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时间:2019-05-12 13: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第一篇: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

安天下 德润人心

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可见,守法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地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以及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都应把尊法守法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思想精华,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文明创建中促进法治实践。道德重在践行,法治也重在践行。要把法治文化活动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广泛开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意识。

三、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我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谚语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体现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我国XX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执法要扬正气。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司法要辨善恶。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四、怎样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觉悟,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而对于缺少道德自觉的人,道德教育容易变得软弱无力。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明规矩,划定行为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视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不能做。要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让道德动摇之人心中有所忌惮,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针对目前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惩劣行,形成警示效应。孔子说:“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说,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道德败坏风气的人,就要用法律来惩处。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依法依规该劝导的劝导、该处罚的处罚。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严重无良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举,弘扬美德义行。我们屡屡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报道,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第二篇: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九、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法治热点面对面》⑨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

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微评

◆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离开德治谈法治,犹如缺少精神支柱的人,光有骨架,没有内涵。

◆ 法律和道德,一个是硬约束、一个是软约束,一个是外在的他律、一个是内心的自律,但二者又具有内在一致性。

◆ 依法治国是外化于行,以德治国是内化于心。

◆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问与答

问:“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问:“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说明依法办事是国家强盛的保证,如果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声音

使法律和道德耦合成为强有力的“组合拳”

李忠杰(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之上;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许多社会领域,既需要有硬约束,也需要有软约束。硬约束用外部的强制力量规范行为,而软约束则侧重于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法律和道德共同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 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位于长江之滨的江苏张家港,是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张家港还是首批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早在20年前,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享誉全国。长期的文明浸润,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张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张家港的实践生动地说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必然会自觉尊法守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可见,守法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地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以及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都应把尊法守法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针对我国人情积习厚重、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注重培育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几千年悠久厚重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是今天我们涵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思想精华,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文明创建中促进法治实践。道德重在践行,法治也重在践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树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动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广泛开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与

公共管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让法治的种子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在全社会开花结果。

三 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苏扬州出租车司机程斌发现路边有人因车祸受伤昏迷,立即将其火速送往医院。一路上,他连闯7个红灯,为伤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人们在交口称赞他的义举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会不会因为闯红灯被处罚。交警部门表示,按照现行道路安全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有医院病历等证明材料,因救助危难病人造成的超速、闯红灯等行为可免于处罚,这让人们松了一口气。不让好人吃亏,体现了法律对助人为乐善举的保障与鼓励。

我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谚语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体现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因此,无论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应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要求,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执法要扬正气。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司法要辨善恶。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链接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充分体现道德关怀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这次修订,突出了道德关怀、精神赡养的作用,如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些条文,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弘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文明之风,受到了广大老年人和万千家庭的高度关注和由衷支持。

四 怎样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2014年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共同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推出了多项信用惩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不得担任企业高管等。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压了“老赖”们的生存空间,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也有力弘扬了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这说明,法治是保障和促进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觉悟,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而对于缺少道德自觉的人,道德教育容易变得软弱无力。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明规矩,划定行为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视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不能做。要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让道德动摇之人心中有所忌惮,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针对目前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惩劣行,形成警示效应。孔子说:“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说,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道德败坏风气的人,就要用法律来惩处。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依法依规该劝导的劝导、该处罚的处罚。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严重无良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

日常监管,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举,弘扬美德义行。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现实中也有时出现好人吃亏、流血又流泪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个社会的心。我们屡屡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报道,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律。我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制定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政策法规,深圳市还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来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问与答

问:什么是征信系统?

答:征信系统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和基础数据库,依法采集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个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报告的系统。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截至2014年6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法人1940多万户,上半年日均查询27万次;收录自然人8.5亿,上半年日均查询106万次。2014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贷款业务,实现与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入。

深阅读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第三篇:“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燃灯者”是具有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的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燃灯者”是向群众和社会传递温暖的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们说,邹碧华就是法治路上的“燃灯者”,用平凡的生命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们追忆邹碧华,就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邹碧华”,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是学习邹碧华“公正为民、甘于奉献”的情怀。多年前,邹碧华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这句:“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在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他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曾冒酷暑前往一位信访人家中,用了足足5个小时开展沟通工作,最终化解心结。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2010年出版了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指导法院审判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勇于承担重任、精益求精,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

二是学习邹碧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气魄。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邹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邹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同样要学会担当。在法治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三是学习邹碧华“热爱生活、关心家人”的温情。作为父亲的他,一直在用心地寻找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纠正他的英语口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平时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负面信息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邹碧华知道妻子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经常提醒她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妻子的手,提醒哪里有台阶,像是妻子的“拐杖”。邹碧华也爱好摄影,歌唱得很好,看“中国好声音”节目,他总说自己上去唱,说不定也能进入前三名,导师也会转身……一个家,三代人,十几年其乐融融。我想,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生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年代的邹碧华,激发起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

四是学习邹碧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然。从邹碧华的身上,我看到了永不停歇的脚步。四壁环书的书房、深夜读书的灯光、四个月内阅批106封群众来信、一夜赶出200页的PPT、博士院长、10余本专著、首届审判专家、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累累的硕果、骄人的成就,来自于经年累月、夜以继日的勤奋。在他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汗颜,同样是法官,我深知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勤奋所能创造的奇迹。敏于思考、精于专业,是法官的职业要求。对于当事人来说,遇到一位好法官,就像就诊遇上负责任的好医生一样幸运。每一位遇到邹碧华的当事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有实现正义的决心,还有实现正义的本领,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然。我也希望自己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亲身的实践,能够像他那样,不辱使命,成为善用法律、善解矛盾、善作善成的好法官。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一句简单的话语,邹碧华同志却用毕生来诠释。人民法官不能仅仅是一个纠纷裁判者,还要是一个矛盾化解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作为红旗下成长的年轻法官,我们更要敢于担当,继承和发扬“邹碧华精神”。从“燃灯者”邹碧华手中接过火种,从自身做起,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有理想、有良知、有作为的法官”。

对于逝者来说,继承是最好的纪念。

第四篇: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热点面对面》连载9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作者: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2日 02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位于长江之滨的江苏张家港,是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张家港还是首批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早在20年前,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享誉全国。长期的文明浸润,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张家港人的法治精神。张家港的实践生动地说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必然会自觉尊法守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可见,守法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地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以及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都应把尊法守法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针对我国人情积习厚重、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注重培育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几千年悠久厚重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是今天我们涵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思想精华,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文明创建中促进法治实践。道德重在践行,法治也重在践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树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动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广泛开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让法治的种子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在全社会开花结果。

三、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苏扬州出租车司机程斌发现路边有人因车祸受伤昏迷,立即将其火速送往医院。一路上,他连闯7个红灯,为伤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人们在交口称赞他的义举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会不会因为闯红灯被处罚。交警部门表示,按照现行道路安全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有医院病历等证明材料,因救助危难病人造成的超速、闯红灯等行为可免于处罚,这让人们松了一口气。不让好人吃亏,体现了法律对助人为乐善举的保障与鼓励。

我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谚语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体现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因此,无论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应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要求,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执法要扬正气。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司法要辨善恶。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四、怎样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2014年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共同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推出了多项信用惩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不得担任企业高管等。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压了“老赖”们的生存空间,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也有力弘扬了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这说明,法治是保障和促进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觉悟,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而对于缺少道德自觉的人,道德教育容易变得软弱无力。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明规矩,划定行为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视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不能做。要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让道德动摇之人心中有所忌惮,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针对目前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惩劣行,形成警示效应。孔子说:“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说,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道德败坏风气的人,就要用法律来惩处。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依法依规该劝导的劝导、该处罚的处罚。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严重无良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举,弘扬美德义行。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现实中也有时出现好人吃亏、流血又流泪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个社会的心。我们屡屡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报道,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律。我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制定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政策法规,深圳市还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来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第五篇:德入人心,润物无声

德入人心,润物无声

作者:张韬发布日期:2006-12-1

5今年7月1日,哈工大附中又有两名高中毕业生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自此,建校以来该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已达七名。这七名优秀学生都来自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学员们亲切地称它为德育的“摇篮”。

辟德育新阵地 搭育人高平台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德育的成败与否,关乎整个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2001年9月,哈工大附中创办之初,就将德育放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哈工大附中是一所经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建校之初,全校仅有12个班,480名学生,36名员工;而如今全校已有74个班,3700名学生,386名员工。五年,弹指一挥间,哈工大附中已成功地送走了两届初中毕业生和三届高中毕业生;五年,哈工大附中已发展成一所具有中等规模的学校。

数字记载着历史,昭示着荣誉:两届初中毕业生,省重点中学进段率平均64.20%,市重点及以上进段率平均84.50%,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名列哈市上百所初中前茅,充分显示了哈工大附中初中部的雄厚实力!

三届高中毕业生,一本录取率平均29.70%,二本及以上录取率平均67.10%,三届高考均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名列哈市数十所民办高中前茅,充分显现了哈工大附中高中部发展的巨大潜力!

五年间,学校十大办学特色渐渐形成。特色之一:先进的机制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特色之二:读中学书,感受重点大学文化;特色之三:外语教学,腾飞之翼;特色之四:自主教育,授学生以渔;特色之五:情系学困生,让他们体验进步的快乐;特色之六:APA管理体系,打造名师的摇篮;特色之七:教科研,学校发展的牵引力;特色之八:德育为先,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特色之九:升学率,哈工大附中立校之本;特色之十:学科竞赛,培育学校品牌的切入口。

五年也集结出一部光荣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示范校、21世纪中国中学生物教育创新百佳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民办学校、全国十佳办学先进单位、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中华成功教育研究会示范学校等。

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精神的哈工大附中人迈着坚实的脚步跨越了五年的历程,正向着“把哈工大附中办成一所名校、大校”的“二五”宏伟未来迈进!

随着学校声誉在我省教育界的提高,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成为学校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探求有效的教育平台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2003年元旦,一份凝聚了支部书记张韬心血的报告交到了哈工大党校常务副校长董嵩斌的手上。哈工大党委经过认真研究,批准了哈工大附中的报告。同年4月,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正式成立,成为哈工大党校三所直属班之一。哈工大附中直属班的诞生,为哈工大附中人开辟了育人教书的新天地。

办班四年来,附中直属班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上级党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以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教育态度的严谨性和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为办学特色,灵活多样地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和哈工大党委的认可。

截至今日,附中直属班累计办班四期,共接收学员近400人,毕业学员327人,结业率 1

95%,优秀率20%。毕业学员中有7人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附中直属班成为学校党组织培养青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主阵地。

明确办班宗旨 注重德育实效

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的办班宗旨就是以培养一代讲政治、讲奉献、有觉悟、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跨世纪青年为目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基础知识教育,使青年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而热爱中国共产党,信仰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党的观念。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直属班的学习,使青年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一代青年。管理规范 注重细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每学举办一期,严把入学关,在选拔学员时,始终坚持以自愿为原则,采取本人申请,班级、团支部推荐,年级办评议,党支部领导班子决定等层层选拔的方式,把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各项活动表现积极、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团员选拔到直属班中进行培养。通过学习和锻炼,使他们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党的观念得到增强,同时注意选拔推荐优秀学员做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在保证质量、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培养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输入新鲜血液。每期开学前,教务人员都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严格按计划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保证培训课时。每期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奏国歌、唱哈工大党校校歌,有关领导做动员报告。结业时举行毕业典礼,颁发结业证书,确定优秀学员比例进行表彰,逐步使直属班工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直属班办班之初就制定了“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工作制度”、“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管理规定”、“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学员考勤制度”、“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优秀学员评比细则”等多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管理,明确规定缺课两次以上和违纪违规的学员不予结业。使直属班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依制度而行,工作上有章可循。同时,还为学员建立了学习档案:参加直属班学习的“申请书”、“学员登记表”、“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结业考试试卷、成绩册”、“优秀学员登记表”、“结业证书复印件等,详细地记录了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识水平,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编排的内容适合青年学生特点,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其一,以必修课为主传授党的基本知识。

每期培训都有六堂必修课,第一堂课由哈工大党校常务副校长董嵩斌主讲人生最崇高的追求,深刻阐述了共产党的崇高政治信仰与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并结合当前形势为学员做形势报告,提高学员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和时代精神。第二堂课请哈工大党校副校长刘丽美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学习,对学员进行党的纲领、性质、任务、宗旨、党员的义务、权利、党的组织纪律、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教育,对学员进一步进行党史教育,引导学员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三堂课请哈工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国宏副教授讲授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当代先进共产党员典型人物特点展示,讲解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及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主要特点,使学员们充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第四堂课请哈工大马祖光事迹报告团成员马洪舒主编做报告,通过报告教育学员们要象马祖光那样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在学习马祖光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第五堂课请哈工大学生工作处处长吴松全副教授组织调查分析课,由学员登台宣讲:从普通群众成长为共产党员的历程和原因,最后教师点评并对主题进行深入讲解;第六堂课请

哈工大党校教师结合为什么要入党和怎样争取入党,使学员端正入党动机,积极要求入党。必修课的学习,加深了学员们对党的认识,例如董嵩斌同志做的题为“人生最崇高的理想”的专题报告,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说:“董校长的报告太精彩了,他把高深的理论用浅显的事例讲的那么透彻,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辈们为追求人生最高的理想甘洒热血的豪情壮志,他们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我们真正理解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的学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其二,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进一步认识党的光辉历史。

直属班学员均为高中生,由于他们的高考升学任务比较重,集中辅导的时间仅有6课时,很难满足他们求知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直属班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的特点,采取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把一些必修的内容如党史等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写出学习心得体会,由党校教师点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员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党的发展史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第1期学员李嘉文、谷红波、张洪萍等同学,除了认真学习党的历史、系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外,还钻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直属班论坛上,这些学员能够从改革开放后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抗击“非典”、防治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应急预案的启动等,体验到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代表民意、锐意改革、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在班会课上、绿色环保主题活动中、扶贫助困活动时进行宣传。直属班学员们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后认识到:回顾我国100多年来的历史不难得出结论,近代史上以洪秀全为首的中国农民阶级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能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洋务运动”无法改变旧中国民众遭受列强欺辱的局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族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使社会主义的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拯救了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才从此当家做了主人。学员们说:“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决心跟党走!。”这些都充分体现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解和对党的深厚感情。

其三,利用多媒体平台再现先进人物丰功伟绩。

哈工大附中建校之初就配备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直属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学员进行生动、形象的电化教育。每期班都组织学员观看《邓小平》、《马祖光》、《雷锋》、《开国大典》、《中华晨星》、《反腐倡廉纪实》、《屠城血证》、《中国周边环境》、《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世纪之光——航天技术》、《军事揭密》等教育片,并要求每个学员写出学习体会,以提高思想觉悟,崇尚敬业精神。

在观看教育片后,有的学员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辈们已为我们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基石,铺就了祖国美好的前程,我们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以青年人特有的豪迈激情,开拓创新,勇于改革,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设伟大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在观看记录片《邓小平》、《雷锋》、《马祖光》等教育片后,有的学员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其一生都是短暂的,伟人之所以流芳后世,关键在于他们的精神是无限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论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要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要时刻准备着做对社会、对集体、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共和国之所以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之所以幸福安康,就是因为有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王进喜、孔繁森、焦裕禄、马祖光等等一大批为了集体而奉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与光辉形象已扎根在我们思想的深处,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其四,建立教育基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现已在哈尔滨市烈士陵园和东北烈士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期班都组织学员进行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写参观体会和思想汇报,使直属班的学员们了解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增强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五,通过党小组会进行党的宗旨和“三观”教育。

党小组每次开会都吸收直属班的学员们参加,让他们体验党员教师和进步学生的成长经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了解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学习的执着追求,以此对学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每次小组会都让学生们谈感想和所受的教育并给予引导。第1届学员李嘉文在发言时说“参加党小组会,我深受教育,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都非常优秀,相比之下,我有很大差距。但我一定会向他们学习,向身边的党员同志学习,克服自己的不足,缩短与党组织的距离,我相信在我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努力下,我入党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第2届学员信美珠发言说:“每次参加党小组会,我思想深处都会产生强烈震撼,萌生社会责任感,我决心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刻苦钻研,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群众谋利益!”第3届学员项铭禹同学说:“我已参加了三次党小组会,每次都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我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明确了入党目的,端正了入党动机,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使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我一定要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参加党小组会是直属班培训学生的有效形式,很多同学会后都分别写了思想汇报。他们同时还在同学中广泛宣传会议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使大批学生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其六,以发展学生党员为契机,进行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党支部在德育常规管理过程中认识到,通过直属班培训的学生,更加热爱党,更加渴望早日加入党组织,于是,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得到了哈工大党委、组织部的批准。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把青年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当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升华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和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在同学中更加积极地发挥表率作用,对周围的同学产生了极其良好的影响,真正起到了“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发展青年学生入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由于哈工大附中高中部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学苗,这种特殊性要求学校党支部必须时刻注重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已把培养青年学生入党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纳入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常抓不懈。做到每年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定期召开支委会,专门研究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把学生中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各项活动表现突出,有入党愿望的学生吸收为积极分子,再通过直属班培训,结业后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进行培养,由党小组指派党员进行写实,采取吸收他们参加党小组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党的宗旨,加快成长步伐。四期党校的近400名学员都写了入党申请书,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真正成为哈工大附中党组织的后备军。

根深叶方茂 土沃苗愈丰

经过近四年的艰辛探索,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在哈工大党委、哈工大党校的指导、关怀下,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已毕业的327名学员中,在高中阶段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282人,7人在高中阶段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学员中高考本科录取率达100%,一本录取率高达98%,一些学员高中毕业后,在大学里表现优秀,先后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据不完全统计,有20%的直属班学员在大学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哈工大党校附中直属班得到高校的认可,并给予高度评价。直属班优秀毕业生、预备党员李嘉文0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刚入学就被委以重任,担任班级的班长、基础学部联合党建指导小组负责人,05年被任命为外语学院04级党支部书记。每当回忆起在直属班学习的经历时,她都深有感触地说:“青年党校的理想前途教育令我终生难忘!”

直属班优秀毕业生、预备党员、现就读于哈工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谷红波同学曾经说:“通过直属班的学习,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学生,仅仅学习好还不够,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直属班毕业生、预备党员、现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张洪萍同学说:“我要求入党,并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更不是为了牟取私利,我只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05届高中毕业生现浙江大学学生信美珠、南开大学学生预备党员程丹、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丛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预备党员崔立斌,06届高中毕业生现解放军航空航天学院学生朱宏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卢元达、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预备党员项铭禹等同学都是从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经历了四个春秋,它正在党的光辉旗帜下逐步走向成熟,有理由相信它在哈工大党委、哈工大党校、哈工大组织部、哈工达八达集团公司党委领导们的亲切关怀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德育之花定会在哈工大附中这块沃土上绽放!

哈工大附中书记兼校长张韬同志在谈到哈工大青年党校附中直属班的宗旨时充满信心地说:“名校的真正追求不是升学率,我们的追求是,明天的哈工大附中人在世界和中国顶天立地!”

本文于2006年9月20日在《黑龙江日报》第九版全文发表,此文系张韬、卢玉春同志合写。

下载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心得体会:书香润人心,阅读伴成长5篇范文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