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磨课心得——郭明亚
《秋天的收获》第二次磨课心得
辛集镇于村小学
教师:郭明亚
在李娜老师执教完《秋天的收获》一课,我们又一次进行了讨论,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家开始探讨到底该如何安排这些环节。首先,我站在教材的角度为探讨了执教的目标。接着,大家仔细斟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为只有制订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可以说是一点点在抠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之后,我们开始交流怎样安排教学环节。在李娜老师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大家都提供了自己的想法,交流了该怎样呈现。甚至每一处的小结语,每一处的课堂生成预设,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所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大家思维火花的交流碰撞下,这堂课的骨架渐渐构建起来,血肉慢慢丰富。比起第一节课更加稳重。
经过一个小时的琢磨,这堂课经过删减、充实、调整、重组,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各位教师的悉心指点,李娜老师对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对这堂课的设计有了新的理解。每一次磨课,都是一种蜕变。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破茧成蝶的瞬间是美丽的!细细反思取得以下几点感悟:
一、认真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好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找出对策,不断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我想,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三、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
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花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让课堂蓬筚生辉。从李娜老师的这次授课,我感受到教学手段的至关重要。
四、注重细节
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之中。李娜老师的评价语、过渡语和ppt制作出现的问题,让我认识到细节处理的好,会增色,处理不好,会导致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变的平淡无奇。
总之,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
第二篇:第二次磨课心得——高慧娟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次磨课心得
史庄小学
高慧娟
在进入《秋天的收获》这一课学习时,已经是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了,农村到处是硕果累累的果园、金灿灿的田野、潺潺的小溪,这些农村小学生熟悉的环境都是本课丰富的教学资源。秋天是粮食丰收的季节,果实成熟更使农民们欢欣鼓舞,所以可着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他们对秋天收获的体验与感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农业劳动。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认为劳动丢人,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孩子身上也常有发生。因此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对劳动换来的成果的珍惜和喜爱。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教学难点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如让学生在“丰收啦”的图片中,欣赏丰收的景象,分享秋收的喜悦;通过回忆农民劳动的情景,诵读古诗古训,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通过“举办丰收会”和“神奇的口袋”等活动,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秋天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第三篇:磨课心得
学习《观课磨课》感悟
赵燕
秋雨,悄然无声的飘落着,密密地斜织着,勾勒出它独特的美。可是今日,她的美并没有够起我们的欣赏的欲望,因为我们的目光全被老师们精彩的课堂呈现所吸引。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参与磨课,由开始地不知所措,到后来的从善如流。真是经历了一个全新的过程。在这次<角的初步认识>的课例打磨中,我一点一点得成长起来了。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新课标十分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磨课中,我们能够从试教者提供的多种教法中认真思考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有了可比性、选择性的情况下,更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磨课是我对本课例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教师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课”。这种磨课,对教材的钻研和驾驭应该是最深入、最通透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自信心,培养了教师的成熟度,进而焕发了积极性。
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相互研讨,最终就能作出合理判断。每次研讨,组内的的老师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深度,谈自己的个人意见,并提出了很独到的见解,抛弃了以前评课过程中戴高帽,讲空话的不良习惯,而是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共同提高。的确如此,教学还能相长,更何况我们老师之间的真诚互助。老师们在态度上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组内成员们的磨课热情,大家互动得越真诚,提高得越快!
第四篇:磨课心得
磨课心得
八月是火,八月是热,八月是盛夏的尾巴,是砥砺奋进的前奏,今年的八月是成长的、感动的、收获的。
在短短三天的磨课期间,我觉得自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工作中都成长了很多。
回想起一年前,惶恐、茫然笼罩着整个八月。刚走上讲台的不适应、混乱的板书、不成熟的教态、散乱的课堂、所有的一切都这么的不尽人意,被批的一无是处时即便感到无助,也暗自骂自己活该。今年磨课前,我仍旧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没有长进,给新进教师不好的示范。看了新进教师的教学,感叹他们优秀的同时内心充斥着羞愧。新进教师们不论从教态、板书还是课堂掌控力上都比我刚进学校时好很多。
怀着这份不自信与忐忑,我回到家积极备课,查阅资料、观看示范课、结合本校特点备课,首先,我要上的是古文,为了避免枯燥,我设计了许多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又怕在实际课堂上耽误时间于是不断的修改。其次,因为特别喜欢陈老师课堂上衔接语的连贯,我在每部分的衔接语上也下足了功夫,希望自然的将每个部分连接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个整体,而不会因为老师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感到乏味。最后,我考虑到课堂的重点,怎样设计才能将三个重点过渡自如,同时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获。一堂课设计完成,我又一个人上了一堂课把握时间,留出充裕的“课堂检测”时间。
课后老师们都说我进步很大,可能是因为去年太差,才更衬托出今年的转变。对此,我更加的认清自己。这一年里,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抓住重点了,在陈老师的提点下能够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校长的督促下板书也清晰起来。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板书不够好、设计问题不够全面、细节处理还不到位,有了问题,我才能更好去解决。这次,我不再害怕,不再迷茫,正视自己的缺点,直面不足,内心更踏实。
当我整理自己所打印的一份份教案时,当我回看U盘中的一个个课件、一个个文件夹时,当我拾笔构思这份体会时,回顾我们全体老师经历的每个日子,让我明白,繁忙给我们带来的是充实的生活,忙碌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厚的积淀,顿悟过后是深层的体会和思考。
第五篇:研课磨课心得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集体中学 米海龙
在这次初中语文研课磨课培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这次培训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
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要顺利达到以上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