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生门》有感
观纪录片《生门》有感
人们说所有的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在《生门》中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母爱得伟大,更会让你直接去触摸这个社会粗糙的皮肤,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我们学到的除了疼爱妈妈,还应该学会去思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去探究我们如何自处以及如何相处。
孙子在《孙子兵法》里面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生门》,你的感受也会一样的“生者,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一部撼动人心的纪录片,对于还在为生存挣扎的人而言,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生活艰辛,生存不易。80多张病床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从焦灼等待到幸福释然,有悲从中来的哭泣,到有如天籁的婴儿第一声啼哭,每七天这里的病床就轮换一遍,新的离奇故事,新的人间悲喜,每周都轮回着。纪录片中由很多具有代表性得人物,例如遭遇血崩,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却执意保留的产妇夏锦菊。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还有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胎、重症糖尿病,预估5万多的手术费,没有医保,随时会大出血,只有借来的5千元的产妇陈小凤,面对经济压力,丈夫无奈只能痛苦,最后是大伯哥回老家跑了几十家才借到5万块。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李家福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的主任,也是大家公认的医术高湛的天使医生,一般各大医院处理不了的病患都会找到他。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高湛的医术,还有他面对困境时的竭尽全力和果断坚持,以及他始终不骄不躁的心态。在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休息的时候,他说32号,别人都被他逗笑,哪有32号。可是他就是不抱怨,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化解。这可以说是医生的标杆了,心中一定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啊。其实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这个社会推崇的,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追求专业上的精进,还能秉持住医生难得的大爱。
生门是生命之门也是生活之门,生育为新生儿打开了这扇大门。在生活的泥沼中踏步,只愿越来越好、无怨无悔。希望男性同胞们能好好感受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代价,好好陪伴愿意为他生儿育女的妻子。希望女性同胞们能好好感受生而为人的可贵和美好,不要把自己麻木地看成生育工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活着的权利。更多的爱自己,生命瞬间可逝,做出牺牲之前深思值不值得。就像《生门》中所说:“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生而无憾,足矣!
第二篇:观罗生门有感
《罗生门》叙事手法探析
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中,情节追述的一明一暗线索,真真假假画面的结合,才是该部影片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首先,一场大雨把三个看似没有任何瓜葛的路人困在了罗生门的破庙里。樵夫的多次哀叹引发了路人三的好奇心。于是,在行动元的互动中,把一桩谋杀案的前后经过及谜团展示出来。根据谋杀案的三个主人公的各自描述,把一桩谋杀案的所谓真相摆在世人面前。随着情节的发展,樵夫最终把他看到的事实摆出。和尚长叹,他心中的的真善美何在?影片结尾处,意味深长。整部电影就是由同一故事的四个不同情节组成,它们并不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是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从而把影片中一直讨论的人性问题,最终集中在一个被丢弃的婴儿身上,孩子才是真善美的化身,更是人们的希望。
该影片以黑白色为主调,虽然受时代和条件限制,但仍与主题完美搭配。采用倒叙和插叙结合的方式,用三个路人的问题为影片的线索,设置层层悬念,将同一个故事的四个不同情节展开了。越来越多真和假的混杂,正适合观众的阅读心理,越来越使观众销魂,不断引发众人对人性真善美的思考。谋杀案中的三个主角,不同的行动元,无论受害者,还是谋杀者,都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用自己最虚伪的面目说出他们心中的事实。谋杀者,为了显示自己的魄力和勇气,更为了向世人展示他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谎说自己因为一阵风迷了美色,故起杀心。接而又因为那名女子挑逗,才向
女子丈夫下最终的毒手。而受害女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贞和夺回自己的尊严,说是因为丈夫冰冷的眼神伤透了自己的心,由于伤心过度,在迷乱中把匕首插在了丈夫身上。而被谋杀掉的丈夫,以鬼魂附体的形式,为了给自己伸冤,同时找回作为男人的尊严和冷酷,把责任完全推到妻子和强盗身上。而最后,樵夫为了抚平自己的良心,终而说出了在衙门不敢吐露的真相。樵夫阵阵的哀叹,再次激起观众的思考。从上述分析中,从不同角色描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表面故事的深层意义:人世间的真真假假,人性的丑陋,甚至人世间人情的冷漠及那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极端观念。从僧侣和樵夫痛苦的表情中,我们看出了像他们一样的善良的人们对现实和社会风气的怀疑,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幸福的渴望。
在四个回忆者的描述中,始终都有这样一组鲜明的对照:那名美丽女子的狂笑和嚎啕大哭,这与她恬静时的温柔形成了一个巨大反差。我可以这么理解:在那样一个年代,如此看重贞洁的女子遭受了这样的侮辱,悲痛至极。同时,丈夫的软弱无能,使得她失望到了极点。而最后,丈夫对自己的那种轻蔑和侮辱,使得自己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在整个事件中,一直那么温柔恬静的她才会露出如此狰狞的哭相。行动元与角色的二重性,使该女子在影片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在我看来,她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不是她的美丽脱俗,而是她在故事发生时夸张的动作和恍恍惚惚真真假假的语言以及对丈夫及强盗的影响,乃至直接地对整个故事的作用。她狂笑,她笑那时的自己是多么愚蠢。她如此深爱和尊重的丈夫,在关键时刻
竟然会如此薄情;她狂笑,两个男人在需要她的时候,都会露出最温柔和最男人的一面。而在最后,却因为怯懦,都成了懦夫。这种对人性落差的极端失望,造成了她的狂悲狂喜。不是她的错,是人性的弱点导致她失常变态。也真是这种失常,带给观众对女子又怜又恨的复杂感情。
该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于将倒叙插叙都很好地服务于影片中以小见大的运用。以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案件来做起点,从这个小事情中抽象出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问题。在层层矛盾的设置下,终而将矛盾激化,将观众迷失在真与假的悬念中,顺着导演的一个一个片段的穿插,观众疑惑越来越大,思考也越来越多,通过符合观众的口味和阅读心理的方式,将观众引上导演引领的轨道。在影片的案件中,也包含了一个小小的行动逻辑,女子的美貌和一阵风,给案件提供了可能性,接而,强盗通过欺骗和武力威胁手段,犯罪行动开始进行。终而强暴了美丽女子,达到了目的。这段案件的扑朔迷离,也给影片的发展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影片中,有一个真善美的虔诚教徒—和尚。他所不能接受的就是为什么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能如此泯灭人性,变地这么丑陋。在影片的结尾,一个婴儿的出现,不仅给了和尚对世界仍是美好的信心,更给了观众无比大的信念。
路人三的悲观和自私,最终像泡沫一样,在雨中消失。樵夫在片中的几次转变,是给我们的一次次甘露的滋润。为了家庭和孩子,他胆小怕事,不敢在公堂上把自己看见的所有事情说出来。但是良心的谴责,一次次让他不安心。最后看见路人三抢孩子的和服时,勇敢地和他争执。看着和尚抱着孩子,不忍心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孤儿。虽然他已有了六个孩子,但是他还是冒着巨大的压力,把婴儿带了回去。这一幕,感动千万人。这一角色的塑造,也是随着纯洁婴儿一起,留在了观众心中。
可以说,这部叙事影片,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灵魂深处的正义与邪恶,思考我们人类的真实与虚伪,更值得思考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故事中各种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使得主题尤为鲜明,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世界终究是由真善美组成的,不和谐因素总会被打败的,它的短暂存在只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文法汉语09—3
陆艳玲
2011.9.19
第三篇:以自在门观七十二变—观电影罗生门有感
以自在门观七十二变
—观《罗生门》有感
东方电影界的大师—黑泽明的电影是不可磨灭的经典。《菊与刀》是代表,而《罗生门》更是在特殊的叙事模式中将故事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叙事艺术高度。叙事是通过外部事件的描绘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是用话语来虚构世界。这个用话语重构的世界,有自己的逻辑,虽然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比现实本身更可能在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影片借风雨交加的“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从强盗、武士之妻、武士、樵夫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个凶杀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观者的视角和人物是平行的,没有走上帝视角,而是通过人物本身各自的叙述来道出故事的发生过程。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众多人性。这就是《罗生门》最为引人入胜的第三人称视点。
第三人称视点即叙述者是用他者的口吻叙述故事的,接受者只知道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内心的活动在影片中不被叙述。这种变化视点出发者的做法也许是跟现实最近的一种叙述方式,因为世界事实上是由一个“我”和无数“他”构成的。让人忍不住探究:”真相究竟如何?“多重叙事中哪个才是真实的发生了。导演把太阳光线当做电影语言运用,既有流动跳跃之美,又透视心理活动,还传递纵欲快感。一开始,罗生门前暴雨倾盆,阴云密布,影多光少,形成罪恶感和压抑感。而审问中,法庭供述曝光过度,光多影少,明显夸饰失真。每个人喃喃自语。而关于事件的叙述时,林中案发现场光影斑驳,幽暗神秘,镜头摇移。强盗的说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归,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贞女烈妇,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则通过灵媒自称壮烈的切腹。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可我们唯一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是:武士和他的新婚妻子真砂骑马乘穿过森林时,遭到强盗多襄丸的袭击,冲突的结果是武士丧命,他的妻子被奸污。而其中的细节却各有说词。
强盗起歹心在先,得手之后,以为自己已经得到女人了。而让女人记忆最深的却是丈夫的眼神让她绝望。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武士只觉得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他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每个人有自己的内心动机:武士憎恨妻子,是因为受到强盗强暴其妻子的强烈刺激,从而把内心痛苦投射为无辜女人的“罪恶”,这是怯懦胆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顽固的男人常会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识地编谎说事,分析起来,故事里总会有一两个事实的基点。武士说他死在匕首下,应该是事实,因为他临死知道刺进胸口的是匕首,心理并不需要在这种地方说谎。女人其实未逃走,而是极度恐惧地旁观战斗。她看到匕尖对准丈夫时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这场战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断绳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责自罪,认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这女人的心理需要实在很可怜。
一切文学表象都执着于主观真实而非客观真实。那阵凉爽的风,不仅吹开了美女的面纱,更吹开了邪念和万劫不复的罗生门。人心的根本缺陷,在于这缺陷几乎不可克服。那途中突然出现的神秘的风,撩动着人心,心口不一怕是通病吧,一旦学会,再难戒掉。所以审问中现出众生百态,就算讲述者本身也逃不了,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弥补。
在罗生门下,樵夫向行脚僧和打杂的承认自己是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在他的描述中,强盗奸污真砂后要真砂做自己的妻子,真砂则要求两人决斗,二人觉得不值得为这样的女人搏命,真砂便以激烈言辞刺激二人,终于二人厮杀在了一处,而武士死在了刀下。而打杂的则认为樵夫为了掩盖短刀的不明去向而编造了某些情节。
到最后,影片的结尾出却忽意料的转折。三个人为事情的结局而慨叹人心叵测,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打杂的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打杂的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士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打杂的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雨停了,在夕阳的余晖中,行脚僧目送着樵夫抱着孩子渐渐走远……
电影的本身含义在于:人性本“无”,善恶乃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门自在,关键在于人心看到了什么。电影是完整的,又仍然是开放的,同样没有尽头。
第四篇:观《郑义门》有感
重孝守义
——————
观《郑义门》有感
“言之再三,尔宜深戒”。以崇尚清廉的家规治家的郑义门,称“江南第一家”。一部为《郑义门》上演着家规里的经典故事。
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时称义门郑氏,故“郑义门”。影片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郑氏人物形象,也讲述了许多家规里的经典故事。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影响。孝的高洁,义的醇美,自打从那户郑姓人家飘然而出,便从未离开过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县那幽远的小镇里口耳相传……
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宗祠的有序堂上,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这时,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诵毕训诫,众人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会揖而退。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苍茫历史。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郑义门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而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心仍在那个淳朴自然的地方徜徉......
第五篇:观《郑义门》有感
观《郑义门》有感
按照市纪委要求,XXX公司要求员工观看廉洁动漫片《郑义门》,并做观后感。公司干部、员工积极响应,分别在3月7日晚央视综合频道18:40档、少儿频道20:00档、军事农业频道20:35档观看《郑义门》并提交观后感。
《郑义门》讲诉了‚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的‚家风‛和‚规矩‛,通过郑氏家族合居340余年,‚廉俭孝义‛的郑氏家风流程900余年的事迹,教育观众‚以俭素是绳是准‛、‚既仕,须奉公勤政‛等做人、入仕的行为准则。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回顾‚郑义门‛的历史,最醒目的是《郑氏规范》。《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宪法‛。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同时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以赃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173人入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郑氏为官子孙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一丝半毫的污迹。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郑家人在史上从无不良记录。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郑氏规范》问世后不久,郑氏家族便步入了鼎盛时期。而如今,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推荐‚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还列出了《郑氏规范》中警示子孙‚莫伸手‛的家规,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以此倡导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方面也要守规矩。‚反腐、‘纠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中纪委屡倡家风、家规,主要目的都是‚正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反腐一直是多管齐下:打虎拍蝇、营造不敢腐的氛围;加强制度建设,打造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机制;‘纠风’,扭转社会风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量贪腐官员的案例,特别是‘身边人’腐败案例表明,其贪腐或是受到了家庭、家族的影响,或是将家庭、家族作为敛财的工具,为亲属经商提供便利、让亲友代为收钱等。因此,营造优良的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规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良好的家风,江南第一家的家规,可以隔时空地给我们提供一个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