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学课堂心得体会
助学课堂心得体会
2017年7月6号有幸参加了局里组织的培训,印象最深刻的是仲广群校长的”助学课堂“讲座。如何重建我们的课堂?仲广群校长说要从三个公理出发:
公理一: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1:“以学定教”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2:精致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亲自的实践。
3:教学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公理二: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1:兴趣与好奇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2: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登上快车道。
3: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的基础。
公理三:学习不应只是知识的累加,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1:我们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警惕状态” 的课堂氛围。2:只有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学生的灵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能绽放。3:为了学生的“进”,教师要尽可能地“退”。
仲广群校长还给我们介绍了“一探二学三生疑”的自主探究策略。
1、“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贯穿预习的始终。
2、“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
3、“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通过“助学单”的引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第二篇:《助学课堂》学习体会
学习“助学课堂”的体会
数学二组
王利新
4月15日听了郭丽娜老师的“助学课堂”示范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深的感到,要使课堂更有效,就要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怎样做到以上几点?这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结合郭老师讲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课前参与是学好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课前参与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需要课上注意,才能做到认真思考,仔细听讲,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才能产生出更多更好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由于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对知识的内涵,还是模糊的,还不太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做好指导。
四、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计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又对优生有了新的提升。练习的设计要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服务。以前自己在课堂上总是没时间安排学生完成作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通过这次学习觉得这样教学时间反而充足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引导方法上不够恰当。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要求不严格,没有培养出学生课前自学的良好习惯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中要结合课堂的生成结果,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评价机制。这样学生才能结合教师的引导顺势思维,从而达到课堂气氛的活跃。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样的活动经常进行有助于教学课堂效果的提高。
第三篇:《助学课堂》学习体会
学习“助学课堂”的体会
高新区第五小学 王婷
3月15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领导的组织下我校一行十人来到第六小学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助学课堂”示范课,并聆听了仲老师丰富多彩的报告。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深深的感到,要使课堂更有效,就要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怎样做到以上几点?这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结合老师们讲得示范课,我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课前参与是学好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课前参与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需要课上注意,才能做到认真思考,仔细听讲,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才能产生出更多更好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由于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对知识的内涵,还是模糊的,还不太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做好指导。
四、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计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又对优生有了新的提升。练习的设计要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服务。以前自己在课堂上总是没时间安排学生完成作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引导方法上不够恰当。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要求不严格,没有培养出学生课前自学的良好习惯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中要结合课堂的生成结果,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评价机制。这样学生才能结合教师的引导顺势思维,从而达到课堂气氛的活跃。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样的活动经常进行有助于教学课堂效果的提高。
第四篇:《助学课堂》讲稿
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很多,几位老师都讲的非常好,介绍了很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由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室的仲广群,仲老师提出的数学“助学课堂”。
“助学课堂”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通过“助学单”的引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种植了生长的基因。
“助学课堂”是倡导先学后教的。将“先学”活动移至课前,提倡让学生先自学,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自学指导策略。
一“探”,是避免把自学等同于看书的简单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
二“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
三“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助学课堂”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它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小侦探,像侦探那样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小老师,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理解阐述给大家听;小记者,像记者那样学会对不明的问题刨根问底;小辩手,像辩论手那样敢于与不同的意见争个高下。它还在优化学生的动力系统上做足文章:助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助方法,让学生会学、活学;助行为,让学生善学、勤学。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
我认为“助学课堂”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五篇:“助学课堂”培训反思
听“助学课堂”有感
4月11日上午有幸听了一节全国特级教师仲广群老师的讲座,感触颇深。近年来,课程改革深入课堂,各种教学模式蜂拥而至,另人目不暇接,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有了一种无从下手的窘况。仿佛一个人面对宝山却无从下手的茫然无措。而今天仲老师的“助学课堂”深入浅出分析了当前状况下,教育或者说小学数学教育的症结所在。仲老师主要从三方面讲解了“助学课堂”的意蕴。
1、我们心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
2、当前数学课堂的困境。
3、如何重建我们的课堂。
仲老师在讲座中讲到,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短短三句话言简意赅的道出了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课堂。
我们教师总是固执的认为,学习,尤其是学生学习更多的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强制的管教。然而我们都忘记了这样一件事,学生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属,他是一个独立个体。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忽略其本身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教师的努力转化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不过是事倍功半。而只有我们认识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势利导才能达到事半而功半的效果。
学习教育学时对一句话印象很深,学习不仅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之中,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事情。一直以来的理解在于成人世界。我们如果不想被这个世界所淘汰,那必然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今天仲老师提到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醍醐灌顶。学校学习不仅教授知识,更多的是人格教育或者说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我们教会学生的也不仅仅只有知识,还有如何学习,思维逻辑的形成等等。如果学生现在不学会自己学习,那么又怎样在迈出学校校门之时接收新的文化、新的知识呢?
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我认为这一点更是对上述两点的补充。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没有完美的学生更没有完美的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也完成了对自我的锤炼与完善。而且这样的一个过程是自发的,我们教师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善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我们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