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一讲话关键词:四个自信
【“七一”讲话关键词】:
四个自信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第二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名词来源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提出时间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第三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历史起源
中国中华民族曾经有着辉煌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当历史发展到清朝晚期尤其是1840年前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历经了其成熟的巅峰之后到达了其腐败的晚期。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扩张,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热潮中,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屈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惨败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行走在挽救人民命运和民族尊严的路上。直到1949年,在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全面确立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与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中国模式”享誉全球,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必然选择,这个过程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满的自信。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科学性以及相信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历史起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初步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风云动荡的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出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愿景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正是这一自信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无比优越性。制度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支柱,而维系这一政治支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则时刻以巩固皇权为根本原则,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封建政治运行网络。清朝晚期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衰微,封建统治者通过洋务运动、新政、变法等方式全力挽救也无济于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彻底埋葬。民主共和作为一种理念、思想和制度深入中国人民内心。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再一次打碎了中国人追求民主共和的梦想。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让国人再次痛心地质疑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将亿万人民梦想中的民主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
40年以来,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成就、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局势的稳定以及传统话语的传承,都在全方位折射出中国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巨大定力和活力,也时刻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自然、社会与历史条件的不足、局限与束缚,通过意识、符号、精神的刺激与再生产为主体提供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思想、激情、智慧、意志和创造力。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古代文明形态中少有的未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形态。早在轴心时代开始,就一直努力在主体内部发蒙和培育“仁者不忧”(《论语·泰伯》)、“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开物成务”(《易经·系辞上传》)、“与天地参”(《中庸》)的文化信念与实践理性机能,并最终形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理想。千百年来,正是凭借这种内力深厚的文化历练与践行能力,中华民族才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苦撑苦熬、顽强生存下来。即使在大故迭起、风雨如晦的近现代,这种文化自信与弘道精神也一直是激励人们回应现实挑战的核心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厚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成就。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魄力与战略胆识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既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的反复思考,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缜密筹划。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这种使命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淡化。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日益接近,然而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压力和困难也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肩上的重担日益增加,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郑重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和成绩的认可与总结,也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实现未来使命的一种魄力与坚定。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是总书记定义好干部的标准之一。不避困难、勇于担当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执政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危险和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且能够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事业面前展现的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姿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
“四个自信”凝聚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与共同愿望
首先,“四个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重叠和碰撞。“纷繁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如果选择不当则极易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秩序的混乱。”①一个没有崇高精神信仰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民族,民族复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恰在此时蓬勃而出,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奋斗动力。其次,“四个自信”坚定了民众跟党走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以来,中国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温饱实现小康,中国人民坚信这条道路地选择是正确的,未来也必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稳步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权力和利益,实现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最广泛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核都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酝酿形成,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不仅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坚定提出“四个自信”,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和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获取更高的民众信任度和支持度,从而构建其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影响力。这就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准备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四个自信”促进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整合与社会和谐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结构从同质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形成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开启现代化的过程,注定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破旧与立新的利益与冲突。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一过程使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突破了其既定的时空统一观,社会交往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增加了多变性,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整合的难度增加。就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而言,社会的价值和规范整合亟须一种具有主体价值意识的文化理念的引领,而社会的文化认同则是社会价值得以确立的柔性渠道。因此在当下中国建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规范,从而沉淀出稳定的社会信仰,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社会整合。从价值性判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中国价值规范在国家层面的一个共同信念。对内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能够凝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因素的整体价值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价值规范的有序整合,促进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整合,实现社会和谐运转。对外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一整套的价值规范被大众接受并信仰,这就构成了社会整体成员的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这一认同状态在促进社会结构整合的同时,对外则可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和集体凝聚,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执行力。
马克思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勉励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们都一再强调青年之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新时代的青年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不断地学习、创新、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力量。所以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自己领域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同时,也应当牢记自己历史使命。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他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把我们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坚持“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并对当代青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交流和学习中主动彰显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第四篇: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什么是“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总书记表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自信,因而正式成为了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来的第四个自信。
何为“文化自信”,在“七一讲话”上,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有着重大意义。
二、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的冲击下,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如何准确的把握时代需求,如何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如何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而批判的的扬弃,与如何正确把握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树立了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文化自信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植根于5000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土壤。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了自己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发自内心的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二)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之核心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节奏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也正在激烈地碰撞着,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交错复杂的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扩展,使得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目前我国所处时代的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大的环境出发,合理的对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进行选择,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渗透。
(三)促进优秀文化发展之动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作为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生根之土壤,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外来文化的简单模仿,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纯复制。文化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大繁荣。
三、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中表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实现文化自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面努力。
Mingsheng
第五篇:大学的四个关键词
大学的四个关键词
马上就要滚蛋了!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真想把大学重过一次,把那些错过的捡回来,把
那些错误的改正过来。不过,我们都没机会了。
有些事情真的是要早知道。有些事情真的可以改变一生。有些事情真得原本可以不用怀着
悔恨去回忆的。
我将要写的tips虽然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但却是很主观的,大概只适用于背景跟当年的我相似的那些孩子:从乡村高中考上来的,家境一般,毕业倾向于选择去工作养家。背景
不一样的孩子也能做个参考吧。
如果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提出来讨论。我们唯愿能帮新来的孩子们减少一些迷惑,帮助他
们少走一些弯路。
关键词1:绩点
大学和高中很不一样。可以说,高中是用打仗的心情去考试,用攻城略地的心情去争分数
。然而,在大学里面,你的注意力将被分散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你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
跟你说,绩点不重要。
你不要不相信,但是更不要太相信。的确,在大学里面,成绩不像高中的时候几乎是决定将来道路唯一的通行证,但是四年之
后,你有多大的选择权,却很大程度上与绩点相关:出国要绩点;保研要绩点,特别是文
科;找工作时不仅部分行业和公司有绩点门槛,好的绩点也是简历的一大亮点。下面是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找工作时绩点作为门槛的信息:
投行和咨询行业要求很高的绩点,至少3.5以上;mars简历门槛为班级排名50%。另外部分
国企对绩点要求不严,但是不能低于3.0,不能有挂科。
当然,对于找工作来说,工作经验比绩点重要。一般只要不太过分的放纵,绩点都能达到
3.0以上,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在简历关就因为绩点被卡掉。
另外,有时候对绩点的追求能督促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当然这个不是绝对和必然的。
但是我非常反对为了争取绩点而选一些课业轻、给分高而事实上基本上学不到任何东西的课。大牛老师可能给分严格,要求很高,但是却能用一句话、一个笑容彻底的改变你的观
念、理想,并使你在多年后仍对那老师、那个课、那些为了完成论文看的书、电影充满怀
念。如果你愿意放弃这么珍贵的东西,那我就没话讲了~
Tip:请务必要认真对待成绩,但是又决不可为了成绩牺牲一切。
关键词2:健康
在大学里,你基本上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常年作息规律了。大学的环境太宽松,集体消逝,也没有严厉的班主任看着你,所以很容易松弛下来。表现就是,早上没课就睡到下午,打
游戏看电影之类的一入迷就通宵;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通宵复习;另外,长期不锻炼,饮食
混乱(尤其是不科学减肥的女孩子……)。
真心的提醒你,健康是父母赐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为了一时懒散、作乐而损害健康,是
不应该的,为了外表的骨感而损害健康,更是不值得的。应付考试可以提早准备,提高效
率;追求外表美丽可以选择更健康的方法。
特别是那些有志要去外企、想外派的同学,为了承担沉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和
适应环境,健康的体魄绝对是先决条件。
Tip:尽量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杜绝通宵。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看一点养生的书和
文章。
关键词3:自卑感
我觉得自卑感在这四年对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事实上,它的确也很难克服。
那些从乡村、大山里好不容易考到北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扔进无边无际的大海,没有老
师、朋友和父母时时刻刻关心你。在你的周围全都是成绩优秀能力出色的同龄人,你就此
平庸化--对于从小到大备受关注和期待的孩子来说,平庸化是很难接受的事实。因为从小
到大,往往只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是维护自尊唯一的凭借,而到了北大,这个凭借就此消失
了。
真正让你会感受到令人窒息的自卑感的,不止是平庸化。在你的身边你会发现各种各样优
秀的人:容貌出众的、多才多艺的、性格良好的、家世显赫的,等等。也许在不断的接触
越来越多的人之后,你只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来错地方了。
是的,也许还会有来自更多方面的自卑感、虚幻感、沮丧等等。这些都很正常,因为不止
是你中的哪一个会这样,还有很多人,都在郁闷着。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活动,活动间主持人给在场的30个人发了一张纸条,让我们用5个词语形容你入学以来的感受。
后来统计发现,郁闷和自卑的出现频率最高。
请你意识到,当你自卑、郁闷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一味的沉浸于自卑和沮丧之
中,只会令你性格越来越封闭,也越来越没有可能发挥潜能,帮助自己的内心和能力得到
成长,最后到毕业时,也更难有好的出路--到那个时候,一直令父母骄傲的你,会让父母
大为失望。
要相信你自己,能来到北大,你真的真的比大部分人优秀。只是当全国最优秀的人都聚集
到了一起,你才显得平凡了--但你还是优秀的。只是你应当让自己更优秀。不要再拿自己和别人比了,也不要沮丧了。你认为四年的时间你还不能做好一件事吗?这
件事可以是学习、外语、社团、学识、性格,等等。你可以做好一件、两件,甚至三件,只要只忘掉自卑,勇敢的去做。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大学四年怎么过,或者一味逃避,以沉
迷游戏、灌水或自我封闭的方式,或者勇敢的去学习你不会的、去做你觉得做不好的、去
改变你觉得不好的事情。反正,无论如何,四年都会过去,怎么过却由你自己决定。就我自己所在的英语系来说,在这个系,从什么地方来有时候直接与知识基础挂钩。从外语学
校保送的,与从小山村考上来的,其英语基础差异不言而喻。但是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尽
管大一大二成绩不出色,后来也赶上去了,有人还进入了系里top10,有人在社团工作上
非常出色,成为社团骨干。也有人一直在自卑,一直在逃避,一直在自我封闭,毕业之际,只觉得前途黯淡。而我认为,这个过程中,倒不是说学习成绩好坏就是判断标准,而
是四年之后你成为怎样的人,你的性格有没有被塑造,你的人生观有没有改变,你明不明
确自己想要的生活,你的内在有没有成长--是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做的使你成为怎
样的人更为重要。
北大真的是个圣地,遍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奇花异草,却只有用你自己的双手去采撷,才
会结果。
Tip:走出自卑感,勇敢的面对现实,努力的学习,认真的做事。
关键词4:读书
古往今来,嘱咐世人要多读书的圣贤数不胜数。然而,我还是特别想在这里强调一次。对
于那些要去工作的人来说,这四年可能是你一生最后的可用来读书的美好时光。将来的事
情很难说,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读书心境。
我不想很功利的说,多读书你就能怎样怎样。可能你大学没能遇见知己,没能谈一次两次
值得怀念的恋爱,没能出去旅游一次,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遗憾都不及你没有好好的多
读书来的大。记得多读书,不止是你专业的相关书籍,不止是通选课的教材,还有很多很
多方面的书你都应该去读。有些通选课和专业课的大牛老师会给你推荐某本书或者书单,你应当去找来读一读;有些学术性质的社团有读书会,你也可以参加;bbs上的reader版、外国文学版等等学术版面有诸多大牛,你也可以看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和推荐书目;你对
哪个领域很感兴趣,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有所不足,都可以找来相关的书读一读。至于网上的流行书目,我想还是有选择的翻阅一点就足够。
那些关于读书好处的说法太多太多,我在此自无需赘言,只想说一点:大学四年是你心性
成长的重要阶段,读书和思考是帮助你内心成长重要方式。
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读书,那么请你至少熟读《论语》,为人处事上也许能有裨益。图书馆是很好的资源,校内的物美超市下有几家书店也相当不错,周末书市上也能淘到物
美价廉的好书。
Tip:多读书,多思考:一切为了内心的成长。
关于大学,种种感受真是数都数不尽,更难以尽以言表。四个关键词,必然不能概括此刻
回望四年的种种了悟。这四个关键词也许不是最有体会,我想却总能提醒一下后来的那些
孩子们。在迷惘的时候,在内心虚空的时候,在徘徊的时候,想想这四个tips,也许会提
醒你怎么去走下一步。
最后引一段歌词:
博览群书啊多读书
锻炼身体啊练身体
学好外语啊学外语
将来的三国是我们的----《有为青年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