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江西日报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学习江西日报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
心得体会 万华波
在7月20日上午的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鹿心社要求全省领导干部都认真看一看、读一读,在学中思,在思中干,在干中悟,不断强化担当精神,增强实干本领。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奇在讲话中说,这就是省委、省政府的态度,要求全省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事实上,书记、省长推荐这四篇评论员文章,说到底,是在大力倡导担当精神,狠抓实干作风,其言谆谆、其情切切,是要大家倍加珍惜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当前发展的好思路、好环境、好士气,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好我们大江西。
为此,江西日报刊发了担当实干的四篇评论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门诊部党委迅速行动,组织全院学习江西日报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在全院掀起了干群学习热议“担当实干”的热潮。
我作为一名直接和病人打交道的超声医生,基层党员,每天直接面对的是病人,所以工作的态度和个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关乎到党的形象。如何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体现自我,塑造一个优秀共产党的标准,关键在于“担当”二字,只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才能在工作中干出一番业绩。敢于担当的精神,是时代的召唤,是党性的外化,是党员干部必修的品德。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不管面对什么困难,什么考验,党员干部都应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实事、让患者满意,让担当实干成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现实注脚。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要立足岗位作奉献、勇于担当有作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工作上的实干者。
第二篇:“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担当实干系列评论员”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体现出担当实干,以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来展现自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组织各项工作,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组工干部。
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不断强化党性意识,提升自身修养。大力发扬“安、专、迷”精神,以百倍的激情投入组织工作,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正确对待个人进退得失,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做到有功劳时不伸手、有苦劳时不计较、有疲劳时不抱怨。
履职尽责、争先创优。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日常工作要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在工作中时刻唤醒争先创优意识,面对困难矛盾要迎难而上,面对失误要敢于负责、主动承担,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大胆突破,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谋划,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头,争创一流业绩。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学习曾建等同志勇挑重担、善于攻坚、务实创新的精神,工作中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敢闯敢拼、敢于负责。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敢于向选人用人违纪违法行为亮剑,敢于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干部说公道话,敢于为因坚持原则得罪人的干部撑腰。
第三篇:学习九江日报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九江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我深受鼓舞。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在这重要的时刻,中国两会的召开,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虽不能干出惊天地、动鬼神的业绩,但是在全市大建设的环境中,但我们仍要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迅速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九江市委、瑞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创新理念,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强工兴城这一主线不动摇,结合本镇实际为我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决战工业600亿 推进沿江大开发”添砖加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首先,提高认识,强工兴城是现阶段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分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实业的发展,工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低位。九江的发展、瑞昌的繁荣都离不开强工兴城。强工兴城,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强工兴城,一项干部群众为之日夜奋斗的战略。
其次,我们要进一步自觉担当、狠抓落实,为项目建设做贡献。我们要树立人人为经济服务的意识,处处可见项目良好发展的氛围。项目建设是推动强工兴城的主力,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只有抓好项目建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不是只于建设相关责任单位有关,与我们每一个市民都是息息相关,项目建设好了,我们地方经济实力就上去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群众的宣传工作不能光靠宣传单位,我们也可以在平时营造好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氛围。作为一般的群众,我们不能给项目建设添烦、添乱;作为一般干部,我们要自己尽最大的能力为项目建设服务,添砖加瓦。
坚持强工兴城不动摇、坚持狠抓项目不懈怠,实现九江、瑞昌赶超发展,我们要创新理念,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强工兴城,努力已丰硕成果向即将召开的十八大献礼。
王水平2012年5月16日
第四篇:《内蒙古日报》“十个全覆盖”系列评论员文章
民心工程:对农牧民期盼的强力回应 ——一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1《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8日)01版 本报评论员
中国有句古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衡量一项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顺应群众的意愿,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百姓就会真正受益,党群干群关系就能进一步密切。反之,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损害群众利益。
农村牧区发展,关乎成千上万农牧民的幸福。我区地域辽阔、村落规模较小、农牧户居住分散,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普及难度大。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许多农牧民长期以来的梦想。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农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农牧民利益和诉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很强的针对性。这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我区的生动实践,是对新时期农牧民期盼的强力回应。
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农牧民获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崭新画卷。广大农牧民切身感受到自治区党委支持农村牧区发展、倾力改善民生的决心和诚意,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党员干部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广大干部的理念思路发生变革,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提升、思路愈发清晰、工作更加有力。越来越多的干部把发展目光聚焦到农牧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牧区,把全部的心思花在农牧民身上;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政策向农村牧区集中,广大农牧民开始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绽放有了更加厚实的土壤。民心工程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工程。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一切美好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农牧民自己的工程,要靠千万农牧民的积极参与、不懈努力。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思路由群众酝酿,办法由群众提出,成效由群众评判。广大农牧民全程参与工程实施,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大合唱。这是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推进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农牧民的参与热情,基层群众的创造活力就会充分迸发,共建共享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就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冷暖民生频问计,医食病老挂心怀。千村万户全覆盖,旧貌新颜谢党来。”这首诗出自一位农牧民之手,生动记录了乡村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1 之心。这也再次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积极作为、尽力而为,我们必将打赢这场旨在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大会战。
民生工程:补齐发展短板的有力抓手 ——二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1《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9日)01版 本报评论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
民生,就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日常基本需求,即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这些都决定着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幸福。长期以来,因为历史欠账的原因,我区广大农村牧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有短板存在。这些短板不仅让农牧民的幸福生活打了折扣,制约了农村牧区的发展,更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
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将触角延伸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细微之处,桩桩件件关注民生,旨在补齐发展短板,夯实民生之基。如今,这些细微改变开始汇聚,“十个全覆盖”已然成为了一个能为千万农牧民幸福撑腰的民生工程。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近年来,虽然农村牧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是还有一些农牧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井水,用的是蜡烛,走的是泥土路„„生活质量大受影响。随着“十个全覆盖”的实施,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常电,还看上了卫星电视,幸福生活的梦想已然照进了现实。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的短板。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农村牧区就医、入学、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不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孩子就近入学”等愿望,过去农闲时打麻将、蹲墙根晒太阳的消闲方式,也变成了活动广场跳跳舞、草原书屋学技术、互联网上找门路„„“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消弭,也改变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世界。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的短板。过去都说农牧民有两怕,一怕病,小病拖着看,大病不敢看;二怕老,担心老了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然而,我区“十个全覆盖”中的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却让广大农牧民告别了“小病忍、大病哭”的窘迫,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十个全覆盖”是我区成立以来对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妙就妙在一个“全”字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确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少;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的职工都要全面覆盖,一户都不能落下。要真正把“十个全覆盖”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民生工程,为我区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发展工程:让农村牧区跟上现代化步伐 ——三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1《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10日)01版 “村村通电家家亮,家用电器都用上,杀猪宰羊有冰箱,冻上„„”这首名为《十个全覆盖就是好》的三句半里,洋溢着农牧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喜悦之情。农村牧区的美,在于人,在于山水,也在于发展的平衡与活力。可以说,没有农牧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牧区繁荣富强,没有农牧民安居乐业,现代化内蒙古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牧民行路难、就医难、吃水难等问题,也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推动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提速,让农牧民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为农村牧区长远发展蓄积了力量,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工程。
我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畜牧业强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意义重大。“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使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牧区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采取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措施,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惯性得到极大扭转。各地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有力抓手,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办法,进一步激发了农牧业的发展活力、农村牧区的要素潜能和农牧民的创业热情。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小规模生产与农牧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各地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牢固树立产业主导理念,培育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市场、有前景的富民产业,为农村牧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育新型农 3 牧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富余劳动力正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个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村庄,注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兴旺起来。
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说过,“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化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阳光。这种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可能性,找到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牧民就地城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一幅城市繁荣、乡村美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图景终将变为现实。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区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牧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畜产品卖难、农牧业生产受限、农牧民就医就学成本增加,给农牧民脱贫致富带来极大困难。扶贫攻坚搭上“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风车,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瓶颈迎刃而解,贫困农牧户脱贫致富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农村牧区发展永远在路上。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农村牧区发展提速,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腰包鼓起来,“十个全覆盖”工程就会真正成为农牧民的“幸福全覆盖”。
本报评论员
强基固本工程:行久致远的务实之举 ——四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1《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11日)01版 本报评论员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古语也有“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名言警句。可见,无论什么时候,“基础”与“根本”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强基固本,方能行久致远。
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兴则百业兴,农牧业稳则全局稳,而“十个全覆盖”工程桩桩件件都与农牧民和农村牧区有关,无疑是一项强基固本工程,对我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这项工程既是培养和锻炼党员干部的“大平台”,也是考察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大考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广大 4 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他们坐在炕头和群众谈心,蹲在田间了解群众诉求,说群众想听的话,做群众盼做的事,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举措。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解决好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地区的发展问题,就抓住了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核心。“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广大农牧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无疑为全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奠定了坚强的民意基础。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无论做什么工作,平安稳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了稳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十个全覆盖”是我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不仅让农村牧区和城市的差距缩小了,公共服务均等了,社会矛盾减少了,还让农牧民安居乐业了,农村牧区和谐稳定了。而这些,将为我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之举。工程推进过程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体察民情、体味民苦,每一项工程的实施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广大群众既是工程受益的主体,也成为工程建设和推进的主体,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棵树,不可能一夜之间将根系深入大地;一间房,也不可能一夕之间就建起坚实的地基。“十个全覆盖”这项强基固本的工程也一样,一步到位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它需要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来打基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来抓落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我区发展铸就最坚实的根基。
乡风改变工程:涵养和释放乡村文明之美 ——五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1《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12日)01版 电通了、路平了、水净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照亮了农牧民的生活道路。但是如果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差、文化娱乐少、文明意识淡、邻里纠纷多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农牧民的精神面貌不能真正改变,这幅新画卷所展示的成果,也将难以长期保持下去。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淳朴的乡风,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重要元 5 素。让我们欣慰的是,各地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涵养了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契合了农牧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发展愿景,让乡村既体现了发展之美,也释放出文明之美。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项夯实文化底蕴、涵养文明活水的乡风改变工程。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美起来。家是中国文化的根,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应有之义。各地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棚圈乱建等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乡村露出了洁齐美的崭新面容。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无数村民自发达成“清洁约定”,主动摒弃生活陋习,纷纷加入到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的队伍中来,让我们对管理好、维护好、利用好“十个全覆盖”的成果充满信心。许多村庄探索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避免重走“建起来,漂漂亮亮;过一阵,脏乱依旧”的老路。乡风文明的基石更加牢固,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和提高。
农牧民文化生活美起来。长期以来,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滞后、农牧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完善了嘎查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蕴藏在基层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读书看报、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喝酒猜拳、聚众赌博的少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在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农牧民群众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乡风民风美起来。“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实施了“十个全覆盖”的嘎查村趁热打铁,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争做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带头人。越来越多的“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借助文化墙、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农牧民心田、融入村民生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村民们谋求发展、和谐相处、文明进步的氛围越来越浓。
物质生活是民生,精神生活同样是民生。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说到底是要让农牧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让农牧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我们就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祖国北部边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本报评论员
亮丽乡村工程:为农村牧区留住青山绿水 ——六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0《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14日)01版 秀美的山川河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事关长远发展大局。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干什么,我们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这一理念在我区“十个全覆盖”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贯彻和执行。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不仅给农村牧区带来了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宜居环境,更为这些地方留住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林茂草丰„„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共同组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乡村美景,成为对我区“十个全覆盖”这项亮丽乡村工程的很好注解。
在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看不见的发展理念在引领。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生态破坏同样也不是美丽乡村。全区各地在“十个全覆盖”建设过程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从工程规划建设之初就注重生态保护,确保为农村牧区留住村民乡情、留住农村风貌、留住田园风光,还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通过植树种草等行动,让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绿色生态不仅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不仅是最大的市场,更是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可以说,生态就是内蒙古的“生命”,绿色就是内蒙古的“特色”。各地把“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和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农区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在牧区发展“牧家游”“生态牧场”等,不仅让农牧业发展了,农牧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农村牧区变美了,更实现了生态治理和农村牧区发展的双赢。
在广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充满个性的农牧人家、风格迥异的嘎查村庄,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都是我们所独有的特色。事实上,彰显个性和特色,也正是“十个全覆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个全覆盖”带来的改变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整体设计,兼顾特色,凸显个性,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不仅保留了农村牧区的特色民俗元素,留住了秀丽山水,更留住了乡愁,提振了精气神。
今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第二年。随着这项工程的持续推进,上述的这些改变会愈加明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牧区发展也会更加相得益彰,农村牧区会变得越来越美丽。当这无数的美丽汇聚起来时,一个更加美丽的内蒙古也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评论员
第五篇:学习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学习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四月六日,乡里统一组织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刊发的《集中精力
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
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拥护党中
央的决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上下贯通,构成了一个整体。要深入学习,反
复研读,深刻领会评论员文章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实质。
要坚决做到两个统一。一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二
是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在学习中,要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央精神及
时、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
二要明确方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若干重大问题进
行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真切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
感,进一步把握工作大局,明确工作方向,做到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清
醒和坚定,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中央、省、市的各项决定,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部
署。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信谣、不传
谣、不造谣,始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始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三要凝心聚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把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基层工作,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及时、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工作岗位,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为团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团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4月14日上午,乡政府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转变作风,开创新局面》、《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等三篇评论员文章。
会上,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日报发表的三篇评论员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认真学习这三篇文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对于推动全国“两会”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对于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鼓舞全国人民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重大的意义。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精神实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党章和各
项党内法规制度,切实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当前,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两会”精神,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总要求,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主旨,切实抓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统筹发展、深化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建设、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的有效载体,切实把保持党的纯洁性融入各项工作之中。要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放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大局观念,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排除各种干扰,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