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 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 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 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 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 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 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 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 获益匪浅!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 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 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 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 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 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 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 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 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 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 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 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 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 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 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 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 1.辨主次 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 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 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 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 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 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 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 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 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 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 正确的。2.辨同异 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 同异可辨。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腹泻 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3.辨真假 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若病人之外 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 蔽在内。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 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 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 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 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师只好云:“我 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 被人轻视。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 而去。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切脉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 出。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 紧要。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 六腑所居之处也。”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 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 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 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 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脉之前后 常大小不一。《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思求 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 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 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 西医驳诘,不为无见。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余幼读西医书,也甚 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 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 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近人 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 差异之处。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 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 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师认为 很有道理。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 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 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 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 然准确。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 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此是一个 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 |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 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 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 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 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 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 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 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 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 关系。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 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 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 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过了些 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 引起脾脏肿大。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于是出院 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那时,师 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以后他赴 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 寄去。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 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因之,将来在此医 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 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应无疑 义。

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 名,予以治疗。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 据病证来定名称。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例如西医之病 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 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 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 年8 月17 日请师诊治,师凭患 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 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 握临床。最基本的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 年4 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治。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2,口苦,头眩,住院7 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4 月27 日,他一气 之下,出院请师诊治。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2 剂即愈。少阳证 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 法。如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配合统一耶? 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 中西医学根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在执行业务的时 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讦。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 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 无其物,然却不能移易。如中医之六淫,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素,许多人不相信,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程,亦有不相信者,谓实质上无此存在。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以哲理治 学,本身即为科学。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 心学习。将来,无论在诊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 互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凡有欠缺之处,可 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真是有所欠缺,要虚心接纳。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西医之病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 脚,且西医之检查,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 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问、切四诊,所记之病历,为伤寒、温病、杂病及各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因之,其格式应该是 不同的。中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互敬其长。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 识,及中医本身地位之尊重。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 将来之中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众所周知,西 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何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 检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谓辨证?就是用中 医之理论将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 什么症状表现之,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生 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证可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方针。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 诊断,没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的信奉者应 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 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真万确之事实。

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 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验血清方 知肝功能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等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 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 为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如从''病位”、“病因”找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 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 演变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生,古代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也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 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即将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能辨病,做 到辨证与辨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因之,可以预言:将来之中国 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之医学. 《伤寒论》为后世医学经典 《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汉前伤寒的思想,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张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一部条理化的书,成为后世至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为治伤寒之圭臬,研究专书累计在400 种以 上。该书之价值在以八纲辨证。曾见诒安县中医院沈兆科先生写过一篇《试谈(伤 寒论)比较推理的特点》文章,论述仲景《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立辨 证施治之大法,创中医临床分型之楷模。沈氏之说很有见地,亦很正确。比较法 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凡研究事物要以两种不同之比较,方知其中 真理。八纲辨证是”阴与阳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表与里对“,以两种对 立比较来推理,而显示经久不衰之真理。《伤寒论》分三阳、三阴六经,定出六 种不同类型,是比较推理最可靠、最简明之方法,也是正确的证治分型学。发热 恶寒为表、为阳; 无热恶寒为里、为阴; 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为阳明经证,为实、为热、为阳。腹满拒按、大便闭、潮热、谵语、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为实、为热、为阳。脉沉细、四肢厥冷、但欲寐,为少阴证,为寒、为虚、为阴。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脉缓弱,为太阴证,为寒、为虚、为阴。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制真武、理中以回阳。六经病,可以视为六个阶 段,亦可以看作六种类型。概述六种类型之传变,一般先在表,后入里;先在阳,后入阴,表示疾病在进展或正气在衰退。如从里出表,从阴出阳,则提示疾病在 好转,正气在逐步战胜病邪。我们必须法仲景之学,以能动之观点和有联系之观 点对待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与病邪之间抗 争形势,因势利导地或汗、或清、或下、或和、或温、或补,而取得疗效。由此 可见《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为比较推理之模式,完全合乎逻辑学,此书堪称为 万世之法,仲景当尊为中医之圣。伤寒进化至温病,是需要、是进步 温病和伤寒为中医治外感病之二大门类。温病从伤寒分开,始于金元时期。

金 元·刘河间认为《伤寒论》所研究者为寒邪,热病应另有治法,创防风通圣散,并采用局方凉膈散诸方治疗温热之证;明·吴又可发现疫毒致病,创达原饮,用 以治疗瘟疫;垂至有清一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陈平伯、余师 愚名家辈出,各有温病著作发表,温病学系统罕比乃灿然女各.温热病学形成、发展之成就,及入台之临床实践,使老、师治学向温病学方面大发展。台湾地域、气候与湖南大相径庭。师东渡入台,开业之初,临床以湖南家乡之见解诊断立方,常不发生良效。在湖南治外感,常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之品,桂枝可 用至18 克至30 克,台湾地处亚热带。解表大都辛凉剂。曾有-4,孩患咳,师以 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第三日患者复诊云:”先生,吾服药后,咳嗽是减少了,然 咳嗽好像深了一些,痰为从胸的内面咳出,出来不易,喉有些痛“。师知)-94,青 龙汤过温故也,遂改用辛凉剂治之而愈。临床实践向师提出了在治学伤寒之同时,一定要将治学温病放到亟待解决之迫切地位。此与中国医学史进程中伤寒进化至 温病,为临床发展之需要,为中医界一种进步之趋势,是何等地相似!于是,师 正视台湾外感病以表证居多、表证以温热居多之现状,自感所学不够,用心研究 温病。

他找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时逸人温病学》、《中医伤寒与温病学》等书阅读。师认为《温热经纬》为王孟英所著,搜集有关 温病之资料比较详备,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之温病章节,及叶 香岩《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自《湿 热病篇》,余师愚《疫病论》、《疫病条辨》等篇,分节注释,为研究温病最佳 之作。师反复研读,并将温病方编成歌诀记诵。雷丰(少逸)的《时病论》所附之 方,多为新创,宜乎选用,师亦择要编成歌诀自读。后来购到南京中医学院的《温 病学》教科书,又节录编写了一本《温病学》。老师通过潜心研究温病,他认为 研究温病一定要读叶天士之《外感温热篇》等文献,要有卫气营血观念。他尝谓: ”时逸人先生学问颇深,但却不赞同叶天士之说法,反对伤寒、温病分家。当然 我们也不主张伤寒与温病如何分家,应视温击为伤寒之发展,应当互相羽翼,互 相补充,然而伤寒属寒,温病属热,还是必须有分别的。“师之观点,对吾等今 天为何习温热病学,指明了学习目的。老师结合临床,学习温病学的心得是:温病临床,要照叶香岩(天士)所持的卫气 营血四个阶段学说来辨证。其辨舌最为重要,脉象和证候要合参,如此才能窥得 温病全貌。师例举其要以示大概。如辨舌,苔白厚而湿者,多伤寒,苔薄白而干 者,多温病;病在气分,则苔由白而转黄,若黑苔粗而有芒刺者,则气分实热无 疑,黑苔滋润,舌质细嫩者,则非气分之实热,当属肾虚之明征;邪传营分,则 舌质红绛而无苔,然初人营,舌质红绛而有黄苔,或黄白相间者,则应作”有一 分舌苔,病就有一分在气分“视之。又如辨脉。

脉象右大于左者,多见温病;气 分热证,脉洪大而重按无力者,为热邪伤及津气,切不可作纯实热证论治;脉洪 为阳脉,为大脉之一种,来盛去衰,然不是强脉,有人气虚,心脏衰弱者,脉亦 见洪,万不能作实证,而犯虚虚之误。再如辨症状,大便燥结,腹痛拒按者,为 气分证胃肠实热者恒有,然便溏粘臭著亦属之热.,K 可误断为寒;壮热,日哺 益甚者,亦为气分证胃肠实热者特有,然不可与阴虚或肺痨、肺癌病证,每近黄 昏发热如潮者混为一谈;营分有热,身多斑点,然斑属阳明胃经,疹属太阴肺经,热入营分,斑多疹少,此为疾病通常之征,不可不明。总之,临床四诊合参,舌、脉、症状互为印证,必得其真。至若温病论治,前贤已备述,验之临床,吴鞠通之”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 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吴锡璜之”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 分生机“等论述,咸可作为我们温病论治之准绳。还有叶天士治疗温病与湿温病 之”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用温,而在利 小便“之心得;及吴鞠通治疗湿温病之”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热愈炽“等经验,悉可作为我们温病论治之借鉴。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贤理法,努力考校今之临床,那么,继伤寒学后的异军突起 之温病学,一定会得到更加发展,一定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当今中医急诊领域中 去。善用古方,必须精研、发展古方 银翘散为辛凉平剂,邪在卫分者首选,然方中竹叶当为草本之淡竹叶,服药之法,一日要服五六次以上,方有显著效果。桑菊饮为辛凉轻剂,风温犯肺者恒用。方中桑叶善清风热,咳嗽初起者可用,然 咳嗽日久,肺热深重者,可以桑皮易之;芦根为生津止渴之品,然其用量少则五 钱(15 克)以上,才显其功;薄荷气味芳烈,协助桑、菊以疏散上焦风热,然须后 下,否则药气挥发,就失去疗效。加味香苏散出自《医学心悟》,方子十分平稳,临证可灵活加减,孕妇外感可用 此方,然秦艽勿过三钱(9 克),过量可致泄泻。九味羌活汤又名冲和汤,感冒身痛者可用,然此方之缺点在于用药太重,不如加 味香苏散。

我们临床首要在辨证,用药当求轻灵,药昧无须太多,药量亦不必太 重。人参败毒散亦可治外感风寒,此方对神经性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有效;因外 感而导致外科疾患者,用之亦效。防风通圣散为刘河问所创,组成药味多,清热通下药比之发散药为多,对于流行 性感冒一身痛、口渴者有效;南部流行之登革热者运用此方,也应有效。此方组 成尚有当归、白术二味甘温之品,此乃该方发散与通下并用,加当归以和血、白 术以健脾,避免损及正气故也。参苏饮合四物汤、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寒重加荆芥),缘于一面解表,一面清营分 之热特长,故可却产后发热、畏寒、头痛诸症。蒿芩清胆汤加减,可疗暑湿似疟,然方中青蒿最少用三钱(9 克),常量为四至五 钱(12~15 克),稍重亦不妨,否则用之无效。小柴胡汤加秦艽、黄连,用以治先热后寒之疟属热者,疗效堪佳。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方中杏仁宣上焦之湿,蔻仁化中焦之湿,苡仁渗下焦 之湿。厚朴行气,滑石、淡竹叶、通草等导诸湿热由小便而出。此方为清化法,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比大分清饮更进一步。藿朴夏苓汤,亦为清化法,由三仁汤加减而来,内有藿香、豆豉,有宣表之用。清朝温病家治法较精细,而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就已能适 应证之需要了。清营汤适用于温病之营分证。若还有白、黄苔,则邪尚留气分,不能用营分药,否则邪遏气分不去,必须用透热转气之法,该方之银花、连翘等即为气分药,唯 清气才可祛病。清燥救肺汤为清·喻昌所创,是著名清燥润肺方剂,然科学中药不易制好,麦冬、阿胶咸易发霉,用煎剂较佳。师很少用此方,因咳嗽以外感为多,不宜用人参; 如需用此方,宜用西洋参,或太子参代之,千万不可用高丽参。《金匮》麦门冬汤为治燥第一方。本方之特点在于群队润燥生津药中加入辛温性 燥之半夏,若配厚朴,其效更佳。方中半夏,其用量必小,主要用以制麦冬之寒,又可佐之以润肺,因之,处方时,半夏之量当须留意,若统统用之三钱(9 克),则失去古方之原意。《千金方》中亦有麦门冬汤,主治感受燥邪而里有沉寒之证。于润燥清热,镇咳 祛痰方中加麻黄以除在里之沉寒。后世有医者反对此种用法,改用干姜、细辛。其实无妨,有时也可改用细辛或荆芥代之。细辛辛润,能润肾燥,故虽见咽燥咽 痛,有时亦可用细辛。

甘露饮也可治燥,方中二地、二冬滋燥,黄芩、枇杷叶清肺热,茵陈祛湿,枳壳 通气以防凝滞,甘草和中;治燥除尽量避免用发散药,苦寒药也应少用,因为苦 能化燥伤阴故也。逍遥散善治肝气郁结,方中气分药较少,其中自术、茯苓、当归、白芍等是关键 之药:当归养血和血,苓、术、白芍等有补土平木之义。龙胆泻肝汤为清泻肝火之上乘之剂,然龙胆草量多易致泄泻,尤其与生地、栀子、当归同用时,量更不宜重,且宜佐砂仁,否则会大泻不止;急性鼻炎或急性结膜 炎,或耳朵红肿痛甚者,皆可用龙胆泻肝汤去疾如扫,然火盛骤用苦寒,往往收 热在里,病反难愈,故须加荆芥、薄荷、菊花、蒺藜、蝉蜕等风药;有人治高血 压动辄用龙胆泻肝汤,实在危险;目赤、苔黄、口苦、脉弦者可用,而年高体弱 者服之反成大害;常坐办公桌者,用脑多劳力少,多偏阴虚,不适用龙胆泻肝汤,只宜杞菊地黄丸之类养阴;王泰林认为肝火在上者宜清,故兼有小便赤涩、热痛 者,则可用龙胆泻胆汤治之。

镇肝熄风汤为张锡纯创制,治疗高血压有效。此方以淮牛膝、代赭石为君,下降 力强,可治顽固性便秘,配合石决明、龙骨、牡蛎等成重降之功,其建瓴汤、冉 雪峰之补天石等方,皆同此意。天王补心丹治心阴虚之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功擅;而读书善忘者,亦可服之,然 偏阳虚者不宜,胃弱消化不佳者慎用。交泰丸为治心肾失交之名方,然验之临床,欲取其效.必增其制:益枸杞、地黄 以入肾,增远志、菖蒲、枣仁以人心。同时,补心者,要注意清泄心火;交泰者,当任用重镇之品。炙甘草汤治歇止脉之理在于用麦冬之滋润药保护心脏,再用姜、桂温药卫护心阳; 大陆治冠心病初用冠心~、二号,咸为活血化瘀之品,久之用不生效,因为缺少 温煦心阳之药故也。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均为东垣创制,能充分反映他治脾胃喜用 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人参诸药之特色,然三方用法有别:脾虚、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中夹火邪者,可用升阳益胃汤;若火郁于内者,则用升阳散火 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时,恐体虚反滞塞不通者,可加枳壳少许以行气;若治胃下 垂未见有效者,因久病人血,须加川芎、莪术血分药。东垣《脾胃论》首重升发 脾胃之阳气学说,对脾虚湿重慢性之肝炎,可用东垣法治之,屡试不爽。左归右归饮丸,为景岳从《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化裁而创立补肾阴肾阳之 方剂,平时调补可用左右归丸,然此二方纯补无泻,临床还是以六味及桂附八味 为佳。金锁固精丸世医常用之治肾气不固腰背酸痛或冷、滑精早泄之证,然殊不知此方 力仍未足,真要补其肾者,须加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胶、龟板胶之类。真武汤为壮肾中之阳方剂,对肾阳虚小便不利者疗效堪佳。他充分显示中医利小 便药诚不如西医,而治小便不利之方法远胜于西医,完全避免过服利尿西药容易 损伤肾脏功能,终至涓滴难出之弊端。通过上述老师对古方精心研究之心得,中肯公允之评价,临床不泥古方,灵活化 裁之体会,吾等不难体会”善用占方“为何能成为老师学术特点之奥秘。”用药如神“,须明功能、炮制,继承发扬前贤经验 葛根除解表发汗功效,还有降廊压、升发胃中阳气之用。苦寒药过量时,易伤胃 口,加葛根可避免此过。葛根连用多日,可能会影响睡眠,配白芍赳眠佳。葛根 用量不能太轻,三五分(1~1.5 克)没有效果,至少要一钱(3 克)以上。

生姜汁、蒜头汁之类灌服,或以热物敷脐可急救阳暑之证,千万不可因中暑以冷饮或冷敷 治之,乃因此病外虽热而内实寒故也。乌梅有解暑、杀菌、生津之效,一味煎服,有预防夏天霍乱、登革热流行之妙。草药鹅不食草一撮捣汁加黑砂糖服,渣贴内关穴可治疟,发作时服之,立时可止 颤抖。升麻、葛根、桔梗性皆升提,三者配伍,可相得益彰,却脾阳不升之口渴。生甘草泄火,炙甘草补中,其理易明,然殊不知用升提药多时,甘草之量可以加 重。苡仁祛湿力宏,张锡纯治水肿常遣使苡仁、赤小豆、白茅根。苡仁亦可消油脂,去黑斑。孕妇多服苡仁,易致胎儿不长,因之,古人云:孕妇勿服,以利小便伤 胎故也。养阴药太多,对肠胃不佳者,易致泄泻,斯时可佐以白术;便软者,生地宜慎用,必要时改用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之类,稍佐砂仁、陈皮可也。肉桂可引火归元、降冲逆,如苏子降气汤、通关丸等方,其中皆用桂。肉桂宜冲 服,每次服用五分(1.5 克)即可,至多一钱(3 克)。附子为温阳药中最热者,可挽命于垂危,然毒性大,用之不慎,易生他变,因之 有些医者一辈子不敢用附子,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徐小圃善用附子早已流传佳 话,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前贤运用附子之经验。临床证明,肩背疼痛、身痛而倦重 者,在羌活胜湿汤中加上附子,往往可提高疗效。姜、桂往往被任用治瘀或利小便,如五皮饮用姜皮,生、化汤用炮姜,《金鉴》 积聚门方中十常八九用桂。此乃辛热药鼓动气化、增快循环、畅流血行故也。若 全用寒药,则血液反凝涩不行,膀胱气化迟缓。丹参一两,加红花、赤芍、桂枝等,脉弱者加人参,治心血管阻塞者有效,可免 西医遇此概行手术之苦。治疗之理。乃因集活血通阳于_方,此即”心为循环枢纽,贵流畅,最忌郁滞“之谓也。木耳一至二两(30~60 克),红枣数粒,姜数片,虽为偏方,然对心血管病有效,我们应当博采,不可冷眼对待。木耳有抗凝血之作用,黑糖有活血之功效,故上 方若加黑糖,则效果更佳。连翘善清心热,精神刺激或饮酒过多者,上见舌红舌破,下见小便短赤,斯为心 火为祟,用之甚为合拍。21 藕(60 克),配琥珀五钱(15 克),研末服用,可治心 脏疾病。木香辛温,入脾胃二经,功擅芳香健胃,行气止痛,然药有两种:一种名老木香,香味甚重,普通用钱半(4.5 克)即可,量多味苦难以下咽,煎药时须后下;一种 名南木香,气味较淡,效力较差。地榆为止血要药,大便下血,炒用;尿血生用。用量为四五钱至一两(12~30 克)。《金鉴》醋煮地榆一两(30 克)治妇人下血不止。烧伤起疤发烂,可用地榆炒炭研 粉蜜调敷于患处。白及粉性粘,功擅止血,痰中有血及胃溃疡者,咸可用之:白及可长肉芽,然必 须为生白及,科学中药制成的白及,失去粘性,可能无效。麦芽服之伤胎,人知之甚少,而功助消化,人皆尽知.故有人买三仙服用,用以 消食,然久服之,赤会致泄泻,因麦芽发酵故也。桑寄生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杜仲可降血压;夜交藤可安神,治失眠,其原 植物为首乌,应为草本,然目前药房售者多为木本,不知系何物。决明子微炒,平时大便不通、血压高者甚佳,炒焦则影响疗效。决明子有两种: 一种为长条形而一截截的;另一种呈圆形,又名望江南,效果较佳,研末服用,可兼治糖尿之病。花生之营养素在其红皮之中;蚕豆壳炒黑研末,可治胃癌初期。此乃一般果实之 功效皆在其皮故也。胡桃肉功在补肾,为滋润之品,故与川贝、款冬配伍。可疗唱歌喑哑。蜈蚣、全蝎功擅镇痉,蜈蚣性燥,不宜用之太多。一二条即可,不去头足亦无妨; 全蝎性格柔和,多用无妨。煅石膏研末,有收敛、清热之效,故将其置于牛胆内风干,可治烫伤。土茯苓功效祛湿解毒,香港脚发烂,烂至足背,可用土茯苓、黄柏研粉,流水者 直接敷之;干性者,调膏敷之。然必须为真土茯苓,现药店所售之土茯苓,用至 五钱以上,煮起来就稠粘,不知为何物。自金丸可治羊癫风,药物组成为白矾、郁金二味,然药要经自己亲手制过才知究 竞,殊不知此二药很难成丸,须装在胶囊内服用。礞石滚痰丸擅治痰火扰心。古人谓礞石要烧至白色,硝烧至消失,然礞石烧红即 可,硝再长时间烧煅,也不会消失不见。上述老师用药心得丰富多彩:有对古人用药经验之验证:有对乡间野老偏方之搜 集;有对药物质量之鉴别;有对药物炮制之笺正;更有诸多临床用药发明与创新。

由此,充分体现老师用药犹如将帅用兵,战士之刚柔、勇怯、智愚,既往”战事“ 之得失、经验、教训,尽在胸中,故尔谋略布阵、调兵遣将,挥洒自如,用药如 神。古方编歌,临床选方可左右逢源 景岳新方歌括 景岳张氏为明代医学大家,所著自成一家言。其《新方八阵》颇多可采之方,陈 修园氏虽有专书贬之,然在《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诸书中,却采用不少。《从众录》末尾,《伤寒附法补》一节中,且录景岳方多首,发扬内托之义,以 补治伤寒法之未备者。人谓景岳喜用熟地,竞有呼之为”张熟地"者,殊不知所立之方,八阵分列,并无 偏重之处。客窗余暇,将新方编为歌括,盖欲体其创方之义,而补吾临床处方之 不足。1.补阵 大补元煎第一方,培元固本取纯良,人参熟地炙甘草,杜杞归萸薯蓣尝,气分偏 虚加芪术,元阳不足附干姜。当归地黄(饮)治肾虚,膝腰疼痛地归萸,淮山杜仲甘牛膝,下部虚寒附桂舒。济(煎)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归枳从,虚损液干常便结,不胜攻下此方通。地黄(醴)枸杞与沉香,精血亏虚酒浸尝,常服不愁营卫弱,滋阴化气构方良。归肾(丸)当归杜菟丝,茯苓山药地山萸,真阴不足形憔悴,脚软腰酸血液枯。赞化血余(丹)地杞归,鹿参杜菟茯乌茴,苁蓉巴戟胡桃肉,壮体乌须百损培。养元(粉)淮糯黄椒莲,炒熟糖调不用煎,养胃实脾功效大,四君楂肉可随添。玄武豆用大黑豆,羊腰枸杞肉苁蓉,二茴故纸青盐夥,七药煎浓吸豆中,若是阳 虚可加附,填精补肾效无穷。左归丸益肾元阴,填补精津实卫营,地膝萸山丝枸杞,鹿龟胶炒蜜和匀。右归丸益火之原,脾肾虚寒病百端,左归去却龟牛膝,杜仲当归附桂增。

蟠桃果可治遗精,滋肾培脾效若神,芡实胡桃莲枣肉,地黄九晒九回蒸。王母桃中巴戟天,首乌白术杞为丸,饥时嚼服温汤下,脾肾双虚赖补填。休疟饮为止疟方,能疗过汗本元伤,或因体弱缠绵久,参术归乌甘草将。2.和阵 金水六君(煎)归地黄,半陈苓草引生姜,阴虚外感痰多喘,不必辛温散剂尝。痰 滞胸膺加白芥,阴寒嗽久细辛帮,表邪寒热如何治,加入柴胡效最良。六安煎治风寒咳,非风初感痰滞逆,半陈苓草芥杏仁,煎加生姜多片切,老弱去 芥较和平,寒甚细辛几分益,冬月严寒麻桂增,风胜防风与苏叶,若兼寒热加柴 苏,芎芷蔓荆疗鼻塞,久咳肺火减用姜,轻加黄苓重知石,寒咳痰滞加当归,年 迈金水六君合。和胃二陈(煎)治胃寒,恶心呕吐湿生痰,砂仁陈半姜苓草,温化痰消气自宽。苓术二陈(煎)治痰饮,吐酸心下水停留,五苓去桂二陈合,微炒千姜八味投。和胃饮如平胃方,姜陈朴草但无苍,脾伤寒湿生痰饮,呕泻交加腹痛尝。排气(饮)陈皮朴木香,霍香香附枳乌藏,再加泽泻能 沉降,气下胸宽胀满康。大和中饮陈枳砂,泽朴山楂并麦芽,饮食不消成积聚,胃疼乌药二(木)香(附)加。小和中饮扁豆楂,厚朴陈皮苓草加,膈满妇人胎气滞,呕增半夏胀香砂。大分清饮通茯猪,栀枳车前泽泻须,淋闭疸黄皆可服,若逢热甚胆芩施。小分清饮利水方,湿侵肿胀可煎尝,茯苓泽泻猪苓苡,展气还须枳朴襄。解肝(煎)朴芍茯砂仁,苏半陈皮怒可平,胁痛可加白芥子,胸膺气滞枳香增。脾弱肝强二术煎,陈皮芍药茯苓兼,木香厚朴炙甘草,泽泻干姜湿泻痊。廓清饮用枳萝陈,白芥腹皮朴泻苓,气道不清胸膈满,胀非停水服之宁。扫虫煎治虫为患,腹痛胸疼服可除,榧肉槟榔茴乌药,雄(黄)青(皮)梅草配吴(萸)朱(砂)。芍药枳术丸陈皮,荷叶煎汤煮米稀,共捣为丸疗食痞,小儿腹大痛无时。十香(丸)丁木附沉茴,皂荔乌沉泽泻随,气滞寒凝皆可服,疝癫酒下效非微。苍术(丸)川椒芍药甘,小茴故纸朴苓攒,脾伤寒湿时为泻,久治无功服似拈。贝母(丸)沙糖共研团,或加白蜜杵为丸,痰火治标功第一,肺痈什一白矾增。括痰丸用括寒痰,猪半姜陈白芥甘,积饮停痰胸膈满。或为疼痛呕吞酸。神香散用丁香蔻,二味为丸汤水吞,气逆胸疼成膈噎,诸方不效此方灵,3.攻阵 萝卜子(散)捣温汤搅,取来淡汤徐饮之,饮后作吐或下泻,食盐炒煮亦堪施。赤金豆用生附子,丁木巴霜天竺黄,轻粉朱砂为丸服,攻坚破积效非常。太平(丸)厚朴与木香,草蔻三棱乌药姜,白芥蓬莪牙皂泽,为丸蒸饼合巴霜,腹 胸气血成积聚,及早攻之免正伤。敦阜丸治食积停,坚牢难破此方胜,青陈乌木丁香皂,黄麦巴霜泽泻伦。蜡虫(丸)干漆锡(灰)雄黄,皂角芜荑榧肉榔,轻粉雷丸使君子,诸虫积胀痛难当。百顺(丸)牙皂川大黄,阳邪留滞用通肠。伤寒寒热大便结,气血食积总能攘。4.散阵 一柴胡饮从寒散,地芍柴芩甘草陈,内火外寒寒热见,.怒劳产后外邪侵,外邪 甚者防风益,内热蒸腾翘壳增,胸痞 去地加枳实,热渴萎根与葛根。二柴胡饮从火散,陈半柴辛朴草姜,元气素充无内火,只宜温散忌寒凉,湿加苍 术寒麻桂,邪盛防风白芷羌。三柴胡饮归芍柴,陈皮炙草生姜偕,肝经血少风寒袭,补散兼行病可排。四柴胡饮从气分,柴归参草生姜并,忍饥劳倦感风寒,正不胜邪宜煎进。五柴胡饮术地归,陈皮芍草七般偎,外邪不散中州弱,调气兼将血分培。正柴胡饮平治方,柴陈防芍草生姜,头痛加芎渴干葛,呕恶半夏湿邪苍,外感风 寒头身痛,邪深不解益麻黄。麻桂饮为温散方,阴寒气胜用之良,当归炙革陈麻桂,煎服多加几片姜。大温中饮麻桂姜,术参归地草柴襄,虚人感冒资温服,固本除邪两顾良,泻益淮 山归减去,寒加附子壮元阳,气虚加入黄芪好,头痛川芎芷细尝。柴陈煎治风寒咳,痞满多痰身发热,半陈苓革柴胡姜,升散除痰功效捷。柴芩(煎)泽枳木通栀,疟痢兼行表未除,脉数渴烦形 气壮,热弥内外此方舒。发黄身热柴苓饮,即是五苓加柴胡。表邪不解阳明热,宜用柴胡白虎煎,甘草黄芩石膏麦(冬),竹叶轻清廿片添。阳明温暑大热渴,不能作汗阴津涸,养阴凉散法良奇,景岳新方有归葛(饮)。

第二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第三篇: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A)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D)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

(A)A、辨证施护 B、辨病施护 C、对症施护

D、因人施护 E、因时施护

6、八纲是指

(B)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 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 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 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11、正常舌象是

(C)A、淡白 B、淡红 C、薄红 D、暗淡 E、浅红

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

(D)A、明亮 B、温热 C、外向 D、物质 E、上升

13、阴阳的属性是

(C)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15、望舌主要是观察

(B)A、舌尖、舌中、舌根 B、舌质、舌体、舌苔 C、舌边、舌体、舌色

D、舌下、舌头、舌体 E、舌根、舌上、舌下

19、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E)A、30℃ B、40℃ C、50℃ D、60℃ E、70℃

20、熏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D)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21、舌苔时指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

(A)A、苔垢 B、斑疹 C、颜色 D、瘢痕 E、颗粒

22、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资助、协同作用时,为

(C)A、五行制化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约 E、五行拮抗

23、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称为

(B)A、配伍 B、相畏 C、相使 D、相杀 E、相须

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D)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35、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52、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D)

称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53、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

(E)

A、脾的运化 B、胃的受纳 C、脾的升清 D、胃的通降 E、脾胃的升降

57、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B)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E、肝与肾

58、脉形细小如线属(D)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E、缓脉

74、辨证施护的最初阶段为

(A)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76、人体最根本的气是

(A)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79、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

(A)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先左后右 D、先左后右 E、无次序要求 80、陈皮、木香 属

(B)A、补气药 B、理气药 C、和解药 D、清热药 E、泻药

83、刮痧前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其目的是

(D)A、搞清刮具的质量 B、搞清刮具的质量 C、搞清刮具的质量

D、搞清刮具的质量 E、判断是否需蘸润滑剂

83、临床出现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遗精等症是气的哪种功能异常

(E)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气化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外卫作用 E、气的固摄作用

84、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B)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 E、中气

8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因为

(C)A、脾主升清 B、脾固摄气血 C、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D、脾主运化水液 E、脾为后天之本

86、气虚可导致血瘀是因为

(B)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载血 E、血为气之母 87、心之华在(A)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8、肾之华在(C)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9、肝之窍在(C)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0、肺之窍在(D)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1、与肺相表里的脏腑是

(D)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2、与心相表里的脏腑是

(C)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3、主统血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4、推动血液运行的脏腑是

(A)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5、骨之余为

(A)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6、筋之余为

(B)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7、血之余为

(C)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8、心在志为

(A)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99、肝在志为

(B)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100、脑为

(A)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1、胃为

(D)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4、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

(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5、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6、主调节血量的是

(B)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7、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B)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08、爪甲的荣枯主要取决于

(B)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09、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取决于

(C)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10、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A、经脉 B、络脉 C、奇经八脉 D、孙络 E、浮络

11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12、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A)A、手足末端 B、头部 C、面部 D、腹部 E、胸部

118、“六淫”是指

(E)A、六气 B、风、寒、暑、湿、燥、火 C、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4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D)A、《皇帝内经》B、《肘后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 E、《中医基础》 14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C)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45、气滞是指

(E)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46、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最易伤及哪几脏

(E)A、心脾肺 B、心肺肝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脾

147、导致气机紊乱逆于上的情志致病因素是

(E)A、思 B、惊 C、恐 D、喜 E、怒

148、突然受惊可导致

(E)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149、血瘀是指

(A)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5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B)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 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

C、多易伤肺

D、易生风动血 E、易于引起流行

151、风邪致病

(C)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2、暑邪致病

(A)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3、寒邪致病

(B)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4、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C)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A)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6、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E)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义是

(D)A、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邪气伤人,正气必然受损 C、正气充足,与邪抗争,扶邪外出

D、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E、以上都不是

158、导致病证虚实的主要机制是

(D)A、气血的盛衰变化 B、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 C、阴精与阳气的偏盛偏衰

D、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 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59、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个脏为根本

(D)A、肝 B、脾 C、心 D、肾 E、肺

160、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

(D)A、里热证 B、实热证 C、阴血亏虚 D、阴虚内热 E、气虚两亏

161、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B)A、必备条件 B、内在根据 C、重要条件 D、条件之一 E、以上都不是 162、煎煮时需要烊化的中药是

(D)A、麻黄 B、大黄C、人参 D、阿胶 E、丹参

163、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A)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五络脉 D、十二皮部 E、脏腑

164、关于“标”与“本”的含义,下列哪一项不正确(C)A、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 B、正气与邪气,邪气为标 C、先病为标,后病为本

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E、正气为本

16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B)A、反治法 B、正治法 C、标本兼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166、坐浴法熏洗的频率最佳为

(C?)A、每日1次 B、每日2次 C、每日1-3次 D、隔日1次 E、每周一次 167、坐浴法熏洗的时间最佳为

(B)

A、10分钟 B、20-30分钟 C、30分钟? D、15分钟 E、40分钟 168、下列各项中属治疗原则的是(D)A、滋阴降火 B、清热泻火 C、疏散风热 D、扶正祛邪 E、益气补血 169、眼部熏洗法药液的温度一般为

(A)

A、25℃ B、30℃ C、50-60℃ D、15℃ E、20℃

170、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C)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71、眼部熏洗法的时间最佳为

(D)A、30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15-30分钟 E、20分钟以内 172、全身熏洗法药液的温度最好保持在(C)

A、50-60℃ B、45-55℃ C、38-45℃ D、42-56℃ E、40-50℃

173、全身熏洗法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C)A、30分钟 B、1小时 C、40分钟 D、15分钟 E、20分钟 174、寒因寒用适用于(A)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寒热错杂 D、表寒里热 E、阳虚里寒 175、冬季用药,慎用寒凉,其理论根据是(B)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6、老人慎泻,小孩慎补,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7、阳盛之体,慎用温热,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8、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属于(D)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早治防变 179、疮疡初起,为了消散肿块,药物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超过肿块

A、2cm B、1.5cm C、1-2cm D、1-2cm E、5cm 180、正气不足的治则是(E)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逆治 D、从治 E、扶正 181、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贴药法

(A?)A、膏贴 B、药膜贴 C、花贴 D、皮贴 E、以上均是 182、不属于刮痧禁忌症的是(?C)

A、过于消瘦 B、孕妇的腹部 C、恶心呕吐 D、五官孔窍处 E、肌肉丰厚处 183、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B)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184、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B)A、刺激性 B、损害性 C、抵消性 D、副作用 E、治疗作用

185、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A)A、霍香正气散 B、保和丸 C、八正散 D、银翘散 E、荆防贩毒散 186、银翘散能够治疗(B)A、少阳证 B、风热表证 C、风寒表证 D、里证 E、表证

187、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属药物配伍的(A)A、相畏 B、相杀 C、相反 D、相恶 E、相使

188、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189、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C)A)

(A、相须 B、相恶 C、相畏 D、相杀 E、相使

190、下列除哪味药之外都是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D)A、麝香 B、巴豆 C、大戟 D、半夏 E、斑蝥

191、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药物外均与乌头相反

(A)A、玄参 B、白芨 C、贝母 D、瓜蒌 E、半夏

192、能发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B)A、细辛 B、麻黄 C、生姜 D、桂枝 E、紫苏

193、苦杏仁的主要功效是

(A)

A、止咳平喘 B、清热化痰 C、清热泻火 D、清热利咽 E、温化寒痰 194、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E)A、脏腑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脏腑经络学说 195、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的药物是(E)A、黄芩 B、黄连 C、生地黄 D、石膏 E、地骨皮

19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E)A、黄莲 B、黄柏 C、大黄 D、知母 E、金银花

197、五味中具有能泻下、软坚作用的是(E)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198、甘味药的作用是(B)A、发散行气行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渗水利湿 199、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是(E)A、三七 B、熟地黄 C、丹参 D、当归 E、川芎

200、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属于推拿手法中的A、推法 B、揉法 C、摩法 D、搓法 E、提法

201、汤剂的优点是(C)A、缓慢,持久 B、节约 C、吸收快药效强 D、方便 E、口感适宜 202、丸剂的优点是(A)A、吸收慢药效持久 B、不易变质 C、无色无味 D、适用儿童 E、口感适宜 203、补血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六味地黄丸 E、肾气丸 204、补气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君子汤 C、肾气丸 D、六味地黄丸 E、四物汤 205、养心安神的代表方是(B)A、朱砂安神丸 B、酸枣仁汤 C、安宫牛黄丸 D、朱砂丸 E、苏合香丸 206、适用于肺气上逆的代表方是(A)A、苏子降气汤 B、越鞠丸 C、半夏厚补汤 D、保和丸 E、理中丸 207、芳香化湿的代表方(B)A、八正散 B、平胃散 C、五芩散 D、真武汤 E、羌活胜湿汤 208、消食导滞的代表方是(B)A、平胃散 B、保和丸 C、枳实消痞丸 D、理中丸 E、半夏厚朴汤 209、石决明、牡蛎的作用是(E)A、软坚散结 B、收敛固涩 C、清肝明目 D、凉血止血 E、平肝潜阳

210、消导药中善消肉食积滞之要药是(A)A、山楂 B、麦芽 C、神曲 D、陈皮 E、鸡内金

211、辛味药的作用是(A)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2、咸味药的作用是(D)

?B)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3、苦味药的作用是(E)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4、能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是(C)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5、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是

(A)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6、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是(D)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7、按摩时,用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最佳为

(D?)

A、80-100次/分 B、100-120次/分? C、120-140次/分 D、120-160次/分 E、100-160次/分

218、日间经常汗出兼有神疲乏力的是(A)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19、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的穴位是

(D)A、命门穴 B、至阳穴 C、腰阳关穴 D、大椎穴 E、百会穴 220、惊风证的面色是(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21、按摩时,捏法不适用于

(B?)

A、头部 B、额面部 C、颈项部 D、四肢 E、腹部

222、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B)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3、百日咳的咳嗽特点为(B)A、咳声重浊 B、咳声阵作,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C、咳声低微 D、咳声不扬 E、咳声紧闷 224、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的为(C)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浅深的主要依据是(B)A、舌苔的有无 B、苔质的厚薄 C、苔质的黄白 D、苔质的润燥 E、舌苔的真假 226、下列哪项不属正常舌象(D)A、舌质淡红 B、舌体柔软 C、舌体灵活 D、舌体胖嫩 E、舌苔薄白 227、红舌的主病是(D)A、瘀血 B、寒证 C、痰饮 D、热证 E、以上都不是

228、脾虚病证的面色为

(A)A、黄色 B、赤色 C、青色 D、白色 E、黑色

229、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者为(D)A、中风后遗症 B、痫证 C、痹证 D、痿证 E、瘫痪

230、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A)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夺气

231、面色萎黄多属(B)A、脾虚湿蕴 B、脾胃气虚 C、肝郁脾虚 D、湿热黄疸 E、寒湿阴黄 232、胃火炽盛可表现为(B)A、食欲缺乏 B、消谷善饥 C、嗜食异物 D、饥不欲食 E、恶闻食物 233、潮热最基本的特征是(D)A、低热 B、五心烦热 C、身热不扬 D、按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E、骨蒸劳热 234、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D)A、冲任亏虚 B、湿热下注 C、肾虚失约 D、脾虚湿盛 E、肝经郁热 235、在临床护理中,针法的常用范围不包括

(B?)A、止痛 B、升高体温 C、解除尿闭 D、调理脾胃 E、以上都是 236、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

(A?)

A、针根 B、针尖

C、针尾 D、针杆 E、针体

237、艾条灸的类别不包括

(C?)A、温和灸 B、雀啄灸 C、间接灸 D、回旋灸 E、以上均不包括

238、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E)A、语言 B、动态 C、表情 D、应答反应 E、眼神

239、满面通红多属(B)A、阴虚证 B、实热证 C、肝胆湿热 D、瘀血证 E、有神 240、中国人正常面色应是(A)A、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B、白中透红而明润 C、红黑隐隐,如古铜色 D、黄而鲜明 E、黄中带红 241、五脏应五色哪一项不对(B)A、青应肝 B、白应肾 C、黄应脾 D、赤应心 E、以上都不对 242、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A、脾虚湿蕴 B、心肺气虚 C、肾阳不足 D、肾阴亏虚 E、阴寒内盛 243、舌苔黄腻,多主(C)A、寒湿内困 B、疫疠初起 C、湿热内蕴 D、热盛伤津 E、暑热伤津 244、紫舌主

(A)A、血瘀 B、气滞 C、痰湿 D、津亏 E、中毒

245、提示邪气渐盛的舌苔变化一般是指(A)A、苔由薄变厚 B、苔由润变燥 C、苔骤增骤退 D、苔由厚变薄 E、苔由多变少 246、温和灸操作中艾条应距离皮肤约(?B)A、1-2cm??? B、2-3cm?? ?C、3-4cm??? ?D、4-5cm E、?1-3cm? 247、肝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种食物(D)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24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忧胜之 E、以恐胜之 249、肝阳上亢证饮食禁忌(A)A、酒及辛辣之品 B、生冷瓜果 C、多饮水 D、荤腥 E、以上都不是 250、发汗解表药宜(A)A、热服 B、凉服 C、温服 D、使患者大汗淋漓 E、以上都不是 251、脾胃虚弱所致的脘腹疼痛的特点是

(A)A、隐痛 B、胀痛 C、刺痛 D、窜痛 E、绞痛

252、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D)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晚起 D、晚卧早起 E、以上都不是 253、老年人的食养,以下哪一项不正确(B)A、宜食清淡食物 B、宜食肥甘、营养丰富食物 C、饮食要多样化 D、饮食宜节制 E、以上都不是 254、病室内光线过亮不适宜下列哪类患者

(D)A、感受风寒 B、阳虚 C、里寒证 D、肝风内动 E、感受风湿

255、中医康复护理原则中养生护理要遵循的原则是(C)A、标本缓急 B、因人施护 C、形神兼养 D、顺应四时 E、因证施护 25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护理方法(D)A、步行 B、慢跑 C、打乒乓球 D、速跑 E、以上都不是

257、煎煮中药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容器(A)A、沙锅 B、搪瓷缸 C、铁锅 D、铜锅 E、铝锅

258、中药汤剂的煎煮一剂药一般可煎几次

(B)A、l次 B、2次 C、3次 D、4次 E、无数次

259、下列哪味药应包煎(D)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0、下列药应后下的是(B)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1、下列药应冲服的是(C)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2、安神药宜何时服(C)A、饭前服 B、饭后服 C、睡前服 D、清晨服 E、以上都是 263、热证的面色为(E)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4、水饮的面色为(A)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5、惊风的面色为(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6、失血的面色为(C)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7、气滞疼痛特点为(A)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8、瘀血疼痛特点为(B)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9、湿证疼痛特点为(E)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0、热证疼痛特点为(D)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1、表证可见(C)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2、热证可见(B)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3、半身汗出的病机是(A)A、经络闭阻或营卫不和 B、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C、阳气暴脱,津随气泄

D、气虚表卫不固 E、以上都不是

274、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A)

A、回旋灸??? ?B、无瘢痕灸 ??C、隔蒜灸??? ?D、瘢痕灸 E、以上均是 275、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6、若怒伤肝,应采用

(C)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7、若悲伤肺,应采用(D)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8、若思伤脾,应采用(B)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9、若恐伤肾,应采用(A)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80、八纲辨证是(B)A、各种辨证的基础 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 D、外感杂病的辨证方法 E、以上都不是

281、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A、恶寒 B、发热 C、头身疼痛 D、脉数 E、舌苔薄黄

282、无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B)A、导热作用??? B、有利于艾炷的粘附?? ? C、保护皮肤??? D、润滑皮肤 E、无目的 283、隔蒜灸的功效包括

(A?)

A、清热解毒、杀虫??B、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C、散寒止痛、温胃止呕D、消瘀散结 E、以上多不是

284、施行隔附子饼灸时,最佳的调和剂为

(C?)A、酒精 B、麻油? ?C、黄酒? D、醋 E、石蜡油

285、阴虚的典型苔脉是(E)A、舌红脉细 B、舌淡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脉数细 286、下列属于阴虚证的表现是(B)A、面色萎黄 B、咽干盗汗 C、神疲乏力 D、舌淡嫩 E、以上都不是 287、正虚为主、邪实为次者是(D)A、实证 B、虚证 C、实证夹虚 D、虚证夹实 E、虚实并重 288、患者腹痛、泄泻又见恶寒发热是(D)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89、症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C)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90、症见咳嗽气粗,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属(B)

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热壅肺 D、肝火犯肺 E、燥邪伤肺

291、症见干咳少痰,咳痰不爽,咽干口燥,发热恶寒,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证属(C)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燥邪伤肺 D、肺阴亏虚 E、肺气亏虚 292、属于拔罐法的禁忌症的是

(C?)A、腰背痛 B、咳喘 C、出血性疾病?? D、痰饮 E、以上都是

293、不属于拔罐注意事项的是

(B?)

A、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B、拔罐时动作要稳、准、慢。

C、拔罐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D、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 E、以上均可 294、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 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E)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湿蕴肺 D、肺脾两虚 E、肺阴亏虚 295、大肠液亏,以下除哪项外均是(C)A、大便秘结 B、腹胀 C、里急后重 D、口干 E、口臭

296、大便秘结干燥,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此属(E)A、大肠湿热 B、燥邪犯肺 C、肝火上炎 D、热结肠道 E、大肠液亏 297、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证属(D)A、脾胃湿热 B、肝胆湿热 C、小肠实热 D、大肠湿热 E、以上都不是 298、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的医家是

(?B)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299、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属

(A)A、心阴虚 B、心血虚 C、肝血虚 D、肺阴虚 E、肾阴虚

300、患者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 溏,舌淡。证属(B)A、湿邪困脾 B、脾胃气虚 C、脾肾阳虚 D、肝胃不和 E、肝胆湿热 301、胃阴虚的临床特征是(B)A、嗳气吞酸 B、饥不欲食 C、食入即吐 D、矢气便溏 E、脉滑数

302、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舌胖苔白腻,应 辨证为(C)A、脾胃湿热 B、胃寒证 C、寒湿困脾 D、食滞胃脘 E、肝胃不和

303、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此属(C)A、脾阳虚 B、寒湿困脾 C、胃寒证 D、脾胃气虚 E、以上均非

304、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干呕呕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数。此属(D)A、大肠湿热 B、胃热证 C、肝气犯胃 D、胃阴不足 E、以上都不是 30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为胃寒证的临床表现(D)A、胃脘拘急剧痛 B、得温则减 C、口淡不渴 D、大便溏泄 E、舌淡苔白滑 306、胃热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

A、消谷善饥 B、胃脘隐痛 C、口燥咽干 D、舌红少津 E、干呕呃逆 307、肝气郁结常引起(B)A、头痛 B、胁痛 C、脘痛 D、腰痛 E、以上都不是

308、下列症状中哪一项是肝血不足的主要判断依据(E)A、脉细舌淡 B、面色淡白 C、头晕目眩 D、心悸耳鸣 E、肢麻筋挛 309、下列哪一项症状不是肝气郁结证所见(C)A、情志抑郁易怒 B、胸胁闷胀 C、视物模糊

D、咽部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E、经来少腹胀痛

310、痄腮肿胀的部位是(E)

A、颌下

B、颈下

C、耳后

D、耳前 E、耳垂周围

311、患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 数。证属(C)A、肝阳上亢 B、肝阴不足 C、肝火上炎 D、肝胆湿热 E、以上均不是

312、面色无华,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经量减少,舌淡、脉细。此属(E)A、心血虚 B、肝阴虚 C、心气虚 D、肾阴虚 E、以上均非

313、患者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证属(B)A、肝血虚 B、肝阴虚 C、肝肾阴虚 D、肾阴虚 E、肝火上炎

314、下列哪一项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共同症状(C)A、舌淡苔白 B、眩晕耳鸣 C、腰膝酸软 D、脉象沉溺 E、精神疲倦

315、肾虚的常见症状,以下除哪项以外均是(C)A、腰膝酸软而痛 B、耳鸣耳聋 C、胸闷 D、男子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 E、水肿,二便异常。

316、肾阳亏虚的患者,其小便的改变除哪一项外都可见到(C)A、小便短少 B、小便清长 C、小便短黄 D、小便频数 E、夜尿多

317、肾不纳气主要临床表现是(A)

A、呼多吸少 B、足痿无力 C、小便失禁 D、带下清稀 E、大便久泄不止

318、午后颧赤,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腿乏力,骨蒸盗汗,多梦遗精,应诊为(D)A、胃阴虚 B、心阴虚 C、肺阴虚 D、肾阴虚 E、肝阴虚

319、患者腰膝酸软,尿频数而清,夜尿频多,滑精,女子胎动易滑。证属(C)A、肾阳虚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肾不纳气 E、脾肾阳虚 320、痄腮好发于那些人群

(C)

A、婴儿 B、幼儿 C、3岁以上儿童 D、青春期 E、任何年龄

321、痄腮主要病变的经脉是

(E)

A、心经B、肝经 C、肺经 D、脾经 E、胆经

322、肺阴虚为(B)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3、肺气虚为

(A)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4、痄腮的流行季节是

(B)

A、夏秋 B、冬春

C、秋冬

D、春夏

E、冬季

325、发热,微恶寒,有汗,口微渴,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发热哪一类型?(A)

A、风热袭表 B、风寒束表 C、热在阳明 D、风热犯肺 E、风寒束肺

326、神昏闭证应选用

(C)

A、独参汤 B、参附注射液 C、安宫牛黄丸 D、生脉注射液 E、针刺关元穴

327、咯血燥热伤肺的调护原则是

(B)

A、泻肝清肺 B、清肺润燥 C、清胃泻火 D、养阴清热 E、温阳健脾

328、提脓祛病主要适应证是

(A)

A、溃疡脓腐未尽B溃疡脓腐将尽C、溃疡脓腐将尽D、溃疡腐肉已脱E、以上均不是

329、胃阴不足为(E)A、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B、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C、脘腹重坠,久泄脱肛 D、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苔黄腻 E、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330、肿的基本病理是

A、毒邪滞留 B、血瘀痰阻 C、痰湿内蕴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营气不从,阴阳失调

(D)331、痈的成脓期大约是(E)

A、3天左右 B、4~5天 C、9~12天 D、10天以上 E、7天左右 332、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333、脾不统血可见(C)A、面目肌肤,黄如橘色 B、饥不欲食 C、便血,肌衄 D、头身困重 E、少气懒言 334、尿频尿急,尿涩痛,苔黄脉数。此属

(A)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5、神疲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此属(E)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6、肾气不固则(C)A、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B、小便频急而痛 C、小便失禁 D、小便量少 E、小便数而大便硬 337、黄疸病人在饮食护理方面,下列哪项不适宜

(E)A、注意饮食隔离 B、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C、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D、忌食辛辣及酒 E、可多食海腥食物

338、导致泄泻的关键病机是

(D)

A、脾胃虚弱 B、食滞胃肠 C、脾肾阳虚 D、脾虚湿盛 E、感受外邪

339、懒言声低,气少不足以息。此为(B)A、肺气不宣 B、肺气不足 C、肾不纳气 D、肾气不固 E、肺肾阴虚 340、临床上对毫针粗细长短的选择由什么决定(E)A、性别 B、年龄 C、经络 D、腧穴的名称 E、腧穴的部位

341、下列哪种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42、针身与皮肤呈45°角的针刺方法成为

(B)A、直刺 B、斜刺 C、平刺 D、横刺 E、透刺

343、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产生轻微的颤动,这种方法称为(A)A、弹针法 B、刮针柄 C、循法 D、摇法 E、震颤法

344、下列除哪项以外均是造成晕针的原因(C)A、患者精神紧张 B、患者体质极度衰弱 C、针具质量欠佳 D、患者饥饿疲劳 E、术者手法不当 345、造成弯针的主要原因是(D)A、患者饥饿疲劳 B、患者体质虚弱 C、针刺深度过深 D、术者操作不当 E、针刺角度过大 346、留针时间一般为(C)A、5-10分钟 B、l0-20分钟 C、l5-30分钟 D、40-5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47、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的是(E)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8、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方法是(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9、进针慢,得气后提插轻,捻转幅度小,出针后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A)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0、进针快,得气后提插重,捻转幅度大,出针后不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B)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1、下列关于一指禅推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A、手握实拳 B、拇指自然垂直 C、用大拇指螺纹面或偏峰着力 D、沉肩垂肘 E、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运动

352、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提拿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的方 法称为(B)A、推法 B、拿法 C、揉法 D、摇法 E、抖法 353、属“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A)

354、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拨罐法是(B)A、投火法 B、闪火法 C、贴棉法 D、抽气法 E、排水法

355、下列哪项不属于拨罐法的适应证(D)A、风寒头痛 B、风寒湿痹 C、腰酸背痛 D、皮肤溃疡破损 E、关节疼痛 356、拨罐法留罐时间一般为(B)A、l-5分钟 B、10-15分钟 C、20一30分钟 D、30-4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57、施背部、胸部刮痧时,刮动的顺序应为

(E)A、从上至下、由外向内 B、从下至上、由内向外 C、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D、从下至上、从左至右 E、沿肋间神经呈弧线刮动

358、施刮痧术时,刮至何种程度为宜(C)A、局部发烫 B、局部有干涩感 C、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 D、局部疼痛患者不能耐受 E、皮肤溃破流血

359、熏洗药液不宜过热,为防烫伤,药液温度常用(E)A、l5-20℃ B、25-30℃ C、35-40℃ D、45-50℃ E、50-70℃

360、在使用贴药法过程中,患处若出现皮肤鲜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甚至湿烂等现象,应如何处理(E)A、继续使用贴药 B、改用薄型药膏 C、除去药膏,用乙醇涂擦

D、除去药膏,用青黛散软膏外搽 E、停止使用膏药,改用油膏

361、夏天使用敷药法时,如以蜂蜜、饴糖做赋形剂,应加防腐剂为(E)A、甲醛溶液 B、浓盐酸 C、苯甲酸钠 D、冰醋酸 E、甲苯酸钠 362、热熨法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药物武火炒热至40℃后装人双层纱布袋 B、皮肤涂一层凡士林或薄荷油脂

C、将纱布袋上下推移热熨 D、热熨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E、热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安置体位 363、中药灌肠时,肛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B)A、5-10cm B、l0-15cm C、15-20cm D、20-25cm E、25-30cm 364、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保留灌肠,不正确的是(E)A、取侧卧位 B、肛管插人10-l5cm C、药液温度39-41℃

D、在晚间睡前灌肠 E、灌肠后宜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365、下列可使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的是(D)A、皮肤溃疡 B、贫血 C、冠心病 D、关节肿痛 E、高热患者 366、下列关于超声雾化器操作正确的是(C)A、先放口含嘴,再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 B、先开电源,再放口含嘴,再开雾化开关 C、先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再放口含嘴 D、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再取下口含嘴 E、先关电源,再关雾化开关,再取下口含嘴

367、使用穴位注射疗法,胸背部穴位注射用量为(B)A、O.1-0.5ml B、0.5-lml C、l-2ml D、2-5ml E、4-5ml 368、可用于溃疡疮口溃烂处,具有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作用的是(B)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69、月经期及未婚者禁用的是(D)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0、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是(C)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1、熏洗法的时间(B)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2、厚型膏药用于肿疡敷贴时间为(E)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3、热熨时间一般为(C)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4、感冒病证多发季节(D)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375、导致感冒的主要原因是(A)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376、外感咳嗽属于(B)A、邪实正虚 B、邪实 C、正虚 D、虚实夹杂 E、邪不实正虚

377、患者李某,男性,66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胸闷食少体倦,苔白腻。此属下列哪种病证(C)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痰湿咳嗽 D、痰热咳嗽 E、内伤咳嗽 378、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C)A、肺肝 B、肺脾 C、肺肾 D、脾肾 E、肝肾

379、属“阴中之阴”的时间是(D)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零点 E、后半夜

380、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

A、水 B、火 C、木 D、金 E、土

381、下列哪一项不是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C)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B、脉象浮数与浮紧 C、鼻塞流涕与否

D、口渴与不渴 E、舌苔黄与白,脉象浮数与浮紧

382、下列哪一项不是喘证的特征(C)A、呼吸困难 B、张口抬肩 C、胸腹胀满 D、鼻翼扇动 E、不能平卧

383、心悸伴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力,失眠健忘,舌质淡红,脉细弱,宜选用最佳方剂(B)A、四君子汤 B、归脾汤 C、灸甘草汤 D、生脉散 E、天王补心丹 384、分别清浊是何脏的功能?

(C)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385、心阴虚为主的心悸,其治疗最佳方剂应选用(C)A、朱砂安神丸 B、六味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大补阴丸 E、酸枣仁汤

386、吐血缠绵不止,血色暗淡,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主方是(B)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7、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善怒,舌红绛,脉弦数。主方是(D)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8、阴虚发热,可选用(A)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89、气虚发热,可选用(D)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90、下列何项生理功能属阴(E)A、升浮 B、兴奋 C、推动 D、温煦 E、抵制

391、鼻为何脏之窍

(C)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392、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最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D)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393、小儿指纹色紫黑的主病为

(E)

A、热证 B、外感表证 C、风证 D、虚证 E、血络闭郁

394、褥疮瘀血红润期的治则是(A)A、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B、行气活血 C、清热解毒 D、养血和血 E、以上都不是 395、无神之舌为

(C)

A、痿软舌 B、地图舌

C、枯舌 D、肿胀 E、裂纹舌

396、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冰糖或蜂蜜炼制而成属(B)A、酒剂 B、膏剂 C、茶剂 D、散剂 E、丹剂

397、为患者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398、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D)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99、为患者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400、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E)A、3O℃ B、40℃ C、5O℃ D、60℃ E、70℃

二、是非题

1、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

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T)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T)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T)

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分的通路。

(T)

5、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T)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T)

7、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面,排列次序是:阳明在前缘,少阳在中线,太阳在后缘。(T)

8、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T)

9、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法。(T)

10、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包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寸指同身寸。(F)

11、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的腧穴是关元。

(T)

12、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F)

13、位于内踝上2寸,胫骨内侧后缘的腧穴是三阴交。(F)

14、六淫之邪多从口鼻、肌表侵犯人体而发病。(T)

15、五淫致病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等特点。(F)

16、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T)

17、感冒多因感触风邪或时行邪气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而致。(T)

18、气虚发热的治则是补益中气、甘温除热。选方是补中益气汤。(T)

19、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T)20、黄疽最重要的特征是目睛黄染。(T)

21、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上扰、风湿上犯。(T)

2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脏腑,从临床上看,以心、脾、肝三脏为多见。(T)

23、中医最基本的病机是邪正相争、阴阳失调。(T)

24、坐药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行气止血等作用。(F)

25、中药保留灌肠法常用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直肠滴注法。(T)

26、辛味药有温里散寒,补阳益气等功能常用于寒证,阴证。(F)

27、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禁忌针刺。(T)

28、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和辨证论治。

(T)

29、吹药法是将药粉均匀地吹到患处的方法。

(T)

30、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宜拨罐。

(F)

31、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T)

32、正常脉的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无力,节律不定。

(F)

33、弱刺激是指应用皮肤针时,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T)

34、拔罐应选择肌肉丰满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处可施拔罐法。(F)

35、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T)

36、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T)

37、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5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叩刺8一16次。

(F)

38、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作重要的特点。(T)

39、临床上常见的针刺意外情况有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T)40、针刺的角度是指针身与针刺部位的夹角,针身与皮肤呈70°角为直刺、45°角为斜刺、15°角为平刺。(F)

41、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宜直刺、深刺。(F)

4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T)

43、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T)

44、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气、六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F)

45、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T)

46、咸味药具有泻下通便和软坚散结的作用。

(T)

47、通过炮制能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T)

48、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弯针。(F)

49、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扣刺一下,一般可扣刺8---16次。(T)50、肝开窍于口,其华在面,肝于胆相表里。

(F)

51、温针灸具有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T)

52、刮痧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继续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F)

53、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T)

54、对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者禁用热熨法。(T

55、用皮肤针扣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上,避免慢、压、斜、拖,以减轻疼痛。(T)

56、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T)

57、六淫史自然界风、寒、暑、燥、热(火)六种气候变化的统称。(F)

58、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T)

59、“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T)60、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病理变化。(T)6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T)62、气陷是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F)63、红降舌主热,寒或瘀等症(F)64、热坐浴的禁忌证是妊娠末期及痔疮疼痛

(T)

65、中医的诊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其中闻诊包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T)66、汗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炎热。(F)67、脉搏迟缓,而不规则的间歇叫结脉。(T)68、为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时应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有无药物过敏史。(T)69、针刺用的毫针,要经灭菌后方可使用。(T)70、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可以用短针进行针刺。(F)71、针刺时不用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F)72、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T)73、弯针指进针后针身在患者人体内发生折断现象。(F)74、滞针指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T)75、皮肤针具有调节腹脏功能,疏通经络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F)76、水针每穴注入药量遵医嘱,一般为1-2cm。头面浅表处0.3-0.5cm。(T)77、水针注射时,进针后患者有触电感方可继续注射药物。(F)78、密波频率在50-100次,常用于治疗痿症和各种肌肉,韧带,关节,肌腱的损伤。(F)79、电针应取同侧1-3对穴位为宜。(T)80、拔火罐操作前需要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T)81、拔火罐的目的是,患者风寒湿痹所致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嗽症状缓解。(T)82、刮痧时要来回刮,用力均匀,适中。(F)83、推拿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胸腹后背部,先上肢后下肢。每次推拿15-30分钟。(T)84、坐药法适用于妇科慢性疾病,未婚者禁用。(T)85、电针法操作 “得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导线接好选择波形,由小到大调节电流。(T)86、敷药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湿润。(T)87、涂药时要尽量涂厚,增强疗效作用时间。(F)88、中医历来主张“七分治,三分养”,其中“养”即护理。

(F)89、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T)90、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辨病、辨症与辩证。

(T)

9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主藏血两个方面。

(T)92、中精之府是指胆。(T)93、脾开窍为口,肺开窍于眼。

(F)

94、胃的生理特性是以降为和,喜润恶燥。

(T)95、肺主气,脾主运化。(T)

96、肾为气之根,是指肾具有纳气的功能。

(T)97、煎药以金属容器为佳,忌用沙锅,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F)98、表证的护治原则是辛散解表,里证的护治原则可概括为和里。(T)99、寒证的护治原则是温以去寒,热证的护治原则是清热泻火。(T)100、正常人的舌象简述为淡红舌、薄黄苔。(F)

第四篇: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体 质

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

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

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少用温灸

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4.体质与养生

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下载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骨伤专科人员培训个人总结 单县中医院 陈新华 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写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

    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大全)

    读《中医基础理论》体会 内科---梁金池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含五篇)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最终五篇)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 课题大纲: 一、中医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观的建立 三、阴阳虚实理论 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 五、气血津液 六、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朱凌凌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医界对教学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医基础理......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指导》,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印证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