市场的底线……一年来,道德的“失灵”与闪耀令人悲欣交集。

市场不相信眼泪,社会却离不开道德。那种“值不值”的利益考量,并不能淹没“该不该”的道德追问。从事道德行为的人或许没有想过什么回报,我们的社会却有义务对此进行激励。任何良性的社会,都应该通过一系列规则和制度,让守信义者得人心,让得人心者得财富,从而保持“道德血液”的浓度与热度。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之外,还包裹着一个非市场的社会,构成了对市场的保护层,而道德正是这个保护层最基本的要素。一个和谐的中国社会,应该让市场社会重新回归于、收缩为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恢复原有的社会保护层,用非市场的原则约束市场的原则,让社会与市场彼此互动互补,保持良性动态的平衡。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接力还薪”彰显的道德力量

人民论坛 且放下“值不值”的追问

人民时评 守住爱的信心

人民论坛 “路不拾遗”与“道不捡金”

时事观察 今天,道德需要怎样的激励?

时事观察 我们的“三嫂”在哪里

时事观察 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

5.话语与责任

媒体应自觉承担与话语权相匹配的道德和历史责任。

“凤姐”依然在与节目主持人的访谈中顾盼生风,“犀利哥”脱下了奇装却摆脱不了镜头,“金庸去世”谣言流布,名人“毒舌”你来我往……尽管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媒体和公众人物手中的麦克风依然是“金话筒”,他们的品位左右着公众的眼球,他们的话语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言论空间的丰富拓展,不同观念的接纳宽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媒体和公众人物得益于这种进步,并在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因此,更应珍惜并用好自己的话语权,自觉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公序良俗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并通过自己的言论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公民社会的成长。换言之,媒体和公众人物都应当把自己放大的话语权当作压力、机会和鞭策,并自觉承担与话语权相匹配的道德和历史责任。兴利除弊,激浊扬清,允中守直,坚持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这是有责任感的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尽的本分,也是他们受人尊重的保证。

【我们关注】

人民论坛 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弱者成名”的反思

时事观察 公众人物如何用好话语权、“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

时事观察 公共空间,如何好好说话人民时评反思网络时代的媒体责任

6.权力与信任

没有公信力一切都无从谈起,树立公信力必须从依法行政做起。

从“被就业”、“被增长”等“被”字句式的风行,到对水价、电价、门票调整听证会的各种议论,再到一些干部“人们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说法,哪怕是这种说法合情合理”的感叹,一年来,“信任”二字屡被提及,政府公信力的价值更加彰显。

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在现代社会,政府所面临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环境,常常会导致政府治理难度的增加,易于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更要依法行政,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任何时候都必须意识到:没有公信力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要树立公信力必须从依法行政做起。

没有信任就不会有有效的改革。获得更多信任,还应有更宽广的社会视野:比如,信息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为有真相才有信任;比如,利益表达,尊重并鼓励人们在规则框架内表达利益诉求,因为有沟通,才有信任;比如,制约权力,防止权力失控,因为有监督,才有信任。

【我们关注】

时事观察 和谐中国要拆除“社会墙”、将权力运行纳入程序的轨道

人民时评 回应“排队候访”的信任与期待、维护司法权威须坚守程序理念

人民时评 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阶梯电价如何打消公众疑虑

第三篇:人民日报总结40句经典文言文

40句古文经典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兰花的香气。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 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得戟伤人还要严重。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第四篇:好词好句总结

好词好句总结

一、亲情:

1、亲情是一盏不灭的明灯,为我照亮漫漫人生之路;亲情是一棵茂盛的大树,为我遮挡人生的风风雨雨;亲情是一阵徐徐而来的清风,为我拂去烦恼和忧伤。

2、家是什么?家就是人生最美的拥有。它是妈妈温暖的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是耳边不停的唠叨,是那份不变的信任和宽容。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因为,我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3、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是一棵长青树,枝繁叶茂。亲情之爱,是世间最无私伟大的爱,它为我撑起一片天,那份恩情将永驻我心间。

4、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亲情是无私的,是永恒的,是伟大的,亲情给予我无穷的力量。

二、书籍(读书)

1、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爱读书,是书籍为我打开智慧之门,是书籍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是书籍给了我快乐充实,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在理想的天空中任意翱翔。

2、书是一盏明亮的灯,驱除我心中的黑暗;书是智慧的营养品滋养着我的心灵。感谢书籍,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善恶美丑;感谢书籍,给了我生命中最快乐的的时光。取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拥在胸口,我的心里总是会感到无比地悠然、从容。有书为伴,我快乐、我充实。

3、慢慢翻开《红楼梦》,我感叹那“乃艳同悲,千红一哭”的故事;翻开《柳河东诗集》,我领略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京城圣地;翻开《陶渊明集》,我领略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4、我惊奇地发现:我竟爱上了读书。书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我的心灵之门,让我在书的海洋中插上智慧的翅膀,展翅翱翔。是书籍,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是书籍,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是书籍,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5、或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看电子书呢?”是啊,电子书携带方便,而且更高档次。但也许纸张这种东西就是有一种电子书没有的神奇魔力吧。只有书本陪伴,才能让欲望达到满足;只有纸页的香气萦绕,才能让我的心灵得到解脱。

我爱读书。

三、成长:

1、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人生之路上有太多的困难、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痛苦怎能破茧成蝶。我已做好迎接成长的准备,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2、嫩芽长成参天大树是成长,毛毛虫蜕变成蝴蝶是成长,成长的青春是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成长的青春是一幅五彩的图画,成长的青春是一首激情四射的诗篇。

3、成长中的挫折会不断地磨练我的意志、激发我的斗志,我坚信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描绘出成长的青春中那道最绚丽的彩虹!

4、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回首走过的日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充实也有失落。而我,在成长中体味到更多的却是那打翻的五味瓶,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我更多的体会是成长的烦恼。

四、初中生活:

1、我的初中生活,在时光飞逝中即将结束。蓦然回首,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太多抹不去的记忆。啊,我的初中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我会好好珍惜。

2、初中三年的生活,有快乐,有苦恼,有困惑,有忧伤,太多太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谱写成一支旋律多变的乐曲让我回味不已。

3、五彩斑斓的初中生活已经结束了。然而,它就像一泓清谭时时在我心底泛起涟漪。难忘那老师、那同学,那属于我们的点点滴滴的日子„„

4、初中的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过去了。不平凡的初中生活已经在我的人生中留下美好而珍贵的回忆,它如同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永不褪色,令人怀念。

5、初中的生活像五彩的流沙瓶,瓶内的每一颗小沙都是一个回忆。初中的生活,当然是快乐的。

6、转眼间,时光的轮盘又往前转动了三年。我度过了短暂的初中生活,表面看似平淡,但它更像是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伴你同行。

五、意志品质:

1、坚韧不拔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意志。是水滴锲而不舍,凿穿磐石;是轻松扎根岩石,四季苍翠;是梅花迎风傲雪,凌寒飘香。

2、我们可以做一只雄鹰,飞翔万里;我们可以做一条江流,穿山越岭。我们要努力拼搏,把握今天,相信终有一天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3、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让充满青春的我们从现在起,把握自己的明天,努力拼搏。

4、真诚,如清晨的一滴露水,纯净透明。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5、真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因为真诚,你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因为真诚,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因为真诚,你能获得更加坦然。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真诚的品质,对人、对事付出自己的真心,我们也必将获得一片发展的广阔的天空。

6、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诚信也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之一,大多数拥有诚信的人不管是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会取得成功。

7、诚信是伟大的,你只要轻轻迈出诚信的一小步,就能让社会前进一大步;诚信是微小的,它只要占据心灵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经历一场风吹雨打,就会被吹的一干二净,打的无影无踪。它虽小,却可以在不经意间改变你的一生;从小培养诚信的品质,时时处处讲诚信,你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多姿。

7、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重起炉灶。因为我有的是不服输的意志,打不跨的信念。

8、信念是我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我心中那一轮炽热的艳阳,我怀着坚定的信念,在青春路上奋力向前,向前„„

第五篇:人民日报权威总结2010年

2010年:不同寻常的一年 来之不易的成就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保八”成功的中国,要面对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防通胀,扩内需,调结构成为宏观政策和百姓生活的新命题。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决策之年。这一年,我们不但攻坚克难应对眼前热点问题,而且谋划长远,为下一个5年的科学发展打牢基础、搭起框架。

2010年,我们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提高了驾驭经济规律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磨砺,积累了新经验,铸造了新优势。

防通胀——

调控政策效果显现,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惊涛拍岸自岿然,攻坚克难又一年。成功化“危”为“机”的中国,2010年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态势,经济高位增长。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这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

进入7月份后,控物价却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街谈巷议的热点。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以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成本。特别是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新高。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能不能实现年初确定的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的调控目标,备受关注。

“物价并没有失控。通胀率略超过3%也不用太慌,因为今年经济增长肯定要高于预计的8%。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通胀相应高一点是经济规律使然。”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

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国务院11月20日出台了16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具体措施。此举传递出中央严控物价、控制通胀的坚定决心。

调控立竿见影,尤其是前期游资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相当明显。山东、海南、上海等地的菜价,在“国16条”出台后应声下跌,一些蔬菜零售价跌幅甚至超过30%。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物价调控初见成效,一方面是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生猪、蔬菜、水果、鸡蛋、水产品等农产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

有专家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大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其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购买部分消费品给予财政补贴,成为了撬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同时,不少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呈现稳步增长,为扩内需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省市的基础上,开始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享受国家13%的补贴。在政策的带动下,家电销售持续火爆。统计显示,今年1—11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6730万台,实现销售额15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

“这辆面包车3.5万元,享受汽车下乡补贴3500元,再加上汽车购置税的优惠,一共能省下近6000元,这对我们农民来说,可真是一件好事。”在青海省西宁市八一路一汽车销售公司买车的苏满仓高兴地说。

今年1—9月,全国补贴下乡汽车摩托车811万辆。据测算,前三季度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直接拉动农村汽车摩托车消费超过1100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成为拉动农村消费的重要引擎。

今年10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发出通知,要求山东、宁夏试点推动建材下乡。试点地区引导农户按照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自用住房,改善居住条件,拉动和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业内人士估计,“建材下乡”创造的市场将是汽车和摩托车的3倍。

调结构——

“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国际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暴露无遗。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告诫我们,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突出矛盾,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截至今年9月底,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已经基本上完成,大部分落后设备也已经拆除。”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说。据初步估算,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中央安排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节能环保能力建设。

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010年,我国切实推进了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改革,加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等规定尤其引人瞩目。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随之逐步开启,民营企业进入部分垄断行业开始破题。

今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1—7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长31.9%,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出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正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为经济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二产业,因此民营经济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会更趋合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粗放型、外向型的民营企业遭到淘汰,高科技及新兴行业企业所占比例逐步加大,我国经济结构将更趋合理。”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说。

6月1日,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在新疆正式启动,试点地区开始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为5%。今年7月中央又将把资源税试点计划,由新疆扩大至整个西部12个省区市。专家指出,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今年,我国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更是大步迈进,股指期货正式推出,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重新启动,国有金融机构股改上市顺利推进,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深远的意义。

6月19日,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此次汇改意味着过去22个月应对危机的短期政策的结束,我国回到了2005年—2008年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改革道路上来。

“人民币汇改的重启,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从长远看,汇率浮动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

(本报记者邓建胜、沈寅、熊建、刘先云、林丽鹂、靳博采写)

《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0日 08 版)

下载人民日报好句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好句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好词好句总结(合集五篇)

    好词好句总结一 第一部分:基础篇 1.形容气氛紧张:空气里含着令人窒息的元素。 2.用比喻和夸张形容很难过、很难受的样子:心仿佛被万剑射穿,滴血地疼。 3.用排比形容考试成绩的失......

    申论好词好句总结

    申论好词好句总结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忧......

    人民日报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30日 00:47:51 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梁平毕明宇 点击率: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

    人民日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

    人民日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

    2014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编 (2014年度) 目 录 把握大势,保持定力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锦2007[最终定稿]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2007年12月14日02: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