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评课稿
抓住重点,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注重了语文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前两自然段时,注重让学生通过了解长城的样子,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使学生很自然的想起修筑长城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后面联想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其自然的把知识性和思想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二、刘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刘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
三、注重了理解课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方法灵活多变、喜闻乐见,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就会在同样的四十分钟内学到更多的识。本节课采用了图文结合、启发引导、实例对比,抓关键词句,指名读、齐读、指导读等。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会了知识。
四、注重了时间的合理分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自然段介绍长城结构时的一些词语的理解,如: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高老师打出了长城图,利用图示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词语,既理解了词语又节省了时间,从而突破了难点。
总之,一堂课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才能,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这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篇: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新化小学教师:欧阳正新
下面就龙正灯老师所上的《长城》一课做以点评。
周所众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龙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到了她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那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下面就这一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注重了问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有层次、有梯度、连贯性强)课堂上问题提的准、有条理,可以使学生直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理解课文,如若不然就会七猜八猜,读这一句,挖那一句,浪费了时间,也没达到教师的要求,反倒让老师扣上一顶“启而不发”的帽子。龙老师在这堂课上问题提的准、连贯性强、有梯度。如:去过长城的学生说说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看到图片后再说说长城是什么样子?再读课文,了解长城远看是什么样子?近看是什么样子?看到了长城想到了谁?等等。老师思路清晰了,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很有条理,这样的设计,既教会了学生怎样读书,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文也要注重文章的条理性,不要头上一句,脚上一句。
二 注重了理解课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方法灵活多变、喜闻乐见,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就会在同样的四十分钟内学到更多的识。本节课采用了图文结合、启发引导、实例对比,抓关键词句,指名读、齐读、指导读等。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会了知识。
三、注重了语文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前两自然段时,注重让学生通过了解长城的样子,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使学生很自然的想起修筑长城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后面联想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其自然的把知识性和思想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四、注重了时间的合理分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自然段介绍长城结构时的一些词语的理解,如: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高老师打出了长城图,利用图示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词语,既理解了词语又节省了时间,从而突破了难点。
总之,一堂课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才能,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这就是一节好课。
第三篇:《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1今天,很有幸听到了闫老师的语文课。其实,一直都很期待去听一听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讲的课。认认真真的深入课堂听课,会比培训指导实在的多。
闫老师讲的课是《长城》,这是一篇说明文。我自上学起,最讨厌的就是学说明文,总觉得那是没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闫老师会把一篇描写长城的文章讲的那么生动形象,大气磅礴。不仅在讲课时把说明文的特点方法讲的很透彻,而且文章也讲的很细致,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温婉的语气,有趣的活动,热烈的交流,让我觉得特别想继续听下去,特别害怕下课铃声的响起。听完课以后,不知不觉自己也记住了很多知识。尽管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描写方式以及讲课时的技巧方法都熟记于胸,感觉很充实。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闫老师的课重在品悟,在引导中让学生品悟,在朗读中让学生品悟,在图片中让学生品悟,我也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觉连图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对比就会有落差。一方面觉得闫老师的课讲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急需充电。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
今天,很有幸听到了闫老师的语文课。其实,一直都很期待去听一听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讲的课。认认真真的深入课堂听课,会比培训指导实在的多。
闫老师讲的课是《长城》,这是一篇说明文。我自上学起,最讨厌的就是学说明文,总觉得那是没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闫老师会把一篇描写长城的文章讲的那么生动形象,大气磅礴。不仅在讲课时把说明文的特点方法讲的很透彻,而且文章也讲的很细致,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温婉的语气,有趣的活动,热烈的交流,让我觉得特别想继续听下去,特别害怕下课铃声的响起。听完课以后,不知不觉自己也记住了很多知识。尽管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描写方式以及讲课时的技巧方法都熟记于胸,感觉很充实。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闫老师的课重在品悟,在引导中让学生品悟,在朗读中让学生品悟,在图片中让学生品悟,我也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觉连图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对比就会有落差。一方面觉得闫老师的课讲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急需充电。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
《长城》评课稿2陷阱:浮华表面,缺乏感悟。
个案呈现:课例《万里长城》(浙教版第九册第11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摘录法”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段意。
生:(自由读)长城气魄雄伟。
师:你能想象气魄雄伟的样子吗?
生:就是很有气度,很雄伟的样子。
师:是啊!长城是雄伟的,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1:要用慷慨激昂的语气。
生2:要用坚定的语气。
生3:应该读出有魄力的味道。
师:你们的理解很对,那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语气。(生3读这段话,情感饱满。)
师:读得真好,还有同学想试试吗?(生4效仿前一位同学的读法,有轻有重,读得更有感情。)
师:嗯,真不错,感情丰富,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长城。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这一段,注意语气。(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抑扬顿挫。)
师:你们真不错,这么快就理解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
问题分析:
记得去年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感想很多。李老师表面上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试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在一开始就用概括自然段段意引出重点词“气魄雄伟”,从这个词着手,通过先理解词的意思,再由词学会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学生被动地从教师的语言中抓住了重要信息,即要用气魄雄伟、慷慨激昂、坚定的语气来读,于是便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基点,用朗读营造出一片“热热闹闹”而又“气魄雄伟”的场面。这真是学生对文本的真切感受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三者之间对话还未完成,朗读岂会有用?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切忌表面浮华,否则,不管朗读场面如何热闹,情感如何丰富,也不过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现成知识”,学生成了没有思想的“接受者”,抑扬顿挫的朗读也只是学生接受讯息后情绪迎合罢了。上述的案例就是如此,学生刚接触文本,还未产生真实情感,可教师早已做好铺垫,因此学生只要“欣然”接受就可以了。
矫正策略: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朗读而朗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文本的“原汁原味”,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情感,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下面请看王菘舟老师教学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气魄雄伟。)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
师: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可是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些,你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长城》评课稿3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长城》评课稿4观课主题
用细节成就历史课堂的情与趣
主要亮点
1、注重了对课标的研读,对本课的主干知识及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2、教学流程明晰。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教师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要素,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但在此基础上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的运用,难以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比如关于台儿庄战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亲历者回忆、影视资源播放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中国军队是如何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动的细节方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才能体会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领会血肉筑长城的含义,否则,学完此内容后,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的结论,不仅三维目标未能有效达成,历史课堂应有的情、趣也体现不足,时间一久,历史课堂就会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好感会逐渐消退,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就会事倍功半。
《长城》评课稿5在教学《筑起血肉长城》一课中胡老师富有教学激情,教学设计新颖,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的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事先搜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并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了日本侵华史实。
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发言很积极。老师出示的一系列关于日本侵华的数据:27万、3000克……更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了日军的冷血、残忍,激发了学生奋起反抗的决心。
在课堂上胡婷婷老师让学生三次聆听了国歌,每次的方式、认识也不一样,第一次主要是全体站立齐唱国歌,初步感知国之危难;第二次是全体站立齐唱国歌,是认识日军的残暴后激起的反抗声音;第三次同样是全体站立,但加了一个手势,把手放在胸口,齐唱国歌,这是面对革命前辈,面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通过三次的歌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拳拳爱国之心。
胡婷婷老师最后出示的一首诗歌:有一种精神叫自强……更将本节课提升到一个高度。
《长城》评课稿6听了王老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王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他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课堂伊始,王老师从热点话题导入:20xx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杨利伟,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就是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从长城的英文单词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外国人要把长城叫做“伟大的墙”“了不起的墙”呢?伟大在哪?从而自然的转入学问。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出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的话,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读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到后来的“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解读,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王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
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王老师还利用地图,让学生找出长城的位置和所经过的地区,使学生对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又让学生全员参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更好的认识地图,及了解地图的作用。
第三、抓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体现了语文味。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他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如:体会长城的长,王老师是这么说的: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换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们学校32500个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你每天跑学校操场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还有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师述: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语气就非常到位了。
最后呢,针对本堂课,我觉得有几点还有待商讨:第2自然段,该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本堂课的板书非常有味道,但是,学生没有这个能力归纳出来,教师该怎么引出更自然呢?
总之,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让我们对他表示感谢!谢谢!
《长城》评课稿7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克林顿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克林顿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克林顿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长城》评课稿8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长城》评课稿9本课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如何掌握万里长城的建筑构建这一任务主线,设置情境,将知识融入实践任务之中,先做后教。同时体现行业气息、地方特色,突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动静相宜间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本科成功之处体现为:
1、树立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通过媒体展示、教师自身展示、学生讲解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们都生活在老师的欣赏与尊重之中,并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
2、关注任务设计的梯度。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本堂课从个体到小组再到班级三个任务设计围绕教学内容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有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团队合作的;任务有简单模仿的,也有探索创新的。
3、体现行业气息和特色。忽略了学生感受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课堂上教师寻找学生尽可能熟悉的、有兴趣的、有所知而又不全知的内容。同时捕捉行业信息,创设职业情境,把行业“热点”、社会生活“活水”引入课堂,调动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同时常识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建议:
1、小组分工后要注意训练过程中个性化问题和共性化问题的整合和解决。
2、要注意工作的分解和连续的整合。
3、要注意根据动作难易程度后对时间的安排。
第四篇: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1】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朱老师的课是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的第3、4自然段。课文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场面,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在朗读的指导上,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学生没有把长城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长城》评课稿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朱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朱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朱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朱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朱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本堂课也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朱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朱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的朗读前,朱老师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来到长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一铺垫,学生就有了一个朗读时的明确的感情基调,使得在朗读时学生的感情一下子就出来了。当然,教学时,朱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化。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朱老师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让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城。朱老师的这一环节安排的很成功。虽然介绍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书本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但当学生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豪地介绍长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把那些东西内化为个人的东西了,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情感。这种内化在我们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而朱老师这堂中的这一内化很成功,是我要向他学习的。
最后,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堂好课,感谢他为此付出的努力。
《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课拟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
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白天、晚上、阴雨天和冬天这四中情况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配合幻灯片的演示,再通过假设情景的表演,增强了趣味性,突破了课文难点。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此,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读让我陶醉”这样的评价和激励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5、结尾题词,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长城》一课,我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课终,我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
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师:发自肺腑之言!
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生:(生再读,略)
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
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么这种仿写,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6、板书设计
第五篇:四年级长城评课稿
《长城》专家点评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进世界遗产”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韩秀芬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一堂课下来,不但感受到了韩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本节课韩老师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构思巧妙、重点突出。
这节课,韩老师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生情,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巧设悬念,以“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引导学生从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修筑不易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奇迹。在品词析句中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一咏三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设计匠心独特,合理恰当。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重点突出。
二、抓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
在品悟劳动人民的艰辛时,韩老师让学生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没有”、“无数”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长城之长,条石之重,修筑条件之艰苦落后,并借助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伟大,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创造的。
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词语“一万三千多里”,以“曾经有人徒步走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和“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300多米,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走上22000多圈”为例,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让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拓展延伸环节,在学生诵读各国领袖对长城的赞美之词后,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长城的感言,读写结合,真正的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再到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丝丝入扣。面对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在赞美长城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最后出示四个国家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之词,引出学生对长城的感言,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她饱满的情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借助图画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渗透借助看图也是帮助理解不懂词语的一种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简单批注,抓重点词句品味等,这些看似细微的一些做法,却是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
这是一节朴实的、实实在在的、语文味十足的课。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效果良好。
授课人:安阳新区高庄镇高庄村学校 韩秀芬 评课人:潘爱枝 路海民 汪庆东 李银凤 张建军 房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