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5篇)

时间:2019-05-12 13: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一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座的各位领导、企业界及其他各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自我介绍

今天有这个机会同在座的领导、企业界的朋友进行一个沟通和交流,也非常感谢工商联的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我想抛两个话题和各位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是法律武器,一个是企业法律风险。当然,我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案例,而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之间到底是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对于企业来讲,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网上的一篇报道,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一向善于挥舞知识产权大棒的苹果公司最近在深圳输了官司。这场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之间关于“IPAD”商标权的争夺战甚至有可能影响到iPad未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因为已经有消息说,为了避免惹上官司,一些地方已将iPad下架。

就这场争夺战,业界评说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在商标权的征战中,过去多是中国企业侵权败诉,而这次则是中国企业赢了官司,这是中国企业成熟的表现。但也有专家说,这场官司还存在很多变数,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还不好说,也不能借此就认为中国企业在商标的使用上更加成熟。谁的“IPAD”

很多“果粉”可能并不清楚,“IPAD”的注册商标最早并不属于苹果公司,而是属于深圳唯冠和台北唯冠。据了解,深圳唯冠是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2001年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得“IPAD”两个商标的注册。注册商标后,唯冠公司曾一度推出了名为“IPAD”的产品,但销量不佳,最后以停产告终。(武器:商标注册,法律规定,商标经过合法注册,享有了相应的权利。比如说:享有使用的权利,转让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的权利。)

而事实上,唯冠国际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台北唯冠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也就是说,深圳唯冠拥有“IPAD”在大陆的注册商标,而台北唯冠拥有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IPAD”注册商标。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的iPad上市。之前,为了收购“IPAD”商标,2009年8月11日,苹果公司律师与英国一家公司合作,向唯 冠台北公司发出了收购IPad全球商标的请求。很快,在2009年,英国IP公司以3.5万英镑购得台北唯冠的IPad全球商标,随即转让给苹果公司。至此,苹果公司认为其已成功将这一商标购入囊中。(武器:苹果公司深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运用收购商标的手段,使商标合法拥有并合法使用。法律规定,商标权可以转让,只有拥有了合法的使用权,才能避免今后纠纷的出现,苹果公司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强的。)

整个过程中,苹果公司并未意识到,“IPAD”在大陆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在台北唯冠,而是在深圳唯冠的手中。在苹果看来,既然已经购买了唯冠的全球商标,自然包括中国大陆;然而,深圳唯冠认为,深圳唯冠和台湾唯冠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谁也无权处置别人的商标。2010年10月,深圳唯冠约见媒体表示,苹果公司并未取得“IPAD”在大陆的商标权。之后,苹果公司率先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深圳唯冠公司执行其与台湾唯冠电子股份公司达成的商标转让协议。(武器: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法律规定,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司法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苹果公司率先提起诉讼,目的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1年1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审宣判中指出,由于深圳唯冠没有参与之前的谈判,也没有授权他人处分其商标及订立商标转让合同,涉案的商标转让合同对深圳唯冠无约束力,从而驳回了苹果公司的诉讼请求。(武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通过判决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争议的处理具有法律效力,各方都必须遵守法院判决。)

苹果公司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据悉,苹果公司最新上诉的理由包括:在内地注册的商标和IPAD注册商标专用权归其所有,认为该案应该适用香港法律判定,要求判定深圳唯冠所有的“IPAD”商标已经转让给苹果公司等。(武器:上诉的权利,苹果公司一审判决对其不利,提起了二审上诉,这也是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

针对愈演愈烈的商标权纠纷,苹果公司在2月14日晚间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商标权。唯冠公司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香港法院已支持苹果公司,我们在中国内地的诉讼仍在进行中。”

据深圳唯冠方面介绍,其实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中国大陆“IPAD”商标权问题也一直在进行谈判,转让价格随着iPad发售日期的临近也水涨船高,由1000万元美金一直涨到4000万元美金。但苹果公司最终没有接受这样的报价。(武器,商标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具有相应的财产权利,在对其转让时,可以要求对方支付相应的对价。)事实上,过去几年,唯冠公司的经营状态一直不佳。据唯冠公告显示,其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对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唯冠手里的“IPAD”中国商标权,就成了其名下唯一一块肥肉,各家债主都在盯着。谁将成为赢家

法院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这一纠纷案作出判决。业内预计可能呈现三个结局:一是深圳唯冠胜诉,苹果公司高额购买商标权或者将iPad在大陆市场“改名换姓”;二是苹果公司胜诉,继续销售其产品;三是双方达成和解。

深圳唯冠负责人杨荣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圳唯冠方面还正准备向海关提供材料,要求禁止iPad进出口。(武器:唯冠公司享有商标合法的权利,有权利通过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停止侵权行为。)从以上案例可以得知,一方面起诉是苹果公司的权利。另一方面,因为到目前为止大陆地区“IPAD”的商标权仍归唯冠公司所有,唯冠公司根据自己享有的权利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也没有不合理之处。而工商部门根据投诉立案,在商标权利真实有效的情况下,对市场上有侵权嫌疑的商品进行查扣,也在职权范围之内。(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使用权利,享有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有权利予以查处。)

事实上,苹果公司购买产品的商标,不光是“IPAD”。“IPHONE”的中国商标权,也是苹果公司花了365万美元从汉王科技公司手上购得。

汉王科技公司招股意向书显示,2009 年7月18日,公司与苹果公司签订了《商标和解及转让协议》,汉王科技公司同意将其在世界任何地方申请或注册的所有和任何与“IPHONE”相关商标,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境内的“i-phone 及图形”和“I-phone(美术字体)”(“汉王I-phone 商标”)出售给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向汉王科技合计支付365万美元。

“商标就像网址一样,先到先得,抢注商标、买卖商标,都是一门生意。”有业界人士在工商部门的网站上查询后发现,从apad到zpad,以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pad在大陆都已经被注册,苹果公司想继续用“pad”这个名,恐怕是要费一番周折。

“‘IPAD’的商标价值,主要是跟苹果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苹果公司的价值相关联的”,离开苹果公司,IPAD的这个商标价值将大大缩水。

我们可以分析,深圳唯冠跟苹果公司是在互相试探,博弈。唯冠 公司起诉苹果公司、申请各地工商局查封、进一步向海关申请停止进出口iPad,就是想要卖一个高价,这个价格也只有苹果公司能给。但苹果公司似乎看穿了唯冠公司的想法,稳坐钓鱼台,到目前为止仅仅给了一个声明。对苹果公司来说,商标最后归谁都没有太大影响,唯冠公司却是背水一战,输了就一无所有。如果苹果公司放弃大陆“IPAD”商标,即把在3月份上市的iPad3更名,也没有太大损失。而唯冠即便出售商标,苹果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屑要,最有可能是被中小山寨厂商低价买走。

有业界人士推测说,对比iPhone中国商标的价格,苹果公司最多愿意出价1000万~2000万美元,这是商标价值的极限。唯冠身背30多亿元的债务,想通过iPad商标作为“救命稻草”来偿还债务,自然要价很高。另外,即便唯冠进一步要求侵权赔偿和工商罚款,因为曾经签过全球商标转让协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故意侵权,赔偿和罚款都不会太高。(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权人,有权利提起侵权赔偿,有权利要求工商机关行使行政职能,予以查办罚款。)iPad商标战提醒中国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事实上,这场纠纷也给国内不少中小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过去,很多国内企业并不把知识产权当回事,但这一事件中IPAD商标就关联了巨大利益,这也会对促进企业主动维护商标、产品等知识产权带来积极影响。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唯冠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商标之战,虽然双方体量不同,但说明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面前,都没有法律豁免权。

在这里,我们看看这两家公司如何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见括号内的武器列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双方的较量是刀光见影,而他们使用的每一招都是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的武器不是抽象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真真切切和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经营紧密相关的。没有了法律武器,就好象一位剑术高超的武侠缺少了最重要的兵器,剑,那么在这位武侠和其他武林高手对决高下时,谁输谁赢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法律武器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各类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增多,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呈现更为密切的依赖性,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标准和基本尺 度被频频适用。人们对于法律的说法或者比喻也有很多,最为突出的和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法律比作“武器”,不少人权利受到侵害以后,向各机关提交的申诉文书里都有所表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意予要求受理或者是接待部门用法律的武器制裁被投诉者。把法律比作武器的人们是想让法律站出来替自己说话,为自己申冤,认为指控的对方须要得到惩治,借法而战。而通过立法的目的和宗旨来看,为实现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制定相关的法律,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遵守的规范,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其实就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规范,法律一方面是对守法者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违法者的制裁。法律就象公路上的路标,它就是人们在公路上需要遵守的交通规范,给人们指示行进的方向或行进中需要注意避让的危险,人们务须按着路标指示的方向行进,如有不遵者就会有危险,不是去撞人就会被人撞,如若出了事故,须用事先拟定的规则衡量谁对谁不对,以此查找事故责任。因此,在我们看来,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法律,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控法律风险,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们就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刚才我提到了防控法律风险,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话题,企业的法律风险。我相信做企业的朋友经常会听到,要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什么意思?法律风险是什么?为什么要防范法律风险?其实,我们做企业的培养防控法律风险的法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运用法律武器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企业是最重要的商事主体。从规模上讲,企业也是千差万别,大到数量极少,富可敌国的跨国财团,小到不计其数、一个苦撑的独资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充斥公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不少知名企业就因为一场经济诉讼或是一次重大违法而很快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比方说包头号称资产25亿元的富豪金利斌的自焚案,浙江东阳年轻的富商吴英案)

案件简单介绍一下:

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法人金利斌涉嫌自焚案,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在被宣称车内自焚之前,金利斌一直是包头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身后,是一个资产逾25亿元的惠龙集团,没有人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2011年12月,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九原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单位包头市惠龙公司违反金融管理法规,从2004年至案发,采用融资券、借款合同的形式,以高利回报为诱惑,公开采用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以惠龙公司的名义向192

人或单位,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2.24亿元。至案发,仅返还本金8.87多亿元,导致7.7亿元没有归还,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被告单位惠龙公司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6条、第30条、第31条的规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系单位犯罪。

经调查审计发现,对于初期少量融资增加的财务成本,惠龙公司还能勉强承担。但后期,为打造复合型企业形象,给上市制造虚假条件,惠龙公司以更大规模非法融资,大量吸收公众存款,陷入恶性循环。惠龙公司长期负债经营,加之金利斌本人为打造成功企业家的形象,购买高档轿车,四处赞助捐款,“充门面”型的挥霍消费使企业资金链最终断裂,金利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畏罪自焚。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王秀华、吴云等12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缓刑及免刑,并处罚金2万—8万元。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忽视法律的存在,放任法律风险的不断扩大,不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结果最终是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另外一件案件是吴英案,是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案件,争议也是相当大的。

吴英,原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集资诈骗罪裁定吴英死刑。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报送复核死刑的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

吴英因集资诈骗二审被判死刑后,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公众对社会公平、死刑改革、民间资本出路、金融垄断、价值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普通案件迅速演变为一起法治事件。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首先主要从专业角度从案件本身的罪名性质来谈,集资诈骗罪的前提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的前提下,行为人还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集资款占为己有的才构成集资诈骗罪。首先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个层面上能否成立。按照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基本特征是向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集资,而且处于某种高息的方式吸引集资进来。吴英的行为我认为典型的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11个人,11个债主能不能谈得上不特定多数,11个人当中有合作伙伴有原来的朋友有后来保持联系的能不能说不特定?显然不能。应该说吴英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

第二个问题从下一个层面。假定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性质下,能不能构成集资诈骗,这就要看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将近8亿的借款里面检查机关指控用于个人挥霍,暂且不说真实,假如用于个人挥霍的完全属实也就四百万,四百万占将近8亿集资款里面的0.5%,这个数字很重要。再退一步讲,假定那六百万请客吃饭是一种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假定这六百万作为说不清的个人挥霍一千万,加起来占总集资额的1%。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怎么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至少集资款用于个人挥霍占主要,至少超过一半。任何一种理解和解释都不能把0.5%或者1%的这种比例数认定为行为人把集资款主要用于挥霍。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无非一个是携款外逃,一个是个人全挥霍糟践了。吴英办的公司和店铺,都在那儿摆着,不管是投资失误还是投资过于冒险或者不负责任,总之她都是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很多企业,都有。吴英胆大妄为也好不负责任也好,确实她用于经营活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别说没有充分理由,基本上没有理由认定她是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个环节来讲,即使认定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了,那么我认为也没有理由认定她构成诈骗。

吴英案可能是有这样六无一有的特点。无诈骗故意,无非法占有目的,无肆意挥霍,无诈骗行为,无虚假宣传,无针对公众集资,有检举立功行为。

通过以上案件的介绍,我们可以思考在现今的榆林,民间资本和民间借贷也相关活跃,企业的负责人如何合理的利用好民间借贷这样一个融资工具,避免融资法律风险,相信这两个案件会给大家一个很 好的启迪。

所以,市场经济大潮下在不断得拷问我们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 阿罗曾经说过:“我们要获得社会或自然界中事物运作方式的知识,就必须穿过层层迷雾”。风险,便是惊涛骇浪的市场浪潮中最为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那层层迷雾。

在风险中游戏,没有永远的胜者,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游戏规则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而如果能在游戏中把握风险,却又往往能够稳操胜券,因为游戏的变化规则经由推动已经朝着比较确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控制。

现实生活中,企业就是风险的集合体。从企业的生存链条看,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每一个环节都布满风险。从企业逐利的目的看,因为风险和利益往往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只能与风险共舞。

无数风险集于一身,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体现必然是法律风险。

所谓法律风险就是企业在法律方面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企业面临的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两个方面。

记得近年食品行业那一串串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茶叶有剧毒,牛奶是问题奶,饼干有转基因,驰名冰激淋来自厕所旁,婴儿奶粉超标等等。

这一场场轩然大波仅仅是食品行业疏忽大意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基于企业意愿发生的法律风险。出现这种风险,并非企业主动追求法律风险,而是企业为了自身商业目的而放任法律风险的产生。不少企业为了追求刀尖上的利润铤而走险,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甚至践踏法律。

这种情形属于企业的自身法律风险。除此之外,另一风险源头则是外在风险。法律环境变化了,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企业外部相关主体行为违法,也会带给企业风险。

联想集团的掌门人没有想到,就在企业准备将笔记本电脑打进欧洲市场时,其辛苦经营、享誉海内外的”Legend”商标在当地已被多家公司注册。有回购商标的可能吗?联想相关人表示,这样做代价太大,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联想最终不得已在国外市场启动另一个商标,并为此付出了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这就是一个没有重视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深刻案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时,遭遇了商标被抢先注册的尴尬。根源就在于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淡薄,再强大的企业一旦发生法律风险,后果往往相当严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企业改制、并 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等等,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处长肖福泉在有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讲座上曾这样说过,“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而任何企业哪怕是再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掌控。

其实,不仅企业的经营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法律风险。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快,商业秘密、客户群都有可能因相关人员跳槽而暴露和流失,这些都存在法律风险,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谈到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肖福泉打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如一个人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性一样,再大再强大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这一点,无论中外企业都不例外。

2004年世界石油巨头壳牌石油公司虚报20%石油储备的事实被曝光,导致其公司股票价格在一周内下跌了10%,损失市值近60亿美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别人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

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法律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有时是难以弥补的,而法律风险本身是可以预见和控制的,与其事后“灭火”,不如事前“防火”。如何将法律风险最小化?当务之急是从企业高管开始培养和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美国波音公司,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人,占了约46%。而在我国,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因此,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和机制,并且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我的时间也就要到了,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只是给大家起一个头,让大家对法律武器的运用,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今天这个讲座,如果能唤起大家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企业法律风险的关注和思考,就达到效果了。榆林的经济才刚刚起步,榆林的企业才刚刚开始展露头角,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如果能把法律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有力武器,时刻注意防范法律风险,那么我相信,加上企业正确的经营思路,商业模式和有力的执行能力,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我的联系方式,我榆林的手机号是 ***,北京的手机号是***,我希望今后跟能大家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欢迎大家到我那里做客。

谢谢大家。

那么,我们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法律风险,在这里我简单讲几个:

1、融资风险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德隆系的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2、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风险

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缺乏保障,是民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民营企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里面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时他们就会把技术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户关系也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而言,商业秘密的泄露或丢失,往往会造成一个企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

2000年11月2日,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的销售业绩从7亿元做到43亿元的创维中国区域销售部前总经理陆强华发表了《致创维销售体系全体员工公开信》,将其与创维集团4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并携150多名员工投奔竞争对手,一个原本简单的高层员工流动变成对原企业的致命打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壁垒与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技术壁垒对占领与保护市场的作用正不断凸显出来,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正在严重威胁着民营企业。

3、合同的法律风险

作为我们来讲,合同法律风险是我们日常最常遇到的,我就合同的法律风险

及防范可以详细的阐述一下。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法律意识的提高,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一些企业对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合同签订技巧不足,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合同出现法律风险,引发合同争议。然而企业处理这些争议纠纷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要承担于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和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大家解析一些常见的合同法律风险,并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风险的建议与方法。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到终止,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到法律风险当中,引发法律纠纷。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一、合同主体的常见问题及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我们在订立合同时,首先要考察清楚对方,是不是合法成立的法人或组织,最简单的办法是,要求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合法审批成立的设立文件,名称是否和公章相对应,因为往往签署合同时,有的签订主体不是合法成立的,也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比方说,典型的是,建筑企业的项目部,有的就是刻的项目部章,用项目部去签合同,一旦总公司不予认可,那么合同的效力就必然出现风险。还有签约主体,有的合同签约人是个人,履行合同主体却是公司,个人也不是法定代表人,如果没有公司的授权委托人,那么合同效力也是会出风险的,这就涉及到了越权代理和是否追认的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证据不充分,那么合同效力出现问题,那么自己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护。

二、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订立合同,一般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三种:

书面形式一般指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及电子邮件等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但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其他形式是一般是指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释二》第二条规定: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36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也是对其他形式的一种直接规定。

鉴于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在举证存在的困难,建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最好是采用书面形式。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我们可以看一个案例。A公司向某化工厂订购化肥5000吨,双方约定分批交货,并于2009年12月底前交清。至2009年11月,化工厂向A公司共供应化肥3000吨。此后由于生产能力不够,化工厂无力再向A公司供应化肥,在得到B公司同意的基础上,化工厂与A公司协商,决定由B公司在2009年12月底之前向A公司提供化肥2000吨,以此履行化工厂与A公司之间的合同。当合同到期时,B公司没有按时交货。因此,A公司要求化工厂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由于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化工厂认为A公司已知道并同意由B公司继续履行供应2000吨化肥的义务,现在合同未得到适当履行是由于B公司违约造成的,与化工厂无关因此化工厂不应承担任何责任。A公司无奈以化工厂和B公司为被告起诉至法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在我国,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三角债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导致债权人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破坏了合同履行所要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为解决这一问题,合同法对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65条是这样规定的,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合同是指除法律

第二篇:关于正确处理劳动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关于正确处理劳动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如何预防经济补偿金纠纷 因企业辞退员工引发的经济补偿金(下称“辞退补偿金”)纠纷,是最常见的劳动纠纷之一。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解决此类纠纷,特提出以下意见,供企业参考:

一、以“终止劳动合同”取代“解除劳动合同”,避免辞退补偿金纠纷的发生。根据现行国家及深圳市的劳动法规和政策,企业(国有企业除外)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因期满或者约定条件出现而终止,并非“解除”劳动合同,企业不需要向员工支付辞退补偿金。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下列方式避免辞退补偿金纠纷的发生: 1.签订短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可以与员工签订期限较短的劳动合同,如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该员工的表现令企业满意,在劳动合同到期时,可以续签劳动合同;如该员工表现令企业不满意,则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终止劳动合同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企业应支付经济补偿金,但这项规定在深圳市的司法实践中未实行。)

如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不再续签,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企业应在期满日之前,以适当方式(建议以书面形式并要求员工签收)通知该员工。2.约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劳动合同即终止。因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劳动合同时,同样不需要支付辞退补偿金。如: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停工待料日期超过XX日,且不可能立即恢复生产的,本合同终止”。应注意的是,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条件的约定不能违法,不能把法定应支付辞退补偿金的情形,规定为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如:类似“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和换岗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终止,企业不支付经济补补偿金”的规定,就因为违法而不发生效力。

二、以职工“辞职”取代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避免辞退补偿金纠纷的发生。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自动辞职的,企业不需支付辞退补偿金。在某些情况下(如员工为日后寻找工作方便不愿被“开除”),员工违纪后愿意以“辞职”名义离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能取得员工的辞职书,就可不必支付辞退补偿金。但随着劳动法知识在企业员工中的普及,这种情况已越来越难以做到。

三、在劳动合同及企业规章中明确规定违纪辞退的情形,通过有效引用过错辞退条款,预防和解决辞退补偿金纠纷。根据劳动法及有关规定,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支付辞退补偿金:

(一)试用期内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及被劳动教养的。在辞退纠纷中,上述

(二)、(三)项是经常被企业引为辞退理由的。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两项的标准都难以掌握。什么是“严重”违纪,多大损害才算“重大”,都是十分模糊的标准。如果交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去判断,大多数的违纪行为不会被认为是“严重”,大多数的损害不会被认定为“重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面临败诉的局面。但如果企业在其劳动合同或者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辞退且不支付补偿金的情形,只要这些规定不违法,发生纠纷后,劳动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一般就会依照企业规章的规定作出裁决。在劳动合同或者企业规章制度中规定辞退条件,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单独对辞退条件作规定。如有的单位规章就规定:“员工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立即予以辞退,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1.……”。2.在具体守则中规定。如:“员工不能正常上班应请假,未按程序请假的视为旷工。旷工3天以上的,予以辞退,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对于某些违纪行为虽然性质较轻,但如果屡教不改,也应当规定为辞退条件。具体规定的方式可以有3种:1)就单个行为累计,如:“无故迟到或者早退,在一个月内累计达到10次,或者1年中达到50次以上者,予以辞退,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累计处罚方式,如:“一个月内累计受到警告以上处分5次以上者,三个月内……予以辞退……”。3)逐步加重式,如“弄虚作假,托他人代打工卡者,初次发现扣除工资50元,再次发现,即予辞退,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4.由于企业的劳动合同和规章不可能对所有违纪行为都详尽列举,因此还需要:1)规定类比情形条款,如:“……对于其他违纪行为,公司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本

条予以处罚。” 2)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员工。5.有关条款可以参照《企业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规定》(见附件)制定。6.对于上述的辞退条件,建议都附加“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不予补偿”等字句,以减少争议。

四、过错辞退中有关证据的保全和收集。在辞退补偿金纠纷中,若企业以严重违纪或者严重失职的理由辞退员工,一旦纠纷发生,企业必须对职工的严重违纪和严重失职行为举证,因此,保全和收集证据至为重要。企业所要保全和收集的证据,主要是两类:其一是员工所违反的企业规章及劳动纪律的具体条款;其二是员工的违纪行为。对于企业规章及劳动纪律,除应尽量详细地制定条款外,还应以适当方式告知职工,建议企业在制定和公布规章制度时,交由员工阅读,并由员工签字确认。如果在劳动合同期间,企业规章制度进行修改的,也应再次交由员工阅读并确认。这样,一旦纠纷发生,就不会出现员工否认有此规定的情况。保全和收集有关员工违纪行为的证据就更为重要。通常,可以证明员工违纪行为的证据主要有:1)违纪员工的“检讨书”、“求情书”、“申辩书”、违纪情况说明,等等;2)有违纪员工本人签字的违纪记录;3)其他员工及知情者的证明;4)有关物证;5)有关书证及视听资料;6)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处理记录及证明等。司法实践中,有违纪员工签字的书面材料,往往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乐于采纳的最有力的证据。因此,企业在辞退职工之前,应尽量取得有违纪员工签字的书面材料。对于有违法行为(如赌博、盗窍等)的员工,可以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处理,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或者记录,就可能是有力的证据。对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的违纪行为,应注意平时记录在案。每次违纪时,企业都作出相应的书面处理材料,要求员工签字;为记录方便,也可以采取扣工资的处理方式,在每次的工资单中扣除相应的工资数额,并注明违纪事由,由员工在领取工资时签字确认。

第三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两周年记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已两年,它给普通老百姓和广大企业带来了什么呢?请听他们的回答:

打工者的声音——“劳动争议仲裁为我撑起保护伞”

“以前要是听到有人说法律是维权的武器,我肯定认为那是虚的,不过通过这次打工维权的真实经历,我却切实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提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家住弥牟镇三星村2组的村民李某某向笔者讲诉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慨。

2005年,李某某和同村10余个青壮年经人介绍进入一家小型塑料加工厂当操作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8月,工厂因经营不善被迫停产,连厂房和设备都转让了,而新的老板却不愿再招用他们这批工人,也不给任何费用。平日里只顾埋头苦干的工人们顿时傻眼了,仅凭手中的《工作证》申请仲裁会受理吗?能不能拿到钱?李某某和工友们来到青白江区劳动争议仲裁院,递交了劳动仲裁申请书。结果不到3天,就收到了仲裁院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正式进入仲裁程序。考虑到申请人家庭属低保户,仲裁院还为其申请了免费的法律援助,联系了代理律师。

案件受理后,仲裁院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失败后及时安排开庭审理。庭审中,虽然申请人李某某等人掌握的证据极少,但其代理律师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举证责任的相关条款据理力争,为他们打赢了官司。“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后我要劝周围的打工兄弟都来学习劳动仲裁法。” 工人们拿到工厂赔付的经济补偿金后激动地说。

区劳动争议仲裁院陈仲裁员向笔者介绍了本案审理的相关情况。“劳动争议案件中,很多情况下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在单位保管,这就给主张权利的劳动者举证造成困难。本案中申请人李某某等人手中除一本《工作证》以外,不能提供任何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依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胜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案件中,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管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举证责任倒置,工资表、劳动合同等证据应当由用人单位提供,这就有利于劳动者依法维权,使案件发生转机,充分体现了新劳动争议仲裁法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

据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后,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再收取费用,申请仲裁时效也从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一年。针对涉及多名申请人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新法也明确了优先立案、优先调解,调解不成快速裁决的办案原则。对于普通案件,要求须在受理后45日内结案,从而扩大了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空间,彻底消除了劳动者申请仲裁的“门槛”。企业的声音——“劳动争议仲裁为我们铺平发展路”

“感谢你们为企业解开了这道难题!”青白江区工业园区内某民营企业老板王总握着仲裁院王副院长的手激动地说。

事情起因是2009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受国外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公司效益急剧下滑,为渡过难关,王总制定了转产方案,需要对工厂近200名员工进行分流和岗位调整。由于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经验,没有和员工良好沟通,发生了员工集体罢工等过激行为,使工厂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得知此情况后,区仲裁院主动与该企业衔接,面对面和工人沟通,耐心宣讲政策,给双方搭建了平等的对话平台,最终获得了企业员工的理解信任,使工厂顺利完成了产品转向并扭亏增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为与区内企业加强沟通,帮助其解决劳资方面的问题,2009年,区劳动保障局出台了《领导干部对口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方案》,要求由局领导带队,定期深入区内各规模企业调查了解企业运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向企业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引导双方通过合法途径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取得了效好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至今年4月,区仲裁院

共成功调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25件,占案件总数的60 %,并帮助10余家中大型企业顺利完成了人员分流和股权转让后的人员安置,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我区企业快速可持续性发展尽了一份力。

执法者的声音——“打造一流的实体化劳动仲裁机构!”

回顾历史,“人微言轻”。1988年,我区成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劳动局仲裁科,初期仅有工作人员1名,既负责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审理,又承担了劳动行政的部分管理职能。1988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处理案件不到50件。缺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法律支撑,多数案件均通过法院诉讼的途径解决,劳动者和企业发生劳动争议后进入仲裁程序的少之又少,给多数企业和劳动者留下的印象仅限于政策咨询。

时移势易,发展迅速。近3年,我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办理案件量不断攀升。2008年底,我区作为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试点区县,在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关心指导下,积极行动,加强协调,仅用3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仲裁院成立实施方案和“三定”方案制定及内部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仲裁审理庭实体化打造,于2009年2月在全市区(市)县率先成立了劳动争议仲裁院。区劳动保障局筹措资金10多万元,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在全市率先打造出设施一流、庄重实用的劳动争议仲裁庭审室。庭审室借鉴了现代化司法庭审室布局和硬件配置,划分了庭审区、旁听区和监控室,安装了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对仲裁庭审进行实时监控并录制影像资料,通过大屏幕显示系统,还能够实时对外公开庭审相关情况,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社会监督作用。2009年我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共462件,已结案454件,办结率达98.3%,超过95%的市级目标值,受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好评,为我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展望未来,路在前方。区劳动争议仲裁院负责人告诉笔者,下一步我区劳动争议仲裁将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一是要继续深化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继续加大投入,增设一个立案调解庭,加大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力度,缩短办案周期,实现尽快维权,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案多庭缺、案件审理仓促的状况。二是将仲裁实体化理念深入落实到基层,初步建立起企业、行业、基层、区域性调解,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网络,实现调解案件占劳动争议案件总数70%以上。并探索建立送法下乡、现场立案、现场开庭等全新的劳动仲裁个性化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规范办案,推进管理规范化建设,并逐步将仲裁档案纳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四是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化、规范化的仲裁员队伍,不断强化仲裁员聘任管理,建立健全制度性的仲裁员考核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仲裁员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提高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水平。

第四篇:企业改制必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改制必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改制时经济改革的大方向,也是强国富民的大好事。但在这些年的企业改制过程中却不断出现损害企业职工权益的显现,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全国总工会于今日发出通知,要求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总的态度是坚决的,汲取这些年来企业改制中的经验教训,全总的这种强势态度有着充分的当然和深刻的必然。

——在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既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当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目的的直接体现。

这种当然首先是制度的当然。不论是企业如何改制,都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大的适度背景下改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的坚实基础和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保持稳定的依靠力量。尊重和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是深入实践科学发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如果因为企业改革而使得工人的地位与权益丧失,这种改制就走到倾路上去了。

这种当然也是由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决定的。新中国的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一不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劳动、奉献乃至牺牲。在现有的国有资产中,相当多数量的财富是应该给企业工人,但由于当年的制度安排和初始的发展压力没能够足额给予工人,最终这么几十年积累下来凝结在企业资产中。因此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时,当然应将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职工的紧急补偿金、偿还拖欠职工工资、补齐欠缴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过河拆桥。

这种当然更是由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不论改改也好,发展也罢,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前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工权益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我们不仅要维护职工劳动权益,还要维护包括职工享有的人生权利、民主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资产收益等更为广泛、更为全面的权益。

——在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时体现企业改制合理性的必然,也是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必然。

我们之所以要纪念性企业改制,之所以认可企业改制的合理性,就在于企业改制时通过改变企业的产权体制,转换企业的运行机制,以新的制度框架激发活力,注入动力,使得企业可以活得新的收益、更大的效益。再者一过程中企业蛋糕做大了,利益相关的各方都能多分到一些,企业职工的权益自然也相应增进。

但现实中的一些企业改制确实通过削减、剥夺职工的合法权益来获得所谓效益。所谓企业改 制就是盯着企业职工的那块利益,总是想取而分之。可是如果企业改制只是让一部分人占有 另一部分人的权益,是吧职工即有权益转移给新的企业产权所有者,并没有把企业做得更大 更强,并没有新的收益产生,这样的改制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改制合理性又何在?

更进一步看,任何改革,包括企业改制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改革,必须依法改革。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改制的合法性所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法规政策和措施比较完备,涉及员工切身利益方面政策和操作程序方面的规定也比较明确。侵犯职工权益,不尊重职工民主权利的改制时严重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的。

——在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仅是实现企业改制顺利实施的保证,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任何侵犯职工权益的改革行为不仅行不通,还会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道理是如此,事实同样也是如此。今年以来,先有吉林通钢改制,以发生总经理死亡而宣告失败;后有河南林钢改制,以政府官员被围困而暂时终止。仅仅一个月内就因企业改制发生两起重大群体事

件,这值得我们深思。

企业背后连着社会,连着政治。企业改制时整个经济改革乃至社会改革中的一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一叶障目。企业按照市场今年估计法则减员增效没错,但无视社会背景、无视历史事实、无视公平正义的做法不仅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效率,反而会引火烧身。而且这火不仅会烧掉企业,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维护职工权益的责任都推给企业。企业改制既然是整体改革中的一个环节,就需要相关改革配套于跟进。有些问题单靠企业是解决不了的,政府、社会等相关层面必须相应跟得上。比如说,政府化解制度壁垒为职工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帮助职工再就业等等。这对于在企业改制中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必要的。

第五篇:加强商标管理和保护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商标管理和保护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我们知道企业的“商标专用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个有良好信誉的公司,他的著名商品的品牌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著名的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高达360亿美元,万宝路“MALBORO”达300亿美元等,这些著名的品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对这种无形资产的浪费或其受到非法侵害,企业无疑将受到巨大损失。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北京“同仁堂”、“五星”啤酒等的“商标专用权”就分别被外国的相关企业在其所在国内注册。致使“同仁堂”和“五星”不能在该地区以“同仁堂”和“五星”

品牌销售。给我国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后经努力又恢复了专用权,但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挽回,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另据深圳某报报道:某公司申请注册了包括“康佳”、“长虹”等国内知名品牌的商标在其它领域的专用权。据息“康佳”、“长虹”等正在通过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商标异议、诉讼、谈判等方式恢复其商标专用权。这无疑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这些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吸取的。

商标专用权的内容

所谓商标专用权(以下简称商标权),是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只准许商标注册人专用,排除任何其它人使用的权利。商标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它与所有人的其它财产一样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

商标权具有以下权利;

1.独占权,指商标专用权的规属,经注册的商标,商标专用权归商标注册人所有,其他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和拥有。

2.处置权,指商标注册人有权依据法律的规定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商标,包括把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许可其它人使用、还可以商标折价对其它企业入股投资。

3.使用权,指商标权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使用其注册商标,其他人不得任意干预或侵犯。无论商标权人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其商标,均包含着其对社会、消费者的义务,商标权人不得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而且只有在法律的范围使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禁止权,指商标权人有权禁止未经许可任何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有权禁止他人伪造、擅自制造其注册商标标识、服务项目标志,同时禁止他人用不正当的手段侵害其合法权益。

5.续展权,指商标权人为了维护其商标专用权,在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前6个月内或法定期间内申请续展其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

企业要加强商标专用权的管理

第一,注意商标权的时间性。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有一定的期限,如果过了有效期限而不再续展,则该权利自行终止。我国商标法第23条: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之日起算。另外该法对续展也作了规定,商标法第24条: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六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限期。宽限期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

第二,注意商标权的地域性。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据商标法的规定成立,只有在该法的有效施用范围内才有效,超出范围则该商标权失去其法律效力。为此企业在向海外销售其产品时一定要在销售国内申请其商标注册,以免陷入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的“杜康”商标在日本、健力宝商标在韩国、索华商标在西班牙、青岛啤酒在美国等,均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申请太晚。被不法商人乘机抢注。目前,解决商标抢注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或协商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一是通过法律诉讼夺回商标权。成功可能性因案而定,一般情况下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大的,如健力宝虽然在韩国夺回了商标权,但付出了巨大代价。二是协商解决。但因主动权一般不在我方,很可能被国外不法商人讹诈,不得不以重金换权利,如果失败极有可能被外方起诉侵权,将不得不面临索赔和丧失出口国市场的危险。为此,笔者建议企业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及时确定产品出口国。二是了解各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在产品出口以前及时办理商标的国际注册。三是在注册主商品商标的同时,要注册为主产品所提供的相应服务的服务标识,作到有备无患。[!--empirenews.page--] 第三,运用防御商标、联合商标的策略,来预防和抵制他人的商标侵权行为。所谓防御商标(DefensiveMarks)又称防护商标,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本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上注册的同一商标。其中,最先注册使用的商标为正商标,在类似商品或其它商品上使用的商标为防御商标,如可口可乐在34类商品上注册了防御商标,但主要用在饮料产品上。联合商标(AssociatedMarks)是指同一个商标所有人将自己拥有的与其注册商标相近似的若干商标,注册于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从而形成多个或系列商标的联合。其中,若干近似的商标为联合商标,最先注册使用的商标为正商标。如杭州娃哈哈儿童营养食品公司就向商标居申请注册众多的近似商标,如哈哈娃、娃娃哈、哈娃哈等。

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要素的企业应如何对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舆论支持。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对注册商标进行宣传,并对侵权者进行舆论谴责,从而达到减少被侵权的机会。

2、行政干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注册商标给予行政保护并对侵害商标权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对于商标局初步审定的商标,依据商标法的规定,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凡认为商标局初步审定的商标同自己已经注册的商标或审定公告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均可要求商标局撤销这一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如果自己的商标权被侵害,应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工商部门会依职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进行罚款、责令侵权人赔偿商标权人的损失。

3、司法保护:我国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13条、第214条、第215条规定了侵犯商标权犯罪,民法通则规定商标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对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也就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了明文规定。被侵权的企业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下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7-12-14 22:43: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农民工泛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社区尊老敬老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范文大全]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紧接着到来的是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广大的2012公务员考生万分渴望有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准备申论的计划和统筹。“急考生之所急、想考......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严查问题食品,恶性竞争、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有何重要意义?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受一切权......

    如何维护旅游合法权益

    如何维护旅游合法权益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以省去安排行程、住宿的种种麻烦。但是,你 知道在参加团队旅游过程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首先,在......

    企业工会怎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工会怎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权是企业工会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总结报告

    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情况调查报告

    贵港市青少年维权情况调查报告摘要:青少年维权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合法权益受侵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