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0:1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

第一篇: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

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

—《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

作者:“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课题组 来源:国研网 2002-1-22 本站发布时间:2003-6-26 阅读量:1541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农村居民摆脱了极度贫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基本上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迈进的基础。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进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起点很低的农民生活一直与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差距,持续、稳步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十分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下滑,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态势

统计资料反映,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增加了0.15倍,1980年为2.5∶1,1999年为2.65∶1.但实际上,农民的真实收入水平远低于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间并不完全可比。前者往往被低估,如不计作收入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等;后者往往被高估,如农民纯收入中一部分要用作生产性支出等。因此,目前城乡收入的差距,很可能在4∶1左右。

(一)农民实际收入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差距

从统计指标看,最近20年的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起始差距大,80年代中期明显缩小,90年代中期明显扩大的历程。其总的特点是农村始终处于落后,两者间的差距在波动中扩大。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左右,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接近3∶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1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于80年代。

情况的严重性在于:由于统计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农民纯收入中存在很多“水分”。据媒体披露,许多地方农民年收入的增长速度是上级领导部门向县、乡层层下指标的结果,并纳入对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其结果必然增加农民纯收入中的虚假成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虚报收入,统计“水分”大。根据我们调查,河南省鄢陵县的两个乡,其农户近两年的人均纯收入,按统计数据都在2000元以上,实际上只有1000多元。湖北省襄阳县伙盘镇、太平镇,2000年农民收入分别只有1300、1600多元,远低于上报的2850元和3200多元。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乡天明村,1999年上报人均收入3000多元,实际上只有1000多元;吉林省舒兰市朝阳镇,2000年上报农民人均收入2000多元,实际不到800元。 第二,按虚报的收入扣缴统筹提留款,必然超过政府规定的5%负担标准,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如前述吉林省朝阳镇1999年的情况,按实际收入800元计,负担应为40元;而按上报的2000元收入计,则为100元。湖北省襄阳县两个镇,2000年人均税费负担393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26%.

(二)税费以外的农民负担过重

在交纳法定的税费之后,农民还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剩下的所得收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地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禁止搞不符合农民经济条件和意愿的“形象工程”、达标项目,但实际上各地法定以外的收费名目繁多,其中不少项目数额较大。典型的如湖南省减负办的调查,此类项目多达上百种。

——农村教育乱收费。有报刊、养老保险、体检、意外伤害保险、勤工俭学、电脑上机、校服费等,以及代扣代缴教育附加费,多达30余项。有1户农民,3个中小学生,1999年交费1471元。

——农民建房乱收费。一农民反映,房屋拆旧建新要交费772元,其中,建房安全统筹证34元、建房押金100元、办证工本费208元、放线费36元、占地费145元、水土保持费100元、建筑营业税150元。另一农户建房交费1200元,其中,土地补偿费903.5元、测绘服务费160元、测绘服务发证费124元、批准书工本费12.5元。乱收费的项目还有:土地荒芜费、人防工程易地统建费、文物调查勘探费、白蚁防治费等10多种。 ——婚姻登记和计划生育“搭车”收费。1999年,有一对农民夫妇领取结婚证交费585元,其中,检查费50元、妇女体检费62元、登记费5元、一胎准生证费82元、上节育环押金200元、结婚证工本费84元、介绍信费102元。结婚登记收费更高的多达700多元。

——超负荷搞建设,集资任务重。常德市桃源县漳江镇承担5个堤垸的建设,人均集资500元;学校教育达标投入,人均集资200元。此外,一些地方推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小城镇建设等达标,都须由农民出资。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特点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城乡差距问题上,西部地区在起点上就大于中部、东部地区。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为2.9∶1,高于中部的2.65∶1和东部的2.68∶1.在差距缩小的80年代,西部城乡收入比也一直都在2∶1以上,而同时期中部、东部的城乡收入比均降到2∶1以下(见表1)。

表1三大地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1999年第169期 9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要比中部、东部地区大得多。1999年,西部城乡收入比为3.41∶1,比1978年增加了0.51倍;中部、东部的城乡收入比分别为2.41∶1和2.48∶1,均低于1978年改革前的数值。如果与改革初期的1980年相比较,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1980年,这一比值东部为60.2%,中部为50%,西部为44.1%;到了1998年,东部为48%,中部为45.7%,西部为28.1%.18年间,三大区域内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东、中、西部分别下降12.2、4.3和16个百分点。

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三大区域内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的幅度,并不能反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东部地区城乡差距虽然明显扩大,但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最高,199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变化较小,但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不高,199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不仅大,而且农民纯收入为全国最低,199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见表2)。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的农牧业区域。

表2三大区域内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比较元/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1999第169期

(四)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80~90年代,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低收入户与20%高收入户的差距,1985年为1∶3.65,1995年扩大为1∶4.92,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1∶5.76;20%中等收入户与20%高收入户的差距,1985年为1∶1.86,1995年扩大为1∶1.95,1999年扩大到1∶2.49.从绝对额看,农村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绝对差,由507元扩大到3864元,增加7.6倍;农村中等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绝对差,由351元扩大到2800元,增加近8倍。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财富效应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比重占52.1%;占人口20%的高收入农户拥有银行存款占全部样本农户总存款的55%,而占人口14.6%、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只拥有不足总额3%的存款。此种情况表明,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也已扩大。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突出表现在农村低收入户与城市高收入户之间差距的扩大上。农村20%低收入户与城镇高收入户的差距,1985年为1∶7.25,1995年扩大为1∶14.41,1999年扩大到1∶14.98.不仅如此,城乡收入户各对照组之间的差距都有所扩大,多数对照组增加的倍数虽然没有超过1,但还是扩大了。其中扩大最多的是低收入组,由3.14∶1扩大到4.34∶1(见表3)。

表3五等分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元/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1999第169期

(五)农村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的比重很大。据农业部统计,以村为单位,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832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4%;1000~1300元的有7958.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1300~1500元有9091.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3%.这三部分合计有25376.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8.7%.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农村有近1/3人口的月收入在125元以下,其中约有1.2亿人口月收入不足或只有100元。由此可见,根据平均收入水平作出“全国人民已经提前实现小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在生产、生活用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这1.2亿农民的收入水平充其量只能维持一个“温饱”。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比重可能比农业部统计的还要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67000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13%,1000~1300元的占10.8%,1300~1500元以下的占8.1%.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户的31.9%,高于农业部的28.7%;其中年收入不足或只有1300元的比例为23.8%,高于农业部的18.4%.这就是说,人均月收入低于100元的农民,可能超过1.5亿人;其中最高者,也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5854元)的1/5左右。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与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80年代初期,一些年份的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镇,使一些同志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声称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完全是传统计划体制造成的,认为只要解除了统购统销对农民的束缚,让农民自由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泳,收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90年代以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地落后于城镇,人们的头脑才逐渐冷了下来。

国际经验证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层次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发育已经十分完善,农业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以下,农业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先进,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论是土地经营规模最大的美国,还是欧洲和日本,政府都不得不通过价格支持、直接补贴等手段予以适当弥补,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层次上,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维持在一个不太大的水平上。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政府没有能力对农业给予补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成为社会不安定和政治动荡的根源。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储藏成本高,价格弹性有时滞效应,产出达到一定水平后,单位土地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因此,农产品的品种、产量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二是在人们的食品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后,虽然对品种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量上的需求增长却变得十分缓慢,甚至停滞。这种总量上的需求约束,可能是效率因素以外,工农业产品价格产生“剪刀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农村的特殊状况进一步弱化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众多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了中国农民劳均2亩的土地经营规模。不用和美国农户劳均1000多亩的经营规模相比,就是与中等规模的欧洲劳均100亩、小规模的日本劳均20亩相比(《‘96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也相去甚远。因此,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农民大致占总人口的70%,分享约30%非农人口提供的农产品消费利润,人均所得很难提高。

(二)政府的经济调节政策不适应市场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供求政策的重心是调节供给,而调节供给的核心则是不断增加农产品供给数量。表面看来,这种政策并无不当。人多地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矛盾之一,对此高度重视并全力解决是很必要的。问题是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农产品短缺状态逐渐消除,全国人民生活普遍达到温饱有余,城镇居民生活步入小康,农产品消费由数量主导型转变为数量、质量、品种并重型。而单一数量供给政策并未随之作出调整,这就不能不导致农民收入的波动。

其一,就较早由市场决定供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类来看,政府实际上仍然采取了以鼓励追求数量为主的供给政策。尽管中央政府不直接参与这些农产品的购销活动,但要求各大中城市政府采取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多种措施以增加数量(如“菜篮子工程”)。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鼓励供给政策,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生产特点,加重生产周期性的波动,导致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二,主要由中央政府计划控制的粮棉产品方面,政府垄断、价格支持、直接参与市场购销活动等增加总量供给的政策手段,受到市场需求约束的挑战。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大宗农产品市场出现产品积压、价格下跌的局面。政府受财政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力继续通过敞开收购来维持市场价格,只得适当降低政府保护价,并使部分品种逐步退出保护收购范围。结果是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1996年下降30%.据专家估计,仅1997~1999年3年粮食、棉花价格下跌,就使农民约减少收入3500亿元之多(吴硕、陆学艺、刘文朴等“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80期。)。

因此,在经济体制和市场供求状况都发生改变之后,政府如何在需求约束的条件下维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和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政府的公共政策存在着忽视农村的倾向

改革开放20年来,尽管经济体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成倍增长,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偏少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全民9年制义务教育,在城市是由政府承担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而在乡村则是农民承担了这些开支的大部分。又如医疗卫生,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足20%的国家医疗卫生投入。1998年,国家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587.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其它如修路、农田基础设施以至一些水利工程,也要农民出资。近几年,国家财政为拉动经济增长发行了巨额国债。其中直接与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份额很小。国债中用于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部分,如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多是从全社会考虑,农民直接受益的规模和程度有限。 在此种调节分配格局下,必然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国家支持不足,农村的公共服务又急需增加,只有从农民本来就很少的经济剩余中再拿出一部分,名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结果却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再生产以致简单再生产能力,使农民能够创造的经济剩余递减,维持农村公共服务所需的经济来源也随之枯竭。与此同时,由于对各级政府对此类收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在以合法名义向农民收取经济剩余的同时,大量的“搭车”收费、摊派难以避免。

税费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成为90年代以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据专家计算,近年来农民家庭1年的税费负担约2800亿元。其中:(1)劳动积累工、义务工1350亿元,劳均300元;(2)“三提五统”900亿元,人均100多元;(3)农业税310亿元;(4)农业特产税160亿元;(5)教育税附加68亿元;(6)屠宰税20亿元。以上各项,农民人均负担320多元,是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5%.如果加上税费以外的其它摊派,农民实际上的负担还要重得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吴硕、陆学艺、刘文朴等“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80期。)。

(四)农村基层组织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减轻农民负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屡屡令行却难禁止,农民负担越来越出现加重之势。其根源之一,在于农村基层组织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农民缺少制约政府部门、乡村社区组织损害其经济利益的力量。这其中分为两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层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组织条例》,在村级层次实行村民自治,农民作为村社区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本应享有民主选举和罢免其领导人的权利,享有决定包括乡村统筹、集体提留数额及收取、开支办法的权利,享有决定村公益事业和集体经济项目筹资与使用方案的权利。但是,实际上多数地方的农民没有真正享有这些至关重要的权利,农民难以选择能够公正办事的村领导人,对各种税费的负担额和使用办法也没有发言权。因此,超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负担及其使用的浪费、低效,就成为必然之事。与此相联系的是,在此种村级自治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的时候,必然无法抵制来自乡级政府以及更上级政府各部门的摊派,甚至往往还借机“搭车”增加收费。

(五)区域间自然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差异的影响

区域间自然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的差异非常之大,容易对收入差异产生大国放大效应。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群体可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类型的收入状况都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城乡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

第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即京津沪、江浙、广东、福建。其人口占农村居民的15%,1997年人均纯收入为3550元,高于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1.45,比改革初期的1∶2.5相比有明显缩小。

第二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地区,即东北三省、山东、新疆、河北,人口占农村居民约25%.这类地区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较多,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如,东北三省农民人均经营耕地5亩多,粮食商品率达到60%以上;新疆的棉花、水果,山东的水产品、水果蔬菜,在全国均占有一定优势,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较高。1997年,这类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7元,与当年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2.29,比改革初期的1∶2.5有所缩小。

第三类地区以中西部传统农牧区为主,即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江西、广西、海南,人口占农村居民的近50%.这类地区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85元,只有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85.4%,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2.9,与改革初期的1∶2.5相比有所扩大。

第四类地区是高原地区,即贵州、青海、甘肃、重庆、西藏,人口占农村居民约10.7%.这类地区人均耕地更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条件十分落后。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22元,仅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3.2%,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3.9,比改革初期的1∶2.5明显扩大。以上情况表明,目前约有60%的农村低收入处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

三、政策建议

早在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过:“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经济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基础上。”(《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于缓慢,无疑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农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落后15~20年(即相当于城镇80年代初中期);1998年,近60%的农村人口生活刚刚摆脱温饱水平,4000多万农村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则在2亿以上。事实上,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及其消费水平停滞不前,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农民收入低下,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表现在于,一是对保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利影响。农民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部分过低,已经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大范围的耕地“搁荒”。如继续下去,这对于农业资源紧张、农产品人均水平还很低的中国,无疑会动摇其粮食安全基础。二是增加了农村中的不稳定因素。收入低下增长了农民中的对立情绪。近几年,因为税费负担沉重而导致农民自杀、上访、群体抗缴税费,以及围攻、打砸乡政府和干部的恶性事件有增无减,信仰宗教的农民急剧增加,有的甚至陷入邪教。三是影响城市社会的安定。收入过低导致大批农民盲目涌入城镇寻求生计。1996年以前,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农民进城打工矛盾较小。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增长放慢,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增多,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的人数却依然有增无减。1998年、1999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中分别有5.5%、5.9%转入非农产业,其中约有35%进入大中城市。(陈武元“进城民工的现状及发展变化”,《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57期。)这种状况明显地超过了目前城市的劳动力需求。相当一部分农民找不到工作又不愿返回到农村,沦为实际上的城市流民。如果此种状况持续下去,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其次,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态势。农民收入增长过于缓慢,是近几年开拓农村市场战略迟迟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缺乏购买力,其集中表现是农村人口因收入增长过于缓慢而产生的即期消费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为减弱。199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乡村地区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53%下降到37%,下降了16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分析,1998年,在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33.1%的贡献率中,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只有15.8%,比1980年的24.8%下降了9个百分点。结果导致大批工业消费品积压,企业开工率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当然,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但是作为政府的责任,就是要防止这一差距过分扩大。经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基础大大加强,已经具备了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势头的基本条件,政府有必要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层次上给予农村低收入居民一定程度的补偿。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还可以等一等、拖一拖,就有可能铸成大错。为此,除目前正在实施的开发西部战略外,建议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免除“十五”期间全国的农业税和特产税

由于涉及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决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不得不限制在少数地方进行试点。但是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过慢的状况,从90年代中期算起,持续的时间已经很长,有必要采取重大的短期措施予以缓解,以免激化农村社会中的矛盾。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加起来也就是300多个亿,而近几年国家财政每年增收都在1000亿以上,因此短期免除这两种税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属地方税种,地方许多税外附加都和这两个税种有关。在一定时期内免除这两个税种不仅可以加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调控力度,而且使税外附加失去了征收的依据,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方面的改革。

(二)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节机制

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此,粮棉流通体制应当在国家定额采购的基础上,放开市场购销。通过体制变革,给予农民以真实的市场供求信号,消除政策过多干预造成的波动因素,使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能够大体协调。当然,放开市场购销后,政府还应当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吞吐国家储备,平抑市场价格,保证粮棉供应。由于存在真实的供求信号,政府针对性的政策调节虽然也要财政给予补贴,但其代价要比政府承担全部流通责任要小得多。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提高农民收入:对生产性投入给予补贴,如改良土壤、应用新技术、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对收入给予直接补贴,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年成不好的时候;继续减免各种税赋,例如屠宰税这类费力不讨好的税,不如干脆免掉。通过上述措施,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确保了全社会的安定。

(三)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农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这部分地区,以农牧业为主,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又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所应当。从以往的经验看,直接给予农牧民发放钱粮的工作量太大,只能用于防灾减灾;提供政策性贷款上项目,不仅容易出现挤占挪用,而且因经济环境差,投资难有回报,农民也得不到实惠。因此建议从源头上加以解决,截断各级政府部门向农民乱收税费的渠道,使这些地区的农民真正得以享受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好处。具体做法是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县,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县乡两级公职人员所需的全部经费,相应免除该县乡农牧民所有的税外附加。

(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目前,全国至少有6000万农民外出务工,每年寄回农村的汇款达1000亿元以上,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排除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政策性障碍,不仅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是加速城市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农民进城务工受到种种人身歧视。如农民外出务工必须得到批准,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岗位受到当地规定限制,单是为了就业需要办理的证件就有5、6种,而且办证交费高达数百元。此外,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无端受罚、没收证件、拖欠工资、人身侮辱事件屡屡发生等。因此,在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有必要清理城市用工制度方面各种不合理的地方性规定,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公开、平等的政策环境。为了方便农民工举报侵权行为,城市政府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农民工投诉中心。

(五)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

目前农村税费征收,固然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税费数额大小是否适当等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缺乏来自农村社区成员的有力监督,造成大量不合理的“搭车”收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如果实现农民对本社区事务当家作主,农村不合理负担问题即可解决大半。农民十分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税费问题,运用农民的监督显然比任何其它力量更加有效。因此,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必需费用的项目、数额、收取办法、使用等,应当由农民投票决定;而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农民应享有对乡村社区领导成员的选举与罢免的权利,否则不可能真正拥有监督力量。1998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对上述方面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问题是在农村多数地方并未得到认真贯彻。这方面实施起来的工作量非常之大,而且还涉及到基层党政体制改革,需早作谋划,尽早启动。

“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课题组 本报告执笔:肖俊彦 课题负责人:鲁志强

课题协调人:丁宁宁

第二篇: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而且双轨制的(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 jijuefangfa 除了从宏观上调节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之外,除了从政策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之外,对农村影响最为巨大的变革莫过于税费体制改革。在许多农业大省,税费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吃财政饭的闲散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当干部”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营生,农民的不合理支出有了明显的减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的壁垒,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灵活创新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按常住人口和暂住户口进行户籍登记,对在城市有固定收入、固定职业、工作并居住在城市若干年的居民,应允许其转为正式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广大农村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也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主要途径有: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当务之急是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一是积极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贯彻落实中央各种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消除或取缔非法非正常收入,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这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等。(南开大学陈宗胜 武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39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49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56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篇: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1]。

2.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影响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低固然有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制度安排的产物。由于制度安排没有根本转变,在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2.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由于农村居民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市场体制不完善和监管不力。由于体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一部分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而是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和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比如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法经营行为,牟取巨额利润。这些非法收入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城乡之间个人隐性收入差距悬殊。城乡显性收入差距,并不能反映城乡之间收入的真实差距,因为还存在尚未统计的隐性收入。所

谓隐性收入是指不能直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收入,但又是居民实际享受的福利,主要包括各种补贴(如住房、物价补贴等)和社会保险费用(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这种差距城乡间十分悬殊。因为在农村只有极少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才能享受到诸如住房、医疗补贴和青少年教育费用减免符福利。对绝大多数乡村来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这些福利,因而不具备普遍性。而在城镇,居民(特别是职工)福利主要由国家财政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较好的制度保障,因而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除了幼儿园、敬老院、康复疗养中心福利设施外,集体经济单位还提供公有住房、公费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险、生活补贴等农民所没有的大量福利。

5.依靠土地要素获得的收入比例少。原因有:(1)土地要素是有限的,数量不会增加,而且会随着城市、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而日益减少;(2)土地的边际收益率是下降的,这是一个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在现有并且日益减少的土地上再增加产量,新增加产量部分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其收益相对会越来越低;(3)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社会保险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也会不断地上升,让成本不断提高的劳动力去从事低收益的领域,劳动力的收益相对其他产业将日益下降;(4)从1978年以来农业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互变动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要比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快,农业增产的收益部分,往往被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抵消掉;(5)农业只有规模经济,才能相对降低各种有关成本,如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慢,农业劳动力不能持续转移。还是小规模生

产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过慢,农业收益增长的速度相对非农业收益的增长而过慢,结果只能是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3]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3.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1.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缓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1)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2)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3)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加快给农民“减负”与“剪缚”(取消其制度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直接原因在“重负”,根本原因在“重缚”(多种不公平制度政策束缚)。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精减乡村机构,大大减少农民供养的人员。帮助农民成立各种群众组织以适应市场和维权。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和剪刀差政策等,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全局出发,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4]。

4.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

5.加快税法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在建立健全个人收入透明的核算体系(设立个人收入账户、实行储蓄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等)基础上,借鉴西方,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等覆盖个人收入全过程的税式调节体系;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实现环节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个人收入使用环节的特别消费税;个人收入积聚环节的财产税和不动产税;个人收入转让环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提高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加强税收征管。

6.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贡献率在0.07~0.1之间,是社会最不满意的丑恶现象之一。务必尽快颁布严法予以严惩,建立新制予以根治。根据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某种犯罪长期蔓延须出台严法予以严惩的做法,颁布严厉的反腐败法,严惩非法收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法、举报非法收入重奖法,审理非法收入案党政机关不得干预法等法律体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杜绝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加强行政监督,堵塞权钱交易渠道。

7.打破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应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8.加快西部开发,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

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现阶段城乡收入扩大的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年增加,尤其是我国正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将对此有所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建设的主要生产力,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来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距,使城镇与农村共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王云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J].晋阳学刊,2004,(2).[3] 周天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市化.《理论前沿》2009年第14期.[4]李振国.政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对策探讨[J].经济学家,2005,(3).[5]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第四篇: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探讨

目录

摘要:............................................................................................................................1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1 1.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变化呈阶段性特征..............................................1 1.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2 2.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3 2.1历史因素..............................................................................................................4 2.2制度及政策因素..................................................................................................4 2.2.1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4 2.2.2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4 2.2.3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的投入少、索取多................................................5 2.2.4政策上重工轻农............................................................................................5 3.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因素..............................................................5 2.3.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5 2.3.2城市化水平....................................................................................................6 2.3.3人力资本........................................................................................................6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6 3.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6 3.2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公平..........................................................................7 3.3 加大“三农”投入,实现政策公平.................................................................7 3.4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机会公平......................................................................7 结论:............................................................................................................................8

参考文献:...............................................................................................................8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无论是城镇居民抑或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也在不断的拉大。为此,本文主要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要介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还有目的;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介绍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所造成的问题和不良影响,第三个部分则是分析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第四个部分就是讲关于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相关对策。只有在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我国的经济才会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才会得到一定改善。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改善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我国一直以来都在花大力气解决农业的落后、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困问题。然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开始显现,近年来表现出不断扩大且没有缩小减缓、甚至有加快扩大的趋势。这种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威胁。所以,为了中国坚持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一严重问题。

收入差距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各国民众及其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而正处于体制转轨的中国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向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找出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根据中国的发展要求,提供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措施,以便能够使我国快速走上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变化呈阶段性特征

图1显示了用城乡人均名义收入比和城乡人均实际收入比所表示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由图可知,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大,且城乡名义收入差距变化呈阶段性特征:1978-1983是缩小阶段;1984-1988差距扩大;1992-1994进一步扩大;1995-1997有所缩小;之后又一直处于扩大趋势。

图1 城乡人均收入比值示意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

由表1可看出,对于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和实际收入增长率,中国转型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都明显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都是如此。例如,1998年,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5.1,实际收入增长率为5.77%;农村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3.4%,实际收入增长率为4.48%,前者的增长率都大于后者;2003年,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10%,实际收入增长率为9%;农村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为5.9%,实际收入增长率为4.27%,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分别大于农村居民4.1%, 4.7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分省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

2.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制度的改革,政策的颁布,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物极必反,过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引发出各种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找出根源。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历史因素,制度及政策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

2.1历史因素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而我国在发展工业化道路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大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已经纷纷独立,我国再通过对外扩张、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另外我国在开始发展工业化时西方国家都在制裁中国。新中国继承的是经过多年战乱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49年-1952年随着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要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其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么我们走工业化道路,实现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从哪来呢?只有剥削农民和农村,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等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才逐步积累起我国发展的原始资本。然而在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直接表现形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收缴农民的农用生产工具,甚至锅碗瓢盆等大炼钢铁,大搞小土群,忽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以致严重耽误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方针,大力推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贫穷为荣,严重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从而使农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2.2制度及政策因素

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财政和税收方面都存在倾向性。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时,物质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2.1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同导致城乡收益不同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我国城乡居民都在改革过程中得到收益的同时,也因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巨大差异,城镇居民收入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从现在的形势看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缺乏持续性;改革也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没有把重心放在如何解决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晚于农村,但相比于农村却是持续性的,它不仅解决了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且还在这一问题上持续深入。改革的目标也是指向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制。

2.2.2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是相当低的,和城市相比,我国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不成体系,并且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当中有绝大对数都无法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并且其正当的合法权利大多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享有。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问题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有时甚至还需额外缴纳“入学费”,再加上上学所需的各项费用支出,农民的工经济负担可谓是加重了一重又一重。2.2.3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的投入少、索取多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国家对工农业产品价格实行“剪刀差“制度,也就是说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拉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使得广大劳动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1952年到1999年这47年间,农业部门通过“剪刀差”政策为城市工业提供的资金为8707亿元,而通过税收提供的资金仅为1527.8亿元,通过储蓄提供的资金是1404.8亿元,扣除同期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农村为城市工业化提供的资金净额也为1000亿元。与此相反,城市职工虽然工资水平不高,但由于有较多的补贴和福利,其生活水平任然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城乡收入差距也由此出现。

2.2.4政策上重工轻农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国家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而且无论是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对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为了快速恢复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所以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正是如此,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一直不足,另外再加上国家对农业设施的管理和经营存在缺陷,导致无哦过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继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农支工,以乡扶城的两步走策略,首先重点发展城市工业化,然后再去发展农业。具体来说,国家在资金资源的投入上都是偏向于城镇发展,而在农业投入上则相对较少,且都是以延缓农业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工业化的迅速建立,然后再以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虽然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在居民的收入上出现了很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而这种严重的收入不均等正是由于中国在发展经济时所主张的先发展城市,再去发展农村策略所造成的。

3.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非始于今日,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正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2.3.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市集聚了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则汇聚了传统的农业。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而农村的比较低。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产业链中比较效益最低的仍然是传统农业,而农民普遍以传统农业,尤其是以效益趋于零的粮食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增加收入难度很大。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低,尽管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高,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二元对比系数降低,造成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大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2.3.2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的差距会不断缩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城乡劳动力收入水平差距会不断缩小直至大体接近。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最终消除。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最终会消除。我国转型期城市化发展滞后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城市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这一方面限制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阻碍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2.3.3人力资本

根据西奥多·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就可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反之就可能得到较低的收入。根据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的根源在于在于城市比农村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城乡收入差距实质是城乡经济增长的差距,而城乡经济增长的差距主要在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城乡受教育程度来看,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巧岁以上人口中农村占了3/4;城市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而农村是7.33年,二者相差2.87年;我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结构也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为4:3:1;受初中教育的比例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比例为0.37 : 0.55:1,可见城镇人力资本积累基本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仅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截止2000年,我国农村地区15-64岁人口中文盲和小学人口仍然高达48%左右,初中文化人口占43%,高中文化程度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我国城市、县镇和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25年、9.12年和7.25年,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为3年;农村地区文盲比重过高,小学和初中人口比重分别占30%和42%。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够逐渐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并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政府亦可通过政策调整,来促进城乡间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的一体化,从而改变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结构现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相互促进,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上享有同样待遇和福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计划和目标,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来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资源配置,保证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此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要突出我国大力推行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发展农村产业、居住、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等各方面,努力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消除城镇与农村的界限,立足区域空间范围,明确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定位,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周边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村发展为基础,促进城乡相互依托,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利学合理的布局城乡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保证城乡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利学引导农村居民的梯度转移。同时,政府也要像抓城镇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重点抓农业领域发展,用城镇现有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3.2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公平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制度公平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建立健全而完善的‘三农”发展保障体系,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举措。要围绕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建设、保障农民增收,改革与完善各类相关制度,实现制度公平。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核心,逐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用地政策,既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保障农民从中受益,使农民能够从土地流转和征用中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基础,逐步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而的制度,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减轻农民额外支出。此外,要加快户籍制度、财政制度、保险制度、税费制度等方而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为农民收入的合理稳定增长提供法制保障。

3.3 加大“三农”投入,实现政策公平

对‘三农”的投入,既包括财政的投入,也包括政策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三农”财政投入。对‘三农”财政投入的增加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三农”财政要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这些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根据当前的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的波动状况,对农民的生产性经营给予更多的补贴。要加强对“三农”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保证各类资金依法有效运用。在政策投入上,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保障能力。

3.4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机会公平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是给予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不断努力。口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6.6% ,我国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口标是今后五年内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5%。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己经进入了一个 快速发展向协调推进的阶段,今后我国城镇化将重点解决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小城市和城镇辐射力不强、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等问题。其中,更重要的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和农村人口城镇化不一致的问题,据调查,相对于农村土地大量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人口并没有与之相应的进入城市,一些城市甚至存在从农村征用来的土地闲置率高达55%以上的现象;还有约2.2亿农村转移人口未获得城镇户籍。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必须有人口的城镇化,也就是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在城镇定居、生活、就业、生产。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于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加强权益保障。从根本上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合理配置,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结论:

由于本文是学年论文,字数有所限制,所以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模型没有深入介绍,只是文字性地主要介绍了一些较为基础性的知识。即文章的四个主体部分: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和目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引发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探讨。其中,收入差距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等所导致的自然差距,因此需要采取的就是协调城乡的发展,以便保持利于当下最合适的收入差距;而另一部分呢就是生产力等的差距所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为缩小这一部分差距则需要采取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生产力,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的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刻不容缓,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的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梦凡.现阶段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特征—基于收入来源视角的比较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 秦克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成因和对策分析.[D].济南大学国民经济学.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3】 张杰,胡海波.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4】 王晓华.关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现象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5】 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6】 彭真善.中国转型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7】 靳贞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8】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10月.【9】 汤洋.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探讨.[D].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 曹霞.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缩小的措施[J].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2期.

第五篇:城乡收入差距

统计局: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至3.13:1 本报讯(记者蒋彦鑫 沈玮青)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国家统计局表示,根据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

城镇居民人均近2.4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

同时,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

数据对比,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

纵观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1982-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但2003年达到高点,一直到2008年维持较为稳定的局面;2009年开始缓步缩小。

农民收入中位数6194元

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提到,将在近日发布收入中位数。昨日,这项数据得以发布。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加995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方面,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加227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

■ 释疑

何为人均收入中位数?

国家统计局表示,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这意味着,还有一半的人收入位于中位数以下。

公布中位数有何意义?国家统计局表示,由于调查的部分对象收入很高,此前公布的人均收入有可能会被高收入群体拉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部分人员收入情况;但中位数的公布,则更能反映出中低收入者的情况。

下载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对策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备受社会关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这已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人民整体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两......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大。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目 录 摘要一、 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一)实现农业现......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调查

    话题缘起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今年“两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