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史文章读后感
09英语非师6班
090109231
范美琴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A traveling salesman made his car fall into a tangle of immense grapevines.R.J.Bowman, a traveling salesman, was driving his Ford on his way to sell shoes after having been ill for a long time.While thinking about the changes he had made to himself in the past fourteen years, he found himself driving on an unknown road.Without the habit of asking the way, he drove straightly and finally made his car fall into a tangle of immense grapevines.The poor couple’s persistent pursuit of their own life aroused sick R.J.Bowman’s desire for happy life and warmth.The poor couple had insisted on their own living style, and they did live a simple but happy life.After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poor couple had disappeared, Bowman realized that he himself also wanted to live with warmth and happiness.The real life Bowman lived was only to pursue the material satisfaction, which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real desire for life.Unlike the past, the fourteen years’ efforts made he be able to live a better life, but also made him be a lonely and dissocial person.The affects he had made just to satisfy his material life, which had made him lonely in his mind.The ideal life for Bowman was to live with warmth and love.It could be seen in the novel that he wished that the child were his, which showed his desire for family life.But when he came to know the fact that his imagined wife was conceiving a new life with another man, he felt disappointed and left.In the end, he fell down at the cold night on his cold journey.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made Bowman suffer a great deal of pain, which he was afraid to let others know, even though no one noticed.Bowman was destined to be miserable since he could not accep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al life he lived and the desire of his ideal life.Which also show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his character.
第二篇:东方文学史读后感
《简明东方文学史》读后感(马翔宇)
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 西亚北非和印度。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 《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这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相较于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写作技巧加深,写作手法增多,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满细腻,使其产生了鲜明的性格,另外其故事宏大,场景繁多,所以成为史诗文学的典范。在宗教文学方面,埃及的《亡灵书》以色列的《旧约圣经》与印度的《梨俱吠陀》较为人们所知,其中《旧约圣经》的诗歌部分文学价值和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印度是第一个发展中古文学的国家,《五卷书》是一件代表作品,其后出现的伽梨陀娑则是东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意义并有据可考的著名作家。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剧作,他的抒情长诗《云使》也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伽梨陀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饱满生动,把情节刻画的细腻精致,所以他的作品就成为了千古名篇。继伽梨陀娑之后,在波斯文化中寓言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其代表有穆格发的《卡里来与笛木乃》及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民族故事集,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其后在波斯文学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五位杰出的诗人,菲尔多西创作了诗歌《王书》,海亚姆创作了四行诗,内扎米创作了《五卷诗》,萨迪创作了《蔷薇园》和《果园》,哈菲兹则写下了很多的抒情诗。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位杰出的诗人把诗歌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均在世界上享有相当的声誉,其中海亚姆与哈菲兹最为著名,海亚姆的四行诗是诗中的珍品,其风格凝重深邃,含蓄深沉,使人读来回味无穷,例如他将宇宙人生比作谜题说道: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我们来自何方,向何方走?
这千古大谜你我都茫然不懂,这谜样的天书你我都解读不通,如今,你我在幕中交谈,大幕一落,你我都无影无踪。
除了诗歌在中古时期高度发展外,东亚及东南亚的小说及人物传记也相继产生。由日本作家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是“王朝物语”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同时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散文体小说,继源氏物语之后的名作是《平家物语》,其对后来的物语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地区除却产生并发展了物语文学外,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人物有井原西鹤,近松以及松尾芭蕉,其中松尾芭蕉的文学成就是较高的,他以写作“俳谐”而闻名,被誉为“俳圣”,他的诗句短小精练,手法多样,富有真情实感,十分的扣人心弦,例如他对自然的描写:这一片寂静呵,透入岩石里的——蝉声!在日本文学全面发展的同时,朝鲜及东南亚的文学也先后起步,人物传记是这些文学的代表。在朝鲜产生了著名的《春香传》,在马来西亚产生了《抗杜亚传》,在越南则有《金云翘传》。在东方文学的中古阶段,出主流形势的作品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作品,例如宗教文学的代表《古兰经》,以及缅甸的佛教文学等。在近现代东方文学中,较为著名的是日本文学和印度文学。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标志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开端,其代表人物是岛崎藤村。在此之后,日本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作家,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他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思索和深刻的批判,因而起到了启迪人生的作用,同时他对社会和人生严肃的思索与探求,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也确保了他作品的生命力。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有《我是猫》,《后来的事》及《心》等,其中《我是猫》是作者的成名作,文章中作者以一只猫的视角,观察并剖析了当时的社会,以一种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描绘了不同的人物,揭露了社会的种种现象,作品的语言风趣,构思新奇,并且具有相当的深度,从而使作者具备了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泰戈尔作为印度近代文学的代表在世界上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等。
二是东方文学发展的成就。
印度,日本以及波斯伊斯兰的文学作品作为东方文学的代表,在最近几个世纪里逐步向西方传播,其中印度的史诗文学以及部分故事集,伊朗波斯文学的诗歌都对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西方的剧作家根据印度的史诗,故事集和诗集寻找到了许多灵感,歌德的戏剧《浮士德》的序幕就出自印度伽梨陀娑的名篇《沙恭达罗》,席勒则评价说:“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诗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同样西方的许多诗人也从伊朗波斯或伊斯兰的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德国诗人歌德甚至这样评价伊朗诗人哈菲兹说:“哈菲兹啊,除非丧失了理智,我才会把自己与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风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海浪上下颠簸的小舟。”阿拉伯的名著《一千零一夜》则更是风靡世界。日本的《源氏物语》对于世界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思想,也正是通过日本作家的书籍,对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代东方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川端康成和马哈福兹分别来自印度,日本和埃及,由此可见其文学的世界水平以及影响力
三是东方文学带给我们文学创作的启示。
在读了这部书后,我们可以得知,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性。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二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长远性,三是具有社会性并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四是具有真情实感,五是作品具有一定历史性及批判性,六是作品细腻对人物刻画生动饱满,最后是写作手法的丰富多样性,这些好作品所具有的特性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个参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具有相互借鉴的性质,例如,印度五卷书中的有关猴子以及有关鸽子的两则寓言故事,在向内传播时,被佛教的典籍所吸收,在佛教的《百喻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故事,在对外方面,当这两个故事流传到伊朗时,又被穆格发借鉴到故事集《卡里来与笛木乃》中,又比如东南亚的文学作品,许多都是印度两大史诗的再加工,在原有的文字基础上,加以本民族的需要而产生。同样越南朝鲜及日本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了部分精华,像越南的名著《金云翘传》就是从中国移植的再加工作品,这些例子启示我们,文学创作中适当的借鉴有时可以使作品更加的优秀完美。最后,我们可以从书中发现,东方文明的历时悠久,文学的发展过程漫长,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段特征都十分的明显,正是由于这一丰厚的文化根基,东方文学才会种类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给我们启示,文学的创作不能急躁,一定要在有积累有准备的情况下再进行创作。
在当今这一多极化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均以各种形式慢慢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文学作为这其中的一种形式也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东方文学有其长久辉煌而强大的文明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这一纽带已将东方文学与世界文学紧密相连,犹如一株繁茂的菩提,深深地扎根在世界文学的土壤上,生长起丰茂的枝叶,向世人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第三篇:外国文学史第一章读后感
不一样的东方与西方
——读《外国文学史之古代文学》所想到的一、书名:《外国文学史》上(第一章“古代文学”)
二、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内容:本章主要讲的是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和公元前240年
到公元130年间的古罗马文学。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中的神话、诗歌、寓言、戏剧、哲学、文艺评论、散文等等。让我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了西方文化的起源的瑰丽与神奇。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近两个月的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些曾经不了解的东西。我如一个初涉文学的幼稚孩童,进入了伊甸园,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与英雄间穿梭,在诗歌的壮丽柔美中体会人类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在寓言哲学的长河里撷取人类先贤智慧的结晶,在戏剧的悲伤与欢笑中体味人生百态,时代变迁。
古希腊人他们是天真、随性、浪漫的,他们用无尽的想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神的家族,留下了一个个热血而曲折的英雄传奇,留下了闪烁着风趣幽默与童心的“伊索寓言”,还留下了无数让人悲让人喜,道尽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悲喜剧。
古罗马人则是理性、聪明、好学的。他们用虚心的态度,把古希腊文学引入自己的文化中,更是在古希腊文学衰落的时候,举起了西方文学的大旗。他们用自己的勇敢缔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帝国,更是用自己的智慧续写了西方文学的新的篇章。
我深深的被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所吸引,脑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思。当看到他们的文学在公元前就如此璀璨时,我不禁也想起了我国古代同时期优秀的文学,心中在暗暗地进行着对比。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被称为“英雄时代”、“荷马时代”。那个时候,是古希腊人的儿童时期,他们就如一帮孩子,在大海与天空之间述说着自己心中的神话和英雄。他们用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神灵与英雄,行吟诗人用自己美丽的辞藻和浑厚的嗓音向人们述说着特洛伊、阿基琉斯、奥德修斯。在他们眼中,神跟他们是一样的,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英雄都是神 1
在人间的子嗣,是英勇、聪慧的,是崇拜战争并通过战争来证明了的。
回望东方,我们的祖国已经迈向奴隶制的顶峰,处于西周那充满青铜味的时代。人们已经从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的天真浪漫中走了出来,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并用自己的手,缔造着不一样的文明。人们在青铜鼎上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用井田分封来管理着自己广袤的沃土,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人们也跟古希腊人一样,是随性的,是天真的,但是比他们更多了一份理性,一份对天地的担当,一份对自己的自信。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一个“大移民时代”。人们用心灵在歌唱,唱出了优美的抒情诗,讲出了有趣而深刻的寓言。似乎人们不是那么留恋着那个英雄的时代,反而爱上了东方的柔美与含蓄。但是,我知道,人们是没有忘记的,不然也不会有赫西俄德的叙事诗,如“荷马史诗”的影子一般。
此时的中国,却蓄积着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西周的灭亡,让中华大地上燃起了五百年的战火,同时,点燃的,便是人们喷薄而出的思想的火花——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从未有过的活跃,让哲思充满着自己的大脑,用言行结合了政治。文化开始服务于政治。此时,人们的思想是纷杂的,而理性是从自身迸发出来的。每位哲人都用言语来抒发着自己的主张,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观点,用行动来实践着自己的观念。所以,我们有了诸子散文,我们看到了他们激烈的争辩,看到了他们过人的睿智,看到了他们无数的奇思妙想,我们也开始拥有了气势恢宏的史书之文。但是,我们的文学不是单一的,我们并没有被自身的理性吞噬,我们还有《诗经》,还有河边潇洒的击节而歌,追逐佳人的辗转反侧。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是“古典时期”,更是一个文学的辉煌时期。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神话、诗歌、寓言这些仅仅只有口头的表达。人们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戏剧诞生了。戏剧是一个更有生命力的存在,是文学史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它是一个视听艺术的巨大创新,填补了人们心灵的空白。与戏剧一起到来的,还有散文、文艺理论。它们包含了哲学、历史、演说辞等等。
一个辉煌的全盛时期过后,似乎永远逃不过衰落。古希腊也不例外。
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近六百年间,古希腊因为种种原因,文学停滞不
前,只有新喜剧和田园诗在文学凋零的时候,如雨中才露的清新小花,飘零在那个大海与岛屿之间的天空之下。
而此时,正有一个伟大的帝国,它接过了古希腊手中将要凋零的文学之花,并且小心的呵护着它。
古罗马人翻译了古希腊的文学,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哲学、诗歌、文艺评论上,从而在今后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世界。
此时的中国,已经完成了社会的变革,走进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大门,并且迎来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人们此时思想开始走向统一,推崇儒术。人们写着气势恢宏的大赋,时而唱着婉转的北方佳人倾城倾国,时而吟着霸气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那个时候的中国是让人神往的,是让人陶醉的,是让人安全的。
同样的时代,虽然社会进程有别,当古希腊还是氏族社会时,中国已经是奴隶社会,当他们是奴隶社会时,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但是,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国,都同样的创造了伟大文明,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两个民族的文学都起源于神话和传说。希腊有宙斯的神族,中国有女娲、共工、刑天;希腊有特洛伊之战,中国有巨鹿之战;希腊有阿基琉斯,中国有后羿。但是,也有区别。希腊的神是一个完整的神族,他们生而就是神族,甚至他们的英雄都是本身就拥有神族的血液;而中国的神,是相对独立的,是人的其中一个才能的无限扩大的结果,英雄都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只是因为某一种才华而超越了常人。希腊的英雄是人类战争中的英雄,无论成败,只要在战场上英勇就行了;而中国的英雄都是与自然搏斗而产生的,是为了人民,才足以称之为英雄。总而言之,希腊是把神人化,而中国却是把人神化;希腊重个人的发挥表现,而中国更重集体的利益。
再次,希腊神话中反映了很多如父吞子,子杀父,兄妹通婚等等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但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很少有这种传说。当然,并不是说原始的中国不存在这种现象,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存在父食子等现象的。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一些比西方更注重的思想在里面,比如更看重血脉的传承等等。
发展到后来,两个民族都产生了较成熟的诗歌,诗歌也都是用来歌唱与吟诵的。但是也不是相同的。希腊是瑰丽的史诗,长诗,而中国是短小精炼的短诗;希腊用大量的修饰语来述说一件事物,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但是中国却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直
描,注重一种意境的营造;希腊对事物有大量的客观、哲理的描述,而中国却是主观的深刻的抒发自己的心境感受。总之,希腊是客观而富有哲理,中国是主观而深情,若说希腊是一幅精心描绘的油画,那么中国便是一卷信手挥洒的丹青。
我想,正是在人类童年时期,东西方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学倾向,所以,后来东西方文化都一直在两条平行线上发展,直到今天,东西方也不可能完全融合。
总之,西方更注重去发现自然的奥秘,探讨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而中国更希望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西方更注重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评论世界,而中国更注重的是从主观出发去感悟世界,观察世界;西方人性格大胆、激进、直接,而中国人性格内敛、温和、委婉、。若把天地万物比作一条溪流,那么西方就是掉进溪流中的石子,去一探水底,而中国则是一片落叶,随水游曳。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让我体味到与中国文学完全不一样的风情,她如夜光杯中的红酒,让我未品却因她颜色而醉。而外国文学则是那艘带着我们环球旅行的油轮,在感受了蔚蓝色的爱琴海后继续前行„„
08汉语言文学(4)班
刘潞2008101076
第四篇: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11汉师一班蒋勤效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中国文学史课程时所编写的讲义。该书,根据爲中国大部分人所公认的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三古七段说,着眼于中国文学史的上游上古期,即先秦两汉时期,同时,又详尽地叙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和雏形,对中国文学的系统化演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评价。该书虽爲讲义,但内容丰富,人物纷纭,涉猎广泛,有着显著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按时间看,该书上至皇帝之前,下达西汉中期,横亘近三千年,其中共有十章。第一章介绍口头文学和文字文章的産生,从远古先民到仓颉所在的黄帝时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第二,三,四篇主要介绍诗书老庄及楚辞,老庄中还穿插了墨法家的其他人物,这一系列,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时算起,其后文学演变的脉酪便逐渐清晰,文化长河的轮廓也渐趋明朗。下至战国时期,既有儒墨道法等九流十家的百家争鸣,又有以屈原宋玉爲代表的楚地骚文。春秋战国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大繁荣时期,国家的动荡和政权的分裂促进了士子们的觉醒,自然也造就了文学的新生。第五章主要讲以李斯爲主的秦代文学,李斯其人处于战国末期至秦朝中期。秦朝重严刑峻法,轻礼乐教化,做出了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阻碍文化进步的事,是中国文学的空前浩劫。所以中国文学在这一阶段总体是趋向萎缩的。李斯虽爲法家,然文笔超俗,想象瑰丽,谏逐客书便是其杰作之一。可以说,秦之文章,惟李斯一人而已。在其之后的六至十章,主要针对汉朝文学的发展,或者更爲准确地说,是由刘邦建汉至武帝时期,即汉初至西汉中期。在这一时期内,起初由于秦末的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和楚汉争雄导致田地荒芜,生産凋敝,爲了恢复生産,使民以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道家的黄老无爲学说,之后汉武帝一方面爲了变法图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此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尽管中央如此,但是汉王朝所属的分封各地方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楚地好诗书,吴国多纵横游说之士,梁地多易者,淮南王好方术丹学,河间献王专事古文秦汉旧书。汉初相对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在这种开朗的大环境下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逐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就是汉赋。汉赋一经诞生就以强劲的势头席卷了中国文坛。随即,伴随着司马相如,贾谊,枚乘等诸多大家的出现,汉赋这一文学体裁由新生走向成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汉王朝乃至后世的习作规范与文化基调。
其后,我根据文学的流派和体裁作爲划分该书的准绳。若如此,在这十篇文章中便展露出以下几种并列关系与状态:
一,诗经楚辞: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其最初的句式与文辞十分间单,以弹歌爲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该诗忠实地再现了远古人民狩猎时的生活图景,用句间练,淳朴自然现实而又有血有肉,还原了那时生活劳作的原貌。而其后,诗歌被不断地丰富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诗歌创作集体的创作热情,导致了诗歌作品的大量井喷,于是,人们以音律和主题爲依据对乐诗进行特性化划分从而産生风雅颂的区别,同时,又按照所处地域总结出了国别体的差异,最后又加之孔丘等人的整理,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大致是我们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了。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在当时的主流地位。的确,诗经中的作品最初是出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的目的,是周王朝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实行教化和维护以等级制爲核心的奴隶制度的有效工具。之后便被广泛地运用于各诸侯国之间,活跃于祭祀朝觐宴饮等诸多重要和高级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领域发挥了极爲重要的功用。因此,诗便成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官方文学,煊赫一时。而以离骚爲代表的楚辞,深受诗体文化的影响,来源于楚地的方言和当地特有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兼有战国辞令的烙印,有纵横家遗风。诸多的外在因素赋予了楚辞丰富的幻想和别具一格的浪
漫主义情调,任情而又咨肆汪洋。可是由于语言和风俗的制约,致使楚辞很难走出被束缚的楚文化圈。但是,在人们对屈原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缅怀,对楚国原可与秦逐鹿中原却最终折戟沈沙的不幸命运的喟叹,以及项羽称雄致使楚文化复兴并走向全国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楚辞从地方走进了中央,大力地冲击了诗歌在文学领域的统治地位,以至于流入汉宫之中,正式顶替诗歌,从蜷缩于一隅的非主流小衆文学华丽转身爲新一代的官方主旋律文学。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前者爲楚辞,后者爲楚声。
二,诸子百家:妳方唱罢我登场。
周王朝奉行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以奴隶制爲经济基础的分封制,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便是其的合法内核和统治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源流。然而,以周灵王东迁洛邑爲分界点,西周更叠爲东周,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春秋战国的大幕。此时,周王朝已然丧失了事实上的统治地位,以礼乐文化爲其僞装外衣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已难以维系,贵族权利的衰微使得知识难以如往常一洋被社会上层所单独垄断。私学的兴起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学术的下移,这也促进了士人阶级的觉醒。他们爲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竞相提出自己的政论和主张,并游说诸侯以求重用,是爲百家争鸣。文化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学的进步,诸子散文便在学术自由的温房里渐渐成长。各类学说在竞争的大环境下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促进了各自的改良与再生长,随着内部扬起的不断进行,思想更加精辟,语言更加精炼。起初,各诸侯国往往采取不同学说以治国,之后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用下,各类与当时时局不相这应的学说逐渐没落,儒莫道法四家最终成爲当时的显学。其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法制爲中心展开统治,李斯便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人严刑峻法的法家刑名学说,一方面直接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另一方面又间接促使秦朝失去了天下。汉初,由于常年的战乱,正常的生産生活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道家的黄老学说成爲统治阶级的首选,其宽宥无爲,莫扰民而给以生息的主张有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经济的复苏,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道德经与南华经。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中兴,生産力的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扶摇直上,武帝欲借助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而成的新儒学以加强中央的权威,是爲春秋大一统,这爲封建社会的独裁统治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君权神授这一传统绵延了千年,开后世之先河,成爲奴役中国人民近两千年的精神枷琐。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焚书坑儒的襟若寒蝉,再到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软暴力,在这一阶段内,各家学说轮番上阵,各派著作如雨后春笋,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是时代的瑰宝,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回荡着先贤的声音。
三,中央与地方: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书中的第八章藩国之文术详细的介绍了汉初各藩国别具一格的文化发展状况,它们走上了与中央官方文学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书中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史论结合,饶有趣味。没有同官方儒学视角史书一洋,歪曲抹杀这些小衆文化的价值并定义它们爲旁门左道,这体现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五四时代精神,是经典与时尚的统一。在这里,有楚地余韵悠长的诗,有吴国犀利深刻的纵横家辞令文章,有梁员神鬼莫测的卜易和语出惊人的辩智,还有河间儒家先哲的古文秦汉旧书„„但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淮南王的神仙方术,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瑰丽的神话臆想与杂采衆家的道学新说交相辉映,思想乘风欲飞,文采如土壤般沈淀,与其他诸家形成了对汉庭中央文学的有力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四,汉赋演进:长江后浪推前浪
如果说诗是周朝文学发展的纪念碑,楚辞是吴越楚三国文化的遗璞,诸子散文是战国硝烟中的烽火,那麽,汉王朝留在中国文学史上如同丝绸之路一般宏大的杰作就是汉赋了。文
坛在经历了秦朝和汉初的沈寂之后,等到了西汉文景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的区别,汉赋的创作,最早可上溯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尤爲著名。其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汉赋之集大成者 司马相如,他不仅是大赋名家,亦是骚体赋高手,如大人赋,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造语生动而意存讽谏。小赋却又情辞恳切,语短意长,一如长门赋,将陈阿娇失宠后的那种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刻画地深细入微,感人至深。还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著作,无不是影响深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除他以外,还有许多写赋高手活跃在文坛上,其中以梁园文学群体最爲集中,即梁孝王,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羊胜等人,他们共同形成了梁园的彬彬之盛。其后又有写四大赋的扬雄,作出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爲主题的的设辞类作品答客难的东方朔,西汉文坛创作最丰的枚臯,以洞箫赋开汉咏物赋先河的王褒,还有东汉的班固张衡等人,他们是这一时代赋界之翘楚,集体推动了汉朝的大赋创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典范。
通观鲁迅了《汉文学史纲要》,我最喜欢第一章《由文字至文章》,这一章对字和文章的产生做了深入的考据和分析,对汉字的起源的评述尤为精彩,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我的解释如下:“在远古时期,人们主要由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这一时期的初始阶段,人们的发音往往只是一两个字例如“啊”的生活化口语,加之咨肆汪洋的肢体动作。尔后随着人类感情的不断变化丰富,语言也逐渐饱满,由单个音节发展为长句,在经历了长期的格律化和音律化变迁之后,逐渐演变为规整的言辞进而甚至于有词有韵的歌咏,又与远古人类崇拜自然崇敬天神的远古宗教意识相契合,将歌咏,舞蹈,神学世界观融为一体,则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巫觋文化,如吕不韦所言“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瑰丽而又壮阔,庄严的乐曲中澎湃着远古野性的魅力。这种口头文学是民众情感的集中表达,洋溢着远古人民对征服自然的渴望,他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雏形,也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作家文学的发源地,这种奔放自信的文化传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培育了广阔的沃土。高昂的创作热情促进了作品的产生,诗人抒情感物的歌吟借口耳相传。然而单凭语音,信息难以保全,文化难以传承,于是在古人结绳而治的尝试之后,劳动人民以身边的事情,物品为蓝本,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先河。又由于单个文字的表意功能较弱,于是便将文字连接来组成有意义的长句,则形成了文章,是为中国文人群体发展壮大的重要助力。这段话充分地肯定了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学的本质属性,即由人类通过长期的生産生活创造的用于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性工具,这一活动的活动主体是人,而它的受体和受益者也是人,这是对人的重要性的极高肯定,而且作者没有忽视口头文学或者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实际是对草根文学的创作主体------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认可,不把文学束缚在为帝王将相作传的作家群体当中,一方面是还文学一个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一切材富的创造者,肯定了人的作用和尊严,有浓厚的无産阶级风格。
其次,鲁迅这部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颠覆了儒家传统的视角。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新旧思想交锋,五四精神狂飙突进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与外国列强的民族矛盾,中国民众与封建旧势力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旧阶级仍旧打起尊孔复古的大旗,旧势力,旧文化,旧文学妄图要死灰复燃,在以往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当中,儒学学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礼教从而捍卫封建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尽管经历了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改变与洗礼,神州大六还是沈寂在儒家文学的夜幕下。然而,鲁迅在此时矗立在了这一恶潮的对立面,毅然与当时陈旧,腐化的旧文化分道扬镳。鲁迅对历史的事实,重新一一分析做了审查,此书虽然是纲要,却闪烁着与旧文化抉裂的光芒,在他的引领作用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鲁迅在反孔逆流中也存在矩枉过正的过激之处,在他的汉文学史刚要中,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著作所占比例几近为零,在谈诗经时也没有提到孔子的作用,我觉得他在对待儒家文学上犯了了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过于轻视儒学在中国文学史的作用,这是不可取得,也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夸大了儒学的罪恶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抹杀了儒学文化功绩和历史地位,如孔子的《诗》《书》,孟子,荀子的诸子散文都被蛮横粗暴地漠视了,这些虽是出局限,为片面否定的风潮所影响,出于破旧立新的时代需要,却也难以修正鲁迅某一定程度上的狭隘与左倾激进。
一言以蔽之,汉文学史纲要的绝大部分是客观与公正的,它象征着历史的激变。一方面,它终结了专制儒家文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它又开辟了学术自由的文化新世纪。它如鲁迅一样,是旧时代的掘墓者,又是新纪元的引路人。
第五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