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

时间:2019-05-13 22: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

第一篇: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

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

内科---梁金池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苍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学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深深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我才打算读一读中医的入门书籍,通读之后发现它所蕴涵的思想是如此的有冲击力,我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分为9章,系统的介绍了古代经典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中医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为或阴或阳。阴阳两性是相互对立却又统一的整体。凡属发热、表面、上升、光明等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而且不仅事物整体可以又阴阳之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有阴阳之分。总之,阴阳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又发现了五行学说。五行是阴阳的再分化,用以描述不同的脏腑的行为特性。就这样阴阳、五行就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至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中医不是完全照搬解剖学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举。说它是创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体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甚至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系统和系统之间都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医学中的疾病转移、变化规律。

中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里论和研究方法。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医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医再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中将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第二篇:读《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有感

读《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有感

通览整本书所述内容,其主要针对于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详细阐述。每一门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根基。即使作为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新兴《中医心理学》,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同时,因为其年轻的学科姿态,也必然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详细品读,可以深刻体会到:这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其自身笼罩着的时代沧桑感依旧存在。从其形成学科的时期来看,其稚嫩之处甚至不敢和其他任何一门中医类学科相比较,但关于中医心理的探索在过去并非只是一片空白。详究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这一时代还并未形成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概念,但在日常生的活经验积累中,不乏有些人,他们已感知到心理情感的变化对于一个人身体健康影响的微妙之处。有许多人也已经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开拓,这便是当今这一理论成立与不断发展的萌芽。他们用执着进取的精神,在陌生的道路中不断探索。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内经》时代,逐步确立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经过各个朝代们的医家及相关著作的影响之下,这一思想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直至作为学科被承认之后,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思想家们有关心理思想的论述,虽大都属于哲学层面,但同样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其对于这一学科的促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中运用大量的语篇,详细论述其主要核心理论。“形神合一论”、“三才整体论”、“心主神明论”、“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心之意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构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形体素质,必然会具备昂扬的精神动力。拥有了充沛的精神力量,必然会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便是形、神之间通俗的解释。换言之,形、神之间相互对立、制约。正如文中所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神具备,乃成为人。不错,这一简单的形神特点,用以更加严谨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更加具备迷人的气息,这便是这一理论的伟大诱人之处。将我们每个人平常自身遇到的问题,将模糊的感性认识用以更加准确的理论加以诠释。这便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一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仔细回想,在上学期所接触过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 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体表的改变获知,通过“象”的变化了解内脏气血的变化,而“象”便是“神”的表露,这便是形、神结合的良好的契合点。

关于情志理论的探讨,则更加详细和深入。“情”字表示情感、情绪;“志”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情”与“志”二者结合时,便成为情感、情绪的专属性名词术语。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纷杂的世界,必然会在某时某刻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这也组成了每个人心理变化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们每个人变得成熟稳重的标志,而这些不同的情绪的产生,其气血脏腑基础,即是该情志理论所研究的方向。具有代表性的“五脏气化论”指出:人的情志变化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脏腑气血的生理基础。将怒、喜、思、悲、恐不同情志特点对应于不同的五脏所主。形象生动、富于哲理性的论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特点相结合,()进而从情志活动联系到对脏腑的影响,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此之外,中医心理学提倡了心神的主导作用,通过心神的感知与主导,才是各种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最后,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浅表认识理解文中所讲的“人格体质学说”.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人格。从现代和古代的对比中,剖析了不同时代对“人格”的认识。通俗来说,就是指每个人所独有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何为个性?即每个人的独特特点,正因为有了个性,人们才有所差异,世界因此而缤纷多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你和我。之所以非要强调人格与体质的关系,正是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格归属于“神”的范畴,体质则属于“形”的范围。一定的心理现象必然有相对应的生理基础。一定的人格则拥有相应的独特体质。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人格的认识逐渐深入。书中所列举的国外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方法,如:盖伦“四液”分类、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分类、艾森克人格类型维度。依照不同的标准,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将拥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划分为不同的人群。而在国内,《内经》阴阳五行人格分类,则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具有独特的心理学基础。按照阴阳之气多少,具有哲学特点的划分,将人格特征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及阴阳和平5中类型。这种五态的划分,进一步运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其具体的应用更加让我们感受到这门年轻的学说秉持着谦虚、谨慎的发展特点,而又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学魅力。

可以看出,该理论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就其长远发展来看,目前依旧是一个弱势学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内容还尚不成熟,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建设行列中来,为中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供稿:樊长佳

第三篇: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A)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D)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

(A)A、辨证施护 B、辨病施护 C、对症施护

D、因人施护 E、因时施护

6、八纲是指

(B)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 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 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 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11、正常舌象是

(C)A、淡白 B、淡红 C、薄红 D、暗淡 E、浅红

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

(D)A、明亮 B、温热 C、外向 D、物质 E、上升

13、阴阳的属性是

(C)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15、望舌主要是观察

(B)A、舌尖、舌中、舌根 B、舌质、舌体、舌苔 C、舌边、舌体、舌色

D、舌下、舌头、舌体 E、舌根、舌上、舌下

19、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E)A、30℃ B、40℃ C、50℃ D、60℃ E、70℃

20、熏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D)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21、舌苔时指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

(A)A、苔垢 B、斑疹 C、颜色 D、瘢痕 E、颗粒

22、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资助、协同作用时,为

(C)A、五行制化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约 E、五行拮抗

23、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称为

(B)A、配伍 B、相畏 C、相使 D、相杀 E、相须

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D)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35、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52、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D)

称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53、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

(E)

A、脾的运化 B、胃的受纳 C、脾的升清 D、胃的通降 E、脾胃的升降

57、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B)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E、肝与肾

58、脉形细小如线属(D)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E、缓脉

74、辨证施护的最初阶段为

(A)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76、人体最根本的气是

(A)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79、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

(A)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先左后右 D、先左后右 E、无次序要求 80、陈皮、木香 属

(B)A、补气药 B、理气药 C、和解药 D、清热药 E、泻药

83、刮痧前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其目的是

(D)A、搞清刮具的质量 B、搞清刮具的质量 C、搞清刮具的质量

D、搞清刮具的质量 E、判断是否需蘸润滑剂

83、临床出现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遗精等症是气的哪种功能异常

(E)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气化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外卫作用 E、气的固摄作用

84、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B)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 E、中气

8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因为

(C)A、脾主升清 B、脾固摄气血 C、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D、脾主运化水液 E、脾为后天之本

86、气虚可导致血瘀是因为

(B)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载血 E、血为气之母 87、心之华在(A)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8、肾之华在(C)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9、肝之窍在(C)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0、肺之窍在(D)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1、与肺相表里的脏腑是

(D)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2、与心相表里的脏腑是

(C)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3、主统血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4、推动血液运行的脏腑是

(A)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5、骨之余为

(A)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6、筋之余为

(B)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7、血之余为

(C)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8、心在志为

(A)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99、肝在志为

(B)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100、脑为

(A)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1、胃为

(D)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4、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

(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5、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6、主调节血量的是

(B)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7、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B)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08、爪甲的荣枯主要取决于

(B)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09、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取决于

(C)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10、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A、经脉 B、络脉 C、奇经八脉 D、孙络 E、浮络

11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12、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A)A、手足末端 B、头部 C、面部 D、腹部 E、胸部

118、“六淫”是指

(E)A、六气 B、风、寒、暑、湿、燥、火 C、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4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D)A、《皇帝内经》B、《肘后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 E、《中医基础》 14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C)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45、气滞是指

(E)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46、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最易伤及哪几脏

(E)A、心脾肺 B、心肺肝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脾

147、导致气机紊乱逆于上的情志致病因素是

(E)A、思 B、惊 C、恐 D、喜 E、怒

148、突然受惊可导致

(E)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149、血瘀是指

(A)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5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B)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 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

C、多易伤肺

D、易生风动血 E、易于引起流行

151、风邪致病

(C)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2、暑邪致病

(A)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3、寒邪致病

(B)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4、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C)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A)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6、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E)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义是

(D)A、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邪气伤人,正气必然受损 C、正气充足,与邪抗争,扶邪外出

D、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E、以上都不是

158、导致病证虚实的主要机制是

(D)A、气血的盛衰变化 B、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 C、阴精与阳气的偏盛偏衰

D、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 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59、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个脏为根本

(D)A、肝 B、脾 C、心 D、肾 E、肺

160、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

(D)A、里热证 B、实热证 C、阴血亏虚 D、阴虚内热 E、气虚两亏

161、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B)A、必备条件 B、内在根据 C、重要条件 D、条件之一 E、以上都不是 162、煎煮时需要烊化的中药是

(D)A、麻黄 B、大黄C、人参 D、阿胶 E、丹参

163、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A)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五络脉 D、十二皮部 E、脏腑

164、关于“标”与“本”的含义,下列哪一项不正确(C)A、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 B、正气与邪气,邪气为标 C、先病为标,后病为本

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E、正气为本

16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B)A、反治法 B、正治法 C、标本兼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166、坐浴法熏洗的频率最佳为

(C?)A、每日1次 B、每日2次 C、每日1-3次 D、隔日1次 E、每周一次 167、坐浴法熏洗的时间最佳为

(B)

A、10分钟 B、20-30分钟 C、30分钟? D、15分钟 E、40分钟 168、下列各项中属治疗原则的是(D)A、滋阴降火 B、清热泻火 C、疏散风热 D、扶正祛邪 E、益气补血 169、眼部熏洗法药液的温度一般为

(A)

A、25℃ B、30℃ C、50-60℃ D、15℃ E、20℃

170、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C)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71、眼部熏洗法的时间最佳为

(D)A、30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15-30分钟 E、20分钟以内 172、全身熏洗法药液的温度最好保持在(C)

A、50-60℃ B、45-55℃ C、38-45℃ D、42-56℃ E、40-50℃

173、全身熏洗法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C)A、30分钟 B、1小时 C、40分钟 D、15分钟 E、20分钟 174、寒因寒用适用于(A)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寒热错杂 D、表寒里热 E、阳虚里寒 175、冬季用药,慎用寒凉,其理论根据是(B)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6、老人慎泻,小孩慎补,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7、阳盛之体,慎用温热,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8、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属于(D)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早治防变 179、疮疡初起,为了消散肿块,药物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超过肿块

A、2cm B、1.5cm C、1-2cm D、1-2cm E、5cm 180、正气不足的治则是(E)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逆治 D、从治 E、扶正 181、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贴药法

(A?)A、膏贴 B、药膜贴 C、花贴 D、皮贴 E、以上均是 182、不属于刮痧禁忌症的是(?C)

A、过于消瘦 B、孕妇的腹部 C、恶心呕吐 D、五官孔窍处 E、肌肉丰厚处 183、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B)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184、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B)A、刺激性 B、损害性 C、抵消性 D、副作用 E、治疗作用

185、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A)A、霍香正气散 B、保和丸 C、八正散 D、银翘散 E、荆防贩毒散 186、银翘散能够治疗(B)A、少阳证 B、风热表证 C、风寒表证 D、里证 E、表证

187、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属药物配伍的(A)A、相畏 B、相杀 C、相反 D、相恶 E、相使

188、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189、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C)A)

(A、相须 B、相恶 C、相畏 D、相杀 E、相使

190、下列除哪味药之外都是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D)A、麝香 B、巴豆 C、大戟 D、半夏 E、斑蝥

191、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药物外均与乌头相反

(A)A、玄参 B、白芨 C、贝母 D、瓜蒌 E、半夏

192、能发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B)A、细辛 B、麻黄 C、生姜 D、桂枝 E、紫苏

193、苦杏仁的主要功效是

(A)

A、止咳平喘 B、清热化痰 C、清热泻火 D、清热利咽 E、温化寒痰 194、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E)A、脏腑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脏腑经络学说 195、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的药物是(E)A、黄芩 B、黄连 C、生地黄 D、石膏 E、地骨皮

19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E)A、黄莲 B、黄柏 C、大黄 D、知母 E、金银花

197、五味中具有能泻下、软坚作用的是(E)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198、甘味药的作用是(B)A、发散行气行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渗水利湿 199、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是(E)A、三七 B、熟地黄 C、丹参 D、当归 E、川芎

200、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属于推拿手法中的A、推法 B、揉法 C、摩法 D、搓法 E、提法

201、汤剂的优点是(C)A、缓慢,持久 B、节约 C、吸收快药效强 D、方便 E、口感适宜 202、丸剂的优点是(A)A、吸收慢药效持久 B、不易变质 C、无色无味 D、适用儿童 E、口感适宜 203、补血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六味地黄丸 E、肾气丸 204、补气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君子汤 C、肾气丸 D、六味地黄丸 E、四物汤 205、养心安神的代表方是(B)A、朱砂安神丸 B、酸枣仁汤 C、安宫牛黄丸 D、朱砂丸 E、苏合香丸 206、适用于肺气上逆的代表方是(A)A、苏子降气汤 B、越鞠丸 C、半夏厚补汤 D、保和丸 E、理中丸 207、芳香化湿的代表方(B)A、八正散 B、平胃散 C、五芩散 D、真武汤 E、羌活胜湿汤 208、消食导滞的代表方是(B)A、平胃散 B、保和丸 C、枳实消痞丸 D、理中丸 E、半夏厚朴汤 209、石决明、牡蛎的作用是(E)A、软坚散结 B、收敛固涩 C、清肝明目 D、凉血止血 E、平肝潜阳

210、消导药中善消肉食积滞之要药是(A)A、山楂 B、麦芽 C、神曲 D、陈皮 E、鸡内金

211、辛味药的作用是(A)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2、咸味药的作用是(D)

?B)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3、苦味药的作用是(E)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4、能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是(C)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5、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是

(A)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6、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是(D)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7、按摩时,用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最佳为

(D?)

A、80-100次/分 B、100-120次/分? C、120-140次/分 D、120-160次/分 E、100-160次/分

218、日间经常汗出兼有神疲乏力的是(A)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19、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的穴位是

(D)A、命门穴 B、至阳穴 C、腰阳关穴 D、大椎穴 E、百会穴 220、惊风证的面色是(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21、按摩时,捏法不适用于

(B?)

A、头部 B、额面部 C、颈项部 D、四肢 E、腹部

222、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B)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3、百日咳的咳嗽特点为(B)A、咳声重浊 B、咳声阵作,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C、咳声低微 D、咳声不扬 E、咳声紧闷 224、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的为(C)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浅深的主要依据是(B)A、舌苔的有无 B、苔质的厚薄 C、苔质的黄白 D、苔质的润燥 E、舌苔的真假 226、下列哪项不属正常舌象(D)A、舌质淡红 B、舌体柔软 C、舌体灵活 D、舌体胖嫩 E、舌苔薄白 227、红舌的主病是(D)A、瘀血 B、寒证 C、痰饮 D、热证 E、以上都不是

228、脾虚病证的面色为

(A)A、黄色 B、赤色 C、青色 D、白色 E、黑色

229、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者为(D)A、中风后遗症 B、痫证 C、痹证 D、痿证 E、瘫痪

230、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A)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夺气

231、面色萎黄多属(B)A、脾虚湿蕴 B、脾胃气虚 C、肝郁脾虚 D、湿热黄疸 E、寒湿阴黄 232、胃火炽盛可表现为(B)A、食欲缺乏 B、消谷善饥 C、嗜食异物 D、饥不欲食 E、恶闻食物 233、潮热最基本的特征是(D)A、低热 B、五心烦热 C、身热不扬 D、按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E、骨蒸劳热 234、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D)A、冲任亏虚 B、湿热下注 C、肾虚失约 D、脾虚湿盛 E、肝经郁热 235、在临床护理中,针法的常用范围不包括

(B?)A、止痛 B、升高体温 C、解除尿闭 D、调理脾胃 E、以上都是 236、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

(A?)

A、针根 B、针尖

C、针尾 D、针杆 E、针体

237、艾条灸的类别不包括

(C?)A、温和灸 B、雀啄灸 C、间接灸 D、回旋灸 E、以上均不包括

238、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E)A、语言 B、动态 C、表情 D、应答反应 E、眼神

239、满面通红多属(B)A、阴虚证 B、实热证 C、肝胆湿热 D、瘀血证 E、有神 240、中国人正常面色应是(A)A、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B、白中透红而明润 C、红黑隐隐,如古铜色 D、黄而鲜明 E、黄中带红 241、五脏应五色哪一项不对(B)A、青应肝 B、白应肾 C、黄应脾 D、赤应心 E、以上都不对 242、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A、脾虚湿蕴 B、心肺气虚 C、肾阳不足 D、肾阴亏虚 E、阴寒内盛 243、舌苔黄腻,多主(C)A、寒湿内困 B、疫疠初起 C、湿热内蕴 D、热盛伤津 E、暑热伤津 244、紫舌主

(A)A、血瘀 B、气滞 C、痰湿 D、津亏 E、中毒

245、提示邪气渐盛的舌苔变化一般是指(A)A、苔由薄变厚 B、苔由润变燥 C、苔骤增骤退 D、苔由厚变薄 E、苔由多变少 246、温和灸操作中艾条应距离皮肤约(?B)A、1-2cm??? B、2-3cm?? ?C、3-4cm??? ?D、4-5cm E、?1-3cm? 247、肝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种食物(D)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24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忧胜之 E、以恐胜之 249、肝阳上亢证饮食禁忌(A)A、酒及辛辣之品 B、生冷瓜果 C、多饮水 D、荤腥 E、以上都不是 250、发汗解表药宜(A)A、热服 B、凉服 C、温服 D、使患者大汗淋漓 E、以上都不是 251、脾胃虚弱所致的脘腹疼痛的特点是

(A)A、隐痛 B、胀痛 C、刺痛 D、窜痛 E、绞痛

252、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D)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晚起 D、晚卧早起 E、以上都不是 253、老年人的食养,以下哪一项不正确(B)A、宜食清淡食物 B、宜食肥甘、营养丰富食物 C、饮食要多样化 D、饮食宜节制 E、以上都不是 254、病室内光线过亮不适宜下列哪类患者

(D)A、感受风寒 B、阳虚 C、里寒证 D、肝风内动 E、感受风湿

255、中医康复护理原则中养生护理要遵循的原则是(C)A、标本缓急 B、因人施护 C、形神兼养 D、顺应四时 E、因证施护 25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护理方法(D)A、步行 B、慢跑 C、打乒乓球 D、速跑 E、以上都不是

257、煎煮中药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容器(A)A、沙锅 B、搪瓷缸 C、铁锅 D、铜锅 E、铝锅

258、中药汤剂的煎煮一剂药一般可煎几次

(B)A、l次 B、2次 C、3次 D、4次 E、无数次

259、下列哪味药应包煎(D)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0、下列药应后下的是(B)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1、下列药应冲服的是(C)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2、安神药宜何时服(C)A、饭前服 B、饭后服 C、睡前服 D、清晨服 E、以上都是 263、热证的面色为(E)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4、水饮的面色为(A)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5、惊风的面色为(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6、失血的面色为(C)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7、气滞疼痛特点为(A)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8、瘀血疼痛特点为(B)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9、湿证疼痛特点为(E)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0、热证疼痛特点为(D)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1、表证可见(C)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2、热证可见(B)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3、半身汗出的病机是(A)A、经络闭阻或营卫不和 B、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C、阳气暴脱,津随气泄

D、气虚表卫不固 E、以上都不是

274、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A)

A、回旋灸??? ?B、无瘢痕灸 ??C、隔蒜灸??? ?D、瘢痕灸 E、以上均是 275、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6、若怒伤肝,应采用

(C)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7、若悲伤肺,应采用(D)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8、若思伤脾,应采用(B)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9、若恐伤肾,应采用(A)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80、八纲辨证是(B)A、各种辨证的基础 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 D、外感杂病的辨证方法 E、以上都不是

281、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A、恶寒 B、发热 C、头身疼痛 D、脉数 E、舌苔薄黄

282、无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B)A、导热作用??? B、有利于艾炷的粘附?? ? C、保护皮肤??? D、润滑皮肤 E、无目的 283、隔蒜灸的功效包括

(A?)

A、清热解毒、杀虫??B、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C、散寒止痛、温胃止呕D、消瘀散结 E、以上多不是

284、施行隔附子饼灸时,最佳的调和剂为

(C?)A、酒精 B、麻油? ?C、黄酒? D、醋 E、石蜡油

285、阴虚的典型苔脉是(E)A、舌红脉细 B、舌淡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脉数细 286、下列属于阴虚证的表现是(B)A、面色萎黄 B、咽干盗汗 C、神疲乏力 D、舌淡嫩 E、以上都不是 287、正虚为主、邪实为次者是(D)A、实证 B、虚证 C、实证夹虚 D、虚证夹实 E、虚实并重 288、患者腹痛、泄泻又见恶寒发热是(D)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89、症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C)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90、症见咳嗽气粗,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属(B)

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热壅肺 D、肝火犯肺 E、燥邪伤肺

291、症见干咳少痰,咳痰不爽,咽干口燥,发热恶寒,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证属(C)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燥邪伤肺 D、肺阴亏虚 E、肺气亏虚 292、属于拔罐法的禁忌症的是

(C?)A、腰背痛 B、咳喘 C、出血性疾病?? D、痰饮 E、以上都是

293、不属于拔罐注意事项的是

(B?)

A、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B、拔罐时动作要稳、准、慢。

C、拔罐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D、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 E、以上均可 294、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 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E)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湿蕴肺 D、肺脾两虚 E、肺阴亏虚 295、大肠液亏,以下除哪项外均是(C)A、大便秘结 B、腹胀 C、里急后重 D、口干 E、口臭

296、大便秘结干燥,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此属(E)A、大肠湿热 B、燥邪犯肺 C、肝火上炎 D、热结肠道 E、大肠液亏 297、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证属(D)A、脾胃湿热 B、肝胆湿热 C、小肠实热 D、大肠湿热 E、以上都不是 298、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的医家是

(?B)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299、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属

(A)A、心阴虚 B、心血虚 C、肝血虚 D、肺阴虚 E、肾阴虚

300、患者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 溏,舌淡。证属(B)A、湿邪困脾 B、脾胃气虚 C、脾肾阳虚 D、肝胃不和 E、肝胆湿热 301、胃阴虚的临床特征是(B)A、嗳气吞酸 B、饥不欲食 C、食入即吐 D、矢气便溏 E、脉滑数

302、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舌胖苔白腻,应 辨证为(C)A、脾胃湿热 B、胃寒证 C、寒湿困脾 D、食滞胃脘 E、肝胃不和

303、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此属(C)A、脾阳虚 B、寒湿困脾 C、胃寒证 D、脾胃气虚 E、以上均非

304、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干呕呕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数。此属(D)A、大肠湿热 B、胃热证 C、肝气犯胃 D、胃阴不足 E、以上都不是 30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为胃寒证的临床表现(D)A、胃脘拘急剧痛 B、得温则减 C、口淡不渴 D、大便溏泄 E、舌淡苔白滑 306、胃热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

A、消谷善饥 B、胃脘隐痛 C、口燥咽干 D、舌红少津 E、干呕呃逆 307、肝气郁结常引起(B)A、头痛 B、胁痛 C、脘痛 D、腰痛 E、以上都不是

308、下列症状中哪一项是肝血不足的主要判断依据(E)A、脉细舌淡 B、面色淡白 C、头晕目眩 D、心悸耳鸣 E、肢麻筋挛 309、下列哪一项症状不是肝气郁结证所见(C)A、情志抑郁易怒 B、胸胁闷胀 C、视物模糊

D、咽部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E、经来少腹胀痛

310、痄腮肿胀的部位是(E)

A、颌下

B、颈下

C、耳后

D、耳前 E、耳垂周围

311、患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 数。证属(C)A、肝阳上亢 B、肝阴不足 C、肝火上炎 D、肝胆湿热 E、以上均不是

312、面色无华,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经量减少,舌淡、脉细。此属(E)A、心血虚 B、肝阴虚 C、心气虚 D、肾阴虚 E、以上均非

313、患者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证属(B)A、肝血虚 B、肝阴虚 C、肝肾阴虚 D、肾阴虚 E、肝火上炎

314、下列哪一项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共同症状(C)A、舌淡苔白 B、眩晕耳鸣 C、腰膝酸软 D、脉象沉溺 E、精神疲倦

315、肾虚的常见症状,以下除哪项以外均是(C)A、腰膝酸软而痛 B、耳鸣耳聋 C、胸闷 D、男子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 E、水肿,二便异常。

316、肾阳亏虚的患者,其小便的改变除哪一项外都可见到(C)A、小便短少 B、小便清长 C、小便短黄 D、小便频数 E、夜尿多

317、肾不纳气主要临床表现是(A)

A、呼多吸少 B、足痿无力 C、小便失禁 D、带下清稀 E、大便久泄不止

318、午后颧赤,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腿乏力,骨蒸盗汗,多梦遗精,应诊为(D)A、胃阴虚 B、心阴虚 C、肺阴虚 D、肾阴虚 E、肝阴虚

319、患者腰膝酸软,尿频数而清,夜尿频多,滑精,女子胎动易滑。证属(C)A、肾阳虚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肾不纳气 E、脾肾阳虚 320、痄腮好发于那些人群

(C)

A、婴儿 B、幼儿 C、3岁以上儿童 D、青春期 E、任何年龄

321、痄腮主要病变的经脉是

(E)

A、心经B、肝经 C、肺经 D、脾经 E、胆经

322、肺阴虚为(B)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3、肺气虚为

(A)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4、痄腮的流行季节是

(B)

A、夏秋 B、冬春

C、秋冬

D、春夏

E、冬季

325、发热,微恶寒,有汗,口微渴,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发热哪一类型?(A)

A、风热袭表 B、风寒束表 C、热在阳明 D、风热犯肺 E、风寒束肺

326、神昏闭证应选用

(C)

A、独参汤 B、参附注射液 C、安宫牛黄丸 D、生脉注射液 E、针刺关元穴

327、咯血燥热伤肺的调护原则是

(B)

A、泻肝清肺 B、清肺润燥 C、清胃泻火 D、养阴清热 E、温阳健脾

328、提脓祛病主要适应证是

(A)

A、溃疡脓腐未尽B溃疡脓腐将尽C、溃疡脓腐将尽D、溃疡腐肉已脱E、以上均不是

329、胃阴不足为(E)A、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B、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C、脘腹重坠,久泄脱肛 D、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苔黄腻 E、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330、肿的基本病理是

A、毒邪滞留 B、血瘀痰阻 C、痰湿内蕴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营气不从,阴阳失调

(D)331、痈的成脓期大约是(E)

A、3天左右 B、4~5天 C、9~12天 D、10天以上 E、7天左右 332、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333、脾不统血可见(C)A、面目肌肤,黄如橘色 B、饥不欲食 C、便血,肌衄 D、头身困重 E、少气懒言 334、尿频尿急,尿涩痛,苔黄脉数。此属

(A)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5、神疲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此属(E)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6、肾气不固则(C)A、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B、小便频急而痛 C、小便失禁 D、小便量少 E、小便数而大便硬 337、黄疸病人在饮食护理方面,下列哪项不适宜

(E)A、注意饮食隔离 B、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C、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D、忌食辛辣及酒 E、可多食海腥食物

338、导致泄泻的关键病机是

(D)

A、脾胃虚弱 B、食滞胃肠 C、脾肾阳虚 D、脾虚湿盛 E、感受外邪

339、懒言声低,气少不足以息。此为(B)A、肺气不宣 B、肺气不足 C、肾不纳气 D、肾气不固 E、肺肾阴虚 340、临床上对毫针粗细长短的选择由什么决定(E)A、性别 B、年龄 C、经络 D、腧穴的名称 E、腧穴的部位

341、下列哪种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42、针身与皮肤呈45°角的针刺方法成为

(B)A、直刺 B、斜刺 C、平刺 D、横刺 E、透刺

343、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产生轻微的颤动,这种方法称为(A)A、弹针法 B、刮针柄 C、循法 D、摇法 E、震颤法

344、下列除哪项以外均是造成晕针的原因(C)A、患者精神紧张 B、患者体质极度衰弱 C、针具质量欠佳 D、患者饥饿疲劳 E、术者手法不当 345、造成弯针的主要原因是(D)A、患者饥饿疲劳 B、患者体质虚弱 C、针刺深度过深 D、术者操作不当 E、针刺角度过大 346、留针时间一般为(C)A、5-10分钟 B、l0-20分钟 C、l5-30分钟 D、40-5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47、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的是(E)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8、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方法是(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9、进针慢,得气后提插轻,捻转幅度小,出针后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A)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0、进针快,得气后提插重,捻转幅度大,出针后不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B)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1、下列关于一指禅推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A、手握实拳 B、拇指自然垂直 C、用大拇指螺纹面或偏峰着力 D、沉肩垂肘 E、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运动

352、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提拿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的方 法称为(B)A、推法 B、拿法 C、揉法 D、摇法 E、抖法 353、属“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A)

354、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拨罐法是(B)A、投火法 B、闪火法 C、贴棉法 D、抽气法 E、排水法

355、下列哪项不属于拨罐法的适应证(D)A、风寒头痛 B、风寒湿痹 C、腰酸背痛 D、皮肤溃疡破损 E、关节疼痛 356、拨罐法留罐时间一般为(B)A、l-5分钟 B、10-15分钟 C、20一30分钟 D、30-4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57、施背部、胸部刮痧时,刮动的顺序应为

(E)A、从上至下、由外向内 B、从下至上、由内向外 C、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D、从下至上、从左至右 E、沿肋间神经呈弧线刮动

358、施刮痧术时,刮至何种程度为宜(C)A、局部发烫 B、局部有干涩感 C、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 D、局部疼痛患者不能耐受 E、皮肤溃破流血

359、熏洗药液不宜过热,为防烫伤,药液温度常用(E)A、l5-20℃ B、25-30℃ C、35-40℃ D、45-50℃ E、50-70℃

360、在使用贴药法过程中,患处若出现皮肤鲜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甚至湿烂等现象,应如何处理(E)A、继续使用贴药 B、改用薄型药膏 C、除去药膏,用乙醇涂擦

D、除去药膏,用青黛散软膏外搽 E、停止使用膏药,改用油膏

361、夏天使用敷药法时,如以蜂蜜、饴糖做赋形剂,应加防腐剂为(E)A、甲醛溶液 B、浓盐酸 C、苯甲酸钠 D、冰醋酸 E、甲苯酸钠 362、热熨法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药物武火炒热至40℃后装人双层纱布袋 B、皮肤涂一层凡士林或薄荷油脂

C、将纱布袋上下推移热熨 D、热熨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E、热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安置体位 363、中药灌肠时,肛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B)A、5-10cm B、l0-15cm C、15-20cm D、20-25cm E、25-30cm 364、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保留灌肠,不正确的是(E)A、取侧卧位 B、肛管插人10-l5cm C、药液温度39-41℃

D、在晚间睡前灌肠 E、灌肠后宜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365、下列可使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的是(D)A、皮肤溃疡 B、贫血 C、冠心病 D、关节肿痛 E、高热患者 366、下列关于超声雾化器操作正确的是(C)A、先放口含嘴,再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 B、先开电源,再放口含嘴,再开雾化开关 C、先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再放口含嘴 D、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再取下口含嘴 E、先关电源,再关雾化开关,再取下口含嘴

367、使用穴位注射疗法,胸背部穴位注射用量为(B)A、O.1-0.5ml B、0.5-lml C、l-2ml D、2-5ml E、4-5ml 368、可用于溃疡疮口溃烂处,具有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作用的是(B)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69、月经期及未婚者禁用的是(D)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0、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是(C)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1、熏洗法的时间(B)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2、厚型膏药用于肿疡敷贴时间为(E)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3、热熨时间一般为(C)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4、感冒病证多发季节(D)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375、导致感冒的主要原因是(A)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376、外感咳嗽属于(B)A、邪实正虚 B、邪实 C、正虚 D、虚实夹杂 E、邪不实正虚

377、患者李某,男性,66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胸闷食少体倦,苔白腻。此属下列哪种病证(C)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痰湿咳嗽 D、痰热咳嗽 E、内伤咳嗽 378、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C)A、肺肝 B、肺脾 C、肺肾 D、脾肾 E、肝肾

379、属“阴中之阴”的时间是(D)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零点 E、后半夜

380、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

A、水 B、火 C、木 D、金 E、土

381、下列哪一项不是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C)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B、脉象浮数与浮紧 C、鼻塞流涕与否

D、口渴与不渴 E、舌苔黄与白,脉象浮数与浮紧

382、下列哪一项不是喘证的特征(C)A、呼吸困难 B、张口抬肩 C、胸腹胀满 D、鼻翼扇动 E、不能平卧

383、心悸伴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力,失眠健忘,舌质淡红,脉细弱,宜选用最佳方剂(B)A、四君子汤 B、归脾汤 C、灸甘草汤 D、生脉散 E、天王补心丹 384、分别清浊是何脏的功能?

(C)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385、心阴虚为主的心悸,其治疗最佳方剂应选用(C)A、朱砂安神丸 B、六味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大补阴丸 E、酸枣仁汤

386、吐血缠绵不止,血色暗淡,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主方是(B)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7、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善怒,舌红绛,脉弦数。主方是(D)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8、阴虚发热,可选用(A)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89、气虚发热,可选用(D)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90、下列何项生理功能属阴(E)A、升浮 B、兴奋 C、推动 D、温煦 E、抵制

391、鼻为何脏之窍

(C)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392、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最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D)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393、小儿指纹色紫黑的主病为

(E)

A、热证 B、外感表证 C、风证 D、虚证 E、血络闭郁

394、褥疮瘀血红润期的治则是(A)A、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B、行气活血 C、清热解毒 D、养血和血 E、以上都不是 395、无神之舌为

(C)

A、痿软舌 B、地图舌

C、枯舌 D、肿胀 E、裂纹舌

396、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冰糖或蜂蜜炼制而成属(B)A、酒剂 B、膏剂 C、茶剂 D、散剂 E、丹剂

397、为患者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398、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D)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99、为患者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400、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E)A、3O℃ B、40℃ C、5O℃ D、60℃ E、70℃

二、是非题

1、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

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T)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T)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T)

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分的通路。

(T)

5、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T)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T)

7、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面,排列次序是:阳明在前缘,少阳在中线,太阳在后缘。(T)

8、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T)

9、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法。(T)

10、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包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寸指同身寸。(F)

11、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的腧穴是关元。

(T)

12、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F)

13、位于内踝上2寸,胫骨内侧后缘的腧穴是三阴交。(F)

14、六淫之邪多从口鼻、肌表侵犯人体而发病。(T)

15、五淫致病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等特点。(F)

16、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T)

17、感冒多因感触风邪或时行邪气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而致。(T)

18、气虚发热的治则是补益中气、甘温除热。选方是补中益气汤。(T)

19、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T)20、黄疽最重要的特征是目睛黄染。(T)

21、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上扰、风湿上犯。(T)

2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脏腑,从临床上看,以心、脾、肝三脏为多见。(T)

23、中医最基本的病机是邪正相争、阴阳失调。(T)

24、坐药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行气止血等作用。(F)

25、中药保留灌肠法常用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直肠滴注法。(T)

26、辛味药有温里散寒,补阳益气等功能常用于寒证,阴证。(F)

27、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禁忌针刺。(T)

28、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和辨证论治。

(T)

29、吹药法是将药粉均匀地吹到患处的方法。

(T)

30、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宜拨罐。

(F)

31、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T)

32、正常脉的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无力,节律不定。

(F)

33、弱刺激是指应用皮肤针时,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T)

34、拔罐应选择肌肉丰满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处可施拔罐法。(F)

35、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T)

36、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T)

37、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5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叩刺8一16次。

(F)

38、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作重要的特点。(T)

39、临床上常见的针刺意外情况有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T)40、针刺的角度是指针身与针刺部位的夹角,针身与皮肤呈70°角为直刺、45°角为斜刺、15°角为平刺。(F)

41、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宜直刺、深刺。(F)

4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T)

43、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T)

44、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气、六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F)

45、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T)

46、咸味药具有泻下通便和软坚散结的作用。

(T)

47、通过炮制能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T)

48、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弯针。(F)

49、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扣刺一下,一般可扣刺8---16次。(T)50、肝开窍于口,其华在面,肝于胆相表里。

(F)

51、温针灸具有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T)

52、刮痧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继续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F)

53、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T)

54、对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者禁用热熨法。(T

55、用皮肤针扣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上,避免慢、压、斜、拖,以减轻疼痛。(T)

56、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T)

57、六淫史自然界风、寒、暑、燥、热(火)六种气候变化的统称。(F)

58、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T)

59、“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T)60、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病理变化。(T)6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T)62、气陷是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F)63、红降舌主热,寒或瘀等症(F)64、热坐浴的禁忌证是妊娠末期及痔疮疼痛

(T)

65、中医的诊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其中闻诊包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T)66、汗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炎热。(F)67、脉搏迟缓,而不规则的间歇叫结脉。(T)68、为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时应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有无药物过敏史。(T)69、针刺用的毫针,要经灭菌后方可使用。(T)70、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可以用短针进行针刺。(F)71、针刺时不用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F)72、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T)73、弯针指进针后针身在患者人体内发生折断现象。(F)74、滞针指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T)75、皮肤针具有调节腹脏功能,疏通经络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F)76、水针每穴注入药量遵医嘱,一般为1-2cm。头面浅表处0.3-0.5cm。(T)77、水针注射时,进针后患者有触电感方可继续注射药物。(F)78、密波频率在50-100次,常用于治疗痿症和各种肌肉,韧带,关节,肌腱的损伤。(F)79、电针应取同侧1-3对穴位为宜。(T)80、拔火罐操作前需要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T)81、拔火罐的目的是,患者风寒湿痹所致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嗽症状缓解。(T)82、刮痧时要来回刮,用力均匀,适中。(F)83、推拿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胸腹后背部,先上肢后下肢。每次推拿15-30分钟。(T)84、坐药法适用于妇科慢性疾病,未婚者禁用。(T)85、电针法操作 “得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导线接好选择波形,由小到大调节电流。(T)86、敷药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湿润。(T)87、涂药时要尽量涂厚,增强疗效作用时间。(F)88、中医历来主张“七分治,三分养”,其中“养”即护理。

(F)89、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T)90、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辨病、辨症与辩证。

(T)

9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主藏血两个方面。

(T)92、中精之府是指胆。(T)93、脾开窍为口,肺开窍于眼。

(F)

94、胃的生理特性是以降为和,喜润恶燥。

(T)95、肺主气,脾主运化。(T)

96、肾为气之根,是指肾具有纳气的功能。

(T)97、煎药以金属容器为佳,忌用沙锅,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F)98、表证的护治原则是辛散解表,里证的护治原则可概括为和里。(T)99、寒证的护治原则是温以去寒,热证的护治原则是清热泻火。(T)100、正常人的舌象简述为淡红舌、薄黄苔。(F)

第四篇: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体 质

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

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

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少用温灸

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4.体质与养生

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下载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骨伤专科人员培训个人总结 单县中医院 陈新华 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写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含五篇)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最终五篇)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 课题大纲: 一、中医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观的建立 三、阴阳虚实理论 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 五、气血津液 六、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朱凌凌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医界对教学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医基础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印证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