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收入差距
统计局: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至3.13:1 本报讯(记者蒋彦鑫 沈玮青)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国家统计局表示,根据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
城镇居民人均近2.4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
同时,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
数据对比,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
纵观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1982-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但2003年达到高点,一直到2008年维持较为稳定的局面;2009年开始缓步缩小。
农民收入中位数6194元
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提到,将在近日发布收入中位数。昨日,这项数据得以发布。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加995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方面,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加227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
■ 释疑
何为人均收入中位数?
国家统计局表示,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这意味着,还有一半的人收入位于中位数以下。
公布中位数有何意义?国家统计局表示,由于调查的部分对象收入很高,此前公布的人均收入有可能会被高收入群体拉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部分人员收入情况;但中位数的公布,则更能反映出中低收入者的情况。
第二篇: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而且双轨制的(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 jijuefangfa 除了从宏观上调节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之外,除了从政策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之外,对农村影响最为巨大的变革莫过于税费体制改革。在许多农业大省,税费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吃财政饭的闲散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当干部”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营生,农民的不合理支出有了明显的减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的壁垒,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灵活创新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按常住人口和暂住户口进行户籍登记,对在城市有固定收入、固定职业、工作并居住在城市若干年的居民,应允许其转为正式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广大农村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也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主要途径有: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当务之急是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一是积极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贯彻落实中央各种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消除或取缔非法非正常收入,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这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等。(南开大学陈宗胜 武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39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49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56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篇: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带来了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也迅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2倍增长到2012年的3.10倍,远高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政策加以扭转这一趋势,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国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
一、我国城乡收入现状
首先得承认,城乡差距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论古今中外,城市作为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从诞生起就是该地区的商业和贸易中心,理所当然比农村发达。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进而影响经济建设,比如拉美国家就因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收入差距极度扩大,导致政治动荡,最终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无法自拔。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相当大的改善。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是仅有133.6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4564.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到7916.6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军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4年间分别增长70.5倍和59.3倍。在收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36.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39.3%。这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受益于改革开放,得到有效改善。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城乡居民都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收入水平均大幅度提高。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城乡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78倍扩大到2013年的3.12倍。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978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达24221.3元,同期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77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为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3.11倍,这就使得城乡收入绝对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12年的16648.1元。
真实的城乡收入差距绝不仅仅体现在以上数字上,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在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等社会福利上的巨大差异,则城乡差距更令人触目惊心。比如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为全国总水平的30%左右。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占有差异非常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
二、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到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很多人会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合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与高速增长相伴而来的则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看似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关系。事实上,这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差距被政府人为压低,在改革开放后,收入差距扩大部分是由于体制转型造成的,因此收入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发生。但是在经济转型结束后,收入差距扩大往往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比如法制不健全、税收制度不够完善。这种收入差距,会影响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二)过大的城乡差距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导致社会上存在相当数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脱贫速度与经济增速正相关,与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呈负相关性。如果收入差距急剧扩大,那么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就会被富人所占有,这就会影响到先富带动后富局面的形成,最终难以实现共同富裕。
(三)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从需求侧看,经济增长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者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才有利于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增长,否则将会影响到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内需不振,收入差距实际上就是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民的消费还是以必需品消费为主,精神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缺位,不仅不利于消费增长,也影响到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收入差距扩大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随着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也会日益激化,如果收入扩大是由于社会不公尤其是官员寻租等腐败问题造成的,那么社会矛盾甚至升级到社会**,进而影响到经济建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就告诫说,两极分化就代表改革失败了。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动荡,外资撤离,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三、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又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制约了农村收入的提高。其次,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差距巨大,这就导致就业结构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差距。而且,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政策,比如实行工业品和农业品收购的“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导致农民收入被剥夺,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二元分隔的户籍制度,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就形成了城市和农村这样两个互相封闭的系统,影响了农民获得非农收入。最后,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制度显著高于农村居民,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这就使个人收入不仅与劳动贡献大小相关,还与个人生产要素的多少相关,这就拉大了收入差距。
(三)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我国目前税收收入主要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比重只有30%左右。直接税比重过低,导致阶梯税率对收入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农村居民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所承担的税负与其收入相比,大大重于城市居民,这必然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再加上我国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打击惩罚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人通过逃税、漏税手段获取收入,这就使国家财富流失,也降低了国家再分配调节收入的能力。
(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体制不够完善,对农村的贫困人群不能起到很好的救济作用,这就使他们生活改善程度有限。
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思考
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方面的原因,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采取系统的方法,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调整城乡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对农村“输血”的方式,而要更加注重对农村经济“造血”功能的培养,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一)继续加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科研创新与加速农业科研推广并举。随着农业现代化,科技进步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还应鼓励农民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克服小农经济的各种劣势,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平等竞争统一开放的就业机制。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的时候,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比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联系我国实际,截止到2013年,我国人均耕地降至1.52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一半。由于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农民很难单纯通过农业增产来增加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人均生产率来实现。
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不统一性、多层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和对进城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构建平等竞争统一开放的就业机制。让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敦促企业落实《劳动法》有关规定,保证同工同酬,严格打击拖欠民工工资、损害民工合法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对民工的法律保护。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能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力给予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一道重要防护屏障,可以降低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尽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从我国世纪出发。从长远看,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能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考虑我国国情,基于我国经济承受能力和城乡二元经济的现实,目前城乡采取统一的社保体系并不可能。在建立社保体系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政府对建立社保体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提供财政支持,提供利益主体相互关系,加强管理和监督的责任。政府要强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医疗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的投资和财政补贴。我国现阶段应首先建立一种较低保障水平多层次广覆盖的多样化社会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俗话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可以说城乡巨大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极其关键的一步,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教育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就得加大财政对教育支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责任由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变为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农村教育还存在教育形式单
一、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显著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也难以保障,收入也难言乐观。(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经济评论,2010(8).[2]陈景武.重视贫富分化警惕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10).[3]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2008(45).[4]贾小玫,刘霞.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9).
第四篇: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结报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08703班关于城乡收入
差距的总结报告
近日,我们班组建了一个调查城乡收入差距的小组。目的是为了调查清楚中国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为此,我们展开了走访调查,和随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经过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之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2010年我市在岗职工工资人均48440元,而全市机关单位年平均工资为2.6万元,事业单位为2.7万元,企业为1.6~1.7万元,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工资相差1万元以上。从各个企业看,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企业达8.7万元以上,最少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仅有5000~6000元,有80%以上的企业平均工资在1.5万元以下,最高的是最低的14~15倍;一些垄断或特殊行业人均工资也在4~5万元,是最低企业职工工资的8~10倍。
2、不同职业的收入相差悬殊。
就职业而言,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管理者阶层收入大大高于一般职工收入,尤其是企业在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后,打破了传统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分配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倾斜,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阶层的收入是普通劳动者收入的20~50倍,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另外,部分改制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不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有的即使缴纳也数额很低,仅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造成了部分职工在岗期间收入低,到退休之时养老金无保障的局面,使收入差距的时期进一步延长。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乡村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从长远来说加剧了企业职工、农民工和企业经营管理阶层的收入分配矛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逐步扩大。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账面上为3.53∶1,我市为2∶1,但实际情况与帐面上的比例有很大的出入。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和特产税,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农民收入增幅仍然低于城市居民。2008~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低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去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到40%,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不足3200多元,平均每月260元左右。这260元中,还有25%以上用于第二年扩大再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农民每月真正能用作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为195元左右,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670多元,城乡差距为3.44∶1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6∶1,我市也在5∶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并且这种扩大趋势仍处在“U”字型的上升期。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向社会原始收入倾斜。2008~2010年,我市GDP年均增长19.9%,高于城、乡居民收入8.8和10.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和居民收入均大幅度增长,但就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而言,财政收入提高的幅度大大高于居民收入提高的幅度。近三年来,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每年都以37.9%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幅达到了42.3%,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为11.1%和9.3%,最高年份也只有14.2%,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形成巨大的反差。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财政收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一般居民收入的增长。
所以,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不过扩大的幅度在持续减少。所以,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成效显著。要继续控制城乡收入差距。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08703
肖鹏
第五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农村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