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缩小农村教育的城乡与地区差距
加快缩小农村教育的城乡与地区差距
夏鲁惠
农村教育涵盖了在农村地区举办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自2003年以来,国家从政策、投入和制度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农村教师队伍得到了加强。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做一个初步的宏观分析。
发展简况
1.小学教育
受学龄人口下降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农村小学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有了明显减少。2003—2010年,农村小学学校数由36.04万所减少到21.09万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比例由84.62%下降到81.93%;同期农村小学在校生数由7689.15万人减少到5350.22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65.78%下降到53.82%。
通过岗位培训和引进大学生,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03—2010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由364.57万人减少到319.05万人,但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1.41%上升到15.2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由810.07元增加到3802.91元,增长3.69倍;同期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60.91元增加到862.08元,增长13.15倍。
2.普通初中教育
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学校数由3.73万所减少到2.87万所,占全国普通初中学校总数的比例由58.47%下降到52.3%;同期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由3160.4万人减少到1784.47万人,占全国普通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47.75%下降到33.82%。
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计划,农村初中教师资源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得到改善。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数由157.81万人减少到127.15万人,但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14.28%上升到54.82%。
农村初中生均经费拨款逐年增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由871.79元增加到4896.38元,增长5.62倍;同期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85.01元增加到1348.43元,增长15.86倍。
3.普通高中教育
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和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近年来农村普通高中不断撤并,并向县镇集中。2003—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数由2288所减少到1428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由14.5%下降到10.16%;同期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210.38万人减少到162.9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0.71%下降到6.71%。
近年来,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2003—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由11.43万人下降到10.54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59.49%上升到91.5%。
城乡比较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有形的差距,还体现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诸方面。下面从城市、县镇、农村角度,对办学规模、教师学历水平、办学条件方面进行比较。
1.小学教育
农村小学占据了我国小学教育的主体地位。以2010年为例,农村小学学校数21.09万所,占全国小学学校总数的81.93%;农村小学在校生5350.22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的53.82%。同期城市小学学校数1.64万所,在校生1820.47万人;县镇小学学校数3.01万所,在校生2770.02万人。
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城乡差距明显。以2010年为例,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955人、本科学历人数48.47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78.45万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03%、15.19%、55.93%。而同期全国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4397人、本科学历人数45.65万人、专科学历人数41.48万人,分别占城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46%、48.19%、43.78%;全国县镇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055人、本科学历人数38.4万人、专科学历人数86.64万人,分别占县镇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07%、25.96%、58.57%。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城乡小学经费投入差距逐步缩小。2003—2010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86.96%提高到94.78%,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2.95%提高到92.71%。
2.普通初中教育
近年来,农村普通初中与城市普通初中、县镇普通初中处于一种不断调整的格局中。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由3.73万所变为2.87万所,在校生数由3160.4万人下降到1784.47万人,下降43.54%;全国城市普通初中由8989所变为7279所,在校生数由1143.94万人下降到1059.02万人,下降7.42%;全国县镇普通初中由1.75万所变为1.89万所,在校生数由2314.08万人上升到2432.42万人,增长5.11%。2010年县镇普通初中在校生数已经超过了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
虽然农村普通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有了提高,但城乡间的学历水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以2010年为例,全国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2542人、本科学历人数69.45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4.97万人,分别占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0.2%、54.62%、43.23%。而同期全国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49万人、本科学历人数56.88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1.91万人,分别占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11%、80.57%、16.87%;全国县镇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5278人、本科学历人数97.08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5.03万人,分别占县镇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0.34%、62.8%、35.6%。
城乡普通初中生均拨款差距进一步缩小。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82.87%提高到93.91%,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66.77%提高到95.34%。
3.普通高中教育
由于受高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普通高中在全国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格局中处于弱势。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由2288所变为1428所,在校生数由210.38万人下降到162.9万人,下降22.57%;全国城市普通高中由6300所变为5494所,在校生数由709.1万人上升到858.2万人,增长21.03%;全国县镇普通高中由7191所变为7136所,在校生数由1045.35万人上升到1406.23万人,增长34.52%。可以看出,县镇普通高中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城乡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2176人、本科学历人数9.43万人、专科学历人数8677人,分别占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06%、89.44%、8.23%。而同期全国城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3.38万人、本科学历人数51.56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66万人,分别占城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5.97%、91.01%、2.93%;县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91万人、本科学历人数77.44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19万人,分别占县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26%、91.5%、6.13%。
城乡普通高中教学条件差距明显。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9.43亿元变为23.45亿元,增长20.69%;全国城市普通高中由135.41亿元变为199.09亿元,增长47.03%;全国县镇普通高中由85.33亿元变为166.76亿元,增长95.43%。可以看出,近年来县镇普通高中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成效显著。
地区比较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下面以2010年各地农村教育办学规模、教师学历水平和2009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1.小学教育
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超过100万人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南省最多,达到748.02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万人的省份有:山东353.18万人,广东343.15万人,云南313.01万人,河北309.8万人。
地区间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差距明显。2010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65.42%。其他较高的省份是:天津41.44%,浙江36.17%,江苏27.0%,吉林26.83%,青海23.89%,内蒙古23.73%,山东21.27%。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91.26%,其他较高的省份是:青海84.11%,西藏82.54%,上海82.3%,吉林81.33%。江西省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低,为58.11%。
各地区地方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地方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14011.3元,上海13348.62元,天津7857.03元,内蒙古7054.03元,西藏6804.78元。河南最低,为1935.78元。
2.普通初中教育
在办学规模方面,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达到219.57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00万人的省份有:安徽119.11万人,广东109.75万人,山东107.78万人,江西102.72万人。
在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方面,2010年各地均达到了96%以上。其中,西藏100%,北京99.64%,吉林99.14%,浙江99.08%,新疆99.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94.36%。其他较高的省份是:天津80.71%,浙江78.66%,上海77.19%,西藏74.14%,宁夏73.29%,吉林70.1%。
各地区地方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差距明显。2009年,地方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21051.6元,上海15902.12元,天津8755.86元,内蒙古7401.34元,新疆7378.88元。广东最低,为2632.84元。
3.普通高中教育
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超过10万人的省份有:陕西22.88万人,湖北17.67万人,广东15.17万人,安徽12.97万人,江苏11.99万人,湖南10.84万人。
各地农村普通高中发展不平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超过90%的省份有19个,其中北京99.48%,天津98.28%,辽宁97.67%,黑龙江97.57%,浙江97.54%,上海97.5%。江西最低,为77.32%。
大部分地区地方农村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明显低于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地区间差距明显。2009年,地方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20363.67元,上海14411.13元,宁夏7555.63元,新疆6530.23元,天津4946.28元。湖北最低,为1524.97元。
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教育重心在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则形成了县镇、农村、城市“三足鼎立”的局面;普通高中教育重心在县镇。目前,各地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正在缩小,但地区间差距还比较明显。在一些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学生生活条件艰苦,学校布局也面临两难的境地。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精神,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第二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朱媛 金融二专 200910902141 摘要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GDP、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不乏有连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的特贫困地区。奢华的城市生活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对比依然强烈的刺激这大众的心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加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在向少部分人手中集聚,而大部分农民仍然在与贫困抗争。本文主要就我国现在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介绍;第二部分为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 中国 城乡差距 一 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1.1收入差距
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03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消费差距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3 教育水平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
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二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的原因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2.1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首先实行的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加大发展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实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2制度缺陷
先说税收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最后是监督制度,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形成非法收入。从而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是合理分配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财富高速积累,一方面是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惨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部分人的无限挥霍,一部分人穷的生不起一场病。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仍然穷奢极欲地关心拆迁关心富人的生活安排。对此,我们如何不感到悲哀。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发展经济的方法与手段,中国历代也都有发展经济的好方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过历史辉煌。几千年,中国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去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历代的死结就是合理的分配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负的人很富,穷的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真的很讽刺!贫富差距太大,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今天中国的现状。
三 解决方法
首先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怎样通过税收来调节平衡收入差距这一方面还需改进。还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应加大三农的投入,如果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用在城市的发展上了.农村没有资金就不能城市化,也不能从土地里解脱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即便进城务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次国民待遇.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城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收入保障,还有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通常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他们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上的支出就占了全年支出的绝大部分.他们不得大病还好一点,如果得了大病有可能就得负债累累或者是一贫洗。
四 总结
本文从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目前已经加大力度改善城乡差距问题了,当然要缩小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慢慢淡出我国的。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先有政策的一些借鉴,由于知识有限,没办法提出自己个人的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改进。
第四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农村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第五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
——忠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忠县农业委员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圣杜甫1000多年前发出的呐喊,代表了人们的集体理想。如今,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栋栋立起来,一栋比一栋漂亮。然而,在农村,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虽然农民财富积累大幅增加,但农户房屋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却倍加突出。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多数农户无法整齐划一地拆建,一些老房子在风雨飘摇中变得破败不堪。
住房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房的好坏、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村危旧房改造成为弱势群体最迫切的需求。“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忠委办„2011‟103号文件要求,围绕“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调研课题,我委对全县农村旧房改造、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与城镇比较中看我县农村居民住房状况
据县统计公报,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2平方米。尽管农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城镇,但农村居住环境总的差于城镇,具体表 1 现在:
1、住房质量普遍差于城镇。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我县农民财富也逐年积累增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县农户房屋逐渐改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一个砖瓦房改造的高潮。但是,在我县石子乡等一些贫困乡镇、村,至今不少贫困农户还住在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的破败不堪的土墙房或旧木列房里。不少农户尽管已改造成了砖瓦房,但由于受资金制约,住房风貌普遍呆板难看,缺乏统一性,屋内外装饰简单,质量档次低。
尤其值得担忧的是,个别农户由于受灾、房屋垮塌等原因,至今还无房居住,有的甚至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不少贫困农户还居住在危房中,一遇大雨,提心吊胆,时刻威胁生命财产安全。而这些农户,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力拆除重建。据县城乡建委在今年3月调查统计报告,全县共有D级危房户8924户,其中在村庄内聚居的D级危房户有3152户,散居的有5772户。重点危房户按所处位臵分,居住在高山地区1555户,居住在城镇周边751户,居住在交通干道两侧2374户,居住在大河两岸645户,居住在景区周边82户。全县D级危房户28个乡镇都或多或少存在。此外,全县农村还有C级危房户近20000户。
2、住房配套设施、环境条件落后于城镇。我县农户居住较为分散,集中居住的不多,散居户多,自来水、公路、超市、卫生所、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无法像城镇那样集中配套,农户无法享受到城里人那样便捷的交通,方便的购物,周到的卫生、娱乐服务等。由于人员分散,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绿地虽比城镇居民大,空气质量比城镇要好些,但近年来,农村村容环境也越来越 恶化。农村垃圾、粪便、生活污水处理较为随便,一般是“自生自灭”,随着农业产业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日益严重。而城镇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人均公共财政投入也比农村要高得多。以忠州镇城区为例,虽然不是很完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需要改进,但现有情况总体比农村好得多。2010年县城13.83平方公里,城镇园林绿地面积470.22公顷,新增24.2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38.32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4平方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经费投入2252万元。好几年前已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臵系统,全年污水处理量661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6.23%;生活垃圾处理量7.9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7.0%。
3、农村住房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一是由于近年来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农户举家外出,农村住房闲臵率非常高,有的乡镇可以说高达40%。有的农户不惜血本或甚至举债建起的“高楼大厦”,里面却空无一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二是农村住房中缺乏统一规划,未批先建、随意占用承包耕地现象突出。
(二)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情况 2008年11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每年建设3万户巴渝新居,每年完成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和改造农村危旧房各12万户。从2008年开始,我市掀起一场以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房建设高潮。我县也积极响 3 应,工作推进顺利,巴渝新居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有关工作经验还在全市推广。截止今年4月,全县建成农民新村38个,巴渝新居2538户,建设面积5.37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农村危旧房改造7467户,改造面积143.5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特别是市级农民新村示范点乌杨柏树湾建成巴渝新居328户,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以独特风貌设计和群众全过程监管的建设模式,得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媒体刊载。
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注重突出重点,全县重点在以下范围实施,即2条走廊:高速公路沿线、长江沿线;4条支线:高速路新立出口—拔山—高速路永丰出口、高速路忠县出口至石宝寨沿线、高速路忠州出口至海螺居民点沿线、邓家垭口至黄金镇博富文加工厂沿线;5个集中区:海螺居民点、石宝寨景区及镇区、新立—拔山施格兰、黄金镇博富文、涂井乡友谊村三个柑橘产业核心区域;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市领导联系帮扶的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即复兴镇天子村、白石镇望岩村、任家镇新开村。
同时全县注重环境功能配套建设,在拔山、汝溪、乌杨等镇启动了绿色乡村工程,完成农田林网面积0.41万亩;庭院绿化面积0.75万亩;荒山造林0.6万亩;在集镇植树、竹、柑橘120余亩。完成投资1080万元;启动实施了马灌镇、汝溪镇污水处理厂、汝溪镇垃圾处理厂等建设。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启动了农村“居住革命”。农民新村建设在农房建设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分散自建转变为联户集中统一建设;二是由过去无设计建设转变为按《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建设,小青瓦、坡屋顶、灰白墙、雕花窗,具有浓郁的巴渝地方特色,漂亮美观;三是由过去个体砖匠建设转变为建筑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建设。这不仅降低了农房建设成本,而且提高了农房建设质量,提升了农房建设形象,应该说是农房建设上的重大变革。
二是助推了农村大发展。大规模的农民新村建设,以“乘数效应”激活诸多因素,带动农村大发展。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砖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新家电、新家具的大量添臵,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了几个亿的社会投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农民新村建设成为农村一定区域内要素的聚集地。同时,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又有利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三是节约了土地资源。农民新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减少了过去农房分散建房土地上的浪费,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据测算,农村分散建房户均占地420平方米左右,现在集中建房户均占地200平方米左右(含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我县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原则上要求用原宅基地复耕臵换,未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四是丰富了城镇化内涵。我县不少农民新村,白墙灰瓦的房舍整齐有序,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 水泥路上好串门,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沼气一开火就来;吃水不用两肩抬,龙头一拧水就来;孩子在家门口就可入托上学。在许多方面,城乡居民已实现同步,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二、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进展不平衡。全县总体推进速度较慢。从面上看,有1/3以上乡镇农民新村建设形象进展相对滞缓。从区域上看,长江沿线乡镇好于远郊。以2011年为例,今年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总任务分别为10个、900户、6100户(其中D级危旧房2100户)。截止7月30日,完成农村居民点建设1个,开工建设6个,18个乡镇已开工建设巴渝新居1211户,占目标任务的134.6%,竣工420户,占目标任务的47%。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3231户,占目标任务的80.8%,竣工2744户,占目标任务的68.6%(其中农村D级危房开工建设834户,占目标任务的39.7%,竣工265户,占目标任务的12.6%)。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建设完成的乡镇只有新生镇,乌杨镇正常工作还未启动。巴渝新居建设有乌杨、汝溪、拔山、石宝、新立等镇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任务的乡镇有新生镇、黄金镇、新立镇,石宝镇进度较迟缓,兴峰乡、善广乡还未启动D级危房建设。
(二)认识不统一。少数地方觉得农民新村建设对乡镇财政得不到好处,况且提不到工作经费,因此,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多,个别地方畏难情绪大,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少数乡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对待农民新村建设,对农民新村建设推进机制领会不深、不细、不透,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发生偏差,大包大揽,有的算账漏项,致使建设资金差口较大,有的不按图施工,擅改设计,影响新村建设形象,失去巴渝建筑风貌特色。
(三)投入不充足。有的地方进场道路建设、场平工程、土地调整成本较高,欠账较大,上级补助资金远远不够。部分农民新村房屋已经竣工,但由于没有其他新的项目资金投入,加之参与建房户又不愿自己投入(主要想依靠政府投入),新村内的排水沟建设、道路硬化,搭电搭水等,迟迟未能解决,致使新村难以投入使用。农村危旧房改造,由于前几年补助标准低,市级财政每户只有3000元,县里也难以配套补助,资金缺口很大;建房户多为贫困户,无力自行拆除重建;补助资金少,乡镇、村组织建房的积极性也不高。
另外,还存在农民新村建设土地调整,村民宅基地臵换,以及产业发展支撑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如何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改造农村居住环境的认识,增强机遇感和紧迫感。改造农村居住环境,实施巴渝新居建设、建设农民新村,汝当前和今后几年正当其时,机遇多多,有“农转城”、扶贫移 民、生态移民、移民后期扶持等系列政策机遇,中央、重庆市决心大,特别是农村D级危房改造,要求必须在2012年全面消除。国家为此提高了补助标准,每户由原来的3000元补助提高到21000元,另刚性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每户配套14000元。要通过多形式宣传,鼓励农村居民向农民新村和城镇转移,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打造橘海人家特色的新农村。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加大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包括巴渝新居康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垃圾收运系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等)的规划安排力度,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康居工程,建设巴渝新居,提高农房建设质量。综合整治村容环境,建立农村垃圾收运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臵。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
2、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建议采取“自愿参与,自主建设,自我监管”的“三自”办法建设农民新村。一是自愿参与。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任何形式的强迫或误导行为,通过在建设点整体布局文化体育、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群众入驻积极性。二是自主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管理权利归建房农户,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选址、报名、调地、选图到农房造价、施工质量等各个环节都交与建房户自我作主,自我决定;建房模式上,建议主要采用以农民联户集中统一自建为主。三是自我监管。建立由全体建房户代表参加的建设业主会议制度。对规划方案、设计调整、施工队伍选择、造价核 定、项目发包,以及对巴渝新居建设实施情况、建设进度、材料采购、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成本控制等重大事项均提交建设业主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
3、多角度破解用地和资金难题。要吃透用好各种政策,积极探索采取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利用村内空闲及闲臵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成片使用新建房指标用地,用原宅基地复耕臵换等方式,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重庆的“地票”交易政策,开展农民新村建设。要规范建设用地。农民新村用地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予以明确。加大对已入住农民新村农民原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以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资金方面,当务之急是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丰富投融资渠道,鼓励更多资本参与农民新村建设。同时,打好“整合”牌,充分整合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移民、贫困村整村脱贫、生态移民、地灾避让搬迁、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小钱办大事”。积极采用“地票”流转交易等方法为农民新村建设筹集资金。对于资金整合,县里应出台刚性的整合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4、要通盘考虑,规划先行。农民新村建设和巴渝新居建设,全县要统一规划布局。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提前介入,通盘考虑,尽早拿出县的总体规划,为各个乡镇提供指导性意见。每个农民新村点,要注意做好配套设施的规划,提前规划好污水管网、垃圾收运、生化池等环保设施,规划好入户的水、电、路、通讯等管网线路。
5、要完善保障,配套扶持,加强管理。全县在建设农民新村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对已初具规模和初步建成的农民新村建设点,要整合资源,打好总体仗,做好水、电、气、路、通讯的配套,为入住农民新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较好条件。要配套完善社保体系,解决动迁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为动迁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可配套引进更多实体,还可在集中居住区附近规划商贸点、创业点,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严格农民新村准入条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小产权”开发行为。同时,将环境保护、土地集约集中、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后期管理措施,让农民新村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2011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