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孙中山纪念堂有感
参观孙中山纪念堂有感
-海归游子有感而发
近日北京风和日丽,是出行的最佳时期。今天,决定带孩子去香山公园登山。虽然来北京很多年了,但去过的北京的名胜古迹确实不多。印象中香山是在秋天的时候去最好,“香山红叶”赫赫有名,但也听闻那个赏红叶的季节是人山人海,比较拥挤。目前正是盛暑,孩子放暑假,也想找机会带他们出去转转。于是,我们准备了充足的矿泉水,启程前往香山公园,准备登山游玩。实际上,一直好奇香山到底有多高?古人有“一览众山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绝妙诗句,不知是不是也会有“登香山而小北京城”的感觉?怀着某种期待,也籍着借登山来强健孩子们体魄的希望,我们来到了香山公园门口。
在售票口买票时,才知道香山公园旁边还有一座“碧云寺”,并且是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遗体移往南京中山陵之前,棺木暂时停放的地方。孙中山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处于大变革,无数中华好儿女奋起振兴中华民族,救华夏苍生于危难的时代。作为一名初中生,孩子应该知道这段中国历史;而作为父亲的我,进入不惑之年,并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似乎更有一番特殊的感受。每当想到并亲身感受到今日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想到并亲身感受到当今中国的繁荣富强,想到并亲身感受到总书记提出的“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想到百年前中国被列强欺辱,中华民族被奴役的时代,想到无数中华健儿、仁人志士为了抵御外辱、振兴中华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流血牺牲,就感慨万千!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地位,靠的是这个民族或国家中无数先辈抛头颅和洒热血换来的。有些时候,喜欢比较一下世界历史,包括美国、欧洲各国等的历史,有时也和孩子讲一些自己的感受,讲一些中国历史和美国、西欧各国历史的比较和感悟,告诉孩子,中华民族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是有深层原因在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购票并进入碧云寺内去参观孙中山纪念堂。
一进寺门,右侧空地上就立着一块大幅展板,是去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时留下来的,虽有些褪色,但深蓝色的幕布上“永远的纪念”几个大字醒目可见,并配有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妇的照片,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幽静的寺院小路,穿过山门殿、罗汉堂、大雄宝殿等,一路欣赏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古寺庙建筑,穿梭于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中,伴随着树叶中数十只蝉儿的鸣叫声,来到了孙中山纪念堂前。该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停灵于此,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纪念堂门梁上方有一块牌匾写着“孙中山纪念堂”几个大字,是孙中山先生遗孀宋庆龄女士的手迹。一进门,就是一座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孙中山先生庄严的坐在一把椅子上,其凛然之势使人肃然起敬。厅堂左侧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十几本书籍,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著和遗墨,有《建国方略》、《建国大道》系列等;厅堂右侧陈列着前苏联政府所赠的玻璃盖钢棺。厅堂左右两侧的墙上刻着“孙中山致苏联遗书”,字里行间表达出孙中山先生忧国忧民、希望国民党能继承其遗志并在前苏联帮助下摆脱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自强。走出纪念堂,两侧是孙中山展览馆,记录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重要事迹。右侧1号展览馆中的展出包括立志救国、领导起义、创建民国、保卫共和、伟大转变等5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孙中山先生在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特别醒目的,在第5部分伟大转变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使人顿时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情怀并牢记其临终遗嘱。此外,也展示了很多其他闻名遐迩的孙中山先生的遗墨,如“天下为公”、“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博爱”和“浩气长存”等。在左侧2号展览馆中,分别展出了第6-10部分,分别为抱病北上、病逝北京、移棂南下、永恒纪念等,特别是在“永恒纪念”部分,展示了新中国各位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刻缅怀等重要活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独立和繁荣富强道路的决心。此外也展出了近年来来自台湾国民党一些重要人物,如前主席连战等在南京中山陵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等。
参观完孙中山纪念堂,走出碧云寺,进入香山公园,和孩子们一起沿着索道旁的台阶登起香山来,一直登到香山最顶端“香炉峰”。站在峰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偌大的北京城尽收眼底。此时的我,又一次感慨万千,庆幸自己这一代生活在伟大统一的祖国怀抱中,而这一切都是过去无数的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和洒热血换来的,以及今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且应当矢志不移地用自己所学、尽自己所能来报效伟大祖国!
最后,以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来结束本文,希望每一个华夏子孙牢记心中,肩负起建设祖国统一大业,秉承先辈遗志,继往开来,勇往直前,努力使中华民族魏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伟大情怀。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写于-2017年8月13日
第二篇:参观孙中山纪念堂解说词
参观孙中山纪念堂解说词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呀,欢迎各位同学来到我们的孙中山纪念堂,我是大家今天的研学老师,小肖老师
小肖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我们纪念堂的故事吧,在最初开始修建时,政府在纪念堂选址完成之后呢,就开始向社会征集纪念堂的设计图案,当时社会的人听说要设计孙中山纪念堂纷纷向政府投稿,短短一个月之间就广州政府就收到了几千副投稿作品,经过政府仔细斟酌和实际考察之后呢,最终选取了一位叫做吕彦直设计师的作品,他结合了孙中山先生的喜好和他的经历,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外表下,巧妙地隐藏着现代建筑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纪念堂的样子了,我们等一下在参观过程中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纪念堂的设计风格
今天我们要参观孙中山纪念堂,各位同学呢也化身为小小建筑师,在参观过后呢,搭建我们纪念堂的模型,在开始今天的浏览之前,我们先请研究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专家,来给我们讲一讲哪些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好大家听了专家的讲解,知道了哪些是中国建筑元素了嘛?好,知道了,在各位同学研学手册的八九页有一张元素九宫格和元素检索表,那我们等一下在浏览的过程中就可以参照这两张表,来检索一下我们纪念堂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在开始之前呢,小肖老师要讲解一下浏览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安全事项,第一在参观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跟紧我们的队伍不要掉队,同时大家在浏览过程中,不要用手触碰展品,以免造成破坏。第二,一会儿我们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搭建的模型零件比较尖锐请大家在搭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
老师讲解的安全问题大家都清楚了嘛?都清楚了是吧,很好,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参观纪念堂吧
好了,纪念堂我们已经参观完了,我们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他都有那些发现呢,啊,这位同学说,他发现了红色的柱子,这位同学说呀,房他发现了八个角的房顶,这位同学说呀,他发现了纪念堂的宝蓝色玻璃,对的,这些都是纪念堂的建筑特色,像刚刚同学说到的红色柱子和八角房顶,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诶那个宝蓝色的玻璃呢是孙中山先生在外国留学是最喜欢的物件,这些不仅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也体现了现代的建筑风格,各位同学都很棒呀
现在我们已经参观完纪念堂了,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实验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了,大家先不要激动小肖老师要再次提醒大家,在一会儿拼装过程中使用零件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好现在我们到了实验室了请我们15位同学分成三组,站在自己相应的实验桌前,然后有请每组的同学选一个组长到我们的助教老师那里领取我们今天实验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大家都领到工具了吧
接下来就跟着老师一起搭建模型吧,第一步呢就是要学会看图纸,在了解模型大致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组装,第二步呢一定要从建筑的底部开始搭建,这样底部比较稳定,可以更好地进行上面部分的组装,好,接下来请大家开始搭建吧,如果有地方不会的可以请身边的助教老师指导一下,大家开始吧,我们搭建最好最快最完整的两个组可以获得我们今天的奖品
好,搭建的时间已经到了,那我们现在来检查一下各个小组的情况,小肖老师刚刚环顾了一圈,我们的每组同学搭建的都很棒,那我们三个小组等一下可以获得本次实验的奖品
刚刚在搭建的过程中,小肖老师听到很多同学都说好难,修建纪念堂的人真厉害,对,在修建纪念堂的过程中,每一个建筑零件的打磨都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来源于工匠的经验,这里就体现了我国著名的工匠精神啊,每位工匠艺人都认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精益求精是他们不变的宗旨,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加重视工匠精神,想必各位同学通过今天的实验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好,各位同学,今天的研学活动到这里就结束啦,大家可以将今天的所见所闻写进我们的研学手册,谢谢各位同学的参与,再见!
第三篇:参观烈士纪念堂有感
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有感
2013年6月2日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形势政策课小组的实践活动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这日早上还下着大雨但是大家知道有这个区烈士纪念馆的安排还是早早就起床出发来到校门口集合准备出发,在大家人来齐之后我们就乘着220前往目的地。在八一广场我们下车后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在门外看去整个烈士纪念堂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红色故事。
怀着崇仰的心情跨进了纪念馆的大门,堂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中心有一座右手持枪矗立的红军战士雕像。威武的雄姿展现着革命烈士的英勇与无畏。走进纪念堂,进入了前厅,只见迎面是一块毛泽东题写的红底金字的匾额,上嵌“难烈士万岁!顿时令人感到有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朝里边走,但见大厅正央的坛上立着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碑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厅内的墙上,挂着一些当年参加革命的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题词,其中,有邵式平(赣东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建国初期曾任江西省省长)的“在人民革命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刘伯承的“在民族民主革命战线牺牲的烈士是人民解放大道上的明灯”,彭德怀的“英勇牺牲,前仆后继换得了革命胜利,烈士同志们的精神万古长存!以及董必武、谢觉哉等人的题词。接着一幕幕的场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烈士都让我深感老一辈的革命者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纪念馆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展厅里陈列着革命烈士使用过的步枪、机枪将领使用过的手枪等,在一些地方还制作了场景和人物蜡像,生动的展示了当时革命的艰苦岁月。感受到:近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美好的今天。橱窗里陈列当年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和武器。尽管岁月的变迁使得这些先烈的遗留物变得锈迹斑斑,有的已经破烂不堪,它们却是红色岁月最真实的见证。当初就是在苦的条件下,先辈们凭着坚定的毅力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我们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女感到骄傲!每个展厅里都挂有江西革命烈士的照片和事迹,勾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这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最大的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义无返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参观完烈士纪念堂,我的心里不停地想着:我在纪念堂,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而我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行作用,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入党的决心。
物流管理(3)班
毛晓航
学号:2011100215
第四篇:孙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自编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早上好!
伟人事迹人人称颂,中山精神世代流传,以拳拳之心,作中山纪念堂的讲解,是我最大的荣幸!我是今天的导游,我叫***。
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25年开始策划,1931年竣工。纪念堂坐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占地面积为6.2公顷。
进入景区南门,我们首先看到的纪念堂堂前有一大片修葺整齐的绿茵草坪,堂前广场的东西两侧各耸立着一座云鹤华表和旗杆,大家知道,中国只有皇宫式建筑才有华表出现,可见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孙中山雕像前。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不断求索,奔走呼号,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他领导时代潮流,不为艰险,愈挫愈勇,保全共和。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苦心著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在雕像台阶后方,就是我们纪念堂的主题建筑,它是广州最具有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结合的典范。红柱黄墙称着黄色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讲到这里,可能有游客要问:“明明是一座中国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风格,哪来的西方建筑特色?我想,大家随我进入纪念堂,谜底就自然解开了。
大家看,如果说是八十多年前以砖木形式建造这座纪念堂的话,那大堂中间不可能看不到一根横梁一根支撑柱的,也不可能同时容纳5000多名观众,所以当时筹建委员会打破传统中国建筑手法,从国外引进大量的钢筋混泥土,结合西方建筑方式构成了这座宽71米高58米建筑物,我们看最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中层镶嵌有玻璃的天窗,最上面一层是一个乳黄色弧形圆顶。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体现了非凡的建筑特色。
同时我们还发现硕大的会堂白天不用亮灯也可见物,采光效果极佳,堂内没有回音,即使座无虚席在堂中的任何一个座位,都可清晰地听到舞台上的音响,这中构造,可以说是建筑师吕彦直对光学和声学原理的匠心独运。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纪念堂最精华的设计在哪里吗?纪念堂最精华的设计就是在我们前方的舞台,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后面镶刻着著名的“总理遗嘱”。每一次站上舞台,演讲者背对孙中山承启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中山精神。而面对舞台的观众们,也对孙中山以及演讲者多了一份敬畏和尊重。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今日无课,但行程却很满,收获甚为丰富。
上午在乘坐校车前往松江校区参观上外校史馆回来之后,党章小组同学们组织了前往上海香山路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路途不算很远,坐车四十分钟的车程,大家心怀对先生的景仰之情,车程中倒也满怀期待。前往故居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在镇江读本科之时,曾受朋友之邀有幸游览过南京中山陵。现在想起当时初入大学生活,投身入党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观光之余所受到的心灵感触竟没有那么深刻。面对这样的一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感到很是惭愧,暗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生的生平事迹,学习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下了车我们溜达着就到达了目的地,故居所在的思南路文化气息很是浓厚,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别具特色,中西结合上海独有的老洋房处处好似在讲述着过去那厚重的历史。然而最具特殊的就是面前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庄严而肃穆,就连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透露着对这样的历史伟人的尊重,洁白的手套生怕让这样的圣洁的灵魂之地遭受半点污染。这是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屋顶上的洋红色鸡心瓦鲜然在目,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故居朝北的一面靠香山路。目前,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宋庆龄按原来的模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通过原物,这栋两层小洋楼似乎时刻再现着这位革命先驱当年为国操劳的真实情景。
一生革命不为私己,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6年5月,已在日本完婚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回到上海,连一处正式住所都没有,处境十分窘迫。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爱路29号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1918年7月4日,盛夏溽热的空气笼罩了上海。莫利爱路29号二楼靠南书房的窗户敞开着,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男人,正执狼毫毛笔书写家书:父离省城后,到汕头……再由汕头乘船、过厦门,到台湾基隆港转船,到日本……廿三日由神户乘船,廿六日抵上海,平安登陆。现住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
此时,孙中山正式住进他在上海的固定寓所。在这里,孙中山完成了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 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清楚的了解到,先生不仅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都在奋斗,虽屡遭挫折,但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那个梦想,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梦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尝试多种策略,为后来人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目标却是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富强、民主。真正让我们的祖国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为了拯救和改造中国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真的万分景仰先生。
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反思着自己,当今的我们享受着优质的生活,应当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孙中山先生的一份功劳;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仍有种种的不尽人意,我们应想到孙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我们的法治还不夠健全,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应当学习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积极入党,树立培养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国家正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候,时不我待,我等新生力量当需明白先有国后有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向先生学习奉献精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