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家训
行軍——以《不曽國擾藩民家訓為·八本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做詩文以聲調為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
第二篇:曾国藩家训
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第三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
7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消极自馁也!
8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9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10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11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2修身十二款: 1)主敬;2)静坐;3)早起;4)读书不二;5)读史;6)谨言;7)养气;8)保身;9)日知其所亡; 10)月无忘所能;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第四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家训参考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曾国藩家训:郦波谈曾国藩家训
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中国的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土壤贫瘠,家庭教育缺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情感。”郦波说。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才得以流传。
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郦波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上课,上课最大的内容则是生活。他深爱着三尺讲坛,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用音乐,用古诗。上课前,他会从一首诗讲起,遒劲潇洒的硬笔书法落在黑板上,繁体竖版的诗句很快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学的意境中。从诗里破解疑问,这是郦波讲课的小技巧,他也乐于陶醉其中。他喜欢读经典,读得最多的老子、庄子、唐宋八大家,又很复古,学的是古典文学,爱的是京剧,又喜欢着长衫,吹洞箫,打打太极拳,写写汉字——他尚不敢称其为书法。他崇尚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汉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凝聚力强大,支撑了汉文化的传承。
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2003年,郦波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他赠诗相送:“„„很多年后,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你。我们都在苍穹里,心情都在浩瀚里。精神,是存在的乐趣„„”诗的原句记不清了,但他记着诗的意境,他希望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精神、思想。
第五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