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1)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1)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组成,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
www.xiexiebang.com 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3)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1)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2)在病理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细目二:辨证论治要(一)症、证、病的概念
1.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3.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即证异治异.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即证同治同.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一)精的概念
www.xiexiebang.com 1.精:又称精气(首见于《管子》),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 2.与气同义,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始物质 3.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4.是构成人类的本原。(二)气的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在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2.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1)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2)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合一的有机整体。(3)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1)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2)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3)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1)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2)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3)“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
www.xiexiebang.com 用。
(3)无形之精气能渗入于有形之实体,并与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
(4)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5)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
(2)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1)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
(2)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1)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1.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1)阴阳,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
www.xiexiebang.com(2)阴阳,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阴阳者,一分为二也”。2.阴阳学说:
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2)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2.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细目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1)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2)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2.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1)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2)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3)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www.xiexiebang.com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2)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化生万物。(2)在人类,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2)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3)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及转化,则是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四)阴阳的消长
www.xiexiebang.com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1.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2.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
(1)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
(2)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3.阴阳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1)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2)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
1.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2.“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重”、“极”、“甚”,即是事物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www.xiexiebang.com(1)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运动和发展。(2)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3)阴阳自和是阴阳运动的深层次规律,因而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2.阴阳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的消长和转化,从而使阴阳双方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1)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即是说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2)阴阳平衡的机制,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3)阴阳平衡的标志,在自然界即是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则是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
细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2)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3)阴阳学说还用以说明升降出入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协调平衡,以维持其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1.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2.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www.xiexiebang.com(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1.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1)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3)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4)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2.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1)阴阳可作为虚证之“目”。如对虚证的分类,除气虚、血虚外,还有阴虚、阳虚两类;(2)阴阳可作为脏腑辨证之“目:脏腑疾病的证候中,有阴虚、阳虚证,如心阴虚、心阳虚、肾阴虚、肾阳虚等。
(3)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或保持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养生
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其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从而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采用“泻其有余”(实则泻之)1)寒者热之——阴盛的实寒证。2)热者寒之——阳盛的实热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1)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www.xiexiebang.com 2)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3.归纳药物性能
(1)药性1)寒、凉属阴,热、温属阳。2)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2)药味:1)辛、甘、淡属阳;2)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1)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2)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2)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www.xiexiebang.com 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1)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2)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2.五行胜复:
(1)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2)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1)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2)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www.xiexiebang.com 2.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1)指五行中的某行异常,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2)成因:母行虚弱,引发子行亦不足,终至母子皆虚。2.子病及母:
(1)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常。(2)成因:
1)子行亢盛,引发母行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2)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终致子母俱虚。3)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以五行特性的类比和推演络绎,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并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水克火。即肾水可
www.xiexiebang.com 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等。
(3)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3.根据相生传与相克传,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故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4.五行学说还用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主要在于分析四诊所收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2.从出现他脏所主的色、脉来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3.从面部五色“主色”、“客色”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顺逆。4.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运用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掌握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后,临**除针对有病脏器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其可能被传及的脏器,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控制其传变。如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3.确定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和泻子,即所谓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和扶弱,即泻其克者之强,www.xiexiebang.com 补其被克者之弱。4.制订治疗方法
(1)药物疗法方面,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2)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3)精神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第五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2)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3)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4)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5)心还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6)心主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7)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的搏动发挥着主要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2.心藏神:
(1)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
www.xiexiebang.com 以任物者为之心”。
(3)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二)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2.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一)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1)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1)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2)肺的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宣发反映了肺气向上、向外的特点,肃降反映了肺气向下、向内的特点。因此,宣发的作用重在呼出体内的浊气;肃降的作用重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主一身之气:
1)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气的运动叫做气机。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3)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因此,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辅助的作用。2.主行水:
(1)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
www.xiexiebang.com 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养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肺为水之上源”。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 1)一是肺主呼吸,从而使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2)二是通过呼吸,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
3)三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因而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4)四是肺的宣肃,治理和调节着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娇脏:肺为华盖,是说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2.主宣发与肃降:
(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1)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2)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3)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2)二是将肺吸人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三是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1)运化精微: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输至
www.xiexiebang.com 心肺而达全身。由于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化为津液,并将其转输至心肺。2.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二)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谓“升清”,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所谓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恶湿: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一)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生种种病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气机的调畅。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亦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方能畅达而有序。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属于心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
www.xiexiebang.com 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
4)通调排精与排卵:女性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二)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2.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一)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又称精气。就其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故有“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之精的充养而生成。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则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指肾精及其所化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从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表现出来。人的生殖器官之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都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当人体生长发育至青年时期,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此时产生一种“天癸”物质。“天癸”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机能的作用。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脏腑形体器官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相互转化的功能活动。肾气由肾精所化,肾精、肾气及其所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
www.xiexiebang.com 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二)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体现。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
1.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2.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1)心肺相互协调,则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2)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二)心与脾
1.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2.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的相互协同:(1)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2)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三)心与肝
1.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
2.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1)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循行之枢纽,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心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心肝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www.xiexiebang.com(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五)肺与脾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故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
2.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并下输肾和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1.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肾之气协同作用,保证其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2.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在人体的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故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肺肾阴阳,相互滋生。
www.xiexiebang.com(八)肝与脾
肝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泄于肠道,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输。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亦有利于肝气疏泄功能的发挥。
2.肝藏血,调节血量,脾能生血,并统摄血液。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九)肝与肾肝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故日同源而互化。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以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适时排精。
3.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使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以防肝脉寒滞。两脏阴阳互制互用,以维持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十)脾与肾
脾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1.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则脾肾健旺充盛,身体方能健康。
2.脾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肾主水液代谢,又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即后天养先天和“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调节,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
www.xiexiebang.com 鼻,肾开窍于二阴。
(三)五脏外华: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四)五脏与五志的联系: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五脏与五液的联系: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六)五脏与五时的联系: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十一单元 病机 细目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实的病机
(1)概念:指邪气亢盛的一种病理反应。(2)特点:邪气和正气都较盛。
(3)形成:见于外感六淫或疠气为病的初期中期。2.虚的病机
(1)概念:指正气不足的一种病理反应。(2)特点:气、血、精、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3)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3.虚中夹实(1)概念:以正气不足为主,兼邪实。(2)形成: 1)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2)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
4.实中夹虚(1)概念:以邪实为主,兼正气不足。(2)形成:1)病证失治。2)治疗不当,耗伤正气。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1)概念:指正气奋起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邪势日衰或被驱除。(2)转归:疾病好转或痊愈。
www.xiexiebang.com 2.邪胜正衰(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恶化。(2)转归:疾病恶化。
3.邪正相持(1)概念: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2)转归: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
4.正虚邪恋(1)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或正气难复,无力驱邪,疾病**难愈。(2)转归:1)治理得当,疾病好转或痊愈。2)治理不当,病情迁延或转化慢性病或留有后遗症。
5.邪去正虚(1)概念:指邪气虽被祛除,但正气亦耗伤,有待恢复。(2)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细目
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
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胜(1)概念:即阳盛。指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2.阴偏胜(1)概念:即阴盛,指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二)阴阳偏衷
指人体阴或阳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1.阳偏衰
(1)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2)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3)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饮食失养,3)劳倦内伤,4)久病伤阳。(4)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2.阴偏衰
(1)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www.xiexiebang.com(2)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4)表现: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等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1)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表现假热之象,即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1)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阳盛于内,格阴于外,表现假寒之象,即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
1.亡阳(1)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躇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1)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细目
三、精、气、血失常(一)精的失常
1.精虚(1)概念:是指肾精(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
www.xiexiebang.com 产生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过劳伤肾,4)脏腑精亏,日久累及于肾。
2.精瘀(1)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二)气的失常
1.气虚(1)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3)后天失养;3)肺脾肾功能失调,4)气生成不足;5)劳倦内伤.6)久病不复
2.气滞(1)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郁;2)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3)外邪内犯,抑遏气机;4)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5)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
3.气逆(1)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伤,2)饮食寒温不适,3)外邪侵犯,4)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5)气虚而上逆。
4.气陷(1)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2)形成:1)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2)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3)中气下陷。
5.气闭(1)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刺激,2)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6.气脱(1)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2)形成:1)正不敌邪,久病消耗而气衰竭;2)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三)血的失常
1.血虚(1)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2)形成:1)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2)脾胃虚弱,化源不足。2.血瘀(1)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
www.xiexiebang.com 3.血热(1)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2)形成:1)邪热入于血分;2)情志郁结,郁久化热;3)阴虚火旺。4.出血(1)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2)形成:1)血热;2)气虚;3)外伤;4)瘀血内阻。(四)精气血失调
1.精与气血 失调主要表现为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等病理变化。
2.气滞血瘀 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3.气虚血瘀 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出现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4.气不摄血 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5.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6.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细目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原因: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1)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2)肺失宣降;(3)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4)肾的蒸化功能减退;(5)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2.表现:
(1)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等症。
(2)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梅核气”、“悬饮”、“支饮”等病证。
(3)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www.xiexiebang.com(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1)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2.气随津脱(1)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津枯血燥(1)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2)形成:1)高热,烧伤而致津液损耗,2)阴虚痨热,津液暗耗。4.津亏血瘀(1)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2)形成: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致使血容量减少,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瘀。
5.血瘀水停(1)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2)形成:1)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2)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细目
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
1.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2.形成及表现(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5)血燥生风。(二)寒从中生
1.概念 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2)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三)湿浊内生
1.概念 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
www.xiexiebang.com(1)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2)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3)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四)津伤化燥
1.概念 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1)久病伤阴耗液;(2)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3)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五)火热内生
1.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形成:
(1)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2)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细目
六、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人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2.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www.xiexiebang.com 1.体质因素(1)正气之强弱,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2)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1)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2)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2.病邪因素
(1)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1)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2)邪盛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较慢。(2)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
(3)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定,但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亦有一定联系。1)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2)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1)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2)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第十二单元 防病原则 细目
一、预防(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体魄锻炼(5)调理饮食(饮食宜忌、药膳保健)(6)针灸、推拿、药物调理 2.防止病邪侵害(1)避邪(2)预防(药物)(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2.防止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2)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
二、治则(一)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
www.xiexiebang.com 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二)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1)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2)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3)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4.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1)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1)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2)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
www.xiexiebang.com 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1)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2)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1)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阳并补:指对阴阳两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但亦应分清主次。4.回阳救阴 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即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病机病证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亏虚与互用关系的失调,故调理精气血津液,即是针对其不足或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
1.调精——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2.调气——补气、调理气机等法。3.调血—— 补血、调理血等法。4.调津液——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5.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气与血、调理气与津液、调理气与精、调理精血津液等法。
(六)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
www.xiexiebang.com 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1)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2)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3)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18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信息,文都医考网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单元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
细目一:精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细目二: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第十二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宣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第十三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复发
第十四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失常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2.病性转化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治则、治法的概念
2.治病求本
3.正治与反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治标与治本
5.扶正与祛邪
6.调整阴阳
7.调理精气血津液
8.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细目一:养生
要点:
1.养生的原则
2.养生的方法
细目二:生命的寿夭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学习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学习方法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