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姓名:冯世刚
学号:3114031002
班级:硕4071
指导老师:张定青
邮箱:craigens@yeah.net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摘要: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关键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环境要素,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城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之地与信任交好的人谈心聊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或学习。在观之我们的大学,就缺少了这种备受宠爱的小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有桃花岛相对安静,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的认知地图调研中,桃花岛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但更全面地考虑,应当时相对封闭但不闭塞,否则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晚上,这点树种也有提到。
书中对于其他公共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是我对各种场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悟。
该书着重介绍了具体类型的开放空间并根据相应的案例给出设计建议。
第一章 : 城市广场
本章介绍了城市广场的地位、定义、文献综述、发展、类型及其设计建议,最后有案例研究、参考文献和设计评价表。
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了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美国城市街道生活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市区户外空间里休闲。由以上两项研究表明:对于美国人来说,城市广场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城市广场的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例颇大。
J·B·杰克逊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同时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司的门厅、城市绿洲、公交集散广场、街道作为广场、大型公共场所六大类型。其中,城市绿洲和街道广场大概是最受欢迎和使用率较高的两大类了。所谓公共空间是否就是无论等级和肤色都可进入并使用的空间?那么无家可归者、恶意破坏者和“不受欢迎的人”是否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吗?谁构成了公共空间内的公众?设计者们认为广场能吸引一部分公众,同时排斥“其他人”才是成功的。也许富有同情心的人会认为流浪汉等人并不影响广场的景致,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流浪汉确实影响了广场的风景和人的心情……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只选取了几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1.位置。旧金山的贾斯廷赫曼广场位于旅馆、高档公寓和办公的综合功能用地上,吸引了许多工人、旅游者和户外出游的家庭,从而吸引了各种小商贩和户外咖啡厅。
2.使用和活动。公共广场的作用就是为了供各类人群享受户外空间并自由交友。首先,“使用”就是要令活动者在广场停留更多的时间,“繁忙”的开放空间会得到更好的使用,包括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明确的边界。其次“使用者”中,男性占主导型(多恩布什和盖尔布),而我们的目的是建造所有人都愿意停留的开放空间,所以,考虑男女生活习惯和工作因素,应在广场的社交性方面进行增强。绿洲等舒适安静的地方(“后院式“)不可缺少,相反,显眼热闹的地方(”前庭式”)也应具备。还有上面提到的“不受欢迎的人”也应该包括在“活动者”之内。但应与其他人有所区别。
3.微气候。包括阳光、气温、眩光、风和总体舒适性。首先,气温、风和阳光是影响广场使用率的重要因素。舒适地带即让处于背阴处、穿着便装的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条件范围内,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应避免阳光的直射和全阴,而某些时候因为建筑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不能直接接受阳光的照耀,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借用阳光”的方法。风也是影响总体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当我们进入一个开放空间时,如果我们面临的是风的侵袭,那么我们还有进入广场的想法吗?又比如,我们坐在椅子上准备享受阳光的沐浴和知识的海洋,迎面而来的却是寒风凛冽,秀发飞舞,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在风中奔跑了。最后,广场设计上应遵循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都应有对应的地方躲避烈日和寒冬。
4.休息设施。研究表明,最简单的休息设施—座位,远超过广场各用途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座位的朝向”问题。第一,朝向应多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需求。一位年轻单身女子需要免受其他人的干扰,可以独自在一个朝向,甚至是其他人不易发现的“角落”。第二,想靠近别人做但又不想与他人发生视觉上的交流。这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一、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可以在人们之间造成自然隔阂,而且不会像直角形或对放的长椅那样形成令人不悦的视线接触;
二、围绕花池的环形长椅能够使几个不熟识的使用者坐得很近,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私密。第三,三人以上的人坐着聊天。我个人认为提供一些可移动座椅比较可观。第四,使用喷泉或小品吸引不同的人的注意,让四周的人均能找到视觉的落点。
5.公共艺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应有以下特点: 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惊喜感。
通过对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的吸收,以及通过创造可以被人控制、可以坐在上面或从下面穿过的形式,激发人们的玩心、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吸引儿童的雕塑或喷泉同样能够吸引成年人。
在艺术作品内部或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
促进人际接触、并将人视为演员而不是观众
最后,本书例举了克罗克广场和吉安尼尼广场等来说明它们的位置及环境,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 邻里公园
公园——“城市休闲的古董”分为这四个阶段:游憩园、改良公园、休闲设施和开放空间系统。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心态变化使得公众需要更大范围的休闲环境,但同时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也应该因此增加。公园都是在模仿自然,我们应该更大的保留自然之美,利用无限的智慧体现环境的现实价值并且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生就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官体验,但妇女在自然空间中会因为害怕暴力和骚扰而觉得拘束,因此,我们在降低犯罪率的目的下采用多设置绿地和综合休闲空间的方法。在公园使用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习惯,尤其是国域的差异,但无论是种族的差异还是收入的差异,或是阶级的差异,人们所希望的都是“新鲜的空气、树木、自然景观、令人感觉舒畅的地点、孩子能安全嬉戏的场所和户外步行和小坐得地方。”
设计建议:
1.公园经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介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与人交往的需求,创造一处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例如,提供不同颜色、质地、形状的植物;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栽植可吸引鸟和蝴蝶的植物;布置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同时也不能忘了一些喜好平静的人追求的宁静与舒适。2.用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标明公园的设施和特色,以及公园的历史。3.利用大树和蜿蜒曲折的道路创造出一个景色不断变化、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交替出现、能提供小坐和休息机会的曲折道路漫步空间。这一类对于希望在公园得到放松的职员比较受欢迎。4.在设置休憩区的时候,要弄清场地的小气候,如日照、阴影、避风等对公园使用者的影响,利用树木和设施较好地避免这些因素
公园作为一类开放空间,在设施上应促进人与人交往,恰当的安排座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将长椅布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有利于人的自由交往,其次是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穿行路线,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社会交往区域而不是强迫地停下来。
人口统计表明,2050年美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八百万。老人的活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对于老年人来说:“公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在内进行的、巨大的户外起居室”。某些细节应该注意:将公园的主入口设计在有候车厅和斑马线的公交汽车站附近,防止老年人或小孩交通事故的发生。将饮水器、公厕和有蓬座椅放置在方便的地方。对于单身老人,就要给他们提供见面的场所,并以不同方式布置长椅以便于交谈,尽量减少坡度以方便老人们的散步与游行。最后,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老人们的交流和增长在公园的逗留时间。
重庆市永川区桂山公园是一个特别好的休闲公园,是一个用山改造的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用地。早上有喜欢锻炼身体的人在小广场那练剑、打太极、跳舞、慢跑、呼吸新鲜空气。中午有超市员工拿便当到公园顶上边吃边聊天并欣赏风景,安静怡人,适合午休。下午就有老人们拿着棋牌到这里,一坐就是到下午五六点钟。除了少数寻找私密空间的情侣外,很少有年轻人和忙碌事业的人到这里来。这是这个公园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此外,桌椅太少,令想要在这里看书习作的人很苦恼。
第三章 : 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1967年,约瑟夫·阿里奥托在竞选市长时对小型公园做过相关讨论,在他就职后,大概有20个小型公园在城市各处出现这些公园由市长办公室直接管理,经常作为专题出现在报纸的周日副刊中。和邻里公园不同的是,我们建设迷你公园更多的是出于让社区整洁,而不是为了满足成人和孩子的日常需要。但往往设计师们设计的公园常常使用华而不实的造型,多半“设计糟糕、过分的装饰,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呆板”,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新鲜期后,它们就会令人感到厌倦。
常见小型公园包括以下设计元素:1.花草树木
2.服务于成年人的休闲场所
3.服务于儿童的游戏场所
4.识别性强的标志:壁画、名字、图案
5.篮球架
6.可开展集体活动的大空间。“成功的小型公园会对当地的居民产生特别的吸引力,而失败的公园则最终可能彻底消失”。
设计建议:在选址上,公园的任何因素都会决定公园的用途、使用者类型、使用时间和活动内容。所以,只有公园位于潜在使用者密集的地方,它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这些地点包括高密度居住区附近、活动中心、商店和交通枢纽。但有专门用途的公园除外。城市小型公园的三种基本位置:街角落、街区内部和跨街区。其中街角落的公园比较受人欢迎,因为它比较容易受人注意,相反,街区内部的公园则是一个安静的场所,容易被人忽视,但对老人来说倒是个休闲的好地方,而跨街区并没有突出的有利之处。
对于一个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环境内的小型公园,一个小型入口广场是非常重要的。边界、植物配置、娱乐设施与邻里公园大同小异。设计者应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不能以自己审美为中心而忽视大众想法。
第四章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根据我对身边朋友的观察与询问,大多数人既需要安静和谐的氛围学习,同时又需要走近闹市中体会社会,感知社会人生,学习社会经验。我们都是成年人,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怎样更好地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我们的“随意性交流”将慢慢变得不再有动力。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充满暖意的句子:将学校的建筑看作“家”,而将临近的户外空间作为具有“前廊”或“前后院”特征的地方。前廊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光明;走近前院有着“从容、平静、放松、和平、绿色、舒适、安详”等感觉;后院则给同学带来强烈的领域感,环境设计、艺术、戏剧和文学等院系很需要这样的后院用于非正式的课堂教学;后门用作卡车和货车的停泊工作和放置危险物品;公共绿地强化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
一个校园的主广场的功能如同一个舞台,一些人“表演”而另一些人则来观看或是被观看。一个成功的广场应该能满足两种基本活动,路过和静态活动。为休息的人提供较为隐蔽的位置,边界应丰富多彩供人观赏。总而言之,校园更多的应该是“自然”。
就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来看,其交通和广场是最大的问题。我校在重庆市、永川区和双竹镇的西边,和区内繁华地带距离半小时车程,尽管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但最终缺乏生气,没有城市的现代化风格,令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复杂的社会。就学校内的广场来看,一颗黄葛树镇压全场,边界太过明晰,颜色单调,植物稀少,没有私密性可言,阳光刺眼,位置也处于风口浪尖,唯一可观的是背靠黄瓜山,面临卫星湖的美好景观,但不免有点凄冷。
第五章 :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老年人住宅与年轻人住宅不同,老年人需要更多地空间去交流,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得安全地生活。老年人住宅可参考模式有单体套间住房。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必要因素,例如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行为更倾向于消极,如静坐和社交、观赏鸟或在住宅的前门随意转悠,这类老人还需要个人化医疗护理。
在居住区的设计上,在同一场地中混合不同层次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的护理单元住宅旁配以一定比例的独立生活的单元住宅。同时要全局考虑气候对当地的影响。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老人设计不同的住宅,还要特别注意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老人们的活动区域要设置在照看人员在室内的视线范围内,植物不应太高或密集,夏天可以种植一些枝叶不怎么茂密的树木让他们享受阳光的沐浴。小区的入口应受到重视,入口可同时兼做休憩、观望和等候的地方,还应设有遮蔽恶劣天气的天蓬和顶盖,确保交通安全。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和儿童一样需要有大力的安全措施,在增加交流的情况下更注意老人的活动安全;在空闲空间中种植些蔬菜植物树木,让老年人可以自己活动,享受田园乐趣。如果划出正式的园圃并将其分成供个人使用的若干小块或抬高的种植池,这就大大鼓励了居民们的园艺活动。种植快还要设置座椅等休息区。
第六章-第七章 : 儿童以及医院户外空间
幼儿园的学费比初中高中的都贵,为什么呢?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并没有成熟的性格,好与坏与童年关系最为紧密,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包括一个教育系统完善的幼教中心。一个服务于15个儿童的成功场地应拥有30种以上的不同活动单元。广泛的活动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养成敢于挑战,无所畏惧的良好品质。在活动中心的设计上注重细节。实体环境的性质能对儿童产生直接的刺激性影响。物体的颜色、质地。形状和活动中心的布局可以激励儿童同环境交流,并从中学到很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面使得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世界之中,成为学习探索的重要方式。
户外区域将被设计得同室内空间一样亲切。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处将会流畅而轻松。孩子们喜欢的是无拘无束,有新鲜劲儿的东西,一层不变的事物很难使孩子保持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增大,要设计不同阶层的知识和社会活动,在大脑承载的范围内,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潜力和兴趣。
现在医院的病房都有窗户,病人也没有太过在意。那么,如果没有窗户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结合医学界的观点看,没有窗户的条件下忘症的发作率要高得多,这证明了透过窗外看到风景,减轻了病人手术后恢复期的压力,而没有窗户带来的压力可以大到破坏许多病人的平衡状况,进而引发精神病的发作。由此可见,医院的环境,无论是多么不受人重视,它都有可能潜在地影响病人的心情与恢复状况。
永川区中心医院是区内较好地医院。但前段时间没装修之前,每间病房住着四五个人,走廊也住满了病人。走近医院大门,有着医院独有的味道,大厅总有一处“角落”挤满了人,那就是电梯口。这个医院上下只有两梯电梯,正常情况下够用,但早上,中午以及晚上下班吃饭的时间就爆满。病人在电梯里经常被挤。要是在这个时候有急诊,那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对此状况,医院应保持人员流动迅速,送疹的电梯应独立不供其他人使用……
医院的装修应简朴,颜色不要过于艳丽,色彩不要过于复杂。走道清晰明了,结构简单,各个转角设置明确指示牌。地板以暗色调为主,不产生眩光。窗户大气,保证空气流通。卫生间除了考虑正常人需求,还应设置残疾人专用,保持卫生,尤其是洗脸接开水的地方要多次消毒以防抵抗力弱的人被传染。病床的护理应放在重要位置。
结语:无论设计哪种类型的开放空间,都要以使用者为中心,多方面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开放空间的使用率,不浪费空间和设施。设计之前,通过调研了解使用者渴望在开放空间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方面是不受使用者喜欢的?根据开放空间的位置确定使用者类型,之后再确定空间的设计方向。如果周围大多是老年人居住区和自然景观密集地,就可根据财力和物力的综合现状考虑,建造小型公园或小型广场等,让老人们可以独立享受自然风光。总之,设计在于人的意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走进他们的心里看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创造和谐稳定的大家庭。
在设计整个开放空间之前,从地板铺装、花坛走势、停车场、植物配置、座椅朝向和长度、小品、风向、坡度、阳光、色彩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再考虑周围建筑和交通问题,然后出入口位置和方便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依不同喜好设计出满足大众要求的开放空间。人性场所------单就书名来看。就不难知道,本书的重点就应该在人的场所。所谓人的场所,就是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能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多富丽。正如邓小平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人与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能留住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都具有享乐的本性,只有符合了人的需求,满足了个人的某种追求才能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而那些被空置、荒废的场地设计显然就没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各种调查也或多或少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书所介绍剖析的均为室外公共场所,其实融汇一下,室内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再一次强调,环境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书中的各种论述也都紧紧围绕着人们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建议。满足活动需求是必要的的前提,赏心悦目是应当满足的重点。现目今,重点更有与前提并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俞孔坚译
2001-10-1 【2】《公共建筑原理》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1 【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挪)诺伯舒兹
著;施植明 译
ISBN978-7-5609-6079-1 【4】《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
主编 2010-9-1 9787112124152
第二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一提到环境我就想起我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住宅大院里有着高大浓密的刺桐树和梧桐树,有大水池,有一大片的树林还有草地。我和院子里的孩子们在这片自然安静舒适的院子里玩耍。而如今长大了,童年时的大院子早已被房地产商所修建的高楼所取代,小区花园里也没有童年时的自然和安静,小孩子们也不在草丛里抓小虫,但是每当周五放学,小区里放学回家的孩子就会聚在花园里打闹嬉戏,很多时候他们到了下午该回家吃饭的时间,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这里的依依不舍。
我把现在这些有着高楼大厦、繁华的步行街、有着灯光装饰的城市称谓“水泥世界”。
与其说人性场所不如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前我们在城市作为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功能在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或忘记。随着科学进步以及城市的扩大,我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空间也伴随着它们的改变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人口聚集,金融、科技、教育、医疗、服务„这些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也把社会和时代的各种矛盾全部集中起来了。所以人们彼此之间开始变得“陌生”起来,邻里之间不在像从前大院里那样欢声笑语,我们被一扇扇铁门所束缚!
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家庭影院、电脑游戏和自娱自乐的时代中,公共空间不仅还在发挥作用,而却它的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些公共空间如穿插于住宅区内用于散步、小休和娱乐的绿化区。供医院探视者、病人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庭院和花园,幼儿园的游戏锻炼区域,大学校园里用于休息、交往和学习的空间有越来越多的兴趣,使得这类建筑在设计时加入公共空间的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场所既有舒适自然的空间环境,有座位可休息,还能在休憩中感受久违的自然气息。在现今水泥世界里,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回味的事情,难道你不认为吗?
在 “水泥世界”里出现了一种步行街,例如重庆的解放碑、石桥铺。它们的名片里写满了繁华与喧闹。人们可以在那里约会、购物、饮食、娱乐等,这些不断得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我们的休闲、消遣的方式,因为我们在购物街、步行街上度过的时光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消遣,还是健康的城市生活的必需要素。
城市的设计者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总体的规划。所以现在的设计并不是缺乏创意,而是在于如何在创意和人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的时候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更多的修建楼盘而忽略了小区里园林景观的建设,有的也是为了应付相关法律法规而进行的修建。例如大片的种植草坪,虽然是达到了绿地率的指标可整体绿化效果却非常差。使得这个环境里给人不亲切,不自然的感受。
俞孔坚大师曾说过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前每隔2块大理石砖就种一株向日葵,然后把国家大剧院改成室内温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需要一种更加“软”的方式所代替。独自走在依山傍水的星湖校区,天下着蒙蒙细雨,感受着这自然而宁静的环境,突然有感而发“雾雨轻风里,花楹星湖中”。
第三篇:《人性场所》读后感(精选)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浅析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班级:园林(景观设计)3班 姓名:华莹珺 学号:201206194097 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读了《人性场所》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设计开放的公共空间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敬、寄托心灵、富于意义、风景优美的人性场所。
这本书分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我精读了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这一章的内容,感觉获益良多。
这章是从袖珍公园和小型公园的位置和尺度、设计程序、入口、边界、功能区、游戏区、植物配置、地面、场地设施、维护、人员和资金、案例研究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对于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小型公园的选址应使得周围四个街区为半径范围内的使用者可以不用穿越主要街道而步行抵达。我家住在江边,要去最近的一个公园需要穿过一个十字路口,多年来十分的不方便,所以有些老人或者带小孩的家长在晚饭后去散步宁愿选择在江边走也不愿意去附近的那个公园。去年十字路口那里由于车流量大容易拥堵增加了一个地下通道,之后去公园玩的人明显就变多了。
2.没有位于潜在使用者步行范围内的场地比较适合作为有专门用途的公园。我家所在的小区边上的公园里有一个羽毛球场地,在它的边
上还有放置东西的长椅,所以这一块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打羽毛球。它不仅吸引了我们小区的人,还有很多小区里面孩子的同学在放学之后也一起来玩。因为离得家里近,所以父母亲也不担心。
3.如果有可能,小型公园的选址与筹划应与社区交通规划相结合。小型公园因为占地较小,如果在某个花坛深处就不易被发觉。如果设在小区去主干道的附近显眼的地方,使用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4.应考虑如何在满足社区需要的同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小区边上的小型公园一般地形比较平坦,就适宜作为老年人、残疾人、小孩散步或者家长推着童车散步的场所。但是地形不平坦的地方就可以设计为居民晒太阳和野餐的地方。设计公园首先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5.设计师应考虑微气候因素对于各种天气状况下公园利用的作用。无论冬天还是夏天,父母都喜欢坐在舒适的地方看着孩子们玩耍。所以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就适宜孩子们放风筝,在较冷的季节孩子们出来运动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
与其它开放空间相比,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的设计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因为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习惯和不同时间造访公园的使用者。所以要做一个好的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的设计,设计师要扮演帮助人的角色,要给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说明各个设计意图的含义并成为该团体的支持者。
读完这本书,我收益良多,知道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书中也有很多的举例,通过图和文字说明告诉我们该如何设计一个场所能更贴近人群,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这本书多景观设计的启蒙者设计开放空间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浅谈《人性场所》
这本书总共分为8章,前7章都是在介绍不同类型景观的设计介绍,第8章是使用状况的评价。前7章的内容分别是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以及医院户外空间。本文就从城市广场和邻里公园这两个方面着手去分析人性场所的观点。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详实,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研究报告,场地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并为之分析,数据可靠并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本书的俩位作者之所以会在一起编写这本书的前提就是他们一直坚信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使用的重要性。利用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并塑造环境设计并没有被某些设计师及大多数任课教师所接受,但他们强烈的感觉到这必然是正确的途径。老师曾说景观设计的领域是除了室内的部分就是了,一个有人性的场所必然是吸引很多人去的,设计本就是为人服务的,为人设计的场所,满足人的需求,这样的场所是有人性的。
以前我对设计这一门类没有太多直观的感触,就拿家具来说吧,以前觉得家具要么是木头材质的,沙发要么是皮质,更好的可能是布衣沙发,对于家具可能材料的选择比设计更重要。直到我看到宜家里的家具设计后,我更明白设计的重要性,设计是为人服务为人提供便捷,当考虑到人的重要性后,当人们知道你的设计是为他们量身定做后,使用者会感到自豪,因此他们会更青睐你的设计。当然设计的产品也要具备美学的要素,不美观的设计是无法取悦使用者的。也就像他们说的一样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喜好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
城市广场
本书对广场的定义,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接着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综述以及广场的历史说明得出了广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他们还分析了美国的广场的特点,例举了/美国众多典型大城市中广场的特点,尤其是曼哈顿和旧金山的对比。作者还将城市中心区的广场进行分类,街道广场,公司门厅,城市绿洲以及公交集散广场。可能大家对城市绿洲的概念十分模糊其他的都还可能猜到一点,城市绿洲是一类植被占较大比重的广场,请注
意它的范围只限于广场,另外形式上比较像花园或公园,同街道部分隔离。其选址和设计有意识地将自己同城市内部的噪声和活动分隔开。我想这种形式的广场可能与纽约的中央公园不一样,中央公园固然是拥有多的植被,但是它的定义还是公园而不是中央广场。想到如今中国的广场,就拿南京来说吧,有广场俩个字的地方有万达广场,新城市广场,莱迪广场。。的确它们占有较多比重的硬质铺装,不过植被也太少了,河西万达广场除了零星的几棵行道树就是大片空白场地,新城市广场上市硬质铺装地块已基本被私人汽车占领,还公然架起一个小亭子用来收取停车费,我甚至觉得它应该改名叫汽车广场了,此外莱迪广场大家都懂的,纯硬质铺装了,还好有几个绿岛座椅和中间环形台上可以供人休憩不然这个广场的作用就是让人走捷径的步行街了。这本书的作者还提出了设计建议还详细到广场的使用人群和男女比例,最重要的他们还提到了关于微气候的描述,广场的选址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考虑季节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十分重要。太阳充足,气温适中,风速不高这些条件自不必多说,眩光问题是微气候的另一个必须考虑的方面。白色花岗岩会反光,周围建筑物的外墙也有较高的反射率,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到的很少,可能在具体施工的时候很难去把握,太阳高度是不断在变化的,说不准在某个角度与某建筑物产生了夹角投射到广场,广场温度升高。
广场周围建筑空间的功能是决定广场活动的重要因素。零售商店和咖啡馆会把人们吸引进广场。我觉得这一点莱迪广场做的还不错,俩侧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必定会吸引不少人,苏宁电器一楼还有星巴克,但是它并没有全是零售店还有几家商场的出入口被安放在广场出口附近。像这一点河西万达和新城市广场做的还不够,河西万达前面的广场与人行道的过渡太生硬,以致于那一大块的空地是人行道的延申,这个广场利用率不高,可能下午会有少数小朋友学轮滑,偶尔还有什么车展,明星见面会等等之类的花大价钱请来的的秀,广场周围的居民自发来到广场的不多,最硬伤的一点就是没有座凳,我不知道是不是万达老总对万达的定位是商业综合体还是商业,如此一庞然大物与周围环境不是很协调在我看来。很早的时候新城市广场的人气很旺的,近几年来我算是见证了它的兴衰史,如今的受欢迎度没有万达的高了,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可能与商场负责人定期的维修护理与改造有关,大量的汽车的停靠会对路面有损坏造成地面的凹凸不平,并且汽车数量的增多导致到商场购物的人们无法选择一条快速进入商场的捷径给
人们带来了麻烦。
邻里公园
集中分布的邻里公园只是开放空间体系中可供人们消磨休闲时光的各类地点(如娱乐园、购物中心、跳蚤市场、街道集市、州立和区域公园)中的一种,现如今有很少的某种单纯类型的公园。本书中关于不同文化人群对公园的看法和体验,其中提到了华裔,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中国人对公园的喜好可能与具有为运动和野餐而设计的广阔绿色空间的典型美国公园不同,华裔人认为理想的公园是华丽设计的一种美学要素,‘户外公园到处充满色彩缤纷的鲜花、水池、凉亭和茶室,供人静静地享受、观览和自我放松’中国人对公园的印象应该还停留在古代园林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园林的最初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自生自育。囿中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娱乐.”中国公园”也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要比西方久远,因此中国人对园林还是很讲究的,但是中国园林自古就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作为对公众开放和游玩的很少很少,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园林具有限制性、阶级性、私人性的特点。
使用公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公园都在模仿自然,表达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态度,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园林可谓是登峰造极,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步移静换、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而与人的交往的需求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似乎外国人更热衷于到户外公园走走,他们可以在公园闲坐、看书、遛狗、散步等一系列的户外活动,以此作为人际交往的次要场所,因此外国人对于人性似乎有更深刻的了解,近代的中国园林发展的脚步十分缓慢,而西方对公园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还是宏伟的皇家园林似乎不再适合现在的中国人了,中国人口的庞大需要更多的户外空间来满足他们了。
现在的中国的公园发展的虽然蓬勃生辉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就像老师所说,如今在中国,公园大多都是用栏杆围起来或者是收门票的那一类。也许也有
少数是对外开放的。在我看来,从小时候开始公园似乎总是与游乐设施拉扯在一起,以前说去公园玩,意思大概是去玩过山车、蹦蹦车之类的,应该很少有人说去公园花钱买票去看景观欣赏植物的吧,虽然现在有植物园了,但以前是没有的。现如今,我不知道是公园的定义越来越模糊还是它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公园不能简单的定义成一个有着游乐设施的场所了,它应该是一个综合体或者是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同广场、集市、步行街和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一样,必须被视为是同一连续体的一个连续组成部分。例如常州恐龙园就是一个单纯的游乐性公园,苏州的留园就是以人们观赏为目的的公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主题公园,而且它们都是需要收费的。中国公园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这本书其实我还没有读完,只是很浅很浅的拜读了一下,可是这次没有深度的阅读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可以称得上是进入景观园林这门专业的启蒙书。从这本书的题目上看就是以人性的角度出发去阐释怎么去做设计,而不是讲一大堆理论的东西让读者去揣摩分析,这样的话反而会反其道而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去探究,设计也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设计之路依然继续。
第五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读后感 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
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
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
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城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
之地与信任交好的人谈心聊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或学习。在观之我们的大学,就缺少了这种备受宠爱的小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有桃花岛相对安静,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的认知地图调研中,桃花岛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但更全面地考虑,应当时相对封闭但不闭塞,否则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晚上,这点树种也有提到。
书中对于其他公共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是我对各种场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悟。
人性场所------单就书名来看。就不难知道,本书的重点就应该在人的场所。所谓人的场所,就是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能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多富丽。正如邓小平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人与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能留住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都具有享乐的本性,只有符合了人的需求,满足了个人的某种追求才能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而那些被空置、荒废的场地设计显然就没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各种调查也或多或少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书所介绍剖析的均为室外公共场所,其实融汇一下,室内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再一次强调,环境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书中的各种论述也都紧紧围绕着人们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建议。满足活动需求是必要的的前提,赏心悦目是应当满足的重点。现目今,重点更有与前提并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