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学水平差距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学水平差距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成为当前工作的重心,作者围绕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背景 策略
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一)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已开展了不少培训活动,如新课改培训、教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及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等等,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农村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还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过于抽象,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二是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干脆是为了学分,并没有真正落实培训内容。
(二)策略方法
1.丰富培训形式,落实培训内容。
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形式应该多样化、全面化,除了传统的讲座、观摩课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兄弟学校的研讨会、名师座阵公开课、片区集体备课周、教学科研研究月等活动。
传统的培训活动大多是整个片区同时进行,一个主讲老师对几百个听课老师,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使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一对一”地紧密联系,使原有大规模的培训模式转变为兄弟学校间的教学研讨模式,既可落实培训内容,又可加强兄弟学习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同时,对于观摩课也可以一改往日名师在上面演示,教师在底下听的局面,而是由教师在上面上课,由专家听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开展些备课周、公开课月等活动,让农村教师在高强度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大大缩短与城镇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
2.改变“填鸭式”培训模式,加强专家和教师间的互动。
目前教师培训活动大多是由专家将内容直接灌输给教师们,很少有机会让教师和专家互动,这样既乏味枯燥,又提不起老师们的兴趣。久而久之,老师们参加培训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学分,并没有实质性收获。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填鸭式”的讲座改成座谈会或辩论会的形式,由专家和老师们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探究,并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加强专家和老师们的互动,又能真正使老师们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注重培训成果,反馈培训内容。
以往培训大多有两种结束方式:一是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对教师们掌握多少不得而知;二是通过考试的方式结束培训,但考试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也看不出老师们到底学了多少。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写论文或写培训心得的方式反馈培训内容,有关部门对论文或培训心得进行评比,对结果予以公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真正落实培训内容。
二、保证农村教师的切实利益,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一)背景
相对于城镇教师收入水平,农村教师的收入低得多,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这使得农村教师收入与现代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格格不入。离开农村、踏入城镇成了大部分农村教师奋斗的主要目标,尤其是优秀的农村教师,农村学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一旦有了能力就会跳到城镇学校。如此一来,农村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越来越大,新教师一批批地来,优秀教师一批批地走,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影响农村学校的发展,阻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策略方法
1.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农村留不住教师,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利益之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农村教师同样有趋利行为,只有农村教师进城后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少于扎根农村的利益,或因留下来,所带来的未来利益高于眼前变动的利益时,农村教师队伍才能稳定。笔者认为,为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就要给他们浇以“利益之油”。凡在偏远农村任教者,发给额外津贴,津贴每年下发一次,不计入工资总额,一旦离开农村,则津贴自行终止。同时,凡农村教师只要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就可以不受指标限制予以直接聘任,一旦离开山区,则其聘约自行解除。对长期扎根偏远农村的教师,政府还可出台各种相关奖励政策,定期对扎根农村的教师予以表彰。
2.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师范生长期服务农村。
师范毕业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我市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他们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鼓励这些新鲜力量深入农村并长期服务于农村。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生扎根于农村,政府可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缩短适用期或评职称期、增加经济收入、加大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评优”“评先”名额等相关政策。
三、保证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
(一)背景
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将子女送入城镇学校就读,使农村学校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生源质量逐年下将,农村学校成了外来民工子女、贫困生、学困生的专门学校,从而直接影响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挫伤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他们认为反正在农村教书,生源不好,家长不重视,领导不关心,怎么认真都没用,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随便教教就可以了,于是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二)策略方法
1.树立榜样力量,学习楷模精神。
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彰奖励;并编写一些关于农村教师先进事迹的杂志,供教师相互学习;同时可以让这些优秀教师走到广大农村教师中,做报告、交流经验等。让广大农村教师切身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切实感受到楷模的精神,从而大大激发农村教师的教学热忱。
2.各级部门应深入农村,给予农村教师人文关怀。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深入基层学校,关心教师冷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为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从精神上鼓舞农村教师,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建立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考察制度,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考核考查。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进行停职、培训,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农村教师的总体水平,同时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并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全体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师队伍定能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傅小丹.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
第二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朱媛 金融二专 200910902141 摘要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GDP、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不乏有连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的特贫困地区。奢华的城市生活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对比依然强烈的刺激这大众的心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加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在向少部分人手中集聚,而大部分农民仍然在与贫困抗争。本文主要就我国现在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介绍;第二部分为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 中国 城乡差距 一 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1.1收入差距
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03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消费差距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3 教育水平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
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二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的原因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2.1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首先实行的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加大发展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实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2制度缺陷
先说税收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最后是监督制度,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形成非法收入。从而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是合理分配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财富高速积累,一方面是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惨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部分人的无限挥霍,一部分人穷的生不起一场病。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仍然穷奢极欲地关心拆迁关心富人的生活安排。对此,我们如何不感到悲哀。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发展经济的方法与手段,中国历代也都有发展经济的好方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过历史辉煌。几千年,中国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去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历代的死结就是合理的分配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负的人很富,穷的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真的很讽刺!贫富差距太大,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今天中国的现状。
三 解决方法
首先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怎样通过税收来调节平衡收入差距这一方面还需改进。还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应加大三农的投入,如果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用在城市的发展上了.农村没有资金就不能城市化,也不能从土地里解脱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即便进城务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次国民待遇.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城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收入保障,还有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通常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他们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上的支出就占了全年支出的绝大部分.他们不得大病还好一点,如果得了大病有可能就得负债累累或者是一贫洗。
四 总结
本文从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目前已经加大力度改善城乡差距问题了,当然要缩小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慢慢淡出我国的。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先有政策的一些借鉴,由于知识有限,没办法提出自己个人的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改进。
第四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农村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第五篇:对缩小城乡差距的认识
对 缩 小 我 省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思考
摘要: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阻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河南省应该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实施农村税费等改革,为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农村;城镇
当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严重阻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制约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抑止农村的投资,而且还导致难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甚至带来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等现象。总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与“五个统筹”的实现。可见,缩小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势在必行。
一、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保证农民增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无论是财政税收体制、户籍制度,还是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均有差别。其中以户籍制度最具代表性,打破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去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让农民在身份上和城镇居民平等。其次,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要保证农民的平等待遇。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还要配套进行教育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河南省的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2005年底,河南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河南要逐步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户籍管理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省城乡统一户籍管理,保证就业人员自由流动。河南外来从业人员和“城中村”的从业人员等将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外来从业人员将逐步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可见,河南省正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扫清障碍。 二、河南省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河南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目前,河南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河南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58.1%,比全国平均比重高9.6个百分点,再下降5.1个百分点才能达到总体小康值,所以,河南必须要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2)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可行性及措施。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是有明确的可行性规划的。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全省总人口在2020年应控制在1.07亿以内,农村人口将要由2004年的7 968.77万人减少到5 350万人。河南省加快城镇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基础设施,杜绝低价占用农民土地现象。二是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三是加强并规范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最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问题
从公共经济角度看,农民增收难与农村公共产品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财政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调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河南省应该首先建设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其次,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等。再次,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早在2003年,《河南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继续推进农村税费和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民减负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河南农民减负增收34.23亿元,相当于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总体减负37.7%的基础上,农业税负担再减轻66.85%。河南省2004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0%约11.6亿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同时,农业税税率从2002年核准的7%下调到4%,再降低3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又为全省农民减税22.61亿元。这一补一降,全省7 000多万农民总体上就得到了34.23亿元的实惠。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河南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购买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对优质小麦、玉米等种植进行补贴;全面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政策要慎重出台,严禁将“一事一议”变成固定收费。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此,要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同时,可以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这意味着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机器、果树等都可以作抵押了。另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河南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首先,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再次,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最后,必须切实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给予经营决策权,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引导而非搞行政干预。
目前,河南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商丘市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2005年,商丘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84.4万吨,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油料五年累计产量比“九五”时期增长7.5%。棉花五年累计总产量基本接近“九五”时期水平;肉类总产量、禽蛋、奶类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30.4%、38.1%和5倍。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对其为农民提供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使参与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近年来,河南在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漯河市以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为战略。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造就了双汇火腿肠、南街村方便面等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已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年转化粮食600万吨。 3.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河南省应加大科技投入,使新技术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此,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或以税收形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所得税等。其次,政府可以免费向农民提供有关科技成果,同时支持县乡两级科技人员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园),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的力度。近年来,郑州市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已累计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2家,省级16家,国家级4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将突破100亿元,带动62万农户增收致富。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比上年增长3.2%。
六、为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首先,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应加强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规建设。三是财政部门应给予积极引导和资金扶持;还可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其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通过相关措施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二是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初、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四是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实行劳动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
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可少的手段。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河南省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的措施,一是切实加快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步伐。要按照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规模适当、逐步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为此,河南省启动了一项投资小、针对性强、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的“农信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项目。“农信通”每天可以接收两万多字滚动播出全国、全省农业新闻信息和农资、农产品行情分析、价格行情、气象信息、灾情、疫情通报、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农户可以点播花卉、瓜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猪、鸡、水产等20个专业服务频道。三是积极开展大型数据库建设。为让世界了解河南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让他们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