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家书 读书感想
见字如面--读《曾国藩家书》
四十个小时的旅程,不免有些乏味,于是临行前,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曾国藩家书》随身带着。这是妻子前些日子从书店买回来的,她还没有看完,只记得她对我说过“写得挺好的,可以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带上一本《曾国藩家书》也算应时应景吧。
火车缓缓开出了车站,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和家乡父母、姐妹相见的时刻。为打发时光,翻开《曾国藩家书》,原本以为所谓家书,无非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不料,信中的第一句尊称“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却让我思绪万千,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隐隐的灯光下伏案而书的情景跃然眼前,他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我有了继续读下去欲望。“大人千金之躯,诚宜珍重”,“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我看到的是一颗孝悌的心。想想自己,求学数载,工作多年,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却从未写过一封书信回家。虽然有了电话,有了视频,但我却依稀记得,高中时父母收到学校寄回家的一张贺卡时的那份喜悦。也许,“见字如面”的那份情思是任何现代通讯工具也无法比拟的吧。
“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曾公于诸位贤弟书信中所写,读什么书?怎么读?有劝诫,有教诲,字里行间满是关切之情。作为过来人,可谓字字珠玑,金玉良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给兄弟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同样,把他的为学经验与心得毫不吝啬地分享给其家人。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兄长。
于是,我给四叔家的小堂弟打了电话,问了他的学业和近况。这个堂弟是家里最小的,和我相差20岁,上小学。常听四叔说起,堂弟说要像大哥哥一样上大学,以前听了只是置之一笑,却忘了“自豪”的背后还应有一份兄长的责任。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这是曾公的交友之道;“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这是他的兴家之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是他的为学之道;“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这是他的家国情怀。
从为学到为官,从做人到做事,1500余封家书,是其治学、治家、治政的真实写照。一封封看似聊家常的书信,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的浓浓的关怀,一句句恳切的教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有警醒与借鉴意义。这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谆谆教导,信中充满挂念的情意,更是饱含了人生的智慧与哲学。《曾国藩家书》值得一读,如沐春见,如临秋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静谧的夜里我将思绪付诸笔端,写下平生的第一封家书,封入洁白的信封,投入墨绿的邮筒。“亲爱的爸爸妈妈,见字如面.......”,我仿佛看到父母拆开家书时的欣喜脸庞。
第二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篇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篇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篇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篇五】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第三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篇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篇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篇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篇五】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
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
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圣上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感受三:团队力量重于个人能力
在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局和旁人对他的评价却相差甚远。第一阶段的军事活动是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这也是曾国藩名噪千古的关键性事件,在曾国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诸多钦差大臣带领绿营军和太平天国对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朝廷起用曾国藩办理团练,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湘军。湘军的将领大多是曾国藩选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国藩的心腹,忠诚度很高。湘军在太平天国平定工作中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曾国藩本人都说是因为他那群得力的下属干将,所以历史对曾国藩有一方面的评价很高,就是他的识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国藩有几次亲自指挥战事,以失败收尾,且为不让长毛抓住跳江自尽,后来因为鲍超在其他战场打了胜仗才勉强保住脸面。在平叛的后期,他自己意识到他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能力欠缺,接管湘军以来的胜仗主要都是下属将领的功劳,因此有些重大战役如攻克金陵之战他故意离开战场,全权委托给将领。所以在和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湘军各级将领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再看后期的捻军之战,同样的'主帅曾国藩,结果却大相径庭,成了曾国藩仕途下坡的转折点。平定太平天国后,多疑的清廷逼着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只留了少部分,后来跟捻军的作战,依靠部分剩余的湘军和几个老将领临时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鸿章的淮军。但此时的湘军风气跟士气都远不如和长毛对战时,淮军对曾国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满亲权贵在背后使绊,曾国藩布署的护防计划失败,被撤到原职。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李鸿章的作战方案仍然沿用曾国藩的计划,只是李更圆滑,又有武器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淮军支撑,遂得以成功。
同一个主帅,对手长毛只有比捻军更强大,却打赢了长毛,输给了捻军。是领导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战斗力,打长毛时期的湘军唯曾国藩的命令适从、目标一致、全力以赴,打捻军时期军队内部、官场之间人心不和不稳,这是最大的差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有群体的目标一致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兴旺,这是亘古不衰的道理。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值得一看!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实则不然,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侈浪费,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乱挥霍,就会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我们不能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勤俭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将会把“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牢记在心,做一个勤奋、谦虚、勤俭的人,让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第五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习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金融11(3)班
边
晨
21101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