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时间:2019-05-12 13: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第一篇: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其实平时也比较喜欢看电影,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会看很多很多遍,并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死亡诗社,我可以把它排进我心目中的最经典电影的前五。其实这是一部很早的影片,我也很早已经观看过。但当时的我没有进入师范专业,也没有想到用教育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个电影。只知道这个电影给我带来的是荡气回肠的感动,是怎么也挥不散的谈谈感伤。与《放牛班的春天》和《摇滚校园》一样,这是表现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对抗学校传统,发展孩子天性的电影。但是又与前二者不同的是,死亡诗社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天性自由权利。在《死亡诗社》中,我们看到的一群不折不扣的阳光少年,他们的心灵被死板的教会学校和家长制度压制着,但只需一首诗,一次启发心灵的演讲和一些简单的对于如何独立思考的引导就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在自由的天地中翱翔。

影片一开始给我们带来的便是压抑的气氛,严肃的校长,古板的老师,抽泣的上学的孩子,面无表情坐着的学生。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信念犹如四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心中,囚禁这他们的天性。特别注意到了校长的开学献词中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大学预备学校”,难道学校培养孩子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上一座好的大学?难道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台考试机器,一台只是为了上好大学而批量生产的机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说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的,我不否认传统,荣誉,纪律都是一种美好的文化美德,但是,当这种信念只是成为限制学生本性发展的囚牢是,原本的作用已经变了味。而原本应当成为孩子学习游戏的天堂的校园,也无疑成了一所囚禁的监牢。里面的学生慢慢的被体制化,而当他们毕业出来时,他们所知道的不过就是书中的所谓用数轴评价诗歌的量化思想,而不是一种诗意的欣赏眼光。

“体制化”这个词是我在“肖申克的救赎”看到的。这部电影是我心中永远的NO.1。这个意思就是在监狱中,什么都有规定,而当40年甚至更多的刑期满后,你已经习惯这个体制了,而此时你已经离不开这个体制了,因此也就变成了执行体制的行尸走肉。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中国的情况,因为以后也是要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也不免对此多了一份思考。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这九年中,老师说一,学生没有敢说二的;所有作业和试题都有标准答案,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关于课文的理解都写在了参考书上,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好像在监狱里的囚徒,没有自由,行动受限,只能在老师的指示下做些无关痛痒的事情。我们丰富的思想惨遭扼杀,自由的想象无法飞翔,对广大未知的世嚼歆去了好奇;我们只会唯唯诺诺,听从教导,死啃输芯,缺乏创新,缺少主见——我们被教育成了一个个机器人。这也就失去了教育文化功能中的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何为创新,就是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而当现实中的老师已经对学生灌输了传统的思想后,就无形中给学生的思想加上了一道栅栏。现在的大学中都提倡我们进行创新,可是创新创新,谈何容易,先前12年的学习中从来没有一个老师交过我们如何创新,我们只不过是对先前知识的一种倒嚼,怪不得味同嚼蜡。这在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这群大男孩们对于无线电有着莫名的喜爱,但是在自制的雷达装置收到信号时,他们的古板老师推门而入,用一种鄙夷甚至是看待犯罪行为的眼光注视的学生们的行为。某些科学创造性的火苗就藏在孩子的某些游戏,活动行为中,但是却被老师无情的浇灭。试问,又谈何而来的创新呢?

其实这也就是教育功能中的弊端,教育对这社会发展有着它独特的甚至不可取代的功能,同样的,社会的发展也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反作用于教育。其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其中突出的是社会产业结构变革的与发展的影响。对于广义的教育来说,国家举办何种类别的教育,形成怎样的教育机构,开设何种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物质发展的影响。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全校师生不止一次的祷告,整个学校礼堂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基督教说倡导就是一种近似禁欲的思想。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也难怪老师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申请,没有一丝生机与活力。再者,我们看到NEIL与他父亲的谈话。他的家庭希望他学习化学,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这也就是受到了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NEIL的父亲望子成龙,期望他从医,这确实是一个高薪稳定和受人尊敬的行业。家长的愿望无可厚非,他们无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的好一点。这里我又稍稍了解了下影片拍摄的社会背景,导演彼得.维尔从1988开始拍摄此片,就在拍摄此片的一年前,美国陷入了股市大崩盘的金融危机之中,这也更加暴露出学习的功利性目的,为了钱而读书。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丝毫不管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NEIL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就就直接导致了影片最后的一场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悲剧仍旧是存在的。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甚至占用了孩子全部的课余休息时间。但是孩子不喜欢强加的学习,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孩子不满浮躁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想法。这样的行为不就是揠苗助长但适得其反吗。其次,政治是阶级利益集中表现,对着教育与有着制约作用。其政治内容对于教育的内容形式的设定有着绝对性的决定作用。联想到美国的时代政治背景,从5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建议,到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最后80年代的教育改革,可见,美国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影片中,“及时行乐”这个主题始终贯穿着全片,在1959年的美国,这种极力追求精神释放的观念可谓是极其超前的,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格局与国情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看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学习环境远比中国来的宽松活跃,但事实上美国当时的教育仍旧来得相当严格。追求自由,追求个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影响着美国人民,当奔放的激情遇到严格的桎梏,火花自然会迸出。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绝望的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绝望的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善于钻营,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像成人社会一样,我们放弃了我们的理想,我们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然而这却不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快乐。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没有理想成功之后那种全身心的快乐的体验,我们,越来越没有自信--那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欢的诗句,如同《麦田的守望者》的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我的梦想是什么,恐怕早就已经忘记了吧。早在幼儿园,小学时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梦想,也就已经被求学岁月中的枯燥乏味吞噬殆尽了。这是我在观看影片三遍后的某些想法,但是每次观看,我无不唏嘘,为什么我们就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我想,不止是我,每一个学生在观看后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吧。

那个老师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印象最深的这样一个场景:。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最原始的怒吼从平时最懦弱的孩子身上发出,给人以心灵极大的震撼。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教育确实拥有如此巨大的本领,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有着主导作用。Keating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与他的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是一种充满互动的活动,一种有意向的引导行为。只有在师生相对平等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彼此的交流,开放,学生也就能对大限度的对教师的支持进行吸取。并且,Keating所采用的这种引导式的,开放式的课堂方式,也是推动学生的思维进行运转的关键。所以,我想,作为一名以后将要成为老师的人,我以后的教学方式又该何去何从。也许九零后都是喜欢自由的一代,我想,我是特别喜欢自由的一个人,从小也是生活在家庭宽松的环境下。所以,以后对于学生,也会采用以一种宽松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造成他们的思维定势。

平时写影评,重视对于影片的某些意向,场景,人物的表情特别关注。很迷恋的是电影中的长镜头的描写以及人物特写以表现心情的片段。但是用原理来分析电影还是有生以来的头一次。虽然是理论类论文,但也忍不住要对影片的场景设置进行一番评论。与大多数经典电影一样,影片采取了近似白描的手法,没有特技,没有演员过多的哗众取宠,没有纠结复杂的情感纠纷,就是对于爱情,也是一种单纯的初恋。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这样的场景让我联想到的是肖申克救赎中楼顶的所有人喝啤酒的场景刻画。同样是表现一群禁锢的人的心灵在某些时刻放飞的想法,在那个时刻,他们像一个自由人,在阳光下亦或是在黑夜的森林中自由的飞翔。影片的最后仍然是经典美国式的结尾,类似于殉道者的形象,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献身。NEIL死了,就犹如黑天鹅中天鹅之死,在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表演之后。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也许,他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是对于理想人生精神之无限向往却又无可奈何选择死亡的决裂。影片的最后学生站在桌子上对于老师的离开表示崇高的敬意的场景,我倒是没有深刻的感受。感觉有点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场景(因为是先看放牛班的春天的),倒是注意到了没有站起来的学生,他们的头低低的垂落,他们的内心是挣扎的,但是在理想和制度之间,他们无疑选择了后者。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选择,我们又该从去从何,这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的。“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很羡慕这样一份闲情。这样一份舒适。我们总是感叹:越是成长,越是迷失了自己。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背负了太多,失去了太多.直到最后,站在梦与现实的界点上,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也许,当我们遇上Keating这样一位老师时,我们的一生将会改变。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又有多少Keating这样的老师呢?

在我看来,好的一部电影犹如一杯苦丁茶,也许刚品时有些许苦涩生硬,但第二遍第三遍却是馨香四溢,甚至于口中回味无穷。对于这样一部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我想,我要观看的不止仅仅这几遍,以后也将会明白更多的道理。

因为教的论文晚了,也正好赶在见习之后,所以,在幼儿园中也看到一些现象,也思考了很多。

见习感想

这两周时间的见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上看到的理论,都变成生动的事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学到了很多,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幼儿园指导老师安排给我的任务是对大班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因为我们的是保育见习,而大班小朋友的保育工作相对量比较轻,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是挺轻松的。最重要的是与孩子接触,并在观看老师的教育行为运用到自已以后的工作中过去。经过两个星期和小朋友的相处,我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将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看到他们围住我不停叽叽喳喳的欢笑声,我心里感到高兴无比。现将我的感想如下:

一、对幼儿的爱与夸奖很重要。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多么的重要,而幼儿感受到老师“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老师的夸奖!

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孩子都喜欢折纸,刚好,我和小绵也很喜欢,于是,我们就闲暇时候学很多不同的折纸方式,那天排练的时候,剩下十来个没有排练的孩子由我们带,我折了一个手制小白兔,小朋友们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看着这只可爱的小兔,都想要。于是我就问他们想不想学,他们都说想。我就教他们学。学的时候比较吵闹,我就说,看谁表现好老师做的这只小兔子就奖给谁,他们果然都坐的端端正正,不说话了。后来教他们的时候,我不断的夸奖他们聪明,果然,后来的效果不错,他们都很开心而且学的也很好。最后,我把那个小兔子奖给了我们班级最调皮的孩子,并说,下午他表现的很好,而且还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希望以后也保持。他很自豪,而且那天下午的表现都很听话。从这个可以看出,爱与夸奖是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他可以让孩子改掉毛病。如果进行持续的夸奖,那么就可以彻底的摆脱坏习惯。老师对小朋友的教育管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必须本着一颗孜孜不倦的心来从事这一份工作,而在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夸奖。我认为荣誉对学前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渴望受人注意,渴望得到赞扬,渴望成功的内心需要。

二、对于孩子纪律意识的培养

发现我们班级的老师在每次孩子很吵闹的时候就会拍三下手,数着,一,二,三,而全班小朋友即使还有话没有讲完,也会说,静下来。可能这是他们4年来养成的习惯,可能这是他们彼此的一个信号,从小小班级就开始了。这样拍手的动作,孩子都乐于接受,有点游戏的意味。所以,管理不是要用话语,而是要采取一些有意思的举动,让孩子在无意识之间养成纪律的意识,这也给教师如后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其实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纪律的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每次做早操和吃饭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不听老师的安排乱跑,但每当有陌生人比如我们第一天进班级的时候,这些孩子就会显得特别的兴奋。其实我认为纪律并不是要使儿童看到老师就象老鼠看到猫一样,但是有时候也要严厉一点。刚开始,对于我们带班老师这么严厉的骂孩子我感到很不理解,但是现在觉得这是必须的。因为我自己就有切身的感受,我的教育原则就是温柔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在见习期间,无论他们是否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都给予真诚的赞扬和支持,致使他们觉得我从来不会批评他们,永远会表扬他们,而且我从来没有因为小朋友的错误或不守纪律而严厉的教训过他们,本来以为这样做能和他们走得近些,没想到最后好象走得有些太近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威信,睡觉的时候那些老油条看到别的老师至少还会假装把眼睛闭上,但看到我的时候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甚至还对着我笑。到最后的时候,已经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些调皮的孩子甚至欺负到我们头上去了。哎!看来做老师有时候不凶一点是不行的啊。三:课堂教学

其实在见习期间,我们没有看到很多的文化课,根据幼儿园的安排,每天时间的分配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留给儿童正式学习知识的时间大概只有1个小时。由于二期课改,老师的上课模式就趋于综合,不再是我们常见的分科课程了,其中往往包含着语言、绘画、游戏等等,当然,有时候老师还是会偏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同的。如拼音的学习,有的儿童学一遍就会写了,但记忆的再现差,过不了一两天就忘记了;有的儿童学习起来很慢,记忆一个拼音需要一两天,但是一旦记住就不会遗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个别教育。学得慢的孩子多重复几遍,学得快的就注意不断的复习旧知识。在绘画能力上,就更能看出儿童之间的差距了,有的对于图形的构造、画面的整体感、颜色的协调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而有的则明显差了一个档次。一堂课中老师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合理安排老师个别指导的时间,这也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无刻存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我们怎样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育素材。老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平时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语中发现问题,并抓住机会帮他巩固概念,更可以在这基础上提升经验。比如我们有爸爸老师进课堂和校园非法入侵事件的演习,之后老师就说了一下安全的注意事项和孩子的长大的梦想,其实我观察下来,儿童一天中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的知识还是很多的。四:与家长的联系

一个家庭他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是百分之百。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吃喝拉撒都会令家长十分关注。而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会把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不加修饰地一五一十地告诉自己的父母,而家长往往又会在不了解真正情况的条件下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前来向老师质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我认为首先要记住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总是最好的,不要把一天积蓄的烦躁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流露出来,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家长沟通,更不能将家园交流视为可有可无的事。让家长时刻感受到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尽管有的孩子确实让老师比较头痛,但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告诉家长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让家长肯定学校教育的影响,取得家长的支持。当然,老师还要懂得沟通的艺术。不是每个家长都配合老师工作的,有的家长挑剔,有的家长烦琐。除了言语交流的艺术外,凡事都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里有哪些不良行为,你是怎样处理的。你的主动往往能消除家长心中的不满,远远胜过孩子向家长的述说。这些只是我在见习期间从老师的言行中总结的一小部分,其实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老师职业是个多角色的职业,而正确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更有利于德育、美育、智育等各个层面活动的开展。

见习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啦,在这两个星期,我知道我是尽了我的所有努力,但尽力不一定就可以说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是我在以后真正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中需努力改进的:

第一,怕破坏师生关系,还不敢理直气壮的对小朋友提出我的要求,这会为日后教育管理小朋友带来困难。在以后的真正教育管理工作中去累积经验,探索教育管理小朋友的真理;

第三,与家长进行的积极沟通与联系,这也是教育管理好小朋友重要的一方面,但我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必须在这方面加以改进。但我相信,只要我勇敢的迈出了为师的人生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将会更加坚定。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成收获

第二篇:观看《死亡诗社》感想

《死亡诗社》观后感

张自明

观完整部片子,我对威尔顿预备学院凝重的风格和当时的社会各界人士一样对他产生了一点尊敬。在那所学院,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他单调而且束缚学生思想。然而就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叫基廷的新教师把它改变了。基廷先生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特有的个性感悟社会,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老师和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他产生了好感并且接受了他。许多人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握他们人生的每一天。尽管后来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件,看完整部电影,我对基廷先生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第三篇:《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男生们开始对于这一切很不屑,但渐渐地,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如春雨般一点点浸润学生的内心,他们内心对生活对理想的渴望被开启。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他们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名校不再是心中的目标,对于尼尔来说,他热爱的是戏剧表演,而不是哈弗,但盼子成龙的父亲却不能理解,一直压制尼尔的兴趣,想要让他按照他所设计的道路一路走向他所谓的成功。尼尔的心纠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最终他选择了自杀。他的这一举动让身边所有人震惊,而学校则要为这件事找到“源头”以为尼尔的死负责,学生们纷纷被问话,他们知道这不是老师的错,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学校总有方法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最终,Keating老师被开除,学生们不顾一切站在桌子上,高喊“Oh,captain!My captain”,泪流满面。

一个教师也许无法与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抗衡,但他却可以用尽全力真心的去感染教导他的学生;学生也没有力量与权力抗衡,无论是选择结束生命还是痛苦的妥协,都无法改变现实。然而,他们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许现在还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但我们却可以相信不远的未来,相信他们积蓄的力量可以让他们真的如Keating老师传达给他们的哲学思想那样生活。

心灵应当释放——《死亡诗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时刻,谁来带给我们青春的激情,谁来带领我们开始辉煌的起点?是伯乐。影片开场的蜡烛犹如证明了罗宾.威廉斯的行动:燃烧着自己为了青年得其生命精髓。在老师面前他还带了几分客套,但在学生面前他是如此的实在与亲近。一切只因为真理。片中的学生们虽然众多,但个个都是个性鲜明,印象深刻。有的软弱,有的顽皮有的叛逆——这些面孔就是年轻时的我们。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对于大人来说,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听听孩子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私下里称之为地狱罢了。大人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可谁来为我们的激情负责?谁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那是和年龄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让社会来打造自己,一种人是自己打造社会。基廷老师的出现就是倡导后面一种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学模式,Carpe Diem(【拉】抓住今天,及时行乐(=seize the day))。这个词说通俗一点就是抓住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他将这条道理一直贯彻给他的学生。当学生问起他什么是DeadPoetsSociety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经历传给了他的学生,他不再年轻。可他希望真理可以传承。学生们找到了哪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园。一个山洞可能简陋,但他们的心确实比这潮湿的山洞温暖、丰富。这其实就是俱乐部的前身吧。你们可以封闭我们的白天,但你们不能封闭我们的黑夜!在那里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可这不就是文艺复兴吗?13世纪打破传统就是这幅情景呀!革命应该是美丽的。但革命也是流血的,当学校发现孩子们的事情时,青春的弊端也暴露无疑:有告密的,有胆小的。我不想去对这些学生有任何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那种年龄阶段。你还无法去对他们的人格做分析。我只记得那句:Captain!MyCaptain!。你可以打倒我们的身体,但你永远无法打倒我们的灵魂。影片最后的哪个高潮让我得到了强烈的共鸣。那时,孩子们的青春

已不再平凡。理想的种子已根深蒂固。人生最难是选择。每个人经历过片中尼尔的处境。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无情相碰撞。是向现实妥协,还是放飞自己的理想?当然他的方法让我们应该慎重,生命如此灿烂,确实哪容得为别人而活。尼尔之死是对梦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么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无法去正确的判断,我只知道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为了融入社会我们是必须丢失一些浪漫,但还是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在我的骨子里苟延残存。如果一个人在该冲动的年代冲动不起来,那么到头来也许只剩下“可怜白发生”。是,现实和理想永远有差距。但又如何?医药,法律,商业,工程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爱,浪漫,美这些才是我们生存之原因。现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为何活着?为何我们一直在做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大人们的世界如此复杂,以为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但却一直缺乏着人文色彩。生命的精髓没人教给我们。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其他方面任其发展。传统,传统!我们存在不是为了传统,而是为了创新,为了革命。生命是什么?在电影里,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戏剧,生命是一场演出里最为充满华彩的那个篇章。“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借点激情面对生活,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很少遇到一个让我尊重的老师,现实没有,那么死亡诗社,我借你来面对现实,我的船长。正是有了基廷老师的教诲,尼尔才会放开自己展现表演天赋,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开了自我,胆小的托德也通过基廷找回了勇气。我们就是剧中人,我们也应该打开自己的心结。当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当音符渐止,当刹那静寂之后掌声雷动,当鲜花与喝彩涌向前台,当你的面孔中又写满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间,你仿佛看见了你的理想,是这种理想鼓舞着你,引导着你,哪怕你将会走向死亡--这就是生命,桀骜不逊的生命。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人的一生,其实只需要一课。

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

一.故事回放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

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基廷老师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足球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校规,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讲故事、唱歌、朗诵诗歌!

二.感悟与思考

1.教师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教师,无疑,应该对学生具有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到底应该有多大,是否能驾驭于家长意愿之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2.自由

影片尾声处,男生尼尔因为父亲极力反对他演戏,决绝地用父亲的手枪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人不由想起那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但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就是“我行我素 ”、“为所欲为”吗?

3.沟通与协调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最终选择自杀,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法与父亲成功地沟通和协调他喜欢演戏而父亲希望他当医生这一对矛盾。其实,这两者之间就如此水火不相容吗?可不可以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把医生作为专职工作而把演戏作为业余爱好来发展?亦或是先考上常青藤盟校再说?

4.责任感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充满着青春朝气的少年,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但是他选择自杀来祭奠自己的自由的理想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沉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完全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那些爱我们的人,包括可能经常跟我们意见不一致的父母。我们应该存一份责任感在心中,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第四篇: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读后感

100205223 外语系英本非师2班 陈怡欣

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名时,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着那些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于是便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心。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炉盘。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不同的故事。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片,因为它讲的正是校园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充满了好奇的光芒,以及对爱和异性的憧憬。

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翔。秋野宁静而广袤,然而,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基廷老师的存在是一束阳光,也是一把匕首。影片中,正是他引导学生们撕掉“庸人自扰”的教材,正是他载着学生们偷渡去黑森林的山洞里诵诗吟唱。他摒弃了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却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他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1-

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与勇气。于是,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他是他们最英明的“船长”,最无惧无畏的精神导师,却也一步步把他们领向了被禁锢、被剥夺自由的危难境地。于是,孩子们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有人说,那是锁在铁链上的象牙塔,是戴着镣铐起舞的乌托邦。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一群身形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这种自由和生命的高峰体验也是我们都曾体会和热情追求过的。而悲哀的是,人还是那么的不自由,似乎从来都没有自由过。诗歌本身所企望的自由,却被各种格律、音韵所牵制,如同关押于牢笼的囚鸟,支不开羽翼。

因为现实总是在无情的打击着充满梦想的人们。这些浪漫的诗人,在他们一开始走上那条与众不同的追梦之路的时候,悲剧就已悄悄的埋下了种子。学校和家庭陆续发现了这些孩子的叛逆,他们极尽

所能的打击着这些叛逆的苗子。尼尔,“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一个热爱诗歌,热爱表演的孩子,却被要求接受父亲为他选择的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面对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倔强的尼尔还是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把精灵演绎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当帷幕落下,簇拥着欢呼与掌声的他,也为梦想付出高昂的代价。声色俱厉的父亲对儿子所思所想并不关心,在自我选择与家庭制约的尖锐矛盾中,他既不想成为父亲期望的那个人,也无力成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那个飞雪的寒夜,尼尔戴着精灵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后,决绝地将年轻的生命终结在梦想的祭台。

流浪诗人基廷终究做不了救世主,他唯能尽力寻求改变。尼尔死去时,他沉默得让人害怕,他长久地盯着自己的影子,恍若整个身躯要陷落到影子里。他是船长,但终究也是海盗。学校及尼尔的父母都将尼尔的死归罪于基丁老师,并据此开除了他。“死亡诗社”也在学校的强迫下解散了。表面上看来,梦想的坚持者已在残酷现实的打压下低下头来。所幸的是,终有东西被传承下来,关于自由和希望的信仰,关于诗歌的真谛。影片最后的那一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存在,基丁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刹,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受基丁老师影响颇深的那些孩子们也站上了桌子。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谁在年少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船长,乃是人生之大幸。我想,这些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向基丁告别,他该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却留了下来。以后,这些孩子们也许不会再反叛,他们会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故事就此结束,但延伸却仿佛无限,一代站起来的年轻人一定会创造一个新的体制,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跳出“教育”这一领域,情形也是如此。

如果说存在即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自身,我们该如何施展?有人说,老师都曾是学生,大都被磨去棱角,渐渐“制度化”,再来磨别人的棱角,使后人“制度化”,话虽偏激,但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力。帮助每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教育,就是引导孩子们享受快乐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充满理想、勇于追求理想的同时,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亲近自然,学会聆听天籁之音,享受美好的人生。在赶路的时候,学会适当的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为再次赶路增添几分亮色,实现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心智自由的人,也是指我们的教育要处理好学生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即要在技法上使学生在考试、升学成为胜利者,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在现实生活中,从家长到学生到教师,被迫追求着结果,忽视着过程本身。而我想说教育没有捷径,教育无关乎结果,无关乎学位,教育寓于你所经历的过程:包括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社交...所有成功与失败。包括教育本身的过程 即是教育真谛之所在。对于我们,现在中国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真的有太多了,片中所有存在的教育问题中国不都是他们活生生的例子吗?我们学生一直以来缺少自己做主规划人生的权利,早就由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瓜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又太注重于社会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家长完全成了一个根本不懂教育的独裁者罢了。怎样才能拥有我们的人才,中国教育需要改变!就用基挺老师的那句话来说,we must

constantly look at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站上讲台,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不同眼光来看待,到底我们缺了什么,我们应怎样的去完善。虽然是一个难题,相信我们会进步的,就像基挺老师一样即使做一个孤独的船长,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第五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外国教育启示录期末作业

学号:4405150009 姓名:贺鹏

院系:商学院 专业:15级经济学一班

«死亡诗社»观影感

在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后,确实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那一句“Captain, my captain”,仿佛已经被洗脑了一般。虽然这是一部很老的美国电影,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来讲,仍然有很大的教育与启示作用。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美国那么倡导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居然也会有那种炼狱般的教育模式,或许这才是进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那个被影中人物称为“炼狱”的威尔顿学院,在一开始便给了我极其大的震撼,未来精英人物的诞生地,但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梦想的坟墓,很不幸的,也是尼尔真正的坟墓。

首先,我想说说对于尼尔的认识与想法,他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也是受基廷老师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一直在父亲的管理下拘束的生活着。尼尔本来一直在父亲的威严下走着被铺好的路,过着被规划好的生活,上了大学终于有一点喘过气的机会和自己安排的自由,当然使尼尔有点兴奋。但是,又被父亲逼迫放弃了自己的乐趣。或许是因为管束太过于严厉一直没有什么真正的乐趣,所以他对“古人诗社”特别的感兴趣,才会不顾一切的去举办着活动,也正是受基廷老师“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的影响,才会探索到了演话剧这个自己真正的爱好。虽然知道这会让父亲不高兴,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他想要坚持,想要圆自己一个演戏的梦。他是勇敢的!尽管最后他送走了自己的生命,但至少比他在约束里耗完余生好。有人说,尼尔连用枪自杀都不畏惧,为什么不选择留下,父亲的决绝,母亲的懦弱,让尼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绝望的滋味,我认为尼尔自杀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了结办法,这样一来,尼尔既能保护自己的梦想,又不违抗父母之命,把美好的结局定格在下一刻之前。那带着花环对着雪花的哭泣,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绝望,又有多少的青春张狂!每个学校里都有懦弱的人,在威尔顿学院里,托德便是一个过于懦弱的人,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那样的他。当尼尔怂恿同伴去洞穴里念诗,同伴们都答应了,唯独托德以要写历史作业为理由拒绝了此行,但当大伙们都去了洞穴后,托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基廷老师的名言“及时行乐”,很快又撕掉了那张纸,证明当时托德已经被基丁老师的鼓励感染了,但他还是无法挣脱那个懦弱的躯壳实现“及时行乐”尼尔自杀后,托德激动地奔跑到雪地里大哭,因为是尼尔教会他敢作敢为,基丁老师当然也被辞退,当基丁老师去跟同学们告别时,托德站到桌子上大声叫:“Captain, my captain”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站到桌子上说同样的话。

在最后,他是勇敢的,在电影的最后,我是感动的,我的眼里是充盈着泪水的,为拖德打败懦弱的勇敢而振奋,为他们的师生情而感动!

最后,基廷老师,不得不说,他在那个学校里是一个另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教育界的奇葩,让学生们把书撕了,因为书上的东西与他追求的诗歌创作不同,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去感受诗歌的创作氛围,踢足球和诗歌朗诵相结合,真何谓是一大奇观!尽管最后不得不背上尼尔逝去的黑锅而离职,但看到学生们站在书桌上对自己的呼喊,他会心一笑,他知道,他想教的,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

总思这部影片,回想到了自己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在脑海环绕,一直都以为学习成绩便是一切判断的标准,也的确是如此。以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连那些不切实际都不敢去乱想,早已经成为了“炼狱”里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都为了学习而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往上爬,累了,想的还是继续往前,不知何时,学习成为了梦想,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爱好也只能够加上业余二字。或许,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应该要改革改革了,不能够让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牢笼禁锢了一切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悲剧,一个大写加粗的悲剧,一个用枪而结束的悲剧。

最后,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Seize the day”!

下载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亡诗社观后感

    让心变软,学会接纳 ——看《死亡诗社》有感 □张 羽(历史文化学院1003班) 《死亡诗社》剧情简要介绍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

    死亡诗社评论(★)

    以优美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灵我始终记得这样一部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PPT】 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贵族学校,以沉稳的教学风格和高升学率而......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明白为什么neil在得知有这么一个诗社以后会那么激动。记得高中有一段时间会写一点事,自以为很有意境,在我看来,那些大师的诗,也......

    《死亡诗社》观后感

    心灵应当释放——《死亡诗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时刻,谁来带给我们青春的激情,谁来带领我们开始辉煌的起点?是伯乐。影片开场的蜡烛犹如证明了罗宾......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吴兴富《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为支柱的古......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主持稿同学们晚上好,我是本次图书馆观影活动的主持人,非常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图书馆放映电影活动,本次电影的名字是《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死亡诗社这个名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大全]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又是什么?《死亡诗社》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校园影片,向我们反映了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也表明了教育应是与时俱进的,不能一味的沿袭传统,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