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天仙配)鉴赏有感
戏曲《天仙配》鉴赏
学院 :材 料 学 院 专业 :高分子 姓名 :
学号 :3080„„„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并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两百多年来,它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吸收各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见长且通俗易懂的剧种。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韵味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每一个地方戏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华,也是维系某一地域人民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对那些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戏更是他们思乡的精神寄托,听一听家乡戏、哼一哼家乡的小曲,便可足以慰藉自己思乡的心灵。黄梅戏是安庆个家乡戏,也是慰藉游子离别愁绪的乡音,特别是其代表曲目《天仙配》,更是百听不厌,我曾经买过各种版本的《天仙配》卡带、CD、VCD等,当然其中最经典的还是严凤英版的《天仙配》了,可以说《天仙配》的故事、唱词、唱腔,对于我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了,只可惜自己的嗓子不行,不然的话肯定也会是一名黄梅戏的票友。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也高于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实得犹如我们身边的身着古装的邻家大姐!她的身上没有半点仙家千金的架子!缝衣、补衣、织布、粗活、细活动手就来!她对贫穷卖身为奴的汉子——董永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大众善良人心!严凤英优美的戏曲身段和动听的黄梅戏曲唱段,特别让人们喜爱和欣赏!那身段柔美无限!那唱腔委婉动人心弦!草原此时此刻虽然不会唱黄梅戏,但时而不由得跟着这动听的黄梅戏曲调、慢慢地轻轻低声和着哼唱„„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戏词通俗易懂,达意深刻,故事情节悲喜交加,简洁却勾人心弦,非常的适合普通大众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剧、昆曲那样有复杂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
第二篇:戏曲鉴赏
戏曲鉴赏
选择题
1.戏曲不属于下列哪种类别(文学)2.属于时间艺术的是(音乐)
3.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哪部书籍(《尚书》)
4.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戏曲是在多少年前形成的(800年前)5.戏曲是种什么艺术(空间)
6.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共有多少个(19)7.王十朋是哪个朝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南宋)8.戏曲成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剧本)9.元代的作家属于哪个组织(书会)
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是哪部戏剧的著名词句(《西厢记》)11.结清娟丽是对哪部戏曲的评价(《西厢记》)12.中国戏剧史的第二个高峰是什么(传奇)13.《蝴蝶梦》是哪位戏曲家的作品(关汉卿)14.《王粲登楼》是谁的作品(郑光祖)
15.《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南宋)
16.《琵琶记》在1841年被翻译成了哪种语言版本(法语)17.不属于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的是(梅兰芳)
18.《汉宫秋》是表现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王昭君)19.不属于李玉代表作的是(《占花园》)20.《汉宫秋》是谁的作品(马致远)21.《长生殿》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清代)22.昆山腔又称为什么腔(水磨腔)
23.“昆曲”是以我国哪个地区的腔调为基准建立的戏曲(昆山)24.弋阳腔是哪个地区的腔调(江西)25.孔尚任是哪个地方的人物(山东)
26.《张三借靴》属于哪种地方戏(花部乱弹)
27.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清代地方戏)28.中国戏曲发展过程经历了几次高潮(三次)29.肖桂英是哪部戏中的主人公(庆顶珠)30.《游园》是哪部戏剧中的诗作(《牡丹亭》)
31.《白蛇传》中哪个人物代表用于反抗,决不妥协(青蛇)32.“剧诗”在哪种文体出现后有了萌动与发展的契机(曲)33.《春望》是谁的诗作(杜甫)
34.京剧中普通的对白叫做什么(京白)
35.代言体的“剧诗”也可以称为什么样的诗(行动)
36.黑格尔说能够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动作)37.戏剧发展到什么时候,出现了删繁就简的又一次革新(清代)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的诗句(陶渊明)39.清代戏剧中的高潮不包括下列哪种(中高潮)40.清代的宫廷大戏可以长达多少出(几百出)41.场上之曲的高标准是什么(传神写照)
42.情有者理必无,理由者情必无。是谁提出的观点(汤显祖)43.剧诗作家要做到能将思维与什么统一起来(表达)44.剧诗作家要求用什么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构思(韵文)45.林冲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水浒)
46.文学作品中可以不包含下列哪个反面(实)
47.人物形象由性格和下列哪个方面共同构成(行动)48.包公使用什么铡将陈世美铡死(龙头铡)49.欧洲的戏剧更强调突出什么内容(理性)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什么时期的一部地方戏《醉杨妃》(乾隆时期)
51.1960年,文化部明确表示,要提出三种戏曲的并举发展,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个剧种(旧编历史剧)
52.《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什么主义杰作(现实主义)53.宋世杰是哪部戏曲中的人物(《四状元》)
54.新编古代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来求得历史真实的艺术真实的统一协调(多样)
55.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是指什么样的戏剧(所有穿古代衣服的戏剧)56.对传统喜剧的改编不包括下列哪种改变(剧情发展)57.《朝阳沟》是描写我国哪个时期的生活(大跃进)58.《秋江》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方戏(四川)59.元杂剧在下列哪个方面比较薄弱(打)
60.中国戏曲的“四功”不包括不列哪个选项(走)
61.1964年,京剧现代化浪潮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现代秀不包括下列哪个戏曲(《百花醉》)62.中国戏曲的“五法”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鼻)
63.元杂剧在歌舞方面对什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做)
64.元杂剧吸收了什么艺术的技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表演艺术(说唱)65.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程砚秋为水袖设计了多少种动作(几十种)66.甩发功除了运用头发还运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头)67.中国戏曲的“四功”实际上有几种功法(五种)68.三国戏曲中穿白色盔甲的是(赵云)69.戏曲行当中的分类不包括系列哪个(末)70.戏曲中用什么原则来表现虚拟化(虚实相生)71.戏曲中用什么来代替马的存在(马鞭)
72.我国戏曲的服装基本上是以哪个朝代的服装为基础的(明代)73.不属于昆曲中“江湖十二角色”的是(青旦)74.不属于“净”的分类的是(黑脸)
75.不列对于戏曲的描述错误的是(戏曲是丧志之作)76.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对立统一)77.艺术反映生活要求具有什么性质(可感性)78.戏曲中使用什么来代替马匹(鞭子)
79.周信芳在表演《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时更加突出了宋世杰的什么性格(老辣)80.荀慧生主要以表演什么角色为主(花旦)
8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昆曲中小生的分类(小鸡生)82.戏曲的舞台美术不包括下列哪方面内容(戏曲的剧本)83.“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是哪位戏剧大家说的(马连良)84.戏曲界的老三鼎甲不包括下列哪位戏曲大家(梅兰芳)85.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戏曲演员提出的要求是哪些(C.A和B都是(A.要设身处地的体验和重温角色的思想感情,B.要理智的对所演的人物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86.中国戏曲旋律声腔三大系统不包括下列哪个系统(皮黄体)87.京剧麒派创始人是谁(周信芳)
88.中国的戏曲剧种共有多少种(317种)89.南国戏曲产生在我国哪个地区(广东)90.三小戏不包括哪个选项(小净)
91.新中国成产以后,中国戏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推陈出新)92.不属于地方大戏的是(丝竹系统)
93.王骥德是我国哪个朝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明代)判断题
94.我国的少数民族只有很少的少数民族戏曲(否)
9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戏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是)96.戏曲的表演当中,舞台假定性是很重要的(是)
97.周信芳与马连良都演出过《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是)98.程式和行当只是作为创造角色的必要的准备(是)99.中国的戏曲重写实而轻写意(否)
100.在某个表演流派中,各派中都存在着平等的切磋或者协作的关系(否)
101.在形神兼备方面的体现是处理好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用演员的形表现好角色的神(是)102.行当和表演的程式是可以分开的(否)
103.中国的戏曲在表演当中,采用的虚拟化的表现方式(是)104.戏曲不结合实践去改造,形态上就会发生僵化(是)105.戏曲中武将的盔甲采用金属制作(否)106.盖叫天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否)
107.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特殊性质的艺术(是)108.艺术一般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
109.我们认同的戏曲形式是在元朝中期形成的(否)110.影戏这个人物是唐代戏曲中领头人物(否)111.中国戏曲有着悠久而骄人的起源过程(是)112.《荆钗记》属于杂戏(否)
113.婚变成了南戏当中热门的话题(是)114.才人是形容多才多艺的女子的(否)115.元杂戏一般分为四折(是)
116.元代人评价《西厢记》为天下夺魁(是)117.《窦娥冤》是中国著名的悲剧传统剧目(是)118.元杂剧最繁华时期是在蒙古灭金的前后(是)119.元杂剧直到明代才出现衰落现象(否)120.楔子原本是木工使用的物品和概念(是)
121.“南洪北孔”分别指清朝的孔尚任和洪昇(是)122.明清传奇的演出样式和数量变得空前繁荣(是)123.花部指的是昆山腔的地方戏曲(否)124.清代地方戏是反对民族压迫的(是)125.孔尚任不是孔子的后代(否)
126.在吸取艺术凝聚变异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代言体“剧诗”的特点(是)127.花部是对地方戏的褒扬说法(否)
128.《桃花扇》也反映了孔尚任对于朝代兴亡的感叹(是)129.清代地方戏宣扬了封建思想(否)
130.“剧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思想和形象得到契合,诗意盎然(是)
131.代言诗一般都是先写情,后写景(否)132.曲白互相依赖,互相衬托(是)
133.当代戏剧欣赏主要是欣赏现今还存活在舞台上的戏剧(是)134.诗是词的一种变体(否)
135.古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单纯的描写感情来说透所要表达的感情(否)136.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简单(否)
137.文学剧本体制的较大突破是在清代地方戏长足发展之后,实现了改分出为上下场分场的变化(是)
138.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是)
139.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是)
140.枉将他气煞也么哥!抒发的是窦娥心中强烈的愤慨之情(是)141.戏曲的文学特点三是在行动当中塑造人物性格(是)142.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是)
143.传统的戏曲擅长将观众从感情阶段向哲理和论述阶段转变(否)144.戏曲中的人物性格从多方面进行刻画(是)145.汤显祖是中国清代戏曲家(否)
146.对古典戏曲名著要不做修改的继承的传承(否)
147.在戏曲当中,即使是某个段落中的次要人物,也需要突出表现其性格(是)148.梅兰信是昆剧大师(否)
149.新编历史剧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创作,演出表现古代人物、古代时间和探索历史规律的作品(是)1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
151.新编历史剧要求严格忠实于历史事实(否)
152.《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是)153.诗歌还可以发挥叙事的作用(是)
154.中国戏曲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文戏”与“武戏”的分类(是)155.梅兰芳生平有一个养鹦鹉的嗜好(否)156.王国维是清中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否)157.戏曲中的诗歌也很强调节奏(是)158.戏曲动作中存在着甩发功(是)
159.行当的产生与任务的定型是结合起来的,也是历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结果(是)
160.“念”指的是戏曲中的对白(是)
161.中国戏曲往往通过演员的虚拟化表演来突出环境和状态(是)162.舞台上一切元素都是为了突出舞台的华美而服务(否)163.古老剧种一般都在野戏台演出(是)
164.中国戏曲的声腔是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的一种复杂状况(是)165.环境、背景方面也是戏剧舞台美术的两个重要方面(是)166.
第三篇:戏曲鉴赏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关键字:四郎探母 忠孝 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四篇:戏曲鉴赏
论戏曲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几周的戏曲鉴赏课就这样结束了,老实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结合原先我所知的张国荣如梦似幻的一生,在观赏电影的同时,我仿佛能在朦胧中看到一个婉约的虞姬深情款款,含情脉脉地倒在霸王的怀里。是戏非戏,一无足轻重。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戏如人生。这使我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首纪念张国荣的歌曲——黄阅的《折子戏》。如我开头所写的那句歌词般描写,张国荣将他人生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这也正是戏曲的魅力所在。将无数的故事化作弦索胡琴,化作动人的唱词,融在唱念做打中。将它们在岁月长河中带来的亮斑凝聚成璀璨的明星,散发出耀眼的美丽。“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程蝶衣把戏当做人生,而张国荣则把人生当成一场戏,动情地演绎,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随后华丽谢幕。说点正经的,通过这几节课,确实让我认识到更多的戏曲类型、戏曲名家和戏曲名作;进一步感受到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中活化石般的存在的美丽与魅力。以前,尽管知道戏曲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等,但毕竟兴趣不大,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听过,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犹记小时候陪奶奶去听越剧,例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之类的,也都是耳熟能详。小时候,挺喜欢和奶奶一起去听戏,但不是喜欢听戏,只是觉得台上的人化着奇怪的妆,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唱着我听不太懂的词。我的乐趣,是和小伙伴一起在后台窜来窜去。还记得那时在后台看到的明晃晃的刀枪和盔帽冠巾。但是现在,我发现戏曲并不是那么让人乏味,至少我记得上节课看《陆游与唐宛》,大多数人都认认真真地在看,而不是在那干自己的事。这说明,《陆游与唐宛》的确用它的魅力吸引到了我们,戏曲它真的用它的魅力征服了我们。
从大一点的角度来说,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已经历史悠久了。这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的财富。即便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发扬它,但我们也绝不能让它葬送在我们手中。
一五反一 叶峰
第五篇: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说起传统戏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京剧。确实,京剧是清朝最流行的剧种,时间上离我们最近,名声也远播海外。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会有京剧,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中国的戏曲不仅仅只有京剧才好看,还有川剧、粤剧、评剧等多种剧种同样异彩纷呈。这些戏曲各领风骚,共同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一学期的戏曲鉴赏课程学习,我对中国的戏曲有了很多了解,不仅如此,还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有了很多好感。我认为很多人不关注中国戏曲是因为不了解,等到有朝一日了解的多了就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珍惜起来。
中国的戏曲常常与歌舞相伴,加上各种传统乐器的配合,营造出热闹喧哗的场面。每一种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戏曲演员一边演一边唱,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观众感受故事中的跌宕起伏。
自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开始,喜欢中国古典戏曲的人就越来越少。央视11频道的戏曲节目可能只有一些怀旧的老年人,和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才会去看。现在这一代人已经对中国的戏曲十分陌生,大家更喜欢的是高颜值的电视剧,搞笑的综艺节目和带来视觉享受的电影。这可能就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吧。可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传统戏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人类还不会记录光与影的古代,戏曲是社会上广大平民百姓的精神食粮。现在的人们没事的时候可能会出去跟朋友看一场电影,以前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戏观舞就是许多人的头等乐事。戏曲为现在的诸多的表演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个光秃秃的舞台上,仅凭几件道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靠演员自己高超的技艺了。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许多戏曲,可以说这些戏曲带给人的享受一点也不比看一场电影差。在舞台上,区区几个人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的阵势;当一正一反两个角色相互打斗时,那种紧张激烈的场面丝毫不逊于用特效制作出的场景。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正是这些传统戏曲的成熟经验造就了今天荧幕上各种精彩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戏曲曾丰富了中国人数百年的精神世界,无数的传统文化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戏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社会情况最真实的写照,是中华民族民族风格的完整体现。因此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不应该遗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应该被我们所有人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