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习近平论述摘编心得
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在认真看完《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受到字里行间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怀。
这份情怀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纷纷点赞:“***,好样的”、“大大也是蛮拼的”、“看到这些话,瞬间备感温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出重拳、亮实招,形成了正风反腐的强大攻势,其力度之大历史罕见、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刹住了一些曾被一度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尤其是坚决查处了***、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人,老百姓打心眼儿里支持和拥护。党心民心在我们党“言必行、行必果”的生动画卷中交响融合。
一、关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七个有之”,对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给予深刻揭露,划出了底线,亮出了红线。
第二,关于纠正“四风”。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是不能松劲,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变异性和传染性。解决“四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就是要坚持标本兼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使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强调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要时刻摆上位臵、有机融入日常工作,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干群关系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坚持纠“四风”和树立新风并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要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要明确巡视工作的职责定位。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巡视工作的定位要明确,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进行,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要增强对党负责的政治意识、发现问题的责任意识、敢于提出问题的党性意识,切实加强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要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巡视工作就是要发现和反映问题,找出“老虎”、“苍蝇”。对于巡视发现的线索,要分类处臵,做到件件有着落。凡是涉及腐败问题的,都要一查到底,一网打尽,有多少就处理多少。因巡视成果运用不到位又发生重大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巡视成果落到实处。
要创新巡视工作方式方法。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巡视机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专项巡视要全面展开,加快节奏频率,扩大范围,闻风而动、出其不意,哪里有反映就奔向哪里。对巡视过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随时杀个回马枪、来个“回头看”。
第四,关于制度建设。
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严格约束,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
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
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作为基层纪检组,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同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坚持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精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在研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过程中,结合中央专项巡视安徽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和“严纪律、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触和提升。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三章“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中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持“六个精准”,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精准脱贫被十九大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脱贫攻坚首先就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思想实际就是我们党近年提出的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坚持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新政策新要求,不断更新我们开展监督和帮扶工作的观念和认识,努力克服经验主义和马虎主义问题。去年在迎仙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工作中,我们就发现了许多扶贫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其中有一个典型问题,就是贫困村认定不精准的问题。就像总书记说的,识贫要精准,否则扶的对象不对,从头就错了,第一颗扣子就扣错了。这就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和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能。中央专项巡视安徽反馈意见指出的临泉县城区“破四旧立四新”大型广告牌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说明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政治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社会宣传工作也存在过多过滥过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只求形式不讲效果,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弱化,政绩观存在偏差,社会宣传思想观念滞后,对过度宣传的危害性认识不清。
二、精准监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纪律保障。
扶贫需要精准,监督也需要精准,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更需要精准监督,精准问责。总书记曾说过“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群众满不满意”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也为我们开展的精准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问责,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一把“戒尺”,是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在哪里,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自己的身份在哪里,自己的使命在哪里,对于干部来说既有惩处的意思,也有警示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党内法规学习不透彻、领会不深刻,追责方向跑偏、问责用力过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搞起“凑数”式问责,把问责泛化、扩大化;有的“看人下菜碟”,上宽下严,追下不追上,问小不问大;还有的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具体是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问责,再严厉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会让被问责干部内心有结,更让其他党员干部感到不公,削弱了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无益于作风建设,也不利于基层治理。例如,全椒县“副局长晚间洗澡未接巡视组电话被处分”的舆情事件,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教训是深刻的。
三、常管长严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监督执纪不断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问题,定期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再通过机制和制度建设持续巩固扶贫工作成果,使扶贫工作逐步走上健康持久的道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巡视巡察就是一种很好且有效的监督形式,能够发现一些自身不能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巡视巡察整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做好后半篇文章,需要全面整改、彻底整改,严格对账销号,致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短及长。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整改工作要运用“直击点、追到面”的监督模式,通过点上的问题整改,追到面上的制度缺陷,树立标本兼治、长期坚持的理念,以问题整改促工作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将巡视整改的措施制度化、长效化,从体制机制上堵塞问题发生的漏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针对存在的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久久为功,防止反弹回潮,持续跟踪深化。要将巡视整改与“严纪律、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结合起来,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以巡视整改为契机,用巡视整改推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在常管长严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类减贫事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打赢这场硬仗,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党全社会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摘编》第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希望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如果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党的宗旨怎么体现、我们的承诺怎么兑现呢?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他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到河北阜平县,深入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而且把这项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和地域必须全面。从现在情况看,城市这一头尽管也存在一些难点,但总体上不成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就是说到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我们一定要兑现脱贫的承诺。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是国内外皆知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我们一定要如期兑现承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事关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二、坚持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摘编》第二至七部分收入了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同志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中央要抓好统筹,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负起总责,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抓好落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立下军令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落实好向贫困地区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要保护好干部积极性,对以各种方式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干部,对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要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关于怎样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这是精准施策的前提。要通过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工作,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二是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三是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四是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要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要取消县一级配套资金。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水平。资本市场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保费收取标准,要增加建设用地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要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针对一些地方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企业,要把帮扶作为政治责任,不能有丝毫含糊。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创新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
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一是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二是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三是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精打细算,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四是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加强检查,严格验收,既不拖延,也不虚报。
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不要勉为其难、层层加码,要防止急躁症,警惕“大跃进”,确保脱贫质量。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能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
治贫先治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三、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摘编》第八部分,习近平同志对于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作了深刻阐述。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促进全球减贫事业,()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后发展议程。但环顾全球,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仍然有七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他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二十亿美元;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一百二十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同各方一道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充足资源和强劲动力;将落实好《中国与非洲联盟加强减贫合作纲要》、《东亚减贫合作倡议》,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民众。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就是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明确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摘编》,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第四篇:学《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学《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今年,正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及时发行,补充了我们全县人民精神之“钙”,提升了我们如期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我县扶贫事业正如火如荼推进,广大扶贫干部在基层一线大展身手,迈开步子、甩开膀子,为扶贫事业挥洒着汗水。虽然在帮扶过程中可能会受委屈,如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不能尽好为人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职责,也可能会遇到很多挑战或困难,但是在决胜脱贫摘帽的大局面前,大家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为扶贫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能量。所以,在学习品读完《摘编》之后,结合生活及工作实际,我有了以下三点深刻体会:
一、坚定信心,勇于担当。
习总书记说过,要把脱贫的职责扛肩上,脱贫的任务抓手中。作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要赶走一切“拦路虎”,始终牢记住自己的使命,坚定信心,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第一书记胡学发的先进事迹曾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他是我们每一位扶贫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有他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担当实干中实现人生价值。二、心无旁骛,聚精会神。
我县将每周六确定为扶贫工作日,全县扶贫干部都会对结对帮扶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找出实际困难,解决燃眉之急。在走访帮扶过程中,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想把帮扶工作给做好,但我们年轻干部由于帮扶经验不是很充足,想好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而走访日达到的预期效果不够明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要始终做到“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静下心来,聚精会神的专注于工作,工作才会见真效。三、**,沉下身子。
前阵子在《乐安发布》上看到了一篇快讯,大致内容是招携镇东炉村“连心”小分队队员刘平平在县人民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所帮扶贫困户徐毛生,被医生护士认为是徐毛生的孙子。我认为他的事迹,正是我们千千万万帮扶干部的缩影,既然做了扶贫工作,就应该沉下自己的身子,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始终以贫困百姓能顺利脱贫为己任。
在脱贫攻坚中绽放党员光芒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主席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渐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员干部应牢记时代赋予的责任,勇于担当,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之时,尽己所能,发挥所长,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谋幸福。
党员干部应勇担当,做表率。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拉大等方面因素,年轻一代不断涌入城区,农村留下的都是年纪偏大的群体。这部分农村“留守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较为陈旧,往往难以接受一些先进理念和部分政策。这时,党员扶贫干部就应积极行动起来,勇于担当,争做国家政策的宣讲者、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告诉贫困群众国家扶贫政策有效性、科学性、可行性,积极引导群众依靠政策转变观念,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党员干部应扬所长,当先锋。在脱贫攻坚中,每名党员扶贫干部应充分发扬自己专长,当先锋,做示范,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的是养殖能人,可以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壮大自己养殖规模,在实现经济效益增大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就业;有的是种植大户,在完成自己种植任务的同时,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资源分享给贫困群众;有些是乡村医生,可以通过健康扶贫的方式,关注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身体健康情况,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党员所处的行业不同,自己所长不同,但只要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做实事,都可以在脱贫攻坚中贡献力量。
党员干部应转作风,筑基石。在做好扶贫工作过程中,党员干部应不急躁,不蛮干、不消极、不拖延,形成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每名党员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能不能向广大群众传递正能量,很大关键在于党员作风好不好、能不能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党员干部要在信念上有坚守、行动上有落实,切实做到为民服务、务实清廉,筑牢干群关系的基石
三尺讲台上助力脱贫攻坚
近期,我阅读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也备受鼓舞。在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也深深感动于习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贫困群众的关心和牵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扶贫工作新思想、新观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学习一种情怀——一心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多次在重大会议和活动中作出脱贫攻坚的指示,一句句庄严的承诺,一声声平实感人的牵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务实行为、亲民作为,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为我们全党同志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一心为民”的情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要牢记一份责任——脱贫攻坚。习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人民教师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执行者,积极行动起来,打赢扶贫攻坚战,乃义不容辞之己任。教育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我通过家访、结对帮扶、慰问等形式,在贫困学生“扶志、扶智、扶生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贫困学子偏远的家庭、艰难的生活、复杂的情况,在深深感受到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贫困家庭对孩子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自己能做、要做的太多太多。今年是乐安县决胜脱贫摘帽关键之年,我将继续牢记自己的职责,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各项分内工作,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子在小康路上掉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要提高一种本领——教书育人。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习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基层教师承担着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的重大使命,一个好老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提高自身本领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下定埋头苦干的信念和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奉献;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要常怀仁爱之心,呵护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满怀欣喜地期待学生健康成长。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4月16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
其实,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便指出,按照扶贫十年规划,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多次针对如何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如何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增强内生动力,促使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办法。比如,要把脱贫攻坚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入村入户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又比如,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必须下大气力抓好。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多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表明中央就是始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放在老百姓的身上。假如连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又谈何摆脱贫困,谈何一同奔小康?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到:“赋省而民富足,温食饱衣,藏陈出新”。放到如今社会来理解,就是国家要出台优惠政策,为困难百姓解忧,动员和促使老百姓勤劳致富,确保“丰衣足食”。“温饱”问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第一步,也是体现共产党好和社会主义制度好的最基本问题。这个问
题解决的好不好,老百姓直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现实生活中,导致贫困的原因五花八门,而解决“两不愁”问题并不难,但是我们不能把贫困简单地理解为缺吃少穿的“温饱”问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三保障”才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如果仅仅局限于一时的表面上脱贫,却忽略了“因学”“因病”问题,很容易使脱贫户再次返贫。高昂的教育支出和繁重的医疗负担,才是真正压在贫困群众心坎上的石头,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是解决贫困的“症结”所在。所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主要的目的在于要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脱离困苦的环境,寻找脱贫的途径,给他们提供更多能力和机会,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变“输血”为“造血”,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改变思维,主动寻找有效而持久的致富路子。
国家在脱贫攻坚中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尤其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各种惠民项目和资金越来越多。如何精准把握,具体落实,真正将“两不愁三保障”相关政策兑现到位,确保相关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切切实实的将每一分钱用到贫困户身上,才是重中之重。如,在“两不愁三保障”相关项目实施、资金发放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不平衡情况、不廉洁情况,有的把项目资金发放作为“人情”优亲厚友,作为“筹码”搞利益输送,有的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重点不突出、损失浪费,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不切实际,劳民伤财,有的甚至还有挪用、私分、侵占项目资金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制度之间关联性不强,一味地重审批、轻监管。“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在“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上,职能部门责任重大,要有担当和负责的态度,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就要聚焦突出问题,拿出过硬举措,就要干部群众齐动员、真用心、勤奋斗,就要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改进方法,就要加强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把惠民政策和“两不愁三保障”项目资金不折不扣的落实好、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两不愁三保障”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文明。
为民造福是最大的幸福
——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里的名句。这首诗是诗人由当时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感慨万千,推己及人而作的诗。这种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令人景仰。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我国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习总书记多次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中“五个一批”政策,决定要在2020年前,让全中国无房的群众住有所居。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是白居易六十岁时因新缝制绫袄想到农民劳作的艰辛而作的诗句。当领导的要了解真实情况,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不论何时何地,为民着想是从政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努力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要时刻想着群众,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这首诗《病牛》,充满了强烈的恤民情感,表现了一种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让我想起那些心系百姓,倾听百姓心声、关心百姓疾苦的古人以及他们所作的反映为百姓做实事的诗句。让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针对性、方向性、普惠性的惠民政策,是要普惠广大贫困偏远地区的群众,促长贫困偏远地区人口的内生动力,解放贫困偏远地区的生产力,要让贫困偏远地区的群众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就是要让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在新时代赶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跟得上、不掉队,同样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任务是在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各级干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宣讲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在扶贫战线上有无数个默默奉献,牺牲个人,为脱贫攻坚事业鞠躬尽瘁的干部,他们是把人民群众当父母,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全身心地为人民服务。这些干部正是如习总书记说的“无我”的精神,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和价值取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定了决心,必须在2020年实现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摘帽,这种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治责任和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过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必须体现人民公仆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是不变的硬道理,脱贫工作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看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的实际评价和生活现状。政策层层部署,精神层层传达,责任层层压实,压力层层传导,最终的目标任务还是要靠干部抓落实、抓效果。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以身作则,干部以人民为中心,在以此前提下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帮扶干部的业务、专业、素质等综合能力,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什么是幸福?农民说丰收是幸福;学者说学术研究有新突破是幸福;教师说学生快乐地学习成长是幸福;领导说团队上下一心工作有成效是幸福。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不仅是指导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上开展好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扶自身头脑政治理论、宗旨意识的“贫”,真正拓宽视野,俯下身子做人民群众的“孺子牛”。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根本,在扶贫济困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洒阳光,撸起袖子加油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心系群众,为民造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心得
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通过学习、交流,我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要求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把握,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党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保持政治定力,坚定立场方向,聚焦目标任务,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联系工作实际,有几点体会:
一、守纪律、讲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决定,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才能团结一心,共图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绝不允许任何人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决
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这是底线,任何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追究。
二、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13年6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强调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四风”问题的提出,切中时弊,反映了群众对政府的诸多看法。“四风”问题反映出深层次的腐败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一系列规定出台,带来一股新风,全体党员干部在路线教育活动中,查找不足,解决自身存在问题,进而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加大。
解决“四风”问题不能一劳永逸,必须要坚持标本兼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使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要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进行的公开承诺,就是将纠“四风”和树立新风并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引领社会风气向清正的方向发展。
作风建设还必须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对老百姓关心的突出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一件件解决好,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小街小巷路灯改造、渔民上岸工程实施等,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府是在为百姓干实事,做好事,实实在在感受到纠正“四风”的成效,这样才能聚民心,得民智,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正能量。
三、强力反腐倡廉,以廉政勤政促社会进步
总书记站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阐述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他特别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表达了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新部署,表达了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转变作风的决心。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进反腐倡廉,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老虎”、“苍蝇”一起打,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凡腐必反,除恶务尽,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2014年仅蚌埠市就处分党同干部961人,移送司法机关65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
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86万元。反腐力度加大,使党风政风有了新的更大转变,逐步由不敢腐向不想腐迈进。
四、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2012年11月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基础上,推进实现“中国梦”的新的战略思想。
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要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须经历艰难漫长的追梦之旅。我们要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立足新起点,不断创造新业绩。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13亿人民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到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体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对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表现出强力反腐的坚强决心,彰显了高超的领导智慧和工作方法。今年将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升思想境界,更好地指导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就从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正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首先,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党风不正、干群不和、社会不稳,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不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党的执政能力就会不断削弱,执政地位将产生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轻视不得、放松不得。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过程,就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2005年初,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更是充分体现了反腐倡廉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方面,严肃查处了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了腐败分子,纠正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协调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维护法纪,深化改革,创新制度,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纪律建设,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通过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廉政文化,倡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廉政精神,以此端正和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并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积极推动廉政教育进学校,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的和谐程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相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坚持不懈地抓改革、抓制度、抓预防,特别是抓紧健全和实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减少妨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促进社会的祥和平衡和安定有序。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腐败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的因素之一。目前我们党内确实存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如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行贿买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等,而且已经严重地侵蚀着党的机体,削弱了党的战斗力,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恶化了党群关系。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造成政策执行偏差或严重背离实际,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乱收费”、“乱摊派”等则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定程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腐败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只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才能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只有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只有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才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
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一直以来,我局党组十分重视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局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确保纪检监察整体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和健康的轨道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经常听取纪委工作情况的汇报,重视纪委推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予以实施。在上级纪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以及历届全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整体部署,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维护党的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格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抓好党风政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肃党风党纪、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保护党员干部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为建设和谐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抓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上级的重要文件,了解和掌握每个时期反腐工作的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活动中注意“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以专题学习会、专题研讨会、专题报告会、专题座谈会、观看先进典型和案例录像、到监狱听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得到了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发展等各项事业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和实践。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群众,继而形成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党要紧紧的依靠群众,才能永远保持其先进性。我们机关的党员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党的作风、破坏干群关系,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当前我们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作风,要从加强教育、提高觉悟入手,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及解决问题,充分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大小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是密切相联的,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作为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资本,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权益的现象作斗争。这是做人、为官的起码要求,也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起码要求。党员干部要忠心耿耿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秉公行事,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经受住名、利、权、位的考验,面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不沾不染,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
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预防和遏制腐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