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篇一:戏曲鉴赏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 忠孝 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
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
事父母。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篇二:戏曲鉴赏课后总结
戏曲鉴赏课后总结 戏曲,中国的国粹,应该说我小时候对戏曲是很抵触的。但长大后,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个性都摈弃似乎很悲催,我极力的反对全盘西化,但对于戏曲,平时在现代音乐和戏曲之间做选择,我往往还是倾向于现代流行音乐。我认为这是从小到大,接触戏曲的机会是少之甚少,可谓是极少导致的。如果在小学开设戏曲的选修课,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我很希望国家、学校能多多的重视这方面的熏陶。至少要让国人明白我们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民族特色,我觉得我们完全不应该去排斥、厌恶她。应该在心里留一块地方去接纳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这个学期的戏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倒是学会了几首自己蛮喜欢的戏曲唱段,例如:《卖水》(之前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而且我觉得像这种西皮流水形式的京剧,似乎更让我们能接受,唱着唱着也觉得很有意思,越唱越喜欢。)《凤还巢》“母亲不可心太偏”(其中的尖音字也挺有意思的,另外特别是湖广音、中州韵的念白我甚是喜欢,我觉得特别有韵味。如果是普通话的,就没有那种感觉了,就不是那个调调了。)《沙家浜》的那个“今日同饮庆功酒”(感觉十分的熟悉,想必是小时候听过只是一直不知道曲名罢了。)另外我还想说,京剧版的《苏三起解》比越剧版的好听得不知多少倍,越剧版的怎么听都觉得是怪腔怪调,难听死了,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
以前我就蛮喜欢一首现代京戏《说唱脸谱》,其中的“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绿色的魔鬼 斗夜叉,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我一直以为真的有这么一段京剧,后来才知道这些歌词只是传统老唱段的曲名集合来的。还有一个我相当喜欢的京剧唱段,赵群版的《红娘·佳期》红娘唱段,低沉婉转的反四平调,尤其是前面那一句“看他二人,**将门关闭,已称心愿,老夫人啊老夫人!你是枉费了心机哟!”声音特别的空灵,我是没想到京剧也能唱的这么美,别有一番缠绵悱恻的入骨情柔。还有湖南的花鼓戏《补锅》我也很喜欢,特别是“刘大娘,我笑呵呵,笑呵呵”的唱段,真是太有喜感了。今年过年我准备回家给爷爷奶奶唱上几段拿手的,逗他们开开心。
我以前可以说完全没有去留意戏曲这方面的学习,甚至认为她是可有可无的,毫无兴趣可言。可现在我发现其中的乐趣韵味和她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我希望像这种了解感受戏曲文化魅力的机会应该多一点,特别在小学、初中、高中。可以说,我中小学生时代的音乐体育课往往都会被其它的(语数英)文化课剥夺。似乎音乐对孩子一点都不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文化课的成绩,可以说是很变态的。但我比较庆幸的是,我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音乐的人,所以从小我就耳濡目染的,因此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听音乐那叫相当的杂,不限国内国外,不限曲种、风格、形式。只要是我觉得好听,我就会听。对于戏曲,这种中国特有的演唱方式,今年才算是正正的涉足。有时可能比起戏曲所唱的,我对戏曲演唱者的服饰、发饰、装扮更感兴趣,实在是太
精美了,美不胜收。可能是学美术专业的缘故吧!
再讲个题外话,我特别支持汉服的复兴,怎么日本和韩国他们逢年过节的都有和服和韩服穿,美死了,我们中国人真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啊!我觉得传统服饰、传统戏曲、传统文化都非常的吸引人。我期待着国家能大力的倡导、重视和鼓励汉服的复兴,并付诸实践。这种复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必然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我永远都认为传统的民族的才是最美的。篇三:戏剧鉴赏课心得
在戏剧舞台寻找青春
——戏剧鉴赏课心得
无法否认,戏剧鉴赏是一门极具艺术的课程。是它,让喜欢文学的我真正领会到浩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的魅力在于那生动淋漓,在于那雅俗共赏,更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能选择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奋斗”。大一开始,对于文学的挚爱,使学理科的我义不容辞的选择这门课程,想要在这样一个文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信仰。可是,总是那么遗憾,每次的期盼最后都落空。终于在大三选上了这门课程。每次,看着和蔼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戏剧,讲他的看法,他的见解,讲他对戏剧的热爱,总是莫名的感动,年近古稀的老师,为了他对戏剧的追求,年迈却还是坚持自己不变的信仰。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
戏剧鉴赏课,实话说,刚刚开始听时并不觉得是有多精彩。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戏剧鉴赏课,不管是听邱老师满怀热情的解说他对戏剧独到的见解,还是观看《雷雨》、《左岸》、《立秋》等戏剧名作,每
节课总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有收获。不可否认,邱老师介绍的这三部戏剧可以说是文学的经典。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立秋》,它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最经典最值得传承的“企业经营”之道——勤奋、敬业、谨慎、诚信!丰德票号祖祖辈辈传承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晋商的经营之道,让我叹为观止。故事以两条线交叉并进展开,一条是发展事业与家族该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另一条是几代人不同的生活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豪门恩怨,爱恨情仇,彷徨徘徊,锐意革新,生死关头,何去何从!晋商票号跌宕惊魂!看完《立秋》后,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或许这就是老师说的对戏剧的感触吧!只有真正用心去体会戏剧,才能跟随故事走到最后。
不可否认,戏剧鉴赏这门课选的非常值得,感谢老师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而戏剧的文化底蕴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对文学的挚爱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文学的道路还是很漫长,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脚步,只要自己不停歇,总有一天,星星也能长成太阳!篇四:云南大学《戏剧鉴赏》课堂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什么是戏剧艺术
1.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
2在于剧场性
3剧
结构
1方式
艺术品性
2艺术演变经历
1成
2性阶段
3剧的诞生
4命样板戏
5革
艺术演变经历
1剧
.戏剧的艺术特质.悲剧、喜剧与正第二节戏剧的艺术.戏剧行动的构成.情节 .人物与人物造型 .思想 .对话 .景观
第三节中国戏曲的.虚拟化的意境 .程式化的表演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戏曲的起源与形.戏曲发展的关键.戏曲的改良与话.从戏曲改造到革.新时期的戏剧变第二节西方戏剧的.古希腊古罗马戏 2.中世纪戏剧 3.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戏剧变迁
4.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
5.世界各地的戏剧发展景观
第三章
第一节昆剧的形式美
3曲谱》
《牡丹亭》
1世界
2与“寻梦”
戏
2当
3术
《贵妃醉酒》
1视觉上的美感
2.表现“醉酒”在听觉上的品位
子
3的珠联璧合
《红楼梦》
1.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俞振飞与《振飞第二节典雅动人的.“唯情”的梦幻.唯美的“惊梦”第四章
第一节京剧的旦行.旦的角色 .花衫的“新”行.梅兰芳的表演艺第二节华丽雍容的.表现“醉酒”在第五章
第一节越剧的新路.越剧音乐的美感 .越剧舞蹈的美感 .王文娟与徐玉兰第二节空灵哀婉的.终究成空的痴人与痴梦
2.情殇的“黛玉葬花”与“宝玉哭灵”
第六章
第一节莎士比亚与他的悲剧世界
1.四大悲剧的人生图景
2.穿越时空的悲剧艺术
《李尔王》
1望之间的冲突
2的呼告与觉醒
实主义戏剧
1的思考
2与类型
《野鸭》
1与生命的尊严
2效果
象征主义戏剧
1与神秘
2结构
《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 1的力量的斗争
2景手法
第二节伟大非凡的.亲情在真诚与渴.李尔王在荒野上第七章
第一节易卜生与现.社会与道德问题.“正剧”的发生第二节质疑理想的.“救命的谎言”.自然写实的戏剧第八章
第一节梅特林克与.精神命运的朦胧.隐喻暗示与双层第二节忧伤迷人的.爱的力量与黑暗.反写实主义的布第九章
第一节凯泽与表现
主义戏剧
1.人性中的永恒真理
2.“叫喊的戏剧”
第二节激进绝望的《漫漫长日》
1.沦入机械式生存的人类
2.反映机械性的舞台美术
叙事剧
1与“史诗式”戏剧
2效果
《四川好人》
1面人
2的舞台变化
第十一章
荒诞派戏剧
1与生存的荒谬
《椅子》
1与空芜的人生
2演与舞台布景 第十二章 与新写实戏剧
1心理现实
2性倾向
《推销员之死》
第十章
第一节布莱希特与.“戏剧式”戏剧.“间离”的戏剧第二节童话风格的.汇集善与恶的两.呈现事件与时空第一节尤涅斯库与.“存在”的意义.混乱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永远虚无的.无人落坐的椅子.反传统的人物表第一节阿瑟·密勒.注入表现主义的.灌输理念的主观第二节反思社会的 1.被爱与成功的欲望之间的张力
2.推进情节的布景与音乐 第十三章
第一节百老汇与歌舞剧
1.融入时尚的戏剧样式
2.音乐歌舞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美丽曼妙的《窈窕淑女》
1.从原剧本到歌舞剧的出色转型
2.评价行动与渲染美感的歌舞
篇五: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
第二篇: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乐艺术上,《梁祝》更是堪称经典之作。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
第三篇: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5篇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1
《曲艺知识》这门课让我们不仅了解戏曲的种类,即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还包括相声、小品等。在开始时,老师让我们了解并欣赏各种乐器,使我们感受我们各种民族乐器的奇妙功能,那些乐器所奏出的音乐,与那些演员明亮有节奏变化的声音相搭配,简直是美妙极了!我后来又有幸能够听到非常出名的女子十二乐坊演奏,那时候听到乐器表演后的感受和平时大不一样,听他们演奏就好像是享受一份美餐那么的美好,所以呢,我很想说一句话,那就是:“当你喜欢上它的.时候,它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任何东西都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对待事情也是一样,有人会有很认真的态度,而有些人只是无所谓。我原来以为大家对戏曲课应该挺感兴趣的,可是上完这个学期才发现其实不是,好多人不是直接不去上课,就是很晚才去为不让老师点名时不被点,哎,我感觉真的挺让人值得思考的。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却竟然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啊。我不是一个愤青者,我只是一个爱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戏曲爱好者,真希望大家能够改变那种态度,用心去学习这种高尚的艺术精髓并感受戏曲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2
为了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我校领导指示下,本学期开展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尝试着把戏曲这特色艺术引进第二课堂,作为一项探究性课题来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着手于让学生欣赏、模仿唱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作品选段,初步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知识;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会演唱部分戏曲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我校举办的庆祝“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文艺联欢晚会中首次戏曲节目登场的“戏曲联唱”——《十八相送》、《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深受他们的喜爱和好评。参加演出的`学生表现出对戏曲深深的喜爱和充满自信的表现欲望。充分体现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能力。
在搞好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的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有关戏曲课题理论研究,以科研引领和提升自己,力求在下一次的第二课堂教学搞出新花样,挖掘出新人才,为我校教学增添一点色彩。
在喜看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在工作的不足。对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还缺少大胆的尝试,比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需要用到各方面的道具、服装,准备起来实为不易,教学活动受到束缚。又顾虑多方面因素,始终有这个心没这个胆。除此之外,还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下个学期要及时记录教学点点滴滴,希望能在组里进行交流和学习,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与同行的帮助和指导。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3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如今的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戏曲的学习与欣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戏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所具有的魅力,并且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并积极的弘扬这种戏曲文化,故而我在这个学期选择了浙江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戏曲鉴赏能力培训》这门课程。
在培训中, 每堂课、每位老师的讲授都让我感到获益匪浅。为期一周的培训,从戏曲的发展沿革、戏曲的人物的装扮和人物性格的关系、旦角、生角各行当的舞台表现特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教授。老师们言传身教地展示了中国戏曲中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特征。并带领我们一同体验了戏曲的唱腔、基本的`手势、身段,以及对戏曲视频进行了赏析,让我对戏曲有一种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1.知道了戏曲的起源,以及大致的发展脉络。
2.了解了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3.体验和感受了戏曲中主要行当的基本身段。
4.聆听和欣赏演唱了越剧及昆曲中的部分唱段。
5.欣赏了戏曲的舞台美术: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
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适应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让我们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为形象的认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对戏曲这门艺术的兴趣。
最后,老师的个人魅力为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授课的老师都是当今戏曲界的领军人物,在上课时,永远都是笑容满面、激情澎湃的,最吸引人的就是老师的声音,时而浑厚,时而高亢,时而低缓抒情,时而急促激情,与所讲的内容浑然一体。在讲到兴起之处,老师还会唱几句,这种用音乐与戏曲结合教学的方法,独特、有用,别有韵味,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力求完善,孜孜不倦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们。
通过这次在浙江音乐学院开设的戏曲鉴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戏曲更加加深了认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是一代一代的戏曲前辈不断钻研,不断开垦的成果。作为初中音乐教师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有意识的将戏曲发扬光大,让学生对中国戏曲树立正确的观念。戏曲是大众的艺术,是所有中华儿女共有的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保护来继承。因此我决心,在以后音乐课程的戏曲教学环节中,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4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乐艺术上,《梁祝》更是堪称经典之作。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 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5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伦理剧
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戏剧艺术家运用移花接木、旧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把它用于道德伦理的说教之中。“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秦香莲》等。这一类故事都是写发迹变心的男子负心的故事。“贫贱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观。但在现实社会中,贫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阁拜相,飞黄腾达,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否认贫贱之交,甚至忘恩负义,杀妻灭子。于是理想的伦理道德被颠覆,民众的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在戏剧中所表现的内容就反映了这种现实。而在结局安排上让这些负心汉都没有好下场,或者受到上天报应、惩罚;或者受到人间审判、行刑。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补偿,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2、爱情婚姻剧
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关于这类题材的戏剧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一幕幕爱情戏多表现婉转缠绵的男女恋情,包括相思、调弄、热恋、离别、失恋、怨恨等情感。而且这类爱情戏也更容易打动观众.为观众接受,成为戏剧名作。爱情戏备受关注,除了人自身作为感情动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为这类题材强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们普遍地、长期地被压抑的自由欲望。在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桎梏下,年轻男女的婚恋多成为政治、金钱、权力的牺牲品,而禁锢中的人一旦觉醒,就要冲出樊篱,寻求自身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青春和新鲜的人的要求。但在当时的封建高压下,这种思想是离经叛道,为社会的既定习惯势力所摒弃,并受到残酷压制。因而剧作家也只好把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搬上舞台。通过演员之口讲出民众的肺腑之言。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而且这类爱情戏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第四篇:戏曲鉴赏
戏曲鉴赏
选择题
1.戏曲不属于下列哪种类别(文学)2.属于时间艺术的是(音乐)
3.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哪部书籍(《尚书》)
4.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戏曲是在多少年前形成的(800年前)5.戏曲是种什么艺术(空间)
6.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共有多少个(19)7.王十朋是哪个朝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南宋)8.戏曲成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剧本)9.元代的作家属于哪个组织(书会)
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是哪部戏剧的著名词句(《西厢记》)11.结清娟丽是对哪部戏曲的评价(《西厢记》)12.中国戏剧史的第二个高峰是什么(传奇)13.《蝴蝶梦》是哪位戏曲家的作品(关汉卿)14.《王粲登楼》是谁的作品(郑光祖)
15.《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南宋)
16.《琵琶记》在1841年被翻译成了哪种语言版本(法语)17.不属于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的是(梅兰芳)
18.《汉宫秋》是表现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王昭君)19.不属于李玉代表作的是(《占花园》)20.《汉宫秋》是谁的作品(马致远)21.《长生殿》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清代)22.昆山腔又称为什么腔(水磨腔)
23.“昆曲”是以我国哪个地区的腔调为基准建立的戏曲(昆山)24.弋阳腔是哪个地区的腔调(江西)25.孔尚任是哪个地方的人物(山东)
26.《张三借靴》属于哪种地方戏(花部乱弹)
27.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清代地方戏)28.中国戏曲发展过程经历了几次高潮(三次)29.肖桂英是哪部戏中的主人公(庆顶珠)30.《游园》是哪部戏剧中的诗作(《牡丹亭》)
31.《白蛇传》中哪个人物代表用于反抗,决不妥协(青蛇)32.“剧诗”在哪种文体出现后有了萌动与发展的契机(曲)33.《春望》是谁的诗作(杜甫)
34.京剧中普通的对白叫做什么(京白)
35.代言体的“剧诗”也可以称为什么样的诗(行动)
36.黑格尔说能够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动作)37.戏剧发展到什么时候,出现了删繁就简的又一次革新(清代)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的诗句(陶渊明)39.清代戏剧中的高潮不包括下列哪种(中高潮)40.清代的宫廷大戏可以长达多少出(几百出)41.场上之曲的高标准是什么(传神写照)
42.情有者理必无,理由者情必无。是谁提出的观点(汤显祖)43.剧诗作家要做到能将思维与什么统一起来(表达)44.剧诗作家要求用什么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构思(韵文)45.林冲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水浒)
46.文学作品中可以不包含下列哪个反面(实)
47.人物形象由性格和下列哪个方面共同构成(行动)48.包公使用什么铡将陈世美铡死(龙头铡)49.欧洲的戏剧更强调突出什么内容(理性)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什么时期的一部地方戏《醉杨妃》(乾隆时期)
51.1960年,文化部明确表示,要提出三种戏曲的并举发展,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个剧种(旧编历史剧)
52.《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什么主义杰作(现实主义)53.宋世杰是哪部戏曲中的人物(《四状元》)
54.新编古代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来求得历史真实的艺术真实的统一协调(多样)
55.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是指什么样的戏剧(所有穿古代衣服的戏剧)56.对传统喜剧的改编不包括下列哪种改变(剧情发展)57.《朝阳沟》是描写我国哪个时期的生活(大跃进)58.《秋江》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方戏(四川)59.元杂剧在下列哪个方面比较薄弱(打)
60.中国戏曲的“四功”不包括不列哪个选项(走)
61.1964年,京剧现代化浪潮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现代秀不包括下列哪个戏曲(《百花醉》)62.中国戏曲的“五法”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鼻)
63.元杂剧在歌舞方面对什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做)
64.元杂剧吸收了什么艺术的技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表演艺术(说唱)65.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程砚秋为水袖设计了多少种动作(几十种)66.甩发功除了运用头发还运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头)67.中国戏曲的“四功”实际上有几种功法(五种)68.三国戏曲中穿白色盔甲的是(赵云)69.戏曲行当中的分类不包括系列哪个(末)70.戏曲中用什么原则来表现虚拟化(虚实相生)71.戏曲中用什么来代替马的存在(马鞭)
72.我国戏曲的服装基本上是以哪个朝代的服装为基础的(明代)73.不属于昆曲中“江湖十二角色”的是(青旦)74.不属于“净”的分类的是(黑脸)
75.不列对于戏曲的描述错误的是(戏曲是丧志之作)76.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对立统一)77.艺术反映生活要求具有什么性质(可感性)78.戏曲中使用什么来代替马匹(鞭子)
79.周信芳在表演《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时更加突出了宋世杰的什么性格(老辣)80.荀慧生主要以表演什么角色为主(花旦)
8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昆曲中小生的分类(小鸡生)82.戏曲的舞台美术不包括下列哪方面内容(戏曲的剧本)83.“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是哪位戏剧大家说的(马连良)84.戏曲界的老三鼎甲不包括下列哪位戏曲大家(梅兰芳)85.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戏曲演员提出的要求是哪些(C.A和B都是(A.要设身处地的体验和重温角色的思想感情,B.要理智的对所演的人物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86.中国戏曲旋律声腔三大系统不包括下列哪个系统(皮黄体)87.京剧麒派创始人是谁(周信芳)
88.中国的戏曲剧种共有多少种(317种)89.南国戏曲产生在我国哪个地区(广东)90.三小戏不包括哪个选项(小净)
91.新中国成产以后,中国戏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推陈出新)92.不属于地方大戏的是(丝竹系统)
93.王骥德是我国哪个朝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明代)判断题
94.我国的少数民族只有很少的少数民族戏曲(否)
9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戏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是)96.戏曲的表演当中,舞台假定性是很重要的(是)
97.周信芳与马连良都演出过《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是)98.程式和行当只是作为创造角色的必要的准备(是)99.中国的戏曲重写实而轻写意(否)
100.在某个表演流派中,各派中都存在着平等的切磋或者协作的关系(否)
101.在形神兼备方面的体现是处理好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用演员的形表现好角色的神(是)102.行当和表演的程式是可以分开的(否)
103.中国的戏曲在表演当中,采用的虚拟化的表现方式(是)104.戏曲不结合实践去改造,形态上就会发生僵化(是)105.戏曲中武将的盔甲采用金属制作(否)106.盖叫天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否)
107.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特殊性质的艺术(是)108.艺术一般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
109.我们认同的戏曲形式是在元朝中期形成的(否)110.影戏这个人物是唐代戏曲中领头人物(否)111.中国戏曲有着悠久而骄人的起源过程(是)112.《荆钗记》属于杂戏(否)
113.婚变成了南戏当中热门的话题(是)114.才人是形容多才多艺的女子的(否)115.元杂戏一般分为四折(是)
116.元代人评价《西厢记》为天下夺魁(是)117.《窦娥冤》是中国著名的悲剧传统剧目(是)118.元杂剧最繁华时期是在蒙古灭金的前后(是)119.元杂剧直到明代才出现衰落现象(否)120.楔子原本是木工使用的物品和概念(是)
121.“南洪北孔”分别指清朝的孔尚任和洪昇(是)122.明清传奇的演出样式和数量变得空前繁荣(是)123.花部指的是昆山腔的地方戏曲(否)124.清代地方戏是反对民族压迫的(是)125.孔尚任不是孔子的后代(否)
126.在吸取艺术凝聚变异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代言体“剧诗”的特点(是)127.花部是对地方戏的褒扬说法(否)
128.《桃花扇》也反映了孔尚任对于朝代兴亡的感叹(是)129.清代地方戏宣扬了封建思想(否)
130.“剧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思想和形象得到契合,诗意盎然(是)
131.代言诗一般都是先写情,后写景(否)132.曲白互相依赖,互相衬托(是)
133.当代戏剧欣赏主要是欣赏现今还存活在舞台上的戏剧(是)134.诗是词的一种变体(否)
135.古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单纯的描写感情来说透所要表达的感情(否)136.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简单(否)
137.文学剧本体制的较大突破是在清代地方戏长足发展之后,实现了改分出为上下场分场的变化(是)
138.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是)
139.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是)
140.枉将他气煞也么哥!抒发的是窦娥心中强烈的愤慨之情(是)141.戏曲的文学特点三是在行动当中塑造人物性格(是)142.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是)
143.传统的戏曲擅长将观众从感情阶段向哲理和论述阶段转变(否)144.戏曲中的人物性格从多方面进行刻画(是)145.汤显祖是中国清代戏曲家(否)
146.对古典戏曲名著要不做修改的继承的传承(否)
147.在戏曲当中,即使是某个段落中的次要人物,也需要突出表现其性格(是)148.梅兰信是昆剧大师(否)
149.新编历史剧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创作,演出表现古代人物、古代时间和探索历史规律的作品(是)1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
151.新编历史剧要求严格忠实于历史事实(否)
152.《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是)153.诗歌还可以发挥叙事的作用(是)
154.中国戏曲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文戏”与“武戏”的分类(是)155.梅兰芳生平有一个养鹦鹉的嗜好(否)156.王国维是清中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否)157.戏曲中的诗歌也很强调节奏(是)158.戏曲动作中存在着甩发功(是)
159.行当的产生与任务的定型是结合起来的,也是历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结果(是)
160.“念”指的是戏曲中的对白(是)
161.中国戏曲往往通过演员的虚拟化表演来突出环境和状态(是)162.舞台上一切元素都是为了突出舞台的华美而服务(否)163.古老剧种一般都在野戏台演出(是)
164.中国戏曲的声腔是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的一种复杂状况(是)165.环境、背景方面也是戏剧舞台美术的两个重要方面(是)166.
第五篇:戏曲鉴赏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关键字:四郎探母 忠孝 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