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乡孩子阅读水平的差距
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摘要】当今的中国,惠农、亲农政策惠及亿万农民,广袤的农村大地如沐春风,如淋春雨,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在教育领域,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未能从根本上破解,本文拟从农民的教育观念、城乡学习环境差异、城乡经济差异、城乡教师素质差异几个方面剖析造成城乡孩子学习能力存在差距的原因。以图找到破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方法。【关键词】 城乡
教育
差距
原因
“你呀,把农村学校的唱读带到我们城里头来达!真是一颗螺丝坏锅汤!”她是我曾经教过的孩子。在我的眼里,他真的很棒!本学期转学到县城小学。七岁的她,也许就因为这样一句话,她百思不得其解。回家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老师觉得我们农村的孩子不如城里的孩子的呢?”是呀,多尴尬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更值得深思!城乡孩子学习能力差距之大,原因何在?
一、农村的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的小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尽管它们也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走读书成才的道路,但受经济条件和个人素质影响,农村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那是天生的,书读多了也没用,反正将来也是打工„„”农村文化落后导致了农民安于落后保守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现代教
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持有敌视态度。就因为这样愚昧的观念,他们让孩子自由发展。在他们的心中学生来到学校,家长就解放,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开家长会,但能来赴会的也屈指可数。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农村孩子将享受到很多扶贫优惠待遇。这是一项惠民政策,很多家长纷纷前来咨询。但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真是悲哀!城市则是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聚集地,城市孩子的家长与农村孩子的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为了孩子的一切,应该全力配合老师的工作。他们都比较清楚在孩子的教育中自己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不但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同时也是孩子的老师,多数能以身作则,并能积极主动的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对现代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接纳心理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出现。
二、城乡学习环境的差异
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育差距之大,土地贫瘠、交通封闭、信息闭塞以及资源匮乏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有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每天所见有限。每个人的想象也是有限制的。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让孩子们写一篇关于未来城市的想象作文。照理说,想象作文,怎么写都有理了。可是过了许久,还有很多学生仍膛目结舌、无动于衷,无从下手。一些聪明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一会儿就写好了。其中有一位优秀的孩子他这样写着:
“二十年以后,我们的城市将环境优美、交通发达、我们的城市将会有二十几层的高楼大厦、还有超市„„” 难道是他真的没有城市的孩子聪明吗?想象力不丰富吗?不是的。就因为她是农村的孩子,所得有限,不了解城市的真实面貌,城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他的脑海中,没有概念。
农村的老师和城市的老师一样,希望每个孩子优秀,每个孩子出人头地,但总是受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总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可是,没有课外书何谈课外阅读。农村小学不比城市小学,有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书店,农村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他们能看的书不多,自己买书很少,再说,家长也不太赞成,即使学校有图书室,那也只是摆设,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城乡生活现状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
城乡经济差距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教育原本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幸的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的不平等。回头看看,我们的基点校,孩子们的课桌仍是坑坑洼洼。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对教育事业的不热心,就在我们学校不难看出,每当学校要组织什么活动,家长的态度总是比较消极。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为学生开展更多的活动,就因为“贫困”二字让孩子受到不公的待遇。
四、城乡教师素质的差异
从目前形式来看,城区教师综合素质普遍比农村教师的素质要高,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农村年轻教师仍存在着思想消极,不思进取。他们满足于现状,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老教师思想观念极为落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在教育事业的岗位上等待着退休。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学生又学到了什么?
其次,学校之间软硬件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本来有一定的专长,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加之教师没有宽裕的经济条件,即使有一定的专长,在学校也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也就荒废了。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经费困难,学校没有经费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更不用说请专家到学校来讲学。有很多教师宁愿省一分是一分,无钱订阅教育教学书刊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农村教师的视野也就比城区学校教师的视野要狭窄得多。
再次,近年来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占据了教师宝贵的时间。教师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教案的书写上,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就比较少。并且,在乡村学校,教师数量少,大多每个级只有一个班,教师要找个同年级的老师商量、探讨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城区学校学生多,办学上了规模,教师课时量稍微要少一些、教师空闲时间相对多一点、上同年级的老师相对多一些,这样教学研究的氛围就要比农村学校浓。时间久了,老师素质间的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城乡孩子学习能力的差距并不是孩子的差距,它实际上反映了城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作为一个农村教师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从意识和行动上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期逐步消除教育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第二篇:城乡孩子差距
2015年秋季某山区森林公园景区出现了几名先写作业边卖山货的“小商贩”。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住在景区内村民家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才5岁。孩子们说,很多游客喜欢山里的山货,他们就把平时收集的毛栗子、松子等拿出来卖,好换点零钱补贴家用。由于假期还有作业,他们只好一边卖货一边写作业。不少游客被感动了,纷纷购买,甚至还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叫到摊前教育一番。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长大的孩子和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差距是环境天然产生的,是一种先天的差距。有人会说我是说废话 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脱离环境谈优劣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假如现同时落水了水了,具备游泳这种素质比具备跑步这项素质要优等。
同样,农村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懂名牌,但是对于地里的昆虫可能认识的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讲卫生,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可能10天一洗澡比3天一洗澡更加能适应环境,因为农村的冬天烧水比较费时,所以降低洗澡频率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孩子会踢球,农村孩子会养猪。对于农村人来说会养猪当然优于会踢球。
所以,如果评价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优劣。我可以说:农村人在农村优于城市人在农村,城市人在城市优于农村人在城市。
或者说城市人如果全部到农村那么农村就会变成城市,农村人如果全部都到城市城市就会变成农村
好像又是一句废话
不过我只想表明:如果所有的农村人都具备城市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那么将是一种灾难,假如村里的大妈都开始讲究穿名牌但是经济基础没有跟上,大家都讨论足球而不是讨论怎么养猪,那么是一种错位。如果城市的成功人士来到农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给了大家的生活一点点所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无疑会酿成比较坏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全是废话,现在我开始说结论了:
农村的孩子成长在农村,性格特点,包括很多气质都符合农村的特点,符合周围的环境,城市人也是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社会确实有阶层的差异,从全社会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基本代表了“上层”,但是农村基本代表的“底层”。当农村孩子从底层像上层过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很多的的问题,凸显很多劣势,这种劣势是环境造成的,因为你毕竟成长在农村,你的前十几年很多的特征都符合农村的环境。
这种劣势,本质上来说是环境变化造成的,是由底层的“农村环境”向上层的“城市环境”过度的时侯表现出来的,本质来说一种不适应性。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一种未来文化和生活的方向(因为这里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教育,更多的交流等等)。所以农村的孩子可以说就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当然这种劣势是一种宏观上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照样会有很多的机会。
如果农村小孩想要融入城市的生活,必须抛弃一些以前自己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对农村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时间成本,伴随着价值观的激烈变化。这就相当于在以前的思维大厦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势可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发展处新的技能。
好,我再澄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农村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华西村,也是不说的一些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就是住在农村的孩子,而是一种大家理解意义的农村。同样当我们说城市的时候,也并不是指的城市的贫民窟。相反,如果你在农村,但是你父母开明素质很高,周围的同学都是很爱读书,老师很好(当然这些都很概率低),那么可以说你接受的是“城市环境的教育”。同样即便你在北京但是你父母都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那么你的环境比农村还要恶劣。
我也不是强调一种必然的环境决定论,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知道的很多农村有出息的人,基本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差,而且自身努力包括运气都很重要。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环境,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你可以选择:
1:虽然处在农村,但是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比如:多读书就好像让你天天和高人交流,扩大视野,这比听村口的大爷天天讲故事强多了。
2: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不要给他人带太多的道德枷锁,农村孩子更容易有各种处女情结什么的,更容易用道德评价表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种小农生活带给自己的,虽然有时候你知道这种思维难以改变,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那是错误的,或者不让其影响你。
3:你也可以是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极高,不过这基本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还是要积极的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思维,这不仅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任何处于一种不太好的环境中的人来说都要这样。
第三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学水平差距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学水平差距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成为当前工作的重心,作者围绕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背景 策略
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一)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已开展了不少培训活动,如新课改培训、教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及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等等,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农村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还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过于抽象,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二是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干脆是为了学分,并没有真正落实培训内容。
(二)策略方法
1.丰富培训形式,落实培训内容。
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形式应该多样化、全面化,除了传统的讲座、观摩课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兄弟学校的研讨会、名师座阵公开课、片区集体备课周、教学科研研究月等活动。
传统的培训活动大多是整个片区同时进行,一个主讲老师对几百个听课老师,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使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一对一”地紧密联系,使原有大规模的培训模式转变为兄弟学校间的教学研讨模式,既可落实培训内容,又可加强兄弟学习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同时,对于观摩课也可以一改往日名师在上面演示,教师在底下听的局面,而是由教师在上面上课,由专家听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开展些备课周、公开课月等活动,让农村教师在高强度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大大缩短与城镇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
2.改变“填鸭式”培训模式,加强专家和教师间的互动。
目前教师培训活动大多是由专家将内容直接灌输给教师们,很少有机会让教师和专家互动,这样既乏味枯燥,又提不起老师们的兴趣。久而久之,老师们参加培训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学分,并没有实质性收获。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填鸭式”的讲座改成座谈会或辩论会的形式,由专家和老师们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探究,并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加强专家和老师们的互动,又能真正使老师们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注重培训成果,反馈培训内容。
以往培训大多有两种结束方式:一是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对教师们掌握多少不得而知;二是通过考试的方式结束培训,但考试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也看不出老师们到底学了多少。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写论文或写培训心得的方式反馈培训内容,有关部门对论文或培训心得进行评比,对结果予以公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真正落实培训内容。
二、保证农村教师的切实利益,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一)背景
相对于城镇教师收入水平,农村教师的收入低得多,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这使得农村教师收入与现代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格格不入。离开农村、踏入城镇成了大部分农村教师奋斗的主要目标,尤其是优秀的农村教师,农村学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一旦有了能力就会跳到城镇学校。如此一来,农村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越来越大,新教师一批批地来,优秀教师一批批地走,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影响农村学校的发展,阻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策略方法
1.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农村留不住教师,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利益之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农村教师同样有趋利行为,只有农村教师进城后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少于扎根农村的利益,或因留下来,所带来的未来利益高于眼前变动的利益时,农村教师队伍才能稳定。笔者认为,为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就要给他们浇以“利益之油”。凡在偏远农村任教者,发给额外津贴,津贴每年下发一次,不计入工资总额,一旦离开农村,则津贴自行终止。同时,凡农村教师只要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就可以不受指标限制予以直接聘任,一旦离开山区,则其聘约自行解除。对长期扎根偏远农村的教师,政府还可出台各种相关奖励政策,定期对扎根农村的教师予以表彰。
2.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师范生长期服务农村。
师范毕业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我市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他们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鼓励这些新鲜力量深入农村并长期服务于农村。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生扎根于农村,政府可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缩短适用期或评职称期、增加经济收入、加大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评优”“评先”名额等相关政策。
三、保证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
(一)背景
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将子女送入城镇学校就读,使农村学校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生源质量逐年下将,农村学校成了外来民工子女、贫困生、学困生的专门学校,从而直接影响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挫伤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他们认为反正在农村教书,生源不好,家长不重视,领导不关心,怎么认真都没用,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随便教教就可以了,于是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二)策略方法
1.树立榜样力量,学习楷模精神。
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彰奖励;并编写一些关于农村教师先进事迹的杂志,供教师相互学习;同时可以让这些优秀教师走到广大农村教师中,做报告、交流经验等。让广大农村教师切身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切实感受到楷模的精神,从而大大激发农村教师的教学热忱。
2.各级部门应深入农村,给予农村教师人文关怀。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深入基层学校,关心教师冷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为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从精神上鼓舞农村教师,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建立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考察制度,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考核考查。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进行停职、培训,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农村教师的总体水平,同时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并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全体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师队伍定能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傅小丹.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
第四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21世纪城乡差距
21世纪城乡差距
摘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字: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教育差距 正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收入的不平衡
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3)市场运作不规范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5)教育机会不均等
三、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城乡教育差距是众多教育差距当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归于制度不合理,而有意忽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地域性差距或自然差距。制度分析显示了人们对政策因素的过于依赖以及对非政策因素的过于忽视。生态学全面的、联系的和开放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教育机构,其他各类社会机构均是有用的教育资源。因而考察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化解办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类教育资源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可以从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来理解。
(1)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明显差异
首先,入学数量上存在差异。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92-1999年本科生源为例(见下表)。此表显示:入学数量,城市学生的人数是农村学生总数的四倍,也就是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只有城市学生的1/4。其次,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在性别上差异更大。城市中男女学生受教育机会比例基本相当,而农村女孩上学比例远不如男孩
(2)受教育过程存在差异
教学资源,城乡学生利用率不同。农村学生更乐于操作、演习现代教学设备,对教材积极思考,充分吸收教授的知识。对于多媒体教学,他们更是潜心钻研,而城市学生则反之。消费水准,城乡学生差别很大。假期利用率更不同。调查发现,城市学生假期旅游居多,农村学生则进企事业单位实习、培训,打零工,搞义务服务等。
(3)教育结果差异
首先,就业来源地歧视。毕业生就业被户口阻拦,特别是北京、上海。小林是北京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因
他没有北京户口而录用另一位北京籍的普通毕业生。其次,就业性别歧视。目前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四、中国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第一,经济落后地区家庭承担不起高额学费,国家对农村困难家庭支持力度不够。中国城市实际收入是农村的几倍,城乡教育两重天,农村孩子越上学家越穷。据统计,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清华大学23%,北京大学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35%,北京林业大学2000-2001年贫困生比例高达48.7%,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增到41%。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还必须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优先取向”思路残余。据社科院调查,2002年全国教育投资5800多亿元,用在占国家人口总数不到40%的城市的投资比例为71%,而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城乡分割办学制度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二)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造成偏差
基础教育的办学制度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失衡。1993年上海小学生人均经费3556.9元,是贵州农村323.6元的11倍,初中差距达12.4倍。自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有1.5亿少年儿童没能完成初中教育,大部分为农民子女。令人发指的是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小学升初中考试中“推荐优质学位”,义务教育呈现优劣之分,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初衷。同时教育指标不公平。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
正面(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2)推动农业发展。(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负面(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
结语: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给我国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丝不安定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过高,而实质是农民收入趋缓,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制度上着手,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完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同时也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以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