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一: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我是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并希望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共同解决长久以来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变“漫游语文世界”为“走近孔子”,目标直指《论语》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动准备阶段,以公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集体和个人增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组织过程有点疲沓,小组代表人数偏多,有部分资料重复的现象未加以调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其次,活动的分组缺乏科学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组,事实证明,这样分组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交流汇报中,有小组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活动成果的生成方式单一。在活动课结束时,为了巩固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语和名言积累题,此外,建议各小组把活动的内容办成手抄报。但我在指导的时候,太过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形式。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二: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03字)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听课的有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学校语文教研室人员以及各村小语文教师。本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奶奶的白发》。孩子们见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都表现得比平时积极听话许多,上课的时候也很遵守纪律。
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先自我反思了一次,我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有不少问题,晚上放学后评课各位语文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总结了一下,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以班级留守儿童和奶奶的合照来做引子,很贴近生活,但是,导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不能一目了然的引入课题。
第二,在朗读的时候,我应该加入再读课文部分,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多次朗读。
第三,在一类生字、二类生字教学方面,应该以一类生字为主,而不是先拼读二类生字,二类生字若在组词以及读课文的时候带上可能会更好。
第四,在生字书写方面,应该图文并茂,而不是传统式的一笔两笔笔顺教学,这样孩子们感兴趣的同时更加乐于接受,愿意去学。
总之,这节课是我成为特岗教师以来的第二次公开课,较第一次有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谢谢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三: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之——形式与实质>>(850字)
四月九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按学校的提法叫“帮扶课”、“包装课”——本人自未敢苟同。跟上期的公开课一样,我的公开课听课老师算多的,不仅组内人员到齐,而且组外也有不少人。他们想知道,一个青年教师——一个失败的青年教师如何上课,他们想知道,一个失败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所提高。然而,历史的悲剧在重演——这又是一节遗憾的课,其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本人的专业水平所局限,意料之外,没想到一节公开课竟上得如此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堂有“价值”的课——一堂让领导和教师都值得深思的课。在这里,领导与教师(我)都重形式而轻实质。
就领导而言,这是一堂失败的“帮扶课”,应当深思。什么样的课称之为“帮扶课”?课前不指导的课叫“帮扶课”?还是课后不评价的课叫“帮扶课”?课前不指导似乎也无可厚非(我们已经习惯),而课后不评价,这是否有些欠妥?是因为顾我的面子?是因为我代语文组出了丑?还是因为根本不屑评价这堂课?顾面子?大可不必!我作为教师,对他人的批评指正还是能够接受的——且是乐于接受;代语文组出丑?没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失败的语文教师怎能代表语文组?不屑评课?„„不论什么原因,领导就得站在领导的高度,对教师的课堂应当具体详尽,毫无保留地予以批评指正,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否则“帮扶”就是空谈,便是形式。
就教师(我)而言,这是一堂失败的“包装课”。我误解了“包装”的含义,我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形式——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了实质——对文本的研读和对课堂的设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图片、下载音频、剪辑视频,而对于文本的研读、课堂的设计只是草草完事。课件不错(自我感觉),如果这是一堂纯粹的课件演示课的话,但毕竟这是一堂语文课,其缺乏语文的“文味”,对语文课堂的驾驭实在是有欠高明,且由于音频、视频的长时间播放,占用了教学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未能完成,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言而喻——没有结果!
课依旧在上!作业照常在改!进步了吗?我迷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四:语文公开课 教学反思>>(1388字)学校的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我选择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莲文化的魅力”,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一直没有正儿八经的上过规范的活动课,也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借鉴。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嘛,不就是几个环节罢了。导入,讲解,提问,板书,作业等几个环节都有了,加上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还得看教师如何把握,“度”把握得好,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度”的艺术怎样把握呢?笔者谈谈几点看法:导入新课要有亮度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引征一些古典史籍、名人轶事等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当用的。但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切忌旁征博引、故弄玄虚,教师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学生却摸不着头脑、充耳不闻,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把教师的旁征博引却当催眠曲,这样对牛弹琴,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内容、结构的亮度,要让学生能通过亮度,一下子明白教师将他们带向何方。讲解课文要有力度
一些教师认为,讲解课文,只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讲解或让学生分析,教师偶尔点拨就可以了。其实,讲解课文应抓住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教师点拨的力度适中才妥。那种过深、过浅的讲解都是不可取的。文章的分析讲解不能是蜻蜓点水,也不能大刀阔斧的讲座式。这样,在学生的情绪上就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或产生畏难情绪,在知识的接受上可能出现不知或难知。课堂活跃要有适度
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法,力求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这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师却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就越好,有时活跃得让学生忘记了是上课,这样的活跃算好吗?其实,课堂活跃的目的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教师只能是把学生引导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轻松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种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而哗众取宠的做法是不妥的,学生就会只乐不学;为此,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要适度,要适可而止,学生才会又乐又学。提问学生要有活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问要灵活多变,问题也要有针对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提问题时还要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不能只提某些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这样,就调动不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毫无目的的遍地开花,更不能毫无目标的随便抓兵点将,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冷场或陷入困境,导致教学难以继续。板书设计要有精度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只注重板书的条理性、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只顾将那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而不分主次地板书一整板,结果使学生用笔写不及,用心记不住,到头还是等于零。于是,教师必须注重板书设计的精度,板书设计要精确、简要,让学生透过精简的板书就能抓住课文的主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业布置要有妙度
作业布置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那种过浅、过深、过多、过少的作业设计都不利于学生掌握接受新知,巩固旧知。因此,作业布置要精妙,要紧扣内容,科学地、创新地、区别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做到难易适度,题量适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得以复习巩固,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两全其美吗?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好比操纵杆,如何操纵,得看自己怎么把握,只有“度”把握得好,才能顺利驶向彼岸,愿我们都把握好这“度”,做一个永不落伍的船夫吧!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五:语文公开课反思>>(1009字)
周四下午,刚进办公室就有同事大声恭贺:倪老师恭喜你中奖了!于是乎我发现,我非常荣幸的领到了周五第一节课的公开课任务。无奈的是本周的教学计划已经完成,原本周五是安排一节习题讲解的,显然原计划是行不通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临时新上一节新课,于是就选中了文言文:《治水必躬亲》。
连夜备课,设计课件,即兴教授,总算妥善。庆幸之余,却发现有感慨万千。
前一阶段,听了一些指导教学的讲座,也借教学大赛的契机听了一些优质课:或是理论或是实践,都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训练张力的问题。颇受启发,坚定了自己在课前预设中精作推敲,引领学生“去深海探珠”的信念。如果把语文素养视为珍珠,送珠、卖珠固然都不行,让学生沉浸于语文学习的海洋,自由、畅快甚至艰辛地遨游、采撷,只在浅滩恐怕也是难得大乐趣的,因为浅滩不会有好珠。
如何尽量减少学生呛水的可能,又能使学生探骊得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上,我自以为能引领学生深海探珠的一个大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编者所加标题的看法。
学生要对课文标题作出评价就必须全身心地潜入文本,读懂读通这篇文言文的每一个字句的基础上,要学会概括。而一经概括,学生就会发现:课文第一段,论述的是治水必躬亲的原因。课文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论证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廉洁„„所以,就全文来看,编者所加的标题“治水必躬亲”至少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作为反映主旨的一种标题,却不能涵盖全文要旨。
但是,治水必躬亲,毕竟是全文两段共同的论述对象;而治水必廉洁之类,仅在第二段中论及。所以,就全文来看,编者所加的标题“治水必躬亲”又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编者所加的这个标题到底好不好呢?学生又会有哪些自撰的标题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问题,它给学生打开了一片蕴藏着奇珍异宝的海域。
重要的不是求取一致:用“治水必躬亲”(教材编者所拟),还是用“躬亲廉洁治水成”(我上课时拟,学生张成指出标题过长,不好)?用“治水当如海中介”(学生孙宜灏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且仿“生子当如孙仲谋”,很有传统文化气息),还是用“举之道”(学生周依潮和陈思依讨论后拟,优点:不拘泥于治水;缺点:与课文联系不够密切)?
重要的在于学生学会去理清句与句、段与段、文章与标题的关系,这是语文的素养;更在于学生学会去反思文本、质疑大家,这是治学的素养。
我愿意做这样的老师:带学生去深海探珠!
第二篇: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篇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在教法、学法、重点难点突破、多媒体等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整节课听下来,总感觉课堂形式虽然活跃,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却在弱化,语文的教学手段虽然丰富,语文课程的核心内涵却在萎缩。为何会给人这种感觉呢?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
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 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公开课是先进课堂理念和教学的展示,不是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更不是教师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情况,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巧妙引导学生,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精彩的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守望的原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海门市海南中学(22治理发愣功0)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xxxx年去过北京,对天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花在课前。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生字词,并初步感受到课文描绘的美景。
对策: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曾去过云雾变幻无常、令人飘飘欲仙的庐山,到过充满阳光的拉萨,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又将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寨沟。
板书课题,并指导读好课题,学写“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沟的'美景
1、你想去浏览九寨沟,去感受九寨沟的美景吗?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图片,看一看,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浏览,同桌交流观看图片的感受。时间5分钟)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可以讲感受、也可以提问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出示生字词,检查效果。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四、调查兴趣,自主选择
1、再读课文,说说你想先去哪里玩一玩?
2、引导学生再读读重点段。
五、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词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① 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在这节课想重点介绍的所有问题。接着,再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生字词,将课文读流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此环节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
② 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种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整体概括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
④ 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设计小小发明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 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但是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是流于形式。同时,我也认识到,当课堂时间变为35分钟时,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一年级教学反思。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品读课文,读中识字、朗读指导,体味文本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力图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我就利用猜图片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关四季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奠定基础。课堂上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乐意读书的`习惯,教学反思《一年级教学反思》。
二、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读要选好时机,恰到好处。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因此在学生读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四季图片,让学生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点表达出来。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比如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尖尖”、“圆圆”、“弯弯”“一挺”等,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季节的不同。我还利用头饰让学生表演背诵,加深学生对四季的了解。我又做了范读,还加上了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有了。
三、联系生活,重视积累运用。新课标强调:“要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说一说四季中,除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本课教学结束了,回想起来,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识字还不够实,对学生全面关注不够。上课的时候,我不善于引导学生,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差,鼓励、评价的语言较少。当课堂上出现“唱读”、“念读”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去纠正、去指导,只顾教案而忘了学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金子》这篇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挖金、种花和其他淘金者与彼得的烘托与对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结合文章特点,以“探究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品读重点词句,鼓励深入探究阅读,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在与课文主人公一起“寻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引导探究阅读,形式多样
探究阅读重在引导孩子们自主地进行阅读,重在孩子们自己的感悟品味。本节课,我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批注阅读、自由读、想象读、对比读、齐读、创设情境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孩子们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二、渗透学习方法,循循善诱
关注中年级的学段特点,设置梯度,引导孩子们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刚开始上课时,先复习词语,再让孩子们选择词语填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板书引导孩子们观察,总结概括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级重在段的学习,怎样学习段?我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从段中画出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再创设情境想象,品味、感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并坚持不懈”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等关键词,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理解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从而悟出彼得身上具备勤劳的品质。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引导学生抓住“听说、无意、蜂拥而至、一无所获”等词语理解传说的不可靠及淘金者的盲目,就显得轻松,容易许多。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也为后文体会彼得若有所悟,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埋下伏笔。
接下来,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淘金无果,彼得又是怎么想到去种花的呢?我让学生用心读4-5自然段,划出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词和句。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若有所悟”探讨彼得由什么悟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彼得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来种花。悟到种花能获得财富。从而悟出彼得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注重语言运用,拓展积累
本文没有特殊的句式可以训练学习运用,但却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的优美画面;“全部精力”又包含着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画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彼得由成功还会想到什么?我紧扣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虽然孩子们的语言是青涩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中有的说:太阳刚刚升起,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彼得已经开始为花儿们除草了;有的说:夜幕降临时,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彼得还在田里给花儿松土施肥。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彼得大汗淋漓还在给花儿浇水;还有的说风雨中,彼得冒着大雨给花儿搭建雨棚。此处,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灵感,也使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得善于观察思考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我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百花盛开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对于文章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随着对彼得获得成功原因的探寻,利用文章内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体会彼得所说真金的含义,并依此来畅谈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怎样去实现梦想,从而加深对“真金”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励志名言,丰富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发现,每堂课中都有一些未曾预设到的内容,这样的磨课不仅让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让我较深刻地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哪些棘手的难题,以生为本,提前预设,如何回应孩子们的每一次精彩的发言,孩子们冷场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教学艺术,需要教者慢慢学习探索。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主阵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艺术,真正的展示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设的回答,引导的不够,造成一种试图直接告知答案的感觉。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记清楚,但是我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在阻止学生往不对的地方回答,但同时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今后我要努力提高教学机智,在挖掘教材上下大功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完成了第一次公开课。课后,几位老师耐心的对我,对这节课做出了点评。其中,他们都提到了我对课堂细节的关注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致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对此,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易走神的学习阶段。他们给予课堂的关注只有十分钟。而教师如何把握这宝贵的`十分钟,接着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这剩余的三十分钟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应该放下老师‘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老师讲的投入时,发现学生或者说话,或者手放在抽屉里翻东西,或者东张西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小小的暗示,比如走到学生旁边咳嗽,或者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这时孩子自然‘心领神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课堂里。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 “ 多用情,少用气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这样既能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又不会破坏课堂气氛。
关注细节,再者就是要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譬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漏的时候,老师不要着急评价这个学生的答案,或者重新抽另一个学生回答,这样会打击这个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想到这里也许就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难点,应该对这个知识点再次进行讲解,巩固,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以获取正确的答案。
关注细节,就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只是单一的让他们自己读,跟老师读或者一起读,这样几次过后,他们便会对课堂产生乏味,孩子们的声音也不再洪亮,节奏也不够整齐。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采取其他朗读的方式,比如男女生对比读,老师来评一评谁读得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比如抢读,看谁读得快又好。比如加上动作读、开火车读,既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
关注细节,就应该把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d’和‘eng’相拼时,孩子们很容易就想到‘电灯’这个词。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咱们教室里的电灯在哪里。孩子们肯定马上就会七嘴八舌说起来,可能还会用手指着“在那里!在那里!”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某个知识,从生活中去获取某个知识,也许比老师重复讲三,四次这个知识来的更轻松,更容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状况,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从课堂细节去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与朝气。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尝试从理念上转变,评价一堂语文课,不是看老师自己是否出色,而是看同学动起来了没有,动得怎么样,动得好不好。教学中国的寻找和确定要从同学动身,要考虑到同学的实际需求。
同学课前提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启发了我,也协助我更加理解了课文。同学提问当然有不到位的情况,偏激的也不少,甚至错误的也有。但至少可以让我知道同学的`兴奋点在哪里,他们认为的难点又在哪里。
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要能解决同学最困惑的即可。
我不是事先准备好框架,而是充沛吃透课文后,上课随同学情况而定。而原先的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环节可以略去。
先研究,再带领同学一起在课堂上研究。教师的研究要先于同学的研究,深于同学的研究。
课堂上要放开,让同学放开讲,同学很多时候能成为你的老师。让同学大胆讲,就有可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刘春梅主任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历时近七周的校内公开课于11月1日结束,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反思小结如下。
此次公开课整体上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一种思想,即这节课我要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导课,又怎样拓展等等,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轻松温馨,人文气息浓郁。板书整洁简明又不乏新颖,如赵厚老师设计的“心心相印”板书。导课新颖,且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如王永丽老师的“粽子谜语”导课,冀辩丽老师的节日习俗导课。情景教学让人身临其境,如徐艳玲老师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分角色朗读读出了人情冷暖,如赵厚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长子次子三女儿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法灵活,教学形式丰富。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赵厚老师的课堂辩论会,冀辩丽老师的几大教学板块“你会读吗”、“你会填吗”、“你会说吗”,宋春晓老师的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作用范式,穆清丽老师的拓展链接“成功=+()+()”并举例论证等形式,很好的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幻灯片设计太多,应该控制在15张以内,甚至更少。幻灯片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当教案来用。很多教学环节,并不是非得用幻灯片才能很好地展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幻灯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要为了“幻灯”而“幻灯”。
2、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表现为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板块之间缺少衔接过渡,有教学目标却不向学生明确目标也不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走到哪是哪。
3、贪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说,其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说到底,是目标定性问题。只考虑教师因素——想讲什么、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因素。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其实,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把“大容量、快节奏、教学内容丰富”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点,应该是一个误区。
4、教学思想认识偏差。总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事实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哪些体验等等。
5、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读通——阅读读透(理解)——阅读读悟(体验)——阅读质疑(发现)”层面,强调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个明白,而是要学会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要仅仅为了阅读理解感悟而教,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作。
6、教学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亲和力。表现为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运用,口头禅、不完整问句多;一调到底,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激励性评价语言少,或表扬肯定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
7、讲多练少,学生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没保证;字词处理花时多,——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嘛。
8、忽略题目作用,缺乏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不就是文章的中心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三问::“是什么?(文本内容)——为什么?(写作的目的和方法)——怎么样(有何感悟?如何运用?)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丰子恺先生漫画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了一篇他笔下的文学作品《白鹅》,学生钦佩先生的艺术。此文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预习,以便能更好地在课上理解和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
上课开始的课堂导入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先出示了一个老字“鹅”,考查学生读课文的细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展开描写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连接了第一段的内容,还为我们引出了:鹅的高傲是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能很快地体会、理解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时,他们能够体会出白鹅的叫声,不仅声音大,很凶,而且还很严肃,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的意思了,从白鹅叫声的特点中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在我们进一步地学习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自己分析出: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鹅很忠诚;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句子看出鹅对陌生人敢于厉声呵斥,非常地勇敢和尽职,本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作者表面写鹅很高傲,叫声很大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勇敢和尽职,要告诉学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课文,要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白鹅,赞扬它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第三篇: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马过河(小学语文二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班额小,学生语文基础较扎实,学习兴趣浓厚,阅读说话能力也较强,乐学、善学,老师很喜爱。
3.教学内容分析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4.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2.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6.教学课时
三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上一课学了《坐井观天》,同学们很喜欢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匹:是三声,不要读成“p ”或“p ”
如:读二声,注意和方言区别。
突:读一声,不要读“t ”。
然:读“r n”,不要读成“y n”。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三、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五、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一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吃惊地问”,不是一般地问,“吃惊”,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三、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四、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五、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匹:共4画,笔顺是:
事:共8画,笔顺是:
然:共12画,笔顺是:
“愿、半、袋、挡、如、道”等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麦:上下结构,上边是青字头,下边是折文“夂”,不要写成反文“攵”。
突:上边是穴字头,下边是大字加一点“犬”,不要写丢最后一点。
2、练习写字。
(1)每个字写三遍。
(2)自己对照范字,评一评,自己哪个字写得好,还有什么不足。
(3)组内相互评议,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加点。
(4)在评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再练写生字。
六、重新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合作完成下列一项任务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2、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3、编课本剧表演《小马过河》。其他同学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
4、想象,小马过了河,在回答的中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它会说些什么?其他同学评一评想象得怎么样。
5、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教材及,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我校学习马牧池课改经验后于本周举行了公开示范课。我于本周二讲了一节公开课。现就这节课的一些情况进行反思总结。
我讲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的第1课时。这是钱仲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教学设计的思路:首先让学生理解才老王在生活中的不幸,即生活境遇的“苦”。第二,让学生理解老王的“善”,从而理解本文的`主题: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爱回报爱的。在上课前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指导,让学生以学案为指导学习的纲要做好了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主要是通过小黑析板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对学一块的学习做得还是比较扎实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也很积极,和老师的配合也非常好。由于我自己没有很的掌握时间,所以在处理这个环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长算是成功的。不过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学生在全作学习班的过程中任务目标不够明确。
二、小组之间缺小竞争。
三、学生的展示力度还不够,老师讲的还是有点多。
四、在课堂中教师没有激励机制。
五、讲课过程中过于随便,出现了一些方言。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以改正。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法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刘春梅主任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学校的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我选择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莲文化的魅力”,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一直没有正儿八经的上过规范的活动课,也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借鉴。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嘛,不就是几个环节罢了。导入,讲解,提问,板书,作业等几个环节都有了,加上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还得看教师如何把握,“度”把握得好,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度”的艺术怎样把握呢?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1导入新课要有亮度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引征一些古典史籍、名人轶事等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当用的。但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切忌旁征博引、故弄玄虚,教师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学生却摸不着头脑、充耳不闻,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把教师的旁征博引却当催眠曲,这样对牛弹琴,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内容、结构的亮度,要让学生能通过亮度,一下子明白教师将他们带向何方。
2讲解课文要有力度
一些教师认为,讲解课文,只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讲解或让学生分析,教师偶尔点拨就可以了。其实,讲解课文应抓住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教师点拨的力度适中才妥。那种过深、过浅的讲解都是不可取的。文章的分析讲解不能是蜻蜓点水,也不能大刀阔斧的讲座式。这样,在学生的情绪上就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或产生畏难情绪,在知识的接受上可能出现不知或难知。
3课堂活跃要有适度
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法,力求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这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师却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就越好,有时活跃得让学生忘记了是上课,这样的活跃算好吗?其实,课堂活跃的目的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教师只能是把学生引导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轻松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种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而哗众取宠的做法是不妥的,学生就会只乐不学;为此,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要适度,要适可而止,学生才会又乐又学。
4提问学生要有活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问要灵活多变,问题也要有针对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提问题时还要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不能只提某些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这样,就调动不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毫无目的的遍地开花,更不能毫无目标的随便抓兵点将,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冷场或陷入困境,导致教学难以继续。
5板书设计要有精度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只注重板书的条理性、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只顾将那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而不分主次地板书一整板,结果使学生用笔写不及,用心记不住,到头还是等于零。于是,教师必须注重板书设计的精度,板书设计要精确、简要,让学生透过精简的板书就能抓住课文的主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6作业布置要有妙度
作业布置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那种过浅、过深、过多、过少的作业设计都不利于学生掌握接受新知,巩固旧知。因此,作业布置要精妙,要紧扣内容,科学地、创新地、区别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做到难易适度,题量适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得以复习巩固,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两全其美吗?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好比操纵杆,如何操纵,得看自己怎么把握,只有“度”把握得好,才能顺利驶向彼岸,愿我们都把握好这“度”,做一个永不落伍的船夫吧!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历时近七周的校内公开课于11月1日结束,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反思小结如下。
此次公开课整体上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一种思想,即这节课我要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导课,又怎样拓展等等,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轻松温馨,人文气息浓郁。板书整洁简明又不乏新颖,如赵厚老师设计的“心心相印”板书。导课新颖,且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如王永丽老师的“粽子谜语”导课,冀辩丽老师的节日习俗导课。情景教学让人身临其境,如徐艳玲老师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分角色朗读读出了人情冷暖,如赵厚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长子次子三女儿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法灵活,教学形式丰富。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赵厚老师的课堂辩论会,冀辩丽老师的几大教学板块“你会读吗”、“你会填吗”、“你会说吗”,宋春晓老师的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作用范式,穆清丽老师的拓展链接“成功=+()+()”并举例论证等形式,很好的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幻灯片设计太多,应该控制在15张以内,甚至更少。幻灯片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当教案来用。很多教学环节,并不是非得用幻灯片才能很好地展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幻灯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要为了“幻灯”而“幻灯”。
2、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表现为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板块之间缺少衔接过渡,有教学目标却不向学生明确目标也不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走到哪是哪。
3、贪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说,其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说到底,是目标定性问题。只考虑教师因素——想讲什么、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因素。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其实,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把“大容量、快节奏、教学内容丰富”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点,应该是一个误区。
4、教学思想认识偏差。总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事实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哪些体验等等。
5、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读通——阅读读透(理解)——阅读读悟(体验)——阅读质疑(发现)”层面,强调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个明白,而是要学会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要仅仅为了阅读理解感悟而教,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作。
6、教学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亲和力。表现为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运用,口头禅、不完整问句多;一调到底,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激励性评价语言少,或表扬肯定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
7、讲多练少,学生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没保证;字词处理花时多,——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嘛。
8、忽略题目作用,缺乏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不就是文章的中心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三问::“是什么?(文本内容)——为什么?(写作的目的和方法)——怎么样(有何感悟?如何运用?)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这节公开课,我是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并希望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共同解决长久以来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变“漫游语文世界”为“走近孔子”,目标直指《论语》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动准备阶段,以公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集体和个人增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组织过程有点疲沓,小组代表人数偏多,有部分资料重复的现象未加以调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其次,活动的分组缺乏科学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组,事实证明,这样分组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交流汇报中,有小组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活动成果的生成方式单一。在活动课结束时,为了巩固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语和名言积累题,此外,建议各小组把活动的内容办成手抄报。但我在指导的时候,太过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形式。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dtnl》已经结束,在这堂课上,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看情景图认识新的拼音——学习情景歌记住形状——学习写法——进行拼读训练——复习总结。在这四个环节中,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看完图之后,让学生跟我学习,字母的发音,尽量做到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音情况,采用了教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多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强化拼音的读。
接着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编一个儿歌记住字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今后的说话和写作有了一定的帮助。但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能全面关怀到全体学生的编写儿歌情况,并统一了一定的答案,不利于孩子个个性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听取别人的建议,开阔学生的思维。
第三的环节,进行写得训练,首先我进行了范写,让学生观察,我先写了什么,又在写了什么呢?让学生总结出书写的顺序,然后跟我一起竖空。接着让学生观察它在拼音格中的位置,进行描红,在这期间,我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养成训练,但是仅仅口头上提醒,并没有走入到学生中去,进行巡视。今后的教学,我将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练习中,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更加了解学生。
第四个环节,是进行拼读的训练。再拼读过程中,让学生把拼出的音节组词,造句,本想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选择的音节没有组词的空间,过于依赖教参的提示,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说话方式,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造句,应以说一句话的形式让学生练习。
最后是复习小结,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了一个复习巩固,了解声母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朋友,使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学习过了拼音,因此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老师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要想上好一节低年级语文课,首先就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其次教师的精神面貌也影响着学生,比如教师的眼神,语言,手势等,调动浑身的器官去吸引学生。当然还要运用适当的表扬与激励,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信,主动学习。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加强自身粉笔字练习。而且要尽量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自始至终。课堂上虽然注重以表扬、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表扬学生的语言有点单调,要丰富教学语言,表扬要有针对性。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把绘画、唱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试背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剩余生字词,复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夏天的鲜花以及星星的资料。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1)一朵朵,一簇簇,形状多,色儿艳,绿叶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星星,读好词语。)
2、小朋友喜欢鲜花和星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先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这首小诗吧!(播放动画)
2、这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轻声。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最、满地、一朵、真、一颗(读准字音)
喜欢、那里、星星、花儿、睡了、数着(读准轻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美吗?美在哪里?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一个成语怎么说?(出示卡片,读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式: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也很喜欢这夏天满地的鲜花。看,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丽的花儿陶醉了。(出示图片)看,她说了什么?(出示第一节)
4、自由读,边读边想想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板书:多、美)
5、指导朗读,抓住“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读出鲜花的多。
6、加上动作、表情读。(配乐练读、指名表演、想表演的一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
1、过渡: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出示图片)
2、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星星,你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觉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和第二节课文。)
4、指名读,结合指导朗读。(“花儿睡了”要轻一点,抓住“满天”等词读出星星的多。
5、配乐加动作读。(练读,同桌读得好的,你就夸夸他,有点不好的,就帮帮他。指名表演,想读的一起读。)
6、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秋天菊花盛开的图片,老师很喜欢这幅画,所以就仿照着课文写了一段小诗。我只写了一半,你们能帮我写完吗?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再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满池的鱼儿、满天飞翔的小鸟、落叶、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挂满枝头的橘子、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也像刚才一样仿照着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吗?(出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还多。)
六、指导写字:
“那”、“满”。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把刚才仿写的小诗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星星贴图)
鲜花和星星
(草地、鲜花贴图)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金子》这篇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挖金、种花和其他淘金者与彼得的烘托与对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结合文章特点,以“探究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品读重点词句,鼓励深入探究阅读,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在与课文主人公一起“寻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引导探究阅读,形式多样
探究阅读重在引导孩子们自主地进行阅读,重在孩子们自己的感悟品味。本节课,我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批注阅读、自由读、想象读、对比读、齐读、创设情境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孩子们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二、渗透学习方法,循循善诱
关注中年级的学段特点,设置梯度,引导孩子们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刚开始上课时,先复习词语,再让孩子们选择词语填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板书引导孩子们观察,总结概括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级重在段的学习,怎样学习段?我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从段中画出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再创设情境想象,品味、感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并坚持不懈”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等关键词,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理解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从而悟出彼得身上具备勤劳的品质。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引导学生抓住“听说、无意、蜂拥而至、一无所获”等词语理解传说的不可靠及淘金者的盲目,就显得轻松,容易许多。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也为后文体会彼得若有所悟,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埋下伏笔。
接下来,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淘金无果,彼得又是怎么想到去种花的呢?我让学生用心读4-5自然段,划出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词和句。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若有所悟”探讨彼得由什么悟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彼得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来种花。悟到种花能获得财富。从而悟出彼得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注重语言运用,拓展积累
本文没有特殊的句式可以训练学习运用,但却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的优美画面;“全部精力”又包含着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画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彼得由成功还会想到什么?我紧扣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虽然孩子们的语言是青涩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中有的说:太阳刚刚升起,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彼得已经开始为花儿们除草了;有的说:夜幕降临时,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彼得还在田里给花儿松土施肥。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彼得大汗淋漓还在给花儿浇水;还有的说风雨中,彼得冒着大雨给花儿搭建雨棚。此处,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灵感,也使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得善于观察思考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我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百花盛开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对于文章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随着对彼得获得成功原因的探寻,利用文章内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体会彼得所说真金的含义,并依此来畅谈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怎样去实现梦想,从而加深对“真金”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励志名言,丰富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发现,每堂课中都有一些未曾预设到的内容,这样的磨课不仅让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让我较深刻地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哪些棘手的难题,以生为本,提前预设,如何回应孩子们的每一次精彩的发言,孩子们冷场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教学艺术,需要教者慢慢学习探索。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主阵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艺术,真正的展示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设的回答,引导的不够,造成一种试图直接告知答案的感觉。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记清楚,但是我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在阻止学生往不对的地方回答,但同时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今后我要努力提高教学机智,在挖掘教材上下大功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四月九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按学校的提法叫“帮扶课”、“包装课”——本人自未敢苟同。跟上期的公开课一样,我的公开课听课老师算多的,不仅组内人员到齐,而且组外也有不少人。他们想知道,一个青年教师——一个失败的青年教师如何上课,他们想知道,一个失败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所提高。然而,历史的悲剧在重演——这又是一节遗憾的课,其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本人的专业水平所局限,意料之外,没想到一节公开课竟上得如此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堂有“价值”的课——一堂让领导和教师都值得深思的课。在这里,领导与教师(我)都重形式而轻实质。
就领导而言,这是一堂失败的.“帮扶课”,应当深思。什么样的课称之为“帮扶课”?课前不指导的课叫“帮扶课”?还是课后不评价的课叫“帮扶课”?课前不指导似乎也无可厚非(我们已经习惯),而课后不评价,这是否有些欠妥?是因为顾我的面子?是因为我代语文组出了丑?还是因为根本不屑评价这堂课?顾面子?大可不必!我作为教师,对他人的批评指正还是能够接受的——且是乐于接受;代语文组出丑?没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失败的语文教师怎能代表语文组?不屑评课?……不论什么原因,领导就得站在领导的高度,对教师的课堂应当具体详尽,毫无保留地予以批评指正,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否则“帮扶”就是空谈,便是形式。
就教师(我)而言,这是一堂失败的“包装课”。我误解了“包装”的含义,我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形式——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了实质——对文本的研读和对课堂的设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图片、下载音频、剪辑视频,而对于文本的研读、课堂的设计只是草草完事。课件不错(自我感觉),如果这是一堂纯粹的课件演示课的话,但毕竟这是一堂语文课,其缺乏语文的“文味”,对语文课堂的驾驭实在是有欠高明,且由于音频、视频的长时间播放,占用了教学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未能完成,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言而喻——没有结果!
课依旧在上!作业照常在改!进步了吗?我迷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对峙:山7才7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通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娴熟: 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门一页段):写班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
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
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 “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⑴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⑵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⑶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
⑴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⑵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⑶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
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五、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一、斑羚身陷绝境(1——4)
二、峰回路转
彩虹出现(5——7)
准备飞渡(8——9)
三、斑羚飞渡
试跳成功(10)
全体飞渡(11——16)
四、头羊从容走向深渊(17——18)
第四篇: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① 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在这节课想重点介绍的所有问题。接着,再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生字词,将课文读流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此环节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
② 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种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整体概括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
④ 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设计小小发明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 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但是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是流于形式。同时,我也认识到,当课堂时间变为35分钟时,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把绘画、唱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试背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剩余生字词,复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夏天的鲜花以及星星的资料。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1)一朵朵,一簇簇,形状多,色儿艳,绿叶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星星,读好词语。)
2、小朋友喜欢鲜花和星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先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这首小诗吧!(播放动画)
2、这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轻声。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最、满地、一朵、真、一颗(读准字音)
喜欢、那里、星星、花儿、睡了、数着(读准轻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美吗?美在哪里?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一个成语怎么说?(出示卡片,读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式: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也很喜欢这夏天满地的鲜花。看,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丽的花儿陶醉了。(出示图片)看,她说了什么?(出示第一节)
4、自由读,边读边想想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板书:多、美)
5、指导朗读,抓住“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读出鲜花的多。
6、加上动作、表情读。(配乐练读、指名表演、想表演的一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
1、过渡: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出示图片)
2、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星星,你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觉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和第二节课文。)
4、指名读,结合指导朗读。(“花儿睡了”要轻一点,抓住“满天”等词读出星星的多。
5、配乐加动作读。(练读,同桌读得好的,你就夸夸他,有点不好的,就帮帮他。指名表演,想读的一起读。)
6、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秋天菊花盛开的图片,老师很喜欢这幅画,所以就仿照着课文写了一段小诗。我只写了一半,你们能帮我写完吗?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再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满池的鱼儿、满天飞翔的小鸟、落叶、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挂满枝头的橘子、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也像刚才一样仿照着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吗?(出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还多。)
六、指导写字:
“那”、“满”。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把刚才仿写的小诗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星星贴图)
鲜花和星星
(草地、鲜花贴图)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依照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参提出:“教师引导同学依照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我本着预习检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致内容,了解风火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难,体会写法,这几个环节和同学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受到,大局部同学能够主动预习,预习程度能达到预习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局部小朋友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导致自身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速度,收获也相对较少。如:胡玮玮、李少雷、李昶利等同学就就属于不能过好预习关的局部同学。因此课堂上生字词的掌握都很成问题,不用说在深入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了,这局部小朋友的理解水平与一般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差得很远,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少数同学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节奏,无法做到放弃全体照顾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顶尖的小朋友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嘱咐,课前预习任务就完成的很好,因此这局部小朋友也是整堂课上表示最积极活跃的小朋友,他们的回答,他们在课外的积累,资料的搜集都相对较丰厚,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很强,也只有靠这些同学把课堂上的气氛带动起来,中间局部的`小朋友,就依靠挺听取这局部小朋友的见解达到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的表达,收获自身不曾知道的课外知识,这种带动性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是主流。因此,学习课文过程中,我尽量督促中间局部的小朋友能回答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用费多少脑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回答的问题,以激励这局部小朋友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以上是当前同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课堂学习节奏和降低同学整体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层要求,按需进退。这节课上,还是牛润之、刘烨、张方明、朱增虎、王启元、范俊良、慈佩霖、王子硕等近十几个小朋友表示得很踊跃,与此同时带动局部中间水平的小朋友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扮演似的牵出来,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从整体学习效果看,大局部小朋友在分享中获得了自身应学习到的知识,但也有少局部要么因听讲跟不上节奏而走神,要么因为掌握不了学习语文的技巧而听不进去,因而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同学的都会因跟不上学习节奏而无法充沛分享课堂生成,不能收获本应该能收获到的知识,这一点从同学做的学习乐园里的相关题目足以得到证实。
本节课,同学通过读书都可以掌握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也能找出相关语句说明风火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只是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水平表示不一。这节课的明显失误表示在:对于文章中突出表示人物品质和困难的程度的相关语句因为我对同学引导的不够,所以同学理解不细致,重点字词的理解我与同学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基础的内容反而不扎实。我想,这也是同学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下些功夫,多向在这方面见长的老师学习,以弥补自身的缺乏。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我这时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小珍珠鸟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的笔头沙沙作响,不一会儿,笔头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学生写道:小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心想:妈妈告诉过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我还是乖一点,别跑远了。它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心想:我要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也是个“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好喝不好喝?这样想着它就俯下头来喝茶,边喝边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会怪我吧?它又偏过脸来瞧瞧主人的反应,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没生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写字的笔尖,它想: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还能吐出一个个黑字。主人抚一抚它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欢我,我们交朋友吧!……学生入情入境,将原文中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扩展,在写的训练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走了进去,又走了出来,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准确.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是相互的,‘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这次新秀课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可细想起来,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检查预习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前半堂课大段的时间处于“静”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情绪难以很快调动起来;此外,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形式有点单一。虽然最终留有遗憾,但将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使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新的里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生字词,并初步感受到课文描绘的美景。
对策: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曾去过云雾变幻无常、令人飘飘欲仙的庐山,到过充满阳光的拉萨,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又将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寨沟。
板书课题,并指导读好课题,学写“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沟的美景
1、你想去浏览九寨沟,去感受九寨沟的美景吗?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图片,看一看,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浏览,同桌交流观看图片的感受。时间5分钟)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可以讲感受、也可以提问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出示生字词,检查效果。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四、调查兴趣,自主选择
1、再读课文,说说你想先去哪里玩一玩?
2、引导学生再读读重点段。
五、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词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一年级教学反思。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品读课文,读中识字、朗读指导,体味文本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力图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我就利用猜图片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关四季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奠定基础。课堂上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乐意读书的习惯,教学反思《一年级教学反思》。
二、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读要选好时机,恰到好处。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因此在学生读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四季图片,让学生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点表达出来。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比如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尖尖”、“圆圆”、“弯弯”“一挺”等,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季节的不同。我还利用头饰让学生表演背诵,加深学生对四季的了解。我又做了范读,还加上了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有了。
三、联系生活,重视积累运用。新课标强调:“要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说一说四季中,除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本课教学结束了,回想起来,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识字还不够实,对学生全面关注不够。上课的时候,我不善于引导学生,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差,鼓励、评价的语言较少。当课堂上出现“唱读”、“念读”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去纠正、去指导,只顾教案而忘了学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金子》这篇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挖金、种花和其他淘金者与彼得的烘托与对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结合文章特点,以“探究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品读重点词句,鼓励深入探究阅读,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在与课文主人公一起“寻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引导探究阅读,形式多样
探究阅读重在引导孩子们自主地进行阅读,重在孩子们自己的感悟品味。本节课,我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批注阅读、自由读、想象读、对比读、齐读、创设情境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孩子们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二、渗透学习方法,循循善诱
关注中年级的学段特点,设置梯度,引导孩子们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刚开始上课时,先复习词语,再让孩子们选择词语填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板书引导孩子们观察,总结概括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级重在段的学习,怎样学习段?我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从段中画出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再创设情境想象,品味、感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并坚持不懈”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等关键词,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理解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从而悟出彼得身上具备勤劳的品质。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引导学生抓住“听说、无意、蜂拥而至、一无所获”等词语理解传说的不可靠及淘金者的盲目,就显得轻松,容易许多。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也为后文体会彼得若有所悟,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埋下伏笔。
接下来,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淘金无果,彼得又是怎么想到去种花的呢?我让学生用心读4-5自然段,划出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词和句。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若有所悟”探讨彼得由什么悟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彼得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来种花。悟到种花能获得财富。从而悟出彼得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注重语言运用,拓展积累
本文没有特殊的句式可以训练学习运用,但却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的优美画面;“全部精力”又包含着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画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彼得由成功还会想到什么?我紧扣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虽然孩子们的语言是青涩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中有的说:太阳刚刚升起,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彼得已经开始为花儿们除草了;有的说:夜幕降临时,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彼得还在田里给花儿松土施肥。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彼得大汗淋漓还在给花儿浇水;还有的说风雨中,彼得冒着大雨给花儿搭建雨棚。此处,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灵感,也使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得善于观察思考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我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百花盛开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对于文章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随着对彼得获得成功原因的探寻,利用文章内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体会彼得所说真金的含义,并依此来畅谈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怎样去实现梦想,从而加深对“真金”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励志名言,丰富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发现,每堂课中都有一些未曾预设到的内容,这样的磨课不仅让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让我较深刻地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哪些棘手的难题,以生为本,提前预设,如何回应孩子们的每一次精彩的发言,孩子们冷场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教学艺术,需要教者慢慢学习探索。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主阵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艺术,真正的展示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设的回答,引导的不够,造成一种试图直接告知答案的感觉。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记清楚,但是我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在阻止学生往不对的地方回答,但同时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今后我要努力提高教学机智,在挖掘教材上下大功夫。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了被誉为“世纪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同类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点: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成正方形、上下两层。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选用资料、建筑风格上几乎完全不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
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文中也作了介绍:
客家民居造营垒式的土楼,是为了解决“盗匪的骚扰和受当地人排挤的问题”,因此他们夯筑的`土墙厚一米、高15米,坚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来,圆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征。所以,客家土楼建筑成圆形,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出客家人通过建造房屋来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房屋由客家人统一建造,然后平均分配,房屋用途也非常统一,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特征。
而傣家用竹子建成两层,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放柴禾,是因为防酷热和潮湿。傣家人建造竹楼也有他们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楼,全村帮助。
不同民族的民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有文化的、习俗的,社会的、还有地理的。这些背景原因导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文启示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找出同类事物属性之间的不同点”,还要去调查了解、考虑他们存在不同点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是同类事物实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我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唱国歌,看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丰子恺先生漫画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了一篇他笔下的文学作品《白鹅》,学生钦佩先生的艺术。此文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预习,以便能更好地在课上理解和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
上课开始的课堂导入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先出示了一个老字“鹅”,考查学生读课文的细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展开描写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连接了第一段的内容,还为我们引出了:鹅的高傲是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能很快地体会、理解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时,他们能够体会出白鹅的叫声,不仅声音大,很凶,而且还很严肃,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的意思了,从白鹅叫声的特点中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在我们进一步地学习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自己分析出: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鹅很忠诚;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句子看出鹅对陌生人敢于厉声呵斥,非常地勇敢和尽职,本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作者表面写鹅很高傲,叫声很大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勇敢和尽职,要告诉学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课文,要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白鹅,赞扬它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刘春梅主任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第五篇: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说教材]
这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i、e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姐姐和弟弟背挨背站着比高矮,“挨、矮”提示ɑi的音。第二幅图是小男孩用力砍枯树,砍树时发出的“”的音提示e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构成的形状提示ei的形。第三幅图是小女孩围着围巾,“围”提示ui的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加上帽子上垂下的绒球构成的形状,提示ui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ɑi、ei、ui的拼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 ai ei ui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 ai ei ui 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教学重难点】
复韵母 ai ei ui 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以游戏为主线“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歌曲导入(伴随着《郊游》的音乐声,学生自由做动作)
咦,这儿有好多气球耶!喜欢吗?每个气球都有一个小秘密,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去!
师:这六个字母宝宝呀,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单韵母)
2、揭示课题:
你看这6个单韵母宝宝呀,特淘气,听到咱们在唱歌跳舞,它们呢,也高兴地舞动起来,特别是那顽皮的小I, 一会跑到a身边,一会跳到i和u的身旁,竟然变成了要好的朋友,这就是我们学习的ai ei ui。
师:小朋友,我们今天去拼音乐园游玩,好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学习ai。
1.做游戏:比高矮。(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挨着老师站)引导观察,回答问题:老师和学生谁高谁矮?老师和学生是怎么站的?
2.由“矮”和“挨”引出第一个新朋友ai,点击出示ai。
3.谁能告诉老师ai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呢?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收尾是i音,前音重,后音轻,中间气不断)老师播放口型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发音。
4.播放录音,仔细听音、辨音,跟读。5.指名读。纠正。齐读。
现在,老师想和小朋友合作读,谁愿意和我合作? (握握手)我现在是坐在右边的小朋友,你是我的同桌。请你读 ai,读三遍。(生读,师翘起拇指:你真棒!非常好。)现在我读,你听。(师故意读错,请同桌纠正。纠正后再读,请同桌表扬)
象我们这样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小朋友会不会?请一组合作读。(表扬他们合作得很好)
现在同桌小朋友合作读读 ai。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ei
1. ai宝宝在玩耍时,碰到了他的好朋友,看看他们干什么去了?(砍柴)你听到刚才发出什么声音吗?
(播放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这一环节的导入做了铺垫。)
2.师指导发音,播放口形发音,生跟读。
3指名读,纠正。
4同桌合作读。
5齐读。
(三)学习ui
1小朋友,你们会打电话吗?听,电话铃响了,小朋友,快接电话啊!
师:喂,你好!
生……
师:你们今天学了哪几个复韵母?
生……,还有一个Ui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在语文实践中学。“打电话”将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眼、耳、口、手、脑去完成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2.师播放口形发音,生跟读。
3.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
4、学了一会,好累啊,让我们伸个懒腰做个游戏:师摆口型,生猜。
(这一环节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复韵母发音方法的掌握与巩固,同时也让学生轻松一刻。)
5.大家学得真棒,ai .ei.ui 的四声兄妹来到我们中间了,他们在哪了?大家快打开书,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6.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打乱顺序读。
(四)拼读与书写
1.老师觉得大家的ai ei ui 都读得很好,他们三个为了让大家读得更好,请来了好多声母宝宝,看看都有些谁呢?
这些声母宝宝与ai ei ui 手拉手组成了音节,大家打开书来快速拼一拼。
2.课件出示音节,检查学生的拼读情况。
3.同桌合作读,一拿声母卡片,一拿复韵母卡片,合作读。(碰碰车,碰起来)
出示带音调的音节。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去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初步尝试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4.ai ei ui游玩了一节课,好累啊,你能送他们回家吗?
四、总结:
师:快打电话告诉你们的妈妈,我们今天学习了复韵母ai ei ui,小朋友,你们又学了好多知识,祝贺你们。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书上找找带有ai ei ui 的音节,读一读,比比看谁认识的多!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生字词,并初步感受到课文描绘的美景。
对策: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曾去过云雾变幻无常、令人飘飘欲仙的庐山,到过充满阳光的拉萨,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又将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寨沟。
板书课题,并指导读好课题,学写“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沟的美景
1、你想去浏览九寨沟,去感受九寨沟的`美景吗?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图片,看一看,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浏览,同桌交流观看图片的感受。时间5分钟)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可以讲感受、也可以提问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出示生字词,检查效果。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四、调查兴趣,自主选择
1、再读课文,说说你想先去哪里玩一玩?
2、引导学生再读读重点段。
五、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词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课题:《童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翻译课文的第三四段,并学会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文内容疏通,于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译工作分给了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负责对文出现次数较多的“之”、“以”、“为”等词语进行总结归纳,另一个负责对全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翻译,我的要求是原文与译文一一呈现,并指出翻译过程中所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其中的重要词语。可从课堂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
一、学生翻译的时候还是整段进行翻译,没有一句原文对照一句翻译来进行,使得原、译文的.对比不够明显。看来是我的指示还是不够明确,误导了学生。
二、学生翻译时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方法,且对重点部分也缺少相应的标注。
三、学生无法一字一句的对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翻译,有些个词语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学参考书。
四、总结归纳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虚词的出错频率也较高。
五、我没有更多时间去纠错和补充。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贪多贪全、学法指导不够精细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更好的改进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有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合理布置学习内容,不易过多。
二、初学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好习惯,保证翻译过程中不留任何盲点。
四、学生展示时,对于翻译的内容要尽量对照原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字词句式也要朗读。
由上可以得知,这是一节不及格的公开课,它是由于自己缺少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不够(一句课翻译一段即可),以至于使整节课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课后几位语文老师的及时提醒,使自己能有一个补充改过的机会,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师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字来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翻译的准确率要达到100%。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我这时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小珍珠鸟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的笔头沙沙作响,不一会儿,笔头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学生写道:小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心想:妈妈告诉过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我还是乖一点,别跑远了。它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心想:我要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也是个“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好喝不好喝?这样想着它就俯下头来喝茶,边喝边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会怪我吧?它又偏过脸来瞧瞧主人的反应,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没生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写字的笔尖,它想: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还能吐出一个个黑字。主人抚一抚它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欢我,我们交朋友吧!……学生入情入境,将原文中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扩展,在写的训练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走了进去,又走了出来,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准确.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是相互的,‘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这次新秀课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可细想起来,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检查预习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前半堂课大段的时间处于“静”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情绪难以很快调动起来;此外,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形式有点单一。虽然最终留有遗憾,但将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使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新的里程。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完成了第一次公开课。课后,几位老师耐心的对我,对这节课做出了点评。其中,他们都提到了我对课堂细节的关注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致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对此,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易走神的学习阶段。他们给予课堂的关注只有十分钟。而教师如何把握这宝贵的十分钟,接着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这剩余的三十分钟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应该放下老师‘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老师讲的投入时,发现学生或者说话,或者手放在抽屉里翻东西,或者东张西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小小的暗示,比如走到学生旁边咳嗽,或者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这时孩子自然‘心领神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课堂里。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 “ 多用情,少用气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这样既能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又不会破坏课堂气氛。
关注细节,再者就是要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譬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漏的时候,老师不要着急评价这个学生的答案,或者重新抽另一个学生回答,这样会打击这个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想到这里也许就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难点,应该对这个知识点再次进行讲解,巩固,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以获取正确的答案。
关注细节,就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只是单一的让他们自己读,跟老师读或者一起读,这样几次过后,他们便会对课堂产生乏味,孩子们的声音也不再洪亮,节奏也不够整齐。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采取其他朗读的方式,比如男女生对比读,老师来评一评谁读得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比如抢读,看谁读得快又好。比如加上动作读、开火车读,既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
关注细节,就应该把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d’和‘eng’相拼时,孩子们很容易就想到‘电灯’这个词。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咱们教室里的电灯在哪里。孩子们肯定马上就会七嘴八舌说起来,可能还会用手指着“在那里!在那里!”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某个知识,从生活中去获取某个知识,也许比老师重复讲三,四次这个知识来的更轻松,更容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状况,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从课堂细节去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与朝气。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了被誉为“世纪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同类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点: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成正方形、上下两层。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选用资料、建筑风格上几乎完全不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
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文中也作了介绍:
客家民居造营垒式的土楼,是为了解决“盗匪的骚扰和受当地人排挤的问题”,因此他们夯筑的土墙厚一米、高15米,坚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来,圆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征。所以,客家土楼建筑成圆形,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出客家人通过建造房屋来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房屋由客家人统一建造,然后平均分配,房屋用途也非常统一,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特征。
而傣家用竹子建成两层,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放柴禾,是因为防酷热和潮湿。傣家人建造竹楼也有他们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楼,全村帮助。
不同民族的民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有文化的、习俗的,社会的、还有地理的。这些背景原因导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文启示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找出同类事物属性之间的不同点”,还要去调查了解、考虑他们存在不同点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是同类事物实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我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xxxx年去过北京,对天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花在课前。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依照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参提出:“教师引导同学依照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我本着预习检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致内容,了解风火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难,体会写法,这几个环节和同学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受到,大局部同学能够主动预习,预习程度能达到预习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局部小朋友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导致自身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速度,收获也相对较少。如:胡玮玮、李少雷、李昶利等同学就就属于不能过好预习关的局部同学。因此课堂上生字词的掌握都很成问题,不用说在深入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了,这局部小朋友的理解水平与一般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差得很远,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少数同学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节奏,无法做到放弃全体照顾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顶尖的小朋友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嘱咐,课前预习任务就完成的很好,因此这局部小朋友也是整堂课上表示最积极活跃的小朋友,他们的回答,他们在课外的积累,资料的搜集都相对较丰厚,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很强,也只有靠这些同学把课堂上的气氛带动起来,中间局部的小朋友,就依靠挺听取这局部小朋友的见解达到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的表达,收获自身不曾知道的课外知识,这种带动性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是主流。因此,学习课文过程中,我尽量督促中间局部的小朋友能回答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用费多少脑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回答的问题,以激励这局部小朋友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以上是当前同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课堂学习节奏和降低同学整体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层要求,按需进退。这节课上,还是牛润之、刘烨、张方明、朱增虎、王启元、范俊良、慈佩霖、王子硕等近十几个小朋友表示得很踊跃,与此同时带动局部中间水平的小朋友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扮演似的牵出来,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从整体学习效果看,大局部小朋友在分享中获得了自身应学习到的知识,但也有少局部要么因听讲跟不上节奏而走神,要么因为掌握不了学习语文的技巧而听不进去,因而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同学的都会因跟不上学习节奏而无法充沛分享课堂生成,不能收获本应该能收获到的知识,这一点从同学做的'学习乐园里的相关题目足以得到证实。
本节课,同学通过读书都可以掌握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也能找出相关语句说明风火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只是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水平表示不一。这节课的明显失误表示在:对于文章中突出表示人物品质和困难的程度的相关语句因为我对同学引导的不够,所以同学理解不细致,重点字词的理解我与同学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基础的内容反而不扎实。我想,这也是同学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下些功夫,多向在这方面见长的老师学习,以弥补自身的缺乏。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丰子恺先生漫画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了一篇他笔下的文学作品《白鹅》,学生钦佩先生的艺术。此文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预习,以便能更好地在课上理解和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
上课开始的课堂导入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先出示了一个老字“鹅”,考查学生读课文的'细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展开描写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连接了第一段的内容,还为我们引出了:鹅的高傲是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能很快地体会、理解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时,他们能够体会出白鹅的叫声,不仅声音大,很凶,而且还很严肃,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的意思了,从白鹅叫声的特点中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在我们进一步地学习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自己分析出: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鹅很忠诚;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句子看出鹅对陌生人敢于厉声呵斥,非常地勇敢和尽职,本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作者表面写鹅很高傲,叫声很大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勇敢和尽职,要告诉学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课文,要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白鹅,赞扬它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把绘画、唱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试背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剩余生字词,复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夏天的鲜花以及星星的资料。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1)一朵朵,一簇簇,形状多,色儿艳,绿叶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星星,读好词语。)
2、小朋友喜欢鲜花和星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先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这首小诗吧!(播放动画)
2、这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轻声。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最、满地、一朵、真、一颗(读准字音)
喜欢、那里、星星、花儿、睡了、数着(读准轻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美吗?美在哪里?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一个成语怎么说?(出示卡片,读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式: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也很喜欢这夏天满地的鲜花。看,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丽的花儿陶醉了。(出示图片)看,她说了什么?(出示第一节)
4、自由读,边读边想想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板书:多、美)
5、指导朗读,抓住“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读出鲜花的多。
6、加上动作、表情读。(配乐练读、指名表演、想表演的一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
1、过渡: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出示图片)
2、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星星,你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觉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和第二节课文。)
4、指名读,结合指导朗读。(“花儿睡了”要轻一点,抓住“满天”等词读出星星的多。
5、配乐加动作读。(练读,同桌读得好的,你就夸夸他,有点不好的,就帮帮他。指名表演,想读的一起读。)
6、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秋天菊花盛开的图片,老师很喜欢这幅画,所以就仿照着课文写了一段小诗。我只写了一半,你们能帮我写完吗?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再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满池的鱼儿、满天飞翔的小鸟、落叶、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挂满枝头的橘子、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也像刚才一样仿照着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吗?(出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还多。)
六、指导写字:
“那”、“满”。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把刚才仿写的小诗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星星贴图)
鲜花和星星
(草地、鲜花贴图)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刘春梅主任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