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思唐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实际,以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文明县城建设、“城市硼户区改造”、“六城联创”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行动,积极开展街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将我街道第一季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重落实,注重管理抓机制
(一)建立组织,完善机制
为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我街道成立了文明县城创建、城市棚户区改造、“六城联创”、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等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责任领导为成员的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在年度工作中予以落实。根据上级部门相关部署,及时分解任务,做到各项具体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实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及时收集、报送各类信息和总结,并整理各类资料并归档。
(二)巩固提高,健全机制
街道建立环境信访应急处理机制,分级做好环境信访工作,对辖区内出现的环境信访事件,做到有事必查、有事必办,因此本季度内尚未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或群访事件。
(三)广泛动员,加强宣传
首先,充分利用街道农村工作会议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等会议契机,向各社区和行政村下达今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内容。其次,在文明县城创建、城市棚户区改造、“六城联创”、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时期,在街道主要路段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加大行动宣传力度。第三,利用中小学运用班会、外出活动等机会普及环保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将环保理念带入普通民众家庭。
二、改善生态推发展,完善功能抓建设
(一)加强辖区环境保护力度
建立并实施“村保洁、街道收集、县填埋”的保洁机制,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工作,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置。充分发挥堰塘、江星村五座垃圾中转站作用,做到日产日清,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同时,街道利用“双清”专项行动的机会,发动机关干部、中小学生、村党员干部对辖区内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4月26日,街道督查组兵分六路,对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泉溪江、剡江、三高连接线、弥勒大道、江拔线、石溪线、西河路等沿河沿路周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结果显示,总体情况较好,村庄周边主要干道及河流道路都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开展清水河道整治工程
上半年,街道实施的清水河道整治项目共4个,分别是牌亭村泉溪江堤防加固工程、后竺村剡江南塘加固工程、云溪村河道整治工程和潘前村河道整治工程。根据立项文件和概算,4个工程总投资约为1245万元,可完成近2000米河道的综合整治。目前,除牌亭村泉溪江堤防加固工程已完工和潘前村河道整治工程仍处于设计阶段外,其他2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同时,在加大建设的同时,注重健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长效机制。强化各村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河道保洁、农村保洁管理和宣传力度。健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河长制,严格落实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向河道倾倒垃圾废弃物、在河岸乱搭乱建等行为。
(三)开展畜禽养殖整治工作
根据已划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范围以及清除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的要求,街道计划在8月份集中关闭6家畜禽养殖场,经测算将拆除养殖用房8500平方米,整理土地9400平方米。相关补偿及办理养老保险等费用仍然在测算中。
三、建设街道创生态,描绘农村更美丽
(一)开展生态街道(村)创建工作
根据今年的创建任务,街道将完成省级生态型街道和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的创建任务。去年6月,街道已组建创建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今年年初,完成生态型街道规划编制,并获市政府批准。目前,街道从各办(系)抽调工作人员积极准备相关创建资料,争取在7月中旬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上报。
基于历年的创建成果,街道已有10个行政村被评为宁波市级生态村,今年落实大埠、牌亭和潘前村等3个村进行申报。根据进度安排,申报工作将在8月份开始。
(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建设
在继续实施杜郎坪、周陈黄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外,根据市委农办的年度计划,街道年内将启动青云、塘湾、大埠、牌亭和云集等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纳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街道坚持规划先行,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为前提,结合农房“两改”、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同步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多次施工。目前,街道已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三)实施“四边三化”专项行动
4月中旬,街道城建办联合城管中队、国土所等部门讨论实施行动方案,并根据职责权限分解任务。城管中队还抽调3名执法队员对甬金高速和江拔线两侧的标牌(广告牌)及生态环境污染点、分布点进行走访调查。经统计列入整改范围的标牌(广告牌)有18个,生态环境污染点13个。目前所有整改内容已落实到位,并且对甬金高速和江拔线沿线两侧的河道、垃圾收集点进行全面清理,共清运各类垃圾2卡车,切实改善了沿路生态环境。
四、强化整治优环境,发展生态促经济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配合上级农林部门继续做好棠云林场(水蜜桃)、林家王家山(水蜜桃)、肖桥头(大棚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和林产品基地的认证工作。加强对已测定的6650亩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和保护,延长21名护林员的聘用时间至全年。
(二)严把企业清洁生产关
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
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三同时”监管,配合市环保局开展“三同时”验收工作。继续做好辖区内企业及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工作。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大排污企业的检查力度,确保治污设施投入使用,确保污染物按标准排放,确保排放量不超过已核定的减排量。
(三)积极开展污染企业整治
五大行业在我街道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多,分别是化工行业3家,造纸行业1家,铸造行业3家,食品罐头加工行业2家和金属表面酸洗行业2家。
根据市环保局统一部署,目前金属表面酸洗行业整治已全面开展。奉化市明丰氧化厂已完成企业内部整治,据了解,该厂将于今年年底搬迁至别处。奉化市欣欣铝氧化厂因厂房达不到要求,需重新进行整改。铸造行业3家企业在6月28日召开的现场会后按要求签订整改方案。造纸行业1家企业,经街道协调下,目前已停止生产。化工行业有1家企业正在进行厂房改造。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20xx年**乡紧紧围绕县委“三大目标”,充分利用乔木快速通道贯通、小企业创业园区落户和天街打造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产城互动,倾力打造县城后花园。
近年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的理念,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改变农村面貌、革除农民生活陋习的有力抓手,精心规划,加大投入,强力实施,全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乡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处,幅员面积80.8平方公里,有耕地10118亩,林地11万亩,退耕还林10761.8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42个农业合作社,2095户,总人口7318人。全乡平均海拔1056米,高山村海拔1200米,河坝村海拔780米,境内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生猪、土鸡、食用菌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健全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网络,制定了创建目标和计划,为建设生态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创建浓厚氛围
我乡以提高村民生态道德修养为目标,扎实抓好村民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村民生态文明道德宣传教育。抓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月、“爱国卫生宣传月”等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宣传、公益活动;二是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开办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四是制作公益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进行宣传;五是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素养。通过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使广大村民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创建
一是精选载体,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我乡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文化建设为主的“六化”工程为重点,先后完成遥林村、三盘村的道路硬化工程,修砌场镇排水管网,完成村庄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新建农民健身广场1处,建成农家书屋7处,建成青锋村、三盘村生态文明村2个,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文明。我乡以改善村风、民俗、生活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利用庆“三八”、“五一”等节庆活动,评选表彰“最美**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及“四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目前,受表彰“文明家庭”比例达到25%,与此同时,利用农村赶集等人流集中的时机,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及“四下乡”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我乡还发挥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组建了万年舞狮队等群众文艺组织,常年活跃在农村一线,规划建设了三盘村文化广场,组织了50余人的农民广场舞健身队伍,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
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乔木快速通道沿线10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农民增收。按照“长期抓银杏,短期主攻茶、菜、林”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盘活存量,做好生态茶园管护,对现有的1万余亩茶叶进行精心管护,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围绕**七佛贡茶品牌,加大**万亩茶叶基地乡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将金川茶叶合作社争创为省级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现有茶园的管护和茶叶的包装,将蜡烛台200亩茶叶基地建成测土配方施肥、黄板治虫的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园,促进茶叶产业不断上档升级,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二是做大做强县城“菜篮子”基地。重点抓好花园社区大棚蔬菜产业管理提升。进一步完善大棚蔬菜基地道路、水系、堡坎、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引进广元市资博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现有大棚进行流转,引进川农大教授现场跟踪指导,进一步优化蔬菜种植品种,实施土壤改良,提升蔬菜种植技术,增大蔬菜产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业效益,努力将大棚蔬菜基地建设为绿色蔬菜基地,保证**县城新鲜蔬菜供应。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抓好森林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半年重点抓好遥林村袋料香菇、弓家河村椴木木耳产业发展,下半年着力打造三盘村果蔬产业园,上半年新发展袋料香菇200万袋、袋料木耳20万袋,椴木木耳10万棒,促进农民短期致富。三是大力发展银杏风景林产业。对已栽植的银杏树加强了管护,全乡人均栽植银杏树达到50株以上,促进了群众长远增收。五是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生猪、土鸡、大耳羊、大鲵等传统和特色养殖业发展,培养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20户,年出栏土鸡1000只以上的大户8户。
四是围绕服务县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县城AAAA级景区创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家梁“天街”,启动天街道路建设,发展10家星级农家乐,配套完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游客能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观景点。利用**地处城郊和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社区向家院、赵家院和青锋村洞子口新发展农家乐10家。
五是抓好干部群众思想教育,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狠抓干部爱民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群众十好教育,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全乡干部群众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大力营造产业文化、廉政文化、诚信文化、感恩文化氛围,抓好文明单位细胞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
六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2014年乡党委政府承诺为民办10件实事
1、倾力做好协调服务,全面完成小企业园区续建工程,确保园区企业顺利投产。
2、完成“天街”项目征地拆迁,启动“天街”建设,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家。
3、建成三盘村500亩欧洲脆红李果蔬产业园区。
4、进一步规范提升大棚蔬菜基地种植效益,争创绿色蔬菜基地。
5、大力实施银杏富民工程,加强银杏树后期管护。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到户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茶叶、魔芋、食用菌、畜禽养殖等产业大户50户。
6、完成碓坪村―瓦砾乡通乡路硬化和漫水桥建设。
7、完成弓家河村水毁道路修复和桥梁建设。
8、完成遥林检查站―?a家坪道路硬化工程。
9、完成碓坪―红岩通村道路硬化工程。
10、完成三盘村桑林子通社道路硬化工程,发展壮大核桃基地。
七是是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新建****小企业园区党支部,努力构建园区大党委,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引导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党建“富民、惠民、安民”主题教育,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建立在产业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大救助制度,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加大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最大限度改善民生。深入群众、直面矛盾,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一方和谐稳定。
八是三园两村建设为重点,倾力建设生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围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农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建设好**小企业创业园、三盘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和花园社区大棚绿色蔬菜产业园,着力打造提升花园社区、三盘村两个示范新村,辐射带动全乡其他5个村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
四、存在问题
我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我乡面积大、村多,部分区域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很重;三是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 **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年,我局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有关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和创建工作考核指标,立足扶贫移民工作实际,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态度,抓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打造旅游新亮点,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我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生态建设目标 我局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生态文
明建设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县扶贫移民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责任、工作目标,工作措施。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做到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移民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同期安排部署,同期检查督促。二是明确生态文明工作职责和工作要点,按照生态县、文化县、文明县、低碳县、平安县、优美县的相关要求,在制定扶贫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实施方案中,注重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的规划,在实施中高起点,高标准,高效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扶贫移民工作实际,将机关生态文明建设,乡镇、村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各分管领导为生态文明工作直接责任人,相关股室协助分管领导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第二责任人。
并将标管理分解到各股室,落实到每个干部职工岗位,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把文明文明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以扶贫移民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到位各类扶贫移民项目资金4085万元,占县下达任务4050万元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0万元,占任务的100%;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万元,占任务亿元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60万元,占任务2000万元的68%。二是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共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实施整村推进新村扶贫项目8个村,占全年任务的100%;完成扶贫减困人口420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启动实施连片扶贫攻坚计划县1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启动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该项目涉及乐安寺乡大桥村等共6个村,已完成项目投资2200万元,占规划总工程量的85%。
三是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将桥楼、三锅、蒿溪、前进的新村建设综合体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三谷现代农业旅游区建设;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完成了对低保和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并完成脱贫人口5610人数据迁移工作,已上报国办;完成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规划总投资亿元;“10+4”特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占全年投资计划万元的88%;互助资金项目工作运行良好;按时上报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有关情况材料;加强扶贫工作调研和宣传;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按季度兑现落实了直补资金,规划实施后扶项目19个,已完成项目投资390万元,占规划项目总投资的76%。完成了《**县曲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审批、《曲河水库**县曲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办法》的撰写和建立曲河水库人口电子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完成了曲河水库枢
纽工程区移址的相关工作。完成了宝电库区三个移民村避险解困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浙江长效帮扶项目全面完成。项目涉及7类10个,项目规划总投资3125万元,申报浙江长效帮扶项目资金1060万元,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工作互访,不断增进浙川友谊。五周年邀请浙江省领导及部份企业家共67人赴**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回访**、共谋发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积极做好援建后续工作。建立形成与浙江省各级党政联系、交流合作机制;扎实开展了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三、加强机关文明建设,创建优美服务环境
抓好思想作风建设,宣传氛围浓。局党组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等制度,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四大教育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业务
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干部职工思想作风进一步好转,及时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抓好制度建设,平安建设好。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勤政,促进效能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机关低碳建设,在扶贫村、户推进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机关平安建设,落实了业务工作和安全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无重大治安和信访事件发生。加强文明细胞建设,文明创建好。按县委、县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我局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一是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增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新增宣传字画标语10幅,添置盆花,增加了绿化、美化效果。二是通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窗口、文明岗位等细胞建设,提高
文明程度。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和群团工作,推进法制“八进”活动,促进法制**建设,提升和谐社会环境。规范各种软件资料,报送及时。按照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行成专卷。及时报送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四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第五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