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家训》有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感悟曾国藩的工作学习之道
最近单位人员一直在传看《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我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厂——江南制造局;为帅,他招团练,组湘军,东征西讨,平复内乱,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又得以延命数十年。我们不仅要问,成就了这样丰功伟业的曾国藩,平时是怎样工作学习的,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一、要“恒”,就是要有一颗恒心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也曾有过很多麻烦,也曾令其特别苦恼,比如其中特别困扰他的一件事——戒烟。“还在书院读书的曾国藩,由于周围朋友的影响,养成了抽烟叶的习惯,一时间烟瘾大的惊人,他也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经过几次的努力,还是无法摆脱烟瘾的折磨最后功亏一篑,曾国藩也十分懊恼,在一次因为吸烟被疼爱他的书院校长痛骂之后,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痛定思痛,一定要摆脱烟瘾,他每天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得很充实,不与其他烟友来往太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烟瘾。”曾国藩在家训
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这句话也是对上面故事的有力诠释。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清理居民门前菜地,拆除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等等,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一些居民的阻力,如果我们知难而退,不敢向前,那么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将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遇到阻力就退缩不前,要想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社区,就必须要像曾国藩“戒烟”一样,保持一颗恒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难住我们。
二、要“学”,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曾国藩不但养成了三十多年坚持记日记习惯,而且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继宋代朱熹之后第一个儒家大师,晚清文坛的文学领袖,都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关。其实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他是个“笨小孩”。“公元1826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十五岁的曾国藩在认真的背诵着一篇不太难的文章,然而就是这篇不难的文章,让年少的他一直背诵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但还是磕磕巴巴。不过让人更可笑的是,在他家的房梁上,一直趴着一个贼,本以为这个孩子背的课文并不难,等他背熟之后好行偷盗之事,但就是这个大智如愚的曾国藩,让这个贼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又一觉,眼看就要天亮了,这个贼一拍大腿,不偷了!但还是气不过啊,毕竟没有得手嘛,于是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
还在磕磕巴巴背课文的曾国藩一顿大骂:“就你这样的笨蛋还读什么书啊?这么简单的课文一宿都背不下来,还活着个什么劲儿啊你。”说完,在曾国藩面前流利的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个小故事虽然有点好笑,但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他聪明,而正是他的努力和不断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是不是也要像曾国藩一样,经常组织学习,不断为员工充电呢?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到了群众来找你办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不懂那个不明白的,不但自己很尴尬,而且百姓也不满意。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准确的为居民答疑解惑,服务居民。
三、要“勤“,就是要雷厉风行,不懒不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曾国藩在家训中也一再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做到“不懒不惰”,虽然他已经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在湖南当地也十分显赫,家里佣人丫鬟一大堆,但他还是要求曾家所有的男女老幼每天必须清扫自己房间,然后为所有人都划分了自己的清扫区,必须按时清扫,自己也以身作则,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早起还是坚持清扫自己的卧室,扫扫地,叠叠被等等,曾家人也都按照他的办法去实施,不但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而且还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作为基层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特别作为居民管理者,小区的环境好坏,居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居
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环境要靠平时的营造,小区的和谐稳定,文明氛围,要靠日常的宣传教育引导,还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和私搭乱建等。必须及时找到住户,将问题解决,以免问题矛盾扩大化。曾国藩在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既然没有空闲的光阴,那我们更要“戒懒戒惰”,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履行好为居民服务的职责。
四、要“柔”,就是处理事情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精神 这是一种经验,也是内心是否强大的一种体现。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乐意处理的,也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去处理的,比如说民事纠纷中有的人胡搅蛮缠等等,但无论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曾国藩告诉我们都要“多化解,少拒绝。”就是要用智慧去化解,而不是直接回绝他人。直接回绝不但会激化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辖区的稳定团结。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曾国藩的身上,但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字天下皆知,而其中的嵇康更是世间少有,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非凡,身为司马氏集团得力干将的钟会,特别欣赏嵇康的文采,钟会自己完成了一部作品,想请嵇康给写个“序”,但几次登门都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天,钟会带领他手下的很多文人一起来到嵇康的住所,直到钟会一帮人走到跟前,正在打铁的嵇康仍然视而不见,钟会感到非常羞愧,正要转身离开,此时的嵇康突然说了一声:“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我是不会帮你的。”这一下让钟会在众人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是仇恨还在,终于钟会抓到一次机会,将嵇康斩首示众,虽然当时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但钟会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杀死了大学士嵇康。”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钟会的内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啊,让钟会不顾太学生的请愿,毅然杀之而后快呢?就是因为嵇康在处理这件事上执拗的态度,如果他能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这个例子虽然严重一些,但也很说明问题,碰到事情不能硬碰硬,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外力化解为最小,然后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个工作责任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曾国藩家训》这本书的阅读,使员工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用他教给我们的智慧去工作学习,为辖区的居民牟取更高的福利,是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特别是今年,社区提出了“建成美丽的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生工程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单位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一步步的将民生工程改善为民心工程。只有这样,社区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作者:龙卓岩 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将曾国藩一生待人处事之道以及他的人生哲理做了精辟的总结,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来和大家分享。曾国藩,一代理学宗师、儒学大师,一位西学先驱、中兴名臣,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曾国藩,天生资质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但他却在日后的人生中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这其中的人生,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我的感悟如下:
“穷”——做官第一要义。这是曾国藩的总结。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成为官员,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演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在每一个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其中以名利为之最。但所谓名利场,但凡牵扯到权钱交易,场场都是危局。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在面对名利,面对荣华富贵时,应做到“勤俭自持”,这就是“穷”在这里的引申义。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就学会了保身之道与善身
之道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有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撑起两根穷骨头,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位居高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勤俭自持伴他一生。他一生只穿过一件新的绸缎长袍,直至临终,依然崭新如旧。正所谓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静”——养的心中一种恬静。在当今社会,高负荷、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离“静”越行越远。而越是这样,越要让自己在生命中找到一份恬静。只有静,你的生活才会完整,才会让自己在忙碌当中找寻快乐;只有静,人才会反思,才会让自己完善,才会让你沉着,做到临事不乱;也只有静,你的人生才不会空虚,才不会让你在忙碌之后感觉无所适从,以至于最后感觉碌碌无为。曾国藩的一生坚持两件事:
一、养成静坐的习惯,即每天都要静坐,来反思、提升自己;
二、临事要淡泊明志,淡定守静。于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定要静下来,考虑事情的处理方法。事越急越大,越要让自己静下来。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静,你的人生便会少了许多转弯的路口。
“勤”——败人两字,非惰即傲。曾国藩有云“天下
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一生都十分勤快,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大量的工作量,他的勤快甚至有些过头,他寿命不是太长与他一生太过劳苦总有些许关系。他不仅要求自己勤劳,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要勤快。他一生坚持早起,他认为早起有三个好处:
一、学习时间多了,也就比别人多活了;
二、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
三、可以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勤在个人,可以养生养品;勤在家庭,万事俱兴;勤在团队,可以让团队养成良好的风气。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却很少有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只有勤,才可以让时间更有意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珍惜时间,勤劳奋进,人生自有收获。
“恒”——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给自己立了“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他终其一生,完全做到,仅这个毅力,就叫人肃然起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这个心,就是恒心。一个人持之以恒,有三层境界:自立,树立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的志向,人生的价值观;自信,当自己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之后能够处理事情,驾驭环境,拥有自控能力的自信;最后一层就是自省,当人到这个境界之后,便会生生不息,永不止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每个人只要坚持到底,努力到底,总会见到雨后的光明。
每个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并不能保证会做到成功,但绝对会对自己的人生大有益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它取决于你走什么样的道路;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不一样,它取决于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本复杂,把复杂的东西化解为简单,把简单的东西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
第三篇: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有感
这个寒假很荣幸在大家的共同陪读个,我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本书,早以前我也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但一直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也没有去深一步了解。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曾国藩的许多事迹,例如组建湘军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组建湘军后历经十几年扑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中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挫折,为此还自杀未果,他在青年和常人一样,学知识也不是很聪明,蛤是他能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支持信念,任何事都要反省,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成果,也留给了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很多,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说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反思真的是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要不断反省自我,就像曾国藩办团练,还想把绿营军一起训练,后来遭到侮辱,反思自己的做法,改变之前的不合理之处,最终成功了,所以我觉得今后我们在做事上也要多思考自己的做事原则,这们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大。
其次,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我想这也是杨校长让我们读书的原由之一吧。曾国藩作为一个父亲他真是一个不一般的父亲,经常鼓励孩子读书的关键是细心研讨,并持之以恒,作为老师我们也经常买书、读书,但很少能把书读细读精。
曾国藩在家书里说,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读书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要不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我认为他说的句句在理。所以在今后的读书中,我还要学习他的读书之法“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再次,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也特别强调这个“勤”字,在个人、家庭、集体、意义都是重大的,勤奋是曾国藩成功的前提,书中说曾国藩不是十分聪明,甚至有些笨,但是他勤奋呀,所以才能成为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人才,也是勤能补拙的原因吧!
我想曾国藩的“家勤”万事兴我们也不妨试试,这里提醒大家勤固然是人生重要的修身定律,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
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价值。曾国藩就戒烟这件事,反反复复持续了好几年,最后把心爱的一套烟具砸掉后,才慢慢戒掉,从中我们不仅看出了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去改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多大。我想无论任何事,只要你想改变就一定可以,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不断担醒自己,要养成一个良好习惯。
最后在用人上我想说曾国藩不一般。他身边全是有才之人,而且都愿意听他的,甚至像湘军大将李续宾,在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老家守丧跟咸丰皇帝斗气的一段时间里,连兵部都调不动他,他还是只听已经辞职在家的曾国藩。我就想说我们作为教师、班主任也应该多学习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曾国藩家训绝对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我推荐!
第四篇: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勤与谦的勉励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徐莺
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和《傅雷家书》差不多的书。因此最初买《曾国藩家训》是为了希望能学一些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以便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谁知买回家粗粗浏览翻阅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班中那些蓬头稚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曾国藩家训》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说的是如何出世做人的大道理,与孩子们的生活差距太大,而且也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写给年幼孩子的信。然而在失望的同时,我却意外地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成年人去阅读的书。
曾国藩,一个恶名与美誉参半,被章太炎评价为“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的显赫人物。却又是一个被年轻毛泽东佩服,被蒋介石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的特殊人物。暂且把他的政治功绩放在一旁不说,作为一代能善始善终的出世圣人,在他的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
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修身需勤。每日两餐饭后要步行;兴家要勤,每日要多劳动,不可睡懒觉。读书要勤,每日要阅读书籍。修心要谦,不与他人争名利。交友要谦,懂得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兴家要谦,与家人相处要和睦。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中,这两个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似乎在很早以前曾翻阅过,而在如今却已是尘封的记忆。
在书后的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后,仍不爱摘下自己的面具。在浮世的繁华与喧嚣中弥漫了自负与虚伪。现在好象很流行自信,做什么事情都要自信,要懂得赞美自己,鼓励自己。好象说自己不会和不行是很丢脸的事情。于是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好象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紧紧跟着时代进步的节奏,更准确地说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才不会落于人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我们的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是否也做到了?我很惭愧。
而勤,离我好象更是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不爱运动,书柜中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就连看这本书看的都是白话文翻译,明明原文在每一段翻译前面,却没有毅力去看。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已经有多久做家务了,已经多久没有学习了。为什么时间长了大家都能容忍懒惰了呢?懒惰会让人失去斗志,会让人不思进取。懒惰是可耻的,每天教育学生要象小蜜蜂一样爱劳动,要爱学习。自己呢?是否也做到了勤奋吗?
人都需要反省自我才会有进步。就象曾国藩在信里和他的弟弟说的那样,每天睡前要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不知道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但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一本书,一个人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本书值得我终身学习,并引以为戒。
第五篇:曾国藩家训
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