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德国工业学习心得(推荐)
赴德国工业4.0学习心得
2015年9月10-18日,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第二批赴德国工业4.0学习团队,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我们在德国10地分别与西门子、库卡机器人、宝马零部件公司、ZF(采埃孚)、FESTO、菲尼克斯电气6家著名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并听取了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经济研究院(IAO)资深工业4.0专家、It’s OWL(德国工业4.0产业集群)等研究机构的讲座,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通过交流和学习,对工业4.0有了深入了解,同时的德国工业和现场制造、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对工业4.0的理解
德国工业4.0目前在国内如日中天,之前在国内,从不同渠道以及专家培训所讲到听到的工业4.0,主要概念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即智造)以及CPS(信息物理系统),现场制造好像不需要人了,人们在家里或者远在千里之外就可以了解生产现场的一切情况,因为有网络和大数据存在,车间有机器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指令自动作业。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令人充满期待。这种景象是否只在艺术品中出现,他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吗?是否只是一种愿景?以我们现在的实际能力,似乎太难实现了。
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经济研究院(IAO)资深工业4.0专家彼得-伦斯特教授从工业4.0的起源、涉及到的技术、导入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工业4.0是一种制造模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使生产的智能化全面提升,从而打造智能工厂,全面提升德国工业,保持德国工业领先优势的战略,工业4.0涉及到的主要先进前沿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AGV车辆技术、数据眼镜技术、3D仿真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车间定位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使用达到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提升,以此为标准目前德国大概有6%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工业4.0,中国有几家企业也满足了这个标准,包括成都安贝格工厂,海尔的电器生产工厂,华为的生产车间等。而我们在西门子安贝格工厂以及成都安贝格工厂交流是,西门子专家认为他们目前已经实现了工业3.X,及完全的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很少谈到工业4.0的智能化,他们认为真正的工业4.0很难实现,只能作为一种愿景去追求,当各种前沿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发展时可能水到渠成。可见两大工业4.0的倡导者在理解上是存在差异的。
在德国政府支持和认可的工业4.0的产业优先发展集群It’s OWL 专家介绍了几个典型的研究项目,包括家用洗衣机的智能化开机以及汽车大灯的智能识别。该集群集合了德国140家企业(包括24家大型企业、负责创新技术的研发,其余企业负责技术的转化)、15所大学、31个经济组织的研究资源,目前正在开展30个工业4.0研究项目,已经获得了1亿欧元的投资,其中40%为政府支持资金,其余为公司资助项目。It’s OWL 的工作目标是未来几年维持80000个就业岗位,其中要求新增10000个就业岗位,创造50家新公司,2014-2017年计划转让120项新技术。成为德国工业4.0的主要推动者。该集群专家认为工业4.0是一个未来概念,简单理解为数字化生产,详细解释和说明是无法做到的,在德国顶级专家群中也无法达成一致。
而我们真正听到最实在、最受鼓舞的讲解时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杜如松博士的讲解,杜博士首先解释了德国为什么要推工业4.0,德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强国,在新经济和新技术(主要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今形势下感受了危机感,美国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推动了美国经济复苏,及时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成功,而德国仍然在进行传统的工业加工,所以德国需要将传统工业融合新技术来助推工业升级,维持德国传统的工业优势----创新能力和质量,所以工业4.0实际上是“德国为了保持它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创新质量和成本速度相融合的新型生产制造模式的一次变革”,我们无需神化。每一次工业革命说到底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工业1.0是人工作坊式的生产制造模式;工业2.0是人工流水线的生产制造模式;工业3.0是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制造模式;工业4.0是互联网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制造模式。实现工业4.0,工业自动化技术变革是必要条件,而互联网技术运用是充分条件,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德国强项,是中国短板。实现工业4.0需要解决的技术特点为自适应技术、智能化功能、模块化功能、互联网应用、先进和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数字化运用、通讯标准化。企业要达到四化:制造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企业网络化、智能云工厂化。中国制造2025时间很短,要思考的问题包括存在的瓶颈是什么、采取的途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什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这些问题考虑好了并加以实施,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才有可能。
所以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公司周总讲到的,我们学习不要被他们神化和忽悠,自己要做的就是信息化、数字化,扎实开展工作。还有就是杜博士讲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企业管理,这是基础,努力实现企业的“四化”。
二、工厂参观的感悟
我们这次参观了德国多家工厂,各家工厂接待介绍流程清晰规范,现场保密要求高,参观路线固定,门禁系统森严,现场严禁拍照。联想到我们的工厂,人员随意进出,外人现场拍照常常碍于情面难以制止,内部人士随意拍照。这方面的管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德国工厂的厂房利用率非常高,我说我们的厂房都是几十年来的传统厂房:上面是大天车,地面上是设备,中间是通道。而德国公司的厂房,天上、地下全部利用,几乎没有用大天车的。比如安贝格公司,地下为库房以及通风系统、线缆和管道,地面有通风口吹起,而地面上有吸尘设施,可以将车间静电粒子吸走。宝马零部件公司的交换发动机装配线,有限的空间内上层搭建为库房,采用叉车取料,线缆和管道全部走空中下来。厂房内部普遍采用了快速自动升降的塑料布门,保证了运行通畅和洁净度。
三、生产线特点
通过参观,几条主要的生产线特点如下:
一个是安贝格工厂和菲尼克斯电气的自动化产品生产线基本类似,由于工业自动化产品外形不大,而产量非常大,适合于全自动化生产。所以采用了无人操作的全自动化生产线,融合所有的装配、检测、试验、拣料、包装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以及特定点采用RFID识别技术,系统知道该件产品即将进入那道工序,则自动准备启动该项工序的准备并执行,该生产线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产品和自动化技术,基本上无人看管,所有过程信息 和数据均传递到后台服务器进行处理,充分利用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可以说是最接近工业4.0的生产线。加上智能物流系统一起构建了高效率的生产,基本上客户订单在前一天16点前下达后,第二天16:00前就可以完成产品交付,而生产计划排产和物料配送全部是电脑自动完成的。产品设计时就考虑了高度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每种产品都是基于基本型上的衍生,这保证了生产线不需大的变动情况下适应多种产品的生产。
而宝马的交换发动机装备线的特点是大量采用AGV小车,AGV小车上带有工装,工装上装上交换机壳体,这个工装就是一个机械手,可以各方向旋转以便适合装配,每个工位的物料实现定时配送。工位的主要工具是数字化的,与计算机辅助装配系统(CAA)连接,只有工具装配行为完成后并传输到系统,系统才许可进入下一步,各工位计算机屏幕会实时显示作业工序内容。自动定扭扳手一般可同时拧紧2个大的螺栓,也有的拧紧一个螺栓。生产线周边有各种信息看板。
而在ZF公司的自动变速箱组装线是一条悬挂式的椭圆形环形线,悬挂工装可以上下升降,工装连接盘可以旋转,连接盘与变速箱壳体连接,各工位有显示屏,可以看到为全三维工序卡,屏幕实时显示当前三维作业工步,当当前作业内容完成符合要求时,屏幕显示笑脸,代表OK,同时屏幕马上跳出下一步工步的三维示意图,每个工位连接了计算机辅助装配系统,主要工具也是数字化工具。值得指出的是螺栓拧紧工艺没有我们那么复杂,螺栓清洗后配送到工位,采用工具直接拧紧即可,没有我们的清洗、吹干、涂胶、预紧,过扭、画防松标记等。
四、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方面是做好公司信息化、数字化的规划,目前来说公司集中全力推动转向架智能制造,但对其他车间有所忽视,而各车间又无权自行推动,应在有条件的车间加快推动信息化;第二是提升精益管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我们许多基础管理和流程水平不高,强行导入信息化难以成功,所以先进和精细化的管理提升是前提,当前要结合6621的推动将管理做实;第三是逐步进行工艺改善,优化现场工艺,逐步采用先进的工具,建立先进的生产线作业模式;最后要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不可盲目追求高大上和形象,一切以质量、成本、效率指标来衡量工作成效。
第二篇:赴德国城市规划
赴德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专题培训学习体会
http:///黄河新闻网2010-10-29 16:06:4
4中共襄垣县委书记张红星
9月10日至30日,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赴德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专题培训班。二十天来,我们通过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谈,亲眼目睹了德国城市建设的风采,亲身体验了德国城市建设的成果,总的感受是,德国的城市建设科学规范,气势宏伟,实现了传统古典与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特色鲜明,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科学的规划。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城市规划的国家,联邦政府和各州、各地区分别制定城市规划,联邦政府制定的规划只有指导性,没有强制性,城市建设的总规、控规和详规由各州、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制定规划时要先征求群众意见,规划出来以后,还要再次征求群众意见,然后由议会批准后实施。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德国在城市规划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突出道路规划。就是在城市建设之前,预先规划道路建设,以路构建城市框架,以路规划城市建筑,以路设置游园绿地,从而保证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二是突出城乡统筹。德国的城市规划是按照主城区、副中心城市和周边小城镇的模式进行的,他们不建超大型城市,主要建设小城镇,全国目前有1/3的人口住在82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2/3的人口住在2000—10万人规模的小城镇。走在德国的城市里,处处可以感受到农村的田园气息。
二是便捷的交通。德国发达的公共交通堪称世界一流,国内各主要城市
间都有班机飞行。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公路50万公里,铁路3.1万多公里,密如蛛网,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仅次于美国。城市交通似“天罗地网”覆盖着所有的城镇,空中运输、高速公路、铁路使城市间的距离缩短,畅通无阻。各个城市里的公交车线路密、班次多、整点整时、快捷方便。德国的街道基本上没有交通警察,主要靠红绿灯,交通秩序井然,没有堵车现象。高度现代化的交通使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上不再受距离的限制,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三是优良的生态。德国的城市建设有一个共性,就是绿化用地十分充足。市内环境极其优美,所到之处满目绿色,郁郁葱葱。街头相隔不远就设有城市公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内有树木、草地、花圃、雕塑,别具特色,形成了一种城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良生态环境。德国的纽芬堡宫等园林绿化设计十分宏伟、壮阔,以巨大的几何图形勾画出园林各组成部分的轮廓,宽广的草坪、巨大的喷泉、葱郁的森林、辽阔的视野是其基本元素。柏林市绿地率达到50%,市内建有四片万亩以上的公园,处处绿意盎然,赏心悦目。说德国的城市是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一点也不夸张。
四是特色的环保。德国人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他们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很多人外出主要是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德国盛产名车,但本国人一般不开好车,好车都用来出口。在德国,不论单位、社区还是家庭,门外都有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筒,用来分装不同种类的垃圾,既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也有效地防止了环境污染。德国的城市也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但产业结构非常合理,大部分是节能环保的产业。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德国法律规定,车辆在不行驶的情况下必须熄火,哪怕是炎热的夏天。目前,德国在能源使用上,已逐步淘汰核能和火力发电,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现在已占到20%,未来要达到80%。通过各种环保措施,德国的城乡
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和谐景象。
二十天的德国学习考察,科学严谨的城市规划,满目绿色的城市绿化,水清鱼欢的城市河流,便捷齐全的城市设施,风格和谐的城市建筑,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是,走出一条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抓好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二是,建立一套决策严密、科学合理的规划体制,是抓好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三是,营造一种遵纪守法、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是抓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搞好县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在城市建设上应该着重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建设的重心要下移。我国现在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交通、就业、环境等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今年中秋节期间,北京、上海、西安、太原等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堵车现象,首都被戏称为“首堵”。而德国的城市布局,是按照主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周边小城镇的模式建设,有效克服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因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上要借鉴德国经验,城市建设的中心不应该放在发展大型城市上,而应该下放到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建设上,通过县城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辐射广大农村,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就业、交通等方面的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就近进城,加快县城的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提高县城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第二,城市建设的规划要科学。一个城市有无特色和品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至关重要,这既是城市的基石,也是城市的灵魂。规划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口、交通、就业、绿化等因素,着眼长远、放眼未来,扬长避短、凸显
特色,另一方面要扩大群众参与度,使城市规划更切合实际,更符合民意,更科学合理,再一方面要增强规划的执行力,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经过法定程序不准变更,坚决防止建了拆、拆了建。
第三、城市建设的定位要准确。城市建设的定位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一个城市只有确定一个准确的发展定位,城市建设才能有特色、有创新、有内涵,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城市建设的定位应该结合自身的禀赋和特点来确定,做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襄垣作为上党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按照省委“市域城镇化”的要求,始终把建设“长治卫星城、最佳宜居城、山水园林城、文化特色城”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大资金投入、大气魄开发、大手笔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末把这一发展定位变为美好的现实。
总之,二十天的德国之行,对于我来讲,既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次有力促进。我一定要把这次学习考察成果运用到工作中,以新的理念、新的干劲和新的作风,奋力推动襄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篇:德国学习心得
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秘密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但“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的蜕变进程。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较邻国法国晚了30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更是接近尾声。由于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卑劣”手法,不断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由此遭到了工业强国的唾弃。
从那一时刻起,德国人开始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产品的廉价,而是产品的质量。于是紧紧抓住国家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催生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并推动德国在一战前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德国制造”完成华丽的蜕变,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斯,就像是德意志民族的语言,复杂而精确,语法和词汇不能出现丝毫的模糊一样,泾渭分明,从而成就了“德国制造”的传奇。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即便在欧债危机期间,尽管订单有所减少,但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相应递减,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进制造业为强大支撑的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甚微,反而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而更具生机和活力。
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最主要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为南德技术监督公司、北德技术监督公司、莱茵技术监督公司,实行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以外的自主经营,依照iso和din等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价值达180亿欧元。
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这种模式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同时,职业培训也是通往职业生涯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今天的中国正如同19世纪晚期的德国,也是追赶型的崛起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甚远。当前,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金融危机前,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持续进行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工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业、租赁及其它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而德国则始终专注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同期德国工业占gdp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业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正是对制造业的执着和专注,使得德国免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痛苦。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坚持制造业在国家实体经济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引导各类产业均衡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是坚持以“三位一体”贯穿“中国制造”的全过程。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改变“中国制造”长期以量取胜的局面,真正实现以质取胜。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自主品牌发展。在标准化和质量认证方面,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为我国工业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支撑,拉动内需、稳定出口;努力推进质量认证工作,促进形成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质量责任意识,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质量形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策引导提升“产学研”三个环节的合力,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坚持以全面深化中德制造业合作打造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是中德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两国制造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强。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精湛的制造工艺、科学的经营管理、优良的产品质量、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较为开放的技术合作,为中德两国制造业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前两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双方已就在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化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祖国的制造业兴起才回充满希望。德国的历史足够我们去借鉴,他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篇二: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赴德国中等职教师资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 冯岩 本人受学校的委派,于2009年5月23日至7月4日到德国进行为期44天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属于国家教育部与inwent(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在2007-2009年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之一,目标是提高专业人员队伍的质量,进而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培训专业方向是旅游,此次培训让我受益菲浅,不仅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对德国旅游和酒店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01.2万人,全国划分为16个州。此次培训主要在德国thüringen(图林根州)的erfurt(埃尔富特)和sachsen-anhalt(萨克森-安哈尔州)的magdeburg(马格德堡)两所城市进行。这两个州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图林根州被誉为德国的“绿色心脏”,承办方为了能够让我们多了解德国不同的旅游资源,在六周的培训中,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两个不同的培训地点,大家一致认为承办方为我们选择的培训地点是非常合适的。
在德期间,周一至周五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培训内容很多,跟我们上课的老师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一个多月学习的内容相当于他的学生要用三年才能学完。培训内容主要是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旅游职业教育为例的双元制培训及开发模块式课程的方法,以“推介德国旅游和酒店从业人员”为例介绍用于组织和设计旅游为人才培训的示范性方法论方案,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方法,旅游市场推广,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欧洲旅游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听课和参观交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情况,项目组安排了参观埃尔富特市的工商业协会、国际职业学院(iba)、上课所在的ergab职业学校,还参加了莱茵tüv教育集团学生期末实习报告会;还到企
在学习期间,我顺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拟订“餐厅服务员”示范性培训方案;对“餐厅服务员”十节课模块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制定一个20人中式自助餐晚宴的项目方案;最后还做了学习成果汇报。
在学习期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德国人,其中有两位老师的理论课深受启发,最有意思的是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不莱梅一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下红酒餐厅和酒窖,深入了解了红酒的知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接近德国的普通民众,了解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受邀到生活老师家里做客;利用周末到各处参观旅游。总之,这次学习安排比较合理,生活虽然有点不适应,但收获很大。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此次出国培训,大家克服了生活方面、文化差异方面的许多困难,逐渐学会了适应。每个人都严格遵守了出国前的纪律要求,无任何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发生。在这次学习中,我们通过听课、提问、课外阅读以及参观访问等,对德国“双元制”理论与实践教学,德国学制体系建设以及德国旅游和文化等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很受启发。最大的收获,就是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跟进。
(一)对德国“双元制”的借鉴。
我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体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值得认真研究、学习和参考。
1.解决学生的就业方面。一般而言,正规“双元制”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要获得到学校培训机会前学生必须被某个企业录取作为培训生(或者叫学徒员),这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企业不招收相应数量的培训生,则必须向政府缴纳相应的费用,由政府出面为社会培养这样的培训生),学生在学校时是学生身份,由学校进行管理,每周1~2天或三个月进行在校的理论培训,在企业时则为学徒身份,由企业进行管理,每周3~4天或三个月,学习期限为3年,毕业时如果通过了工商行会的考试拿到了技术证书加上本人愿意,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优化教学内容方面。每个班的学生都是各个企业的培训生,其培训的内容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与企业协商并共同确定,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企业日常产品中所需要的,非常接近实际,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喜欢学,老师教学也很有针对性。
3.简化了学生的管理。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本学员手册,学生要及时填写每天的学习或实习工作情况,以便老师和企业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每周1~2天的在校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更加没有宿舍和运动场所等,学生在校的表现完全由课任老师掌握,如果学生有不良的表现如迟到、缺席等,老师有义务如实向学生所在企业反应,而对学生的处理措施由企业来实施,对学校而言就极大地简化了对学生的管理。
4.极大地减少了教学和实验设备及教学经费的投入。德国职业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的一般技巧,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具有创新意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只可能在企业。因此,很多企业把本企业的最新设备要么直接送到学校,要么专门做成模型供上课使用,这样学生就能
很快了解和掌握本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设备,作为学校就可以极大减少设备方面的投入,节省很多教学经费,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行动导向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体会
这次培训中,我们还学习开发模块式课程标准的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这方面的体会主要如下:
1、以工作流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设置。
在德国以行动导向教学早在五百年前就已在手工业中产生了,随着社会发展不仅适应社会,还适应行业,甚至国际行业的要求。行动导向学习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完知识后就能运用到工作中,而不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才能上手。因此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也是根据各行业中每个工种和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来设置的。在课程开发时一般会组建一个调研小组到企业一线进行调查,小组成员由行业协会人员、企业人员和教师所组成,根据调研各行业企业岗位情况来研究开发设置模块式课程标准。我们还学习了开发课程方案的流程图,这样做就能紧密结合职业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在德国的行业协会有统一的培训章程,职业学校就遵照培训章程安排教学计划。
2、行动导向教学流程
德国教师的备课相当于设计学习情景,一门课一般由几个老师一起参与进来,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承担教学任务。例如推介一家会议酒店,需要计算机、市场营销、企业流程和会计老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块式的教学方式目标性很强,学生学完后马上就能用在工作中。学习了如何用框架设计自己的教学,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由目标推导出学习内容,要达到这一目标要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使自已的备课思路更加清晰。
3、行动导向中的先进教学方法
在这次培训中收获最大是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德国有一个二十年不变的教学方法图,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从中取出,根据社会的发展,对于已有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在不断的在改变,这些教学方法加上
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技能知识就是先进的教学方法。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让学生动手为主进行教学,在培训过程中老师还对我们亲身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我更实际的掌握这些方法的使用。
(三)从德国人身上受到的启发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德国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德国人素以 勤奋能干而著称。有人甚至把上班一族喻为“公蜂”。他们这种敬业 精神、狂热的干劲,颇出乎以刻苦耐劳著称的国人之意外,很值得我 们学习。另外,由于是德语授课,有些专业术语翻译过来较难理解,语言交流上尚有一些吃力,在课堂上有些问题往往需要老师讲解多遍 我们才能理解,经常导致授课进度延缓,但是老师并没有为此而牺牲 培训质量,而是延长授课时间保证培训质量。
但有些时候你又不难发现,他们工作似乎“慢慢腾腾”的,与想 像中的争时间、抢速度的现代化特征大相径庭,不由地令人怀疑所谓 “高效率的德意志人”之说。但是经过几天的体味后,终于初步了解了 其中的原由,原来,不急功近利,一板一眼,精益求精,是他们
普遍遵循的信条。办一样事,计在百年。始作时多投入财、力、工时,乍看似有些“浪费”或”没必要”,却保证了完美无瑕、一劳永逸,虽 慢犹快。在埃尔富特看到的任何一座房子很可能都有上百年的历。据介 绍,一个世纪以来悬吊电车系统从未出过事故。正是由于不片面追求 “多、快”,而注重“一步一个脚印”,尽善尽美,才能够真正做到“好、省”。这与中国古语“欲速则不达”之寓意异曲同工,很值得借鉴。
三、对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班级人数尽量少。德国的班级都实行小班制,这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同时老师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中国的国情不同,不能完全按照德国的模式,但从这里可以借鉴的就是人数不能太多,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定。
2.多与企业联系。德国的学生都是企业的培训生,培养目标很明篇三: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机械技术系 尹云龙
2014年3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班学习。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团队共计11人,由教务处长带队,五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2月22日临行前由省教育厅领导开会强调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学院主管教学的张迎副院长亲自到机场送行。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itw学院(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在培训期间分别考察了柏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柏林能源与环境质量检测职业技术公司、柏林工商行业协会等与双元制有关的学校、企业、行业职能部门。并参观考察了西门子柏林,宝马,格拉苏蒂朗格表业纪念馆等世界顶级企业,具体行程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德国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此行的收获。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
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
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篇四:德国学习总结
德国学习总结
郭海军
历时近两个月的德国学习,不仅使我零距离接触到了独树一帜的德国职业教育,学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德国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现将我的德国学习行程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经过汉斯?赛德基金会的组织和学校的推介,我们十四名教师组成的中职师资团队于2014年2月8日从上海出发,抵达德国黑森州大盖劳市黑森州技术进修中心和格吕克斯堡artefact培训中心展开了为期八周的培训学习。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各种专业教学方法、新能源技术课程,借鉴其先进经验,改变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拓宽思路,从教师本校开始实施促进我国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本次培训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以行动为导向的各种专业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等。在学习期间,我们还先后参观并实地考察了因斯海姆地热发电厂、莫尔巴赫新能源产业园、festo、格吕克斯堡artefact、弗伦斯堡大学、弗伦斯堡高等职业学校、胡苏姆bzee培训中心、尼比尔职业学校、offtec、汉堡elbcampus等。
通过两个月的体验、学习和交流,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行为导向教学法、可再生能源技术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开发以及我的教学理念都有了本质的提升。做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怎样开发好本专业的课程,怎样开发学生的潜能上好课,是我们必须学习与思考的。
一、对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里,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先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企业与学生家长签定培训协议,然后再由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操作技能,一般通过为期二年半至三年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在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上岗工作。不像我们国内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为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再培训”过程,更不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样就顺利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的员工储备提前做好了工作。当然,在德国有一部分企业太小,还不能承担教育任务,就出现了一种跨企业培训中心,它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等同于企业。当然在此期间我们亲身参加了在黑森州达姆斯塔特举行的职业交流会,零距离感受了德国学生对企业以及企业内行业的选择和展示。
德国企业参与学生的培训高度热情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非常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而在我们国内是一直企业到学生毕业时间来挑选员工的,至于培养学生那好像是学校单一方面的义务,貌似与他们无关。而在劳动力极其溃乏且极其昂贵的德国,企业则完全不同,他们是为了自己企业提高做好人才储备做准备的,他们考虑的更长远,着眼点更高。
德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考评机制,在小学升初中及初中进入中级阶段的时候都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平时积分表现来进行推介的,当然老师的推介是相当负责任的不存在半点私情或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外的东西参杂。学生的选择也是多元的,可以纵向选择,也可以横向选择,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可以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或行业工长等技术职位。在职业学校考评系统中,除了学校和企业外,存在第三方考评机构,这个考评机构叫行会,其负责企业学员的信息咨询、对职业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过程监控、负责对学生的考试测评、在考评结束后发布相关结业公告。在这其中,学生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学校根本不参与考评,学校只负责区域内的行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课程领域、学习领域的相关开发以及理论课程和实操的培训。而行会是代表企业的利益,为企业选拔优秀学员的,所以必须对企业负责。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的改革,我们的劳动力市场也会逐渐溃乏,并且现在已经变得昂贵,那么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应该也是不远的事了。
二、充分理解了行为导向教学法
课程塑造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通过这次培训,德国老师的精讲,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行为导向教学法正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潜力,行为导向具体过程如下图。
6.信息
查询
5.检查2.计划
4.决策
其中它的理论模型是六步:信息查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师给出一个具体实际的任务,学生通过以上来进行完成,而这个任务是很实际很务实的。在此期间,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而想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就需要老师认真设计这样的情境,将实际化的企业的模拟或真实案例搬到课堂上,我们清楚的看到,行为导向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突显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核心,学生自主完成相应任务。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性和团队精神。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多种的教学方式,如:元规划法、书写交谈法、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重组教学法等,这些好的方法,满足了我们不同学科的需要。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多种学习组织形式:老师讲解、学生独立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头脑风暴法、外出参观、课堂作业等等。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多种多样:x-mind、ppt。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老师需要在课前收集大量的专业资料及给学生的专业信息资料,在上课时只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
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陪伴者、咨询者。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方案、海报、操作结果、ppt等形式展出。下面是我们在任务设计教学法的作业。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完全是针对企业的某个行业或某个专业来进行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在课前精心地设计这个学习情境,并用在情境进行的过程中,他能够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同时将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去制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这是一个老师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才能做到的。还有在整个教学过程及情境的设计中要融入冲突等元素,不断设置障碍,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四个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被调动起来?需要情境的设计思路、趣味性等要求很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形象的学习了可再生能源技术
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学习内容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地热能发电技术以及生物能发电。
由幽默务实的lamm先生给我们讲解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基础知识和新能源技术概论,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以及抽水蓄能等。其带领我们参观了因斯海姆地热发电厂、莫尔巴赫新能源产业园以及大盖劳生物能发电厂。其课堂气氛活跃,lamm先生的务实精神代表典型德国人的心态,在其每讲一个新能源话题,必然以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举例。在讲到太阳能发电时,他以自己家庭的情况为例,为我们生动换算了一笔账,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自己家庭屋顶几乎铺满太阳能板。在太阳能源充足季节,不仅自己家庭用电充足,而且能向国家电网发送一定量的电能来赚取相应卖电价钱。
在因斯海姆地热能发电厂,其技术人员讲解了地热能发电厂的结构原理、选址建造、运行维护、投资预算等。在生物能方面,德国也是走在世界的先列,生物能发电大部分是农场主自己建造或合资建造,将农场里废弃的材料、秸秆、动物粪便等变废为宝用来发酵,产生沼气,用于供热和发电等。发酵后的原料当做有机肥或进行出售、或进行自己再利用来赚取相应价值。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而且,在生物能发电方面,发出的电量是可控的,由市场需求量来确定的,这就大大的填补了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替代了火电厂,减少了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为德国在2050年实现取缔火电厂和核电厂奠定坚实基础。招眼长远,考虑未来。
认真敬业的peters先生给我们由表及里地完整地讲解了太阳能发电技术专业知识。其授课课时之长,从太阳能光伏板的构成原理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造,再太阳能发电站及岛屿太阳能独立系统的设计建造,实用且完整地讲授了太阳能发电技术。而且从我们来到德国大盖劳便接触这门课程,直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结课。其涉及知识面之广,涉及到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电机学、并网技术、电路原理、电池电容等电源学科。其课堂活跃程度之激烈,在peters的课堂上总是争论不休,当然也被peters先生的专业知识各个解答。其授课内容之实用,peters先生讲的太阳能专业知识系统性很高,就是为了建造一个实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来进行介绍的。先讲到太阳能并网系统,再讲到太阳能岛屿独立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建造。他以中国北京或中国青岛为例,讲了一个真实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建造,从当地家庭或岛屿独立用电系统的用电的需求情况、到查询当地太阳的光照强度,到太阳能光伏板的选型、逆变器的选型、充电调节器的选型、蓄电池的选型、电线电缆的选型,再到天阳能光伏板的排布情况和连接方式,都是经过一个个计算和查询得到的结果,计算过程之慎密,计算结果之精确、配件选型之慎重、整个过程之认真务实让人为之叹服。最后我们学习了相应的太阳能设计软件sma sunny designing,用软件为客户设计性价比最高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当然,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全程参与,全员动手,有实验课程、有理论课程、也有多媒体计算机运用课程。
着眼长远,讲求实用。这门课程在我们中职院校开设也是相当适合的,课程不太复杂,课时不用太长,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实用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工程师及太阳能光伏电站建造工程师。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
来到德国北部,由artefact的kiwitt先生带领我们见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北德。一个朴实的会多国语言的科普企业家兼工程师带领我们天天风尘仆仆的辗转多个城市多个培训机构,认识了北德的别样可再生能源情况,在北德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尤为突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可再生自然能源,打造了另一番的德国。
在弗伦斯堡大学,一位年长的教授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风力发电技术,深刻篇五:赴德国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赴德国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 魏槟泽
2014年1月,我很荣幸作为鞍山市职教城赴德国培训项目的一员,在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柏林建筑专业职业学校、巴登-符腾堡州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学习培训和实地考察,此次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模式,社会的参与、认同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刻体会,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里提供多元化知识,采用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职业教育能力的转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由联邦、地方政府与企业三方合作建立的适应德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下联邦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是体系的基本结构;地方政府提供学校平台,培养公共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企业提供技术和岗位,并拥有职业的要求权,由这三方共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由行业公会协调分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正规双元制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要获得学校培训机会前学生必须被某个企业录取作为培训生,这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义务,学生在学校是学生身份,由学校进行管理,每周1-2天在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每周3-4天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培训,学习时间为3年,毕业时如果通过了工商联合会的考试拿到了技术证书加上本人愿意,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与到双元制教育的企业要通过政府和公会的相关认证,并有一系列的措施在其参与过程中进行监督,若企业不达标则丧失参与资格,还要缴纳相应的罚金。参与企业将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减免,并获取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优势。
总之,双元制能对个人的创意激发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会了年青人谋生的手段,提高了职业的自我认同,避免了失业与社会的不稳定。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我们的专业设置而是以职业岗位进行划分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3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公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一)、教学体制
首先由学校来制定教学计划表,企业要按照计划表来执行,企业的责任、方案、时间都是界定好的。执行效果设置最低限度的标准,不能达标的企业是不合格的,企业将失去培训资格并交纳罚金。这就能够保障学生不仅符合一个企业的需要,而是达到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保证学生就业的稳定度。
其次,国家针对每一个职业都会有一个教学计划的建议表。如:三年中的某一个星期应该到某一个进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和帮助。再如对期中期末考试的要求,考试的时间、内容和标准等都有相关的要求,这些都是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
第三,在培训规范法规的制定中,会有许多的相关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有新的教学计划要求出现时,其进程如下:当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对行业公会与企业工会报备方案,如果这两个工会认为有矛盾的话,可以将方案报备负责双元制的联邦机构。联邦机构会与经济部或教育部联系,这几方都沟通好后,再进行教程改革,并反馈到企业中来。工会与公会会做一些统计,并提供一些数据,并最
后形成一个解决办法。对于制度的改革会找一个中立的研究机构去制定与评估。通常来说鉴定与评估不会太多考虑教学内容,而是会看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再根据法定规划教学课程,这个周期规定不允许超过一年。
第四,一个职业的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学习,而是全生产流程的学习,是是企业应用性的学习,如果企业没有的法规中规定工序部分,企业会安排学生到有能力提供该工序的企业或者培训中心去完成这部分培训,相关费用也会由企业负担,这就使毕业生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第五,双元的界限在模糊,企业也开始重视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场地不仅仅安排在学校,更多的企业更愿意把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课程(如:外语、物理)安排在企业。
(二)、教育思想
1、双元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论结合实践,就像太极图一样是混合在一起的,是自然交融的,是流动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只有通过时间的积累参政真正的达到理实结合。
2、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最好的,在教学时要传递一些情感,进行专业素质的朔造,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3、企业文化教育是进入企业工作的准备。企业对学生的教育,除了专业技术,还有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企业还需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性的学习。而对企业来说,多培训学生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声望,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贮备了专业人才。
4、在职业教育中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教育。如: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形成一个健康与生态环保的行为规范,为后代子孙造福,学校使用再生纸,倡导骑自行车是一种环保行为,减少开车,共同租车,大家都要这样做,形成不懂环保就不酷的风气。
5、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个人情感、工作社群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专业能力的概念。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母鸡说:“这个世界光会下蛋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下的蛋更好吃?下蛋(工作)时有情感,蛋会才会更好吃。每个人都要自发的去激发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三)、教育质量评估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几个元素来决定,首先是在培训中教育者的设计部分,让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第二点在教学中的命题,这个命题的质量将影响教学的结果;第三点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因素,他应该知道自己也要有责任(家庭、社会的基本公共教育),自己要有责任感,不能仅仅从操作任务上来看,要有自己的自觉性,有自己的思考;第四点指完整性的全面性的学习,企业要解决的任务是盈利,自觉性的工作挂上钩,形成企业精神,协同整体运作。最后说工作能力作为选评的项目,代表工作能力的结果通过考试来决定,但应考虑一些态度等情感因素。如果在培训完成后,一个学徒对这个职业产生了专业认同。工作愉快,喜欢,得到满足,今后在此专业上将得到更多的进展,这才一个合格的教育产品。
质量监管机构是行业公会。全德国有80个行业公会,以产业分区,组成人员为当地的有代表性的工业家与企业家。这是一个受国家监督的社会组织法人单位。这些企业家每年要付年费给公会,公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负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咨询,认定培训企业资质,进行相关的职业考试。他们提供资料信息库,会员可以得到免费咨询,有教学专家提供建议。也提供给企业各项帮助,如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等(土地计划、对外界的联系、与国外的信息咨讯)。
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学校教师代表、企业代表、公会均会派出代表共同参与。公会是义务的,不接受酬劳。这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中立性。三方也可通过考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对课程的内容起到控管作用,对专业的发展提供展望。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强在考试方面的要求,要达到社会的需求目标。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会更加的严格,尤其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会更多的考察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对人的尊重)
3、更多考虑其它欧州移民的问题,将他们纳入德国体系中。如西班牙过来工作,在统一资格认证方面要多考虑。
4、将师傅引入大学来,让他们学一些学位课程,带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5、将双元制引入特殊教育中。部分残障的学生原来在一些单独的特殊学校,但这些年的趋势是这部分学生也融入到双元制职业学校来,将来也可获得工作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出生率在不断的下降(法律促进生育,家庭内有三个孩子可以免税,正常税负为37%-40%),另外部分家庭因为经济危机移民到别的国家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医生、律师),这就导致生源规模在不断的缩小。
2、因为政策的关系,学校的学生会超过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国家也在倡导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而企业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值得去培养,不愿提供学徒岗位,这种情况下政府也无能为力。这就产生了一年制的短期预科班,让没有想好学什么和找不到接收企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职业的内涵和培养综合素养以达到企业的认同。
3、校企之间在教学工作方面沟通不是都很顺畅。相互间不愿意进行沟通,相互指责,沟通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难达成一致目标
4、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方式和内容都受到教师的质疑,教师也不愿对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改进方面上不是很积极、主动,使得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的改进工作也很缓慢。
五、几点体会
在德国学习培训中感受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还会有多种形式的“双元”。
1、文化课和专业课没有明确的界限,企业也会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内容,只要与学生的职业相关,有利于学生接受,并不局限于教学的场所,一切只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和企业对文化课的设置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加强调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者和社会人。
2、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也有校办企业、校内实习实训场,这种设置与我们非常相近。
第四篇:德国工业4.0总结
德国工业4.0 1.什么是德国工业4.0 从战略层面上: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从技术层面上:功能强大的、自主的微型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相互之间,或与互联网通过无线方式互联。资源、信息、物品和人将进行互联,从而造就物联网和服务。在制造领域,这种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的渐进性进步可以被描述为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即工业4.0。
2.工业4.0的三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3.发展历程及现状
工业4.0是一项“战略方案”,在2011年11月被德国政府采纳为高科技战略2020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它于2011年1月由科学研究联盟(FU)通信促进小组发起。工业4.0工作组在2012年1月和10月间在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协调下出台了初步实施建议。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以及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的工业4.0平台正式成立。
4.愿景:工业4.0作为智能、网络化世界的一部分
4.1.工业4.0下未来的样子
(1)在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间形成全新的社会-技术互动水平。
(2)智能产品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分辨出来。
(3)将有可能使有特殊产品特性需求的客户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构造、预订、计划、生产、运作和回收各个阶段。
(4)企业员工可以根据形势和环境敏感的目标来控制、调节和配置智能制造资源网络和生产步骤。
(5)需要通过服务水平协议来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特定的网络服务质量。
4.2.新型的商业机会和模式(原文2.3节,第17页)。
4.3.工作场所的全新社会基础设施(原文2.4节,第19页)。4.4.全新的基于服务和实时保障的CPS(信息物理系统)平台(原文2.5节,第20页)。
5.工业4.0的双重策略:成为领先的市场和供应商
5.1.领先的供应商策略
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是从设备供应商企业的视角专注于工业4.0。
5.2.主导市场策略
工业4.0主导市场的就是德国国内制造业。5.3.双重战略及其关键特征
(1)通过价值链及网络实现企业间横向集成(原文3.3.1节,第30页)。
(2)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原文3.3.2节,第30页)。
(3)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纵向集成(原文3.3.3节,第31页)。
6.优先行动领域
6.1.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一个参考体系
标准化工作把重点放在规定的合作机制和信息交换。完整的技术说明和这些规定的执行,被称为参考体系。参考体系是一个通用模型,适用于所有合作伙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它提供了工业4.0相关的技术系统的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一个框架。
6.2.管理复杂的系统
由于产品功能的增加、产品用户特定需求增加、交付要求频繁变化、不同技术学科和组织日益融合、以及不同的公司之间合作形式迅速变化的结果,产品以及其相关的制造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建模可以作为一种手段管理这一日益复杂的系统。6.3.为工业提供一个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
工业4.0的核心需求是提升现有的通信网络,以提供保证的延迟时间、可靠性、服务质量和通用带宽。为与国家IT峰会在《2011年的数字基础设施年鉴》中提出的建议一致,需要在德国、德国和其制造伙伴国家之间大规模地扩大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6.4.安保是工业4.0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于生产设施和它们制造的产品来说,一方面,它们不应对人或环境(安全),一方面,它们不应对人或环境(安全)构成危险;另一方面,生产设施和产品,尤其是数据和它们所包含的诀窍,需要加以保护,以防止误操作、未经授权的访问(安全)。6.5.数字化工业时代工作的组织和设计
为了使未来获得成功的技术集成,需要形成创新的社会组织。6.6.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
工业4.0将导致以劳动员工为本的社会——技术工厂和劳动力体系,继而对职业及学术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CPD)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扩大至制造工程组件开发及其使用者。6.7.规章制度(原文5.7节,第67页)
6.8.资源效率(原文5.8节,第73页)
7.工业4.0平台背景资料
专业协会BITKOM,VDMA和ZVEI共同建立了工业4.0平台,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倡议并确保在协调、跨部门的形式下实施。平台的中央协调和管理主体是由工业主导的指导委员会。它负责设置平台的战略方针,任命工作组并指导其工作。指导委员会得到科学咨询委员会的支持,科学咨询委员会由包括制造业、IT、自动化工业和其他行业成员的科学建议委员会所支持的组成。工作组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同时可以自由确定自己的架构。
第五篇:赴德国培训心得
赴 德 国 参 加 焊 接 培 训
学习
心
得陈 会 1
章
赴德国参加焊接培训心得体会
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5月16日至7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赛德尔基金会在德国举办的焊接专业培训班,这也是赛会在德国举办的第二期焊接专业的培训班,培训期间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训练。在培训过程中,我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虚心学习,认真听课详细做好学习笔记,按时完成各模块作业,并注意观察和收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行业发展相关信息。为期六周的学习,使我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
这一切虽然与我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是学校给了我学习机会,赛德尔基金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德国手工业协会为我们创造了学习条件,因此,我要在此向学校、赛德尔基金会、德国手工业协会的领导、教师以及所有参与这次培训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回报社会,为我国焊接专业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次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开生面同时又有真材实料的培训,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课程设置合理
此次培训,培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企业参观与实践、考核与考证四个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提升学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
在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开设了《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使我们对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职教思想、技能型人才、国际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教育科研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开设了《焊接概论》、《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冶金与焊接性》、《焊接结构生产》、《钎焊》、《焊接检验》等理论课程,并同步进行了焊条电弧焊、亚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金相试验、钎焊试验、焊接方法试验、焊接检验试验等技能训练,让我们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专业,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焊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企业参观与实践活动方面,主要安排了另一个技工培训学校、还有幸参观了大众汽车厂的生产线以及参观了世界技能大赛,使我们对焊接技术在电力、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军工、航天等企业的应用以及我国焊接技术的前沿研究状况 2 有了对比;在考核与考证方面,安排了理论课程考试、操作知识和技能考试、焊接技师取证考试、结业论文、模拟教学等,让我们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运用,使我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得以全面系统地提升。
二、理论教学系统全面
本次培训的理论课程涵盖了焊接的基本概念、焊接机理、焊接方法分类、焊接方法与焊接设备、焊接操作技术、焊接冶金、材料的焊接性、特种材料的焊接、焊接材料、焊接应力与变形、焊接结构强度、焊接结构生产、焊接结构生产的安全技术、焊接缺陷及其控制、焊接检验等,几乎包含了焊接专业理论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使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焊接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今后的焊接专业理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任课教师严谨的教学风格,饱满的工作热情,朴实的工作作风,开阔的专业视野,扎实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无不令人敬佩和折服。专家讲授的《焊接概论》、《钎焊》、《焊接冶金》,《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检验》,《金属材料的焊接性》等等,节节新颖,堂堂精彩,让人印象深刻,欲罢不能。专家们不但给我们讲授焊接专业理论,还带我们做实验、实训,陪我们一起下厂参观,热情为我们作现场讲解和演示,帮我们进一步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巴不得我们马上个个都能成为焊接的行家里手。
三、技能训练真材实料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想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不但实训课老师要有高超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理论课老师也要有全面的操作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培训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为我们安排了180学时的焊接操作实训,实训内容不但有传统的气焊、气割、焊条电弧焊、火焰钎焊,还有目前发展比较快的亚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可能是我们在自己学校实际操作机会比较少,操作技能比较低,想借此机会恶补一下的缘故,大家对实训的态度特别积极,总是早出晚归,勤学苦练,不耻下问,有的学员一个上午要烧掉几十根焊条,几块试板,焊了又割,割了又焊,不亦乐乎,即使这样,培训学校也毫不吝啬,始终如一地支持我们实训。
六、沟通合作情深似海
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国内四个省的六名教学一线骨干教师,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精神是大家的共同特点,两个月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不但使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学员与培训单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和联系,而且使学员与学员之间从了解、信任,到合作、互助,最终建立了宝贵而深厚的友谊,这对每一位学员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此期间弗洛而先生和谭玉梅女士亲自到校考察,并对学校和此次培训的学员给了很高的评价,无论在教室、车间、实验室,还是在寝室、机房、互联网,我们的沟通、交流、讨论和合作都没有停止,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使我们了解了各位同仁在焊接专业教学以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获得了兄弟院校很多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拓展了自己的专业视野!
总之,对于我们这个培训班的每位学员来讲,通过这短短两个月的学习,既有观念方面的洗礼,又有理论方面的提高,既有知识方面的积淀,又有技能方面的升华,既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又有师生情谊的收获,可以肯定,这次培训使我们每位参训学员受益终生。
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固然重要,也能在业务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我要在取得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极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同时要与广大教师携手并肩,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在职培训。
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陈会章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