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9-05-12 12: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济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24字,既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又有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同时也涵盖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看似宏大遥远,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宣传好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智慧人生是每个人一生非常重要的经历,是必修课,关系到人的平安吉祥,关系到人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这课“必须补”,教育系统必须首当其冲。

“我们开展智慧人生教育,就是要开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潜能。”智慧的内涵、智慧人生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要开展智慧人生教育、如何契入智慧人生等内容,提出全体学员,特别是老师要把传统文化学习和美德教育融入学校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传播教育的同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学习践行弟子规、新八德等传统文化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找好着力点。广州在这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挖掘身边素材,拉近民众距离。每个城市都在不断上演各种好人好事,如为了抢救病孩而“全城吃面”;为筹集公益资金而开展马拉松比赛;为救落水青年而英勇牺牲„„“广州好人榜”也不断涌现感人至深的人物,在媒体宣传中,身边的好人被广为传颂,民众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利用好身边素材的宝贵资源,通过宣传身边人物,发扬正能量,让民众更好地感知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与时俱进,活跃宣传形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宣传不仅要有内涵,更要有视觉冲击力,才能“攻下”年轻群体。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近日正式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读本《爸爸,去这儿吧!——爸爸与娃娃的中国梦》,首次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来表述较为严肃的主题,受到青少年儿童的欢迎。革新宣传形式,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最后,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感知核心价值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宣传核心价值观,还要让民众多走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在身体力行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青年团干走进青年文明号体验活动”让青年们走进12家青年文明号企业单位,即是一例;不少单位开始践行群众路线,走出办公室,走入草根百姓,收获另一番人生体验,亦是一个良好开端。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长路漫漫,任重道远,找好着力点,方能事半功倍。

2015/5/8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历史新高度,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战略思想。

一、深刻理解总书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待文化,社会上总有一些片面认识,以为就是吹拉弹唱、阳春白雪,是花钱的繁荣或热闹。学习总书记讲话,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又有新的收获与撞击。对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都有了新看法,特别是对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的作用,有了新理解。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兴,则民族强。文化是标志,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等。总书记把文化上升到精神基因,基因承载的是遗传,释放的是性状和作用。文化该如何服务强省,是安徽文化系统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把两对关系阐述到一个新高度。两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与中国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念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理想的实现。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中华文化是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了。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既要抓传承弘扬,又要抓挖掘光大。

二、努力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齐鲁路径”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依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强省总目标,做好讲清、挖掘、阐发、宣传文章,彰显文化优势,形成齐鲁影响。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固元气、展特色,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第一,坚持两个认同,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现阶段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包括在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中,需要紧紧围绕老百姓和党委政府这两个认同。百姓认同才有生命力,就会星火燎原、铺天盖地;党委政府认同才有推动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在两个认同的前提下,来统筹谋划。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当前需要在项目、融合、公共文化升级上寻求新突破。经济工作项目化,文化工作同样需要项目化。长期以来,文化部门项目意识比较弱,项目数量少、影响小,存在项目编制难、落地难、实施难等现象。我们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强化项目意识,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化、文化建设工程化。重点在文物、遗产、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围绕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编制项目,建立项目库,形成抓手。通过上下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编成教材,制成节目,变成博物馆、文化馆的展陈展示,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使文物、遗产真正做到首先是讲清楚,其次是活起来,进而是传出去。国家今年成立了艺术基金,为我们管理、资助、扶持与引导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新平台、新渠道。融合上,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与旅游、与经济、与金融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嫁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贡献率。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推进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我们还要真正开门办文化,走出文化系统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圈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释放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提升上,去年的农民文化乐园试点、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等,这些都对本省公共文化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考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为抓手,深化试点示范,探索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的规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版。第三,坚持特色发展,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上下功夫。文化强省的指引,竞相发展的推动,给各地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的空间更大,作为更多。一是文化部门主动参与。主要是在积淀的文化中去“找”,提供建设素材。山东省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就是要善于在这些文化积淀中去寻找,去挖掘,当好建设者。还要保护好全省的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馆藏文物,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去“搜”,提供建设内容。我们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独特优势。在与部门合作中去“推”,服务建设对象。考虑明年省、市、县三级都要与住建、规划等部门对接合作,就文化如何融入建设、融入建筑深入开展合作,全面提高服务,解决文化被忽略的问题。二是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当中主要防止一个忽略、增强一种责任、抓住一批重点。防止一个忽略,就是图快、急于求成,而忽略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建筑。增加一种责任,就是城市的文化责任。抓住一批重点,三馆建设是必修课,更要围绕公益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等,抓好一批街头景观小品、文化街区、文化公园等。第四,坚持夯实基础,在保障发展上下功夫。一是做好“三个纳入”。政府真正把文化工作摆上位置,关键体现在“三个纳入”上,将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等重大专题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纳入财政总体预算,一些牵动性强的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形成硬约束,硬支撑。我们必须争取党委政府更多的支持。二是抓好人才队伍。好的规划、好的目标都需要人来落实、推动。在艺术生产上,不仅要面向文化系统内,还将着眼文化系统外,建立人才库,并建立配套的政策和机制,用人用智;在文化产业上,主要是通过编制项目,推进招商,引人引资,引才引智;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上,重点是着眼本土,充实力量,搞活机制,吸引能人、热心人、志愿者参与当地文化活动。同时,强化基层队伍培训,创新方式,实用管用,形成一支留得住、唱得响、舞得起的“土专家”,真正建立起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人才支撑。

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书记说过:“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给养,价值体系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民本”思想之源;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倡导德行天下;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倡导诚信待人„„像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潜移默化的铸造了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然而现如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墨守成规。继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厚古薄今,更不是以传统文化为本位,而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显得尤为紧迫。特别是面对如今的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冲击,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防线显得有些脆弱。我们作为华夏子孙,不应盲目崇拜异国文化,应更加注重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宣传弘扬,树立对中华自有文化的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渊源和基础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离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和继承发展,所谓提高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文化仍将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腾飞的重要思想保障。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但最终是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实现多样统一。在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软实力竞争时代,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容易被别的国家认同和接受,更能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

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标志。更确切地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即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全民阅读文化经典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要把这件事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我们不仅要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1、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高扬其普适性价值,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朗的当今,在提升软实力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的思想资源,也要注意弘扬推介那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它的仁爱诚信,积极进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以诚为本”“天人合一”等优秀成份和合理因素,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养料。它与时变化思想里面所包含的求真务实精神,它的自强不息思想里面所包含的开拓创新精神,它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科学发展观念,它的以诚为本思想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诚信原则,它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思想中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精神,都能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交融中产生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生命,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弘扬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弥补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病,解决西方文明面临的困境,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要想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就要坚决清除掉传统文化和头脑里面不合乎时代发展要求与人性本质的东西,顺应潮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2、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已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创造和催生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品格。因为继承,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充足的文化养料,有厚实的底蕴,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因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充满新鲜的血液,永远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进取的活力,永远具有生命力创造力,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我们要有全局意识,要有世界眼光,来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3、加强文化交流是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也是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要借鉴国外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启示: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借文化产品同国外民间组织打交道传播中国文化。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构建良好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的需要,是联合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一直延续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旗帜,在地球的东方生生不息永远飘扬。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美称,唯独中国持续不断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华儿女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和荣耀。到底是什么原因和魅力让世人向往和尊崇?有人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有人说是华夏先祖创造的方块字,记录了先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更有人说是正是这独特的文字和文化符号,在财富的物质载体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不断的创造和创新中传承和发展,让华夏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

既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如何从传统文化的灵魂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自觉的肩负起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已经成为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把传统文化和传统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之中,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指导和引领现代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中华传统价值观彰显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活力,成为我们发展和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滋润和统领现代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灵魂。

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而在这些智慧和经验中,最实际最管用的就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其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道德的建立和“仁义礼智信”的约束。

黄石公《素书》首章就讲:“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这里讲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德即是获得,仁即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义则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礼则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这五条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相传桥下三拾履的故事,就是黄老先生经过几次刻意的考验张良后,才慎重地把《素书》传给了他。后来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和自己一起带进棺材。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才从而使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仅一千三百三十字,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从素书的内容看,他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理家的首要,提出了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都要尊尚这五种德行。老子的《道德经》,通过对道经和德经的精辟阐述,让道德成为奠基华夏文化的根,成为中华儿女向往的精神高地和终极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总结先人成果的基础上,倡导和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观。从此,这个价值观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了几千年,也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

仁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义是爱人、推己及人。意思是由自己的所欲所恶推测他人的所欲所恶,打破人己之间的隔阂、使人己之情相通,进而做到推己及人、爱人如己;通过帮助他人立志成就自己的志向,帮助他人成功实现自己的成功。有这种仁爱之心,人们就可以勇往直前,不畏一切艰难困苦,即所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仁人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的正直之士,而不是花言巧语、口是心非之徒,“巧言令色,鲜矣仁”。

义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威仪、适宜、公平、正义等。《说文解字》中称:“义,己之威仪也。”段氏注曰:“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可见义的本义是合情、合理、合法。义是人们获取财富和名望的基本价值准则,所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以仁为标准,合乎仁则为义,否则就是不义;义以仁为目标,目的在于践行仁。仁是内心之安宅,义是所由之正路。仁发端于“恻隐之心”,由“恻隐”而生“羞恶”,产生道德感,这就是义。

礼是人们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秩序与规则。儒家认为礼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礼记·曲礼》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立国的根本,所谓“礼,国之干也”;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所谓“礼,人之干也。”礼不仅体现为外在的礼仪,更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服膺于礼,依礼的要求行事。礼的内在精神为仁,所谓“内仁外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礼,就可以“礼达而分定”,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会出现“礼不行则上下昏”,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之了。

智的本义是明智理智、明辨是非。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与仁的关系密切,是实现仁的重要前提和途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礼仪,都离不开智,而这一切又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所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儒家将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并明确了它们对人生的意义和功用,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是个人认识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守仁遵礼重义,前提在于对仁、礼、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正所谓“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信的本义是讲信用、诚实不欺。儒家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主忠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将诚信当作为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信也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仁的重要外在表现,儒家认为“敬事而信”是贤者应有的美德。儒家还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得到当政者的重用,所谓“信则人任焉”。

三、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赋予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重任。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上,寻求正确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引导。而这种理论支持和精神引导就贮藏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科学扬弃,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使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和光大,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而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然,“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比,有着较大的历史局限性。“仁义礼智信” 的价值观,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形成一个伦理至上的等级社会。例如,仁的本义是爱人,但儒家强调爱有等差,把仁建立在“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基础上,维护的是封建宗法制度。义是符合仁的思想道德准则,但它也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名分,注重义而轻视利。礼更带有鲜明的封建宗法等级特征,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同的群体适用不同的礼,严格防范越礼行事,这样就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智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士大夫们的专利,而且是先天存在、不可改变的,所谓“唯上知与下愚为不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信的一个基本含义,也是站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场上,以对君主效忠为信,以遵从封建礼教为信。所有这些都是与当今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

科学理性的继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精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魅力,并能够为现代社会服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的复杂性、选择的多样性和对价值追求的多元性,面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撞击,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全体国人必须的选择。因此,弘扬和创新就成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当下,就是要把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传统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在具体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今天我们提倡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承认人的价值,增强人的自我意识,保障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在发展战略上,应更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倡导人们进行换位思考,关爱他人、扶持困难群体,体现仁爱之心。提倡义,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应依法公正的行使各项权力,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应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忠诚国家,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热心帮助他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倡礼,就是要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文明礼仪。针对不同场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始终保持谦让恭敬之心,遵守各种礼节礼仪,促进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智,就是崇尚知识、追求真理。通过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住立场、稳得住心神。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更要用自己的智慧,正确的判断对与错、是与非,辨别真伪,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良风气,做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提倡信,就是要忠于职责、诚实守信。就政府而言,要在执政的过程中,坚持诚信立国,做到取信于民,努力兑现对群众的承诺,不断提高公信力;对个体而言,应做到真诚待人、言而有信,做一名尊法守纪、诚实守信、信誉良好的现代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便是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从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从先秦以来贯穿始终的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协调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彰往察来的历史精神、崇尚统一的国家观念、追求大同的崇高理想、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等价值追求,都是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至今还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范畴,是我们培育和弘扬当代核心价值的文化底蕴。

从文化发展动力和创新精神的角度看,生生不息的精神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传统。从孟子到董仲舒乃至明清诸多思想家,正统儒家都肯定汤武革命,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革命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巨大作用。当代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本身便是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实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诚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在整体上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选择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尽管绝非民主思想,但却又与现代民主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文明,在中国古代便有明确的论说。《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明,在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相通,尽管并非完全同等。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望。

诚信,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相连。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经过我们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的阐释,就可在当今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友善,那更是优秀中国最为基本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患难相扶,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一家、民胞物与(天下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事万物都是我的亲密伙伴)等,都是友善的体现,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简而言之,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我们不能背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提升职场四项基本能力

随着我们大学生涯的接近尾声,一部分同学就要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然后进入职场。进入职场后,我们不再与老师,同学相处,而是和领导和同事打交道。很多职场新人会对此感到不适应和迷茫,因此强调围绕“伸手能干、提笔能写、张口能讲、与人能和”的四项职场基本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引导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而且注重提高职场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伸手能干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职场一员,面对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如果暂时没有办法,那么一定要有解决问题的预案,如请示领导,请求同事帮忙。伸手能干通俗的讲就是:

1、天天琢磨为企业公司挣钱;

2、尽一切所能维护公司企业的利益;

3、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4、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在努力为你的企业争取利益的基础上,忠于你的企业。自动自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培养发现“活儿”的眼光;养成主动与主动做一些“分外”事的习惯;增强行动力,做行动的巨人,从小事做起;想到别人前面,做到别人前面;高标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适当的奖励或惩罚自己。一个员工固然需要精明能干,但再有能力的员工,不以公司利益为重,仍然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员工。公私分明是每个员工必须遵守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每个员工在工作时间不要做私事。上班时间做私事不但会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可能会影响到同事的情绪和工作。一个永恒不变的事实是:职位的升迁,薪水的提高,是建立在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更专注之上的。自动自发、效率注重、责任感。提笔能写就是写报告能力。现在的职场,不同于以前,除了扎实工作之外,还有能够写得出成果报告。在所有进入社会工作阶段的职业人,如果要让我说出一个最有效的能力,我可能首推“超强的撰写能力”,注意是最有效而不是最重要,之所以说它有效,是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和周围一些朋友的经验总结。有这么一个规律,无论是在官场还是企业,凡是被称为“笔杆子”的人都是相当被欣赏、容易得到提拔的对象。思维强:意味着撰写者必须拥有强化的思维能力,很迅速的对于撰写的主题有明晰的理解,进行快速的解构、组合,提出自己的见解,既有普通的视角,也要有独特的观点。资料多:专门建立一个文件夹,凡是见到与你工作相关、行业相关,有参考价值的文档,就拷贝粘贴到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积累的多了,随手可以拿出一些珍珠玛瑙,这就是知识管理的萌芽。组织快:目录整列完毕之后,要进行快速的语言文字组织撰写,要想写的快,必须占据足够的信息资源,平时注意积累各种素材,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找到,进行大篇幅的组织和框架复制。重点亮:超强的撰写者尤其要注意亮点的体现,有完整的框架但没有亮点,就缺少画龙点睛的部分,重点的选择一般是选择诉求点,也就是你的强化你的目标感觉,达成目的,其次是选择实现过程的创新手段,容易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张口能讲就是把话说好、说的出色,学会掌握一些技巧。使自己放松,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不放过每一个细小问题。沟通时一门艺术,学会倾听:沟通最重要的不是察言观色,也不是善变的口才,而是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客户的真正意图。善用赞扬:赞扬他人的本领我们一般都会,但如何在销售过程中,因地适宜的系统运用,是需不断练习,总结的。开口之前打好腹稿:你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你将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你准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时又该怎么说,这些问题都是在你开口之前应该想好的。沟通基本原则:看着对方交流、说话要有变化、结合姿态语言和面带笑容。无意中的法则:在说服他人的时候,如果被对方察觉你正试图改变他的态度,他对你将产生很多的怀疑,从而给说服带来障碍。相反,如果对方确认你是在无意的传播某种信息,他就会认为这种信息没有说服的意图,出于自然,他就会容易接受这种信息。与人能和:俗话说职场如战场,虽然夸张了点,但是事实也却是如此。不管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充斥其中。如何做好公司里面的人际交往,对于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广的人,待人处事总是游刃有余,总会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各种场面。人际关系面窄,朋友就少,遇到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掣肘误事常有之。所以,在职场中,能正确做到与人相处十分必要。诚心待人,将心比心: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人,形形色色,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习惯等各不相同。相处中难免出现不愉快,磕磕碰碰。每当此时,换个角度,以诚心待人,将心比心,找共同的话题多交流。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过人之处,改变不了别人和环境,试着改变自己。不嫉妒他人,不多疑别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工作中,大家都在一起工作,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职场处处充满竞争,你的一言一行也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人多嘴杂,不定哪天你的话就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谦虚谨慎、不拘一格:在公司中为人处事尽量谦虚谨慎,不要一味的锋芒毕露,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人多嘴杂,易遭人嫉。平时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多向领导、前辈学习,交流。当然,不能老是一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样子,这样领导也不见得喜欢。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事就应该有魄力。凡事留三分余地:给人面子才善交际。凡事说话留三分余地,不要一句话把对方顶到南墙。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好面子的,爱面子的,这没有错,很多事也是在面子下办成的。给对方面子,留三分余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第三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四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倒地老人该不该扶,能不能扶,敢不敢扶?扶与不扶的纠结,背后是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问题,是道德品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倒地老人扶与不扶问题,折射出我们在取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等巨大进步的同时,是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优秀传统美德的不断流失。

一、“破四旧”运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殇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极左”思想和“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引导下,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其中以“破四旧”运动最为典型。这场本来基于中共意识形态正确的思想文化上的破旧立新运动,却被当时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由红卫兵简单化为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一系列物化形态的的破坏行动。

运动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取消剪指甲、美容、洁齿,停止销售具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色彩的化妆品、仿古工艺品、花发卡等商品,砸毁文物,烧戏装、道具,抓人、揪斗、抄家,从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到三千里之外与老挝比邻的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无一幸免。

“破四旧”运动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场空前灾难,中华民族现代史上的国殇。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虽有糟粕,但不乏精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坏运动,使中国人几千来的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遭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毁灭性打击,几近礼崩乐溃,但当时人们高度的政治信仰,社会仍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

二、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重“破”不重“立”的思想,使我们始终未摆脱对传统文化批判有余、传承不足的境地,加之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公民“三观”扭曲,情感淡化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说,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生观是理想问题,价值观是追求问题,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更加务实 开放,价值取向更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在接受科学、民主、文明等进步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同时,部分人却丢掉了我们优良传统美德,亲情冷漠、民族感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悖逆、庸俗思想也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一同上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史上不乏爱国壮举和忠心报国的志士仁人。上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时,中华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晦;历史上,屈原被逐,仍心系祖国安危,苏武牧羊,饥寒交迫也不失汉节,文天祥被俘,仍高唱爱国歌曲《正气歌》等等,这些爱国品格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无不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而今,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民族责任意识弱化、民族传统文化观念淡化、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热衷于洋节、洋文化,对本民族认同感下降。经济利益促使部分人丧心病狂,目无法纪,国家观念、社会责任淡化。

“孝亲敬老”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孝敬父母是比天还要大的事。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故有“百事孝为先”。而今,在一些人看来“香九龄,能温席”是傻,晋人王祥“卧冰求鲤”是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成了儿时的童谣,装潢门面的 墙纸。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友弟恭离有的人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为一己之私,抛弃亲情,背信友情。

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美德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二是市场经济下,人们趋利避害;三是社会群体失衡,嫉贤妒能的心理;四是工业城镇化,隔断了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结果是我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越来越迷茫,物理距离越来越近,情感距离越来越远,认识世界越来越深,价值观越来越滥。

2.官员官德缺失,“四风”盛行

公民要讲公德,官员要讲官德。公正廉洁、克己奉公、以民为本等为官之德,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夏朝,国君就要求官员要“不逊声色,不殖货利”、“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儒家要求统治阶级实行“仁政”,以德行之,以德服人,身先垂范。在对官员的标准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要求。西周《周礼〃天官》记载,一个合格的官吏,必须遵循“六廉”,秦代提出“五善”、“五失”,明代官员提出 “居官七要”。虽然不同时代为官之德取法不一,但其遵循的“循礼行法,廉洁自律”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勤政和廉政,对今天的为官者同样适用。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学习读本》中,要求公务员要做到“八要”:信念要坚、用权要慎、干事要真、作风要实、胸怀要宽、生活要俭、律己要严、责任要担。与传统为官之德相比,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要求为官者“忠诚、为民、尽职、廉洁、品端”。

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官员手中的权力也来越大,部分官员见利忘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抛之脑后,利用手中的权利,极尽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盛行。究其原因,一是权力缺乏制度的约束;二是部分官员“官德”出了问题,信仰缺失,遵旨意识不强;三是受现代文化,特别是庸俗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勤政廉洁为民的思想意识淡化。

3.商业信义失调,唯利是图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经商之道,“仁”、“义”、“信”。大商之才沙闻英说:“为商者,非以聚财富家为目的,而已经世济民为己任,此所谓,奉义也;必以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为准则,诚信克己,不欺不诈,此所谓,信义也;富裕后并非耽于个人享乐,而是为富尚仁,乐善好施,达则兼济天下,此所谓,行义也。”其要义就是经商者,要乐善好施、取财有道、诚信克己、不欺不诈。

现在,一些经商者,大到商业集团,小到市井摊贩,规避法律、投机钻营、价格欺诈、虚假广告、掺杂使假、坑蒙拐卖、短斤少两、造假制假贩假比比皆是。他们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那还有一点“仁”、“义”、“信”。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道德品质低劣,二是法制建设滞后,三是商业运营环境问题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根本上是经商者商业道德问题,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顾利益,不顾信义。

文明是历史的不断扬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的不断完善,不能割断历史。目前,之所以出现种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其根源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不足。总书记说:“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 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的重要论断,这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指明了方向,又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我们要建设什么、宣传什么、弘扬什么给出了明确全面的回答,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次,保护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结合时代不断创新。其三,加强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其四,树立颂扬道德楷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最后,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经过近现代的一波三折,又面临当前多元思 想意识文化的冲击,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其作为一项永久性工程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4)。

2.[2]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3.[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第五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遗产工作者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 文物局局长 陈美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历史新高度,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战略思想。

一、深刻理解习总书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待文化,社会上总有一些片面认识,以为就是吹拉弹唱、阳春白雪,是花钱的繁荣或热闹。学习总书记讲话,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又有新的收获与撞击。对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都有了新看法,特别是对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的作用,有了新理解。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兴,则民族强。文化是标志,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等。总书记把文化上升到精神基因,基因承载的是遗传,释放的是性状和作用。文化该如何服务强县,是普安县文化系统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把两对关系阐述到一个新高度。两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与中国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念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理想的实现。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中华文化是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了。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既要抓传承弘扬,又要抓挖掘光大。

二、努力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安路径” 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依托普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强县总目标,做好讲清、挖掘、阐发、宣传文章,彰显文化优势,形成普安影响。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固元气、展特色,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一)坚持两个认同,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现阶段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包括在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中,需要紧紧围绕老百姓和党委政府这两个认同。百姓认同才有生命力,就会星火燎原、铺天盖地;党委政府认同才有推动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在两个认同的前提下,来统筹谋划。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当前需要在项目、融合上寻求新突破。

经济工作项目化,文化工作同样需要项目化。长期以来,文化部门项目意识比较弱,项目数量少、影响小,存在项目编制难、落地难、实施难等现象。我们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强化项目意识,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化、文化建设工程化。重点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围绕普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编制项目,建立项目库,形成抓手。通过上下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编成教材,制成节目,变成博物馆、文化馆的展陈展示,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使文物、遗产真正做到首先是讲清楚,其次是活起来,进而是传出去。普安有三处国保,非物质有一个国家级名录,7个省级名录,涉及国家级、省级层面的项目;上面是有保护和传承经费高,主要看我们的项目经费文本如何做好做扎实,争取上面的经费。

融合上,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与旅游、与经济、与金融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嫁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贡献率。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推进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我们还要真正开门办文化,走出文化系统自娱自乐的圈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释放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

(三)坚持特色发展,城镇文化与城镇建设的结合上下功 夫。文化强县的指引,竞相发展的推动,给各地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的空间更大,作为更多。比如:县级文保单位文笔塔,县房产公司就在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绿化美化周边环境,新建观景台等。

一是文化部门主动参与。主要是在积淀的文化中去“找”,提供建设素材。普安县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就是要善于在这些文化积淀中去寻找,去挖掘,当好建设者。还要保护好全县的国保单位、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寨。在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去“搜”,提供建设内容。我们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处,省级非遗项目名录7处,州级名录8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200人,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与部门合作中去“推”,服务建设对象。就文化如何融入建设、融入建筑深入开展合作,全面提高服务,解决文化被忽略的问题,须与住建、规划等部门对接合作。二是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当中主要防止一个忽略、增强一种责任、抓住一批重点。防止一个忽略,就是图快、急于求成,而忽略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建筑。增加一种责任,就是城市的文化责任。抓住一批重点,二馆建设是必修课,更要围绕公益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等,抓好一批街头景观、文化街区、文化公园等。第四,坚持夯实基础,在保障发展上下功夫。一是做好“三个纳入”。政府真正把文化工作摆上位置,关键体现在“三个纳入”上,将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等重大专题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纳入财政总体预算,一些牵动性强的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形成硬约束,硬支撑。我们必须争取党委政府更多的支持。二是抓好人才队伍。好的规划、好的目标都需要人来落实、推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不仅要面向文化系统内,还将着眼文化系统外,建立人才库,并建立配套的政策和机制,用人用智;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主要是通过编制项目,推进招商,引人引资,引才引智;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上,重点是着眼本土,充实力量,搞活机制,吸引能人、热心人、志愿者参与当地文化活动。同时,强化基层队伍培训,创新方式,实用管用,形成一支留得住、唱得响、文字功底过硬的“土专家”,真正建立起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县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人才支撑。

下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