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读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2011年8月26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长寿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这个决定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文件中提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对于推动长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三地一中心”,实现“三大目标”和“三大愿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实现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长寿区委准备通过实现以下12个目标来完成:
1、增强产业聚集能力,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新发展工商企业1500户,发展微型企业6000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5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
2、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新增农民转户22万人,户籍城镇人口达50万以上,户籍城镇化率达55%以上,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3、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5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30亿元以上。
4、规划农民新村150个、建成60个,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5、两年消除绝对贫困,2012年实现1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
6、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2.5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9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7、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作用,区属平台公司投入410亿元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8、投入100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70万平方米,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
9、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40%提高到50%以上。
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区4.2万名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11、投入1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12、基本形成“双百”大城市框架,加快建设12个现代化小城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的来说,长寿区区委为了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超2000亿元,推动全区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率先建成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共富模范区。
第二篇: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2011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
全体会议通过)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对于推动重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们在历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坚持走民生导向之路,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展“唱红打黑”,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探索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只有做到“四个坚持”,才能经受“四个考验”、避免“四个危险”。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重要突破口,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实现效率与公平兼得、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相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缩小三个差距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劳动收入的同时,努力激活城乡资源要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鼓励创业兴业,促进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坚持统筹城乡,振兴“两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综合配套,搞好系统设计,构建长效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的制度体系。
———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1.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努力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成本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力争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到50万个。简化审批手续,打造一批创业街,繁荣夜市经济,力争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个。以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处理为重点建设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等支柱产业,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建设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严格贯彻《劳动法》,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质量。
2.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形成科学有序的转户常态机制,形成转户人口30%到主城、30%到区县城、40%到乡镇的分布。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对自愿转户进城的,严格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市民待遇。对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严格按照市场规律,依法确保转户居民退地权益。
3.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政府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和支持,推进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使农民获得更稳、更高、更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落实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办“三权”抵押业务,增加基层网点,为农民提供便利、高效、实惠的融资服务,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
4.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重点依托撤乡并镇后的乡所在地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集约利用土地,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引导农民到新村和小城镇集中居住。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试点,大幅增加农民财产及财产性收入。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确保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15%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5.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根据现有贫困村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探索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开展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党政部门的对口脱贫行动,把“先富带后富”的要求落到具体项目上。加大对贫困区县转移支付力度,力争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比例,动态确定农村贫困人口并进行扶贫开发,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6.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进一步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爱心午餐”、“蛋奶工程”,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留守儿童培养,推行“代理家长”,确保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建立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机制,区县要根据需求建设标准化养老院,动员各种力量开展一对一的“孝心儿女”帮扶活动,使全市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7.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全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民生等领域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收益的30%上缴财政,用于民生,服务社会,充分体现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公有制企业要加强民主管理,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度扩大社会股份,惠及更多社会成员。探索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优先上市等措施,鼓励新设立企业采取职工持股、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缩小劳资分配差距,建立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机制,规范国企管理层薪酬,普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不得低于管理层薪酬增幅。
8.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建设、营运、管理好公租房及其配套商用服务设施,为200万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合理布局公租房,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服务功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全面落实“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综合运用规划控制、土地调控、信贷财税等手段,力争房价增幅不超过经济增幅和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幅。
9.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高管薪酬“三挂钩”,按上年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工资的30%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挥各类企业工会、职代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稳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深化房产税改革试点,争取财产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改革试点。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把市级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
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把最低生活保障放在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先位置,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城乡低保群众、五保人员和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增长幅度分别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同步。同时,建立物价联动机制,在物价上涨期间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者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
11.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4%的比例,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万个村卫生室,逐步提高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减轻患者医药负担。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村级基层文化、体育、村邮站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各类社会保险全市统筹。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确保人均水平高于全国。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将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至1.5倍以内。
12.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加快缩小区域差距。以交通互联、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为重点,着力构建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联动发展的大都市连绵带。加快实现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国省道连接80%的乡镇,铁路覆盖80%的区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31个远郊区县城功能提档升级,建设区域性、专业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加大对“两翼”和贫困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区县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提高到10万元以上。优化“圈翼”区县对口帮扶,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在融资50亿元帮扶“两翼”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再融资50亿元,加快“两翼”工业化进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利益互惠共享。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务实地改善民生,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幸福指数,为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南川委发[2011]52号-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110729
密级:
收文单位盖章
核收:
南川委发„2011‟52号 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2011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南川区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近年来,区委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紧紧围绕“135”发展部署,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实施“五区战略”,建设“五个南川”,“解五难、创五优”,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强力实施充分就业、国进民进、收入倍增、分配调节、扶贫攻坚“五个计划”,共享服务、人人社保、社会救助、关爱老幼、住有所居“五个工程”,交通提升、宜居典范、强镇富村、综合改革、创新实干“五个行动”,努力促进共同富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以“共建、共享、共富”为主旨,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在加快发展中缩小三个差距,建成更高水平、更加和谐、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基本原则。坚持壮大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总量倍增。坚持鼓励创业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坚持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促进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主要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以下,“带区”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持平,基尼系数控制在0.35左右,成为全市充分就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成区域经济中心和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一带两区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1、实施“充分就业”计划。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全区稳定就业岗位达到25万个,实现充分就业,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坚持做大做强工业,以笔电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和铝工业为龙头,建成千亿级工业集群,新增就业岗位7万个。大力发展旅游业,强力推进金佛山整体开发,创建金佛山国家5A级景区和一批4A、3A级景区,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40家、星级农家乐300家,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商贸物流园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质量。
2、实施“国进民进”计划。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微型企业3000家,全区企业总数达到750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万户。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 产保值增值。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银企对接,创新担保方式,完善担保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放宽准入条件,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培育中小企业、哺育微型企业成长壮大,实现规上企业倍增。
3、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持续提高职工劳动工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增长制度,逐步缩小与全市收入水平的差距。鼓励城乡居民投资理财,引导居民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增值转变。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劳务收入;促进资源、资产向资本化转变,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4、实施“分配调节”计划。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提高到50%以上。落实职工收入正常 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挂钩,促进一线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按规定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节功能。落实国家税费改革政策,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
5、实施“扶贫攻坚”计划。2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40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建立动态扶贫开发机制。探索推进整乡脱贫扶贫开发,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建立整村脱贫激励机制,脱贫一个村补助50万元。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探索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落实贫困户搬迁补贴政策。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党政部门对口帮扶脱贫工作。将低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实施动态扶贫和开发扶贫。
6、实施“共享服务”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区域基础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文化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 化和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3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城乡师资配置均衡。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覆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坚持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严格执行二级以上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完善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街道文化中心、185个村级文化室和610个文化中心户配套建设,形成城镇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
7、实施“人人社保”工程。推进“五大保险”扩面提标,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制度,建立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与补助标准,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差距。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建立城乡医疗保险转移衔接机制,推进医保基金全市统筹,6 实施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8、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机制,提高全区3万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之比降低到1.5:1以下。城乡低保群众、五保户、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步增长。建立物价联动机制,在物价快速上涨期间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者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强医疗救助,不断降低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将困难群众自付基本医疗费用比例降到20%,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等特困群体自付基本医疗费用比例降到5%。前移社会救助窗口,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社会救助平台。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建成区域康复托养中心、特殊教育中心。
9、实施“关爱老幼”工程。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使1.2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35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完善“代理家长”、“寄宿之家”等培养模式和亲情室、托管中心等管理措施,加强社会共育、营养健康、权益保障,扎实推进 “爱心午餐”、“蛋奶工程”,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机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孝心儿女”帮扶活动,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改扩建10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6所标准敬老院。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全区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人员”免费配置电视机,免收收视费。
10、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健全“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搬迁户提供住房保障,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价格公道、供需平衡,力争房价涨幅不超过经济和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幅。改造农房1.2万户,基本消除农村D级危房,大力提升农村居民居住品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建成农民新村100个。
11、实施“交通提升”行动。建设和改造13条出境公路及2条铁路,构建速通主城、畅达周边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半小时主城、1小时南川、2小时周边”,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南涪、南万铁路竣工投运,全力争取渝黔(江)城际铁路经由南川并设站,建成投运南万、南涪、南道高速公路,开展南川至长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将南川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纳入全市规划。新建改建一级公路50公里、二级公路250公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000公里。加快推进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和货运物流换装枢纽工程,建设客运站27个、货运站4个。
12、实施“宜居典范”行动。基本建成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30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重庆卫星城,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宜居指数提高到85%以上。构建“一城两路三山三江六方”的城市绿化大骨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强力推进旧城区、新城区和生态新城“三城同建”,完成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新城区“四横两纵”路网、“六中心一广场”,加快永隆山生态新城开发。高品位建设花山、永隆山、九鼎山“三大城市公园”,打造半溪河、凤嘴江、龙岩江“三江六岸”城市滨江景观。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宜居示范城区、环保模范城区和国家级卫生区、生态示范区。
13、实施“强镇富村”行动。加大农村产业培育力度,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农村新社区”城镇体系。建设“美丽新乡镇”,打造水江镇、南平镇、大观镇3个市级中心镇和10个示范镇、一批特色镇。逐步壮大乡镇发展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规模,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100家,发展农村专业大户1万户。实现乡镇市民广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系统、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连锁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汽车客运站等公共设施“十有”全覆盖。建设“美丽新乡村”。全部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集中居住点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村公路100%畅通,基本实现行政村客运通达,出行便道社社通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适宜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垃圾站全覆盖。
14、实施“综合改革”行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消除缩小三个差距的体制性障碍。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居民向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中心镇有序转移,完成农村居民转户12-15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不断完善扩权强镇体制机制,适度扩大试点范围,增强乡镇发展活力。全面推行农村居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质押贷款,每年新增农村“三权”抵押贷款5亿元以上。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可控原则,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限责任公司,新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70个。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确保地票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15%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租赁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最佳投资服务环境之区。
15、实施“创新实干”行动。以强化执行力为核心,深化五段式干部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干部素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干部队伍。在一带与两区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区领导与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加大部门与乡镇间干部双向交流力度。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形成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体系。建立三个差距监测体系,动态监控变化情况。细化明确责任,将工作量化到部门,责任细化到岗位。严格考核,将缩小三个差距工作绩效纳入全区综合目标和区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作为民意测评、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缩小三个差距,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务实地改善民生,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 区委全会 12届11次 决定
送: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党组。发: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办公室
2011年8月5日印(共印80份)
第四篇: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
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是在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小组针对重庆市应对国家共同富裕等相关政策所作出的应对、改变进行了调研,并作出一下报告。
一、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和会议
2011年7月20至21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九次全委会,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这次会议将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主题,是重庆市委在充分考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课题。
2011年6月24-25日,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会议,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先后主持了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如何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怎样进一步实现和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论本质、重大意义和实施路径等进行了讨论。
2010年12月,在重庆市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在“民生十条”之上提出“共富”理想。他说:“共同富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少数人的富裕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随后的2011年重庆市两会上,重庆在全国率先将降低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民生导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等工作,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很多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学习和借鉴。重庆秀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任江河在行政中心会议室,召集全县20多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传达贯彻学习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就“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专题学习讨论。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就如何缩小“三大差距”提出了12条有理有据、货真价实,实在、可操作的举措。
重庆市永川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巴川江所作的《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建设幸福永川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各地区对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落实情况
(一)重庆教育对缩小“三大差距”做出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在取得全面实现“两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瓶颈
和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三大跨越”重大成绩的同时,为缩小“三大差距”
做出了积极贡献,探索积累了提升教育对缩小“三大差距”贡献力的宝贵经验。
贡献主要体现在: 消费性直接“缩差”和发展性持续“缩差”两个方面。
1、消费性直接“缩差”。消费是造成“三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农
村人口的教育消费支出和提高教育消费质量,可以起到直接缩小农村人口和城镇
教育的收入水平,进而遏制“三大差距”的扩大。
(1)实施教育民生工程,降低农民教育消费支出。在不降低消费质量的基础
上,降低农村人口教育消费水平,可以直接缩小其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近些
年来,重庆市面向农村及城镇弱势群体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学生资助、营养
促进计划、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等教育民生工程,年均投入资金160 亿元以上,全市农村人口2358 万,人均约200 元。
(2)实施重大基建项目,提升农民教育消费质量。近些年来,重庆市实施农
村教育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特殊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改造、塑胶运
动场、校安等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近80 多亿元,全市农村人口2358 万,人均100 元,使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人口教育的质量得到较
大提升,增强了农村人口以接受教育促进生活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2、发展性持续“缩差”。教育对于缩小“三大差距”的贡献,应当体现为农
村人口进入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提供发展支持上,即是说教育要为缩小“三大差
距”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提供支持。
(1)增加接受教育机会,奠基农村学生发展。重庆市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采取多种途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及以上教育外,在国家加分政府的大框架下,为缩小“三大差距”,采取对全市集居、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三峡
库区淹没乡镇考生等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照顾。“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
受教育年限从1997 年的7.06 年上升到2010 年的9 年。这提升了重庆缩小“三
大差距”的“差方”发展能力。
(2)提供就业创业支持,成就农村学生发展。重庆市政府制定10 条措施,通过引导基层就业、定向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不少农村籍毕业生得益于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走上了自食其力和致富的道路,进入了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
(3)催生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促
进了科技进步,全市90% 的基础研究由高校领衔承担,70% 的创新成果由高校
完成。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到36.83%。
(二)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缩小“三大差距”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缩小“三大差距”的具体目标是重庆市城乡
统筹进一步深化、统筹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体现。
从近年来重庆市统筹城乡的实践看,每条举措的落脚点都是缩小“三大差
距”。2007~2010 年,重庆市统筹城乡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建立“一圈两翼”对
口帮扶机制,扶持“两翼”区县(自治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
市民化的引导机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大力解决农民工职
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及子女教育问题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服
务体系的建设;推进城市资源下乡,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城乡公
共服务领域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发展;开展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调整财政投向、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金
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改革,促进
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等。
从以上具体实践可以看到,重庆市统筹城乡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
是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二是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均衡化
问题;三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四是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问题; 五是城乡之
间经济要素合理流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扭转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
度来实现的。这些实践是消除“不合理差距”、缩小“三大差距”的体现。
三、群众反映、走访资料
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首先15万农民兄弟农转非,一人10万,那就是多少?那就是150亿。第二保障房加起来应该是1000万方,这又是200、300亿了。第三,我们还有医疗、社保、扶贫、城乡基础设施、交
通、水利加起来800亿打不住。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也是民生,也是共同
富裕,水土工业园一年就是100多亿,所以我们说800亿是非常保守的。①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我们在重庆市进行了调研。重
庆市在“三化”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工作中,有很多成效,很多做法值得总
结。
市委提出的十件民生大事着重惠及中低收入群众并正在落实。比如,规划建
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70 万户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2011 年已解决中
低收入群众住房50 万户;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40 个县区1169个基层医疗机构
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30%,为群众节约药费3.65 亿
元,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另外,市委三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缩小
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明确了十二条措施,绝大部分都是关注基层和
中低收入群众,投入资金超过1 万亿元。②
一、重庆市将“两翼”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三化”统筹发展的突破
口,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从2010 年到2012 年,用三年时间,使
“两翼”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 以上增收1 万元。重庆市结合大城市带大
农村的特殊市情,将发展相对滞后的“两翼”地区作为重点,把“两翼”农户万
元增收作为区县“一把手”工程,采取专项督查、工作点评、定期排位、专项考
核等办法促进落实。
二、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0% 以上、对区县要
求75% 以上、市级以上公共服务预算增量的70% 以上要投向农村。比如,提前实
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 万老人老有所养; 30 万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两
免一补”范围,解决务工农民后顾之忧;60 万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43 万贫困
女童“零学费”入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38 个县区5196 所学校实行
“蛋奶”工程;30 个县区为非寄宿贫困生实施了“爱心午餐”。这些举措深入
民心、深得民心。
三、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重庆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一是明确了财政、项①
②参考:新华网参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01期
目、金融三大投入主体,保障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是实行林下经济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龙头企业税收返还和贴息补助、农业保险补助等四项直接扶持政策,帮助农户降低风险和致富增收;三是从市农科院、畜科院等单位选聘100 多名高级专家定向服务两翼”地区农户,派遣科技特派员700 余名指导发展;四是推行县级专家包片、乡镇农技员包户,实行责任、绩效、考核“三挂钩”的帮扶制度,将农村工作做得更实、更细。
四、总结、存在的不足或建议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这条道路上,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呈扩大化的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
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加大。由于市场竞争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善,存在种种弊端,以及国家政策的相关扶持保护,从而导致了垄断行业的形成,例如,石油、天然气、房地产等。垄断行业取得高额的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一些报告指出,政局按行业、航空运输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而普通的纺织业、农业职工年资却仅仅2万元。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实质性缩小有赖于包括劳动法规在内的一系列劳动力市场制度,如最低工资、工会、工资集体谈判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三、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扩大,我们能够从每年的国家统计局数字可以看到,近六年来,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从而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差距。
四、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应有实质性的调整,即在继续实施推动结果平等的各项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转向消除既得利益集团对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使资源分配、占有和使用摆脱权力的干扰,实现机会平等。这要求改革政府决策机制,使之更加民主、公正和透明。
我们通过调研也总结出来了一些建议。
1、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就业机构的调整,要尽量消除教育、居住、就业、医疗等不平等的资源条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村富足的劳动力流向城市。
2、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减轻缩小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坚持现有的医疗和养老制度,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使人民群众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只有通过一步一步的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一点一点地去接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
第五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