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游览感悟
2016年游览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
我的爷爷、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都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爷爷还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退伍军人。他们说为了响应党中央“重走长征路”的号召,也为了让我这个共产主义小接班人重复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2016年7月6日,我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开启了今年暑假的红色革命文化之旅。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并不在井冈山上,而是坐落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一共有四层。博物馆的馆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朱德爷爷亲笔题的字,经过讲解员的介绍,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来历:1927年10月,毛泽东主席、朱德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精神”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一进博物馆展厅,我就看见了的一个铜铸雕塑,是一个老式油灯,上面有火苗在闪烁,不用我多说,大家估计都能猜到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几个大字铸在油灯雕塑的底部。雕塑背后的屏幕上一直在播放红色革命资料。博物馆大都采取屏幕播放的方式让大家体验当时场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毛会师”,虽然只是投影,但我觉得这比我以前看过的所有的4D、7D 电影都让人震撼,让人热血沸腾,毛主席和朱德爷爷是在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和敌人严酷封锁才能顺利会师?这个场景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对我来说最熟悉的就是“下山挑粮”了,还记得咱们课文里的那篇课文《朱德的扁担》吗?在博物馆里,我才彻底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敌人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对井冈山实施了严酷的经济封锁,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和朱德爷爷等人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课文《朱德的扁担》就是“下山挑粮”时候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朱德爷爷与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我们在博物馆里见到一根写有“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扁担,讲解员说那就是朱德曾经用过的扁担,可惜没见到那根他亲笔写的“朱德记”的扁担。
博物馆里不仅展出了根据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还有许多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井冈山精神”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九八抗洪”,讲解员说这个场景讲的是1998年咱们中国发生特大洪水,九江城决口,眼看要被洪水吞没,2.4万民人民解放军、武警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奋力堵住决口的场景。虽然没有亲见当时的现场,可我还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次的红色旅行我收获很大,我决心向革命先辈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考察学习心得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组织的安排和工作部署,4月底我赴江西前往我国的革命老区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本次考察,我学习了许多革命历史知识并领悟到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精神,感受颇深。以下是本人的学习心得汇报:
一. 深入领会学习井冈山精神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坚定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拼搏奋斗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中与时俱进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迎接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戒奢戒侈、戒骄戒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葆革命的政治本色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这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井冈山斗争胜利的有力支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时期有战争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有和平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的困难不一定比战争时期的困难小,甚至会更大。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促进自身工作结合起来
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促进工作结合起来,搞好当前的成人教育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目前,成人教育正处于新阶段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困难无时不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发展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结合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高质量办学的目标,制定一套保持教育模式先进性的方案,引导教职工积极工作,不断创新,扩大办学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深化改革,突破 “瓶颈”,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到事事、时时有紧迫感,以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总结
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执政为民的理念?考察中,我们思索着、探寻着,回味着。当年革命为什么?北伐战争的胜利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命运,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能力解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只有起来推翻反动政府,为人民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人孜孜探索,并且贯彻于始终。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再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都始终体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联系自身的实际工作,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教职工和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凝聚起单位教职工和学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
通过本次考察学习,我总结了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决定要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工作中。
第三篇:游览井冈山体会
游览井冈山体会
八百里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多年来一直令我崇敬和向往。这次有幸参加XXX组织的“红色之旅”,去井冈山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头脑中模糊的历史通过一幅幅图片和生动的讲解而变得鲜活,抽象的井冈山精神通过一个个故事和讲座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捉摸。
井冈山崖壁险峻,林木茂密且种类繁多,气候宜人。从踏上井冈山的那一刻起,井冈山特有的红色文化就扑面而来,吃住行无不渗透着井冈山的气息。喝着南瓜汤,尝尝红米饭,体会当年红军的生活。坐在车上,听的是关于井冈山故事的讲解,亦或是从井冈山流传出来的革命歌曲,走在路上,是关于革命遗址的讲解。有的故事和歌曲初听时不以为然,待到参观完了,才深深体会到,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着血肉之躯和正常情感的人,不由由衷地佩服他们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而那些歌曲也不只是好听而已,有些歌曲正是当年红军生活的写照,有的则是当时的群众对红军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和谐军民关系的见证。
去了毛泽东旧居,当年的残墙弹痕累累,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仿佛看到了当时毛泽东投奔王佐的情景。旧居门前树下的“读书石”倒别有一番意境,游人争先恐后在此留影。屋后的一棵红豆杉和一棵柞树,传说随毛泽东的去来而几度盛衰,获得“宝树”的称号。乘车去黄洋界,只见群山苍翠,白云飘渺,汽车驶向云深处。到达时,黄洋界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雪白的云雾缠绕着山峰充填了所有的沟壑,仿佛这世界清纯得只剩下蓝天、空气、白云和被白云托起的黛色山峰,大家被这美景所陶醉。我们游览了哨所、纪念碑、红军挑粮小路等。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扼守湖南酃县、江西宁冈上井冈山的要隘。很多游客都穿着当年红军的军装在这里留影。听完导游黄洋界哨口的介绍后,我的脑中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当年的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接着又参观了红军造币厂。从造假银币到造工字银币,体现了从土匪到分割政权的转变,人民币也即起源于此。
来到井冈山革命展览馆,听导游介绍了关于井冈山斗争时期详细情况。头脑里重现了80年前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看了袁文才和王佐的烈士事迹,心里是有点伤感的,尤其是两位烈士被误杀。直到1983年拨乱反正,袁文才、王佐才被平反,追为烈士。再想想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落草到井冈山,袁文才、王佐打开山门迎接毛主席上山,并帮助工农红军在茅坪建立了医院、后方留守处等,红军才得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心情十分沉重,让我更深刻地感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残酷,也更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于生活在改革开放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幸福生活,铭记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更应该努力工作,才对得起那些无私挥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
眼前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井冈山的斗争已经远去,但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却是一笔不能远去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就凝结在革命烈士的纪念碑上,凝结在那一尊尊雕像中,流淌在那些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中,并洒落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
对于我来说,感悟最深的还是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主动放弃了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大胆提出了“和绿林好汉交朋友”的设想,走上井冈山,成功说服王佐、袁文才,保存并壮大了革命力量,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处于低潮的中国革命找到了复兴的起点。毛泽东深入农村开展调查,掌握农村土地分配状况,开展土地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使革命有了坚强的后盾。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被 “城市包围农村”的教条所束缚,立足中国的实际,成功地探索出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没有拘泥于列宁的党建理论,而是针对当时党内农民成员多,小农思想、机会主义广泛存在的现象,提出思想入党的原则,开展“洗党”活动,使中国共产党更加精干和有力;在处理军队与群众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日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建立紧密的军民关系打下了基础;在黄洋界的战斗中,毛泽东发动群众,就地取材,用竹针、滚石作为武器,在装备、军力都显著弱于敌人的情况下,战胜了敌人,成为以少胜多的一个典范。在被敌人封锁,军队和农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袖引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开放集市贸易,创办红军被服厂、造币厂、修械处、红军医院、熬硝盐等,粉碎了敌人的企图。这些都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精神的生动体现。
正是这种“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引导着共产党和军队战胜了建党、建军、建立红色政权、土地革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个困难,在绝境中闯出新路,在困难中想方设法,闯出了中国革命的新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井冈山精神是一种牺牲、奉献、奋斗的精神,这“牺牲”“奉献”、”奋斗”被赋予了新时代崭新的含义。我们不必再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可以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我们虽然丰衣足食,但扶贫助弱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生活是快乐美满的。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的我们,并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而我们有责任并且必须做好的,则是在自身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奋耕耘,这才是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先烈们的英勇捐躯,这才是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四篇:参观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心得体会
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心得体会
周海燕
2011年3月26日学校组织教职工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我们一行听着导游的讲解,看着记录当时的图片以及一些展现当时的雕塑、文物,感受颇深,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谈一谈:
一、更深地了解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一新。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认真探索民主革命的规律,逐步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工农运动得到大发展,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但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叛变革命的国民党按照蒋介石“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旨意,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地屠戮。中国共产党从中深刻懂得了一定要掌握枪杆子,有一支自己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这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红军的历史新时期。其中,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道路,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决定,1927 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以工农革命军为骨干的五千人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是继续强攻大城市长沙、以卵击石,还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暂时保存自己,另谋远图,成了当时问题的焦点。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敌大我小的实际出发,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边僻的农村转移,取道苹乡,沿罗霄山,向南进攻。自文家市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到9月29日永新村三湾改编,一系列决策和行动表明,这支红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 1
始踏上了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10月27日,部队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开到兰花坪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第一座历史丰碑。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火种靠什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
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在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
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时代的发展仍需要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同志2001年视察井冈山时提出。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江泽民同志2001年视察井冈山时提出。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一个人、一支队伍和一个民族没有远大而坚定理想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 3
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像井冈山军民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如何在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更有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等挑战。迎接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时期有战争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有和平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的困难不一定比战争时期的困难小,甚至会更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制度和体制逐步建立,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就是要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 4
胜利而不懈奋斗。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人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学习井冈山精神,促使个人素养提高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大地。
井冈山一行,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多少先烈为了人生的信仰长眠地下,才有了今天的胜利和成果。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一批共产党人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下,从实际出发,独辟蹊径,使“星星之火”燃遍全国,走向胜利。靠井冈山精神,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到6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第一,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增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澄清头脑中的模糊认识,深刻认识到只有理论上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世界观改造的重大问题,理论水平提高了,看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样会提高。5
只有刻苦学习政治理论,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要立足本职,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身为学校一名老师,要始终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换位思考,用优质的服务让学生满意,让学校领导放心。第三、要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勤奋工作,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讲过:“我就是一块补丁,党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的时代,不懂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过去懂得和学习过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必须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与时俱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昂扬奋发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靠井冈山精神,我们党依靠坚定的信念,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成绩面前不自满,困难面前不退缩,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工作,敬业爱岗,勇于吃苦,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
第五篇:井冈山游览心得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井冈山之行
暑假期间我们来到江西井冈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青山绿水环绕的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承载着中国革命丰富的历史传奇,拥有大量的革命战争遗址,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核心“井冈山精神”。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恢宏凝重的一砖一瓦,春华秋实的一草一木,仍然印证着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不朽功勋。在这里,几乎每一缕阳光都裹挟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片云彩都浸染着一袭古老悠远的悬疑,每一处茅屋都铭刻着一段神奇隽永的传说,每一步脚印都响起一阵悲壮历史的回声,我们凝神静气,肃然起敬,这里的一切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无穷的感动。
俗话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好,山林好。井冈山既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又是一座绿色风水宝库。井冈山向来以“雄、险、秀、幽、奇”展示着它独具特色的魅力。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既然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因而有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观。黄洋界是必
不可少的景点之一。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洋界。这里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千峰翠绿一片海,万斛山泉汇江河”,山高林密,地势极其险要,而且终年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实在是打游击的好去处。
之后当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让我们震撼的是,1929年初因第三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转战赣南红,医院130多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国民党军队将他们全部拖到附近的稻田里,疯狂地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壮烈牺牲。至今80多年过去了,经过艰难查寻,但也只找到了10多位烈士的姓名。
第二天我们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并献了花圈。冈山烈士陵园坐落在高高的山峰上,由纪念碑、雕塑园、纪念堂、碑林四大部分组成。沿着长长的石阶,我们一步步向先烈的忠魂靠近。在纪念堂前,一行人神情肃穆地为红军英烈们敬献了花圈。仰望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近距离解读十九座栩栩如生的井冈山斗争英烈雕像,不由心生出无限的敬意和感叹——井冈山不愧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她孕育了多少革命的种子,才有新中国的诞生和今天的繁荣富强。我们了解到从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时至1930年2月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仅两年零四个多月时间,井冈山就有4.8万多名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能在后来修建的纪念碑刻上名字的仅有15744位烈士,还有3万多名革命先烈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井冈山有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5个自然村落。从上往
下看,每个村都以盆地为底山作壁,酷似井状。井冈翠竹象征了坚强不屈、勇敢乐观的军民,井冈翠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井冈山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井冈山的翠竹,从此成了革命的竹子,从前为革命建功,现在和将来仍然为新中国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井冈山的翠竹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精神,也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茨坪镇,这里海拔820多米,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式山城。高楼林立,古木参天。“天街”,被无数火红的小灯笼和缤纷的彩旗装点得格外秀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依湖而建,既自成一景,又与雄秀的山色相互辉映。让漫步在茨坪街头的人们遥想它当年的地位、想像着当年在井岗人心目中的另类辉煌。特别要提到的是2007年落成的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准确地说应是称作井冈山革命斗争纪念馆。因为充分运用了现代声、光、色多媒体高科技手段,造价据说上亿元。记我身临其境地领略了反围剿战役以少胜多的惨烈战斗场面,逼真形象地表现了1927年10月——1930年2月这一阶段井冈山历史画卷,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也会更对今天的和平幸福时光更加珍惜。里面的内容确实很多,我总是忘记时间从指间划过,从历史的回忆惊醒才想到下一个画面。踏着茨坪
这方土就仿佛被一种神圣的氛围包裹着、围绕着。踩着树缝里洒下的金色阳光,又仿佛回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硝烟岁月。
走进井冈,走进红色,让我们经受了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既可以寻觅革命的足迹,又可以领略山川的美景。井冈山孕育了激励后人、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就在我们步出烈士陵园驻足回望时,一批又一批干部、解放军、学生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正怀着十分虔敬的心情来到这儿聆听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解说,重温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据导游讲,近年来每年约有3000多万干部群众到井冈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把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
井冈一盏灯,中华当自明。井冈山是星火燎原的地方,革命的起点就在这里。很多革命烈士的忠骨都埋在井冈山,它是革命的圣地,是我们永远敬仰的地方。“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踏上这块热土,无限眷恋地爱上这个具有“红色摇篮”、“天下第一山”之称的革命根据地;离开了这块热土,仍刻骨铭心地向往着这块热土。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取得胜利。井冈山人民就是秉承着这种精神,一次次地创造着发展奇迹。井冈山赋予了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也塑造了井冈山。如今,井冈山革命圣地的渊源,鼓励着家乡的人们发扬当年的红军精神,把经济的星星之火,燎原在祖国山河的日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