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时间:2019-05-12 13: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中医养生学体会

班级:08级中医2班姓名:张儒学号:200850101022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谈谈对四季饮食养生的感受。

中医养生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通过饮食的作用对身体的机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身体的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充足,阴阳平衡,精神充足,身体健康。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气候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适应季节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提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两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这些自然界的征象对人体会有不同的作用,是人体的机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所以考虑好不同季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正确的饮食食物,提高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好适应气候,并抵御病邪。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四季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春天气温回暖,阳气逐渐旺盛,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 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

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 黄绿蔬菜能防春困,春季常常阴雨绵绵,湿气令人生“春困”,人身体疲乏,精神

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外用一些祛湿品煲汤如芡实、苡仁、淮山、扁豆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少酸增甘保脾胃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

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养肺保平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细选食物少疾病,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

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 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性甘味平调脾护肝,《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也说:“正月二月,天气方始,地气始

发,人气在肝”其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春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同时中医认为:肝脏是“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脏本身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在志为怒,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

易于上亢,甚至动风。所以肝脏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肝气常有余”。加之肝脏通于春气,春季里的肝脏就常表现为功能过强而升发太过,出现肝脏阳气过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况。所以在春季的饮食结构中我们应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来护脾调肝。比如:猪肝、菠菜、香菇、鸭肉、绿豆、胡萝卜、木耳菠萝、鲫鱼等

夏季,具有夏热和夏长的特点,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长夏应于脾,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所以是养“长”的大好时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夏天要多吃各类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鱼蛋奶等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心气虚的主要特点是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 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心阴虚是指心阴血

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各种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克、酸枣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

 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

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大枣、桂圆、阿胶、当归以及鸭血等。

食用一些凉性蔬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肉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久病体弱、身体虚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 一忌贪凉,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溃疡患者更易

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停脾胃。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二忌过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而且气候转凉,此时易使人感受邪气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 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五行中,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凝泄主痛,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有寒湿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种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发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

 “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饮食和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中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地冻故饮食宜温热,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不可过热。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 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即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通过四季的饮食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四季变化的气候,从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总体上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不仅可以保证自身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寿。养生实际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调控自己的健康,是人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  

第三篇:中医养生学体会

中医养生学体会

10级七年3班 陈小姣 1001096

通过上中医养生学我收获了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我主要说说我对养神养生和四季养生的体会。

先来说说养身养生吧,所谓养神就是养精神,精神养生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法则指导下,通过主动地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方法。养神养生有四要素,分别是:

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宽容: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乐观: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淡泊: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养神。

养神的方法很多,广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养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是《黄帝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修德怡神的方法:思想清静、少私寡欲、精神乐观、意志坚强、心和寿长。

思想清静。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此外,保持思想清静还可以抑目静耳,多练静功。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要求。

精神乐观。如何做到精神乐观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善于解脱、近喜远恶、乐观常笑这几放慢来保持精神乐观。例如,我们可以欣赏中国书画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态一直处于轻松乐观状态。美国的生理学威廉·博士说:“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 所以我们应该多笑笑,俗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

意志坚强。意志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和生活锻炼等密切相关,意志坚强者,从主观上能够控制自己,能够经受磨练,对外界不良刺激耐受性强,即就是在险恶的环境中也能战胜困难,保持心态稳定,气血流畅,抗病能力较强,能将外环境对人体的刺激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反之意志薄弱者,稍遇刺激,精神颓废,脏腑气血功能受损,易遭邪侵。心和寿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想得开、看得开、丢得开; 寡欲养精、寡言养气、寡思养神;珍惜自己、开发自己、看得起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孤独,注意交往;学会幽默;培养好的性格。

总之一句话,要想养神养生必须做到: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再来说说四季养生,即春夏秋冬我们应如何养生。

四季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 可选择合适的食

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 气的食物。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春季常常阴雨绵绵,湿气令人生“春困”,人身体疲乏,精神 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 外用一些祛湿品煲汤如芡实、苡仁、淮山、扁豆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 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食用一些凉性蔬菜。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 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 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 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 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一忌贪凉,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 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二忌过燥: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 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 痰的效果。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 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 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 食物。“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 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 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通过四季的饮食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四季变化的气候,从而很好的做 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总体上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不仅可以保证自身 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寿。

除以上所说养神养生,四季养生之外,在这门课中,我还学到了其他中医养生知识,收获颇丰。

第四篇:中医养生体会

中医养生体会

文****医学院中医学(骨伤方向)

摘要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中医养生,运用中医养生对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有有十分明显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养生食疗养神亚健康

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不多。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中医的一大特色就是防病、治未病。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生活节奏紧密,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几率增大。因此养生就更显得重要。

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可见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按照前人和生活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做到养生得法,保健有方,便可延年益寿,健康常伴。对与众多的养生方法,我最喜欢的是养神而养生,心理养生。因为这中方法方便,有效。正如西汉.干吉《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里面所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黄帝内经.素问.移情变气论》也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养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尤其是高校的学生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下生活,很容易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心烦,惴惴不安,昏昏入睡。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深有体会的。在高校里,每个学期都要学很多科目,而且考试通常都是一次。因此我通常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而且经常感到不踏实,生怕自己考得不好。所以每天都非常紧张。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先前所说的症状。正当我十分迷茫的时候,我接触的中医养生。从宋.张君房《七部语

要.连珠》“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这里,我读懂了。要想少受外界的因素的影响,必须恬静养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免受亚健康的影响。养心神,或者是说心理养生,的确可以使自己少受日常生活中琐细的事的影响,从而达到保存精气的目的。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是十分完美的心理养生的座右铭。想通了这些道理后,我认真地去付之于实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我的身体状态的确好了很多。所以宋.邵雍说得真不错:“不能治心,焉能治身”,“始知心者气之帅,心快沉疴自释然”。

饮食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饮食的合理与否与健康息息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这样既可满足人体需要,又能达到以此之利,补彼之弊的目的。同时强调饮食宜多样化,不可偏嗜五味。《黄帝内经》还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饮食除了要合理调配,还应该有节制地进食。《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饮食的吸收运化贵在脾胃健运,诸脏能得水谷精微之滋养而神气自旺。故长寿之道十分重视脾胃,称之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健运可以抵御外邪之侵袭,故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饮食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或挑食、偏食,皆属“过用”,于养生极为不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必要条件之一。

食疗也是防治未病或治已病的十分实用,操作简便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说起食疗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食疗的经验,其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通过食疗就曾经治好过自己的不少病。就先说最近的吧。2008年11月17日,本人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似呕不呕,心烦,微恶风寒的症状。由于要上课,没能到诊所就医。遂自己想办法解决。根据《金匮要略》21条“病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由于没空去买半夏,就用100g生姜捣碎泡水喝,服一次,次日愈。因此说,很多时候通过食疗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疾病而不一定要找医生看病。正如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序》:“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食疗来为自己解决一点亚健康状态,或防患于未然。我以前经常有心悸,嗜睡,头晕,胸闷,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但是多次检查都检不出任何异常。亦多次就医不见好转。后来听从了养生学老师的建议,服用了一段时间的玫瑰花茶,胸闷,心悸,失眠有所改善。后来常用枸杞,百合,芍药,怀山,莲子炖老鸭吃,最终所有症状消失。通过实践许多养生的方法都是如此的有效,使得我更加相信养生的疗效。

当然,养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不过是写了点,我觉得较为实用的体会。我觉得下面宋.释怀深的《拟寒山诗》就从修身养性到饮食起居做了深入全面的概括,诗云:“人生贵无求,善而知足。安步当车,晚食以肉。藜羹傲鼎食,草茵欺绣褥。须知高明家,鬼神瞰其屋。”

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

2.《金匮要略》

3.《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熊经浴;金盾出版社;2006.03。

第五篇:中医学习心得杂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下载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读后感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读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12级中医专升本班 62号 张海东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赵思杨201050404051 10级康复治疗学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精华版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姓名: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